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s5u2010届高三语文每周精析精练:文言文阅读(散文体) 审核:张红霞 特约撰稿教师:袁明祥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画舫斋记 欧阳修 予至滑之三月,即其署东偏之室,治为燕私①之居,而名曰画舫斋。斋广一室,其深七室,以户相通,凡入予室者,如入乎舟中。其温室之奥,则穴其上以为明;其虚室之疏以达,则槛栏其两旁以为坐立之倚。凡偃休于吾斋者,又如偃休乎舟中。山石崷崒②,佳花美木之植列于两檐之外,又似泛乎中流,而左山右林之相映,皆可爱者。因以舟名焉。 《周易》之象,至于履险蹈难,必曰涉川。盖舟之为物,所以济险难而非安居之用也。今予治斋于署,以为燕安,而反以舟名之,岂不戾哉?况予又尝以罪谪,走江湖间,自汴绝淮,浮于大江,至于巴峡,转而以入于汉沔,计其水行几万余里,其羁穷不幸,而卒遭风波之恐,往往叫号神明以脱须臾之命者,数矣。当其恐时,顾视前后凡舟之人,非为商贾,则必仕宦。因窃自叹,以谓非冒利与不得已者,孰肯至是哉?赖天之惠,全活其生。今得除去宿负,列官于朝,以来是州,饱廪食而安署居。迫思曩时山川所履,舟楫之危,歧鼋之出没,波涛之汹,宜其寝惊而梦愕。而乃忘其险阻,犹以舟名其斋,岂真乐于舟居者邪!  然予闻古之人,有逃世远去江湖之上,终身而不肯反者,其必有所乐也。苟非冒利于险,有罪而不得已,使顺风恬波,傲然枕席之上,一日而千里,则舟之行岂不乐哉!顾予诚有所未暇,而舫者宴嬉之舟也,姑以名予斋,奚曰不宜? 予友蔡君谟善大书,颇怪伟,将乞其大字以题于楹。惧其疑予之所以名斋者,故俱以云,又因以置于壁。 壬午十二月十二日书。 (逸自《欧阳修集?卷三十九》) 注:①燕私:指闲居休息。②崷崒(qiú zú):高峻的样子。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岂不戾哉 戾:违反情理 B.其温室之奥 奥:深奥 C.自汴绝淮 绝:回到 D.今得除去宿负 宿:住处 【答案】A 【考点】本题的考查点是“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思路点拨】实词的理解虽然与平时积累有关,但做题的过程当中重点还在于对语境的把握和理解。根据语境,B项“奥”应为形容词活用做名词,“深隐处”;C项“绝”应为“渡过”;D项“宿”应是“往昔的”,“宿负”即“往昔的罪过”。 2、下列各组句中“以”的用法和意义完全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相同的一项是( ) A.则槛栏其两旁以为坐立之倚 B.况予又尝以罪谪 C.惧其疑予之所以名斋者 D.又因以置于壁 【答案】B 【考点】本题的考查点是“理解常见文言虚词“以”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对虚词的理解不可孤立进行,应放在语言环境中并结合句意理解把握。 【思路点拨】例句中的“以”当“因为”讲,B项的“以”便是此意。A项“以为”,“以之为”当“把”讲;C项“所以”,“什么什么的原因”;D项“以”介词,“把”。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回忆因遭贬而辗转、挣扎于江湖之间的艰难经历,由此深感仕途的风浪如同自然界的风浪一样险恶无常。 B. 作者一方面为能保全性命、安居滑州而自慰,一方面又为忆起昔日不幸遭遇而惊悸,因而警戒自己要居安思危。 C. 文章从居室的形状、构造,室外的景色及人在居室内休憩、观赏景物所产生的感受等方面,写出了居室的特点。 D. 作者写了古代隐者远离江湖的志趣及他们泛舟江上、一日千里的情景,表达了自己对隐居的向往和退隐的决心。 【答案】D 【考点】本题的考查点是“归纳文中的信息”,考查学生对句子的理解能力,同时也检验学生的审题能力。 【思路点拨】文中“泛舟江上……”应是作者假设自己退隐的情景。“表达退隐的决心”不合文意,原文“顾予诚有所未暇”是说“自己还没有闲暇过那种逍遥的隐居生活”,而不是“退隐的决心”,所以不能曲解文中之意。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因窃自叹,以谓非冒利与不得已者,孰肯至是哉?  (2)顾予诚有所未暇,而舫者宴嬉之舟也,姑以名予斋,奚曰不宜?  【答案】(1)于是暗自感叹,认为如果不是贪图利益和身不由己的人,谁愿意到这里来呢?(2)考虑到我确实没有空闲的时间,而“舫”是一种休憩娱乐的船,姑且用采命名我的斋室,为什么说不合适呢?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的语句理解能力,以及常用文言实词和句式选用能力,层级为E级。 【思路点拨】(1)三个关键点词,“因”翻译为“于是”;“以谓非冒利与不得已者”的句意;“孰肯至是哉”的句意。(2)三个关键点,“诚”翻译为“确实”;“而舫者宴嬉之舟也,姑以名予斋”的句意;“奚曰不宜”的句意。  译文:   我到滑县三个月后,就在官署东边的偏室,修建了我休憩的居所,并把它命名为“画舫斋”。画舫斋的宽度有一间屋子那么大,它的深度有七间屋子那么长,用门将房子连通起来,凡进入我的画舫斋,就好像到了船上。屋子深暗的地方,就在顶部凿洞开窗,使屋子明亮起来;空疏通达的地方,就在两边砌上栏杆,作为坐立的依靠。凡是在斋中休息,就像在船上休息一样。屋外山石高峻,各种美丽的花草树木种植在屋檐的两边,人在斋中又像是泛舟江中,左右两边的山林交相辉映,都令人喜爱。于是就用“舟”来命名我的居室。    《周易》的卦象,涉及到经历艰难险阻的,就一定称作“涉川”。这是因为“舟”这种物件,是用来渡过难关而不是用来安居的。现在我在官署修建的居所,是用作闲居休憩的,却反而用“舟”来命名,这难道不违背常理吗 况且我又曾经因为获罪被贬谪,行走在江湖之间,从汴河渡过淮河,又沿长江漂流,到了巴峡,再辗转进入汉水和沔水,总计水路行程几万里。其间途路蹇阻多难.突然遭遇大风浪恐惧的时候,常常呼唤神灵保佑以使自己脱离危险而保瞬间性命的情形,已经有很多次了。当恐惧的时候,我环顾船上的人,不是商人就是做官的,于是暗自感叹,认为如果不是贪图利益和身不由己的人,谁愿意到这里来呢?全靠老天的眷顾,我得以保全性命。现在我能够除去以往的罪责,在朝廷任职,来到这滑州,饱吃官粮,安居官署。回想起从前我辗转高山大河的经历,乘船的危险,蛟龙龟鼍的出没,波涛的汹涌,总使我在睡梦中惊醒。而我却忘记了自己遭受的艰难险阻,还用“舟”来命名我的斋室,难道我真的喜欢在船上生活吗?   然而我听说古时候的人,有的逃离世俗远离江湖而逍遥(隐居),终身都不肯再返回尘世之中,他们肯定有感到快乐的地方。如果不是在危险当中求得利益,如果不是因为犯罪而身不由已,而是在船上顺风而行,风平浪静,傲然倚躺,一目之内就可以走千里的路程,那么乘船而行难道不是一件乐事吗?考虑到我确实没有空闲的时间,而“舫”是一种休憩娱乐的船,姑且用采命名我的斋室,为什么说不合适呢?    我的朋友蔡君谟擅长写大字,字体甚为奇崛雄伟,我请求他在斋室的门楣上题写大字,可是怕他对我的斋室的命名有疑问,所以写了这篇文章作详细解释,并把它挂在墙上。  壬午年十二月十二日记。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甲文]李陵败处去塞百余里,边塞以闻。后闻陵降,上怒甚。上以问太史令司马迁。迁盛言:“陵事亲孝,与士信,常思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其素所畜积也,有国士之风。今举事一不幸,全躯保妻子之臣随而媒蘖其短,诚可痛也!且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輮戎马之地,抑数万之师,虏救死扶伤不暇,悉举引弓之民共攻围之。转斗千里,矢尽道穷,士张空弩(无箭的强弓),冒白刃、北首争死敌,得人之死力,虽古之名将不过也。身虽陷败,然其所摧败亦足暴于天下。彼之不死,宜欲得以报汉也。”                          (《汉书?李广苏建传》) [注]?[1]媒蘖:酝酿之意,喻构陷诬害,酿成其罪。[2]弮(quān):弩弓    [乙文]或曰:武帝不能明察而苟听流言,遽加厚诛,岂非负德?答曰:设使陵不苟其生,能继以死,则必赏延于世,刑不加亲;战功足以冠当时,壮节足以垂后代。忠、孝、智、勇四者立,而死且不朽矣,何流言之所及哉?呜呼,予闻之古人云:“人各有一死,死或重于泰山,生或轻于鸿毛。”若死重于义,则视之如泰山也;若义重于死,则视之如鸿毛也。故非其义,君子不轻其生;得其所,君子不爱其死。惜哉!陵之不死,失君子之道也。                          (白居易《汉将李陵论》) 5、下列各项中对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陵事亲孝,与士信 信:讲信义 B.今举事一不幸 一:一旦 C.提步卒不满五千 提:率领 D.遽加厚诛 诛:诛杀 【答案】D 【考点】本题的考查点是“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思路点拨】实词的理解虽然与平时积累有关,但做题的过程当中重点还在于对语境的把握和理解。根据语境这里的“诛”显然不是现代汉语常用意“诛杀”,而是 “惩罚”之意。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①且陵提步卒不满五千 ②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B.①死或重于泰山,生或轻于鸿毛 ②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C.①若死重于义,则视之如泰山也 ②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D.①陵之不死,失君子之道也 ②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 【答案】D项,①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②助词,的。 【考点】本题的考查点是“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对虚词的理解不可孤立进行,应放在语言环境中并结合句意理解把握。 【思路点拨】A均表示“况且”。B项,介词“比”。C项,都是“那么”,表结果。 7、对李陵投降匈奴一事,司马迁和白居易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对照原文,以下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司马迁认为李陵战功显赫,投降乃不得已;白居易则认为李陵当死不死,违背了君子做人的道理,不可原谅。 B.司马迁认为大臣们不应落井下石,极力为李陵辩护;白居易则认为不能以小人的流言来掩盖李陵实质性的错误。 C.司马迁认为李陵虽败,但他的战功显赫;白居易则认为李陵如果能在失败之后以死继之,那么战功就无人能比。 D.司马迁说“诚可痛也”,痛的是李陵不幸而兵败;白居易说“惜哉”,惜的是李陵兵败不死,违背了君子做人的道理。 【答案】D 【考点】本题的考查点是“归纳文中的信息”,考查学生对句子的理解能力,同时也检验学生的审题能力。 【思路点拨】司马迁痛的是李陵举事一不幸,就遭到一些大臣的恶意诬陷。 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举事一不幸,全躯保妻子之臣随而媒蘖其短,诚可痛也! (2)武帝不能明察而苟听流言,遽加厚诛,岂非负德?  (3)若死重于义,则视之如泰山也;若义重于死,则视之如鸿毛也。 【答案】(1)现在起兵一旦不成功,那些全身保自己妻儿的大臣们,随后就用李陵的短处来构陷他,实在是痛心啊!(2)武帝不曾把事情弄得清清楚楚就随便听信流言,一下子就对李陵处以重罚,难道不是对不住李陵过去对汉家的功劳吗?(3)假如死的价值比活着的意义大,死,就比泰山还重;假如守义活着价值比死价值大,死,就比鸿毛还轻。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的语句理解能力,以及常用文言实词和句式选用能力,层级为E级。 【思路点拨】(1)“一”、“幸”、“诚”的翻译。(2)三个关键点,其中“苟” “诛”、及反问句式(3)重在句意。 译文 甲文:李陵战败的地方离边塞一百多里,边塞的人们听到了这件事。后来听说李陵投降了,皇上非常生气。皇上就这件事问司马迁,司马迁为他说好话:“李陵侍奉亲人非常孝顺,与士卒相处很讲信义,常常想着奋不顾身为国家之急难而殉身,这些都是平素所积累起来的,有国士的风度。现在起兵一旦不成功,那些全身保自己妻儿的大臣们,随后就用李陵的短处来构陷他,实在是痛心啊!况且李陵率领的士兵不足五千,深入敌军腹地,遏阻数万军队,敌人来不及照顾自己一方的伤亡将士,就召集能战斗的民众一同围困李陵。李陵转战千里,箭射光了,路走到尽头,士兵们张开空弓,面对着利刃,向北争先同敌人拼命,竭尽他们的全部力量,即使古代的名将也没有超过他的。他虽然陷入敌阵而战败,但是他所取得的战功也是足以显露于天下的。他如果不死的话,一定还会想办法报答汉王朝的。” 乙文:有人说:武帝不曾把事情弄得清清楚楚就随便听信流言,一下子就对李陵处以重罚,难道不是对不住李陵过去对汉家的功劳吗?回答说:假使李陵不苟且求生,在兵尽援绝之时英勇牺牲,就必然奖赏延及后代,刑罚不会累积亲人;他的战功当时谁也不能比拟,高尚的节操就可以在后代子孙中流传。忠、孝、智、勇四方面都树立了榜样,虽死也将永垂不朽,又有什么流言蜚语能中伤的呢?唉!我听古人说过:“人人都有一死,但是有的人死得比泰山还重,有的人死得比鸿毛还轻。”假如死的价值比活着的意义大,死,就比泰山还重;假如守义活着价值比死价值大,死,就比鸿毛还轻。所以,不符合义的要求,君子决不轻生;处于非死不可的时候,君子决不惜死。可惜呀!李陵不死,违背了君子做人的道理。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