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5 寻找时传祥 二、阅读探究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1)1990年,北京环卫系统招工,应召278名,实招181人;1991年又一次招工,办的是“专场”,计划招200名,只有67人报名,实招32人;1992年“专场”取消了名额限制,多多益善,结果报名15人!实招3人!待到1994年,前两届招的213人走的走,调的调,只剩下24人…… 某幼儿园老师指着一名环卫工人的孩子教育其他小朋友说:“你们若不听话,将来也得像他的父母一样去扫大街、掏厕所!” 北京市环卫局一位干部给记者一大堆资料:“小伤不算,仅1994年,我们的环卫工人被打事件就多达78起!”他的声音有些颤抖,“一天不搞卫生谁受得了?今天人怎么这样?!” (2)……1959年10月26日,时传祥出席了“全国群英会”。这一天,毛泽东、刘少奇、朱德等领导人接见了代表们。刘少奇紧紧握着他的手: “你们干劲可真足啊!再加把劲,把全市的清洁工都带动起来嘛。”刘少奇从自己口袋里摘下一支“英雄”牌金笔,送给时传祥,“你当清洁工人是人民的勤务员,我当主席也是人民的勤务员……” 很快,一张国家主席与掏粪工人诚挚握手交谈的照片传遍了大江南北,于是就有了“掏粪热” 1964年12月,时传祥当选为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1966年国庆,时传祥被推选为北京市观礼团副团长,登上了天安门城楼。 解放前也也背了十几年粪,经常挨打挨骂吃不饱的时传祥动情了。至今他的女儿还清楚地记得爸爸当年给他们讲周恩来给他夹菜劝饭时的口气和眼神…… 9.第(1)节文字中作者列举非常具体的数字,有什么作用 10.文中某幼儿园老师的话反映了怎样的思想?应如何看待这种思想? 11.“我当主席也是人民的勤务员”句中也字的表达作用是 12.“很快,一张国家主席与掏粪工人诚挚握手交谈的照片传遍了大江南北”句中加点词传透露出了哪些信息? 13.简述第(2)节最后一段补叙在文中的表达作用。 (9.数字最有说服力,使用数字将不同时代精神面貌和价值取向的对比突出的鲜明,形象,增强了感染力。 10.不尊重下层劳动者,缺乏平等观念。人都是平等的,他们在不同的岗位,但都在体现自身价值,都应受人尊重,对待别人不能只看地位,只谈利益。 11.也表明刘少奇把自觉地把自己当成普通劳动者的一员的高贵品质。 12.诚挚表现了刘少奇与人民群众心连心的感情;传遍表现劳动人民对刘少奇主席高尚品质的颂扬和敬爱。) 三.阅读拓展 阅读下文完成14—18题 秋天的怀念 史铁生 双腿瘫痪以后,我的脾气变得暴躁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这时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圈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北海:指北京的北海公园,在故宫西北。〕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瘫痪以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 可我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母亲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刷刷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仿膳:高级餐馆,在北海公园内。〕’,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竟是永远永远的诀别。 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那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在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14.第一段是写当“我”发脾气时,就砸碎玻璃和摔手边的东西,而这时妈妈不但不劝阻,竟悄悄躲出去,为什么? 15.儿子双腿瘫痪以后,母亲常劝他:“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原因是什么? 16.文中出场的人物很多,但作者着重表现的人物是谁?作者 塑造这一人物的主要描写方法有那些? 17.最后一段,“我”和妹妹在秋天一起去看菊花时,着意写了各种花给人的感受,这能使人联想到什么?(2分) 18.文章末尾,提到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这话是指什么?我懂得了什么? (14.母亲不忍心看到自己的儿子身受折磨。15.我们对北海特别熟悉且有值得回忆的事情,母亲想借此消除我心中的烦恼,并鼓起生活的勇气。16.母亲 语言描写 动作描写17.(1)这些使人联想到母爱的崇高、圣洁。(2)生活是美好的。(3)对生活永远要有信心。18.这话是指“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未成年的女儿……”。 我懂得了要热爱生活,充满信心,面对困难要有坚强的意志。) 高考在线 (一)积累运用(2006年全国高考·广东卷共10分)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3分 A.我们来到了实习工厂,厂领导和工人们对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早已做了周密安排,他们对我们的关心真是无所不至。 B.在利己主义者看来,没有谁不为自己;在他们心目中,现实生活中大量涌现出舍己为人、公而忘私的新人、新事,是不堪设想的。 C.在学习、工作中,人总会碰到这样和那样的问题,碰到问题多向别人请教,这样才会有进步,俗话说得好,众人拾柴火焰高。 D.我们对秦陵开展现代意义上的考古调查已有四十多年,多次震惊中外的考古大发现,中是冰山一角,大量珍宝还深藏地下。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看完那部电视剧后,除了荧屏上活跃着的那些人物给我留下的印象之外,我仿佛还感到耻一个没有出场的人物,那就是作者自己。 B.工厂实行了生产责任制以后,效率有了显著的提高,每月废品由原先一千只下降到一百只,废品率下降了九倍。 C.各级财政部门要提高科学管理水平,特别是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经费的管理上,要做到心中有数,全盘考虑,周密安排。 D.我们一方面要加强培养人才的工作,另一方面要把现有的中午知识分子用好,把他们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 3.提取下面一段话的主要信息,写出四个关键词语。(4分) 从甲骨文到草书、行书的各种书法艺术,间接地反映了现实某些方面的属性,将具体的形式集中概括为抽象的意象,通过视觉来启发人们的想象力,调动人们的情感,使人们从意象中体味到其间所蕴含的美。这也就是一些讲书法的文章里常说的“舍貌取神”――舍弃客观事物的个体现象特征,而摄取其神髓。 (1.D 2.D 3.书法、意象、体味、神髓) 二、阅读(2006年全国高考·山东卷 2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6题。 文赤壁 朱增泉   文赤壁在黄州,武汉向东,车子开一个来小时就到了。一下车,我就远远望见苏东坡,是山坡下一尊高高站立的汉白玉石雕像。文赤壁的名声犹胜武赤壁,苏东坡是这里的主角。大家走近前去,仰视这位千古文豪。一个人一旦被刻成一尊石像,即便恣肆汪洋如苏轼,他那眉宇间,襟袍临风处,拂袖挪步,毕竟已少了那份气质。他的醉态浪漫呢?他的才情风骨呢?他的失意豁达呢?一尊石像纵然万古不朽,终究已不是有血有肉的那个人了。难怪,苏东坡这样豪放的人,也曾在这里感叹过“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江山如画,逝者如斯! 迎面一座小山,不高,拾级而上。可能是这里的人想让文赤壁比武赤壁更“赤”、更吸引游客吧,山壁上泼了一层赭红色涂料,显得假了。苏东坡的文采名声,哪里还用得着粉饰媚俗?  登临而观,山壁下只剩两池死水。抬头北望,远处才是白茫茫的长江江面。在古代,长江是在这座小山脚下拍壁而流的,千百年来渐渐淤积成滩,如今滩地上都已盖满房子。当年,苏轼重游赤壁时,就已感叹“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他去世至今已九百多年了,星换斗移,江山已改,虽是涛声依旧,毕竟江面已远。  唯有东坡在,剩有游人处。 苏东坡获罪入狱,旋被朝廷发配来黄州,反而为他营造出了创作“三赤”名篇的主观情绪和客观环境。正是黄州落难这几年,写下了不朽名篇《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当时朝廷任命他为团练副使。其实那是给他一个虚职,挂职领一份钱粮而已。,一个失意文人,被安排去挂职当一名“武官”,真是阴差阳错。 然而,文赤壁的全部意蕴,又恰恰全部产生在一连串的阴差阳错之间。古时,此山有峭壁插入江中,形如象鼻,山体为红色花岗岩,故名“赤鼻矶”。苏东坡是四川人,想必他初来乍到,竟将湖北口音“赤鼻”错听为“赤壁”。落难中的苏东坡“孤舟出没烟波里”,游饮江上,身临赤壁,伤感而怀古,触景而生情。面对万古东流、惊涛拍岸的浩浩长江,他心中也被满腔的不白、不公、不平,掀起阵阵巨大的感情波澜。他遥想当年赤壁之战时,时势何等风起云涌,一时多少豪杰,“而今安在哉”?于是,“苏子愀然”,扣舷而歌,“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情起波涛中,句出骇浪间,一吟成杰作,一叹成绝唱。 看来,生前的“命”与身后的“名”,从来不是一回事。生前命运好、身后名声也好的人是有的,但并非人人都能如愿、如意。有的人生前飞黄腾达,大红大紫,身后却瞬即灰飞烟灭,再没有人想起、提起,因为他生前其实并没有做过什么留得住的事。或是反倒被人想起、提起他生前曾做过某些恶事、丑事、淹渍埋汰之事,落个臭名昭著,也未可知。有的人生前大起大落,甚至连遭大灾大难,最终却艰难玉成,留下了传颂千古的大成就、大名声。所以,一个人对于眼前那点阴差阳错、阳差阴错,大可不必太在意。苏东坡赤壁怀古之词、之赋,皆悲愤中更见其旷达情怀。他若是一味排遣蝇营狗苟、狭隘不能自拔之情,纵然文丽辞美,也决计成不了杰作,更流传不到今天。 文赤壁,虽然并不是历史上赤壁之战的古战场,但细想起来,其实苏东坡在这里也打了一场赤壁之战。不过,他打的是一场“文战”,对手是那些围攻他、诬陷他的政敌。他的态度是超拔的,不屑于去同对手打那些是是非非的笔墨官司。他没有打黄盖,没有借东风,也没有草船借箭,只是借了几分酒力,信笔纵情写华章。这场赤壁“文战”的结果,苏东坡大获全胜,以其三篇不朽之作流传千古。 (文章略有改动) 4.结合原文,回答以下两个问题。(4分) ⑴第1自然段中,作者不直说远远望见的是苏东坡的雕像,而说是苏东坡,这样表达有什么作用? ⑵第5自然段:“唯有东坡在,剩有游人处。”它在整篇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5.第6自然段中,作者说:“苏东坡获罪入狱,旋被朝廷发配来黄州,反而为他营造出了创作‘三赤’名篇的主观情绪和客观环境。” 请根据文意说明“主观情绪”和“客观环境”的具体含义。(4分) 6.联系全文,回答以下两个问题。(7分) ⑴第7自然段中,作者说:“文赤壁的全部意蕴,又恰恰全部产生在一连串的阴差阳错之间。”“一连串的阴差阳错之间”指那些具体内容?请分条概述。 ⑵文章最后说,虽然“文赤壁”不是历史上的古战场,但苏轼在这里也打了一场胜仗。请具体说明苏东坡取胜的原因。 7.联系本文,并结合学过的知识,,谈谈你对苏东坡的认识与评价。100字左右。(6分) ((二)4. ⑴ 强化(或“强调”“突出”等)了对苏东坡的热爱、崇敬之情(或“强化了苏东坡在作者心目中的重要地位”)⑵起到了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从眼前的景物描写转向了历史抒写。 5. 主观情绪:因不白、不公、不平而导致的悲愤心情及面对困境时超然旷达的情怀。 客观环境:“赤壁”一带的大江东去、惊涛拍岸的自然景观,风起云涌、“一时多少豪杰”的历史背景 6.⑴阴差阳错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 A 一个文人却挂职做了武官 B落难遭贬却成就了他的文学创作 C本来是“赤鼻”却误以为是赤壁 D生前命运多舛,身后却名传千古 E无意与政敌周旋却在“文战”中获胜 F无优美景观的假赤壁反成了旅游胜地 ⑵取胜的原因:大起大落的仕途人生使他具备了艰难玉成的意志品质,浪漫旷达的性情使他拥有了豪放超拔的情怀风骨,信笔纵情的骄人才华使他有了“一吟成杰作,一叹成绝唱”的非凡能力。 7.言之成理即可)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