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质量检测(七) 文言文阅读(一)——人物传记类(一) (时间:40分钟 满分:57分) 一、(2012·济南检测)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22分) 李憙字季和,上党铜鞮人也。父佺,汉大鸿胪。憙少有高行,博学研精,与北海管宁以贤良征,不行。累辟三府,不就。宣帝复辟憙为太傅属,固辞疾,郡县扶舆上道。时憙母疾笃,乃窃逾泫氏城而徒还,遂遭母丧,论者嘉其志节。后为并州别驾,时骁骑将军秦朗过并州,州将毕轨敬焉,令乘车至阁。憙固谏以为不可,轨不得已从之。 景帝辅政,命憙为大将军从事中郎,憙到,引见,谓憙曰:“昔先公辟君而君不应,今孤命君而君至,何也?”对曰:“先君以礼见待,憙得以礼进退。明公以法见绳,憙畏法而至。”帝甚重之。转司马,寻拜右长史。从讨贯丘俭还,迁御史中丞。当官正色,不惮强御,百僚震肃焉。荐乐安孙璞,亦以道德显,时人称为知人。寻迁大司马,以公事免。 司马为宁北将军,镇邺,以憙为军司。顷之,除凉州刺史,加扬威将军、假节,领护羌校尉,绥御华夷,甚有声绩。羌虏犯塞,憙因其隙会,不及启闻,辄以便宜出军深入,遂大克获,以功重免谴,时人比之汉朝冯、甘焉。于是请还,许之。居家月余,拜冀州刺史,累迁司隶校尉。 及魏帝告禅于晋,憙以本官行司徒事。泰始初,封祁侯。 初,憙为仆射时,凉州虏寇边,憙唱义遣军讨之。朝士谓出兵不易,虏未足为患,竟不从之。后虏果大纵逸,凉州覆没,朝廷深悔焉。以憙清素贫俭,赐绢百匹。及齐王攸出镇,憙上疏谏争,辞甚恳切。 憙自历仕,虽清非异众,而家无储积,亲旧故人乃至分衣共食,未尝私以王官。及卒,追赠太保,谥曰成。子赞嗣。少子俭字仲约,历左积弩将军、屯骑校尉。俭子弘字世彦,少有清节,永嘉末,历给事黄门侍郎、散骑常侍。 (选自《晋书·李憙传》,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时憙母疾笃    笃:严重 B.时人称为知人 知:识别 C.及魏帝告禅于晋 禅:禅让 D.后虏果大纵逸 逸:逃跑 解析:逸:放纵。 答案:D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 B. C. D. 解析:A项,连词,表顺接,可译为“于是”;B项,连词,表顺承/连词,表转折;C项,介词,因为/介词,拿,用;D项,第三人称代词,他/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答案:A 3.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李憙多次被征召,坚决推辞,不肯就任,有一次郡县扶他登车上路,他半路从车上跳下来,回到家中。 B.李憙任并州别驾时,骁骑将军秦朗路过并州,州将毕轨想让秦朗乘车至官署,李憙坚决劝谏认为不能那样。 C.李憙善于识别和举荐人才,受到了当时人的称赞,他所举荐的乐安人孙璞,因为有道德而名声显扬。 D.凉州敌人入侵,李憙倡导起兵讨伐,结果未被采纳,后来凉州覆没,朝廷很后悔没有听从李憙的意见。 解析:“半路从车上跳下来”有误,文中是“窃逾泫氏城而徒还”。 答案:A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先君以礼见待,憙得以礼进退。(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朝士谓出兵不易,虏未足为患,竟不从之。(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憙自历仕,虽清非异众,而家无储积,亲旧故人乃至分衣共食。(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先君以礼对待我,我得以依照礼决定进仕或退身。(得分点:“见”“进退”,语意) (2)朝廷官员认为出兵不易,敌人不足以造成祸患,最终不听李憙的提议。(得分点:“谓”“竟”,语意) (3)李憙自从做官,虽然不是清廉得与众不同,然而家中没有积蓄,亲朋好友甚至共享衣食。(得分点:“历”“异众”“乃至”,语意) 参考译文: 李憙字季和,上党铜鞮人。父亲李佺,是汉朝大鸿胪。李憙年轻时有高尚的德行,他广博地学习,精深地研究,与北海管宁因贤良被征召,不去。他几次被征入三府,不去就任。宣帝又征召李憙为太傅属,以有病为借口,坚决推辞,郡县扶他登车上路。当时李憙母亲病重,李憙于是偷偷翻越泫氏城墙徒步回家,于是赶上母亲的丧事,议论此事的人赞美他的志气节操。后来李憙任并州别驾,当时骁骑将军秦朗路过并州,州将毕轨尊敬他,让他乘车至官署。李憙坚决劝谏认为不能那样,毕轨不得已依从了他。 景帝辅政时,任命李憙为大将军从事中郎,李憙到任,被引见,景帝对李憙说:“过去先公征用你而你不答应,如今我任命你你就来了,为什么呢?”李憙回答说:“先君以礼对待我,我得以依照礼决定进仕或退身。明公用法律来约束我,我害怕法律就来了。”景帝很器重他。转任司马,不久官拜右长史。跟从讨伐贯丘俭回朝,升任御史中丞。居官正直,不畏强权,百官因慑于其威猛之政而风气肃然。他举荐的安乐人孙璞,也因为有道德而显扬,当时的人称赞他能识别人才。不久迁任大司马,因公事被免官。 司马为宁北将军,镇守邺地,以李憙为军司。不久,李憙被任命为凉州刺史,加任扬威将军、假节,兼任护羌校尉,安定华夏,抵御蛮夷,很有声望业绩。羌人进犯边塞,李憙趁着这个机会,来不及奏报,就见机行事出兵深入,于是取得大胜利,因为功劳大免遭贬谪,当时的人把他比作汉朝的冯奉世、甘延寿。于是李憙请求回京,朝廷答应了他。他在家中住了一个多月,官拜冀州刺史,(后)逐渐升任司隶校尉。 等到魏帝向晋禅让时,李憙以本官代理司徒的职务。泰始初年,被封为祁侯。 当初,李憙任仆射时,凉州的敌人入侵边境,李憙倡导起兵讨伐他们。朝廷官员认为出兵不易,敌人不足以造成祸患,最终不听李憙的提议。后来敌人果然极端放肆,凉州覆没,朝廷很后悔。因李憙清廉朴素贫困节俭,朝廷赐绢百匹。等到齐王司马攸出外镇守,李憙上书谏争,言辞很恳切。 李憙自从做官,虽然不是清廉得与众不同,然而家中没有积蓄,亲朋好友甚至共享衣食,未曾利用朝廷官员身份谋私。等到(他)死后,(被)追赠为太保,谥号成。(他的)儿子李赞继嗣。(他的)小儿子李俭,字仲约,历任左积弩将军、屯骑校尉。李俭的儿子李弘,字世彦,年少时有清廉的节操,永嘉末年,历任给事黄门侍郎、散骑常侍。 二、(2012·洛阳模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19分) 洛中盱江肝江八贤 司马温公《序赙礼》,书闾阎之善者五人,吕南公作《不欺述》,书三人,皆以卑微不见于史氏。予顷修国史,将以缀于孝行传而不果成,聊纪之于此。 温公所书皆陕州夏县人。曰医刘太,居亲丧,不饮酒食肉终三年,以为今世士大夫所难能。其弟永一,尤孝友廉谨。夏县有水灾,民溺死者以百数,永一执竿立门首,他人物流入门者,辄擿出之。有僧寓钱数万于其室而死,永一诣县自陈,请以钱归其子弟。乡人负债不偿者,毁其券。曰周文粲,其兄嗜酒,仰弟为生,兄或时酗殴粲,邻人不平而唁之,粲怒曰: “兄未尝殴我,汝何离间吾兄弟也!”曰苏庆文者,事继母以孝闻,常语其妇曰:“汝事吾母小不谨,必逐汝!”继母少寡而无子,由是安其室终身。曰台亨者,善画,朝廷修景灵宫,调天下画工诣京师,事毕,诏选试其优者,留翰林授官禄,亨名第一。以父老固辞,归养于田里。 南公所书皆建昌南城人。曰陈策,尝买骡,得不可被鞍者,不忍移之他人,命养于野庐,俟其自毙。其子与猾驵①计,因经过官人丧马,即磨破骡背,以炫贾之。既售矣,策闻,自追及,告以不堪。官人疑策爱也,秘之。策请试以鞍,亢亢终日不得被,始谢还焉。有人从策买银器若罗绮者,策不与罗绮。其人曰:“向见君帑②有之,今何靳③?”策曰:“然,有质钱而没者,岁月已久,丝力糜脆不任用,闻公欲以嫁女,安可以此物病公哉!”取所当与银器投炽炭中,曰:“吾恐受质人或得银之非真者,故为公验之。”曰危整者,买鲍鱼,其驵舞秤权阴厚整。鱼人去,身留整傍,请曰:“公买止五斤,已为公密倍入之,愿畀我酒。”整大惊,追鱼人数里返之,酬以直。又饮驵醇酒,曰:“汝所欲酒而已,何欺寒人为?”曰曾叔卿者,买陶器欲转易于北方,而不果行。有人从之并售者,叔卿与之,已纳价,犹问曰:“今以是何之?”其人对:“欲效公前谋耳。”叔卿曰:“不可,吾缘北方新有灾荒,是故不以行,今岂宜不告以误君乎?”遂不复售。而叔卿家苦贫,妻子饥寒不恤也。 呜呼,此八人者贤乎哉! (宋·洪迈《容斋随笔·卷七》) [注] ①驵:zǎng,市场经纪人。②帑:tǎng,库房。③靳:吝啬。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永一诣县自陈      诣:到 B.其兄嗜酒,仰弟为生 仰:依靠 C.有质钱而没者 没:没有,无 D.其驵舞秤权阴厚整 厚:给……好处 解析:C项,“没”同“殁”,死亡。 答案:C 6.以下六句话分别编成四组,全部体现诚实不欺的一组是(3分)(  ) ①永一诣县自陈,请以钱归其子弟 ②以父老固辞,归养于田里 ③策闻,自追及,告以不堪 ④亢亢终日不得被,始谢还焉 ⑤追鱼人数里返之,酬以直 ⑥今岂宜不告以误君乎 A.①②⑤       B.③④⑤ C.①③⑤ D.②④⑥ 解析:②没有涉及“诚实”内容,④是策告知实情后,在买者不信任自己时让买者试骑,验证自己的话,此句并没有体现诚实不欺。 答案:C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刘永一不贪钱财,主动到县里说明死去的僧人在他家寄存了数万钱币的情况,并请求把钱币归还给僧人的子弟们,还毁掉了借债不还的乡人的借契。 B.台亨擅长绘画,参加了景灵宫的修建工作。在朝廷选拔考试中名列第一,但他淡泊名利,不为官禄所动,以归养老父为托辞拒绝了朝廷任用。 C.曾叔卿买了陶器想贩卖到北方,因北方发生灾荒没有成行。在了解到买陶器者的意图后,主动说明情况,不再卖出,家境贫苦、妻儿饥寒也不顾惜。 D.作者主要通过对八贤言行的描述来体现他们“有善行、不欺骗”的贤德,没有作过多评论,结句画龙点睛,对其品行高度赞美。 解析:B项,“托辞”错,原文并没有说台亨是故意拒绝。 答案:B 8.把文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汝事吾母小不谨,必逐汝!(3 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闻公欲以嫁女,安可以此物病公哉!(3 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公买止五斤,已为公密倍入之,愿畀我酒。(4 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你侍奉我的母亲如果稍有不敬(不谨慎),我一定会赶走(休了)你!(“事”、“逐”、补出第二分句的主语各1分) (2)听说您想要用这东西来嫁女儿,我怎么可以用这样的东西来坑害您呢?( “安”、“可以”、“病”各1分) (3)您仅仅买五斤,我已经为您偷偷地加倍称了,希望您给我酒吃(请我喝酒)。( “止”、“密”、“愿”、“畀”各1分) (译文语言不通顺者酌情扣分) 参考译文:(教师用书独具) 司马温公的《序赙礼》,记载了五个有善行的平民,吕南公写《不欺述》,记载了三个人,他们都因身份卑微,没有被正史记录。我不久以前撰修国史,想把他们写进孝行传却没有成功,暂且记在这里。 司马温公所记的都是陕州夏县人。一个是医生刘太,在守丧期内,不喝酒不吃肉满三年。(我)认为这是当今士大夫们难以做到的。他的弟弟刘永一,尤其孝敬父母,与朋友交好,清廉谨慎。夏县遭遇水灾,淹死的老百姓数以百计,永一手执一竹竿站在门口,别人的东西流进门口,就用竹竿推出去。有一个僧人在他家寄存了数万钱币,僧人死后,永一到县里,主动说明情况,请求把钱币归还给僧人的子弟们。乡人借了债不还的,就把借契毁掉。一个叫周文粲,他的哥哥嗜酒,依靠弟弟为生,哥哥有时喝醉酒后殴打他,邻人愤愤不平,来安慰周文粲,周文粲愤怒地说:“我哥哥未曾打我,你们为什么要离间我们的兄弟关系呢?”一个叫苏庆文,侍奉继母以孝顺闻名,常常对他的妻子说:“你侍奉我的母亲如果稍有不敬(不谨慎),我一定赶走(休了)你!”继母年轻时就守了寡,没有子女,从此苏庆文让她在自己家中安度余生。第五个叫台亨,擅长绘画,朝廷修建景灵宫,调天下的画工到京城,工程结束后,皇帝下诏选试,优秀者留任翰林,授予官职赐给俸禄,台亨名列第一。但他因为父亲年老,坚决拒绝,归家耕种,赡养老人。 吕南公写的都是建昌南城人。一个叫陈策,曾经买骡子,买到一头不能加鞍使用的,不忍心把它转卖给别人,就让人养在野外的草房里,等着它自己死掉。陈策的儿子与狡猾的经纪人商量,趁着经过这里的官人死了马,就磨破了骡子脊背,来炫耀这骡子能驮东西而卖它。骡子已经卖出去了,陈策听说了,亲自去追上了那个官人,把骡子不能加鞍使用的事告诉他。那个官人怀疑陈策舍不得卖这个骡子,就把骡子藏起来。陈策请求用鞍子试一试,骡子的脊骨高高的,一整天都不能加上鞍子,官人这才感谢陈策,把骡子退给了他。有一个人到陈策这里来买银器和罗绮,陈策不卖给他罗绮。那个人说:“先前还看见你的库房里有罗绮,现在为什么吝啬不卖呢?”陈策说:“库房里是有,有个人拿罗绮抵押借钱后死了,这罗绮放置的时间很久了,丝力碎脆不耐用,听说您想要用这东西来嫁女儿,我怎么可以用这样的东西坑害您呢!”陈策拿来可以卖给他的银器,放进很旺的炭火中,他说:“我恐怕抵押这个东西的人可能得到的不是真的银器,所以为您验一验它。”第二个叫危整,他买鲍鱼时,那个市场经纪人玩弄秤锤,暗中多给危整称鲍鱼。卖鲍鱼的人离开,他自己留在危整身边,请求说:“您仅仅买五斤,我已经为您偷偷地加倍称了,希望您给我酒吃。”危整一听很吃惊,追赶卖鲍鱼的人(出去)几里地,让他回来,把多得的鲍鱼的钱付给了他。危整又请那个市场经纪人喝好酒,说:“你只是想要点酒罢了,为什么要欺骗贫穷的人呢?”第三个叫曾叔卿,他买了一批陶器,想要转卖到北方去,可是没有成行。有人到曾叔卿那里要求把陶器一并卖给他,曾叔卿把陶器交给他,已经收了钱,仍然问道:“现在把这些东西卖到哪里去呢?”那个人说:“我想要效仿您先前的打算。”曾叔卿说:“不行,因为北方刚发生灾荒,因此没有前往,现在难道应该不告知您,使您受害吗?”于是不再卖陶器给那个人。其实,曾叔卿家里很贫苦,妻子儿女受饥寒,他也不顾惜。 啊,这八个人真是有贤德啊!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19分) 臧霸字宣高,泰山华人也。父戒,为县狱掾,据法不听太守欲所私杀,太守大怒,令收戒诣府,时送者百余人。霸年十八,将客数十人径于费西山中要夺之,送者莫敢动,因与父俱亡命东海,由是以勇壮闻。黄巾起,霸从陶谦击破之,拜骑都尉。遂收兵于徐州,与孙观、吴敦、尹礼等并聚众,霸为帅,屯于开阳。太祖之讨吕布也,霸等将兵助布。既擒布,霸自匿。太祖募索得霸,见而悦之。太祖之在兖州,以徐翕、毛晖为将。兖州乱,翕、晖皆叛。后兖州定,翕、晖亡命投霸。太祖语刘备,令语霸送二人首。霸谓备曰:“霸所以能自立者,以不为此也。霸受公生全之恩,不敢违命。然王霸之君可以义告,愿将军为之辞。”备以霸言白太祖,太祖叹息,谓霸曰:“此古人之事而君能行之,孤之愿也。”乃皆以翕、晖为郡守。时太祖方与袁绍相拒,而霸数以精兵入青州,故太祖得专事绍,不以东方为念。太祖破袁谭于南皮,霸等会贺。霸因求遣子弟及诸将父兄家属诣邺,太祖曰:“诸君忠孝,岂复在是!昔萧何遣子弟入侍,而高祖不拒,耿纯焚室舆榇①以从,而光武不逆,吾将何以易之哉!”东州扰攘,霸等执义征暴,清定海岱,功莫大焉,皆封列侯。霸为都亭侯,加威虏将军。又与于禁讨昌豨,与夏侯渊讨黄巾余贼徐和等,有功,迁徐州刺史。沛国公武周为下邳令,霸敬异周,身诣令舍。部从事讠悤讠同②不法,周得其罪,便收考竟,霸益以善周。从讨孙权,先登,再入巢湖,攻居巢,破之。张辽之讨陈兰,霸别遣至皖,讨吴将韩当,使权不得救兰。当遣兵逆霸,霸与战于逢龙,当复遣兵邀霸于夹石,与战破之,还屯舒。权遣数万人乘船屯舒口,分兵救兰,闻霸军在舒,遁还。霸夜追之,比明,行百余里,邀贼前后击之。贼窘急,不得上船,赴水者甚众。由是贼不得救兰,辽遂破之。霸从讨孙权于濡须口,与张辽为前锋,行遇霖雨,大军先及,水遂长,贼船稍近,将士皆不安。辽欲去,霸止之曰:“公明于利钝,宁肯捐吾等邪?”明日果有令。辽至,以语太祖。太祖善之,拜扬威将军。 (《三国志·魏书》) [注] ①榇(chèn):棺材。②讠悤讠同,人名。 10.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  ) A.霸为帅,屯于开阳       屯:驻扎 B.霸敬异周,身诣令舍 诣:来到 C.周得其罪,便收考竟 考:拷打 D.当遣兵逆霸,霸与战于逢龙 逆:阻止 解析:逆:迎战。 答案:D 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 B. C. D. 解析:B项“以”,因为,连词。A项“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C项“焉”,于之,兼词;句末语气词;D项“于”,在,介词;被,介词。 答案:B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太祖讨伐吕布时,臧霸等曾带兵往助吕布。兵败后,臧霸又把他藏匿起来,太祖点名搜索,在臧霸那里找到了吕布。 B.在兖州叛乱中,徐、毛二人背叛太祖,后亡命出逃投靠臧霸。太祖命刘备见臧霸,并命臧霸奉上二人首级。刘备转述的臧霸的一席话,使太祖改变了主意。 C.臧霸非常尊敬下邳令武周,曾到其舍做客。后来臧霸从事讠悤讠同不遵守法度,武周就拘押拷打讠悤讠同。霸却没有怪罪武周,反而更加亲善。 D.张辽讨陈兰,臧霸被调到皖地,讨伐吴将韩当,使孙权不得前救陈兰。韩当阻止臧霸于夹石,被臧霸击败。孙权遣数万人分兵救陈兰,闻知霸军在舒城,立即撤军。 解析:A项应为“臧霸自身藏匿,太祖搜得臧霸”。 答案:A 13.把文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据法不听太守欲所私杀,太守大怒,令收戒诣府。(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霸受公生全之恩,不敢违命。然王霸之君可以义告,愿将军为之辞。(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公明于利钝,宁肯捐吾等邪?(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臧戒)依据国法,不肯听任太守私自杀人,太守因而大怒,命令拘捕臧戒并送到太守府去。(“听”“私”“诣”译错一个扣1分) (2)我受主公(太祖曹操)存命保全之恩,不敢违其命令。不过有意于称王称霸的君主应该以义相告(不宜威迫),希望将军替我(向主公)解释。(“生全”“王霸”“可以”“为之辞”译错一个扣1分) (3)曹公很清楚战事顺利与否,怎么可能会舍弃我们呢?(“明”“利钝”“捐”译错一个扣1分) 参考译文: 臧霸,字宣高,泰山华县(今山东费县方城镇)人。父亲臧戒,曾任华县狱掾,(臧戒)依据国法,不肯听任太守私自杀人,太守因而大怒,命令拘捕臧戒并送到太守府去,当时监送者约有百余人。臧霸当时十八岁,引领从客几十人在费县西山道中半途截劫,夺救父亲,监送者都不敢动,臧霸便与父亲一起奔命于东海,而臧霸亦从此以勇猛健壮闻名于世。黄巾起义时,臧霸跟从陶谦击破贼众,被授予骑都尉官职。于是臧霸在徐州招收士兵,与孙观、吴敦、尹礼等聚合军众,臧霸为统帅,驻扎在开阳一带。太祖曹操讨伐吕布时,臧霸等带兵往助吕布。吕布被擒后,臧霸隐身匿藏。曹操搜索,寻得臧霸,一见之下非常喜欢他。曹操在兖州时,任命徐翕、毛晖二人为将。兖州乱起,徐、毛二人都叛变了。兖州之乱平定后,徐、毛亡命出逃投靠臧霸。曹操告诉刘备,让他告诉臧霸奉上二人首级。臧霸便对刘备说:“我能依靠自己的力量有所建树的原因,是因为我不会做这种事。我受主公(太祖曹操)存命保全之恩,不敢违其命令。不过有意于称王称霸的君主应该以义相告(不宜威迫),希望将军替我(向主公)解释。”刘备便把臧霸所说的话告诉曹操,曹操叹息,对臧霸说:“这是古人仁德之事,你却能够加以奉行,这也正是我的心愿啊。”于是让徐翕、毛晖二人都做了郡守。当时曹操正与袁绍相对抗,而臧霸屡次带领精兵进入青州,所以曹操能专心应付袁绍,不用顾念东方之事。曹操在南皮打败了袁谭,臧霸等前往祝贺。臧霸便请求派子弟及诸位将领的父兄家属前往邺城,曹操说:“诸位忠心报国,但何必要如此来表现呢!昔日萧何派遣子弟前往侍奉高祖,汉高祖没有拒绝,耿纯焚烧自己的房子、马车、棺木追随,而光武帝没有辜负他的好意,现在我将用什么来改变前人的做法呢!”当时东州纷乱,臧霸等执正匡义,征伐暴虐,使黄海、渤海、泰山地区清平安定,没有谁比他们的功劳更大的了,于是都被封为列侯。臧霸被授予都亭侯,又同时担任威虏将军。臧霸又与于禁讨伐昌豨,与夏侯渊征讨黄巾余贼徐和等,有功劳,升迁为徐州刺史。沛国人武周担任下邳令,臧霸尊敬武周,认为他与众不同,常到他家做客。后来臧霸的从事讠悤讠同不遵守法令,武周获得他的罪状,就拘押拷问讠悤讠同使其死于狱中,臧霸更因此与武周友善。臧霸跟从太祖讨伐孙权,先登入敌阵,再入巢湖,攻破居巢。张辽讨伐陈兰时,臧霸被调到皖,讨伐吴将韩当使孙权不能前往救助陈兰。韩当派兵迎战臧霸,臧霸与韩当在逢龙作战,韩当又派兵在夹石拦阻臧霸,臧霸与韩当作战且打败了韩当,带军队回到舒城驻扎。孙权派几万人乘船驻扎在舒口,分兵前往营救陈兰,听说臧霸军队驻扎在舒城时,立即撤军。臧霸引军连夜追赶,到天明时,行军一百多里,拦阻敌人前后夹击。敌人窘急不堪,不能上船,跳水而逃的很多。于是吴军不能救陈兰,张辽便打败了陈兰。臧霸跟从太祖到濡须口征讨孙权,与张辽同为前锋,行军途中遇上大雨,前锋大军先到,江水竟然上涨,敌船逐渐靠近,将士都惶恐不安。张辽想撤离,臧霸阻止张辽说:“曹公很清楚战事顺利与否,怎么可能会舍弃我们呢?”第二天,曹操果然发出撤军令。张辽到了太祖处,把臧霸之言告诉太祖。曹操认为臧霸做得好,授予他扬威将军称号。 专题质量检测(八) 文言文阅读(二)——人物传记类(二) (时间:40分钟 满分:57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19分) 裴子野字几原,河东闻喜人。子野生而偏孤①,为祖母所养,年九岁,祖母亡。起家齐武陵王国左常侍,遭父忧去职。居丧尽礼,每之墓所,哭泣处草为之枯。 天监初,尚书仆射范云嘉其行,将表奏之,会云卒,不果。时中书范缜闻子野行业而善焉。会迁国子博士,乃上表让之曰:“河东裴子野,幼禀至人之行,长厉国士之风。且家传素业,世习儒史。栖迟下位,身贱名微,而性不憛憛,情无汲汲。臣历观古今人君钦贤好善,未有圣朝孜孜若是之至也。敢缘斯义,轻陈愚瞽,乞以臣斯忝,回授子野。”有司以资历非次,弗为通。寻除尚书比部郎、仁威记室参军。出为诸暨令,在县不行鞭罚,民有争者,示之以理,百姓称悦,合境无讼。 元嘉中,子野曾祖松之受诏续修《宋史》,未及成而卒,子野常欲继成先业。及齐永明末,沈约所撰《宋书》既行,子野更删撰为《宋略》二十卷,其叙事评论多善,约见而叹曰:“吾弗逮也。” 普通七年,王师北伐,敕子野为喻魏文,受诏立成。高祖以其事体大,召尚书仆射徐勉、太子詹事周舍等观之,时并叹服。俄又敕书喻魏相元叉,其夜受旨,子野谓可待旦方奏,未之为也。及五鼓,敕催令开斋速上,子野徐起操笔,昧爽便就。既奏,高祖深嘉焉。 自是凡诸符檄,皆令草创。子野为文典而速,不尚丽靡之词,其制作多法古,与今文体异,当时或有诋诃者,及其末皆翕然重之。 子野在禁省十余年,静默自守,未尝有所请谒,外家及中表贫乏,所得俸悉分给之。无宅,借官地二亩,起茅屋数间。妻子恒苦饥寒,唯以教诲为本,子侄祗畏,若奉严君。末年深信释氏,持其教戒,终身饭麦食蔬。中大通二年,卒官,年六十二。 先是子野自克死期,不过庚戌岁。是年自省移病,谓同官刘之亨曰:“吾其逝矣。”遗命俭约,务在节制。高祖悼惜,为之流涕,谥曰贞子。 (选自《梁书·列传第二十四》,有删改) [注] ①偏孤:早年丧父或丧母。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幼禀至人之行       禀:领受 B.吾弗逮也 逮:及,达到 C.子野徐起操笔,昧爽便就 昧爽:爽快 D.先是子野自克死期 克:预料 解析:昧爽:天将明,黎明。 答案:C 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体现裴子野博学多才的一组是(3分)(  ) ①会迁国子博士,乃上表让之 ②更删撰为《宋略》二十卷,其叙事评论多善 ③敕子野为喻魏文,受诏立成 ④其制作多法古,与今文体异 ⑤静默自守,未尝有所请谒 ⑥深信释氏,持其教戒 A.①②④ B.③⑤⑥ C.②③④ D.②③⑥ 解析:①说的是范缜对他的赏识;⑤讲的是他的廉洁;⑥是说他信佛自律。 答案:C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裴子野从小死了母亲,靠祖母抚养。他继承了祖上传下的儒学,在居下位时被范缜推荐,最后因资历尚浅而没有通过。 B.裴子野的曾祖裴松之接受皇帝的诏书编撰《宋史》,未完成就去世了。子野继承了曾祖的事业,最终编成《宋略》二十卷,沈约对他也十分叹服。 C.裴子野才思敏捷,高祖命他撰写檄文,他能立即写成;他写文章文辞典雅,不尚华丽,师从古人,与时下文法不同。 D.裴子野为官十多年,清廉自守,妻子儿女虽十分贫寒,但都听从子野的教诲;子野临终时还不忘自己的职责,提醒君王及同僚要节俭。 解析:该项对“遗命俭约,务在节制”的理解有误,裴子野并不是提醒君王及同僚要节俭,而是说自己死后丧事要一切从简。 答案:D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居丧尽礼,每之墓所,哭泣处草为之枯。(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子野曾祖松之受诏续修《宋史》,未及成而卒,子野常欲继成先业。(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其夜受旨,子野谓可待旦方奏,未之为也。(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他守丧时充分尽到了礼节,每次到墓地,他哭泣的地方连草木都为之枯萎了。(关键词:尽礼、之) (2)子野的曾祖松之接受皇帝诏书续修《宋史》,没等到完成就死了,子野常想接着完成曾祖的事业。(关键词:受诏、卒、继成) (3)当天夜里接到命令,子野认为可以等到天亮后再回奏,就没有写这篇文书。(关键词:谓、待) 参考译文: 裴子野,字几原,河东郡闻喜县人。子野刚生下来母亲就去世了,被祖母抚养,他九岁时,祖母去世了。子野出仕后,做了齐武陵王封国的左常侍,因父丧离职。他守丧时充分尽到了礼节,每次到墓地,他哭泣的地方连草木都为之枯萎了。 天监初年,尚书仆射范云很欣赏子野的品行,要上表向皇帝启奏,恰逢范云死了,没有结果。当时中书令范缜听说了子野的德行和业绩,认为他很好。不久,范缜升任国子博士,于是上表推让说:“河东裴子野,自幼学习圣人的品行,常严格遵守国中才能突出的人的风范。并且家传儒学,世代学习儒史。滞留在下层位置,身份低贱,名声微薄,却不贪求名利,没有急切的样子。我一一查看了古今君王,他们爱慕贤能之士,没有像本朝这样孜孜以求到如此地步的。因为这我斗胆建议,请把我的这个官职,回授给子野。”有掌管此事的人认为子野资历浅薄而没有通过。不久,子野被任命为尚书比部郎、仁威记室参军。他出京做诸暨令,在任期间不用鞭刑,老百姓发生争执,他就给他们讲明道理,因而得到了百姓的称颂和喜爱,辖境之内没有官司诉讼。 元嘉年间,子野的曾祖松之接受皇帝诏书续修《宋史》,没等到完成就死了,子野常想接着完成曾祖的事业。到了齐永明末年,沈约所撰写的《宋书》已经流行,子野将自己所撰写的删改为《宋略》二十卷,他的叙事评论有很多好的地方,沈约见了感叹说:“我比不上他啊!” 普通七年,王师北伐,皇帝命令子野写讨伐魏国的檄文,子野接受了诏书立刻就写好了。高祖因为这件事关系重大,就召来了尚书仆射徐勉、太子詹事周舍等人一起看文章,当时所有人都很叹服。不久皇帝又命令子野写文书让魏国宰相元叉明白自己的意思,当天夜里接到命令,子野认为可以等到天亮后再回奏,就没有写这篇文书。等到五更,皇帝下令催促,让子野开始写檄文并赶快交上去,子野慢慢起床拿起笔,拂晓就写好了。上奏后,高祖十分赞赏他。从此,凡是各种命令檄文,都叫子野起草。子野写文章典雅而迅速,不崇尚华丽的辞藻,他的作品多仿效古人,和现在的文章体例不同。刚开始有人指责,到了后来都完全看重他了。 子野在朝中十多年,安静沉默自守操行,从来没有请求(过人),内外亲戚生活困难,他就把自己所得的俸禄全都分给他们。他没有房子住,借了官地二亩,建了几间茅屋。妻子儿女经常挨饿受冻,但他们都以子野的教诲为原则,子侄们都非常敬畏子野,像对待父亲一样来侍奉他。晚年他沉迷于佛教,严格遵守教条戒律,直到去世都是吃素菜和麦子。中大通二年,死在官任上,时年六十二岁。 在此之前,子野自己预料死期,不会超过庚戌年。这年他从朝中因病退出,对同僚刘之亨说:“我恐怕要死了。”他留下遗言,死后一切从俭,力求节约。高祖很是哀伤惋惜,为他伤心流泪,赠给他谥号“贞子”。 二、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5~8题。(19分) 蔡泽者,燕人也,游学干诸侯。之赵,见逐。之韩、魏,遇夺釜鬲①于途,蔡泽乃西入秦。将见昭王,使人宣言以感怒秦相范雎,曰:“燕客蔡泽,天下雄俊弘辩智士也,彼一见秦王,秦王必困君而夺君之位。”范雎闻,使人召之。蔡泽入,则揖范雎,范雎固不快。及见之,又倨。范雎让之曰:“子尝宣言欲代我相秦,宁有之乎?请闻其说!”蔡泽曰:“若夫秦之商君、楚之吴起、越之大夫种,其卒然亦可愿与?”范雎知蔡泽之欲困己以说,复谬曰:“何为不可!若此三子②者,固义之至也,忠之节也。是故君子以义死难,视死如归。生而辱不如死而荣。士固有杀身以成名,惟义之所在,虽死无所恨,何为不可哉!”蔡泽曰:“今商君、吴起、大夫种之为人臣,是也;其君,非也。故世称三子致功而不见德,岂慕不遇世死乎!夫人之立功,岂不期于成全邪!身与名俱全者,上也。名可法而身死者,其次也。名戮辱而身全者,下也。”于是范雎称善。乃延入坐,为上客。后数日入朝,言于秦昭王。昭王召见蔡泽,与语,大说之,拜为客卿。范雎因谢病请归相印。昭王新说蔡泽,遂拜为秦相,东收周室。蔡泽相秦数月,人或恶之,惧诛,乃谢病归相印,号为纲成君。居秦十余年,事昭王、孝文王、庄襄王,卒事始皇帝。为秦使于燕,三年而燕使太子丹入质于秦。 太史公曰:韩子称“长袖善舞,多钱善贾”,信哉是言也!范雎、蔡泽世所谓一切辩士,然游说诸侯至白首无所遇者,非计策之拙,所为说力少也。及二人羁旅入秦,继踵取卿相,垂功于天下者,固强弱之势异也。然士亦有偶合,贤者多如此二子,不得尽意,岂可胜道哉!然二子不困厄,恶能激乎! (选自《史记·范雎蔡泽列传》) [注] ①釜鬲:行厨炊具。②三子:指商君、吴起、大夫种,他们都是功成被杀。 5.下列加点词的意义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游学干诸侯        干:求托、请托 B.秦王必困君而夺君之位 困:困倦 C.及见之,又倨 倨: 傲慢、放肆 D.昭王新说蔡泽 说:yuè, 喜欢 解析:B项,“困”,使……窘迫、困窘。 答案:B 6.下列全都能体现蔡泽智慧与谋略的一组是(3分)(  ) ①之韩、魏,遇夺釜鬲于途 ②使人宣言以感怒秦相范雎 ③后数日入朝,言于秦昭王 ④遂拜为秦相,东收周室 ⑤乃谢病归相印 ⑥三年而燕使太子丹入质于秦 A.①③⑤ B.③④⑥ C.②⑤⑥ D.①②④ 解析:①“蔡泽路上被抢劫”不属于表现他智慧与谋略的句子;③是范雎的行为。 答案:C 7.下列对文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范雎见到蔡泽心里不快,除了蔡泽仅行长揖之礼而不下拜的倨傲之外,最主要的是蔡泽的到来对他构成了威胁。 B.范雎评说商鞅、吴起、大夫种的一席话,并不一定就代表范雎对这三人的真实看法,范雎这样说,更多的是为了堵住蔡泽的嘴,使其理屈词穷。 C.太史公认为,蔡泽之所以能够“垂功于天下”,一个重要原因,是他困于赵而被逐,到韩、魏又失釜鬲之后能够激励自奋。 D.太史公引用韩非“长袖善舞,多钱善贾”的话,是为了说明一个人立身处世、建立功业要有凭借和条件的道理。 解析:A项,蔡泽的到来在当时对范雎并不构成威胁。 答案:A 8.把文中画横线的两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子尝宣言欲代我相秦,宁有之乎?(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然二子不困厄,恶能激乎!(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你曾经扬言要代替我做秦国宰相,(3分)难道有这回事吗?(2分)(2)然而,范雎、蔡泽二人如果不被厄境所困,(3分)又哪能激励自奋呢!(2分) 参考译文: 蔡泽是燕国人,游学四方,向各国诸侯求取官位,(都没有获得机会。)到了赵国,蔡泽被驱逐。又前往韩、魏,在路上,所带行厨炊具又都被别人抢去了,于是蔡泽只好向西进入秦国。蔡泽准备去见秦昭王,就(用计)先派人扬言,用以激怒秦国宰相范雎,说:“燕人蔡泽,是天下见识高超、口辩厉害的智慧之人,他一拜见秦王,秦王一定会使你窘迫而(蔡泽)就会夺取你的相位。”范雎听说后,派人召蔡泽来见。蔡泽进见,却只行长揖之礼而不下拜,(惹得)范雎很不高兴。等到接见后,蔡泽的态度又很倨傲放肆,范雎于是责备他说:“你曾经扬言要取代我做秦国宰相,难道有这回事吗?请让我听听你的说法!”蔡泽说:“假使像商君、吴起、大夫种那样的结局,也可以作为祈求的愿望吗?”范雎料想蔡泽故意引用这三人之事,是要用这些说辞来堵住自己的嘴,于是就诡辩地回答说:“为什么不可以!像这三个人,本来就是仁义的极致,忠诚的标准。因此君子为保持节义可以以身殉难,视死如归。活着而受辱没,还不如为节义死去而荣耀。士人本来就有杀身成名的,只要仁义所在,即便死也无所遗憾,为什么不可以!”蔡泽说:“商君、吴起、大夫种作为人臣,做得对;但那些君主,却错了。所以,世人称这三人尽了忠孝之功却不得好报,难道羡慕他们那样不得好报而白死么!人们建功立业,难道不期望成全吗!性命和功名都得保全的,这是最好的愿望。功名可以使后世景仰而性命却失去的,这就次一等了;性命虽得苟全,但声名却蒙受污辱,这就是最下的一等了。”听到这里,范雎称许蔡泽的话。于是请他入座,待为上宾。过后几天,范雎上朝,把蔡泽的情况向秦昭王作了禀报。秦昭王召见蔡泽,同他谈话,大为高兴,拜他为客卿。范雎于是托言有病请昭王允许他归还相印。秦昭王新宠蔡泽,于是授予蔡泽宰相之职,并在他的辅佐下灭了东周。蔡泽做秦相几个月后,有人说他的坏话,中伤他,蔡泽害怕被杀,于是就托言有病归还相印,秦昭王封他为纲成君。在秦国十多年,奉侍昭王、孝文王、庄襄王,最后奉侍秦始皇。蔡泽作为秦国使者出使燕国,在燕国三年,燕王就把太子丹送到秦国当了人质。 太史公评论说:韩非子认为“长袖善舞,多钱善贾”,这句话很可信啊。范雎、蔡泽等世上的一切辩士,虽然游说诸侯,但(大都是)到了头白也没有入仕的机会,这并非他们的计策拙劣,而是因为游说的力度不大。等到范雎、蔡泽二人入秦作客,相继取得卿相之位,功垂到天下的原因,是(游说力度)强弱形势本来就不一样,凭借不同罢了。辩士也有偶然遇到好机会的,天下有很多像蔡泽二人一样的贤能之人,却没有遇到好机会,所以就不能尽展他们的才能,(这样的事)又哪能一一数得尽呢!然而,范雎、蔡泽二人如果不被厄境所困,又哪能激励自奋呢! 三、(2011·临沂模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19分) 朱云字游,鲁人也,徙平陵。少时通轻侠,借客报仇。长八尺馀,容貌甚壮,以勇力闻。年四十,乃变节,从博士白子友受《易》,又事前将军萧望之受《论语》,皆能传其业。好倜傥大节,当世以是高之。 是时,少府五鹿充宗①贵幸,为《梁丘易》。自宣帝时善梁丘氏说,元帝好之,欲考其异同,令充宗与诸《易》家论。充宗乘贵辩口,诸儒莫能与抗,皆称疾不敢会。有荐云者,召入。摄衣登堂,抗首而请,音动右左。既论难,连拄五鹿君,故诸儒为之语曰:“五鹿岳岳,朱云折其角。”由是为博士,迁杜陵令。 至成帝时,丞相故安昌侯张禹以帝师位特进,甚尊重。云上书求见,公卿在前。云曰:“今朝廷大臣,上不能匡主,下亡以益民,皆尸位素餐。臣愿赐尚方斩马剑,断佞臣一人,以厉其馀。”上问:“谁也?”对曰:“安昌侯张禹。”上大怒,曰:“小臣居下讪上,廷辱师傅,罪死不赦。”御史将云下。云攀殿槛,槛折。云呼曰:“臣得下从龙逢、比干游于地下,足矣!未知圣朝何如耳?”御史遂将云去。于是左将军辛庆忌免冠解印绶,叩头殿下,曰:“此臣素著狂直于世,使其言是,不可诛;其言非,固当容之。臣敢以死争。”庆忌叩头流血。上意解,然后得已。及后当治槛,上曰:“勿易!因而辑之,以旌直臣。” 云自是之后不复仕,常居户田。时出乘牛车从诸生,所过皆敬事焉。薛宣为丞相,云往见之。宣备宾主礼,因留云宿,从容谓云曰:“在田野亡事,且留我东阁,可以观四方奇士。”云曰:“小生乃欲相吏邪?”宣不敢复言。 云年七十余,终于家。病不呼医饮药。遗言以身服敛,棺周于身,土周于椁,为丈五坟,葬平陵东郭外。 (节选自《汉书·朱云传》) [注] ①少府五鹿充宗:少府,官名;五鹿,复姓。 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当世以是高之     高:崇敬 B.善梁丘氏说 善:赞许 C.以厉其馀 厉:通“励”,劝勉 D.御史遂将云去 将:带领 解析:D项,“将”,拉,拽。 答案:D 10.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直接表明朱云不惧权势的句子是(3分)(  ) ①容貌甚壮,以勇力闻 ②摄衣登堂,抗首而请 ③今朝廷大臣,上不能匡主,下亡以益民,皆尸位素餐 ④臣愿赐尚方斩马剑,断佞臣一人,以厉其馀 ⑤小生乃欲相吏邪 ⑥遗言以身服敛,棺周于身,土周于椁 A.①③⑥ B.②③④ C.①⑤⑥ D.②④⑤ 解析:①表朱云勇猛;⑤表朱云率直、倔强;⑥表朱云不拘礼法。 答案:B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朱云年轻时与侠士交往,凭勇力而闻名。四十岁时,才改变行节,从师学习《易经》和《论语》,他都能传承老师的学问。 B.朱云被人推荐与五鹿充宗辩论时,他毫不胆怯,毅然前往;辩论展开后,连连讥刺五鹿充宗,故儒生都感到很高兴。 C.朱云因在公卿面前斥骂张禹而触怒汉成帝,成帝要杀他,幸亏辛庆忌冒死求情,“叩头流血”,皇上的怒气才消,终于赦免了朱云。 D.斥骂张禹的事情过去后朱云不再做官,他常闲居户田,时常带着学生们乘牛车出门,对所探访的人都能做到恭敬侍奉。 解析:D项,应是他所探访的人都恭敬地对待他。 答案:D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今朝廷大臣,上不能匡主,下亡以益民,皆尸位素餐。(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臣居下讪上,廷辱师傅,罪死不赦。(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此臣素著狂直于世,使其言是,不可诛;其言非,固当容之。(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如今的朝廷大臣,对上不能匡扶皇上,(1分)对下不能有益于百姓,(1分)都是空占着职位而不做事,白吃饭的人。(1分)(2)你一个小官居于下位而毁谤上级,(1分)在朝廷上侮辱我的老师,(1分)犯下死罪,绝不宽赦!(1分)(3)朱云一向以狂傲直率之名著称于世,(1分)假如他说得有理,(1分)就不可诛杀;(1分)他说的不对,(1分)本来也应该宽容他。(1分) 参考译文: 朱云,字游,原为鲁人,后迁居平陵。年轻时(喜欢)结交游侠,借助宾客为自己报仇。身高八尺有余,仪容伟岸,以勇力闻名。到四十岁时,他才改变行节跟从博士白子友学习《易经》,又师从前将军萧望之学习《论语》,(他)都能传承师业。他洒脱不羁而能守大节,世人因此很尊重他。 当时,少府五鹿充宗显贵,很得元帝宠幸,他治学《梁丘易》。汉宣帝在位时就赞赏梁丘氏的《易经》解说,元帝也很喜好其解说,想考辩梁丘氏与其他各家解说的异同,就命令五鹿充宗与《易经》学各家辩论。五鹿充宗凭仗着贵宠和能言善辩,诸儒不能与他相抗衡,都借口有病不敢与会。有人推荐朱云,就把他召入。朱云提衣登堂,昂首提问,声音震动左右。开始辩论以后,他接连驳倒五鹿充宗,所以诸儒为他编了一句词儿:“五鹿高又高,朱云折其角。”由此朱云担任了博士,迁为杜陵县令。 到成帝时,原本就是安昌侯的张禹凭借皇帝老师的身份被破格提拔为丞相,(皇上)极为尊敬推崇他。朱云上书求见成帝,当时公卿大臣都在皇帝面前。朱云说:“如今的朝廷大臣,对上不能匡扶皇上,对下不能有益于百姓,都是空占着职位而不做事,白吃饭的人。臣请求陛下赐一口尚方斩马剑,斩一个佞臣,以此来劝勉其他人。”成帝问:“你要斩的是谁呀?”朱云答道:“安昌侯张禹。”成帝大怒,道:“你一个小官居于下位而毁谤上级,在朝廷上侮辱我的老师,犯下死罪,绝不宽赦!”御史拉朱云下朝堂,朱云攀住殿上的栏杆,栏杆被他拉断。朱云大呼道:“微臣我得以和龙逢(夏桀时忠臣,因谏被杀)、比干(商纣时忠臣,因谏被杀)在九泉之下交往,也就满足了!只是不知圣朝将要怎样?”御史便把朱云拉了下去。这时左将军辛庆忌摘掉官帽,解下官印和绶带,在大殿之上叩头,说:“朱云一向以狂傲直率之名著称于世,假如他说得有理,就不可诛杀;他说的不对,本来也应该宽容。臣斗胆以死相谏!”辛庆忌叩头流血。(这样)成帝的怒气才消解,然后才饶了朱云。后来要修治栏杆,成帝说:“不要换了!就把旧栏杆修修,用它来表彰直臣。” 朱云从此后就不再做官,常闲居户田。有时带领着学生们乘牛车出来,所探访的人都对他很敬重。薛宣为丞相,朱云前往拜见。薛宣以宾主之礼相待,并趁机挽留朱云住宿,很随便地对朱云说:“您在田野间也没有事,暂且留在我的东阁中,可以看看天下的奇士。”朱云说:“小生想把我当成你的属吏么?”薛宣就不敢再提这事。 朱云七十多岁的时候,在家中去世。他病重时不请医不喝药。临终嘱咐用身上的便服入殓,棺木只须容身,墓穴只须容棺即可,(家人)只造个一丈五尺的小坟,(把他)埋葬在平陵东郭之外。 专题质量检测(九) 文言文阅读(三)——其他类 (时间:40分钟 满分:57分) 一、阅读下面一篇文言文,完成1~4题。(19分) 记 棚 民① 事 (清)梅曾亮② 余为董文恪公作行状③,尽览其奏议。其任安徽巡抚,奏准棚民开山事甚力,大旨言与棚民相告讦者,皆溺于龙脉风水之说,至有以数百亩之山,保一棺之土,弃典礼,荒地利,不可施行。而棚民能攻苦茹淡于崇山峻岭,人迹不可通之地,开种旱谷,以佐稻粱。人无闲民,地无遗利,于策至便,不可禁止,以启事端。余览其说而是之。 及余来宣城,问诸乡人。皆言未开之山,土坚石固,草树茂密,腐叶积数年,可二三寸,每天雨从树至叶,从叶至土石,历石罅滴沥成泉,其下水也缓,又水下而土不随其下。水缓,故低田受之不为灾;而半月不雨,高田犹受其浸溉。今以斤斧童其山,而以锄犁疏其土,一雨未毕,沙石随下,奔流注壑涧中,皆填汙不可贮水,毕至洼田中乃止;及洼田竭,而山田之水无继者。是为开不毛之土,而病有谷之田;利无税之佣,而瘠有税之户也。余亦闻其说而是之。 嗟夫!利害之不能两全也久矣。由前之说,可以息事;由后之说,可以保利。若无失其利,而又不至如董公之所忧,则吾盖未得其术也。故记之以俟夫习民事者。 (选自咸丰刻本《柏枧山房全集》) [注] ①棚民,指失去土地的流民。②梅曾亮(1786-1856),清代桐城派后期重要作家。③行状:记述其家世和生平的文章。 1.对下列四句中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以佐稻粱        佐:重视,补充 B.攻苦茹淡 茹淡:吃没有滋味的东西 C.皆溺于龙脉风水 溺:危害 D.利害之不能两全也久矣 利害:偏义复词,这里专指“利” 解析:B项,“茹淡”,吃粗而无味的食物。A项,“佐”,辅助;C项,“溺”,沉迷;D项,“利害”,利和害。 答案:B 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认为开垦荒山有利的一组是(3分) (  ) ①以佐稻粱 ②高田犹受其浸溉 ③可以息事 ④地无遗利 ⑤沙石随下 ⑥山田之水无继者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⑥ D.②④⑤ 解析:可采用排除法判断。⑤⑥讲的是开垦荒山的弊端,排除C、D;②是说不开垦荒山的好处,再排除A。 答案:B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这篇文章分析了棚民开垦荒山的得与失,即尽收地利与保护环境之间的矛盾。 B.阻止棚民开荒的人,他们担心的是怕破坏风水,而并不考虑水土流失的问题。 C.尾段“如董公之所忧”,“忧”是指不开山容易惹出事故,而开山又容易造成水土流失。 D.本文是一篇经世致用、现实性较强的论文,文字简洁,意蕴深厚,富有思辨性,其论题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解析:C项,“开山又容易造成水土流失”不属于董公之忧。 答案:C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今以斤斧童其山,而以锄犁疏其土。(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是为开不毛之土,而病有谷之田;利无税之佣,而瘠有税之户也。(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故记之以俟夫习民事者。(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现在用刀斧砍净山上的草木,(1分)用锄头和犁耙疏松山上的泥土。(2分)(2)这是为了开垦不长五谷的土地,(1分)而损害了能生长粮食的田亩;(1分)有利于不纳赋税的贫雇农,而削弱了纳税的地主。(1分)(3)所以记下来(2分)以等待熟悉百姓事务的人(来解决它)。(2分) 参考译文: 我为董文恪先生写记述其家世和生平的文章,看了他的全部奏议。他在任安徽巡抚时,向皇帝上书奏请批准棚户农民开发山地的事情,非常着力,大致意思是说:和棚户农民互相攻击的人,都沉迷于风水迷信之说,甚至有的用数百亩的山地,来保护一口棺材的土穴,违背典章制度,荒废山地收成,因此不可以照此实行。而棚户农民能够在崇山峻岭,人迹不可到达的地方进行艰苦的劳动,吃粗而无味的食物,开山种植宜于旱地生长的庄稼,用来辅助稻谷和小米的不足。没有闲散的百姓,也没有不获收成的土地,在策略上非常有利,不可以禁止,以免引起乱子。我看了他的奏议,认为是对的。 等到我来到宣城,问乡人关于棚户农民开山的事,都说:没有开过的山,土石坚固,草和树长得茂密,腐烂的树叶积聚几年,可有二三寸厚,每到雨天,雨水从树上流到腐叶上,再从腐叶流到土石上,经过石缝一点一滴下滴成为泉水,这种泉水往下流比较缓慢,再加上水流下去山土不跟随着一起流失。水流缓慢,所以地势低下的田地受到水流也不会造成水灾;而半个月不下雨,高处的田地还能受到泉水的渗透和浇灌。现在用刀斧砍净山上的草木,用锄头和犁耙疏松山上的泥土,一场雨没有下完,泥沙和山石随着一起流下去,奔流进入山谷溪涧中,都填塞淤积起来不可以积水,最后流到低凹的洼田中才停止;等到洼田干涸的时候,而山田的水也已没有了。这是为了开垦不长五谷的土地,而损害了能生长粮食的田亩;有利于不纳赋税的贫雇农,而削弱了纳税的地主。我听了他们的说法,认为也是对的。 哎!利和害不能两全也由来已久了。依从前一种说法,可以不致惹出事故;依从后一种说法,可以保护农田的生产。如果既不失去农田的利益,而又不至于像董公所担忧的,那么我还没有得到这样的办法。所以记下来以等待熟悉百姓事务的人(来解决它)。 二、(2012·沪州调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19分) 雪琴与沅弟嫌隙已深,难遽期其水乳。沅弟所批雪信稿,有是处,亦有未当处。弟谓雪声色俱厉。凡目能见千里,而不能自见其睫,声音笑貌之拒人,每苦于不自见,苦于不自知。雪之厉,雪不自知;沅之声色,恐亦未始不厉,特不自知耳。曾记成丰七年冬,余咎骆文耆①待我之薄,温甫则曰:“兄之面色,每予人以难堪。”又记十一年春,树堂深咎张伴山简傲不敬,余则谓树堂面色亦拒人于千里之外。观此二者,则沅弟面色之厉,得无似余与树堂之不自觉乎? 余家目下鼎盛之际,余忝窃将相,沅所统近二万人,季所统四五千人,近世似此者曾有几家?沅弟半年以来,七拜君恩,近世似弟者曾有几人?日中则昃,月盈则亏;吾家亦盈时矣。管子云:“斗斛满则人概之,人满则天概之。”余谓天之概无形,仍假手于人以概之。霍氏②盈满,魏相概之,宣帝概之;诸葛恪盈满,孙峻概之,吴主③概之。待他人之来概而后悔之,则已晚矣。 吾家方丰盈之际,不待天之来概,人之来概,吾与诸弟当设法先自概之。自概之道云何?亦不外“清”、“慎”、“勤”三字而已。吾近将“清”字改为“廉”字,“慎”字改为“谦”字,“勤”字改为“劳”字,尤为明浅,确有可下手之处。沅弟昔年于银钱取与之际不甚斟酌,朋辈之讥议菲薄,其根实在于此。以后宜不妄取分毫,不寄银回家,不多赠亲族,此“廉”字工夫也。“谦”字存诸中者不可知,其著于外者,约有四端:曰面色,曰言语,曰书函,曰仆从属员。沅弟一次添招六千人,季弟并未禀明,径招三千人,此在他统领所断做不到者,在弟尚能集事,亦算顺手。而弟等每次来信索取帐棚子药等件,常多讥讽之词,不平之语,在兄处书函如此,则与别处书函更可知矣。沅弟之仆从随员,颇有气焰,面色言语,与人酬按时,吾未及见,而申夫④曾述及往年对渠之词气,至今饮憾!以后宜于此四端,痛加克治,此“谦”字工夫也。每日临睡之时,默数本日劳心者几件,劳力者几件,更竭诚以图之,此“劳”字工夫也。 余以名位太隆,常恐祖宗留诒之福,自我一人享尽,故将“劳”、“谦”、“廉”三字时时自惕,亦愿两贤弟用之以自惕,且即以自概耳。 (选自《曾国藩家书》,有改动) [注] ①骆文耆:清末重臣骆秉章。②霍氏:汉代大将军霍光一族。③吴主:三国时吴国君主孙亮。④申夫:曾国藩的幕僚。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难遽期其水乳         遽:立刻,马上 B.余忝窃将相 窃:谦词,私自,私下 C.而申夫曾述及往年对渠之词气 渠:第三人称“他” D.时时自惕 惕:勉励 解析:D项,惕:警惕,谨慎小心。 答案:D 6.下列各组句子中,均能体现曾国藩“修身自惕”的一项是(3分)(  ) ①每苦于不自见,苦于不自知 ②余则谓树堂面色亦拒人于千里之外 ③吾家亦盈时矣 ④吾与诸弟当设法先自概之 ⑤以后宜于此四端,痛加克治 ⑥常恐祖宗留诒之福,自我一人享尽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③④⑥ D.②⑤⑥ 解析:①说明自知之难的现象。②是作者举他人不自知的例子。⑤是教导他弟弟的话。 答案:C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雪琴和沅弟之间出现了很深的嫌隙,原因在于他们的声音和脸色表现拒人千里之外,而自己却一点也感觉不到。作者现身说法,给他们讲清了这个道理。 B.虽然曾家正处鼎盛之际,但作者居安思危,他借管子的话把“斗斛满则人概之,人满则天概之”的规律告诉子弟,表示与他们一起以“廉、谦、劳”持家。 C.沅弟花钱随意,大手大脚;季弟不作汇报,擅自招兵;书信来往,言词不和;仆从随员的面色言语,颇有气焰。所有这些,作者都直接给予了批评和教育。 D.本文虽然有避害远祸、自保富贵的倾向,但作者提出的“廉、谦、劳”始终是值得肯定的做人之德、为官之道,体现出来的是一种深沉的传统文化内涵。 解析:“沅弟花钱随意,大手大脚”错,作者批评的是沅弟在银钱的支取与使用方面不慎重、不廉洁,而不是批评他不节俭。 答案:C 8.把文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凡目能见千里,而不能自见其睫。(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观此二者,则沅弟面色之厉,得无似余与树堂之不自觉乎?(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余谓天之概无形,仍假手于人以概之。(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凡是眼睛,都能看到千里之远,却不能看见自己的睫毛。(3分。“凡”“而”“其”各1分) (2)看这两个例证,那么沅弟脸色的严厉,不是像我与树堂一样,自己不明白吗?(4分。“二者”“厉”“觉”“得无……乎”各1分) (3)我说天刮平是无形的,还是假借人的手来刮平。(3分。“概”“仍”“假”各1分) 参考译文: 雪琴和沅弟之间的嫌隙已经很深,短时间难以使他们水乳交融。沅弟所批的雪琴信稿,有对的地方,也有不当之处。沅弟说雪琴声色俱厉。凡是眼睛,都能看到千里之远,却不能看见自己的睫毛,声音面貌方面表现出拒人千里之外,往往就苦于自己看不见自己,苦于自己不了解自己。雪琴的严厉,雪琴自己不知道;沅弟的声色,恐怕也未尝不严厉,只不过自己不知道罢了。曾经记得成丰七年冬天,我埋怨骆文耆待我太薄,温甫说:“哥哥的脸色,也常常给人难堪。”又记得成丰十一年春天,树堂深怨张伴山简傲不敬,我就说树堂脸色也拒人于千里之外。看这两个例证,那么沅弟脸色的严厉,不是像我与树堂一样,自己不明白自己吗? 我们家正处鼎盛时候,我又窃居将相之位,沅弟统率的军队近两万人,季弟统率的军队四五千人,近代像这样情况的,曾经有过几家?沅弟半年以来,七次拜谢君恩,近世像老弟你的又曾经有几个人?太阳到中午便要西落了,月亮圆时意味着会缺,我家也正是圆的时候了。管子说:“斗斛满了,那么人去刮平;人自满了,天就去刮平。”我说天刮平是无形的,还是假借人的手来刮平。霍氏盈满了,由魏相刮平,由宣帝刮平;诸葛恪盈满了,由孙峻刮平,由吴主刮平。等到他人来刮平然后后悔,那就已经晚了! 我们家正在丰盈的时候,不等天来刮平,也不等人来刮平,我与各位弟弟应当设法自己刮平。自己刮平的道理怎么讲?也不外乎“清”、“慎”、“勤”三个字罢了。我近来把“清”字改为“廉”字,“慎”字改为“谦”字,“勤”字改为“劳”字,尤为明白浅显,确实有下手做的地方。沅弟过去对于银钱的收与支,往往不很慎重,朋友们讥笑你,看轻你,那根子就在这里。以后应该不随便取分毫,不寄钱回家,不多送亲族,这是“廉”字工夫。“谦”字存在内心的,别人不知道,但表现在外面的,大约有四方面:一是脸色,一是言语,一是书信,一是仆从属员。沅弟一次招兵六千人,季弟并没有报告明白,自招三千人,这在别的统领是断断做不到的,在弟弟尚能做到,也还算顺手。而弟弟每次来信,索取帐篷、火药等物,经常带讥讽的词句,不平的话语,对愚兄写信还这样,那么给别人的书信就更可见一斑了。沅弟的仆人随员,很有气焰,脸色言语,与人应酬接触之时,我没有看见,而申夫曾经说过往年对他的语气,至今感到遗憾!以后宜在这四个方面痛加改正,这就是“谦”字功夫。每天临睡之时,要默默地数一下当天有几件事操心,几件事费力,而更要努力地去做,这是“劳”字的工夫。 我因名声太大、地位太高,经常害怕祖宗积累遗留给我辈的福泽,由我一个人享受殆尽,所以用“劳”、“谦”、“廉”三字,时刻警醒,也愿两位贤弟用以警醒,并且就用它们来刮平自己。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19分) 景公有所爱槐,令吏谨守之,植木县之,下令曰:“犯槐者刑,伤之者死。”有不闻令,醉而犯之者,公闻之曰:“是先犯我令。”使吏拘之,且加罪焉。 其女子往辞晏子之家,托曰:“负廓之民贱妾,请有道于相国,不胜其欲,愿得充数乎下陈。” 晏子闻之,笑曰:“婴其淫于色乎?何为老而见奔?虽然,是必有故。”令内之。女子入门,晏子望见之,曰:“怪哉!有深忧。”进而问焉,曰:“所忧何也?” 对曰:“君树槐县令,犯之者刑,伤之者死。妾父不仁,不闻令,醉而犯之,吏将加罪焉。妾闻之,明君莅国立政,不损禄,不益刑,又不以私恚害公法,不为禽兽伤人民,不为草木伤禽兽,不为野草伤禾苗。吾君欲以树木之故,杀妾父,孤妾身,此令行于民而法于国矣。虽然,妾闻之,勇士不以众强凌孤独,明惠之君不拂是以行其所欲,此譬之犹自治鱼鳖者也,去其腥臊者而已。今君出令于民,苟可法于国,而善益于后世,则父死亦当矣,妾为之收亦宜矣。甚乎!今之令不然,以树木之故,罪法妾父,妾恐其伤察吏之法,而害明君之义也。邻国闻之,皆谓吾君爱树而贱人,其可乎?愿相国察妾言以裁犯禁者。” 晏子曰:“甚矣!吾将为子言之于君。”使人送之归。 明日,早朝,而复于公曰:“婴闻之,穷民财力以供嗜欲谓之暴,崇玩好,威严拟乎君谓之逆,刑杀不辜谓之贼。此三者,守国之大殃。今君穷民财力,以羡馁食之具,繁钟鼓之乐,极宫室之观,行暴之大者;崇玩好,县爱槐之令,载过者驰,步过者趋,威严拟乎君,逆之明者也;犯槐者刑,伤槐者死,刑杀不称,贼民之深者。君享国,德行未见于众,而三辟著于国,婴恐其不可以莅国子民也!” 公曰:“微大夫教寡人,几有大罪以累社稷,今子大夫教之,社稷之福,寡人受命矣。” 晏子出,公令趣罢守槐之役,拔置县之木,废伤槐之法,出犯槐之囚。 (选自《晏子春秋》,有删改)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请有道于相国       道:道义 B.此譬之犹自治鱼鳖者也 治:烹饪 C.刑杀不辜谓之贼 贼:残忍 D.公令趣罢守槐之役 趣:急速、赶快 解析:A项中的“道”应解释为“说明”。 答案:A 10.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国君“不以私恚害公法”的一组是(3分)(  ) ①君树槐县令,犯之者刑,伤之者死 ②不损禄,不益刑 ③不为禽兽伤人民,不为草木伤禽兽,不为野草伤禾苗 ④吾君欲以树木之故,杀妾父 ⑤明惠之君不拂是以行其所欲 ⑥愿相国察妾言以裁犯禁者 A.①③⑥ B.②③⑤ C.①③⑤ D.②④⑥ 解析:①句是说齐景公因私立法,④句是民女陈述国君要以私法杀人,⑥句是说民女希望晏婴考虑自己说的话并依法断案:此三句均不符合题目要求。 答案:B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景公喜爱一棵槐树,就命令官吏看守它,并下令说碰到槐树的就要被处死,后有一个喝醉酒的人碰到了这棵树,要被处死。 B.喝醉酒的人有个女儿,很是聪明,为了对晏子说出自己父亲的冤屈,就接近晏子,说愿意做晏子的侍妾。 C.喝醉酒的人的女儿认为君王不能因为喜爱这棵树就治她父亲的罪,这样就违背了英明君王的道义,会受到邻国人的轻视。 D.晏子当面指责了景公的暴虐、乖戾、残忍,并力谏君王不能因为自己的喜好就杀死醉酒的人,后来景公醒悟。 解析:A项,命令说伤了槐树的处死,碰了槐树的人接受刑罚。C项,女子说的意思是邻国听到这个消息会认为君王重视树轻视人,不是轻视君王。D项,晏子不是指责景公暴虐、乖戾、残忍,而是点出这三者是国家的祸害。 答案:B 1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婴其淫于色乎?何为老而见奔?虽然,是必有故。(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君享国,德行未见于众,而三辟著于国,婴恐其不可以莅国子民也!(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晏婴难道是个沉迷于美色的人吗?为什么我这样大的年纪了,还有女子投奔呢?虽说如此,这件事一定有缘故。(得分点:“淫”“何为”“虽然”“是”各1分,句意1分) (2)您继承国家大业以来,德行还没有在民众中显现出来,可是这三种过失却在全国张扬开去,我担心这样是不可以治理国家统率民众的!(得分点:“享”“辟”“著”“莅”各1分,句意1分) 参考译文: 景公有一棵心爱的槐树,命令官吏们小心地守护着它,立了根木柱挂了告示,下令道:“碰了槐树的人一律判刑,伤了槐树的人一律处死。”有一个人没有听说过这道命令,喝醉酒碰了这棵槐树,景公听到此事后说:“这个人带头违犯了我的命令。”立即派官吏拘捕了他,将要治他的罪。 那个人的女儿到晏子家去求情,托门人禀告说:“家靠着外城住的贱妾,有话要请求对相国说明,由于忍不住自己的愿望,希望能够在相国的后庭里充一充数。” 晏子听了这些话,笑着说:“晏婴难道是个沉迷于美色的人吗?为什么我这样大的年纪了,还有女子投奔呢?虽说如此,这件事一定有缘故。”便传令让那个女子进来。女子进了门,晏子望见她,说:“奇怪呀!这个人脸上带着深深的忧伤。”等她进到屋里,晏子问她说:“你忧伤的是什么事情?” 女子回答说:“君主种了槐树,悬挂上命令,碰了槐树的人(要)受刑,伤了槐树的人(要)处死。我的父亲没出息,没有听说有这道命令,喝醉酒后碰了槐树,官吏将要治他的罪。我听说,英明的君主管理国家制定政令,不减少俸禄,不增加刑罚,又不因为私怨损害公法,不因为禽兽伤害人民,不因为草木伤害禽兽,不因为野草伤害禾苗。我们国君因为树木要杀死我父亲,让我成为孤儿,这命令已经对人民实行并且成为国家的法令了。尽管如此,可我还听说过,勇武之士是不会凭着人多势众欺侮弱小孤单的人的,明智的君主不背离正确的原则随心所欲地行事,这就好比亲自烹饪鱼鳖的人一样,只是去掉鱼鳖的腥味罢了。现在君主向人民发出命令,如果可以成为国家的法令,并且对后世有好处,那么我父亲就是死了也是值得的,我为他收尸也是应该的。但是事实上太过分了呀!现在的命令却不是这样,因为一棵槐树的缘故,就治我父亲的罪,我担心这会破坏能明察是非的官吏的法令,进而伤害到英明君主的道义。邻国的人听到了这件事,都会认为我们君主喜爱树却轻视人,这怎么可以呢?希望相国考虑我的话,根据法律裁决触犯君主禁令的人。” 晏子说:“这的确是太过分了!我将替你向君主去说。”说完派人把她送了回去。 第二天,早朝的时候,晏子向景公禀告说:“我听说过,耗尽人民的财力来满足自己的嗜好私欲,叫做暴虐;崇尚自己喜好的玩物,让它们的威严和君主相似,叫做乖戾;处罚杀死没有罪的人,叫做残忍。这三条,都是治国的大灾害。现在您耗尽人民的财力,把饮食用具置办得很丰盛,把钟鼓等乐器制造得很繁多,把宫室修建得很漂亮,这是最大的暴虐;崇尚自己喜好的玩物,对喜爱的槐树悬挂上命令,驾车经过的要快赶,步行经过的要快走,它的威严和君主相似,这是最明显的乖戾行为;碰到槐树的受刑,伤害槐树的处死,处罚不该处罚的人,杀死不该杀死的人,这是最严酷的残害人民的行为。您继承国家大业以来,德行还没有在民众中显现出来,可是这三种过失却在全国张扬开去,我担心这样是不可以治理国家统率民众的!” 景公说:“假如没有大夫您教诲我,我几乎要犯大罪从而连累到国家,现在大夫您教诲我,这是国家的福气,我接受您的指教了。” 晏子离开朝堂后,景公下令赶快撤走守护槐树的官兵,拔除悬挂命令的木柱,废除关于伤害槐树受刑的法令,释放因碰到槐树被拘捕的囚徒。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