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文本阅读 【试题出处】2012·杭州模拟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科技发展的研究应独立成线,在对中国历史的研究中,科技发展的研究应独立成线,因为科技的发展与政治制度的变化虽然有很大关系,但它始终具有自己的特殊性和独立性,不会因为政治的变化而呈明显的跳跃式发展,所以,科技水乎的高低并不代表社会政治的发展程度,尤其是在中国漫长的农业经济时代,科技的独立性作用更是独一无二的。研究中国历史的学者们大概都忽视,了这样一个明显的事实,即真正推动中国古代辉煌的实际上是古代发达的实用科技,而不是中国封建的政治制度体系。中国古代最发达的是实用科技,而不是封建系统的管理思想和制度体系,我们不能用古代发达的实用科技来掩盖落后的管理制度,也不能用封建的落后制度来,代表当时的科技发展水平。 研究历史的几条主线虽然是互相影响的,但是,这几条主线是应当分开研究的,比如,印刷、火药和指南针三大发明都出现在北宋,这是中国古代科技的一个飞跃时代,但北宋却是中国封建统治最混乱薄弱的时期;唐代是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发展的高峰,但是,唐代却是道德沦丧最为严重的时期.如同先秦”诸子百家”形成是因为社会战争的原因一样,中国科技水平的发展是与政治制度的前进是很不协调的。 长期以来,我们在教授中国历史的时候,总是喜欢按照时间顺序把封建的落后制度、农民运动和当时的科技发展情况混在一起叙述和研究,这样一来,就很难说清各条主线的发展现状与社会关系之间的脉络,特别是中国古代一直繁荣的经济文化与因为近代突然受到外族的侵略而落后的对比,会给研究和学习中国古代历史的人一种非常突凡的感觉,给人一种困惑,这是中国历史研究中一个最突出的悖论。这也是我在研究中国历史的过程中常常走进的送里,至今许多的学者仍然在走这条老路,耗费了很多宝贵的时间.所以,在对中国历史的研究中,不要总是从前人奠定的大道中走路,是要学会独辟蹊径,并循着这条线索探究下去.著名作家刘心武探侠《红楼梦》,将文学与史学很好地结合起来,为我们还原了一个极有价值的路径,尽管他的结论不一定是正确的,但是,这种研究方法却着实是有价值的。 我们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一个社会只有对科技尊重才能说是一个进步健全的社会。翻开近代西方社会的发展历史,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并不是我们所熟悉的政治家和宗教领袖的名字,而是牛顿、达?芬奇、富兰克林等一个个科学家或艺术家的名字。对科学的尊重反映了人类理性精神的回归,这也就是西方文明最终战胜东方文明的真正原因,除此而外不可能有任何别的解释。 (李慧《大视野——剖析中国企业》) 1.对第三段画线的词语“误区”内涵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的内涵并不相同。 2.对文中历史上的“科技”与“政治”之间的关系,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科学与封建政治体系虽然有很大关系,但它始终具有自己的特殊性和独立性。 B.科技水平的高低并不代表社会政治的发展程度,尤其是在中国漫长的农业经济时代。 C.从战国、唐宋时期某些方面来看,中国科技的发展与政治制度的前进是很不协调的。 D.是古代实用科技推动了中国古代的辉煌,中国封建的政治制度体系却起了阻碍作用。 【答案】 D 【解析】D项,“起了阻碍作用”的话属于无中生有。从“真正”“最发达”等词语潜在意来看,中国封建的政治制度体系对科技发展多少也有些促进作用) 【试题出处】2012·北京四中模拟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小题。 弘扬科学精神的思路 吴 国 盛 今天到处都能听到弘扬科学精神的呼声。但这个正被弘扬的东西究竟指的是什么?人们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弘扬科学精神,现在一个广泛持有的思路是,在科学与人文相区别的意义上,特别的张扬科学的优越性。这种思路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基本上把科学精神等同于科学方法,因为科学之区别于非科学、科学之特别的有效用,就在于科学方法;第二部分,主张把在科学研究领域特别有效用的科学方法,不仅不折不扣的运用在实际的科学研究中,而且要运用到更广泛的日常社会生活领域中去。我把这样的主张定义成科学主义:主张在科学领域行之有效的科学方法可以而且应当在非科学领域普遍使用。 在这种思路下人们对“什么是科学精神”的回答,基本上都是关于“什么是科学方法”的总结概括。但问题在于,有没有一个普遍适应的科学方法。历史学派的科学哲学家都承认,像逻辑主义那样建立一个严格的超历史的形式方法论以符合科学发展实际上是不可能的。任何方法都是具体的、历史的。 因此,一般的谈论科学方法可能是舍本逐末。对于一个非科学家,或者对于一个正处在日常生活中的科学家来说,有没有必要把科学方法也同时运用起来呢?弘扬科学主义的人所希望的正是这个。我可以举例来说明,为什么科学主义是不可取的。对所有的对象一视同仁,忽略掉它们的特质,从而用数学的方法对它们进行处理,这是典型的科学方法。但是,忽略掉个体的特质,肯定不是没有缺陷的,特别用在人与人交往的领域。教育学里有一个原则叫“因材施教”,如果培养学生像搞工业化的流水线生产一样,那肯定不是一个好的教育方法。 一些伟大的科学家们都深深地意识到科学的有限性,反对科学的“无限扩张”。爱因斯坦在对加州理工学院学生的讲话中说:“你们只懂得应用科学本身是不够的。关心人的本身,应当始终成为一切技术上奋斗的主要目标。”1937年9月的一封信中,爱因斯坦说:“我们切莫忘记,仅凭知识和技巧并不能给人类的生活带来幸福和尊严。” 我已经指出了弘扬科学精神的第一种思路的种种缺陷,但我还是赞成弘扬科学精神的提法,因为还有第二种思路。第二种思路是科学与人文相统一的思路。这里弘扬的不是与人文相对立的意义上、更具优越性的科学方法,而是本质上就是人文精神的科学精神,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自由”精神。它与第一种思路的效用的精神、科学至上的精神相对立。竺可贞说:“只问是非,不计利害”。“不计利害”对于一个崇尚实用理性的民族来说是很难理解和接受的,这正是我们缺乏科学精神的根本原因。“不计利害”包含着独立思考、怀疑批判的精神,包含着不畏强权、为真理而献身的精神,包含着为科学而科学的精神,所有这一切,实际上都是自由的精神。 为什么要弘扬真正的科学精神?因为在这个科技昌明的时代,自由的精神反而面临着威胁和危险。“算计利害”而非“不计利害”成了压倒性的时代精神,令自由的心灵感到窒息,这是90年代的有识之士发起人文精神大讨论的真正动机。弘扬科学精神轻而易举地走上了第一种思路,更表明“不计利害、但求是非”的自由精神已处在遗忘的边缘。 1.与原文意思相符合的两项是( )( )(5分,选对两项给5分,选对一项给2分,多选不给分) A.把在科学领域行之有效的科学方法运用到其他领域的做法属于科学主义。 B.一般人或者是处在日常生活中的科学家不能把科学方法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 C.只有懂得科学本身,拥有知识和技巧,人类的生活才会有幸福和尊严。 D.第一种思路弘扬的是与人文相对立的、科学至上的精神,容易导致科学“无限扩张”。 E.“不计利害、但求是非”的自由精神几乎被人遗忘,使得科学精神的弘扬误入歧途。  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12分) 经常听到这样的议论:社会转型时期,旧的道德规范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新的道德规范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因此就难免存在道德紊乱的现象。这种议论似乎是在说,今天一些不符合道德标准的行为的出现是因为道德标准过时了。这其实是站不住脚的。因为自古及今,道德的一些基本原则并没有发生变化,在社会实际中客观存在着一条“道德黄金律”。“黄金”是指普遍适应性,即它是基本标准;而“律”就是“戒律”,是人人都应当遵守的普遍准则。谈到做人的道德,涉及到一个人的修养和待人的态度和方式,在这一点上,世界各个民族都有一个大致相近的基本标准,就是要求人们“待人如己”。孔子所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是这样的基本标准,它的意思与“待人如己”是一样的,说它是“道德黄金律”最早的充满伦理智慧的体现,也并不过分。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论语》,意思就是不要对别人施与你不喜欢的别人以此待你的行为。你只要不把你所厌恶的东西让别人来承受,就达到了道德的基本要求。但是,许多人并没有达到,因为这些人心中没有“他人”的位置。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自私自利。“自利”一词在单独使用时并不是贬义,它只是表示一种行为特点。人人都具有自利的倾向,而且要有自利的能力,才可以生活。但“自私自利”表示的是“自私”,而“自私”则是一种品德上的缺陷。自私自利就是在任何情况下仅仅考虑自己的利益,而忽视其他利益相关者的感受、要求和愿望,要求一切都以自己的意愿来体现。自私自利的人按照自己主观意愿设定对自己有利的标准。所以,有时候有人虽知道不能以己所不欲待人,但还是做了对别人不好的事。反之,一个能够经常站在别人的立场和角度来思考问题、善于体谅他人的人,他的行为常常会符合“道德黄金律”的基本要求。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只告诉我们不能做什么,还没有提出能做什么和鼓励做什么。孔子又提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它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合起来,构成可普遍化的要求,就是要“推己及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讲满足自己的欲求和愿望的时候,也希望并帮助他人实现他们的欲求和愿望。只要你自己所欲求的,哪怕你还没有满足或实现,也希望别人能实现。当然,它和“先人后己”还是不一样的。“先人后己”是很高的道德标准,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道德的基本标准,体现了“道德黄金律”的第二个层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讲的是你不愿自己受到恶待,就不要恶待别人。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则是希望自己好的同时,也希望他人更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命令人不许做不道德的事情,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则希望人要追求高尚,做一个主动帮助别人的人。 1.下列各项对“道德黄金律”解释最准确全面的一项是( ) A.是针对社会转型时期提出的公共道德基本原则。 B.是世界各民族间相同的待人态度和方式的标准。 C.是有普遍适应性的人人都应当遵守的道德准则。 D.是孔子最早总结出的有伦理智慧的世界性理论。 【答案】C 【解析】依据是文中第一段“‘黄金’是指普遍适应性,即它是基本标准;而‘律’就是‘戒律’,是人人都应当遵守的普遍准则”这句话。A项所说“道德黄金律”是“针对社会转型时期提出的”不符合原文意思。B、D项缩小了概念的外延。 2.下列各项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文中画横线的话的意思是:如果别人对待你的行为让你不满意,那么你就坚决反击,不要让别人有可乘之机。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求人们不要把自己感到厌恶的东西,再加到别人身上,让别人来承受。 C.“自私自利”是一种品德上的缺陷,“自私自利”者的行为,常常达不到符合“道德黄金律”的行为准则。 D.有些人之所以不能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因为他们以自己的主观意愿为中心,而忽视其他相关者的利益。  刮目相看了。单以“曲江新区”而言,这几年投资数十亿,兴建了曲江池、唐城墙、唐慈恩寺等六大遗址公园,而类似于清代圆明园的唐代“大明宫”也正在热火朝天的筹建中…… 也许是出于一个杂文和时评作者习惯于挑刺的劣根性,我对观光过程中感觉到的和看到的东西始终保持高度警惕。我虽然明白,除了改革开放之初的农 村土地家庭承包制,是“文革”后顺应民意上下结合推进的,迄今为止各地的改革开放有不少是由当地政府主导的,而所谓“经营城市”的主体就是政府;政府开发的项目不仅为财政创收,也让市民分享建设成果;但是,我仍然要问,那些开发项目 和文化产业公司都是国家办的吗?其职员是国家公务员、事业编制还是国企性质?投资怎么收回?服务效率如何提高?有无权力寻租及如何防止腐败? 我也明白旅游休闲对大众来说就是找乐,因此以华清池所在的骊山、九龙湖为实景的爱情史诗歌舞剧《长恨歌》的演出,极声色之娱远出当年唐明皇杨贵妃的想象力,都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我仍然担心在这种氛围中,本来就帝王意识浓厚的国人,会“忘记”了所谓雄主明君“不问苍生问鬼神”的贪婪,模糊了“……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残酷历史真相。 参观了“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解答了我的上述疑虑,使我的观感取得了一定的平衡。 这个博物院建在长安区 终南山下,已建成的部分,主要的,一是明清民居宅院群,都是整体搬迁、修复如旧。二是石雕区,包括石人石兽、上(下)马石、饮马槽等,尤其值得一看的是八千多柱拴马桩(我们南方人称为系马桩)。我看了这么多千姿百态的系马桩真是很兴奋。我知道古人代 步的骏马好比今人的“奔驰”、“宝马”轿车,因此重义气的子路表达自己的美好心愿是“肥马轻裘与朋友共”,但我没有想到系马桩有这么讲究的。精雕细刻放在宅院前后,实用是拴马,虚用是辟邪祈福,一般是桩身上立着人骑狮,或大猴背小猴(意为辈辈封侯)。系马桩雕像不仅创作艺术上丰富多样,作为民族风情、民俗和宗教等文化历史的“活化石”也很有考证研究价值。 这个博物院是民办的。据介绍,创办者历经二十多年,投资数亿元,雇请三千多人次,行程十万多公里,走村串乡征集整理。他为国藏真宝所显现的远见和气魄太值得推崇了。我们的文化产业特别是文博收藏展览类、旅游休闲类为什么不可以多让民间来办呢?再 就是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我们不能总讲称王称霸者多么了不起, 而要更多地关注散落在民间的文化艺术。现代历史观早就不只“为帝王将相做家谱”了,民间的生活状态更有研究价值。 (选自2008年 11月7日《文汇报》,有改动) 3.“参 观了‘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解答了我的上述疑虑”,作者疑虑的是哪 些方面的问题?请加以概括。(6分) 答: 4.从作者的介绍和分析看,“系马桩”这一旅游景点给整个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和经营提供了哪些借鉴?请分条列举。(6分)  【试题出处】2012·深圳模拟 5、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1-4)题。(16分) 人文教育的位置在哪里 陈思和 我认为学校教育应该包含两种,一种是坚持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知识积累,积累的过程是灌输性的,这些知识本来存在于人的生命意识以外,通过灌输把它送入人的主观世界里去,使人慢慢变得丰富起来;还有一种教育,是以人为能动的活的生命体作前提,人本身具有一种人之所以为人的能力,用过去的说法,就是人性的因素。人性的因素与知识的因素不一样,人性是人的生命以内的东西,知识是人的生命以外的东西。当然,人不会一出生就意识到“我是人”,“应该怎么做人”的问题是道德范畴的问题。我们能吃能睡还不能说是个合格的人,还必须要有一种良知来支撑自己的行动,这样一种良知是通过点点滴滴的教育来把它唤醒。光靠科学技术的训练无法完成,光靠金钱权力也无法完成,它需要文史哲的长期熏陶和教育。 这两种教育,前者姑且称作是技术知识教育,具有工具价值;后者姑且称作为人文教育,更重在精神价值。两者从方式到形态都不一样,并非是完全和谐的,如果对人文教育也采取灌输性的知识教育的方法,有时反而压抑了真正的人性的因素。所以,人文教育不等于人文知识的教育,人文知识如果不与真正的人文精神联系在一起,只是死背教条,脱离实际的感性生活,那只能是一种后果:学生把知识的因素都接受了,但人性的因素却越来越遮蔽了。这并不是人文教育的理想结果。   其实,人文教育的困境,全世界各个国家都存在,它与所谓的全球性的现代化进程的关系一直处理不好。整个世界潮流就是强调技术知识教育,国家对教育的要求指标充满了计量化的特征,这当然会把科学技术搞上去,但人文一方面的欠缺所造成的后果则很少有人在考虑。2000年浙江省金华市一个中学生不堪教育压力残杀母亲的事件,不仅仅在中国发生,外国也是有的。美国校园里那么多的暴力行为发生,本质上就是美国独尊技术知识教育,缺损人文教育的恶果。灌输式的人文教育没有把人内心中的真善美的能量唤醒,反而把这些人性中的好的因素压抑了,扼杀了,所以才使受教育者对人性的好的因素由反感到仇恨。像德国这样具有发达人文传统的国家,像日本这么一个讲究礼仪的民族,为什么会出现法西斯主义?为什么中国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社会主义蒸蒸日上的时候,会爆发文化大革命?这些问题,在我看来都与人文教育的失败有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发愤图强、卧薪尝胆的历史阶段里,往往要求万众一心,集中追求同一个现实的目标,比如发展经济、提高生活水平、称雄世界等等,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在教育上会有意无意地压制另外一些因素,比如人文精神。因为人文精神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不容易显现出来。它的失落不容易被注意到,等到大家集体发现就来不及了。 人文精神最根本的一点就是要唤起人的自由自在的人格境界,一种独立精神和自由思想。人文精神是可以通过人文学科的教育实践来逐步探索体会的。中国进入世界经济体系大约是不可逆转了,我们已经加入WTO。但是,我们的人文教育是否必须进入西方模式,而使我们本来的人文教育传统毁掉?我觉得当务之急是如何在西方的模式下坚持民族的自主性和多样性。我们任重而道远。 (选自《新华文摘》2001年12期,有删节) 3.从全文看,造成人文教育的困境的原因是什么?(6分) 答:  4.作者认为,人文教育缺失造成的危害是什么?(不超过50字)(4分) 答:  【试题出处】2012·重庆一中模拟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徽派建筑的文化意蕴 徽州古建筑作为中国建筑艺术中的一朵奇葩,以其地理环境为依托,以其自然文化作底蕴,呈现出其居住建筑的人文底蕴。 徽州民居在外观上第一眼的印象是:青瓦、白壁、黑墙边。徽派建筑取材单纯为砖、木、石,不论普通民宅、富豪大院或是官府门第,乃至祠堂、庙宇、亭阁,都一概用小青瓦;石牌坊、石桥、石勾栏,都保持青石、麻石等纯石质材料的质地感,而不施丹青;门楼、门罩的砖雕也不以五色勾画;隔扇、粱架的木雕也保留木质纹理的天然色泽,处处呈现出质朴的自然美。徽州民宅的整体色彩是黑白相间,以黑、白、灰的层次变化组成统一的建筑色调。这一色调,使人联想起太极图的阴阳鱼:单纯得一目了然,又神秘得高深莫测,表现出历史悠久的东方美学“道法自然”的文化底蕴。徽州民宅几百年来一直保持这种石质、木质及砖瓦之质的美,色彩素雅淡秀,不能不说是受老庄美学的影响。 徽州民居讲究宅内陈设,摆置得体成了宅院整个建筑不可分割的部分,是居民文化生活的一种表现。宅内陈设的突出部分是厅堂,位于整栋建筑的中轴线上。多数设楼上楼下两层:上层为陈设祖宗牌位焚香祀祖处,下层为生活起居聚亲待客处,也是重点装饰、注重文彩之所。正面“太师壁”上高悬匾额,下挂中堂对联;紧贴“太师壁”摆一狭长条桌(俗称“画条”)。桌正中摆一长鸣钟,“长鸣’’谐音“长命”。钟两边,东置花瓶,西置雕花架玻璃镜,取“东平(瓶)西静(镜)”之意,“钟声瓶镜”谐音“终生平静”、“岁岁安详”。条桌前摆八仙桌及太师椅,厅堂两侧设茶几及座椅,侧壁上挂名人字画,厅堂的柱面则多挂制楹联。如,“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善为至宝一生用,心作良田百世耕”“世事让三分,天宽地阔;心田存一点,子种孙耕”“淡饭粗茶有真味,明窗净几是安居”。这些楹联从内容到形式显然都浓化了徽州村落民居那种恬淡、宁静、幽清的氛围,使人忘却烦嚣,使人心平气和,使人安详知足,使人率真超脱,使人不再束缚于名缰利锁,而知足于粗茶淡饭、细水长流,借一卷图书、一管秃笔、一把锄头,且耕且读,乐享天年。这种氛围给人的印象是,人与自然无时无地不在息息相通;人在此确实成了自然之子,而自然在此又成了人的无体无肤之母,天人感应进而达到天人合一。因此,徽州民居村落受着千百年来徽州古文化的陶冶,尤其是室内的环境艺术语言也凝聚着不同时期的建筑追求,确实有助于实现人类一直追求的人与自然、人与人、人自身整体和谐的理想。 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认为,人主宰自然这种狂热是欧洲科学思维最有破坏性的特点之一,而主张万物为一体,主张保护自然则是中国的优秀文化传统。今天,人们征服自然的同时,也觉察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受到破坏,开始重新寻求与自然的对话,希望找回对生活的直觉,回归自然,返璞归真,寻求根源。越是古老的艺术,越能引起心理的饥渴;越是古朴的造型,越能感受神灵的默化。徽派建筑集徽州大地山川之灵气,融古徽州社会风俗之精华,体现出徽州文化传统那种天人合一的景观美,因此,在旅游开发上有着丰蕴的意义和价值。作为黄山脚下新一代的徽州人,在“打好黄山牌”的同时,要“做好徽文章”,促进黄山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2.根据文章内容,概括徽派建筑所体现的文化底蕴。(6分) 答: 【答案】 (1)徽派建筑取材单纯为砖、木、石,保持材料的质地感;建筑色彩摒弃浓墨重彩,以黑白相问为整体色彩,呈现出对东方美学“道法自然”观点的追求。 (2)徽派建筑讲究宅内陈设,如挂名人书画,挂制楹联,营造浓郁的民俗文化氛围表现出古徽州居民恬淡、宁静、幽清的生活情趣。 (3)徽派建筑在宅内设计中,以“长鸣”谐“长命”,以“钟声瓶镜”谐“终生平静”“岁岁平安”。这一民俗文化反映了徽州居民对美好安康生活的期盼。 核能、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技术;第三,去碳技术,如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欧盟到2013年投资1050亿欧元用于绿色经济;美国能源部最近投资31亿美元用于碳捕获及封存技术研发;英国2009年7月公布了《低碳产业战略》。 我国在发展低碳经济方面已有良好开端,但在核心技术方面与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必须急起直追。如减碳技术之一的节能LED.(发光二极管)技术。LED.直接将电转化为光,是继火、白炽灯、荧光灯之后第四次人类照明革命的代表作。在同样亮度下,LED.照明的电能消耗仅为白炽灯照明的八分之一。2010年,我国照明耗电估计在3225亿度以上;假如有三分之一以上的照明改用LED.,那么一年可节电近1000亿度,节省标煤1229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3473万吨。国家发改委、科技部等已经有计划大力发展半导体照明产业,然而眼下我们主要是做LED.封装和应用,芯片大部分依赖进口——外延片与芯片要占去行业利润的70%,大部分被国外企业获得。国内生产的芯片品质与国外相比,至少有5年以上差距。 在无碳技术方面,风力发电虽然是中国发展最快的新能源行业,已拥有1.5MW以下风机的整机生产能力,但是一些核心零部件,如轴承、变流器、控制系统、齿轮箱等的生产技术难关却迟迟未能攻克。我国太阳能光伏电池产量已位居世界第一,然而,多晶硅太阳能电池的硅材料制备技术落后,与美、日、德、意、挪威等国存在较大差距——由于落后,平均能耗为世界先进水平的1.5—2倍;薄膜太阳能电池技术也非常落后,只能采购国外设备供应商的整线设备,所谓“交钥匙工程”,使得大部分利润落到他人囊中,而且未来的设备升级和技术升级都将依赖国外设备厂商,处境非常不利。 经过改革开放30年来人才、技术和经济基础的积累,我们现在已经具备研发核心技术的条件,我国科技部、教育部、基金部、中科院和许多省市已经制订了发展低碳技术的计划,中科院于2009年已经启动了《太阳能行动计划》,但我们一定要看清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7.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低碳技术是关乎中国未来国家竞争力的重大问题。 B.在各类照明应用领域中LED取代传统照明器件将是一种必然趋势。 C.太阳能发电目前在中国成本太高,短期内难以像风力发电那样快速发展。 D.我国已具备研发核心技术的条件,发展低碳技术可以不需要国际技术转让。  【试题出处】2012·长沙模拟 8、阅读下文,完成5—7题(共9分,每小题3分)    科学家已经发现如何“读取”人的思想的途径——通过扫描大脑活动,再现人们眼前的甚至记忆中的景象。研究人员已经能够把人们观察或回忆时所激发的大脑活动转化为粗略的图像。这项突破可能大有用处。例如,通过把人的思想图像化,行动或语言能力存在障碍的人便可以与他人进行交流;警察则可以通过恢复目击者的记忆来确定罪犯。然而,这项突破还可能开启一个新的“老大哥”时代,类似于好莱坞电影《少数派报告》中所想像的那样:当局可以轻而易举地了解个人的思想。 伯克利加利福尼亚大学的两名神经学家杰克?加仑特和西本新次(音)去年设法把大脑中视觉皮层的活动与人所看到的静态图像结合起来。上周,他们向前迈进了一步,他们发现,“解读”,动态景象在脑中产生的信号是有可能的。在一项实验中,加仑特和西本利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在两名受试者观看视频时扫描他们的大脑。利用一个电脑程序来寻找视频中图形、颜色和活动的构成与受试者视觉皮层活动模式之间的关系。然后根据受试者的神经活动,再现出受试者所看到的景象。 加仑特说:“利用类似的装置,你可以做一些非常酷的事情。过去,当你看到什么事情,想对人描述的时候,必须用语言形容或画出来,而这样做表达得并不是很清楚。现在,你可以使用这项技术把图像传给别人。这项技术或许对艺术家有用,也可以用来恢复目击者对犯罪行为的记忆。” 目前,大脑科学领域发展迅猛。研究人员还利用扫描技术测量学术能力,检测阿尔茨海默氏症的旱期症状以及其它病变;甚至可以预计到一个人即将作出的决定,而这时人们还没有意识到他们要做决定。 上述技术发展也带来了一些具有争议的结果。在英国,大脑fMRI扫描技术被卖给了联合利华和麦当劳等跨国公司,用于研究我们对品牌的潜意识反应。在美国,安全机构正在利用脑部扫描仪审问犯人,而美国的军火制造商洛克希德马丁公司据说正在研究远距离扫描大脑的可能性。这样一来,在机场等敏感地点,个人的想法和焦虑在他们未知的情况下就可以被检测到。 牛津大学的神经学家拉塞尔?福斯特说,这一领域的迅速发展产生了伦理难题。他说:“这是一个古老的问题,知识就是力量,可以用来做好事,也可以用来做坏事。”    (节选自《参考消息》2009.11.3) 7.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科学家可以成功“读取”人的思想意味着人类将不再有隐私。 B.科学家可以通过fMRI,获取“5?12”大地震发生时震中地带亲身经历者的心理活动,从而为干预他们的心理提供可能。 C.成功“读取”人的思想不但可以为安防、医学、艺术领域带来极大的便利,而且还能提高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 D.通过扫描人的大脑活动而获取人的思想会带来伦理难题,而这是所有的科学技术都会面临的难题。 值。对于死亡,他从容而又冷静地去思考它,并不有意缩小它的重要性,相反地对于能超越它感到一种骄傲。 罗素极其珍视爱在人生中的价值。他所说的爱,不是柏拉图式的抽象的爱,而是“以动物的活力与本能为基础”的爱。不过,他主张爱要受理性调节。他的信念归纳在这句话里:“智慧的生活是受爱激励并由知识导引的生活。”爱与知识,本能与理智,二者不可或缺。有时他说,与所爱者相处靠本能,与所恨者相处靠理智。 几乎所有现代哲学大师都是现代文明的批判者,在这一点上罗素倒不例外。他崇尚科学,但并不迷信科学。他认为,爱与科学,爱是第一位的。科学离开爱的目标,便只会使人盲目追求物质财富的增殖。罗素说,在现代世界中,爱的最危险的敌人是急于在工作和财产上取得成功的贪欲。这种过分膨胀的“事业心”耗尽了人的活动力量,使现代城市居民的娱乐方式趋于消极的和团体的。像历来一切贤哲一样,他强调闲暇对于人生的重要性,鼓励人们欣赏非实用的知识如艺术、历史、英雄传记、哲学等等的美味。为此他主张“开展一场引导青年无所事事的运动”。他相信,从“无用的”知识与无私的爱的结合中便能生出智慧。如果说尼采式的敏感哲人曾对此发出振聋发聩的痛苦呼叫,那么,罗素,作为这时代一个心理健康的哲人,我们又从他口中听到了语重心长的明智规劝。但愿这些声音能启发今日性灵犹存的青年,去寻求一种智慧的人生。 5、对罗素主张“开展一场引导青年无所事事的运动”的原因,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闲暇对于人生十分重要,有一定的闲暇,人们可以去学习非实用的知识。 B、现代城市居民的休闲方式过于个性化,是过分膨胀的“事业心”导致的。 C、人应欣赏非实用的知识,如艺术、英雄传记、哲学等,体会其中的美感。 D、“无用的”知识给人心灵的滋养与无私的爱结合,才可能有智慧的人生。 5、B(“休闲方式过于个性化”错,原文说“娱乐方式趋于……团体的”) 6、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罗素对于时代的病患有较敏感的认识,他知道,基督教信仰的崩溃造成了现代西方人精神的最大病痛。 B.罗素不相信上帝,但他并不悲观,他相信人虽终有一死,但人生美好的东西不会因其短暂而失去价值。 C.与柏拉图的主张不同,罗素认为,爱是以动物的活力与本能为基础的,知识与理性不该影响爱的活动。 D.在爱与科学的关系中,罗素认为爱是科学的目标,离开这一目标,人们往往会因贪欲而盲目追求财富。 6、(3分)C(“知识与理性不该影响爱的活动”错。文中说“他主张爱要受理性调节”,“爱与知识,本能与理智,二者不可或缺”。) 7、下列根据文意做出的推断,错误的一项是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