专题13实用类文本阅读[中教网]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18分) 两个辍学的巨人 鲁先圣 这几天,全世界因为一个人的去世而震惊和思考。他是全球计算机行业的领军人物、苹果公司创始人乔布斯。在痛惜一个天才英年早逝的同时,我们自然想起了另外一个几乎与他有着相同人生经历的天才比尔·盖茨。他们同样在计算机领域建立了自己让全世界羡慕的帝国,但是,他们又同样是大学没有毕业就主动辍学开始创业,又都竟然取得了不可思议的巨大成功。 乔布斯作为电脑天才,被认为是有史以来最有影响力的创作者和企业家。他永久性地重新定义了个人计算的方式、外观和感受,率先认识到了图形化用户界面、鼠标指针和点击操作的潜在商业价值,而这些特性如今已经主宰了几乎所有的个人电脑。他四十年如一日的工作者,他为世界带来了很多划时代的产品并重新定义了业界的形态。 乔布斯1955年2月24日出生在美国旧金山,他一出生就被生母送人,因为他的母亲是一位年轻的未婚妈妈。他最早考入里德学院学习,但仅仅一个学期后便退学。这一年他仅仅21岁。他坚信自己一定会取得成功,他与另外两个朋友一起在自己家的车库里,创建了后来全世界著名的苹果电脑公司。 个人电脑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普及开来,与乔布斯不可分割。因为与管理层的矛盾,乔布斯曾经与苹果分道扬镳。苹果公司的发展也一度陷于低潮,不过随着乔布斯1997年的回归,苹果陆续推出第二代等一系列产品,迅速成长为美国最具价值的公司,乔布斯一手缔造的数字产品不仅成为苹果迷们的追捧对象,也引领了行业发展趋势。 乔布斯的成功为他赢得国家级技术勋章、2007年财富杂志年度最伟大商人、2009年财富杂志十年最佳CEO、时代周刊年度风云人物等称号。不幸的是,这位灵魂人物,2004年被确诊胰腺癌,经过多年抗争,最终不敌病魔而去世。 比乔布斯晚出生8个月的比尔·盖茨,出生于1955年10月28日。1973年,盖茨进入哈佛大学读书,在那里他为第一台微型计算机开发了编程语言,从此爱上计算机。三年级时,盖茨决定不再读书,从哈佛退学,全身心投入计算机的研制与开发。他与童年伙伴一起于1975年组建微软公司,自任董事长、总裁兼首席执行官。他们深信个人计算机将是每一部办公桌面系统以及每一家庭的非常有价值的工具,并为这一信念所指引,开始为个人计算机开发软件。 他被誉为电脑奇才、20世纪最伟大的计算机软件行业巨人。1989年他创建的公司开发了高质量的创造性图像,成为多媒体世界的一家强大企业。他36岁时成为世界上最年轻的亿万富翁,到1994年已有83亿美元资产,并蝉联1994年和1995年世界首富,1995年已经拥有财产129亿美元。1999年10月18日出版的《时代》周刊评为在数字技术领域影响重大的50人之一。1998年和1999年连续两年被英国《金融时报》评为全球最受尊重的企业家。 乔布斯走了,比尔·盖茨现在功成身退,在世界范围内全力做着慈善事业,造福整个人类世界。他们的成功,给了世界两个最鲜明的范本。 相信这样两个人的传奇经历,会让所有那些看重学历和名牌大学的头衔,看重什么海外经历而不惜一切代价把孩子送到海外留学的父母陷入思考。按照一般的思维,他们两个人中途辍学,中断学业,还没有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更没有取得进入社会的起码的学历资格,他们与同龄人相比,就输在了起跑线上。可是,他们却依靠自己的努力,超越了同龄人,实现了伟大的梦想。 我们每一个人的天赋是不同的,每一个人的兴趣和特长也不相同,学历并不是成功的决定因素,关键的是如何发现发掘自己的特长和兴趣,走出属于自己的独特之路。 (选自2011年第12期《山东青年》) 19.为什么说苹果公司的发展与乔布斯密不可分?请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述。(5分) 20. 请结合全文,谈一下“他们的成功,给了世界两个最鲜明的范本”这句话的含意?(4分) 21.乔布斯和比尔·盖茨都取得了成功,他们具有怎样共同的品质?(4分) 【答案】有前瞻性,有创造力,有信念,勤奋努力。(共4分,每点1分) 【解析】归纳内容要点。比较分析两人的特点即可得到答案。 22.文章的结尾说道:“学历并不是成功的决定因素,关键的是如何发现发掘自己的特长和兴趣,走出属于自己的独特之路。”对此,你是如何认识的?请结合文章阐述自己的观点。(5分)[中,教,网z,z,s,tep]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刘文典:世上已无真狂徒 徐百柯 2005年岁末,红学界颇不安宁,于是遥想当年,西南联大教授刘文典这样讲《红楼梦》: 其时天已近晚,讲台上燃起烛光。不久,刘文典身着长衫,缓步走上讲台,坐定。一位女生站在桌边用热水瓶为他斟茶。先生从容饮尽一盏茶后,霍然站起,有板有眼地念出开场白:“宁—吃—仙—桃—一口,不—吃—烂—杏—满筐!仙桃只要一口就行了啊……我讲《红楼梦》嘛,凡是别人说过的,我都不讲;凡是我讲的,别人都没有说过!今天给你们讲四个字就够了。”于是他拿起笔,转身在旁边架着的小黑板上写下“蓼汀花溆”四个大字。 这次讲座原定在一间小教室开讲,后因听者甚众,改为大教室,还是容不下,只好改在联大教室区的广场上,学生席地而坐,洗耳恭听刘教授高论。 刘氏在西南联大开《文选》课,不拘常规,常常乘兴随意,别开生面。上课前,先由校役提一壶茶,外带一根两尺来长的竹制旱烟袋,讲到得意处,就一边吸着旱烟,一边解说文章精义,下课铃响也不理会。有一次,他却只上了半小时的课,就忽然宣布说,今天提前下课,改在下星期三晚饭后七时半继续上课。原来,那天是阴历五月十五,他要在月光下讲《月赋》一篇。有学生追忆:届时,在校园里月光下摆下一圈座位,他老人家坐在中间,当着一轮皓月大讲其《月赋》,“俨如《世说新语》中的魏晋人物”。 刘文典讲课时,同样是守旧派人物的吴宓也会前去听讲,而且总是坐在最后一排。刘教授闭目讲课,每讲到得意处,便抬头张目向后排望,然后问道:“雨僧(吴宓的字)兄以为如何?”每当这时,吴教授照例起立,恭恭敬敬地一面点头一面回答:“高见甚是,高见甚是。”两位名教授一问一答之状,惹得全场为之暗笑。 一日,日机空袭,警报响起,联大的教授和学生四下散开躲避。刘文典跑到中途,忽然想起他“十二万分”佩服的陈寅恪身体羸弱且目力衰竭,于是便率几个学生折回来搀扶着陈往城外跑去。他强撑着不让学生扶他,大声叫嚷着:“保存国粹要紧!保存国粹要紧!”让学生们搀着陈先走。这时,只见他平素藐视的新文学作家沈从文也在人流中,便顾不得自己气喘如牛,转身呵斥道:“你跑什么跑?我刘某人是在替庄子跑,我要死了,就没人讲《庄子》了!你替谁跑?” 刘文典多年潜心研究庄子,出版了十卷本《庄子补正》,陈寅恪为之作序,推崇备至。曾有人向刘氏问起古今治庄子者的得失,他大发感慨,口出狂言道:“在中国真正懂得《庄子》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庄周,还有一个就是刘某人。”狂则狂矣,当下不少见,但其背后那股子傲骨嶙峋的气度,却是今人学不来的。 1928年,蒋介石掌握大权不久,想提高自己的声望,曾多次表示要到刘文典主持校务的安徽大学去视察,但刘拒绝其到校“训话”。后来,蒋虽如愿以偿,可是在他视察时,校园到处冷冷清清,并没有他所希望的那种隆重而热烈的欢迎场面。一切皆因为刘文典冷冷掷出的一句话:“大学不是衙门。” 后来安徽发生学潮,蒋介石召见刘文典。之前刘氏曾有豪言:“我刘叔雅(“叔雅”为刘文典的字)并非贩夫走卒,即是高官也不应对我呼之而来,挥手而去。蒋介石一介武夫耳,其奈我何!”见面时,刘称蒋为“先生”而不称“主席”,蒋很是不满。进而两人冲突升级,刘文典指着蒋介石说:“你就是军阀!”蒋介石则以“治学不严”为由,将刘当场羁押,说要枪毙。后来多亏蔡元培等人说情,关了一个月才获释。 后人赞曰:“好个刘文典,名士风流,还是狷介狂人?我不知道,我能知道的是,今天,这样的知识分子已无处寻觅,所谓‘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本文选自徐百柯《民国那些人》) ?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刘文典在西南联大易时易地给学生讲授《月赋》,将学生带进人生与自然交融的境界,这番别出心裁之举,体现出他个性中的“魏晋风度”。 ??? ?B.在一次躲避日机空袭的过程中,刘文典呵斥亦在人流之中的作家沈从文,是因为他一向看不起搞新文学创作的人。 ??? ?C.安徽发生学潮,蒋介石召见刘文典,见面时因刘称蒋为“先生”而不称“主席”,一身傲骨,蒋介石很是不满。进而两人冲突升级,蒋将其当场羁押。[中教网] ??? ?D.文末引用辛弃疾“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一句,表明了作者对这位拥有大学问、真性情的学者的追怀与赞慕之情,以及对当今社会缺乏像刘文典这样的学者的叹惋。 ??? ?E.本文通过对刘文典在西南联大、安徽大学等校任教时生活片段的记述,夹叙夹议,综合运用了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等手法,勾勒出一个具有独特个性的学者形象。 是否赞同此观点,说说你对此的理解。(8分) 【答案】肯定,(2分)狂来自其真才实学,潜心研究学问,并有所成就;狂来自于旧时中国知识分子在权势面前,勇敢地捍卫学校的独立和知识分子的尊严,捍卫这所神圣殿堂的纯净的伟大精神。(3分)现实生活中,很多所谓学问家趋炎附势,拜金,人云亦云,学术风气极坏,我们应该坚守自己心灵的一方净土,不受浮躁世俗的影响,真做学问,做真学问,不媚俗,保持一身傲骨。(3分) 【解析】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作者的观点有两个:一、刘文典是狷介狂人;二、当今社会已经找不到这样的人物。要分别评价观点,并陈述理由。 【考点定位】 实用类文本阅读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晚清名臣沈葆桢 沈葆桢的故居在福州城区宫巷11号。这是一幢建于明天启年间的大宅,面积达1500平方米。当年的沈宅布局严谨,装饰富丽。1936年,客居福州的郁达夫,曾对这条巷子有这样一番描写:走过宫巷,见毗连的大宅,都是钟鸣鼎食之家……两旁进士匾额,多如市上招牌。   沈葆桢有三个身份:林则徐的外甥兼女婿、大清船政大臣兼通商大臣、两江总督兼管台湾。这三个响当当的身份,也勾勒出他非凡的一生。   沈葆桢的母亲林蕙芳是林则徐的六妹。沈林两家既是近邻又是近亲。沈葆桢长相一般,个子不高,少时多病。他从小就受到经世致用思想的熏陶,聪慧好学,林则徐早早看好了这个外甥,将自己最疼爱的二女儿林普晴嫁给他。姨表亲通婚,在当时是亲上加亲的大喜事。沈葆桢与妻子感情非常好,两人还曾相伴赴京赶考。   沈家并不怎么有钱,因为沈葆桢是个著名的清官。他先是中进士,入翰林院,后又外放九江知府,仕途更迭,唯一不变的是贫穷的生活。当时,将要到省城赴任的沈葆桢身无分文,还曾向人“挪川费百金”作为盘缠。到了省城,他租了二进三间排的房子,“每月租足纹十一两五钱”,为此他还发出了“屋价之贵,可谓极矣”的感叹。1855年,35岁的沈葆桢刚刚被破格提升为九江知府,举债购买了这个宅院。沈葆桢装修好房子,安顿好父母妻儿,自己就安心到江西任职去了。第二年,江西闹起了太平天国运动,沈葆桢采取攻其不备、袭扰辎重的战术,七战七捷,扬名官场。此后,平叛太平天国运动,成为沈葆桢的主要工作。   1865年,沈葆桢的母亲过世,朝廷终于给了他27个月的假,沈葆桢回到这里过了几天清静日子。在他留下的大量家书中,几乎每封信都要嘱咐子女读书,并告诉他们,读书主要为了立品做人,做官倒是其次。可惜那时中国正面临着生死存亡的困境,无法让人有一丝的安宁。1866年,沈葆桢接到熟人左宗棠的邀请,出任福建船政大臣,这时他还重孝在身。 左宗棠请沈葆桢出山并非一帆风顺,也曾三顾茅庐,二人在这个古香古色的小院里畅谈了很久,左宗棠准备打造中国自己的海军,而沈葆桢是他心中的不二人选。左宗棠第一次来到沈宅,恳请沈葆桢出山继承船政事业,沈葆桢婉言拒绝。左宗棠保证在接管之初,由他和沈葆桢联名署签奏折,并给他推荐著名商人胡雪岩相助,所有人马,归其调遣。沈葆桢还是犹豫不决,左宗棠干脆上疏,推荐沈葆桢主持船政。清廷降旨,署沈葆桢“先行接办”,“不准固辞”。本无心官场的沈葆桢,还是接受了这个艰巨的任务。出任福建船政大臣的沈葆桢,将办公的地点设在了自己的宅子里。宫巷11号这个普通的民宅成了中国近代船政工业的思想发源地。沈葆桢建起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座船厂,8年时间,造出了5艘商船和11艘兵舰,而就是这些轮船,后来装备起中国第一代海军舰队。沈葆桢还创办了“近代中国船舶工业与海军人才的摇篮”——福建船政学堂,培养出一大批叱咤风云的人物:甲午海战中牺牲的刘步蟾和林永升、清海军总长刘冠雄、中国海军元老萨镇冰…… 沈葆桢虽多受林则徐儒雅之风的熏陶,但是做起事来,雷厉风行。他果断宣称“铁甲舰不可不造,日本不可不防”!于小事方面,有部下偷了外国人的汗衫,他认为此事有辱国格,将此人斩首示众。   1874年,日本进犯台湾后,沈葆桢被派往台湾加强防务。此后,他兴建台南的亿载金城和台湾最南端的恒春城,建设苏花公路前身、新中横公路前身等,废除渡台禁令,鼓励民众到台湾开垦,促成了台湾政经中心由南部转移到北部。2009年,台北市府为了纪念沈葆桢,将市府大厅命名为“沈葆桢厅”。 1879年7月,久受病痛折磨的沈葆桢在南京与世长辞。他告诉儿孙“究竟笔墨是稳善生涯,勿嫌其淡”。??????????????? (删节自《文史参考》2011年总第44期)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 沈葆桢的三个响当当的身份,从家庭成员和朝廷官员两方面,表现出了他的不平凡,也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B. 林则徐不以貌取人,而是早早看好了从小就遵奉经世致用思想又聪慧好学的沈葆桢,后将自己的二女儿嫁给了他。[中国教育出版网zzstep.com] C. 沈葆桢赴省城担任九江知府时身无分文,只好向别人借钱作盘缠,后来还为了能到江西去安心任职而举债买房。 D. 左宗棠为请沈葆桢出山而三顾茅庐,第一次来恳请,第二次作出保证,第三次后则上疏推荐,终于实现了心愿。 E. 沈葆桢的部下有人偷了外国人的汗衫,他一怒之下将此人斩首示众,这样的小事表现了他雷厉风行的做事风格。 (2)本文第一段引用郁达夫的话有什么作用?请简要概括。(6分) (3)作为“晚清名臣”,沈葆桢有哪些主要功绩?请简要分析。(6分) (4)成就沈葆桢“名臣”声誉的原因有很多,请就你对“出身”、“读书”、“无私”三个方面的理 解,任选一个方面,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四、特朗斯特罗姆:一年只写三首诗 王 文 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坐在桌前,桌子上放着一块他最爱吃的提拉米蛋糕。尝了一口之后,他侧过脸望向窗外,刚刚还是倾盆大雨,这会儿已经有几缕阳光洒落进来。这就是10月初斯德哥尔摩的天气,说变就变,让人难以捉摸。 托马斯目光温和,脸上最突出的是他高高耸立起的鹰钩鼻。透过玻璃窗,托马斯看不见等在楼下的众多记者,但他知道他们一定在那里。每年诺贝尔文学奖公布时,他们都会提前聚集在那里,连托马斯自己都不再期盼获奖时,他们仍然相信可能会是他。不过,托马斯知道,一会儿他们不会像往年一样摸摸地离开,而将摁门铃走进来,因为托马斯接到瑞德文学院诺贝尔文学奖评审委员会的电话:他获奖了。 作为公认的象征主义和超现实主义大师,托马斯被誉为“西方最后一个诗歌巨匠”。而记者为此专访瑞德文学院院士、著名汉学家马悦然教授时,他说:“这样的评价,对托马斯来说是实至名归的。” 诺奖得主、诗人沃尔科特10年前就说过:“瑞典文学院应毫不犹豫地把诺贝尔奖颁发给特朗斯特罗姆,尽管他是瑞典人。” 托马斯13岁就开始写作。从1955年,24岁的托马斯一出版处女诗集《17首诗》便技惊四座,思年后第二部《途中的秘密》更是轰动诗坛,年纪轻轻便成为瑞德诗歌的代表人物。 “醒悟是梦中往外跳伞/摆脱令人窒息的漩涡/漫游者向早晨绿色的地带降落/万物燃烧。”“蟋蟀疯狂地缝着缝纫机”,“孤独的水龙头从玫瑰丛中站起,像一座骑士的雕塑”,“桥,一只飞越死亡的巨大铁鸟”……都是标准的托马斯式的诗句。 他的诗总是从日常生活的细节入手,通过精准的描写,让读者进入一个诗的境界。他的诗称为“小孩子都能读懂的诗”。瑞德文学院的颁奖词称:特朗斯特罗姆“通过其凝炼、透彻的意象,给予我们通往现实的崭新途径。” 诗人于坚认为,特朗斯特罗姆的诗之于瑞德,犹如汉语中出现了唐诗。他曾对翻译《特朗斯特罗姆诗全集》的诗人李笠说过,他的写作受日本俳句的影响,而俳句是从中国古代诗歌滋生出来的。所以,他对东方文化一直有强烈的兴趣。他的诗,充满了味道、颜色振动和杂音,与保罗·瓦莱里的“纯诗”相近;和20世纪的叶芝、里尔克、艾略特、聂鲁达、希克梅特等大诗人一样,他的诗,具有许多属于未来的东西。 其实,托马斯的诗作品并不多。他一年最多写三首诗,而且往往一首诗要花几年时间才完成,长诗《画廊》几乎用了10年时间,而短诗《有太阳的风景》也经历7年。迄今为止,包括他中风后所写的所有作品加起来只有200多首,但“大部分都是精品”。 他的诗已被译成50多种语言(仅英文就有二十来种版本),而研究他作品的专著已超出他作品页数的千倍。一年最多写三首诗,作为诗人,极其罕见,需要怎样沉得下心,静得住气? 在一个如此浮躁的时代,创作如同产业追求最大产出的时代,有几人能做到?难怪中国的诗人们觉得不可思议了,难怪人们感叹中国为何不能出现伟大作品了。 托马斯写过一首诗《上海的街》:“公园的白蝴蝶被很多人读着。我爱这菜白色,像是真理扑动的一角。”这富有童趣的意象来自他多年前在上海的经历。那是1985年,他第一次来到中国。可惜,1990年的一次中风导致他右半身瘫痪,等到2001年再次访华的时候,他不仅拄上了拐杖,就连说话也含混不清了。   中风后的托马斯也没有放弃创作,身体的变化带来对人生更深刻的思考,使他的作品超现实主义色彩更浓,语句却更加精练而富有哲理,“诗歌就是坐禅,不是为了催眠,而是为了唤醒。”[中国教育出版网zzstep.com] 外界的喧嚣中,托马斯却另有打算,他计划去斯德哥尔摩近郊的海龙马岛上过周末。那里有一幢托马斯外祖父留下来的、曾招待过无数诗人、被称为“蓝房子”的住所,也是托马斯最爱的地方。房子里天花板很低,窗户小小的,窗外就是树木,托马斯最喜欢坐在窗边读书。北欧静谧、安逸的生活氛围包裹着诗人,以至于在马悦然看来,托马斯的诗风是如此恒定,这在其他地方的诗人身上简直不可思议,“他从不曾让风格应时而变”。 (选自《环球人物》2011年第27期,有删改) 【注】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1931年4月15日生于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毕业于斯德哥尔摩大学心理学专业,曾修读过诗歌、文学史等课程。2011年10月6日获诺贝尔文学奖。 19.文章第一段中对环境的描写和第二段中对记者的描写有什么作用?(4分) 20.这篇新闻报道,介绍了托马斯的诗歌创作哪些特点?(5分) 21.结合本文的创作意图谈谈, 托马斯“一年只写三首诗”而获诺贝尔文学奖,这对我们有什么启示?(6分)  “受日本俳句或唐诗的影响”),诗歌富有画面感和节奏感(画面美、音乐美);(5)象征主义和超现实主义(或“具有许多属于未来的东西”)。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 我很犀利,我很善良 ——专访李承鹏 作家李承鹏,“前身”是位足球记者。 曾是八千“足记”大军中一员的李承鹏,至今不能忘记1996年自己第一次被封杀的经历,是年9月1日,如今的中超当时还叫甲A,山东主场对阵四川全兴。当值主裁判一次有争议的判罚,导致四川全兴被攻入一球。 “隔了五六米远,裁判居然能吹越位,大家都很愤怒,说:‘小李,你写,你文笔好——我们明天都写。’” 第二天,《斩断黑手》和《改革改到哪里去》两篇文章登载在《四川体育报·足球风》头版上。报纸刚上市便在成都街头销售一空。这两篇文章的作者,当然是李承鹏。此外,再无其他批判“黑哨”的文章。 惩罚他的是箴言式的十六个字:停职反省,深刻检查,回家待命,以观后效。不仅如此,当初的那些“共谋者”反戈一击,对他群起而攻之。 此后多年,他又被上峰封杀了18次。但他想说的话,坚决要说,像决堤的洪水,挡都挡不住。足球评论、杂文都太短小,他要开辟新的战场,他要写小说。[z+zs+tep.com] “因为我得创造一个世界,我是这个世界的王。这个世界中,坏人总是不得好。我是王,我来决定好人才能得好。” 李承鹏的小说在畅销之列,但在技艺上并不被圈内人认可。李承鹏对此很“感冒”,急于争辩、驳斥。评论家谢有顺为李承鹏的新作《李可乐抗拆记》写了一篇书评《让无声的中国发声》,文中说:“李承鹏以他的直接和凌厉,用暴力拆迁做引子,说出了当代中国的现状,也说出了当代中国的匮乏。他在《李可乐抗拆记》一书叙事上的粗疏和过度漫画化,有时会使阅读变得太具娱乐效果,但这并不能掩饰此书的风骨。尤其是在一个喧嚣和静默尖锐对立的年代。正视现实,说出真话,肯定比艺术修辞上的打磨、雕琢更重要,因为一句真话有时比一个世界还重。” 这篇评论,声援之中,不失公允。 李承鹏在微博上转载了这篇文章。 李承鹏还是一个心地善良的人,做点儿善事,必是自然而然的。 “5·12”汶川大地震,李承鹏开着车冲到灾区,在死人堆里扛人。“一身都是鲜血,哪个作家那时候像我这样?”当时,李承鹏只有8万元存款,他捐了20万元,其他都是借来的。 谈起公益,李承鹏不愿多说,这是他内心的“秘密”,还因为,“闷了那么多年,现在才说,人家说你出新书了炒作。不说了,做了就做了”。 少见的温和。 温和之外的李承鹏,对看不惯的事情,对不同的意见,一定要发声,甚至是讨伐,而且不遮掩、不文饰,像匕首投枪,带着血溅三步的决绝和勇猛。从刚走出校门到混迹社会多年,这一点,在李承鹏身上似乎未曾改变。“我就是太犀利,太尖锐,”他说,“但是我很善良。” (选自《读者·原创版》2011年第3期,有删改) 1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5分) A、足球记者的同行们鼓动李承鹏写文章批判“黑哨”,自己却不写,甚至在他受处罚时落井下石,体现了人心的险恶。 B、登载李承鹏两篇批判“黑哨”文章的报纸刚上市便在成都街头销售一空,取决于李承鹏的文笔而不是其他因素。 C、李承鹏不惜举债救灾,做了许多公益的事,也不愿多说,说明他是一个善良的人。 D、圈内人对李承鹏小说的技艺并不认可。李承鹏对此很感义愤,但他却认同评论家谢有顺对他的小说的评价。 E、作者对李承鹏决绝勇猛敢说真话持似是而非的态度,现实中李承鹏这样做只会给自己带来无谓的牺牲而于事无补。 【试题出处】2012-2013福州一中模拟 【答案】BE。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B、刊登两篇批判“黑哨”文章的报纸刚上市便在成都街头销售一空,主要是因为李承鹏的文章敢于说真话。E、作者对李承鹏决绝勇猛敢说真话是持赞赏的态度,“只会给自己带来无谓的牺牲而于事无补”无中生有。 (答对一项得3分,答对两项得5分)[中*教*网z*z*s*tep] 14、李承鹏原来是一位足球记者,后来他为什么写起了小说?(4分)  15、李承鹏说“我就是太犀利,太尖锐”“但是我很善良”,结合文本分析这句话是否矛盾?(6分)  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题 让人心动的太空约会 11月3日1时36分,神州八号追上天宫一号,两个飞行器开始携手遨游太空。它标志着,继掌握天地往返,出舱活动技术后,中国突破了载人航天三大基础性技术的最后一项一一空间交会对接技术。神州八号飞船和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在茫茫太空首次“拥吻”成功,意味着中国已经成功叩开了空间站时代的大门。 这是一场让人心动的太空约会。相约太空,入轨后距天宫一号1万公里的神舟八号,跨越了近130万公里的追逐历程。……身兼飞船和空间实验室两个系统总设计师的张伯楠把此次相会比作“万里穿针”。他说,神州八号先后跨越了瞄准,追赶,精控,防撞四道难关。“让两个8吨多的庞然大物,对接机构挨近时误差在18厘米之内,姿态小于5度,就像飞船拿着一根线,穿到天宫握的那根绣花针的针眼里去。” 11月2日,北京航天飞控中心彻夜不眠。11月2日23时8分,经过5次变轨,神州八号到达距天宫一号后下方52公里处。 这是飞船的第30圈飞行,天宫的541圈飞行。随着圣地亚哥测控站发出“转自主控制”的指令,飞船由听从地面控制转入自主控制,领着它前行的是安装在飞船上的微波雷达,激光雷达和CCD敏感器三种世界领先的交会测量设备。这些设备全部由中国自主研制。 11月3日O时16分,神州八号飞船飞抵对接入口点,与先它32天又8小时升空的天宫一号同处于一条直线上,二者相距5公里。 5公里,400米,140米,30米一一科学家们为飞船设置了四个停泊点,让它在走近天宫的每一个驿站上停下歇息一阵。 张伯楠说,短暂歇息既有助于轨道调整至理想位置,也是控制上的备份措施。一旦出现问题,飞船可以通过地面控制撤离到上一个停泊点,等待故障处置。这时的神州八号,就像一艘耐心等待进港的轮船。 11月3日1时02分。飞船对接机构缓缓推出,仿佛向着天宫伸出了双臂。 20米,10米,5米……交会完成,对接开始! 1时28分,神州八号的对接环轻轻触到天宫一号,飞船尾部4台发动机随即点火,推动飞船进入天宫的怀抱。 12把对接锁准确的启动,上千个齿轮和轴承同步工作。 1时36分,神州八号与天宫一号紧紧相牵,成功对接。此后,两个飞行器将携手遨游太空12天。 如果把神州与天宫的对接机构比作舞者之手,手指相触时,它们的下方是中国苍茫的西北大地;十指相扣时,它们已进入青岛以东的北太平洋上空。 这一握。仅仅用了7分多钟。对接机构的完美工作,省去了原计划中迟滞与强行校正的时间,“天”“神”一气呵成毫不犹豫地牵手相吻成功;[中教网] 这一握,它们从地球的阴影区行至阳照区,以追日的姿态向东,向东; 这一握,它们飞越了近4000公里,对祖国疆域完成了一次特殊的丈量; 这一握,表明我国载人航天技术的最终目标空间站的建立也就指日可待了。 节选自《半月谈》2012年21期 12.下面有关文章中“空间交会对接技术”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空间交会对接是载人航天的基础技术。 B.载人航天有三大基础性技术,即天地往返、出舱活动、空间交会对接等技术。 C.空间交会对接是人类载人航天技术的标志性产物。 D.此次空间交会对接是由神舟八号追接上天宫一号。 13.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飞船由从地面控制转入自主控制后,领着它前行的三种世界领先的交会测量设备,全部由中国自主研制。 B.科学家为飞船设置了4个停泊点,短暂歇息,既有助于轨道位置的调整,也有助于处理故障。 C.神舟八号和天宫一号对接的具体时间是11月3日1时28分到1时36分,此后两个飞行器将携手邀游太空12天。 D.这次空间交会对接技术突破了载人航天三大基础技术,意味着中国已经成功地叩开了空间站时代的大门。 【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要点。D项,第一段中原文为“中国突破了载人航天三大基础性技术的最后一项一一空间交会对接技术”。 14.身兼飞船和空间实验室两个系统总设计师的张伯楠把此次相会比作“万里穿针”。结合文章谈谈他这样说的理由。(6分)  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题。 CSA农业经营模式[z。zs。tep.com] 26岁的博士生石嫣是中国公费派往美国务农第一人。回来后,《青年周末》记者问她:你带回了什么?石嫣想了想:我好像没带回什么东西。她其实带回了CSA,一种新型的农业经营模式。 青年周末:什么是CSA? 石嫣:CSA是社区支持农业(Community Supported Agriculture)的简写,是消除食品不安全问题的一种新型农产品贸易形式,让农场和社区间建立一种联系,农民寻找愿意预定他们农产品的社区成员,直接把菜送到社区居民家,大家吃有机绿色健康菜。美国于1986年引入这种农业经营模式。当初,美国人富兰克林带着问题考察东方农耕:美国不到百年就穷尽了地力,中国农耕历经四千余年土壤依旧肥沃,且养活了数倍于美国的人口。他写下《四千年农夫:中国、朝鲜和日本的永续农业》一书,认为东方农耕是可持续的、最优秀的农业。 青年周末:实地体验CSA需要做些什么? 石嫣:CSA提倡的是生态有机农业,基本上是人工或者只借助小型机械进行有机耕作,多数农活需要人亲力亲为,劳动强度大。 青年周末:作为一个农业经济博士生,你不了解农业耕作? 石嫣:我学的是农业经济,并没有接触多少农耕技能方面的东西,大学课程也没有硬性要求。可以说,大部分学农的大学生都没有亲身实践的经验。 青年周末:CSA和中国目前搞的无公害、绿色订单农业差不多吧? 石嫣:不一样。目前国内的做法基本上是,有人在做这个生态农业,然后消费者随时给他电话,他随时给你蔬菜,你当场交费;或者你来农场,随时买,随时交费。但CSA强调消费者和农民共同承担风险和收益。消费者定我的蔬菜,要在这一年的秋后,把下一年你要的蔬菜钱交给农民。农民在种地前,已经把这一年的收益获取了,他种地时是没有经济风险的。我呆的明尼苏达州农场,今年共有33个消费者定了农场的蔬菜,每个消费者在去年秋天支付了460美元,用来购买今年收获季中20周的收成。 青年周末:用什么保证农民一定会尽力提供给社区居民所需要的足够好和新鲜的蔬菜? 石嫣:我们从春到秋都在努力地进行有机耕作,精心呵护各种蔬菜瓜果的生长。每周提供给我们的客户足够份额的蔬菜。周三采摘、清洗、装箱,周四运送到指定位置,保证一个4-5口的家庭一周有新鲜健康的蔬菜。 青年周末:全凭自觉? 石嫣:靠彼此的信任!客户离农场都很近,最远的客户车程都不超过30分钟,有的客户每周会自己来农场取菜。他们可以随时来看所吃的食物是否安全,还与农场主人成为亲密的朋友。 青年周末:据说美国农场有十几万个,CSA却只有两千多。在美国,这种农业经营模式并不算主流,你觉得自己在美国当了半年农民就能在中国搞起来吗? 石嫣:我从美国经验得出,做CSA要从小做起。后来做好了,也要规模适度。需要你提供份额蔬菜的客户多了,你会无暇顾及他的感受,CSA赖以存活的信任就会削弱,所以大对于CSA未必好。我觉得,在中国城郊或者中小城市是比较好做这个项目的。中国人均耕地不多,比较适合人工有机耕种。不过,我觉得中国的消费者可能更多地会衡量所获取的价值,会怀疑一个农民在他那面积不大的地里如何种出不同种类的蔬菜以满足居民的不同需求……不管怎样,我都要试一试。 青年周末:你能预计自己会碰到的困难吗? 石嫣:今天,大多数人更愿意买便宜的食品。生态有机农业的产品价格相对贵些。但是,人们可以去买贵的衣服鞋子,为什么对食物如此吝啬呢?面对频发的食品安全危机,不管有多大困难,我也想做一点实事,希望能通过CSA的实践,建立城乡的良性的互动。善待农民,重建信任,其实就是善待自己和生命。 (选自《青年周末》,记者邓艳玲) 12. 下列有关“CSA技术”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CSA模式是一种消除食品不安全问题的社区支持农业经营模式。[中国教育出版网zzstep.com] B. CSA模式推行生产者全部使用人工操作的生态可持续种植方式。 C.CSA模式强调消费者和农民共同承担风险和收益,并相互信任。 D.CSA的规模要适度,在中国,应多选择在城郊或中小城市发展。 【试题出处】2012-2013湖南师大附中模拟 【答案】 B。 【解析】此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全部”错,原文为“基本上是人工或者只借助小型机械进 行有机耕作”。 13.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 采用CSA模式的农场在采摘水果和蔬菜的当天便能送货上门,这样可以确保消费者享用到新鲜安 全的蔬菜水果,也可与客户成为朋友,建立城乡的良性互动。 B. 被采访者石嫣作为一个农业经济博士生,对农业经济农耕技能原本就很熟悉,作为中国派往美国务农的第一人,她对各种农活亲力亲为,并获得了很多经验。 C.对农场经营者来说,CSA模式使他们拥有稳定的销售市场,在蔬菜成熟甚至种植之前就可以进行预 售,环保健康,并且共同承担风险,可避免生产的盲目性。 D.目前,在中国实行这种CSA模式有一定的困难,尽管客户与农民之间有信任,但仍有消费者过多 地衡量他获取的价值,怀疑面积不大的地里能种出各种蔬菜。 【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概括内容要点和推断。A,“当天”不准确,原文有“周三采摘、清洗、装箱,周四 运送到指定位置”等语。B,对“农耕技能原本就很熟悉”错,原文有“并没有接触多少农耕技能方面的东西”等语。D,中国“客户与农民之间有信任”为外加信息。 14. 根据对话,谈谈你对石嫣说的“我好像没带回什么东西”的理解。(6分) 答: [中教网] 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中国学术的大损失 朱自清 大家都知道闻先生是一位诗人。他的《红烛》,尤其他的《死水》,读过的人很多。这些集子的特色之一,是那些爱国诗。在抗战以前他也许是唯一的爱国新诗人。这里可以看出他对文学的态度。新文学运动以来,许多作者都认识了文学的政治性和社会性而有所表现,可是闻先生认识得特别亲切,表现得特别强烈。他在过去的诗人中最敬爱杜甫,就因为杜诗政治性和社会性最浓厚。后来他更进一步,注意原始人的歌舞:这是集团的艺术,也是与生活打成一片的艺术。他要的是热情,是力量,是火一样的生命。 但是他并不忽略语言的技巧,大家都记得他是提倡诗的新格律的人,也是创造诗的新格律的人。他创造自己的诗的语言,并且创造自己的散文的语言。诗大家都知道,不必细说;散文如《唐诗杂论》,可惜只有五篇,那经济的字句,那完密而短小的篇幅,简直是诗。我听他近来的演说,有两三回也是这么精悍,字字句句好似称量而出,却又那么自然流畅。他因此也特别能够体会古代语言的曲折处。当然,以上这些都得靠学力,但是更得靠才气,也就是想象。单就读古书而论,固然得先通文字声韵之学;可是还不够,要没有活泼的想象力,就只能做出点滴的工作,决不能融会贯通的。这里需要细心,更需要大胆。闻先生能够体会到古代语言的表现方式,他的校勘古书,有些地方胆大得吓人,但却得细心吟味所得;平心静气读下去,不由人不信。校书本有死校活校之分;他自然是活校,而因为知识和技术的一般进步,他的成就骎骎乎驾活校的高邮王氏父子而上之。 他研究中国古代,可是他要使局部化了石的古代复活在现代人的心目中。因为这古代与现代究竟属于一个社会,一个国家,而历史是联贯的。我们要客观地认识古代;可是,是“我们”在客观地认识古代,现代的我们要能够在心目中想象古代的生活,要能够在心目中分享古代的生活,才能认识那活的古代,也许才是那真的古代──这也才是客观地认识古代。闻先生研究伏羲的故事或神话,是将这神话跟人们的生活打成一片;神话不是空想,不是娱乐,而是人民的生命欲和生活力的表现。这是死活存亡的消息,是人与自然斗争的纪录,非同小可。他研究《楚辞》的神话,也是一样的态度。他看屈原,也将他放在整个时代整个社会里看。他承认屈原是伟大的天才;但天才是活人,不是偶像,只有这么看,屈原的真面目也许才能再现在我们心中。他研究《周易》里的故事,也是先有一整个社会的影像在心里。研究《诗经》也如此,他常说笑话,说他研究《诗经》,越来越“形而下”了──其实这正表现着生命的力量。 他是有幽默感的人;他的认识古代,有时也靠着这种幽默感。看《匡斋尺牍》里《狼跋》一篇,便知道他能够体会到别人从不曾体会到的古人的幽默感。而所谓“匡斋”本于匡衡说诗解人颐那句话,正是幽默的意思。他的《死水》里《闻一多先生的书桌》,也是一首难得的幽默的诗。他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常跟我们说要活到八十岁,现在还不满四十八岁,竟惨死在那卑鄙恶毒的枪下!有个学生曾瞻仰他的遗体,见他“遍身血迹,双手抱头,全身痉挛”。唉!他是不甘心的,我们也是不甘心的!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闻一多不仅提倡诗的新格律,也创造诗的新格律,如《红烛》《死水》和《唐诗杂论》等新诗集子都体现了这一点。 B.闻一多从敬爱杜甫到注意原始人的歌舞,是他对文学态度的更进一步的表现,也是因为原始人歌舞更具有热情、力量、火一样生命的特点。 C.闻一多在校勘古书方面,既细心又大胆,属于活校的行列,由于知识和技术的一般进步,他的成就比死校的高邮王氏父子高了许多。 D.作者认为研究伏羲的故事和神话,不能将之当成空想和娱乐,而要当成人民的生命欲和生活力的表现来研究。 E.《红烛》《死水》等集子,既有爱国热情,也有语言技巧,还有幽默感,体现了闻一多是抗战前唯一的爱国诗人的学术价值。 (3)作者在文末引用“遍身血迹,双手抱头,全身痉挛”,用意是什么?(6分) 【答案】作者在文末引用学生的原话,形象生动地描述了闻一多牺牲时的惨状,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枪杀爱国学者那卑鄙无耻的罪恶,表达了作者对国民党反动派强烈的控诉和愤怒之情,激发读者反抗独裁专治的正义情感,增强文章的感染力,暗扣文章的标题,升华主题。(内容2分,情感2分,效果2分) 【解析】这道题考查作品的表达技巧和艺术魅力。这段典型的细节描写,首先能表现闻一多牺牲的情景,这个惨状矛头直接对准当权者。回答时,要一步一步来,先回答写了什么,再回答这个描写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4)在朱自清等大多数人的心目中,“闻一多先生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他的死,“是民主主义运动的大损失,又是中国学术的大损失”。但在当时,国民党政府却有人指使特务要暗杀闻一多,认为闻一多是个有害的人。对此,请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8分)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