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2009届高三语文第1轮复习测试卷 必修二第1、第2单元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座号、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和试题卷规定的位置上。 2.第I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 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第II卷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 不准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第II卷第六题为选做题,考生须从所给(一)(二)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不能全选。 第Ⅰ卷(共36分) 一、(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完全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倏忽 枢纽 毁家纾难 自出机杼 B.蹊跷 溪水 栖身之所 休戚与共 C.调函 粜米 千里迢迢 武装挑衅 D.陷阱   脖颈   杀一儆百   美好憧憬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厄运 发祥地 大事渲染 放之四海而皆准 B.蝉联 发牢骚 以老卖老 有过之而无不及 C.名分 副食品 行迹可疑 男儿有泪不轻谈 D.欠收 肇事者 因噎废食 解铃还须系铃人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 A.“08春晚”蔡明在小品《梦幻家园》中的台词“为什么呢”逗得观众捧腹大笑,在 这笑声中人们心中的所有烦恼都付诸东流。 D.一个企业要摆脱困境,就必须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大胆改革,勇于创新,克服举棋 不定的保守思想。 C.美国中情局直接在“不友好”国家搞颠覆活动影响不太好,于是成立了国家民主基金 会这样一个非政府组织的机构,堂而皇之地在全球资助美式“民主”运动。 D.现在还有很多司机不吸取血的教训,仍然酒后驾车,对这种铤而走险的行为,公安 交通部门更应加大处罚力度。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今后五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我们要坚定信心,埋头苦干,为全面建 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打下更加牢固的基础。 B.国务院办公厅最近下发通知,将在所有商场、集贸市场等商品零售场所实施塑料购 物袋有偿使用。 C.今年,全国各地煤矿安全事故频繁发生,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和巨大的财产损失, 这主要是由于缺乏安全意识和监督管理不力造成的。 D.西藏自从飞机通航和青藏铁路通车之后.它的经济建设就在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下 迅速驶入了快车道。 5.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 A.“80后”“90后”有一大堆“成长的烦恼”,因而如何让他们能“合理地做人,健康   地成长”,就成了一个摆在许多中国“富家长”面前的严峻课题。 B.当前,房价调控依然任重道远,万不可麻痹大意——如果这个时候调控的“手”软 了,则有可能“松一篙,退干尺”。 C.面对所谓的“决乐杀猪法”,真不知道该为我们的人道屠宰唱一首赞歌,还是为那些 死得不明不白的猪唱一首挽歌? D.让学生自主安排作业,有助于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调动学生积极性的目的,是 符合《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的,是对该标准真正的践行,值得肯定。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汉字的魅力优于拼音文字 说到汉字,不能不提及世界文明史。世界的古代文明,可以说就是尼罗河流域的埃及圈,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流域的美索不达米亚圈,印度河、恒河流域的印度圈,黄河、长江流域的中国圈四大文明。这四大文明之中,前三者互相交往而发展,成为近代文明的源流,只有中国几乎未与其他文化发生关联而独自发展出汉字文化圈。国人对此是充满自豪感的,无论是对汉字的发展历史,还是对汉字所承载的中国独具的文字文明和文化底蕴。 但是,由于汉字本身的特点所带来的缺陷,如撰文用字多、字型复杂、难记、难读,在过去几十年中,汉字的发展前景广受汉字文化圈中一些国家的关注的议论。但肯定的一点是,要想准确把握汉字的功过是非,必须仔细回顾和耐心审视汉字所走过的历程,对汉字发展史上的基本事项进行简洁明晰地梳理和叙述,从新石器时代开始到现代的汉字发展史,从前印度时代的汉字书写工具材料史到汉字印刷的发展史,那些对汉字有成见的人就会明白:现在就想把拥有四千余年悠久历史、担负着人类文明发展史一翼的汉字塞进博物馆里,还为时尚早。 汉字的表记法从古代到现代是连续发展的,从甲骨文、青铜器文字、篆体字,到隶、行、楷,没有文化断层。汉字不是拼音文字。而与汉字、汉学有关的律令制度,如国家概念、产业、生活、文化等,也都跨越广阔的版图,从中国平原,传播至东方的朝鲜、日本,南方的越南,用文字连结了中国与周边世界的文化。虽然多数国家后来又在汉字的基础上创造了自己的文字,但依然有着汉字的影响和痕迹存在。如朝鲜的自创文字“谚文”的意思是“非正式”的文字,因而朝鲜“正式”的文字依然是汉字,这跟日本称汉字的“真名”,称自创的文字为“假名”相同,都是出于对汉字的尊崇。 但在过去的近百年里,世界潮流曾经缩小了“汉字文化圈”,就连毛泽东、鲁迅等也曾主张废除汉字,认为汉字终将改为世界通用的表音文字,但事实并非如此。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文字改革——实施拼音文字的作用只不过是充当了学习汉字的辅助工具。韩国在文字政策上曾先后经历了汉字时代和“韩文专用”时代。许多韩国专家指出,抛弃汉字使韩国社会出现了知识、哲学和思想的贫困,今天的经济危机,就是韩国半世纪以来推行韩文专用所带来的必然结果,因为它导致韩国社会出现大量文盲。所以,韩国开始反思,于1991年11月和1994年9月在汉城先后两次举行了“汉字优于拼音文字”的国际汉字学术研讨会,并且成立了“国际汉字振兴协议会”。日本也是如此,它曾减少了可识的汉字字数,但现在又增加了。 现在,世界潮流不仅在扩大“汉字文化圈”,还在促使汉字为创造21世纪人类的高度文明作出更大的贡献。汉字不仅是中华五千年的文化根基,而且是能够超越语言的不同而让彼此知晓共通意的最佳媒介。透过汉字,不用语音也能达到彼此理解、彼此认同和彼此融合。 6.从全文看,对“汉字文化圈”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 A.“汉字文化圈”是指通过使用汉字进行交流的文化圈,21世纪的今天,汉字的使用人数正在逐步增长。 B.“汉字文化圈”是在黄河、长江流域的中国圈文明中产生的,它的诞生并不是与其他文化圈交流的结果。 C.“汉字文化圈”是随着中国与其他国家的交往而逐渐形成的,汉字文明影响之处,都是“汉字文化圈”的一部分。 D.“汉字文化圈”是所有会使用汉字的文化人的圈子,而不同于音乐人的“娱乐圈”、政客们的“政治圈”。 7.对“汉字具有独特魅力”的解说不当的一项是 ( ) A.在四大文明之中,只有中国圈文明几乎未与其他三大文明产生关联而独自发展出汉字文化圈。 B.汉字的表记法是连续发展的,从甲骨文、青铜器文字、篆体字,到隶、行、楷,没有文化断层。 C.汉字承载着中国独具特色的文字文明与文化底蕴,抛弃汉字,就可能出现知识、哲学和思想的贫困。 D.汉字是表意文字,因此,透过汉字,不用语音也能实现不同语言的人们之间畅通无阻的沟通与交流。 8.对文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由于汉字有撰文用字多、字型复杂、难记、难读等缺陷,它的发展前景曾广受汉字 文化圈中一些国家的关注和议论。 B.世界潮流缩小了“汉字文化圈”,所以毛泽东、鲁迅等主张废除汉字,认为汉字终将 改为世界通用的表音文字。 C.回顾和审视汉字走过的历程,包括汉字发展史、汉字书写工具材料和汉字印刷的发 展史说明汉字有着旺盛的生命力。 D.中国推行汉语拼音的实践,韩国日本对汉字的态度变化,说明汉字文化圈有必要并 开始重新认识汉字的魅力。 三、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9—12题。 教战守策(有删减) 苏 轼 夫当今生民之患果安在哉?在于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此其患不见于今,而将见于他日。今不为之计,其后将有所不可救者。 昔者先王知兵之不可去也,是故天下虽平,不敢忘战。秋冬之隙,致民田猎以讲武,教之以进退坐作之方,使其耳目习于钟鼓旌旗之间而不乱,使其心志安于斩刈杀伐之际而不慑。是以虽有盗贼之变,而民不至于惊溃。及至后世,用迂儒之议,以去兵为王者之盛节,天下既定,则卷甲而藏之。数十年之后,甲兵顿弊,而人民日以安于佚乐;卒有盗贼之警,则相与恐惧讹言,不战而走。开元、天宝之际,天下岂不大治?惟其民安于太平之乐,豢于游戏酒食之间,其刚心勇气消耗钝辩,痿蹶而不复振。是以区区之禄山一出而乘之,四方之民兽奔鸟窜,乞为囚虏之不暇;天下分裂,而唐室固以微矣。 且夫天下固有意外之患也。遇者见四方无事,则以为变故无自而有。此亦不然矣,今国家所以奉西北之虏者,岁以百万计。奉之者有限,而求之者无厌,此其势必至于战。战者,必然之势也,不先于我,则先于彼,不出于西,则出于北;所不可知者,有迟速远近,而要以不要免也。天下苟不免于用兵,而用之不以渐,使民于安乐无事之中,一旦出身而蹈死地,则其为患必有不测。故曰,天下之民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此臣所谓大患也。 臣欲使士大夫尊尚武勇,讲习兵法;庶人之在官者,教以行阵之节;役民之司盗者,授以击刺之术。每岁终则聚于郡府,如古都试之法,有胜负,有赏罚;而行之既久,则又以军法从事。然议者必以为无故而动民,又挠以军法,则民将不安;而臣以为此所以安民也。天下果未能去兵,则其一旦将以不教之民而驱之战。夫无故而动民,虽有小恐,然孰与夫一旦之危哉? 今天下屯聚之兵,骄豪而多怨,陵压百姓而邀其上者,何故?此其心以为天下之知战者惟我而已。如使平民皆习于兵,彼知有所故,则固已破其奸谋而折其骄气。利害之际,岂不亦甚明欤?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夫当今生民之患果安在哉? 果:究竟 B.是以区区之禄山一出而乘之 乘:趁着,趁(机) C.天不苟不免于用兵,而用之不以渐 渐:渐渐 D.陵压百姓而邀其上者 邀:要挟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在于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B.今不为之计,其后将有所不可救者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C.而人民日以安于佚乐 木欣欣以向荣 D.庶人之在官者,教以行阵之节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11.下列句子中能够说明作者主张保持练兵原因的句子的是 (  ) ①今不为之计,其后将有所不可救者 ②以去兵为王者之盛节 ③则其为患必有不测 ④使士大夫尊尚武勇,讲习兵法 ⑤战者,必然之势也 ⑥无故而动民,又挠以军法,则民将不安 A.①②⑥ B.②④⑤ C.③④⑥ D.①③⑤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中作者举出先王和唐朝开元、天宝年间的事例,从正反两方面论证了太平时期也   不可废弃武装的观点。 B.作者认为朝廷和西、北方面的强敌迟早会有一战,所以主张要保持武装力量。 C.作者认为当有战争时会出现让未受过训练的百姓作战的情况,所以应该从现在开始 向各行业的人传授军事知识,甚至是盗贼,也要将他们收服,传给他们击战技术。 D.按照作者的观点,当时的士兵欺压百姓,骄傲蛮横,是因为他们自恃只有他们懂得 作战。所以如果全国习兵,也可以灭掉这些人的嚣张气焰。 第Ⅱ卷(共114分) 四、(24分) 13.将下列文言阅读材料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奉之者有限,而求之者无厌,此其势必至于战。(3分) (2)夫无故而动民,虽有小恐,然孰与夫一旦之危哉?(3分) (3)如使平民皆习于兵,彼知有所故,则固已破其奸谋而折其骄气。(4分) 14.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8分)(2008年安徽卷) 小孤山① [宋]谢枋得② 人言此是海门关,海眼③无涯骇众观。天地偶然留砥柱,江山有此障狂澜。 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明日登峰须造极,渺观宇宙我心宽。 [注]①小孤山:位于安徽宿松县城南65公里的长江之中,四无依傍,地势险要,是南宋军事要地。 ②谢枋得:宋弋阳(今属江西)人,以忠义自任,曾率军抗元。兵败后隐居福建一带,后被元人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③海眼:急流遇阻所形成的大漩涡。   (1)诗中小孤山的形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 (2)简析“危似孤臣末世难”中“孤”字的妙处。 答: 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三岁为妇,靡室劳矣; , 。 (2) ,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3) ,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4)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 。 五、(12分) 16.阅读下面材料,请从不同角度辩证地谈一谈自己的看法。(4分) 2008年1月4日晚,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杨帆在授课时迟到,当他发现很多学生逃课时,便生气地斥责学生。一个女生认为杨教授“在上课时骂学生,十分无聊”,打算离开教室。杨教授则认为女生“中途离开,扰乱课堂秩序”,便阻止她离开。随即两人发生口角,并引发肢体冲突。该事件引起一片争议。 ①???????????????????????????????????????????????????????? ②???????????????????????????????????????????????????????? ③???????????????????????????????????????????????????????? 17.请根据老王的电话内容,代蓉蓉拟一张留言条的正文。要求措辞得当,语言简洁,不超过40字。(4分) 3月22日,在北京出差的老王得知消费税调整,给家里打电话,女儿蓉蓉接了电话。老王对蓉蓉说:“蓉蓉,我现在跟你妈联系不上,等妈妈回来告诉她,新消费税出台了,排气量在3.0以上的轿车要涨4%,4月1日以后这类轿车可能要一下子涨一两万元。上个月我跟你妈妈去订购了一辆别克君威3.0L豪华型,让你妈妈今天就带上订单去经销商那儿把车提出来,千万不要误事。”蓉蓉接完电话要去上学,就写了一张留言条给妈妈。 留言条正文: 18.阅读下面的文字,对亚里士多德的回答作简要点评。(4分) 有人问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你和平庸的人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亚里士多德回答:“他们活着是为了吃饭,而我吃饭是为了活着。” 六、(18分) 本题为选做题,考生须从所给(一)(二)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不能全选。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18分) 从何处走向大唐 余秋雨 巍巍大唐就在前面不远处了,中国,从哪条道路走近它? 很多学者认为,顺着中国文化的原路走下去,就成,迟早能到。 我不同意这种看法,因为事实并不是这样。 走向大唐,需要一股浩荡之气。这气,秦汉帝国曾经有过,尤其在秦始皇和汉武帝身上。但是,秦始皇耗于重重内斗和庞大工程,汉武帝耗于六十余年与匈奴的征战,元气散逸。到了后来骄奢无度又四分五裂的乱世,更是气息奄奄。尽管有魏晋名士王羲之、陶渊明他们延续着高贵的精神脉络,但是,越高贵也就越隐秘,越不能呼应天下。这种状态,怎么缔造得了一个大唐? 浩荡之气来自于一种强大的力量。这种力量已经无法从宫廷和文苑产生,只能来自于旷野。 旷野之力,也就是未曾开化的蛮力。未曾开化的蛮力能够参与创建一个伟大的文化盛世吗?这就要看它能不能快速地自我开化。如果它能做到,那么,旷野之力也就可能成为支撑整个文明的脊梁。 中国,及时地获得了这种旷野之力。 这种旷野之力,来自大兴安岭北部的东麓。 一个仍然处于原始游牧状态的民族,鲜卑族,其中拓跋氏一支,渐有起色。当匈奴在汉武帝的征战下西迁和南移之后,鲜卑拓跋氏来到匈奴故地,以强势与匈奴余部联盟,战胜其他部落,称雄北方,建立王朝,史称北魏。此后,又经过半个世纪的征战,北魏完成了黄河流域的统一。 胜利,以及胜利后统治范围的扩大,使北魏的鲜卑族首领们不得不投入文化思考。 最明显的问题是:汉族被战胜了,可以任意驱使,但汉族所代表的农耕文明,却不能由游牧文明的规则来任意驱使。要有效地领导农耕文明,必然要抑制豪强兼并,实行均田制、户籍制、赋税制、州郡制,而这些制度又牵动着一系列生活方式和文化形态的重大改革。 要么不改革,让中原沃土废耕为猎,一起走回原始时代;要么改革,让被战胜者的文化来战胜自己,共同走向文明。 鲜卑族的智者们,勇敢地选择了后者。从公元五世纪后期开始,经由冯太后,到孝文帝拓跋宏,开始实行一系列强有力的汉化措施。先在行政制度、农耕制度上动手,然后快速地把改革推向文化。 我们必须看到这样一个事实:孝文帝拓跋宏强迫自己的部下皈依汉文化,却未曾约束他们把豪迈之气带入汉文化。或者说,只有当他们充分汉化了,豪迈之气才能真正植入汉文化。 中华文化也就像骑上了草原骏马,鞭鸣蹄飞,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命力。 鲁迅说“唐人大有胡气”,即是指此。 事情还不仅仅是这样。 自从孝文帝拓跋宏竭力推动鲜卑族和汉族通婚,一个血缘上的融合过程也全面展开了。请注意,这不再是政治意义上,而是生命意义上的不分彼此,这是人类学范畴上的宏大和声。 由此我要从更深邃的层面上来揭示造就大唐的秘密了:大唐皇家李氏,正是鲜卑族和汉族混血的结晶。 唐高祖李渊和唐太宗李世民的生母,都是鲜卑人。李世民的皇后,也是鲜卑人。结果,唐高宗李治的血统,四分之三是鲜卑族,四分之一是汉族。 一条通向大唐的路,这才真正打通了。?路的开始有点小,有点偏,有点险,但终于成了中国历史上具有关键意义的大道。 通向大唐之路,最具有象征意义的是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 主持石窟建造的鲜卑族统治者不仅在这里展现了雄伟的旷野之美,而且还爽朗地在石窟中引进了更多、更远的别处文明。 他们本身缺少文化厚度,还没有形成严密的文化体系,这种弱点很快转化成了优点,他们因为较少排他性而成为多种文化融合的“当家人”。于是,真正的文化盛宴张罗起来了。?? 这就是北魏的气魄。吞吐万汇,兼纳远近,几乎集中了世界上几大重要文化的精粹,熔铸一体,互相化育,烈烈扬扬。 这种宏大,举世无匹。 由此,大唐真的近了。 大唐之所以成为大唐,正在于它的不纯净。 大道周边,百方来朝。任何有生命力的文化,都主动靠近。 这是一个云蒸霞蔚的文化图象,我每每想起总会产生无限惋叹。人类常常因为一次次的排他性分割,把本该频频出现的大气象,葬送了。 人类总是太聪明,在创造了自己的文化之后就敏感地与别种文化划出一条条界线。结果,由自我卫护而陷入自我禁锢。 如果放弃这样的聪明,一切都会改观。 想起了歌德说的一段话:人类凭着自己的聪明划出了一道道界限,最后又凭着爱,把它们全都推倒。 推倒各种人为界限后的大地是一幅什么景象?北魏和大唐作出了回答。 (选自《新华文摘》 2008年4期,有删改) 19.从全文看,作者认为是从何处走向大唐?原因是什么?(4分) 20.联系原文,解释下面两个句子的含义。(4分)   (1)越高贵也就越隐秘,越不能呼应天下。 (2)唐人大有胡气。 21.章写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运用了什么手法,有哪些作用?(4分) 21.文章结尾说:“推倒各种人为界限后的大地是一幅什么景象?北魏和大唐作出了回答。”那么北魏和大唐分别是一幅什么景象?这样结尾有什么好处?(6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18分) 东坡居士 苏东坡由现在起,由情势所迫,要一变而为农夫。由气质和自然的爱好所促使,要变成一个隐士。社会,文化,学问,读历史的教训,外在的本分责任,只能隐藏人的本来面目。若把一个人由时间和传统所赋予他的那些虚饰剥除净尽,此人的本相便呈现于你之前了。苏东坡若回到民众之间,那他就犹如在水中的海豹。在陆地上拖着鳍和尾巴走的海豹,只能算是半个海豹。苏东坡最可爱,是在他身为独立自由的农人自谋生活的时候。中国人由心里就赞美头戴斗笠、手扶犁耙、立在山边田间的农人——倘若他也能作好诗,击牛角而吟咏。他偶尔喝醉,甚至常常喝醉而月夜登城徘徊。这时他成了自然中伟大的顽童——也许造物主根本就希望人是这副面貌吧。 在元丰三年(1080年)正月初一,苏东坡已和长子迈离开京都,启程前往幽居之地黄州。黄州是长江边上一个穷苦的小镇,在汉口下面约六十里地。 苏东坡幸而死里逃生,至少是个惊心动魄的经历。他开始深思人生的意义。在六月他写的别弟诗里,他说他的生命犹如爬在旋转中的磨盘上的线蚁,又如旋风中的羽毛。他开始沉思自己的个性,而考虑如何才能得到心情的真正安宁。他转向了宗教。 在元丰四年(1O81年),苏东坡真正务农了。他开始在东坡的一片田地里工作,自称“东坡居士”。他过去原想弃官为农,没料到在这种情形之下被迫而成了农夫。在他那《东坡八首》前面的小序中说:“地既久荒,为茨棘瓦砾之场,而岁又大旱,垦辟之劳,筋力殆尽。释来而叹,乃作是诗,自憨其勤。庶几来岁之人,忽忘其劳焉。” 他看着稻茎立得挺直,在微风中摇曳,或是望着沾满露滴的茎在月光之下闪动,如串串的明珠,他感到得意而满足。他过去是用官家的俸禄养家糊口;现在他才真正知道五谷的香味。 苏东坡的邻人和朋友是潘酒监、郭药师、庞大夫、农夫古某;还有一个说话大嗓门跋扈霸道的婆娘,常和丈夫吵嘴,夜里像猪一般啼叫。黄州太守徐大受、武昌太守朱寿昌,也是对苏东坡佩服得五体投地的人。再一个是马梦得(字正卿),始终陪伴着苏东坡,而且非常忠实可靠,过去已经追随苏东坡二十年。苏东坡曾说,他的朋友跟随他而想发财致富,那如同龟背上采毛织毯子。那时苏东坡又吸引了一些古怪的人物,其中两个是道士。因为苏东坡对长生的奥秘甚感兴趣。但是东坡最好的朋友是陈糙。今天中文里有“季常之痛”一个典故,季常是陈糙的号。陈季常这个朋友,苏东坡是可以随便和他开玩笑的。苏东坡在一首诗里,开陈季常的玩笑说:“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地心茫然。”因为这首诗,在文言里用“河东狮吼”就表示惧内,而陈季常是怕老婆的丈夫,这个名字也就千古流传了。 苏东坡自己善于做菜,也乐意自己做菜吃,他太太一定颇为高兴。根据记载,苏东坡认为在黄州猪肉极贱,可惜“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他颇引为憾事。他告诉人一个炖猪肉的方法,极为简单。就是用很少的水煮开之后,用文火炖上数小时,当然要放酱油。 他又发明了一种青菜汤,就叫做东坡汤。这根本是穷人吃的,他推荐给和尚吃。方法就是用两层锅,米饭在菜汤上蒸,同时饭菜全熟。下面的汤里有白菜、萝卜、油菜根、芥菜,下锅之前要仔细洗好,放点儿姜。 在这种农村气氛里,他觉得自己的生活越来越像田园诗人陶潜的生活,他对陶潜极其佩服。苏东坡写过一首诗,说陶潜一定是他的前身。这种说法若出诸一个小诗人之口,未免狂妄自大,若苏东坡说出来,只觉得妥当自然。他越读陶诗,越觉得陶诗正好表现自己的情思和生活。 苏东坡很容易接受哲学达观思想的安慰。在雪堆的墙上门上,他写了三十二个字给自己昼夜观看,也向人提出四种警告: 出舆入辇,厥痉之机。洞房清宫,寒热之媒。 皓齿峨眉,伐性之斧。甘脆肥浓,腐肠之药。 失去人间美好的东西之人,才有福气!苏东坡能够到处快乐满足,就是因为他持这种幽默的看法。后来他被贬谪到中国本土之外的琼崖海岛,当地无医无药,他告诉朋友说:“每念京师无数人丧生于医师之手,予颇自庆幸。” 苏东坡现在衣食足堪自给,心满意足。他今日之使我们感到亲切自然之处,是那一片仁爱心。当年在他所住地区溺死初生婴儿的野蛮风俗,最使他痛心。苏东坡自己成立了一个救儿会,请心肠慈悲为人正直的邻居读书人古某担任会长。救儿会向富人捐钱,每年捐助十缗,多捐随意,用此钱买米,买布,买棉被。古某掌管此钱,安国寺一个和尚当会计,主管账目。这些人到各乡村调查贫苦的孕妇,她们若应允养育婴儿,则赠予金钱、食物、衣裳。苏东坡说,如果一年能救一百个婴儿,该是心头一大喜事。他自行每年捐出十缗钱。他行的才是最上乘的佛教教义。 我总以为,不管何处,只要人道精神在,宗教即可再兴。人道精神一死,宗教也随之腐烂了。 (摘自《苏东坡传》第15章《东坡居士》,有删节) 【注】居士,即学佛的居家之士,介乎隐士与佛徒之间。 19.联系全文,说说苏东坡为什么要自称“东坡居士”?(6分) 20.为什么说苏东坡和陶潜相比“妥当自然”?(4分) 21.作者为什么说“我总以为,不管何处,只要人道精神在,宗教即可再兴。人道精神一死,宗教也随之腐烂了。”(4分) 22.苏东坡留给我们的是他的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请结合本章内容具体说明,并谈谈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发。(4分) 七、作文(60分) 23.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金庸茶馆”网站上出现的一则新闻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一位笔名为“步非烟”的北大女研究生,在一次武侠作品的颁奖活动中放言“要革金庸们的命”,写出新时代的武侠小说。尽管这位获奖的女作家后来做了解释,称自己所谓的“革命”不是打倒,不是背叛,只是希望超越的意思,但这句话还是掀起了轩然大波:有人批评步非烟“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也有人认为她勇气可嘉,狂妄得可爱。 请根据上面的材料,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一、 1.C(A加点字读shū、shū、shū、zhù;B加点字读qī、xī、qī、qī;C加点字读diào、ti ào、tiáo、tiǎo;D“颈”读“gěng”,其他加点的字都读“jǐng”) 2.A(B项“以”——“倚”;C项“行”——“形”,“谈”——“弹”;D项“欠”——“歉”) 3.C(A“付诸东流”指心血白费,这里贬词褒用不当;B“举棋不定”是拿不定主意,与“保守 思想”不搭配;D“铤而走险”,望文生义) 4.A(B项成分残缺,应为“实施……制度”。C项句式杂糅,不能用“由于……造成的”。D 项偷换主语) 5.C(“不知道”所领起的句子是陈述语气,句末不该用问号。) 二、 6.C(A项与D项断章取义,文中以韩国抛弃汉字的事件作为“世界潮流曾缩小了‘汉字文 化圈’”的例证,这说明韩国应是“汉字文化圈”的一部分,难道所有的韩国人都必须会 汉字吗?因此,A项错误。B项应该是“汉字”而不是“汉字文化圈”故错。) 7.D(本题考查对文中句子的理解及推断信息的能力。A项可在第二段找到答案;B项可从 第四段首句找到答案;C项是对文意的整合,由第二段的末句和第四段讲述韩国社会抛弃 汉字的事实推断出C项正确;D项是对文章最后一句的理解,错在忽略了运用汉字乐沟 通的前提——知晓汉字的共通意思。) 8.B(世界潮流只是曾经“缩小了”、现在则是扩大了汉字文化圈,而且这也不是毛鲁主张 的原因) 三、 9.C 渐:逐步(训练),此题可由词性推断出来。 10.C(“以”都相当于“而”,表修饰关系;A表转折/定语后置标志;B构成名词性词组/语气助词“呢”;D定语后置标志/主谓之间不译) 11.D(②是作者所说的“腐懦”的观点/④是具体的做法/⑥是作者假设的仓促作战时的情形。) 12.C(并不是教盗贼击战技术,“司盗者”意思是缉捕盗贼的差役。) 四、 13.(1)奉送的财物是有限的,而索求财物的人是无满足的,这种形势必然导致战争。(大意1分,“之”1分,“厌”1分) (2)没有战争时召集百姓进行训练,虽然有些小的恐慌,可是跟突然让那些没有受过训练的百姓上战场的危险相比,又怎么样呢?(大意1分,“无故”1分,“孰与”1分) 附参考译文: 现在人民的祸患究竟在哪里呢?在于只知道安乐却不知道危难,能享受安逸却不能劳累吃苦。这种祸患现在看不出来,但是将来会看出的。现在不给它想办法,那以后就有无法挽救的危险了。 从前先王知道军备是不可以放弃的,所以天下虽然太平,(也)不敢忘记战备。秋冬农闲的时候,召集人民打猎借此教练武事,教他们学习前进、后退、跪下、起立的方法,使他们的听觉和视觉习惯于钟鼓、旗帜(这些军队的号令)之间而不迷乱,使他们的心意适于攻打杀戮的情形而不致恐惧。因此即使有盗贼的事件发生,而人民也不会惊恐溃乱。等到后代,采用迂腐的儒生建议,把解除军备当做君王的英明措施,天下既然安定了,就把装备武器收藏起来。几十年以后,装备武器都败坏了,人民一天一天地习惯于安乐生活;一旦忽然传来盗贼的警报,就彼此惶恐,传布谣言,不战就逃跑了。(唐)开元、天宝年间,天下难道不是很安定吗?就是因为那时人民习惯于太平生活的快乐,经常生活在酒食游戏里面,那坚强的意志和勇气逐渐减少以至于衰颓,(筋肉)萎缩僵化而振作不起来,因此小小的安禄山一旦乘机作乱,四方的人民就象鸟兽奔窜一样,求作囚犯和俘虏还来不及;国家分裂,而唐王朝当然因此而衰弱了。 再说天下本来就有意想不到的祸患。愚昧的人看到四面八方太平无事,就认为变故无从发生,这也是不对的。现在国家用来奉送给西夏、契丹的财物,每年的财物,每年以百万来计算。奉送的财物是有限的,而索求财物的人是无满足的,这种形势必然导致战争。战争,是必然的趋势,不从我方开始,便从敌方开始,不发生在西方,便发生在北方;所不知道的,只是战争的发生有早有迟有远有近,总之,战争是不可能避免的。国家如果免不了用兵,而用兵不凭着逐步训练,却使人民从安乐太平的环境中,一下子投身军队走向生死决斗的战场,那他们的祸患必定有不可估计的危险。所以说,天下的人民只知道安乐而不知道危险,能够安逸而不能劳累吃苦,这是臣所认为的最大的祸患。 臣想使士大夫崇尚军事的勇敢,讲述演习兵法,对在官府服役的平民,教他们学会列队布阵的法度,对那些负责缉捕盗贼的差役,教授给他们扑击刺杀的方法。每年年底就集合在府城里,象古代考试武艺的办法,评定胜负,有赏有罚;等实行的时间长了,就又按照军法部署办事。然而议论的人(持不同意见人)一定认为无故调动人民,又用军法困扰,那百姓将会不安定;可是臣认为这才是安定人民的好办法。国家果真不能去掉战争,总有那么一天将驱使没有受过训练的百姓去作战。平时召集百姓进行训练,虽然有些小的恐慌,可是跟突然让那些没有受过训练的百姓上战场的危险相比,又怎么样呢? 臣欲使士大夫尊尚武勇,讲习兵法;庶人之在官者,教以行阵之节;役民之司盗者,授以击刺之术。每岁终则聚於郡府,如古都试之法,有胜负,有赏罚;而行之既久,则又以军法从事。然议者必以为无故而动民,又挠以军法,则民将不安;而臣以为此所以安民也。天下果未能去兵,则其一旦将以不教之民而驱之战。夫无故而动民,虽有小恐,然孰与夫一旦之危哉? 现在国家驻扎在地方上的军队,骄横又有怨言,欺压百姓,要挟他们的上司,什么原因呢?这是因为他们认为天下懂得作战的只有他自己罢了。假如使一般百姓都对军事熟习,他们知道还有对手存在,那么一定能够打破他们的坏主意又压下他们的骄气。利和害的界限,难道不是很明白吗? 14.(1)参考答案:此诗托小孤山以言志,表达了诗人尽管身为孤臣,时处末世,也要勇敢坚毅、杀敌报国的壮烈情怀,以及自己能够力挽狂澜、取得抗元胜利的坚定信念。 (2)参考答案:①小孤山的“孤”与孤臣的“孤”,字面相应,联想自然。 ②小孤山砥柱中流的地理特征与诗人砥柱中流的壮士情怀相应,托物而言志。 ③偶然存留的孤山与末世仅存的孤臣相应,暗指南宋末年抗元将帅严重匮乏,比喻贴切。 15.(6分)(1)夙兴夜寐,靡有朝矣。(2)对酒当歌,人生几何?(3)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4)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五、 16.【示例】 (1)教师的愤怒缘自学生的散漫与轻蔑,但老师的迟到与暴躁态度也是自身修养不够的表现。(从教师的角度) (2)大学生已经人格成熟,有自主选择的权利,但不尊重老师,随意离开课堂,说明他们人格不很完善。(从学生的角度) (3)学校虽然教出了无数成绩优异的学生,但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教育学生怎么做人。(从教育的角度)(4分,每个角度需辩证的评价) 17.答:爸爸来电话说消费税调整,车要涨价,请您今天带订单去经销商处提车。 (评分标准:“消费税调整,车要涨价”1分,只说其中一个方面即可;“今天”1分;“带订单”1分;“去经销商处提车”1分) 18.巧妙利用循环往复的语言形式,揭示了哲人和庸人的最大区别:庸人享口福之乐,哲人享智慧之乐;庸人享物质之乐,哲人享精神之乐。寥寥数语,对照鲜明,发人深思。 六、 (一) 19.(4分)北魏。①北魏有一种旷野之力,不仅使自己快速的汉化,而且将豪迈之气植入汉文化。 ②大唐皇家李氏是鲜卑族和汉族混血的结晶。 ③北魏引进了更多、更远的别处文明。(或几乎集中了世界几大重要文化的精粹) 20.(4分)⑴魏晋名士的高贵,使得他们过于清高,从而排除更多的其他文化,因而也就不能创造伟大的文化盛世。 ⑵唐代有一种豪迈之气。 21.(4分)运用了象征手法,主要是为了渲染北魏的气魄,照应了文章前面所写的“浩荡之气”和“旷野之力”。 22.(6分)北魏吞吐万汇、兼纳远近的宏大景象, 大唐万方来朝、任何有生命力的文化都主动靠近的文化图像。(2分) 运用设问结尾,引发读者思考,突出加强文化融合、打破文化隔阂的重要性,暗示北魏走向大唐的根本原因(揭示北魏和大唐的共性特征),有力地收束了全文。(4分) (二)18分 19.(6分,一个要点给2分。)(1)“东坡”是他被贬黄州后居住的地方,更是他生平第一次参加农耕的地方,这里有他辛勤的汗水,更有他自力更生的快乐,是一个有特殊意义的地方,故以“东坡”为号。(2)居士,即学佛的居家之士,介乎隐士与佛徒之间。在这里,他的思想开始转向宗教,想从宗教中寻找心灵的解脱安宁,但他选择的是参禅而不是遁入空门。“居士”符合他的处境也符合他的心境。(3)他以这段特殊经历的标志为号,表明他以这种身份、生活为豪,也体现了他的豁达快乐的天性。 20.(4分)才华相匹,境遇相似,心态相类,生活环境相近。 21.(4分)这句话是对苏东坡的赞美和肯定。苏东坡在被贬遭难之时,心系百姓,通过救婴儿解决百姓的实际问题,这是人道主义精神,也是宗教救人渡生宗旨的体现。 22.(4分)身处逆境的苏东坡有充分的理由不快乐,但他却能时时处处体会到快乐甚至创造快乐。如毫无务农经验的他体会到的是劳动的快乐;想法救助婴儿,创造了救人的快乐,等等。我要像苏东坡那样具有乐观豁达的性格,热爱生活享受生活。用心对待每一件小事,从细微处也可以品尝出快乐。 七、23.参照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