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复习文言文阅读练习 (1) 1.孔 奋   孔奋字君鱼,扶风茂陵人也。奋少从刘歆受《春秋左氏传》,歆称之,谓门人曰:“吾已从君鱼受道矣。”   遭王莽乱,奋与老母、幼弟避兵河西。建武五年,河西大将军窦融请奋署议曹掾,守姑臧长。八年,赐爵关内侯。时天下扰乱,惟河西独安,而姑臧称为富邑,通货羌胡,市日四合,每居县者,不盈数月辄致丰积。奋在职四年,财产无所增。躬率妻子,同甘菜茹。时天下未定,士多不修节操,而奋力行清洁,为众人所笑,或以为身处脂膏,不能以自润,徒益苦辛耳。奋既立节,治贵仁平,太守梁统深相敬待,不以官属礼之,常迎于大门,引入见母。   陇蜀既平,河西守令咸被征召,财货连毂,弥竟川泽。惟奋无资,单车就路。姑臧吏民及羌胡更相谓曰:“孔君清廉仁贤,举县蒙恩,如何今去,不共报德!”遂相赋敛牛马器物千万以上,追送数百里。奋谢之而已,一无所受。既至京师,除武都郡丞。   时陇西余贼隗茂等夜攻府舍,残杀郡守,贼畏奋追急,乃执其妻子,欲以为质。奋年已五十,唯有一子,终不顾望,遂穷力讨之。吏民感义,莫不倍用命焉。贼窘惧逼急,乃推奋妻子以置军前,冀当退却,而击之愈厉,遂禽灭茂等,奋妻子亦为所杀。世祖下诏褒美,拜为武都太守。   奋自为府丞,已见敬重,及拜太守,举郡莫不改操。为政明断,甄善疾非,见有美德,爱之如亲,其无行者,忿之若仇,郡中称为清平。(《后汉书》卷三十一) 1.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时天下扰乱,惟河西独安   B.姑臧称为富邑,通货羌胡   C.奋力行清洁,为众人所笑   D.乃推奋妻子以置军前,冀当退却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太守梁统深相敬待     姑臧吏民及羌胡更相谓曰   B.陇蜀既平,河西守令咸被征召     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C.惟河西独安,而姑臧称为富邑     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D.乃执其妻子,欲以为质     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3.下列各句补出的省略内容,有误的一项是( )   A.常迎(孔奋)于大门,引入见母。   B.如何今去,(我等)不共报德!   C.吏民感(孔奋)义,莫不倍用命焉。   D.冀当退却,而(贼)击之愈厉。 4.下面各句全能表现孔奋清廉的一组是( )   ①每居县者,不盈数月辄致丰积。  ②奋在职四年,财产无所增。   ③惟奋无资,单车就路。   ④遂相赋敛牛马器物千万以上,追送数百里。   ⑤奋谢之而已,一无所受。   ⑥世祖下诏褒美,拜为武都太守。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②③⑤    D.①④⑥ 5.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孔奋年轻时给刘歆讲授《春秋左氏传》,深得刘歆的赏识,刘歆对门人说:“我已经从君鱼那里学得了道理。”   B.姑臧是一个富裕县,集市贸易兴旺。孔奋担任姑臧长官期间,注重节操,施政以仁义平和为本,深得太守梁统的敬重。   C.河西太守县令等被召进京时,姑臧的官员百姓以及羌胡共同凑集了成千上万的牛马器物,追了数百里,想送给孔奋。   D.孔奋施政清明果断,是非分明。对品德高尚的人,爱之如亲人;对品行不端的人,则视之如仇人,郡中的人都称他清廉公平。 6. (1)把第二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奋自为府丞,已见敬重,及拜太守,举郡莫不改操。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斜线为下面语段划线部分断句。   君子之言寡而实,小人之言多而虚。君子之学也入于耳藏于心行之以身君子之治也始于不足见终于不可及也。君子虑福弗及,虑祸百之,君子择人而取,不择人而与,君子实如虚,有如无。(《说苑》) 君 子 之 学 也 人 于 耳 藏 于 心 行 之 以 身 君 子 之 治 也 始 于 不 足 见 终 于 不 可 及 也 【参考答案】 1.D(句中的“退却”古今都指畏难后退;其余三项,“扰乱”,现在有搅拌,使混乱不堪的意思,在文中是指政局不稳,纷扰混乱;“通货”,现在指货币,在文中指通商贸易,做买卖;“清洁”,现在指没有尘土污垢,在文中指清正廉洁) 2.B(两个“既”字,都是副词,相当于“已经”“……之后”。其余三项,A项前一个“相”字,在这里都偏指一方,可译为“他”;后一个表“互相”。C项两个“而”字,前一个是连词,可译为“并且”或者不译;后一个是转折连词,译为“但是”。D项的两个“以”字,前一个是介词,译为“把……”;后一个是介词,译为“因为”。 3.D(句中省略的是“孔奋”) 4.C(①句是说其他到这里来做官的人,与孔奋无关;④句是当地百姓的行为;⑥句表彰的是他守城的功绩,而非廉洁。) 5.A(“少从刘歆受《春秋左氏传》”,是说他年轻时跟刘歆学习《左传》,不是给刘歆讲授) 6.(1)孔奋在作府丞的时候,就已经被大家敬重,等到他被任命为太守后,全郡的人没有不改变自己的操守的,(向他学习的)。(“见敬重”应该译为“被敬重”,“拜太守”应该译为“被拜为太守”,“改操”应译为“改变自己的操守”。) (2)君子之学也/入于耳/臧于心/行之以身/君子之治也/始于不足见/终于不可及也/ 【参考译文】   孔奋,字君鱼,扶风茂陵人。年轻时跟随刘歆学习《春秋左氏传》,刘歆称赞他,对学生说:“我已从孔君鱼那里学到了大道。”   遭王莽之乱,孔奋与老母亲和幼弟到河西地区躲避兵祸。建武五年,河西将军窦融邀请孔奋作自己官署的议曹掾,担任姑臧长官。八年,赐爵位为关内侯。当时天下纷扰混乱,唯有河西地区较安定,姑臧被人们称为富县。这里与羌胡通商贸易,每天有四次集市。每一任县官,没有几个月便都富裕起来。孔奋任职四年,财产一点没有增加,亲自带着妻子儿女一同以普通饭菜为食。当时全国仍未安定,士大夫都不注重操守,而孔奋却尽力实行清正廉洁,因此被众人所笑,有的人说他身处富庶地区,不能使自己富裕起来,只是徒然自讨苦吃。孔奋注重节操,施政注重仁义平和,太守梁统对他深为敬重,不以官属的礼节对待他,常到大门口迎接,领入内室引见给自己的母亲。   陇西和蜀地被平定后,河西地区的太守、县令都被征召入京,官员的财物连车满载,塞满了山川。只有孔奋没有资财,乘一辆空车上路。姑臧的官员百姓以及羌胡都说:“孔君清廉,仁义贤明,全县都蒙受他的恩惠,他如今离去,我们为什么不报答他的恩德!”于是共同凑集了成千上万的牛马器物,追了数百里送给孔奋。孔奋只是拜谢而已,一点都不接受。孔奋抵达京城后,被任命为武都郡丞。   当时陇西残余的贼人隗茂等人在深夜攻击官府,残杀了郡太守。贼人害怕孔奋穷追不舍,于是抓住他的妻子儿女,企图用他们作人质。孔奋当时年已五十,只有一个儿子,但他始终没有顾及,仍尽力征讨。官员、百姓被他的精神所感动,没有不加倍努力与贼人作战的。贼人窘迫惶恐,被逼急了,于是把孔奋的妻子儿女推到阵前,希望孔奋退兵,而孔奋却攻击得更加急迫,终于擒获消灭了隗茂等人,但他的妻子和子女却被贼人所杀。光武帝因此而下诏褒扬赞美他,任命他为武都太守。   孔奋在作府丞的时候,都已经被大家敬重,等以他被任命为太守后,全郡的人没有不改变自己的操守,(向他学习的)。孔奋施政清明果断,是非分明,嫉恶扬善。见到人有美德,爱之如同亲人;对品行不端的人,则像对待仇人一样,郡中的人都称他清廉公平。   【文段二参考译文】   君子的话很少但实在,小人的话多却空洞。君子求学,听到耳朵里,记在心中,亲身去实践它;君子做事,开始时看不出什么,结束时(别人就)赶不上了。君子不怎么考虑福,考虑祸的时候却很多;君子选择对象吸取,却不选择对象给予;君子学问充实却好象空虚,有才学却像没有才学。 2.冯立 冯立,同州冯翊人也。有武艺,略涉书记,隐太子建成引为翊卫车骑将军,托以心膂。建成被诛,其左右多逃散,立叹曰:“岂有生受其恩而死逃其难!”于是率兵犯玄武门,苦战久之,杀屯营将军敬君弘。谓其徒曰:“微以报太子矣!”遂解兵遁于野。俄而来请罪。太宗数之曰:“汝在东宫,潜为间构,阻我骨肉,汝罪一也。昨日复出兵来战,杀伤我将士,汝罪二也。何以逃死!”对曰:“出身事主,期之效命,当职之日,无所顾惮。”因伏地歔欷,悲不自胜。太宗慰勉之。立归,谓所亲曰:“逢莫大之恩,幸而获济,终当以死奉答。” 甚众未几,突厥至便桥。立率数百骑与虏战于咸阳,杀获甚众。太宗闻而嘉叹,拜广州都督。前后作牧者,多以黩货为蛮夷所患,由是数怨叛。立到,不营产业,衣食取给而已。尝至贪泉,叹曰:“此吴隐之所酌泉也。饮一杯水,何足道哉!吾当汲而为食,岂止一杯耶,安能易吾性乎!”遂毕饮而去。在职数年,甚有惠政,卒于官。(《旧唐书·忠义传》) 辛酉,冯立、谢叔方皆自出;薛万彻亡匿,世民屡使谕之,乃出。世民曰:“此皆忠于所事,义士也。”释之。(《资治通鉴》)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武艺,略涉书记 书记:抄录书写公文书信   B.汝在东宫,潜为间构 间构:挑拨离间 C.太宗闻而嘉叹 嘉叹:叹息    D.多以黩货为蛮夷所患 黩货:贪图钱财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①岂有生受其恩而死逃其难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①遂解兵遁于野 ②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 C.①因伏地歔欷,悲不自胜。 ②因击沛公于坐 D.①终当以死奉答 ②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3.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冯立“知恩图报”和“清廉”的一组是 A.①遂解兵遁于野 ②在职数年,甚有惠政 B.①有武艺,略涉书记 ②遂毕饮而去 C.①苦战久之,杀屯营将军敬君弘 ②前后作牧者,多以黩货为蛮夷所患 D.①立率数百骑与虏战于咸阳 ②不营产业,衣食取给而已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冯立身怀武艺,偶尔也做做抄抄写写的事务,曾侍奉隐太子李建成。太子被杀之后,太子左右的侍从都逃跑离散了,只有冯立率领士兵进行反击。 B.冯立杀了军将敬君弘后,已经逃跑到了野外,可不久又回来向太宗请罪。太宗对他一番训斥,又宽赦他后,他决心痛改前非,一心一意为太宗效劳。 C.文中写冯立经过贪泉,发表一番感慨,并大饮一顿才离去,是以吴隐之作对比,更加突出冯立的清廉之志。 D.《资治通鉴》认为冯立自动出来请罪,是义士之举;从《旧唐书》所写看,不仅可看出冯立知恩图报的品质,同时也可看出他憨厚的性格。 5.阅读下面文言文,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墨池记〔宋〕曾巩   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而高,以临于溪,曰新城。新城之上,有池窪然而方以长,曰王羲之之墨池者,荀伯子《临川记》云也。羲之尝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而尝极东方,出沧海,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岂有徜徉肆恣,而又尝自休于此邪?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则学固岂可以少哉!况欲深造道德者邪?   墨池之上,今为州学舍。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于楹间以揭之,又告于巩曰:“愿有记。”推王君之心,岂爱人之善,虽一能不以废,而因以及乎其迹邪?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后人尚之如此,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何如哉! 庆历八年九月十二日,曾巩记。  (选自中华书局排印本《曾巩集》) ①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而尝极东方,出沧海,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 译文: ②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 译文: ③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 译文: 【参考答案】 1.C(嘉奖赞赏) 2.C(A都是表转折;B都是介词,表处所;C①表承接,于是;②表方式,趁着;D表动作行为所凭借的对象,用。) 3.D 4.B(文中并没有表现冯立痛改前非的意思。) 5.①当王羲之不愿受人勉强而做官的时候,他曾遍游越东各地,泛舟东海之上,以快心于山光水色之中。 ②王羲之的书法到了晚年才渐入佳境,看来他所以能有这么深的造诣,是因为他刻苦用功所达到的结果,而不是天才所致。 ③或者是想推广王羲之临池苦学的事迹来勉励这里的学生吗? 【参考译文】 冯立,同州冯翊人。身怀武艺,偶尔也做做抄抄写写的事务,隐太子李建成引荐为护卫将军,将身家性命托付给他。太子被杀后,太子左右侍从全都逃跑离散了。冯立感慨地说:“哪里有一生受其恩惠,而在他遭难时逃走的道理!”于是率领士兵攻打玄武门,一番苦战,杀了将军敬君。然后对他手下说:“稍稍可以报答太子了。”于是放下武器逃跑到野外。不久又回来请罪。太宗训斥他道:“你离间我兄弟,阻隔我手足之情,你罪过之一;发兵攻打玄武门,杀死我的将领,你罪过之二,怎么能免于死呢?”冯立回答说:“委身侍奉主子,只图为主子效命,该为主子而战的时候,就没有考虑那么多了。”于是痛哭流涕,悲不能已。太宗宽敕了他,冯立回去后,对他的亲友说:“受此不杀之莫大恩惠,有朝一日当以死相报。” 不久突厥攻到便桥。冯立率领数百人奋力作战,斩杀俘虏了很多敌人。太宗大为嘉赏,派冯立往南海任广州都督。他的前任后任多为贪财之徒,当地少数民族对他们颇为厌恶,曾多次反叛。冯立到了之后,不贪钱财,取足衣食之用而已。他曾到贪泉,在那里感慨地说“这就是吴隐之饮过的贪泉吧。只饮一杯有什么好夸耀的?我要用它来做饭吃,怎能只是一杯,就能改变我的品性!”于是大饮一顿方才离。在那里任职几年,有很好的政绩,后死于任职期间。 辛酉(初五),冯立和谢叔方都自动出来。薛万彻逃亡躲避起来以后,李世民多次让人晓示他,他也出来了。李世民说:“这些人都能够忠于自己所事奉的人,是义士啊!”于是都免除他们的罪。 【参考译文】   临川郡城的东面,有块突起的高地,下临溪水,名叫新城。新城上面,有一口低洼的长方形水池,称为王羲之墨池。这是南朝宋人荀伯子在《临川记》里所记述的。王羲之曾经仰慕东汉书法家张芝,在此池边练习书法,池水都因而变黑了,这就是他的故迹。难道真的是这回事吗?当王羲之不愿受人勉强而做官的时候,他曾遍游越东各地,泛舟东海之上,以快心于山光水色之中。难道当他逍遥遨游尽情游览的时候,又曾经在此地休息过吗?王羲之的书法到了晚年才渐入佳境,看来他所以能有这么深的造诣,是因为他刻苦用功所达到的结果,而不是天才所致。但后世没有能及得上王羲之的,恐怕是他们所下的学习功夫不如王羲之吧?看来学习的功夫怎么可以少化吗!更何况对于想要在道德方面取得很高的成就的人呢? 墨池旁边现在是抚州州学的校舍。教授王君深怕关于墨池的事迹被湮没无闻,就写了“晋王右军墨池”这六个大字悬挂在门前两柱之间标明它,又对我说:“希望有篇叙记文章。”我推测王君的心意,莫非是因为爱好别人的长处,即使是一技之长也不肯让它埋没,因此就连他的遗迹一并重视起来吗?或者是想推广王羲之临池苦学的事迹来勉励这里的学生吗?人有一技之长,尚且使后代人尊崇到这般地步,更不用说仁人君子们留下来的风尚和美德会怎样地影响到后世人呢! 3.虞延 虞延少为亭长,时王莽贵人魏氏宾客放从,延率吏卒突入其家捕之,以此见怨,故位不升。王莽末,天下大乱,延常婴甲胄,拥卫亲族,扞御钞盗,赖其全者甚众。建武初,除细阳令。后去官还乡里,太守富宗闻延名,召署功曹。宗性奢靡,车服器物,多不中节。延谏曰:“昔晏婴辅齐,鹿裘不完;季文子相鲁,妾不衣帛。以约失之者鲜矣。”宗不悦,延即辞退。居有顷,宗果以侈从被诛,临当伏刑,揽涕而叹曰:“恨不用功曹虞延之谏!”迁洛阳令。是时阴氏有客马成者,常为奸盗,延收考之。阴氏屡请,获一书辄加篣二百,信阳侯阴就乃诉帝,谮延多所冤枉。帝乃临御道之馆,亲录囚徒。延陈其狱状可论者在东,无理者居西。成乃回欲趋东,延前执之,谓曰:“尔人之巨蠹,久依城社,不畏熏烧。今考实未竟,宜当尽法!”成大呼称枉,陛戟郎以戟刺延,叱使置之。帝知延不私,谓成曰:“汝犯王法,身自取之!”呵使速去。后数日伏诛,于是外戚敛手,莫敢干法。迁南阳太守。永平初,有新野功曹邓衍,以外戚小侯每豫朝会,而容姿趋步有出于众,显宗目之,顾左右曰:“朕之仪貌,岂若此人!”特赐舆马衣服。延以衍虽有容仪而无实行,未尝加礼。帝既异之,乃诏衍令自称南阳功曹诣阙。既到,拜郎中,迁玄武司马。衍在职不服父丧,帝闻之,乃叹曰:“‘知人则哲,惟帝难之’。信哉斯言!”衍惭而退,由是以延为明。(《后汉书·虞延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约失之者鲜矣约:约束。 B.谮延多所冤枉 谮:诬陷。 C.于是外戚敛手,莫敢干法干:触犯。 D.信哉斯言 信:确实。 2.下列加粗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时王莽贵人魏氏宾客放从 B.宗不悦,延即辞退 C.乃诏衍令自称南阳功曹诣阙 D.衍在职不服父丧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赖其全者甚众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B.宗果以侈从被诛 敛赀财以送其行 C.信阳侯阴就乃诉帝 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 D.衍惭而退 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 4.下列各句话号中是补出的省略成分,正确的一项是 A.阴氏屡请,(延)获一书辄加篣二百。 B.陛戟郎以戟刺延,叱使(成)置之。 C.呵使(延)速去。 D.(延)既到,拜郎中,迁玄武司马。 5.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虞延年轻时为官执法严明,在社会动乱时勇敢有为,因而有名声。 B.太守富宗生活奢侈放纵,不听虞延劝谏,临刑时他为此十分悔恨。 C.虞延惩处阴氏作恶的门客,阴就告诉了皇帝,但虞延在皇帝面前仍坚持严正执法。 D.邓衍因仪表出众受到皇帝赏识,虞延向皇帝报告邓衍的不当行为,才使皇帝醒悟。 6.把Ⅰ卷文言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此见怨,故位不升。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特赐舆马衣服。延以衍虽有容仪而无实行,未尝加礼。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把下面的阅读材料翻译成现代汉语。 及之而后知,履之而后艰。乌有不行而知者乎?披五岳之图,以为知山,不如樵夫之一足;疏八珍之谱,以为知味,不如庖丁之一啜。 【参考答案】 1.A(“约”,应解为节约、节俭) 2.C(A“宾客”,文中意为门客。B“辞退”,文中意为辞官还家。D“在职”,文中意指在官职上,现词义已扩大。) 3.C(C两句中的“乃”均为副词,于是。A①代词,他,小宾语;②代词,那里的,定语。B①介词。因;②连词,连行为与目的。D①连词,表顺接;②连词,表并列。) 4.A(B应为“延”; C应为“成”; D应为“邓衍”) 5.D(“虞延向皇帝报告邓衍的不当行为,使皇帝醒悟”与文意不符,原文是由于“衍在职不服父丧”,皇帝才有所醒悟。) 6.(1)虞延因为此事被怨恨,所以官位不能升迁。(2)皇帝特意赐给他车马衣服。虞延认为邓衍虽然有容貌和仪表可是没有实际品行,不曾以高于一般的礼节对他。 7.接触到它之后,才能了解它;(亲自)实践之后,(才)知道(什么是)艰难。翻阅五岳图,认为了解了山,还不如砍柴的人(迈出去)一步(了解得多)。细数了八珍的菜谱,认为了解全了菜的味道,还不如厨师尝一口知道的多呢? 【参考译文】 虞延年轻时做亭长,此时王莽的贵人(女官名)魏氏的门客放纵,虞延带领官吏冲入他的家逮捕了他,虞延因此事被怨恨,所以官位不能升迁。王莽末年,天下大乱,虞延常常披铠甲戴头盔,护卫亲族,抵御掠夺的强盗,依赖他保全生命财产的人很多。东汉建武初年,他被任命为细阳县令。后离职回乡,太守富宗听到虞延的名声,征召安排他任功曹(官名)。富宗性情奢靡,车子及其装饰器物,很多不符合法度。虞延劝谏说:“过去晏婴辅佐齐国,穿粗陋的皮衣还不完整;季文子辅佐鲁国,妾不穿丝绸衣服。因为节俭而失误的人很少啊。”富宗不高兴,虞延就辞官离开了。过了不久,富宗果然因为奢侈放纵被杀,临处死刑时,他擦着眼泪叹息说:“我遗憾没有听功曹虞延的劝谏!”(虞延)升迁为洛阳县令,此时明家(阴皇后家族)有个叫马成的门客,常常抢劫偷盗,虞延收捕审问他。阴家屡次请求免他的罪,虞延得到一封说情的信就增打二百板子。信阳侯阴就(阴皇后之弟)于是告诉了皇帝,诬陷虞延冤枉过很多人。皇帝于是到皇帝巡行道路的馆舍,亲自检查囚犯罪状。虞延让那些案情有可论辩的囚犯站在东边,无理可讲的站在西边。马成于是回身想到东面,虞延上前捉住他,对他说:“你是人中的大蠹虫,长久地依托城社(城社喻权势),不怕熏烧。现在审查核实没完,应当完全依法制裁!”马成大喊说自己冤屈,皇帝的近卫军官用戟刺着虞延,喝叱虞延放开马成。皇帝知道虞延公正无私,对马成说,“你犯了王法,是你自己造成的灾祸!”呵斥让他快走回去。几天后马成被处死刑。从此外戚收敛行为,没有人敢犯法。虞延后升任南阳太守。永平初年,有个新野功曹邓衍,凭外戚小侯(承袭侯爵的子弟)的身份每次参加朝会。而容貌姿态行走的样子超出一般人。显宗皇帝看见他,回头对身边的人说;“我的仪表相貌怎么像这个人!”特地踢给他车马衣服。虞延认为邓衍虽有容貌仪表,可是没有实际品行,不曾对他有高于一般的礼节。皇帝已经认为邓衍与众不同,于是下令让他自称南阳功曹到皇宫。他到了以后,被任命为郎中,升为玄武门司马。邓衍在官职上不为父亲服丧,皇帝听到此事,于是叹息道:“‘了解人就是明智,只有皇帝难做到。’这话确实啊!”邓衍很惭愧,辞去了官职。因此(时人)认为虞延有知人之明。 4.文天祥 文天祥字宋瑞,又字履善,吉之吉水人也。年二十举进士,对策集英殿。帝亲拔为第一。咸淳九年,起为湖南提刑,因见故相江万里。万里素奇天祥志节,语及国事,愀然曰:“吾老矣,观天时人事当有变,吾阅人多矣,世道之责,其在君乎?君其勉之。”十年,改知赣州。德祐初,江上报急,诏天下勤王。天祥捧诏涕泣,发郡中豪杰,有众万人。事闻,以江西提刑安抚使召入卫。其友止之,天祥曰:“第国家养育臣庶三百余年,一旦有急,征天下兵,无一人一骑入关者,吾深恨于此,故不自量力,而以身徇之,庶天下忠臣义士将有闻风而起者。”尽以家赀为军费。明年正月,除知临安府,寻除右丞相兼枢密使,如军中请和,与大元丞相伯颜抗论皋亭山。丞相怒拘之,北至镇江。天祥夜亡入真州,展转至高邮,泛海至温州。至元十五年十二月,趋南岭。天祥方饭五坡岭,张弘范兵突至,天祥仓皇出走,千户王惟义前执之。至潮阳,见弘范,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崖山,使为书招张世杰。天祥曰:“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崖山破,弘范遣使护送天祥至京师。天祥在燕凡三年,上知天祥终不屈也,召入谕之曰:“汝何愿?”天祥对曰:“天祥受宋恩,为宰相,安事二姓?愿赐之一死足矣。”然犹不忍,遽麾之退。言者力赞从天祥之请,从之。天祥临刑殊从容。谓吏卒曰:“吾事毕矣。”南乡拜而死,年四十七。(节选自《宋史·文天祥传》) 1.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年二十举进士,对策集英殿 对策:对付的策略 B.第国家养育臣庶三百余年 养育:养活、抚养 C.吾深恨于此 深恨:非常遗憾 D.天祥临刑殊从容 从容:沉着镇静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因见故相江万里 B.君其勉之 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其如是,孰能御之 C.以江西提刑安抚使召入卫 D.与大元丞相伯颜抗论皋亭山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3.对下列各句中“之”字指代内容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友止之 指代上文的“郡中豪杰” B.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 指代上文的“张弘范” C.召入谕之曰 指代前文的文天祥 D.言者力赞从天祥之情,从之 指代上文的“言者”的进言 4.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文天祥有“志节”的一组是 ①捧诏涕泣 ②与大元丞相伯颜抗论皋亭山 ③尽以家赀为军费 ④左右命之拜,不拜 ⑤张弘范兵突至,天祥仓皇出走 ⑥天祥受宋恩,为宰相,安事二姓? A.①③④ B.②④⑥ C.①⑤⑥ D.②③⑤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咸淳九年,文天祥任湖南提刑时遇见旧相江万里,谈及国家大事,江万里容色改变,认为改变社会状况的责任大概在有志节的文天祥身上。 B.德祐元年,元军进逼愈急,皇上下诏号召天下起兵帮助朝廷抗敌,文天祥“发郡中豪杰”响应,有众万人,并倾尽家财为军费,领兵入卫。 C.德祐二年,文天祥奉命赴元朝都城跟元丞相伯颜谈判时据理力争,遭到元方的扣押,被带到镇江,后来趁夜色逃离,最后来到温州。 D.至元十五年,元将张弘范兵突至,文天祥在五坡岭被执。崖山被攻破后,文天祥被送往京师。元朝百般劝降,他坚决不屈服,最后从容就义。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庶天下忠臣义士将有闻风而起者。 翻译: (2)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 翻译: 【参考答案】 1、A(对策:对答皇帝有关政治、经济的策问) 2、D(A因:于是,副词/凭借,介词。B其:可要,句中语气词,表示期望/假如,连词。C以:凭……的身份,介词/因为,介词。D与:跟、和,均为介词) 3、A(称代上文的“文天祥”) 4、B(①表现文天祥忧思国难;③表现文天祥舍家为国的义举;⑤表现文天祥“险象环生”的处境) 5、C(“元朝都城”应为“元军军营”) 6、(1)期望(希望)天下有一听到消息就立刻行动的忠臣义士。(注意:①词语——庶;②句式——定语后置句。) (2)(张弘范)的近侍(身边的人)命令文天祥下拜,(文天祥)不下拜,张弘范于是就以礼相待(用对待客人的礼节对待他)。(注意:①两处省略;②古今异义词“左右”;③虚词“遂”和“以”。) 【参考译文】 文天祥字宋瑞,又字履善,吉之吉水人。二十岁中进士,在集英殿对答皇上的策问,被皇上亲自选拔为第一。咸淳九年,被提拔为湖南提刑,顺便拜见原丞相江万里。江万里一向认为文天祥有极高的意志节操,谈及国家大事,江万里改变容色说:“我已经老了,综观天时将有变化,我见过的人才很多,改变社会状况的责任,大概就落在你的身上了。你可要竭尽全力。”咸淳十年,改任赣州知府。德祐元年,元军进逼愈急,皇上下诏号召天下帮助朝廷抗敌,文天祥捧着诏书大哭,郡中豪杰群起响应,有众万人,朝廷知道后,让文天祥凭江西提刑安抚使的身份领兵入卫。他的好友劝阻他,文天祥说:“既然国家抚养臣民三百多年,一旦国家遇到紧急情况,向天下征集兵员,竟然没有一人一马响应入关,我对此非常遗憾,所以不能正确估计自己的力量,用自己的行动来对众宣示,期望天下有一听到消息就立刻行动的忠臣义士。”于是倾尽家财为军费。第二年正月授任临安知府,不久又授任右丞相兼枢密使,朝廷派他到元营请求和好,跟元丞相伯颜在皋亭山谈判时据理力争。元丞相伯颜气愤地扣押了他,文天祥随元军到了镇江。后来趁夜色逃到真州,辗转到了高邮,渡海到了温州。至元十五年十二月,逃到南岭。文天祥正在五坡岭吃饭,张弘范的军队突然抵达,文天祥仓皇出逃,千户王惟义上前抓住了他。文天祥被押解到潮阳,带去见张弘范,张弘范的近侍命令文天祥下拜,文天祥不拜,张弘范以礼相待,带他一起到崖山,让他写信去招降张世杰。文天祥说:“我不能护卫皇上,还教别人背叛皇上,能这样做吗?”张弘范坚持要他写劝降信,文天祥就将他过零丁洋时所写的诗写出来交给张弘范。崖山被攻破之后,张弘范派人护送文天祥去京师大都。文天祥在北方共有三年,元世祖知道文天祥始终不屈服,于是元世祖召文天祥入朝,对他说:“你有什么愿望?”文天祥回答说:“文天祥受大宋恩泽,担任宰相,怎能臣事他姓之人呢?只愿赐死就满足了。”可是元世祖还是不忍心杀文天祥,就让他退下了。有人进言,竭力赞成依从文天祥的请求,元世祖同意了。文天祥临刑时特别从容,对吏卒说:“我的事结束了。”向南方行了拜礼后死去,死的时候年仅四十七岁。 5.钟离意 钟离意字子阿,会稽山阴人也。少为郡督邮。时部县亭长有受人酒礼者,府下记案考之。意封还记,入言于太守曰:“《诗》云‘刑于寡妻,以御家邦’,明政化之本,由近及远,今宜先清府内,且阔略远县细微之愆。”太守甚贤之,遂任 以县事。建武十四年,会稽大疫,死者万数,意独身自隐亲①,经给医药,所部多蒙全济。 举孝廉,再过,辟大司徒侯霸府,诏部送徒诣河内,时冬寒,徒病不能行。路过弘农,意辄移属县使作徒衣,县不得已与之,而上书言状,意亦具以闻。光武得奏,以见霸,曰:“君所使掾何乃仁于用心?诚良吏也!”意遂于道解徒桎梏,恣所欲过,与剋期俱至,无或违者。还,以病免。 显宗继位,征为尚书。永平三年旱,而大起北宫,意诣阙免冠上疏曰:“昔成汤遭旱,以六事自责曰:‘政不节邪?使民疾邪?宫室荣邪?女谒②盛邪?苞苴③行邪?谗夫昌邪?’窃见北宫大作,民失农时;自古非苦宫室小狭,但患民不安宁,宜且罢止,以应天心。” 帝策诏报曰:“汤引六事,咎在一人,其冠履,勿谢。”又敕大匠止作诸宫,减省不急。 帝性褊察,好以耳目隐发为明,公卿大臣数被诋毁,近里尚书以下至见提曳。帝以事怒郎崧,以杖撞之;崧走入床下,帝怒甚,疾言曰:“郎出!”崧乃曰:“天子穆穆④,诸侯皇皇⑤,未闻人君,自起撞郎。”帝乃赦之。是时朝廷莫不悚栗,争为严切以避诛责,唯钟离意独敢谏争,数封还诏书,臣下过失,辄救解之。会连有变异,上疏曰:“陛下敬畏鬼神,忧恤黎元,而天气未和,寒暑违节者,咎在群臣不能宣化治职,而以苛刻为俗,百官无相亲之心,吏民无雍雍⑤之志,至于感逆和气,以致天灾。百姓可以德胜,难以力服,愿陛下垂圣德,缓刑罚,顺时气以调阴阳。”帝虽不能用,然知其至诚,终爱厚之。 注:①隐亲,亲自隐恤。②女谒,通过宫廷嬖宠的女子请托。③ 苞苴,(这里指)行贿的财物。④穆穆,美也。⑤皇皇,盛也。③雍雍,和也。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政不节邪 节:节制 B.帝策诏报日 报:报告 C.其冠履,勿谢 谢:谢罪 D.帝性褊察 褊:狭窄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且阔略远县细微之愆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B.意亦具以闻 有以文人画士孤僻之隐明告鬻梅者 C.帝乃赦之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D.而以苛刻为俗 公,乃陌上人也,而能急之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意独身自隐亲 B.好以耳目隐发为明 C.至于感逆和气 D.百姓可以德胜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钟离意劝说太守时引用《诗经》的诗句,意在说明,修明政事和教化应该由近到远,先从清理府内开始,宽恕边远县的细微过失。 B.钟离意押送刑徒时,为刑徒制作寒衣,路上让他们前往拜访亲友,约定期限返回。光武帝知道这些后称赞他用心仁慈。 C.显宗接受了钟离意暂停大建宫殿的意见,下令主管营建的官员停止宫殿的建设,并减少其他不急用的工程。 D.显宗对下属比较苛刻,大臣们常遭责骂、掷击,以至于官吏对下属和百姓也苛刻成风。对此钟离意上疏指出,对待百姓应用仁爱感化。 5.把下面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司马)徽字德操,颖川阳翟人。尝有人妄认徽猪者,便推与之。后得猪,叩头来还,徽又厚辞谢之。有人尝求簇箔者,徽自弃其蚕而与之。或曰:“凡人损己以赡人者,谓彼急我缓也。今彼此正等,何为与人?”徽曰:“人未尝求己,求之不与将惭。何有以财物令人惭者!” 注:簇箔,养蚕用的竹筛子。 (1)尝有人妄认徽猪者,便推与之。 (2)今彼此正等,何为与人? (3)何有以财物令人惭者! 【参考答案】 1.B 2.A 3 .B 4 .B 注意:主观表述题,分内容和语言两方面评分。内容方面意思对即可酌情给分,语言表达方面要求规范、连贯,达到要求方可给分。“规范”指句子通顺、没有语病 、没有错别字,这三点只要一点不达到要求。即视为该句语言不规范;“连贯”指一段话意思连贯。 5 .曾经有人错认了司马徽的猪,司马徽就(推)让给他。 (2)现在你和他同样急用,为什么给他,(3)哪里有因为财物而让人羞愧的!(句中加点词是重点) 【参考译文】 钟离意,字子阿,会稽山阴人。年轻时任郡督邮。当时他管辖的县有个亭长收受(别人的)礼酒,太守下公文查办他。钟离意把公文缄封退还 ,向太守进言说:“诗经中说‘让妻子遵守礼法,然后把礼法推广到邦国’,修明政事和教化的根本,(在于)由近到远。现在应该先清理府内,暂且宽恕边远县的细微过失。”太守认为他很贤能,于是任命他管理县的事务。建武十四年,会稽流行瘟疫,死的人以万计算,钟离意独自亲身抚恤(灾民),筹划供给医药,所属的(百姓)多依靠他度过(灾难)。 (钟离意)被推荐为孝廉,两次迁职被征召入大司徒侯霸府中,(朝廷)诏令(他)押送刑徒到河内郡,当时冬天寒冷,刑徒困苦不堪,不能前行。路经弘农县,钟离意擅自移文属县让他们给刑徒做寒衣,属县不得已(做好寒衣)给他,而后向朝廷上书汇报情况,钟离意也同时把情况详尽报告朝廷,光武帝得到奏章,把它给侯霸看,说;‘你所派的属员用心多么仁慈(或:怎么用心这样仁慈呢?)。确实是个好官吏呀!”钟离意就在途中解除刑徒的刑具,让他们前往拜访亲友,跟他们约定期限,(他们)都按时到达(返回),没有一个违反期限。回来后,(钟离意)因病免去官职。 显宗即位后,(钟离意)被征召为尚书。永平三年夏天大旱,然而朝廷大规模兴建北宫,钟离意到宫门前,脱掉官帽子上奏皇帝说:“以前成汤时遭受大旱,(汤)用六件事来责问自己:‘是执政用权无节制吗?是让百姓受苦吗?是宫室建设太繁复吗?是宫廷的嬖宠的女子请托多吗?是财物行贿盛行吗?是行奸使诈的人猖獗呢?’我看到北宫的大规模建设,(使)百姓失去农时;自古以来,(君王)不是为宫室狭小而苦恼.只是担心百姓不安宁,应该暂时停止(大规模)建设,来顺应大意。”皇帝把诏书写在竹简上答复说:“成汤举了六件事,把过失归在自己一人身上,(你)可以戴上官帽、穿上鞋,不用谢罪。”皇帝又下令主管营建的官员停止官室修建.(并且)减少不急用的工程。 皇帝性情狭窄苛刻,喜欢用探子窥视、揭示别人的隐私,来显示自己的明察。公卿大臣屡次遭受(他)的责骂,身边大臣及尚书以下官员甚至被(他)掷击、拉扯。曾经因为有事对郎官药崧不满,用木杖撞击药崧;药崧躲入床底,皇帝大怒,高声喊:“郎官出来!”药崧就说:“天子仪表美好,诸侯光彩明亮,没听过君王自己打郎官”。皇帝(听了)才赦免了他。这时朝廷(上)的官员没有谁不恐惧战栗,争着表现严厉来逃避责罚,只有钟离意独自敢于进谏抗争,几次封还诏书。官员有过失,就解救他们。恰逢接连气候有异常,钟离意上疏说:“陛下敬畏鬼神,忧心体恤百姓,可是天气不顺和,冷热违反了季节,过错在于群臣不能传播教化、整治职责,却把苛刻作为习惯,官员之间没有彼此和好之心,官吏和百姓之间没有和谐的意愿,以至动摇逆转和顺气候,招来天灾。百姓可以凭借德政(美德)使他们驯服,很难用压力使他们屈服。希望陛下您施圣德,减轻刑罚,顺应时节气候来调和阴阳。” 皇帝虽然不采纳(他的……. 然知其至诚,终爱厚之 6.魏公子 公子闻赵有处士毛公藏于博徒,薛公藏于卖浆家。公子欲见两人,两人自匿,不肯见公子。公子闻所在,乃间步往,从此两人游,甚欢。平原君闻之,谓其夫人曰:“始吾闻夫人弟公子天下无双,今吾闻之,乃妄从博徒卖浆者游,公子妄人耳!”夫人以告公子。公子乃谢夫人去,曰:“始吾闻平原君贤,故负魏王而救赵,以称平原君。平原君之游,徒豪举耳,不求士也。无忌自在大梁时,常闻此两人贤,至赵,恐不得见。以无忌从之游,尚恐其不我欲也,今平原君乃以为羞,其不足从游。”乃装为去。夫人具以语平原君,平原君乃免冠谢,固留公子。平原君门下闻之,半去平原君归公子。天下士复往归公子。公子倾平原君客。 公子留赵十年不归。秦闻公子在赵,日夜出兵东伐魏。魏王患之,使使往请公子。公子恐其怒之,乃诫门下:“有敢为魏王使通者,死。”宾客皆背魏之赵,莫敢劝公子归。毛公、薛公两人往见公子曰:“公子所以重于赵,名闻诸侯者,徒以有魏也。今秦攻魏,魏急而公子不恤,使秦破大梁而夷先王之宗庙,公子当何面目立天下乎?”语未及卒,公子立变色,告车趣驾归救魏。 1.对下列句子中加黑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乃间步往,从此两人游 从此:自此以后 B.公子妄人耳 妄人:狂妄的人 C.平原君乃免冠谢 免冠:脱下帽子 D.公子当何面目立天下乎 面目:脸色、面貌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黑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故负魏王而救赵,以称平原君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B.今平原君乃以为羞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C.平原君闻之,谓其大人曰 问其深,则其好者不能穷也 D.有敢为魏王使通者,死 臣请为王言乐 3.对下列各句中“之”字指代内容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平原君闻之,谓其夫人 指代魏公子“从此两人游,甚欢” B.以无忌从之游,尚恐不我欲也 指代“毛公”、“薛公” C.魏王患之,使使往请公子 指代“秦日夜出兵东伐魏” D.平原君门下闻之 指代平原君“固留公子” 4.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公子天下无双”的一组是( ) ①乃间步往,从此两人游 ②故负魏王而救赵,以称平原君 ③天下士复往归公子。公子倾平原君客 ④宾客皆背魏之赵,莫敢劝公子归 ⑤公子所以重于赵,名闻诸侯者,徒以有魏也 ⑥语未及卒,公子立变色,告车趣驾归救魏 A.①②⑤ B.①④⑥ C.②③⑥ D.③④⑤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信陵君思贤若渴,他悄悄步行往见身处“博徒卖浆者流”的毛公、薛公,并成了了二人的真正朋友。 B.信陵君所见的毛公、薛公被平原君斥为荒唐之人,这使信陵君改变了对平原君的看法,并整装离他而去。 C.信陵君礼贤下上的行为感动了平原君的门客,他们纷纷离开自己的主人而投奔到信陵君的门下。 D.魏国危急,魏王使使往请信陵君,众多门客都不敢劝其归魏,只有毛公、薛公以大义相劝,使他离赵救魏。 6.把下面一段文言文中画线的部分译成现代汉语。 郗超与谢玄不善。苻坚将问晋鼎,既已狼噬梁歧,又虎视淮阴矣。于是朝议遣玄北讨,人间颇有异同之论。唯超曰“是必济事。吾昔尝与共在桓宣武府,见使才皆尽,虽履屐之间,亦得其任。以此推之,容必能立勋。”元功既举,人咸叹超之先觉,又重其不以爱憎匿善。 (1)于是朝议遣玄北讨,人间颇有异同之论。 _________________ (2)人咸叹超之先觉,又重其不以爱憎匿善。 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C(A“从此”在这里是两个词,跟随这(两个人);B“妄人”,这里应该理解为“糊涂、荒唐的人”;D“面目”,在这里是“面子、颜面”的意思。) 2.C(两句中的“其”字,前一个是人称代词,他的,后一个是指示代词,那些;A两个“以”字,都表示承接关系;B两个“乃”字都表示转折关系;D两个“为”字,都是介词,相当于给、替) 3.D(这里的“之”称代的是平原君误解信陵君这件事) 4.C(本题可用排除法。④表明信陵君门客不敢劝说他的原因,⑤是毛、薛二公劝说 信陵君的话,排除包含这两句的选项,就只有C项正确了。) 5.B(平原君耻笑的不是毛、薛二公,而是信陵君;另外,“整装离他而去”的说法也欠妥当,因为从后面看,信陵君只是准备离开。) 6.郗超和谢玄两人的关系不好。苻坚想灭掉东晋,已经吞掉了梁州和岐山,又准备侵入淮南一带。在这紧急之时朝廷议定派谢玄统兵北伐,人们当中(对此)很有不同的看法。只有郗超说:“这个人一定能成就大事,早先我曾和他一起在桓温军府中供职,看到谢玄用人都能做到人尽其才,即使是很小的任务,也要任用合适的人去做。我因此举荐他,也许他会立功的。”后来大功已成,人们都赞叹郗超有先见之明,并敬重他不因个人爱憎埋没人才的品格。(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 魏公子听说赵国有隐士毛公隐居在赌徒群中,(又有)薛公隐居在卖酒人的家里。魏公子想要会见这两个人,两人主动躲起来,不肯会见公子。魏公子知道了他们隐藏的地方,就秘密地步行前去,跟这两个人交往,彼此非常融洽。平原君听说这件事,对他的夫人说:“当初我听说您的弟弟(信陵)公子是天下独一无二的(人物),现在我听说他竟然随便跟赌徒和卖酒浆的人交往。公子是个糊涂人罢了。”平原君夫人把这些话告诉了魏公子。魏公子就告别平原君夫人要离开(赵国),说:“当初我听说平原君贤能,所以辜负了魏王而救援赵国,来满足平原君的心意。但平原君和人们的交游,只是一种装饰门面的壮举罢了,并不是为了寻求贤士。我在大梁的时候,时常听说这两个人贤能,到了赵国以后,唯恐不能见到他们。像我这样的人跟他们交往,还怕他们不要我呢。如今平原君竟然把跟他们交往当作是羞耻的事情,恐怕真不值得和他交朋友了。”于是整理行装准备离开赵国。平原君夫人把这些话全部告诉了平原君,平原君就脱掉帽子谢罪,坚决挽留魏公子。平原君的门下客听说这件事,半数人离开平原君来归附魏公子。天下的士人又前往归附魏公子,魏公子使平原君的门客都到自己门下来了。 魏公子留居赵国十年不回国。秦国听说魏公子在赵国,日夜加紧派兵东去进攻魏国。魏王忧虑这件事,派遣使者去请魏公子回国。魏公子害怕魏王怨恨他,就告诫门下客:“有谁敢替魏王的使者通报的,处死。”宾客都是背弃魏国来到赵国的,没有谁敢劝告公子回国。毛公和薛公两人去见公子说:“公子之所以在赵国受到重视,声名传闻到各国,只因为有魏国。现在秦国进攻魏国,魏国危急而公子不同情,假使秦军攻破大梁,毁坏先王的宗庙,公子还有什么脸面站立在世上呢?”话还没有说完,公子立刻变了脸色,吩咐准备车马赶快启程回去解救魏国。 7.苏武 苏武,字少卿。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稍迁至栘中厩监。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望。匈奴留汉使,前后十余辈。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天汉元年,且侯单于初立,恐汉袭之,乃曰:“汉天子我丈人行也。”尽归汉使。武帝嘉其义,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 方欲发使送武等,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与昆邪王俱降汉,后随浞野侯没胡中。及卫律所降者,阴相与谋劫单盂母阏氏归汉。会武等至匈奴,虞常在汉时,素与副使张胜相知,私候胜曰:“闻汉天子,甚怨工律,常能为汉伏拏射杀之,吾母与弟在汉,幸蒙其赏赐。”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 后月余,单于出猎,独阏氏子弟在。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其一人夜亡,告之。单于子弟发兵与战,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单于使卫律治其事,张胜闻之,恐前语发,以状语武。武曰:“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欲自杀,胜、惠共止之。虞常果引张胜。单于怒,召诸贵人议,欲杀汉使者。左伊秩訾曰:“即谋单于,何以复加?宜皆降之。” 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卫律惊,自抱持武,驰召医。凿地为坎,置煴火,覆武其上,蹈其背以出血。武气绝,半日复息。惠等哭,舆归营。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张胜。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行:长辈 B.私候胜曰 候:拜访 C.恐前语发 发:泄露 D.虞常果引张胜 引:带领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汉亦留之以相当 作《师说》以贻之 B. 因厚赂单于 相如因持璧却立 C. 常能为汉伏拏射杀之 公为我献之 D. 单于使卫律治其事 则或咎其欲出者 3.下列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B.素与张胜相知 C.数通使相窥望 D.汉亦留之以相当 4.能表现苏武坚贞不屈的一组是( ) ①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②见犯乃死,重负国 ③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 ④引佩刀自刺 ⑤武气绝,半日复息 ⑥单于壮其节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④⑤⑥ 5.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本文主要叙述苏武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的经过,通过人物的行动和语言来刻画苏武的浩然正气。 B.第二、三段写由于苏武副使张胜的唆使,匈奴产生内讧,从而也累及苏武。 C.从文章内容看,卫律原是汉朝官员,后投降匈奴,但一直有归汉之心。 D.第四段写苏武为了保持气节,宁死不受辱,写张胜投降匈奴,更烘托了苏武的气节。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1)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即谋单于,何以复加?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D(应做“招供”讲。) 2.B(A项做“用来”讲;B项上句做“趁便”,下句做“于是”讲;C项做“替”讲;D项做“这”讲。) 3.C(A项古义为“对老人和长辈的尊称”,今义为“妻子的父亲”;B项古义为“有交情”,今义为“相互了解”;C项为“互通使者”;D项古义为“互相抵数”,今义为“相等”。 4.B(①句讲汉帝派他出使,⑤句写苏武被人救治,苏醒过来,⑥句是单于对苏武敬佩的表现。) 5.A(B项不是张胜唆使;C项卫律没有归汉之心;D项文中没有张胜投降的内容。) 6.(参看译文划线处) 【参考译文】 苏武,字子卿,少年时由于父亲(职位的关系)而被任用。兄弟(三人)都做了郎官,后来慢慢提升到栘中厩监。这时,汉朝连年讨伐匈奴,双方都屡次派使者去窥探对方的虚实。匈奴扣留了汉朝使者郭吉、路充国等十多批人。匈奴的使者来,汉朝也扣留下他们,算是抵数。(汉武帝)天汉元年,(匈奴)且鞮侯单于刚即位,害怕汉朝袭击他,就说:“汉天子是我的长辈啊”。全部送回了汉朝被扣留的使者路充国等人。汉武帝嘉奖他明大义,就派苏武以中郎将的官衔,拿着旄节把被扣留的匈奴使者遣送回去,趁便送一批丰厚礼物给(且鞮侯)单于,以答谢他(改善关系)的好意。苏武(接受使命后)和副使中郎将张胜,临时充任的随员常惠以及招募的士兵、侦察兵一百多人一起出发。到了匈奴之后,就把准备好的一份礼物送给单于,答谢他(改善关系)的好意。而单于却更加骄傲起来,这不是汉朝原来所希望的。 匈奴正要派出使臣护送苏武等人回国,恰逢发生匈奴的缑王和汉朝原来的长水虞常等一批人谋反案件。缑王就是昆邪王姐姐的儿子,曾经跟昆邪王一起投降过汉朝。后来跟浞野侯赵破奴(兵败被俘投降)而留在匈奴,他们伙同(汉朝叛臣)卫律等人,暗中谋划,企图劫持单于的母亲并投奔汉朝。这时正好苏武一行人到了匈奴。虞常在汉朝时,平常跟副使张胜熟悉,偷偷去找张胜说:“听说汉朝天子非常怨恨卫律,我能够替汉朝用暗箭射死他。我母亲和弟弟都留在汉朝,希望能得到汉朝的赏赐。”张胜答应了他,并送了些财物给他。一个多月之后,单于出外打猎去了,只有阏氏和子弟们留在王宫。虞常等七十多人想(趁机)起事,(不料)其中有一个人连夜逃走告发这件事,单于子弟便发兵和他们作战,缑王等人全部战死,虞常被活捉了。 单于派卫律审理这个案件,张胜听到这个消息,恐怕以前(和虞常说)的话被揭发出来,把经过情况告诉苏武。苏武说:“事情到了如此地步,这就一定要牵连到我身上,受到了侮辱才去死,就更加对不住国家了!”想自杀,张胜、常惠一道劝阻了他。虞常果真把张胜牵连了进去。单于非常生气,召集贵族们来商议。左伊秩訾说:“假如(他们)谋害单于,(你们)将用什么更重的处罚呢?最好叫他们全部投降。”单于叫卫律去召苏武来受审。苏武对常惠他们说:“丧失气节,辱没了国家的使命,即使活着,还有什么面目归汉呢!”拔出佩刀往自己身上刺。卫律大吃一惊,亲自上前抱住了苏武,(派人)骑马去请医生。在地上挖个坑,(在坑内)烧起只冒烟的文火,把苏武伏在上面,轻拍他的脊背,让血淌出来。苏武气绝半天才恢复呼吸。常惠等人都哭了,把苏武抬回营帐。单于非常钦佩苏武的气节,早晚派人问候苏武,而把张胜关押起来。 8.张释之 张释之,字季,南阳堵阳人也。中郎将袁盎知其贤,乃请徙释之谒者仆射。释之既朝毕,因前言便宜事。文帝曰:“毋甚高论,令今可行也。”于是释之言秦汉之间事,秦所以失,汉所以兴者。文帝称善。 从行。上登虎圈①,问上林尉禽兽簿,十余问,尉左右视,尽不能对,虎圈啬夫从旁代尉对上所问禽兽簿甚悉。文帝曰:“吏不当如此邪!尉无赖!”诏释之拜啬夫为上林令。释之前曰:“今陛下以啬夫口辩而超迁之,臣恐天下随风靡,争口辩②,亡其实。”文帝曰:“善。”乃止。顷之,太子与梁王共车入朝,不下司马门③,于是释之追止太子、梁王,毋入殿门。遂劾不下公门,不敬。薄太后闻之,使使承诏赦太子、梁王,然后得入。文帝由是奇释之,拜为中大夫。从行至霸陵④。上谓群臣曰:“嗟乎!以北山石为椁,用絮陈漆其间,岂可动哉!”左右皆曰:“善。”释之前曰:“使其中有可欲,虽锢南山犹有隙;使其中亡可欲,虽亡石椁,又何有戚焉?”文帝称善。拜释之为廷尉。 上行出中渭桥,有一人从桥下走,乘舆马惊。于是,使骑捕之属廷尉。释之治问。曰:“闻跸⑤,匿桥下。久,以为行过。”释之奏曰:“此人犯跸,当罚金。”上怒曰:“此人亲惊吾马,固不败我乎?而廷尉乃当之罚金!”释之曰:“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今法如是;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民安所错其手足?”唯陛下察之。上良久曰:“廷尉当是也。”其后,人有盗高庙座前玉环,得。文帝怒,下廷尉治。按盗宗庙服御物者为奏,当弃市。上大怒曰:“人亡道,乃盗先帝器,吾属廷尉者,欲致之族,而君以法奏之,非吾所以共承宗庙意也。”释之免冠顿首谢曰:“法如是足也。今盗宗庙器而族之,假令愚民取长陵一土,陛下且何以加其法乎?”文帝与太后言之,乃许廷尉当。 文帝崩,景帝立,释之恐。称疾欲免去,惧大诛;欲见谢⑥,则未知何如。卒见谢,景帝不过也。释之事景帝岁余,年老病卒。太史公曰:张季之言长者,守法不阿意。《语》曰:“不知其人,视其友。”张季之所称诵,可著廊庙。《书》曰:“不偏不党,王道荡荡;不党不偏,王道便便。”张季近之矣。 注:①虎圈:养虎的牢槛。②口辩:能言善辩。③司马门:汉代宫廷的外门。当时的宫卫条令规定:出入司马门必须下车,违者“罚金四两”。④霸陵:汉文帝为自己修造的陵墓。⑤闻跸:听到警跸的传呼。天子出行,沿途要警戒清道,禁止他人通行。⑥见谢:见帝而谢罪。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乃请徙释之谒者仆射 徙:迁徙,贬职 B.因前言便宜事 便宜:廉价 C.而廷尉乃当之罚金 当:判决 D.卒见谢,景帝不过 不过:不原谅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今陛下以啬夫口辩而超迁之 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 B. 是法不信于民也 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 C .人亡道,乃盗先帝器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D. 陛下且何以加其法乎 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 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张释之“依法办事”的一组是( ) ①言秦汉之间事,秦所以失,汉所以兴者。 ②今陛下以啬夫口辩而超迁之,臣恐天下随风靡。 ③释之追止太子、梁王,毋入殿门。 ④于是,使骑捕之属廷尉。 ⑤释之奏曰:“此人犯跸,当罚金。” ⑥假令愚民取长陵一土,陛下且何以加其法乎? A.①②⑤ B.①④⑥ C.②③④ D.③⑤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释之秉公执法,坚持原则,他认为,即使是皇上、太子也不能不守法。 B.张释之正直,不阿谀奉承。在霸陵,左右都迎合文帝的意思,而张释之敢于说直话。 C.在处理“惊舆马”和“盗玉环”两件事时,开始文帝认为张释之处罚过轻。经张释之的坚持,文帝最终同意了他的意见。 D.景帝还是太子时,张释之弹劾过他“不下公门,不敬”,后来景帝当了皇帝,张释之因恐惧而生了疾病,过了一年多就病死了。 5.联系全文,下列对“太史公”评论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司马迁认为张释之守法不阿,他的言论有长者的风范。 B.司马迁认为张释之的言论,实在值得在朝廷上传颂。 C.司马迁用《论语》中的话表明他和张释之是好朋友。 D.司马迁认为用《尚书》中的一段话来评价张释之,十分贴切。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尉左右视,尽不能对。 译文: (2)使其中亡可欲,虽亡石椁,又何戚焉? 译文: _______ 【参考答案】 1.C(A.徙:提拔;B.便宜:便利适宜;D.不过:没有责怪。) 2.A(凭着,介词;B.“被”,介词/“在”,介词;C.“竟然”,副词/“是”,表判断;D.“将”,副词/“且说”,连词。) 3.D(①并无法律依据;②张释之的担心;④文帝的行为。) 4.D(不是因恐惧而生的病。) 5.C 6.(1)上林尉东张西望,都不能回答。 (2)如果其中没有别人想得到的东西,即使没有石椁,又有什么可担心的呢? 【参考译文】 张释之,字季,南阳堵阳人。中郎将袁盎知道他很有才能,就奏请提拔张释之做了谒者仆射的官。张释之朝见后,上前进献一些方便适宜的计策。文帝说:“不要高谈阔论,只要现在行得通就可以了。”于是张释之就谈秦朝和汉朝的事情,分析了秦朝失去天下以及汉朝能夺取天下的原因。文帝称好。 一次,随从文帝出行。文帝登上养虎的围栏,向上林尉询问各种禽兽的情况,一共问了十几个问题,上林尉左顾右看,都回答不出来,养虎的工人在旁边代上林尉回答得很详细。文帝说:“官吏难道不应该如此吗!上林尉是个没有才能的人!”下诏让张释之授予养虎的工人上林令的官职。张释之上前说:“现在陛下因为养虎工人的能言善辩而过多地提拔他,我担心天下的人会争着效仿,只注重会说话,而不注重做实事。”文帝说:“说得对。”就没有实施了。 不久,太子与梁王同坐一辆车上朝,经过司马门时没有下车,于是张释之追上去阻止太子和梁王,不让他们进入殿门。并以在司马门不下马不敬的罪名弹劾他们。薄太后听说这件事情后,派使者拿着诏书赦免了太子和梁王,他们才得以进入殿门。文帝因此觉得张释之是个了不起的人,就授予他中大夫的官职。有一次,跟随文帝出行到霸陵。文帝对大臣们说:“啊,用北山的石头做外棺,把麻和丝絮切断铺在石缝里,然后用漆汁粘好,这样别人动得了吗?左右的人都说“好”!张释之说:“如果它中间有可以让人产生贪欲的东西,即使用铜汁把南山浇铸起来,别人也还能有缝隙进去;如果它中间没有可以让人产生贪欲的东西,即使没有石棺,也不用担心。”文帝称好。授予张释之廷尉的官职。 一次文帝出行经过中渭桥,有个人从桥下跑出来,使文帝马车的马受到了惊吓。张释之审问他。那人回答说:“听到警跸的声音,就躲到桥下去了。过了很久,以为皇上已经走了。”张释之回奏文帝说:“这个人没有遵守警跸而犯法,应当判他罚金。”文帝发怒说:“这个人惊吓了我的马,难道不是有意要伤害我吗?可是你却只判处他罚金!”张释之说:“法律是皇上和天下人应共同遵守的,这件事按法律应当如此;改变法律并加重处罚,这会让老百姓对法律产生不信任感,将来老百姓也不知道怎样做才是,希望陛下仔细考虑。”文帝过了很久才说:“你的判决是正确的。” 后来有人偷盗高祖庙里神座前的玉环,被抓住了。文帝很生气,交给张释之处理。张释之按盗窃宗庙供用器物的有关律法上报,判决这个人在街上当众处死。文帝大怒说:“这个人没有道德,竟敢偷盗先帝庙里的东西,我交给你处理的原因,是想杀了他全家,而你却按法律判决上报,这不能体现我对宗庙敬奉的诚意。”张释之脱去帽子,跪在地上谢罪说:“按法律这样处理就够了。现在盗窃宗庙的器物就杀他全家,如果这个人盗挖了长陵的墓地,陛下又将怎样处罚他呢?”文帝向太后禀报了这件事,后来才同意了张释之的判决。 文帝死后,景帝继位。张释之很害怕景帝治他的罪,想称病辞职,又怕惹怒景帝而被杀;想见景帝主动谢罪,又怕景帝不原谅他。最终还是去见了景帝并谢罪,景帝没有怪罪他。张释之侍奉景帝一年多,后因年老生病而死了。 太史公说:张释之的话有长者的风范,他遵守法律,不阿谀奉承。《论语》上说:“不了解这个人,了解他的朋友就够了。”张释之的言论可以作为朝廷上的典范。《尚书》说:“不有所偏私,不袒护同党,君王的道路才会平坦;不袒护同党,不有所偏私,君王的道路才会通达。”张释之差不多做到了 9.杨业 杨业,并州太原人。父信,为汉麟州刺史。业幼倜傥任侠,善骑射,好畋猎,所获倍于人。尝谓其徒曰:“我他日为将用兵,亦犹用鹰犬逐雉兔尔。”弱冠事刘崇,为保卫指挥使,以骁勇闻。累迁至建雄军节度使,屡立战功,所向克捷,国人号为“无敌”。 太宗征太原,素闻其名,尝购求之。既而孤垒甚危,业劝其主继元降,以保生聚。继元既降,帝使中使召见业,大喜,以为右领军卫大将军。师还,授郑州刺史。帝以业老于边事,复迁代州兼三交驻泊兵马都部署。会契丹入雁门,业领麾下数千骑自西陉而出,由小径至雁门北口,南向背击之,契丹大败。以功迁云州观察使,仍判郑州、代州。自是,契丹望见业旌旗即引去。 雍熙三年,大兵北征,以忠武节度使潘美为云、应路行营都部署,命业副之,然失利。未几,诏迁四州之民于内地,令美以所部之兵护之。时契丹国母萧氏与其大臣耶律汉宁、南北皮室及五押惕隐领众十余万,复陷寰州。业谓美等曰:“今辽兵益盛,不可与战。”监军王,侁曰:“君侯素号无敌,今见敌逗挠不战,得非有他志乎?”业曰:“业非避死,盖时有未利,徒令杀伤士卒而功不立。今君责业以不死,当为诸公先。” 将行,泣谓美曰:“此行必不利。”因指陈家谷口曰:“诸君于此张步兵强弩,为左右翼以援,俟业转战至此,即以步兵夹击救之,不然,无遗类矣。”美即与侁领麾下兵阵于谷口。自寅至巳,使人登托逻台望之,以为契丹败走,欲争其功,即领兵离谷口。美不能制,乃缘灰河西南行二十里。俄闻业败,即麾兵却走。业力战,自午至暮,果至谷口。望见无人,即抚膺大恸,再率帐下士力战。身披数十创,士卒殆尽,业犹手刃数十百人。马重伤不能进,遂为契丹所擒,其子延玉亦没焉。业因太息曰:“上遇我厚,期讨贼捍边以报,而反为奸臣所迫,致王师败绩,何面目求活耶?”乃不食,三日死。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业幼倜傥任侠,善骑射,好畋猎 倜傥:不拘于俗 B.业劝其主继元降,以保生聚 生聚:百姓 C.由小径至雁门北口,南向背击之 南向:由南向北 D.望见无人,即抚膺大恸 抚膺:拍着胸脯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马重伤不能进,遂为契丹所擒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 B.帝以业老于边事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C.令美以所部之兵护之 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 D.乃缘灰河西南行二十里 良乃入,具告沛公 3.下列各句中“其"字称代内容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尝谓其徒曰 B.业劝其主继元降 C.其子延玉亦没焉 D.时契丹国母萧氏与其大臣耶律汉宁、南北皮室及五押惕隐领众十余万 4.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杨业善于用兵的一组是( ) ①善骑射,好畋猎,所获倍于人②南向背击之,契丹大败 ③今辽兵益盛,不可与战④今君责业以不死,当为诸公先 ⑤俟业转战至此,即以步兵夹击救之⑥再率帐下士力战 A.①③④ B.①⑤⑥ C.②③⑤ D.②④⑤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杨业年青的时候就喜欢骑马射箭,暗用兵法运用鹰犬逐雉兔,所以每次畋猎所获得的猎物总要比同伴多一倍。 B.杨业为了保全太原城中的百姓的生命而劝北汉主刘继元投降北宋,而并非是贪生怕死。 C.杨业不主张正面与辽军作战,但是王侁怀疑他另有图谋,杨业为了表明清白和勇敢,决定首先出战。 D、杨业败至谷口却不见埋伏的援军,自知必死无疑,却仍不投降,力战至被俘,绝食而死。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帝以业老于边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今君责业以不死,当为诸公先。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C(应为由北向南。) 2.C(A.皆为“被"之义;B.皆为“对,对于"之义;C.前一个为“用",可转译为“率领”,后一个为“因为";D.皆为“于是,就"之义。) 3.D(A、B、C代指杨业,D代指契丹国母萧氏。) 4.C(“善于用兵”指的是杨业当将军之后的事,①这时杨业还未当上将军;④是杨业不堪忍受王侁的猜忌侮辱而说的话,表现其报国忠心;⑥是杨业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拼死作战,体现他的爱国与勇敢,与善于用兵无关。) 5.A(A.“我他日为将用兵,亦犹用鹰犬逐雉兔尔"是拿以后为将用兵和现在用鹰犬逐雉兔打比方,表现自己的报国思想;B.“既而孤垒甚危,业劝其主继元降,以保生聚"一句,“以"表目的,“生聚"即百姓;C.业谓美等曰:“今辽兵益盛,不可与战。"监军王侁曰:“君侯素号无敌,今见敌逗挠不战,得非有他志乎?”业曰:“业非避死,盖时有未利,徒令杀伤士卒而功不立。今君责业以不死,当为诸公先。”陈述的就是这一内容;D.望见无人,即抚膺大恸,再率帐下士力战。身披数十创,士卒殆尽,业犹手刃数十百人。马重伤不能进,遂为契丹所擒,其子延玉亦没焉。业因太息曰:“上遇我厚,期讨贼捍边以报,而反为奸臣所迫,致王师败绩,何面目求活耶?"乃不食,三日死。以上文中语句陈述的就是这一内容。) 6.(1)皇帝认为杨业在边防事务方面富有经验。 (2)(既然)现在您拿不愿牺牲来责备我,那我就在你们之前首先出战。 【参考译文】 杨业是并州太原人。父亲杨信,担任后汉麟州刺史。杨业少年时性格豪爽,不拘小节,喜欢仗义行侠,善于骑马射箭,喜爱打猎。每次打猎,所得猎物总要比同伴多一倍。杨业曾对他的同伴说:“我以后当将军领兵打仗,也会像(打猎时)用鹰犬去追逐野鸡和兔子一样。”他青少年时代奉事北汉皇帝刘崇,担任保卫指挥使,并以勇猛矫健而闻名。经过多次提升以后,出任北汉建雄军节度使。在战争中多次立功,所到的地方每战必胜,北汉人都称他为“杨无敌”。 宋太宗亲征北汉至太原,平日早就听说杨业的名声,曾经出重金想购求他。不久,太原城在宋军的包围下已成了一座孤城,形势危在旦夕,杨业劝北汉主刘继元主动投降,以保全太原城中百姓的生命。刘继元投降后,宋太宗派遣宫中的使者召见杨业,十分高兴,让杨业担任右领军卫大将军的职位。(出征北汉的)大军凯旋回朝后,又加授杨业郑州刺史之职。宋太宗认为杨业在边防事务方面富有经验,又升任他为代州兼三交驻泊兵马都部署。正当契丹军队侵入雁门关,杨业率领部下数千骑兵从代州北面的西陉寨出发,从小路赶到雁门关的北口,由北向南从契丹军队的背后发动攻击契丹,将契丹军队打得一败涂地。因立有战功,杨业被升为云州观察使,仍判郑州、代州事。从此,契丹军队一看见杨业的军旗,就立即领兵逃走。 雍熙三年(986),宋朝军队开始了对契丹的大举征伐,任命忠武军节度使潘美为云、应路行营都部署,命令杨业为潘美的副手,然而打了败仗。不久,宋太宗下诏书,要将云、应、寰、朔四州的居民迁往内地,命令潘美等人率领部下的军队护送这些居民。这时,契丹皇太后萧氏与她的大臣耶律汉宁、南北皮室及五押惕隐一起率领十几万军队重新攻陷寰州。杨业对潘美等人说:“现在辽国军队正处在士气最旺盛的时候,不能同他们交战。”然而,监军王侁说:“您一向被人称为‘杨无敌’,怎么现在遇到敌人却逗留徘徊不与交战呢?莫非您还有其他的意图吗?”杨业说:“我并非贪生怕死,只是因为现在时机对我方不利,白白牺牲士兵而不能立功。(既然)现在您拿不愿牺牲来责备我,那我就在你们之前首先出战。” 临出兵前,杨业流着眼泪对潘美说:“这次出兵必定失败。”于是,杨业指着(代州西北的)陈家谷口说:“请各位将军在这里埋伏下步兵和弓箭手,分成左右两翼准备支援。等我战败退到这里时,你们就用伏兵从左右两边夹击敌军救援我。不然的话,只怕我会全军覆灭,不剩一人了!”潘美就与王侁带领部下士兵在陈家谷口排好阵式。从寅时一直守到巳时,王侁派人登上托逻台瞭望前面战场,以为契丹军队被杨业打败逃走,就想与杨业争功,马上带领军队离开陈家谷口。潘美不能阻挡,于是(带领军队)沿着灰河向西南前进了二十里。不久,听到了杨业兵败的消息,潘美立即指挥军队退却。杨业奋力战斗,从中午一直打到傍晚,果然退到了陈家谷口。当他看见陈家谷口没有伏兵时,当即捶胸大哭,随即再次率领部下奋力拼杀。身上受伤达几十处,士兵们也几乎全部战死,杨业还亲手斩杀了百十来个敌人。后来因为战马受了重伤,无法前进,于是被契丹军队俘虏。他的儿子杨延玉也在这次战斗中牺牲。杨业于是仰天长叹道:“太宗皇帝待我恩重,我本来指望可以讨伐敌人、保卫边疆来报答皇恩,谁知却被奸臣逼迫出兵,致遭惨败,我还有什么脸面活下来呢!”于是绝食三天而死。 10.冯唐 冯唐者,其大父赵人。父徙代。汉兴,徙安陵。唐以孝著,事文帝。文帝辇过,问唐曰:“父老何自为郎?家安在?”唐具以实对。文帝曰:“吾居代时,吾尚食监高祛数为我言赵将李齐之贤,战于巨鹿下。今吾每饭,意未尝不在巨鹿也。父知之乎?”唐对曰:“尚不如廉颇、李牧之为将也。”上曰:“何以?”唐曰:“臣大父在赵时,为官率将,善李牧。臣父故为代相,善赵将李齐,知其为人也。”上曰:“嗟乎!吾独不得廉颇、李牧时为吾将,吾岂忧匈奴哉!”唐曰:“主臣!陛下虽得廉颇、李牧,弗能用也。”上怒,起入禁中。良久,召唐让曰:“公奈何众辱我,独无间处乎?”唐谢曰:“鄙人不知忌讳。”乃卒复问唐曰:“公何以知吾不能用廉颇、李牧也?”唐对曰:“臣闻上古王者之遣将也,跪而推毂,曰:‘阃以内者,寡人制之;阃以外者,将军制之。’军功爵赏皆决于外,归而奏之。此非虚言也。臣大父言,李牧为赵将居边,军市之租皆自用飨士,赏赐决于外,不从中扰也。委任而责成功,故李牧乃得尽其智能,北逐单于,破东胡,西抑强秦,南支韩、魏。当是之时,赵几霸。其后会赵王迁立,乃用郭开谗,卒诛李牧。是以兵破士北,为秦所禽灭。今臣窃闻魏尚为云中守,其军市租尽以飨士卒,(出)私养钱,五日一椎牛,飨宾客军吏舍人,是以匈奴远避,不近云中之塞。虏曾一人,尚率车骑击之,所杀甚众。夫士卒尽家人子,起田中从军,安知尺籍五符。终日力战,斩首捕虏,上功幕府,一言不相应,文吏以法绳之。其赏不行而吏奉法必用。臣愚,以为陛下法太明,赏太轻,罚太重。且云中守魏尚坐上功首虏差六级,陛下下之吏,削其爵,罚作之。由此言之,陛下虽得廉颇、李牧,弗能用也。”文帝说,是日令冯唐持节赦魏尚,复以为云中守。而拜唐为车骑都尉,主中尉及郡国车士。 七年,景帝立,以唐为楚相,免。武帝立,求贤良,举冯唐。唐时年九十余,不能复为官,乃以唐子冯遂为郎。 太史公曰:冯公之论将率,有味哉!有味哉!语曰:“不知其人,视其友”。君之所称诵,可著廊庙。《书》曰:“不偏不党,王道荡荡;不党不偏,王道便便。”冯公近之矣。 [注]毂gǔ 车轮的中心部分 阃kūn 郭门的门坎。这里指朝廷以内 彀gòu 张满弓弩 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为官率将,善李牧 善:友善 B.独无间处乎? 间:私下 C.是以兵破士北 北:北方 D.主中尉及郡国车士 主:统领 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唐具以实对 B. 故李牧乃得尽其智能 四美具,二难并  今君乃亡赵走燕  C. 军市之租皆自用飨士 D 跪而推毂 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 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  3.下列各组句子中,表现冯唐“不偏不党”的一组是( ) ①尚不如廉颇、李牧之为将也 ②唐具以实对 ③陛下虽得廉颇、李牧,弗能用也 ④鄙人不知忌讳 ⑤其赏不行而吏奉法必用 ⑥乃以唐子冯遂为郎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②⑤⑥ D.②③④⑤ 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组是( ) A.冯唐侍奉过文帝、景帝、武帝,九十余岁才罢官不做。 B.冯唐敢于直言,曾当众让文帝难堪过。 C.冯唐据理陈辞,终于让文帝赦免了魏尚。 D.冯唐以孝著名,为人正直,不偏不党。  5.联系全文,下列对“太史公”评论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司马迁认为冯唐的言论,实在值得在朝廷上传颂。 B.司马迁认为冯唐关于将帅的议论非常精辟透彻。 C.司马迁认为用《书》中的一段话来评价冯唐,十分贴切。 D.司马迁认为要想了解冯唐,只要看看他的朋友魏尚就够了。 6.把文言文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其赏不行而吏奉法必用。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冯公近之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C(北,败北) 2.C(A.全部/设备;B.才/却;C.结构助词“的”;D.表修饰的连词/表假设的的连词。) 3.A 4.A(没有侍奉过武帝,官也没有做到九十岁。) 5.D(魏尚不是他的朋友。 6.①该赏的不赏,犯了法,文吏却按律处分。 ②冯唐差不多做到了。 【参考译文】 冯唐的祖父是赵人。他的父亲迁到代。汉朝建立后,又迁到安陵。冯唐以至孝著名,侍奉文帝。文帝的座驾经过,问他说:“老人家,您是如何成为郎的? 您的家在哪里?”唐都据实回答。文帝说:“我在代的时候,我的尚食监高祛屡次向我提及赵将李齐的贤能,以及他在巨鹿作战时的事迹。现在我每次吃饭的时候,脑海里都会浮现李齐在巨鹿作战时的雄风呀!您老人家知道他吗?”冯唐回答说:“他还比不上廉颇与李牧的将才呢。”皇帝说:“什么缘故呢?”唐说:“家祖父在赵的时候,做官而统御将士,跟李牧交情很好。家父以前做过代相,与赵将李齐相熟,所以臣了解他们的为人。”文帝听说了廉颇、李牧的事迹以后,说:“唉!我为何得不到像廉颇、李牧那样的人才来做我的将军呢?如果得到了,我又何必担忧匈奴为患呢!”冯唐说:“陛下,你纵使得到像廉颇、李牧那样的将士,也不懂得任用啊!”文帝很生气,站起来,返入禁中,过了一会儿,才召见冯唐,责备他说:“您为何当众羞辱我呢?难道不能私下告诉我吗?”冯唐谢罪说:“臣是个乡鄙之人,不懂得避忌。”于是再问冯唐说:“您怎么知道我不懂得任用廉颇、李牧那样的人才呢?”唐回答说:“臣听说古时君王派遣将军的时候,跪下来推着车毂,说:‘朝廷内的事,由寡人作主;朝廷外的事情,则交由将军裁断,一切论功行赏以及爵封之事,都由将在外决定,回来报告一声就是了。’这并非是无稽之谈。我的祖父说,李牧为赵将,屯驻在边境,军市的租税都自行用来犒飨士卒,赏赐都在外决定,不必受朝廷的牵制。君主一切委托他,而只求他成功,因此李牧才得以竭尽他的智能,所以他能够在北方驱逐单于,大破东胡,在西方抑制强秦,在南方支援韩、魏。那个时候,赵国几乎称霸。后来赵王迁即位,竟然听信郭开的谗言,终于杀了李牧。因此军队被击败,士兵溃散奔逃,被秦兵所虏杀。现在我听说魏尚做云中郡的郡守。他军市的租税全用于犒飨士卒,更拿出私有的钱财,过几天就宰一次牛,以飨宾客、军吏及舍人,所以匈奴躲得远远的,不敢接近云中郡的关塞。有一次,匈奴曾经入侵,魏尚率领车骑出击,杀敌很多。这些士卒都是一般乡下人家的子弟,从田野间出来从军,他们哪里了解尺籍和伍符的事呢?终日只知拼命作战,斩敌首,虏敌人,到幕府记录战功,可是稍有不合,文吏就以法律来制裁他们。该赏的不赏,但犯了法,文吏却绝对按律处分。我认为陛下的法令太苛刻,赏赐太轻,刑罚太重。而云中郡守魏尚犯了记录斩敌首的战功差了六级之罪,陛下把他交给官吏治罪,削除他的官爵,并判他徒刑。由此说来,陛下纵使得到像廉颇、李牧那样的将才,也不懂得任用的。”文帝很高兴,当天就令冯唐拿着符节去赦免了魏尚的罪,再度任命他为云中郡守。并且任命冯唐为车骑都尉,统领中尉和郡国的车战的士兵。过了七年,景帝即位,任命冯唐为楚相,后又免了他的官。后来武帝即位,访求贤良之士,乡里推举冯唐。当时冯唐已九十多岁,不能再做官了,于是任用他的儿子冯遂为郎。 太史公说:冯唐议论将帅,真有意思呀!欲语说:“不了解这个人,只要看看他的朋友就差不多知道了。”冯唐的言论,实在值得标著于朝廷之上。《书经》说:“不要有所偏私,不要袒护同党,君王的道路才会平坦;不要袒护同党,不要有所偏私,君王的道路才会通达。”冯唐差不多可以做到了。 11.季布 季布者,楚人也。为气任侠,有名于楚。项籍使将兵,数窘汉王。及项羽灭,高祖购求布千金,敢有舍匿,罪及三族。季布匿濮阳周氏,周氏曰:“汉购将军急,且至臣家,将军能听臣,臣敢献计;即不能,愿先自刭。”季布许之。乃髡钳季布,衣褐衣,置广柳车中,并与其家僮数十人,之鲁朱家所卖之。朱家心知是季布,乃买而置之田。 朱家乃乘轺车之洛阳,见汝阴侯滕公。滕公留朱家饮数日,因谓滕公曰:“季布何大罪,而上求之急也?”滕公曰:“布数为项羽窘上,上怨之,故必欲得之。”朱家曰:“君视季布何如人也?”曰:“贤者也。”朱家曰:“臣各为其主用,季布为项籍用,职耳。项氏臣可尽诛耶?今上始得天下,独以己之私怨求一人,何示天下之不广也!且以季布之贤而汉求之急如此,此不北走胡即南走越耳。夫忌壮士以资敌国,此伍子胥所以鞭荆平王之墓也。君何不从容为上言邪?”汝阴侯滕公心知朱家大侠,意季布匿其所,乃许曰:“诺。”待闲,果言如朱家指。上乃赦季布。当是时,诸公皆多季布能摧刚为柔,朱家亦以此名闻当世。季布召见,谢,上拜为郎中。 季布母弟丁公,为楚将。丁公为项羽逐窘高祖彭城西,短兵接,高祖急,顾丁公曰:“两贤岂相厄哉!”于是丁公引兵而还,汉王遂解去。及项王灭,丁公谒见高祖。高祖以丁公徇军中,曰:“丁公为项王臣不忠,使项王失天下者,乃丁公也。”遂斩丁公,曰:“使后世为人臣者无效丁公!”(选自《史记·季布栾布列传》) 臣光曰:高祖起丰、沛以来,网罗豪桀,招亡纳叛,亦已多矣。及即帝位,而丁公独以不忠受戮,何哉?夫进取之与守成,其势不同。当群雄角逐之际,民无定主,来者受之,固其宜也。及贵为天子,四海之内,无不为臣;苟不明礼义以示之,使为臣者,人怀贰心以徼大利,则国家其能久安乎!是故断以大义,使天下晓然皆知为臣不忠者无所自容;而怀私结恩者,虽至于活己,犹以义不与也。戮一人而千万人惧,其虑事岂不深且远哉!子孙享有天禄四百馀年,宜矣! (选自《资治通鉴第十一卷·汉纪三·太祖高皇帝中》)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及项羽灭,高祖购求布千金 购:重金收买 B.意季布匿其所 意:料想 C.高祖以丁公徇军中 徇:杀 D.诸公皆多季布能摧刚为柔 多:赞赏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朱家乃乘轺车之洛阳,见汝阴侯滕公 而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 B.而丁公独以不忠受戮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C.则国家其能久安乎 呜呼,其竟以此而殒其身乎 D.使天下晓然皆知为臣不忠者无所自容 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 3.下列句子中,分别表明高祖“倡导礼仪”、“鄙弃二心”的一项是 A.敢有舍匿,罪及三族 民无定主,来者受之,固其宜也 B.季布召见,谢,上拜为郎中 使后世为人臣者无效丁公! C.短兵接,高祖急,顾丁公曰:“两贤岂相厄哉!” 人怀贰心以徼大利,则国家其能久安乎! D.戮一人而千万人惧,其虑事岂不深且远哉! 丁公为项王臣不忠,使项王失天下者,乃丁公也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祖之所以要缉拿季布,是因为在项氏手下为将时,屡次使高祖身陷绝境。 B.朱家不仅冒险收留了季布,而是为他奔走,辨说道理,当季布最终被赦免后,朱家也名闻天下。 C.丁公当年遇到身处危难之中的高祖,被高祖的好话所打动,不仅没有将高祖杀掉,还主动撤回了军队。 D.当年的仇敌季布最后被封官,有救命之恩的丁公却被找了个借口处死,高祖这样做,是从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的角度考虑的。 5.下列对司马光一段话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光不仅认为高祖处置季布和丁公是必要的和恰当的,而且对处置的深远意义评价很高。 B.司马光认为高祖之所以这样做不是恩将仇报,而是由于“进取”与“守成”的形势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C.司马光认为,高祖将丁公处死的目的是要让天下千千万万的人明白礼仪并引以为戒。 D.司马光写这段话的目的是赞扬高祖富有远见、与时俱进的政治才能。 6.阅读下面文言语段,翻译画线的句子 景公问于晏子曰:“为政何患?”晏子对曰:“患善恶之不分。”公曰:“何以察之?”对曰:“审择左右。左右善,则百僚各得其所宜,而善恶分。” 孔子闻之曰:“此言也信矣!善进,则不善无由入矣;不善进,则善无由入矣。” (1)何以察之?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 (2)左右善,则百僚各得其所宜,而善恶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 (3)此言也信矣!善进,则不善无由入矣。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C(徇:示众) 2.D(A“之”,到;B“以”:因为;C“其”,怎么;D“为”:上句的意思是“作为,身为”,下句的意思是“弹奏”) 3.B(A上句是写高祖起初对季布的态度,下句是司马光对“来者”的看法;C上句写高祖临危求丁公,下句写司马光对“贰心”人的看法;D上句言司马光对高祖对杀丁公的评价,下句写高祖“鄙弃贰心”的话语,非“表明”) 4.D(并非“找借口”,而是根据丁公当初的表现和自己统治的需要处死的) 5.D(目的是启发君王吸取高祖的治国经验) 6.(1)靠什么明察这个问题?(重点词“何以”、“察”) (2)近臣善,那么百官就能明确各自应该做什么,善恶从而分明。 (3)这话,确实啊!善的得到进用,那么不善的就无从进入(朝廷)。 (翻译重点在“也”、“信”、“进”、“入”、“无由”。第一句译为“这话确实不错啊!”“这话说得实在啊!”也可以。“信”译为“可信”不对。第二句译成一般原理也可,如将“进”、“入”只泛泛地理解为“进去”(不涉及朝廷)应算对;采用意译也可,如将“无由”译为“没有因由”、“没有条件”等也应算对。) 【参考译文】 季布是楚地人,为人好逞意气,爱打抱不平,在楚地很有名气。项羽派他率领军队,曾屡次使汉王刘邦受到困窘。等到项羽灭亡以后,汉高祖出千金悬赏捉拿季布,并下令有胆敢窝藏季布的论罪要灭三族。季布躲藏在濮阳一个姓周的人家。周家说:“汉王朝悬赏捉拿你非常紧急,追踪搜查就要到我家来了,将军您能够听从我的话,我才敢给你献个计策;如果不能,我情愿先自杀。”季布答应了他。周家便把季布的头发剃掉,用铁箍束住他的脖子,穿上粗布衣服,把他放在运货的大车里,将他和周家的几十个奴仆一同出卖给鲁地的朱家。朱家心里知道是季布,便买了下来安置在田地里耕作。 朱家便乘坐轻便马车到洛阳去了,拜见了汝阴侯滕公。滕公留朱家喝了几天酒。朱家乘机对滕公说:“季布犯了什么大罪,皇上追捕他这么急迫?”滕公说:“季布多次替项羽窘迫皇上,皇上怨恨他,所以一定要抓到他才干休。”朱家说:“您看季布是怎样的一个人呢?”滕公说:“他是一个有才能的人。”朱家说:“做臣下的各受自己的主上差遣,季布受项羽差遣,这完全是职分内的事。项羽的臣下难道可以全都杀死吗?现在皇上刚刚夺得天下,仅仅凭着个人的怨恨去追捕一个人,为什么要向天下人显示自己器量狭小呢!再说凭着季布的贤能,汉王朝追捕又如此急迫,这样,他不是向北逃到匈奴去,就是要向南逃到越地去了。这种忌恨勇士而去资助敌国的举动,就是伍子胥所以要鞭打楚平王尸体的原因了。您为什么不寻找机会向皇上说明呢?”汝阴侯滕公知道朱家是位大侠客,猜想季布一定隐藏在他那里,便答应说:“好。”滕公等待机会,果真按照朱家的意思向皇上奏明。皇上于是就赦免了季布。在这个时候,许多有名望的人物都称赞季布能变刚强为柔顺,朱家也因此而在当时出了名。后来季布被皇上召见,表示服罪,皇上任命他做了郎中。 季布的舅舅丁公担任楚军将领。丁公曾经在彭城西面替项羽追逐汉高祖,使高祖陷于窘迫的处境。在短兵相接的时候,高祖感到危机,回头对丁公说:“我们两个好汉难道要互相为难吗!”于是丁公领兵返回,汉王便脱身解围。等到项羽灭亡以后,丁公拜见高祖。高祖把丁公捉拿放到军营中示众,说道:“丁公做项王的臣下不能尽忠,使项王失去天下的,就是丁公啊!”于是就斩了丁公,说道:“让后代做臣下的人不要仿效丁公!” 司马光说:汉高祖从丰县沛县起兵以来,网罗豪杰,收容失败叛逃的士卒,也是很多的。等到登上帝位,而丁公独自因为不忠而被杀戮,为何呢?因为夺天下与守天下,它们的形势不同。当各群雄争夺天下,人民没有固定的主子,因此来投靠的都接受,本来是应该如此。但等到自己做了天子,四海之内,没有谁不是自己的臣下,假如不明做天子的礼义来教育让他们明白,使得做臣下的对国家不忠却获有大利,那么国家怎么能长久安定呢?所以,用治理国家的大义而杀丁公,使天下人都清楚地知道做臣子不忠于国家是不能活下来的;而那些怀有私心结恩义的行为,即使到了能使自己活命的地步,还是要根据大义不赞许(这种做法)。杀了一人,而使天下千万人害怕,他考虑事情难道不深远吗?他的子孙做皇帝有四百多年,就应该了。 【参考译文】 齐景公向晏子问道:“处理政事担忧什么?”晏子回答说:“担忧善恶不分。”齐景公问:“靠什么明察这个问题?”(晏子)回答说:“审慎选择近臣。近臣善,那么百官就能明确各自应该做什么,善恶从而分明。” 孔子听到这件事,说:“这话,确实啊!善的得到进用,那么不善的就无从进入(朝廷);不善的得到进用,那么善的就无从进入(朝廷)。” 12.汝阴侯夏侯婴 汝阴侯夏侯婴,沛人也。为沛厩司御。每送使客还,过沛泗上亭,与高祖语,未尝不移日也。婴已而试补县吏,与高祖相爱。高祖戏而伤婴,人有告高祖。高祖时为亭长,重坐伤人,告故不伤婴,婴证之。后狱覆,婴坐高祖系岁余,掠笞数百,终以是脱高祖。 高祖之初与徒属欲攻沛也,婴时以县令史为高祖使。还定三秦,从击项籍。至彭城,项羽大破汉军,汉王败,不利,驰去。见孝惠、鲁元,载之。汉王急,马罢,虏在后,常蹶两儿欲弃之,婴常收,竟载之,徐行面雍树乃驰。汉王怒,行欲斩婴者十余,卒得脱,而致孝惠、鲁元于丰。 追北至平城,为胡所围,七日不得通。高帝使使厚遗阏氏,冒顿开围一角。高帝出欲驰,婴固徐行,弩皆持满外向,卒得脱。 婴自上初起沛,常为太仆,竟高祖崩。以太仆事孝惠,孝惠帝及高后德婴之脱孝惠、鲁元于下邑之间也。乃赐婴县北第第一,曰“近我”,以尊异之。孝惠帝崩,以太仆事高后。高后崩,代王之来,婴以太仆与东牟侯入清宫,废少帝,以天子法驾迎代王代邸,与大臣共立为孝文皇帝,复为太仆,八岁卒,谥为文侯。 (节选自《史记》) 注:面雍树——大人面向小孩,小孩抱着大人的脖子好象悬在树上一样,可理解为安排好孩子,面,面向,面对;雍,通“拥”,抱着。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婴已而补县吏,与高祖相爱 爱:亲近 B.后狱覆,婴坐高祖系岁余 狱覆:案件翻过来 C.追北至平城,为胡所困 北:向北 D.曰“近我”,以尊异之 尊异:使…尊贵 使…与众不同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汉王怒,行欲斩婴者十余,卒得脱 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B.与高祖语,未尝不移日也 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 C.终以是脱高祖 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 D.高后崩,代王之来 欲勿与,即患秦兵之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夏侯婴年轻时就和刘邦有交往,刘邦犯“伤人”罪,他不仅为刘邦开脱,而且替刘邦受过。 刘邦兵败而逃,夏侯婴冒着被杀头的危险,多次救护刘邦的儿女——后来的孝惠帝和鲁元公主。 被胡人围困于平城而脱身时,夏侯婴劝刘邦慢行,让弓箭手拉满弓,防止敌人有诈。 夏侯婴以太仆的身份先后侍奉高祖、孝惠帝和高后,又与大臣共立汉文帝,在汉文帝八岁时去世,死后被谥文侯。 4.下列对夏侯婴的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夏侯婴戎马倥偬,为刘氏政权的创建、巩固和发展贡献了自己的一生。 夏侯婴是一个为刘氏江山尽心尽力无怨无悔的忠正之臣。 夏侯婴虽然重情义,为人善良,做事谨慎,但缺少谋略。 夏侯婴忠心耿耿,废少帝,立代王,稳定了刘氏基业,促进了汉王朝的长治久安。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⑴高祖时为亭长,重坐伤人,告故不伤婴,婴证之 译文: ________ ⑵汉王怒,行欲斩婴者十余。 译文: ______ ⑶以太仆事孝惠,孝惠帝及高后德婴之脱孝惠、鲁元于下邑之间也。 译文: ______ [参考答案] 1.C(北,被打败的敌人) 2.B(第一个“也”表示肯定或否定语气,第二个“也”表示感叹语气) 3.D(“八岁”意为八年) 4.C(很有谋略) 5.⑴高祖当时当亭长,官吏伤人,加重治罪。高祖就申诉他没有伤害夏侯婴,夏侯婴就为他做证。 ⑵汉王非常生气,一路上有十几次想斩杀 夏侯婴。 ⑶以太仆身份侍奉孝惠帝,孝惠帝和吕后感激他在下邑路上解救孝惠帝和鲁元公主。 【参考译文】 汝阴侯夏侯婴是沛县人,(起初)在沛县官府的马房掌管养马驾车。每当送客人回来,经过沛县四水亭,就跟高祖交谈,没有不谈到日影移动,天色已晚才走的。不久,夏侯婴做了县里的试用官吏,与高祖很亲近。高祖开玩笑伤害了夏侯婴,有人揭发了高祖。高祖当时当亭长,官吏伤人,加重治罪。高祖就申诉他没有伤害夏侯婴,夏侯婴就为他做证。后来这个案子又翻了过来,夏侯婴因为高祖(作伪证)的牵连而坐牢一年多,挨了几百板,终于因为这让高祖逃脱了罪责。 高祖当初跟手下想攻沛县的时候,夏侯婴以县令属官的身份做高祖的使者。(后来)高祖回师平定三秦,夏侯婴又跟随高祖攻打项羽,到了彭城,项羽打败汉军,汉王打了败仗,因为形势非常不利而逃跑,(路上)遇见孝惠帝和鲁元公主,让他们上了车。因为马已经疲惫而敌人又在后面穷追不舍,汉王着急,几次用脚把孩子踹到车下,要丢下他们。夏侯婴几次都把他们从车下抱起来,让他们坐在车上,先慢慢驾车,等到把孩子抱好坐定后,才驾车奔跑。汉王非常生气,一路上有十几次想斩杀夏侯婴,但最终得以逃脱,把孝惠帝和鲁元公主送到了丰邑。 汉王追击逃跑的匈奴骑兵到平城,被胡人包围,被困了七天,汉王派使者送厚礼给匈奴单于的阏氏,冒顿就解除一面的包围。汉王出城时想快点跑,夏侯婴却坚持慢慢行走,弓箭手都拉满弓向外以护驾,终于脱身。 夏侯婴跟随汉高祖在沛县起兵,一直至高祖逝世,长期担任太仆官职。后来仍以太仆身份侍奉孝惠帝。孝惠帝和吕后感激他在下邑路上解救孝惠帝和鲁元公主,于是把宫殿北面第一等的公馆赐给夏侯婴,说是“近我”,来显示他地位尊贵并且与众不同。孝惠帝逝世后,代王来了,夏侯婴以太仆身份与东牟侯进入宫廷,废去少帝,用天子车驾到代王宫邸迎接代王,与大臣共立代王为孝文皇帝,他仍担任太仆。八年后去世,谥号为文侯。 13.山之叟 冬月,山之叟担一牡丹,高可隐人,枝柯鄂韡①,蕊丛丛以百数。主人异目视之,为损重赀。虑他处无足当是花者,庭之正中,旧有数本,移其位让焉。幂锦张烛,客来指以自负。亡何花开,薄如蝉翼,较前大不如。怒而移之山,再移之墙,立枯死。主人惭其故花,且嫌庭之空也,归其原,数日亦死。 客过而尤之曰:“子不见夫善相花者乎?宜山者山,宜庭者庭。迁而移之,在冬非春。故人与花常两全也。子既貌取以为良,一不当,暴摧折之,移其非时,花之怨以死也诚宜。夫天下之荆棘藜刺,下牡丹百倍者,子不能尽怒而迁之也。牡丹之来也,未尝自言曰:‘宜重吾价,宜置吾庭,宜黜汝旧,以让吾新。’一月之间,忽予忽夺,皆子一人之为。不自怒而怒花,过矣!庭之故花未必果奇,子之仍复其处,以其犹奇于新也。当其时,新者虽来,旧者不让,较其开孰胜而后移焉,则俱不死;就移焉,而不急复故花之位,则其一死,其一不死。子亟亟焉,物性之不知,土宜之不辨,喜而左之,怒而右之,主人之喜怒无常,花之性命尽矣!然则子之病,病乎其己尊而物贱也,性果而识暗也,自恃而不谋诸人也。他日子之庭,其无花哉!” 主人不能答,请具砚削牍,记之以自警焉。 [注:①韡:繁盛,音wěi。] 1.对文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损重赀        损:花费。 B.主人惭其故花      惭:惭愧。 C.客过而尤之       尤:责怪。 D.宜山者山,宜庭者庭   庭:种在庭院 2.下列对文中词句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怒而移之山,再移之墙”,句中两“之”字后都省略了“于”。 B.“花之怨以死也诚宜”一句中的“也”用在主语后,起提顿作用。 C.“物性之不知,土宜之不辨”是两个宾语前置句。 D.“以其犹奇于新也”、“他日子之庭,其无花哉”两句中的“其”字,用法相同。 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主人对新买牡丹做法的一组是 ①幂锦张烛,客来指以自负。 ②归其原,数日亦死。 ③暴摧折之,移其非时。 ④一月之间,忽予忽夺。 ⑤新者虽来,旧者不让。 ⑥喜而左之,怒而右之。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③④     D.②⑤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移植花木宜在春季,可主人却在冬季买了牡丹种在庭院里,导致其花期紊乱,不足一个月就死去了。 B.主人认为新牡丹株高蕾多,比原有的牡丹好;新牡丹死了,才知道还是原有的牡丹好,所以又把它移回了原处。 C.客人认为如果主人处理得当,旧牡丹虽被移出庭院,也可以不死,旧牡丹死了,主人不责怪自己反而怨花,是错上加错。 D.作者借客人之口,指出了人们看重自己而轻视生物的毛病,说明事物发展有自身的规律,人们应按客观规律办事。 5.翻译Ⅰ卷文言中的画线语句 (1)亡何花开,薄如蝉翼。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新者虽来,旧者不让,较其开孰胜而后移焉,则俱不死。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为下列语段中的画线语句,加上标点。 汉成帝将立赵飞燕为后,怒刘辅直谏,囚之掖廷狱。左将军辛庆忌等上书救辅,遂得减死。朱 云 请 斩 张 禹 上 怒 将 杀 之 庆 忌 免 冠 解 印 绶 叩 头 殿 下曰 此 臣 素 著 狂 直 臣 敢 以 死 争 叩 头 流 血 上 意 解 然 后得 已。庆忌此两事,可与汲黯、王章同科。 【参考答案】 1.B(惭,为动用法,“为……惭愧”) 2.D(第一个“其”是代词,指“庭之故花”;第二个“其”是语气副词,表推测语气。) 3.C(②⑤句不是对新牡丹的做法。) 4.D(A说“移植花木宜在春季,文中说“迁而移之,在冬非春”。 B“新特丹死了,才知道还是原有的牡丹好”与文意不符。原文是“亡何花开,薄如蝉翼,较前大不如”,新牡丹一开花,主人就感觉还是原有的好,不是它死后才知道的。 C“旧牡丹死了,主人不责怪自己反而怨花,是错上加错”与文意不符。文中主人对旧花始终没有“怨”。) 5.(1)不久,花开了,花瓣薄得像蝉的翅膀。(“亡何”译准,补出后句主语)(2)新的牡丹花虽然买来,旧的牡丹,(先)不移走(或“让出地方”),比较它们开的花哪个更好,然后再移栽,就都不会死掉。 6.朱云请斩张禹,上怒,将杀之。庆忌免冠,解印绶,叩头殿下,曰:“此臣素著狂直,臣敢以死争。”叩头流血。上意解,然后得已 【参考译文】 冬天,山中有位老翁挑了一株牡丹,(牡丹)有一人多高,枝条繁茂,花苞簇簇数以百计。主人对它另眼相看,出高价买了下来。怕栽在别处与这株牡丹不相称,庭院中原有几株牡丹,特地移到别处,把地方让出来。上面用锦帐遮盖,晚上点上烛火,客人来了,(主人)常指着它感到自豪。不久,花开了,花瓣薄得像蝉的翅膀,大大不如原先的那几株牡丹,于是主人愤愤地将它移到山上,再移到墙边,牡丹很快枯死了。主人感到对不起原有的那几株牡丹,并且嫌庭院太空,便将原来的牡丹移回原处,没过几天,也枯死了。 来访的客人埋怨主人道:“您没见过善于种花的人吗?适宜在山上长的就种在山上,适宜在庭院中长的就栽在庭院,如果迁移它,应该在冬天而不是春天。所以人和花常能两全其美。您既然根据外貌认为那些牡丹是良种,一见不如原来想的那样,立即粗暴地摧残损害它们,移栽不按时节,牡丹花含冤而死理所当然。天底下荆棘、藜刺之类的东西比牡丹低下百倍,您没有办法因为生气而统统把它们迁走。牡丹来时,并不曾自己说:‘应该看重我的身价,应该把我栽在庭院中,应铲除你原有的旧花,(把地方)让给我这新来的。’一个月中,忽而珍视它,忽而贬抑它,都是您一个人所为。不怪自己却怪花,这就错了!庭中旧有的牡丹花,未必一定名贵,你仍然把它们移回原处,以为它们比新买的好。(如果当初)新的牡丹虽然买来,旧的牡丹先不移走,比较它们开的花哪个更好,然后再移栽,就都不会死掉了。您急急忙忙,既不懂生物的习性,又不知道土壤是否适宜,高兴了就抬举它,生气了就摧残它,主人如此喜怒无常,花的命也就送掉了。那么,您的毛病在于看重自己而轻视生物,性情专断而缺乏见识,自以为是而不和人商量。以后您的庭院中,大概不会有花木了。” 主人听了无以对答,于是准备下笔墨纸砚,记下这件事情为自己的警戒。 (选自袁牧《小仓山房文集》) 【参考译文】 汉成帝将要立赵飞燕为皇后,因刘辅直言劝谏而发怒,把他囚禁在掖廷的监狱里。左将军辛庆忌等上书救援他,于是免去了死刑。朱云请求斩杀张禹,皇上发怒,要杀死朱云。辛庆忌摘下朝冠,解下拴印的绶带,在殿下叩头,说:“这个臣子素来以狂放直率著名,臣敢以死为他争解。”叩头流出血来。皇上的怒气缓解了,事情才算完。庆忌的这两件事,可以与汲黯、王章列入一类。 (选自洪迈《容斋随笔》) 14.梁鸿 梁鸿字伯鸾,扶风平陵人也。父让,王莽时为城门校尉,封修远伯,使奉少昊。后寓于北地而卒。鸿时尚幼,以遭乱世,因卷席而葬。后受业太学,家贫而尚节介,博览无不通,而不为章句。学毕,乃牧豕于上林苑中。曾误遗火,延及它舍,鸿乃寻访烧者,问所去失,悉以豕偿之。其主犹以为少。鸿曰:“无它财,愿以身居作。”主人许之,因为执勤,不懈朝夕。邻家耆老见鸿非恒人,乃共责让主人,而称鸿长者。于是始敬异焉,悉还其豕。鸿不受而去,归乡里。 势家慕其高节,多欲女之,鸿并绝不娶。同县孟氏有女,状肥丑而黑,力举石臼,择对不嫁,至年三十。父母问其故,女曰:“欲得贤如梁伯鸾者。”鸿闻而娉之。女求作布衣、麻屦、织作筐、缉绩之具。及嫁,始以装饰入门。七日而鸿不答,妻乃跪床下请曰:“窃闻夫子高义,简斥数妇,妾亦偃蹇数夫矣。今而见择,敢不请罪。”鸿曰:“吾欲裘褐之人,可与俱隐深山者尔。今乃衣绮缟、傅粉墨,岂鸿所愿哉?”妻曰:“以观夫子之志耳。妾自有隐居之服。”乃更为椎髻,著布衣,操作而前。鸿大喜曰:“此真梁鸿妻也,能奉我矣!”……遂至吴,依大家皋伯通,居庑下,为人赁舂。每归,妻为具食,不敢于鸿前仰视,举案齐眉。伯通察而异之曰:“彼佣能使其妻敬之如此,非凡人也。”乃方舍之于家。 [注]偃蹇:高傲。 择:弃。 1.对下面词语的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A.使奉少昊 奉:供奉 B.问所去失 去失:损失 C.邻家耆老见鸿非恒人 恒:有恒心的 D.乃共责让主人 责让:批评指责 2.比较下列两组句子加点的意思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而不为章句 王莽时为城门校尉 ②悉以豕偿之 以观夫子之志耳 A.两个“为”字相同,两个“以”字也相同 B.两个“为”字不同,两个“以”字也不同 C.两个“为”字相同,两个“以”字不同 D.两个“为”字不同,两个“以”字相同 3.下列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其主犹以为少 B.主人许之,因为执勤 C.及嫁,始以装饰入门 D.而称鸿长者 4.下面能全都表现梁鸿的节介的一组是 ①寻访烧者,问所去失,悉以豕偿之 ②因为执勤,不懈朝夕 ③鸿不受而去,归乡里 ④多欲女之,鸿并绝不娶 ⑤居庑下,为人赁舂 A.①③⑤ B. ②④⑤ C. ①③④ D. ①④⑤ 5.对这段文字的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梁鸿家境贫寒,却崇尚独特的节操,得到世人的称颂。 B.梁鸿不小心失火,就去找蒙受火灾损失的人家,赔偿人家的损失。因为他的诚实,又与众不同,他的主人知道应该把猪还给他,可梁鸿并不接受。 C.梁鸿因为孟氏之女的相知和仰慕,娶了孟氏之女,希望可以到深山过隐居生活。 D.文中举案齐眉表示恭敬,后来表示夫妻相敬。由恭敬的举案齐眉,到相敬的举案齐眉,词义的变化反映了人们价值观念的变化。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5分) (1) 以遭乱世,因卷席而葬。(2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今乃衣绮缟、傅粉墨,岂鸿所愿哉?(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参考答案】 1.C(恒:“常”)      2.B(为:动词,写;动词,当。以:介词;连词,来) 3.C(装饰:再身体或物体的表面加些附属的东西,使美观。  A以(之)为:把它看作;认为。B因为(之):就给(他);连词表原因。D长者:现代多了年纪、辈分高的意思) 4.A(表现其婚姻态度) 5.B(悉:全部。主人嫌不够,梁鸿以身代佣,在邻居的责备下,主人把猪全部还给梁鸿) 6.(见译文) 【参考译文】 梁鸿的字叫伯鸾,是扶风平陵县人。父亲让,王莽时候做城门校尉,封为修远伯,让他祭祀西方上帝少昊。后来寓居在北地,死在那里。梁鸿那时年纪还小,因为遇上乱世,就用席子卷着把父亲埋了。后来在太学读书,家境贫寒却崇尚独特的节操,饱读群书,没有不通晓的,却不著述,不给古代典籍作分析解释。完成了学业,就在上林苑放猪。曾经不慎失火,蔓延到别的房屋,梁鸿就寻找到受灾的人家,问他损失了多少,把猪全部拿来做赔偿。那家主人还认为太少。梁鸿说:“我没有别的财产,愿意用自己的身体做工来抵。”那家主人答应了,梁鸿就给他们做杂务,早早晚晚从不懈怠。那家邻居的老人们看到梁鸿不是平常人,就都责怪那家主人,并称赞梁鸿忠厚老实。从此那主人才敬佩梁鸿,觉得他很特别,把猪全部还给梁鸿。梁鸿不接受就离开,返回自己家乡。 有势力的人家羡慕梁鸿的高尚节操,很多要把女儿嫁给他,梁鸿都谢绝不娶。同县姓孟人家有个女儿,形状肥胖丑陋黝黑,力气很大,能举起石臼,不想匹配婚嫁,年龄都到三十岁了。父母问她什么原因,那女子说:“要得到梁伯鸾那样贤能的。”梁鸿听了就下礼聘了她。女子请求制作粗布衣服、草鞋、纺织用的筐、搓绳子的工具。等到出嫁,才梳妆打扮进了门。过门七天梁鸿都不答理她,妻子就跪在床下请求说:“我私下听说您有高尚的节义,挑选斥退了几个女子,我选择夫婿,也高傲地对待过几个男子。现在我被您舍弃,哪敢不向您请罪。”梁鸿说:“我要的是穿粗布衣服,可以同我一起到深山隐居的人罢了。现在居然穿着绮丽的绢绸衣服,涂脂抹粉,这哪里是我的意愿呢?”妻子说:“只是看看你的志向罢了。我自有隐居的服装。”就重新把头发梳成椎形的髻,穿上粗布衣服,做着女人的活计到梁鸿的面前来。梁鸿非常高兴,说:“这真是我梁鸿的妻子啊,能够服侍我喽!”……于是来到吴,依附在世家望族皋伯通,住在厢房,给人雇工舂米。每当打工回来,妻子就准备好食物,不敢在梁鸿面前直接仰视,把盛食物的托盘举得跟眉毛一样高。伯通看到了感到很奇怪,说:“那个打工人能让他的妻子如此敬畏他,不是平常人。”就让他在家里住。 15.阮籍 阮籍字嗣宗,陈留尉氏人也。父瑀,魏丞相掾,知名于世。籍容貌瑰杰,志气宏放,傲然独得,任性不羁,而喜怒不形于色。博览群籍,尤好《老》《庄》。嗜酒能啸,善弹琴,当其得意,忘其形骸。时人多谓之痴,惟族兄文业每叹服之,以为胜己,由是咸共称异。   籍本有济世志,属魏之后,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籍由是不与世事,遂酣饮为常。文帝初欲为 武帝求婚于籍,籍醉六十日,不得言而止。钟会数以时事问之,欲因其可否而致之罪,皆以酣醉获免,及文帝辅政,籍尝从容于帝曰:“籍平生曾游东平,乐其风土”帝大悦,即拜东平相。籍乘到郡,坏府舍屏障,使内外相望。法令清简,旬日而还。帝引为大将军从事中。 会帝让九赐,公卿将劝进,使籍为其辞。籍沉醉忘作,临诣府,使取之,见籍方眠。使者以告,籍便书案,使写之,无所改窜。辞甚清壮,为时所重。 籍虽不拘礼教,然发言玄远,口不臧否人物。性至孝,母终,正与人围棋,对者求止,籍留决赌。既而饮酒二斗,举声一号,吐血数升。及将葬,食一蒸肫;饮二斗酒,然后临诀,直言穷矣,举声一号,因又吐血数升。毁骨瘠立,殆致灭性,裴楷往吊之,籍散发箕踞,醉而直视。楷吊唁毕便去。   籍又能为青白眼,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及嵇喜来吊,籍作白眼,喜不怿而退,喜弟康闻之,乃赍酒挟琴造焉,籍大悟,乃见青眼。由是礼德之士疾之若仇,而帝每保护之。 (选自《晋书》) 1.对下列句子加点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坏府舍屏障 坏:毁坏 B直言穷矣,举声一号 穷:尽 C口不臧否人物 臧否:批评 D乃赍酒挟琴造焉 造:赠送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A.而喜怒不形于色 吾尝终日而思矣 B.籍由是不与世事 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C.文帝初欲为武帝求婚于籍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D.皆以酣醉获免 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3.下列各句子中加点词称代内容的说明,正确的一项是 A临诣府,使取之 代前文的“作” B籍便书案,使写之 代前文的“书案” C钟会数以时事问之 代前文的文章 D乃赍酒挟琴造焉 代前文的阮籍 4.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阮籍不拘礼教的一项是 ①籍由是不与世事 ②坏府舍屏障,使内外相望 ③籍沉醉忘作 ④举声一吼,吐血数升 ⑤籍散发箕踞,醉而直视 ⑥及嵇喜来吊,籍作白眼 A①②⑤ B②⑤⑥ C③④⑥ D ①③⑤ 5.下列对原文的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阮籍出生于宦门,生性孤傲不羁,不管什么事都绝不表现在神态上,人们难以理解他,说他是痴呆子。 B阮籍嗜酒如命,有时喝得酩酊大醉,但醉里却能清醒,即使是写作也不会出差错,甚至写出来的文章让世人叹服。 C阮籍是一个不拘礼教的人,对于那些固守礼教者往往是给以白眼,也因此受到他们的痛恨;而对于不拘礼教者给以青眼,表示尊重和欢迎。 D阮籍十分孝顺,当听到母亲噩耗时,虽然继续下棋饮酒,却痛苦地大吐鲜血,以致病得差点丢了命。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钟会数以时事问之,欲因其可否而致之罪。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使者以告,籍便书案,使写之,无所改窜。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B(A坏:拆除;C臧否:评论人物的好坏善恶;D造:访问) 2.D(A而①表承接,②表修饰;B与①参与,动词,②跟,介词;C为①替,②为了;) 3.D(A称代前文的文辞;B称代前文“书案”的文字;C指阮籍) 4.B(①是“名士少有全者”的对策,②是“性至孝”,痛伤其母之逝的表现) 5.A(“什么事都不表现在神态上”错) 6.(1)钟会多次问他一些时事问题,想趁机找出差错来治他的罪。(2)使者把这事告诉阮籍,阮籍便写在案上,让人抄写、文字都不必改动。 【参考译文】 阮籍字嗣宗,陈留尉氏人,父亲阮,魏国的丞相掾,在当世知名。阮籍容貌奇美俊伟,志气开阔奔放,傲然独立,任性不受羁绊、喜怒不显露在表情上。他博览群书,尤其喜好《老子》《庄子》。嗜酒并能够长啸,又很会弹琴。当他得意时,竟忘记了自己的形骸和举止。当时人多说他痴呆,只有他同族兄长阮文业每每赞扬佩服他,认为他超过自己,因此大家都一齐称赞他奇异的才能。 阮籍本有剂世之志,正当魏晋之际,天下多有变故,名士很少有能保全自己的,阮籍为此不参与世事,便经常饮酒至醉。文帝司马昭想为武帝司马炎向阮籍求婚,阮籍醉了六十天,文帝没有说话的机会才中止。钟会多次问他一些时问题,想趁机找出差错来治他的罪,阮籍以大醉而豁免。在文帝辅政时,阮籍曾从容不迫地对他说:“我平时曾经游历过东平,喜欢那里的风土人情。”司马昭很高兴,便授予他东平相的职位。阮籍骑着毛驴到任,拆毁了原来的府宅屏障,以便内外相望。法令轻平简约,十来天便回京,司马昭推荐他做大将军从事中郎。 到了司马昭辞让九赐之封的时候,公卿要辅助他登帝位,让阮籍起草劝进书,阮籍喝得大醉忘记了起草,公卿们临到公府时,让人来取,见阮籍在伏案醉眠。使者把这事告诉他,阮籍写在案上,让人抄写,没什么改动,言辞十分清正难辩,被当时的人所推重。 阮籍虽然不拘于礼教,但是讲话言辞深远,不评论别人的好坏。天性特别孝顺,母亲死时,他正和别人下围棋,对弈者请求中止,阮籍留对方一定下完这一局。事后饮酒二斗,大哭一声,吐血好几升,母亲下葬时,他吃了一只蒸猪,喝了两斗酒,然后与灵柩诀别,话说罢了,又一声恸哭,于是又是吐血几升。伤害了身体,骨瘦如柴,几乎丧了生命。裴楷前往凭吊,阮籍披头散发,箕踞而坐,醉眼直视,裴楷吊唁完毕就离去。 阮籍又会做青白眼,见到崇尚礼义的世欲之士,就用白眼相对。嵇喜前来吊丧时,阮籍便用白眼看他,嵇喜很不高兴地退了出去。嵇喜的弟弟嵇康听说之后,便带着酒,挟着琴造访了他,阮籍很高兴,便现出青眼。因此礼义世俗之士嫉恨他如仇人,而文帝司马昭总是保护了他。 16.张俭 张俭字元节,山阳高平人,赵王张耳之后也。父成,江夏太守。俭初举茂才,以刺史非其人,谢病不起。延熹八年,太守翟超请为东部督邮。时中常侍侯览家在防东,残暴百姓,所为不轨。俭举劾览及其母罪恶,请诛之。览遏绝章表,并不得通,由是结仇。乡人朱并,素性佞邪,为俭所弃。并怀怨恚,遂上书俭与同郡二十四人为党,于是刊章①讨捕。俭得亡命,困迫遁走,望门投止,莫不重其名行,破家相容。后流转东莱,止李笃家。外黄令毛钦操兵到门,笃引钦谓曰:“张俭知名天下,而亡非其罪。纵俭可得,宁忍执之乎?”软因起抚笃曰:“蘧伯玉②耻独为君子,足下如何自专仁义?”笃曰:“笃虽好义,明廷③今日载其半矣。”钦叹息而去。笃因缘送俭出塞,以故得免。其所经历,伏重诛者以十数,宗亲并皆殄灭,郡县为之残破。   中平元年,党事解,乃还乡里。大将军、三公并辟,又举敦朴,公车特征,起家拜少府,皆不就。献帝初,百姓饥荒,而俭资计差温,乃倾竭财产,与邑里共之,赖其存者以百数。 建安初,征为卫尉,不得已而起。俭见曹氏世德已萌,乃阖门悬车,不豫政事。岁余,卒于许下,年八十四。 (《后汉书?党锢列传》) [注]①刊章:诏令上删除告密人的名字。 ②蘧伯玉:春秋时卫国的大夫,很讲义气。 ③明廷:汉代对县令的敬称。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览遏绝章表 绝:截留。 B.笃因缘送俭出塞 缘:缘分。 C.大将军、三公并辟 并辟:同时征召。 D.而俭资计差温 差:稍微。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与在文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残暴百姓,所为不轨。 B.览遏绝章表,并不得通,由是结仇。 C.俭得亡命,困迫遁走。 D.公车特征,起家拜少府,皆不就。 3.比较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①所为不轨 ②为俭所弃 ③明廷今日载其半矣 ④莫不重其名行 A.③④意思、用法都不同 ①②意思、用法都不同 B.③④意思、用法都不同 ①②意思不同,用法相同 C.③④意思不同,用法相同 ①②意思、用法都不同 D.③④意思、用法都相同 ①②意思、用法都相同 4.以下句子分别编成四组,全部表现张俭“望门投止”,能得民救助的原因的一组是( ) ①以刺史非其人,谢病不起 ②览遏绝章表,并不得通,由是结仇。 ③乡人朱并,素性佞邪,为俭所弃。 ④俭举劾览及其母罪恶,请诛之。 ⑤乃倾竭财产,与邑里共之 ⑥宗亲并皆殄灭 A.①③⑤ B.②⑤⑥ C.②④⑥ D.①③④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张俭为人刚正不阿,且淡泊功名,见刺史不称职,就称病不做秀才,对大宦官侯览及其母亲的罪恶,也敢冒死弹劾。 B.毛钦也很敬重张俭,但他有命在身而不便直说,所以用蘧伯玉的耻于独作君子的德义来暗示李笃,自己也具仁义之德。 C.张俭晚年颇受器重,但他对政事已经感到厌倦,官府多次征召,他都不肯就任。因为家中比较富裕,灾荒时能倾尽财产,济助百姓。 D.建安初年,张俭被征召为卫尉,他内心并不愿出任,只是迫不得已才去上任的。后来他发现曹操已有取代汉室的野心,于是就退隐了,从此没再参预过政事。 6.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画线的句子。   西施病心而颦(pín,皱眉头)其里,其里之丑人见之而美之,归亦捧心而颦其里。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之走。 彼知颦美而不知颦之所以美。 (1)其里之丑人见之而美之,归亦捧心而颦其里。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彼知颦美而不知颦之所以美。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B 缘,机会,机缘。 2.D 特征:特意征召。 3.C 4.D(句②是侯览的行径,句⑤是晚年的事,句⑥也是“救助”的后事。) 5.D(文中“俭资计差温”一句,说明张俭一生清廉,家中的财务只能使生活稍微温饱,说他比较富裕是错误的。 6.(1)那同村的丑女人看见了觉得西施那样子挺美,回家后也捧着胸口,皱着眉头在村里走来走去。 (2)村里的那个丑女人只看到西施皱眉的样子美,却不知西施皱眉为什么美。 【参考译文】 张俭字元节,山阳高平人,是赵主张耳的后代。父亲张成,任江夏太守。张俭最初被荐举为茂才,因为荐举他的刺史不太好,便托病不去就职。 延熹八年,太守翟超请他出任东部督邮。当时中常侍候览家在防东,残害百姓,行为不轨。张俭检举弹劾侯览及其母亲的罪恶,请朝廷诛杀侯览。侯览扣压了奏章,不能上达皇帝,因此两人结仇。张俭的同乡朱并,向来品性诌佞邪恶,为张俭所不齿,朱并因此怀恨在心,于是上书告发张俭与同郡二十四人结为私党,朝廷删削掉奏章上朱并的名字发下,下令逮捕张俭等人。张俭被迫逃命,困顿窘迫,四处奔逃,看到人家就投宿,人们无不敬重他的姓名行止(《辞源》“名行”条。在语境中似“名声品行”更好)都冒着家破人亡的危险收留他,后来流转到东莱郡,藏在李笃家。外黄令毛钦率兵到李笃家搜捕,李笃把毛钦叫到一旁对他说:“张俭知名天下,虽然逃亡,并非有罪。即使张俭可以抓到,难道你就忍心拘捕他吗?”毛钦起来拍一拍李笃说:“蘧伯玉以独自当君子为可耻,足下怎能以仁义自专?”李笃说:“我虽然向往道义,今天尊驾也得到一半了。”毛钦叹息而去。 李笃趁此机会将张俭送出塞外,因此能够幸免于难。他所经过的地方,有几十人遭受极刑,宗族亲戚都被灭绝,郡县因此遭到严重破坏。 中平元年,党事解除,张俭回到家乡。大将军、王公都征召他,又荐举他为敦朴,公车特征,从家中请出,任少府之职,他都没有应召。献帝初年,百姓遭饥荒,而张俭家资产略能维持温饱,于是拿出所有的财产,与邑人共同享用,靠张俭活下来的有几百人。 建安初年,朝廷征召他做卫尉,不得已而就职。张俭看到曹氏的德运已经显现,就辞官不做,闭门谢客,不问政事。一年多后,张俭在许县去世,时年八十四 17.阳城 阳城字亢宗,定州北平人。城谦恭简素,遇人长幼如一。远近慕其行,来学者迹接于道。闾里有争讼,不诣官而诣城决之。有盗其树者,城遇之,虑其耻,退自匿。尝绝粮,遣奴求米,奴以米易酒,醉卧于路。城怪其故,迎之,奴未醒,乃负以归。及觉,痛咎谢,城曰:“寒而饮,何责焉?”岁饥,屑榆为粥,讲论不辍。或哀其馁,与之食,不纳。山东节度府闻城义者,发使遗五百缣,戒使者不令返。城固辞,使者委而去,城置之未尝发。会里人邹俶欲葬亲,贷于人无得,城知其然,举缣与之。李泌为宰相,言之德宗,召拜右谏议大夫。初,城未起,缙绅想见风采。既处谏诤官,士以为且死职,天下益惮之。及受命,它谏官论事苛细纷纷,帝厌苦,而城渐闻得失且熟,犹未肯言。及裴延龄诬逐陆贽等,帝怒甚,无敢言,城闻,曰:“吾谏官,不可令天子杀无罪大臣。”乃上疏极论延龄罪,慷慨引义,申直贽等,累日不止。闻者寒惧,城愈厉。帝大怒,召宰相抵城罪。坐是下迁国子司业,简孝秀德行升堂上,沉酗不率教者皆罢。躬讲经籍,生徒斤斤皆有法度。薛约者,狂而直,言事得罪,谪连州。吏捕迹,得之城家。城坐吏于门,引约饮食讫,步至都外与别。帝恶城党有罪,出为道州刺史。至道州,治民如治家,宜罚罚之,宜赏赏之,不以簿书介意。月俸取足则已,官收其余。 [注]簿书:官府中的文书簿册。缣, 细绢。死职,为忠于职守而不惜去死。苛细,繁杂琐屑的政事。 1.下列句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A.及觉,痛咎谢    咎:归罪、责怪   B.屑榆为粥,讲论不辍  屑:碎末 ?? C.城固辞,使者委而去 委:丢下      D.简孝秀德行升堂上   简:选拔 2.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相同的一项是 ( ) ?? A.而城浸闻得失且熟,犹未肯言      B.慷慨引义,申直贽等 ?? C.躬讲经籍,生徒斤斤皆有法度      D.宜罚罚之,宜赏赏之,不以簿书介意 3.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 A.①不诣官而诣城决之        ②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 ?? B.①会里人邹俶欲葬亲,贷于人无得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 C.①土以为且死职,天下益惮之    ②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 D.①引约饮食讫,步至都外与别    ②中年兄殁南方,吾与汝俱幼,从嫂归葬河 4.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阳城清慎正直的一组是 ( ) ??  ①城遇之,虑其耻,退自匿        ②城固辞,使者委而去,城置之未尝发 ??  ③乃上疏极论延龄罪,慷慨引义,申直贽等 ④躬讲经籍,生徒斤斤皆有法度 ??  ⑤城坐吏于门,引约饮食讫,步至都外   ⑥月俸取足则已,官收其余 ?? A.①④⑥ B.①⑤⑥   C.②③④ D.②③⑤⑥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A.阳城的品行深受人们的景仰。远近的人都仰慕他的品行,前来求学的人接连不断, 当地的人有了争执,就请阳城来裁决。 ?? B.阳城为人宽厚仁慈。对于偷盗他家树的人,阳城退步避让,以免对方羞愧;对于擅 自以米换酒喝并醉倒于路的仆人,阳城将他背回了家,并宽慰他,让他不必自责。 ?? C.阳城忠于职守,直言敢谏。他虽不如其他谏官那样对政务事必躬亲,但在大臣遭陷 害,无人敢言时,他却能不惧触犯君威,挺身而出,仗义执言。 ?? D.阳城教化有道。他担任国子司业,对于太学诸生,奖掖孝道德行出众者,斥退酗酒 不遵守教化者。在他的教育下,太学诸生都能严守法度。 6.把文言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或哀其馁,与之食,不纳。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B  屑:名词活用作动词,磨成碎末。 2.C  C.古代汉语意为拘谨貌,现代汉语意为过分计较琐细的或无关紧要的事物。古今意义不同。A.所得所失,利弊。古今意义相同。B.充满正气,情绪激昂。古今意义相同。    D.在意,用于否定词后。古今意义相同。 3.A  均为连词,表示转折关系。B.前者为介词,构成介宾短语,引进对象,可译为“向”;后者为介词,构成介宾短语,引进对象,可译为“对”、“对于”。C.前者为副词,相当于“将”“将要”;后者为连词,表示让步关系,相当于“尚且”。D.前者为介词,相当于“跟”、“同”;后者为连词,表示并列,可译为“和”、“跟”、“同”。 4.D  排除①④,①表现宽厚,④表现教化及成效。 5.C  “他虽不如其他谏官那样对政务事必躬亲”错,应是其他谏官都只是就繁杂琐屑的事频频进谏,使得皇帝很厌烦 28:有人怜悯他饥饿,给他食物,他不肯接受。 6.有人怜悯他饥饿,给他食物,他不肯接受 【参考译文】 阳城字亢宗,定州北平人。阳城性情谦虚敬肃简约朴素,无论老幼,都一样对待。远近的人都仰慕他的品行,前来求学的人接连不断。当地的人有了争执,不去官府而是到阳城外裁决。有一个偷盗阳城的树的人,阳城遇见了他,担心他会羞愧,就退步躲藏起来。阳城家中曾经断了粮,派仆人去借米,仆人拿米换了酒喝,醉倒在路上。阳城为仆人迟迟未归而感到奇怪,就去迎接他,仆人睡在路上还未醒,阳城就把他背了回来。等到仆人醒了,深深自责谢罪,阳城说:“天冷喝酒,有什么值得责备的呢?”荒年,阳城把榆钱磨碎了煮粥为食,依然坚持讲学。有人怜悯他饥饿,给他食物,他不肯接受。山东节度府听说阳城有德,派使者送给阳城五百匹细绢,告诫使者不允许再拿回来。阳城坚决推辞,使者把绢丢下就回去了,阳城就把绢放在一边从未开封。正遇到同乡人邹俶想要安葬亲人,向别人借贷无门,阳城知道了他的情况,就把绢全部送给了他。李泌担任宰相,向德宗举荐阳城,德宗征召他来朝,任命他为右谏议大夫。当初,阳城未出任官职时,士大夫们都思慕他的刚正的风格。担任谏官之后,士大夫们都认为他定会为忠于职守而不惜去死,天下的官员们就更加畏惧他。到了阳城就职之后,其他的谏官都就繁杂琐屑的政事频频进谏,使得皇帝很厌烦,而阳城虽然渐渐地了解并熟知了政事的所得所失,却还是不肯进谏。直到裴延龄诬陷、放逐陆贽等官员时,因为皇帝对陆贽等非常愤怒,官员们都无人敢向皇帝进言,阳城听说了,就说:“我担任谏官,不能够让皇上冤杀无罪的大臣。”于是就上奏章激烈地指斥裴延龄的罪状,依据大义意气激昂地为陆贽等人申辩是非,多日不止。听者都很恐惧,但阳城的态度更加严厉。皇帝大怒,召宰相来治阳城的罪,阳城因此罪名被贬官为国子司业。阳城任国子司业,简选孝道德行出众的太学诸生予以拔擢,沉溺于酗酒不遵守教化的一律予以除名。阳城亲自教授经典,在他的教育下,太学诸生都能严守法度。薛约性格不羁又正直,因为进谏政事而获罪,被贬谪去连州。刑吏循踪追捕,在阳城家中将他抓获。阳城让刑使坐在门口等候,自己请薛约吃完了饭,又步行把他送到城外才与他道别。皇帝不满阳城结党的罪过,将他贬出京城,出任道州刺史。到了道州,阳城就像治家一样治理民众,适合处罚的就予以处罚,适合奖赏的就予以奖赏,对于官署中的文书簿册并不介意。每月的棒禄只取够用,余下的上交官府。 18. 祖冲之 祖冲之字文远,范阳遒人也。冲之稽古,有机思,宋孝武帝使值华林学省,赐宅宇车服。解褐南徐州从事、公府参军。 始元嘉中,用何承天所制历,比古十一家为密。冲之以为尚疏,乃更造新法,上表言之。武帝令朝士善历者难之,不能屈。会帝崩不施行。 历位为娄县令,谒者仆射。初,宋武平关中,得姚兴指南车,有外形而无机杼,每行,使人于内转之。升明中,齐高帝辅政,使冲之追修古法。冲之改造铜机,圆转不穷,而司方如一,马钧以来未之有也。时有北人索驭驎者亦云能造指南车,高帝使与冲之各造,使于乐游苑对共校试,而颇有差僻,乃毁而焚之。晋时杜预有巧思,造欹器①,三改不成。永时中,竟陵王子良好古,冲之造欹器献之,与周庙不异。文惠太子在东宫,见冲之历法,启武帝施行。文惠寻薨又寝。 转长水校尉,领本职。冲之造《安边论》,欲开屯田,广农殖。建武中,明帝欲使冲之巡行四方,兴造大业,可以利百姓者,会连有军事,事竟不行。冲之解钟律博塞②,当时独绝,莫能对者。以诸葛亮有木牛流马,乃造一器,不困风水,施机自运,不劳人力。又造千里船,于新亭江试之,日行百余晨。于乐游苑造水碓磨,武帝亲自临视。又特善算。永元二年卒,年七十二。 子暅之。暅之字景烁,少传家业,究极精微,亦有巧思。入神之当选,般、倕③无以过也。当共诣微之时,雷霆不能入。尝行遇仆射徐勉,以头触之,勉呼乃悟。父所改何承天历时尚未行,梁天监④初,暅之更修之,于是始行焉。位至太舟卿。 (《南史·文学传》) 注:①欹器:古代的一种盛水器。水少则倾,中则正,满则覆。君主可置于座右以为戒。②博塞:博戏,下棋一类的游戏。③般、倕:般,鲁班;倕,传说为舜时的七匠。 ④天监:南朝梁武帝的年号。前文的“元嘉”,是南朝宋文帝的年号;“升明”,是宋顺帝的年号;“永明”,是南朝齐武帝的年号;“永元”,是南朝齐东昏侯的年号。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武帝令朝士善历者难之 难:诘难 B.每行,使人于内转之 行:运行 C.文惠寻薨又寝 寝:搁置 D.冲之解钟律博塞 解:见解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 A.会帝崩不施行 B.不因风水,施机自运 C.少传家业,究极精微 D.暅之更修之,于是始行焉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乃更造新法,上表言之 惠王患之,乃令张仪佯去秦 B.圆转不穷,而司方如一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C.当其诣微之时,雷霆不能入 会其怒,不敢献 D.以头触之,勉呼 乃悟 焉用亡郑以陪邻 4.下列各组句了中,全表示祖冲之精于巧思的一组是 ( ) ①朝士善历者难之,不能屈 ②每行,使人于内转之 ③造欹器献之,与周庙不异 ④入神之妙,般、倕无以过也 ⑤造《安边论》,欲开屯田 ⑥齐高帝辅政,使冲之追修古法 A.①②③ B.①③ C.②⑤ D.④⑥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祖冲之是南朝人,经历过宋、齐等圾代,他在科学上的主要贡献是制定更加精密的历法,改造指南车,造水碓磨、千里船等。 B.祖冲之制定的历法虽然比前人的更加精密,但因为武帝去世而未能施行,后来他的儿子重新修订之后才得以施行。 C.因为古代传下来的旨南车部件不全,无法正常运行,祖冲之加以改造之后,旋转更加灵活,在指示方向上却非常准确。 D.祖冲之不但在器物制造上精思巧妙,在音乐和棋类上也天下无双,同时在屯田种植、为官治军上也有突出的才能。 6.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孟子·滕文公下》) (1)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 (2)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 ____  【参考答案】 1.D(懂得) 2.A(B)风和水;C家传的学业;D在这时) 3.D(A副词,都表示承接,可译为“于是”。B连词,表转折,译为“但是”“却”。C代词,在主谓短语中做主语,译为“他”。D前一个“以”是介词,用;后一个“以”是连词,表结果) 4.B②讲姚兴指南车的状况; ④讲祖冲之的儿子;⑤⑥不属于“精于巧思”方面) 5.D(祖冲之在屯田种植上只是提出了一些想法,没有施行;说“为官治军上也有突出的才能”,文中没有说明) 6.(1)有人告诉他说:“这不是有道德的人的行为。”(重点词:“或”,“是非”) (2)如果知道这样做不合礼义,就应该迅速停止,为什么要等到明年呢?(第一句重在“其非义”,第二句重在“速已”,第三句重在反问句式解释出来) 【参考译文】 祖冲之,字文远,范阳遒县人。祖冲之喜欢考查古事,有技巧灵思,(南朝)宋孝武帝让他到华林苑太学里当值,赏赐给他宅院车马服饰,任职南徐州从事、公府参军。 当初元嘉年间,朝廷使用何承天所制定的历法,比古代的十一家还严密。但是祖冲之认为还不够严密,于是重新制定了新的历法,上奏章加以说明。孝武帝朝廷上擅长历法的人诘难他,但难不倒他,适逢武帝去世没能施行。 后任职作娄县令,又作谒者仆射(负责朝觐宴飨的总负责人)。当初,宋武帝平定关中,得到姚兴所制造的指南车,有外形而没有里面的机关,每当运行的时候,派人在里面转动它。升明年间,齐高帝辅政,让祖冲之仿照古代的原样加以修理。祖冲之重新制作成铜机关的车,尽管可随意旋转,但指示方向却非常准确,自汉末的马钧以来没有这样的东西。当时有个叫索驭驎的北方人也说能够造指南车,南朝的齐高帝让他和祖冲之各自制造,并让他们在乐游苑一同考校试验,两人所制造的指南车却有很大差别,于是毁掉并烧了索驭驎制的车。晋代的杜预心思灵巧,制造欹器(古代的一种盛水器。水少则倾,中则正,满则覆。君主可置于座右以为戒),多次改动都没有做成。永明年间,竟陵王子良(子良,人名)喜欢古代的东西,祖冲之制造欹器献给他,和宗庙里摆放的没有区别。文惠太子在东宫时,见到祖冲之所制的历法,启禀武帝施行。因为文惠太子不久去世而搁置了。 后来又转为长水校尉,并兼任原来的职务。祖冲之制定了《安边论》,想要建立屯田制度,扩大农业种植。建武年间,齐明帝想派祖冲之巡视四方,创建可以利于百姓的大业,适逢连续有战事,事情最终也没有做成。祖冲之精通音律棋类等,当时独一无二,没有谁能够成为他的对手。因为诸葛亮造有木牛流马,于是制造一种器物,不用凭借风和水,装置上机关自行运转,不费人力。又制造了千里船,在新亭江上试验,每天行走百余里。又在乐游苑造水碓磨(借水力运用的春米工具),武帝曾亲自前往观看。又特别善于计算。永元二年去世,享年七十二岁。 其子名暅之字景烁,少小时习学家传的学业,深入研究的十分精细,也有灵巧的心思。技艺达到神妙的境地,就是古代传说中的鲁班和倕(传说为舜时的巧匠)这样的巧匠也难以超过他。当他思考到深入之处时,雷霆之声也难以入耳。曾经在走路时遇到仆射徐勉,头竟撞到了徐勉身上,徐勉呼叫他才觉察到。他的父亲所改定的何承天的历法当时尚未施行,梁武帝天监初年,暅之又重新加以修订,在这时才开始施行。职位至太舟卿。 19.尹翁归 尹翁归字子兄,河东平阳人也,徙杜陵。翁归少孤,与季父居。为狱小吏,晓习文法。 喜击剑,人莫能当。 是时大将军霍光秉政,诸霍在平阳,奴客持刀兵入市斗变,吏不能禁,及翁归为市吏, 莫敢犯者。公廉不受馈,百贾畏之。 后去吏居家。会田延年为河东太守,行县至平阳,悉召故吏五六十人,延年亲临见,令 有文者东,有武者西。阅数十人,次到翁归,独 伏不肯起,对曰:“瓮归文武兼备,唯所施设。”功曹以为此吏倨傲不逊,延年曰:“何伤?”遂招上辞问,甚奇其对,除补卒史,便从归府。案事发奸,穷竟事情,延年大重之, 自以能不及翁归,徙署督邮。 河东二十八县,分为两部,闳孺部汾北,翁归部汾南。所举应法,得其罪辜,属县长吏 虽中伤,莫有怨者。举廉为缑氏尉,历守郡中,所居治理,迁补都内令,举廉为弘农都尉。征拜东海太守,过辞廷尉于定国。定国家在东海,欲属托邑子两人,令坐后堂待见。定 国与翁归语终日,不敢见其邑子。既去,定国乃谓邑子曰:“此贤将,汝不任事也,又不可 干以私。” (《汉书?七六》)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为狱小吏,晓习文法。 文法:文章格式 B.案事发奸,穷竟事情。 案事:案子 C.属县长吏虽中伤,莫有怨者。 中伤:受到毁谤 D.历守郡中,所居治理。 治理:政治太平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后去吏居家 遂召上辞问 A B 昂其直,居为奇货 莫辞更坐弹一曲 除补卒史,便从归府 所举应法,得其罪辜 C D 乘楼车,从吏卒 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 3.对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称代内容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廉不受馈,百贾畏之。 (指尹翁归) B.延年大重之 (称代前文的“事情””) C.得其罪事 (称代前文的“所举””) D.不敢见其邑子 (指于定国) 4.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尹翁归奉职守法的一组是 ①及翁归为市吏,莫敢犯者。②公廉不受馈,百贾畏之。③独伏不肯起。④案事发奸,穷竟事情。⑤征拜东海太守。⑥不敢见其邑子。 A.①④⑥ B.②③⑤ C.①③⑥ D.②④⑤ 5.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尹翁归既晓文尚武,又善击剑,人莫能当,因此依恃霍光在市场斗殴闹事的霍氏家奴再也不敢捣乱。 B.尹翁归受到河东太守田延年接见时不卑不亢,应答如流,赢得田延年好感,而被委以官职。 C.尹翁归审理案件,秉公执法。核事发奸,穷根究底;查办案子,合乎法度,重在罪证。 D.廷尉于定国想将两同乡嘱托给尹翁归,与之言谈终日竟不敢提及。尹翁归廉洁无私,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翁归文武兼备,唯所施设。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敢见其邑子。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D(A文法:法令条文;B案事:查究案子;C中伤:受到处罚)。 2.C(A.居:① 住,居住。②储存。B.辞:①文辞,书面。②推辞。C.都是“使……跟从”、“带着”的意思。D.举:①检举。②选任。)。 3.B.(指尹翁归)。 4.A ( 含有③、⑤的不应该选择。 ①侧面表现其奉职,不敷衍。②“公廉”是为吏的基本要求,尹翁归能够做到,这是奉职守法的表现。③自信,不卑不亢。④奉职。⑤朝廷授职,不是侧重于其被朝廷看中的原因,而是为了引出“过辞廷尉于定国”的事。⑥重臣尚且不敢有所请托,侧面表现其守法 ) 5.A (将霍氏家奴再也不敢捣乱的原因归结为“尹翁归既晓文尚武,又善击剑,人莫能当”是不对的,是因为其治政有能耐。应该联系其“为吏”的特点来理解) 6.(l)我既能文又能武,只听凭您的安排 (2)不敢让那两个同乡出来拜见尹翁归 【参考译文】 尹翁归字子兄,是河东平阳人,后来迁徙到杜陵.尹翁归小时死了父亲,跟他的叔父住 在一起。他担任办理诉讼的小吏,通晓法令条文。喜爱击剑,没有谁能抵挡他。 当时大将军霍光主持政事,霍家人住在平阳,家奴门客拿着兵器进入街市殴斗闹事,主 管官员无法制止,等到尹翁归做街市的主管官吏,没有谁敢违犯法律。他公正廉洁不接受贿赂,商人们都畏服他。 他后来离职回家。刚好碰上田延年担任河东太守,巡视属县来到平阳,将当地旧吏五六 十人全部召集起来,田延年亲自去跟他们见面,叫他们有文才的站在东边,有武略的站在西 边。考察了解了几十个人,轮到尹翁归,只有他伏在地上不肯起身,他对答道:“我文才武 略齐备,您只管吩咐。”功曹认为这个小吏傲慢不谦逊,田延年说:“这有什么关系?”于是 叫他上堂来,设下文辞让他回答,田延年感到他的回答很不一般,授任补职让他做了卒史(官 名),于是带他回到郡府。他调查事情揭发坏人,彻底了解事情的底细,田延年十分器重他, 田延年自己感到才能比不上尹翁归,调任他做了督邮。 河东郡属下二十八个县,分成两部,闳孺主管汾北一部,尹翁归主管汾南一部。尹翁归 检举揭发他人时都符合法制规定,掌握违法者的犯罪事实,属县长吏虽然受到他的制裁,也没有谁怨恨的。他被推举廉能担任缑氏县尉,曾经做过郡中太守,他任职的地方都治理得很好,升职补任都内令,被推举廉能担任弘农都尉。 朝廷征召他任命他做东海太守,他去拜访辞别廷尉于定国。于定国老家在东海郡,他想将两个同乡后辈托付给尹翁归,请他关照,就让这两个人坐在后堂等着出来见尹翁归。于定国跟尹翁归谈论了一整天,始终不敢让那两个同乡出来拜见尹翁归。尹翁归离开之后,于定国才对同乡后辈说:“他是一个好郡守,你们没有能力在他手下任职,他又是不能用私情去请求的。” 20.豫让 豫让者,晋人也。故尝事范氏及中行氏,而无所知名。去而事智伯,智伯甚尊宠之。及智伯伐赵襄子,赵襄子与韩、魏合谋灭智伯;灭智伯之后而三分其地。赵襄子最怨智伯,漆其头以为饮器。豫让遁逃山中,曰:“嗟乎!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今智伯知我,我必为报仇而死,以报智伯,则吾魂魄不愧矣!”乃变名姓为刑人,入宫涂厕,中挟匕首,欲以刺襄子。襄子如厕,心动,执问涂厕之刑人,则豫让,内持刀兵,曰:“欲为智伯报仇。”左右欲诛之,襄子曰:“彼义人也,吾谨避之耳。且智伯亡无后,而其臣欲为报仇,此天下之贤人也。”卒释去之。   居顷之,豫让又漆身为厉,吞炭为哑,使形状不可知。行乞于市,其妻不识也。行见其友,其友识之,曰:“汝非豫让邪?”曰:“我是也。”其友为泣曰:“以子之才,委质而臣事襄子,襄子必近幸子。近幸子,乃为所欲,顾不易邪?何乃残身苦形,欲以求报襄子,不亦难乎!”豫让曰:“既已委质臣事人,而求杀之,是怀二心以事其君也。且吾所为者极难耳!然所以为此者,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以事其君者也。”   既去,顷之,襄子当出,豫让伏于所当过之桥下。襄子至桥,马惊。襄子曰“此必是豫让也。”使人问之,果豫让也。于是襄子乃数豫让曰:“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智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仇,而反委质臣于智伯。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独何以为之报仇之深也?”豫让曰:“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至于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襄子喟然叹息而泣曰:“嗟乎,豫子!子之为智伯,名既成矣,而寡人赦子亦已足矣。子其自为计,寡人不复释子。”使兵围之。 豫让曰:“臣闻明主不掩人之美,而忠臣有死名之义。前君已宽赦臣,天下莫不称君之贤。今日之事,臣固伏诛,然愿请君之衣而击之,焉以致报仇之意,则虽死不恨。非所敢望也,敢布腹心。”于是襄子大义之,乃使使持衣与豫让。豫让拔剑三跃而击之,曰:“吾可以下报智伯矣!”遂伏剑自杀。死之日,赵国志士闻之,皆为涕泣。(《史记·刺客列传》) 1.对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组是( ) 赵襄子最怨智伯(抱怨) A.    襄子如厕(到,前往)  居顷之(居住,住下) B.      委质而臣事襄子(通“贽”,进见之礼) 于是襄子乃数豫让曰(列罪状以责之) C.      臣闻明主不掩人之美(埋没,遮掩) 今日之事,臣固伏诛(服罪) D.      则虽死不恨(仇恨,痛恨)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   ①则吾魂魄不愧矣 ②欲为智伯报仇   ③左右欲诛之 ④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其友为泣曰  不足为外人道也 B. 以子之才,委质而臣事襄子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C.执问涂厕之刑人,则豫让 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 D.襄子喟然叹息而泣曰 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4.对下面四个句子分句间的关系,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赵襄子最怨智伯,漆其头以为饮器 ②襄子如厕,心动   ③豫让又漆身为厉,吞炭为哑 ④赵国志士闻之,皆为涕泣 A.①②相同 B.③④相同 C.①③相同 D.②④相同5.关于文章内容的下列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豫让信奉“士为知己者死”的人生信条,智伯对于他有知遇之恩,所以他想方设法要为之复仇。对于这种“义”,赵襄子也是赏识的。   B.豫让改名换姓,入赵襄子宫中修治厕所领着刺客埋伏在其中,但被赵襄子发现,未能成功。   C.豫让埋伏在赵襄子出行必经的桥下企图行刺,又被擒获。这一次遭到襄子的严厉斥责:“你这是自以为得计啊,我不再放过你了。”   D.豫让伏剑自杀前作了最后一搏,三次跳起来向赵襄子扑去,但只是刺破了赵襄子的衣裳,最终未能替智伯报仇。 6.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然所以为此者,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以事其君者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至于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C(A.“怨”:“痛恨;B.“居”:相隔、间隔,“质”:身体、自身;D.“恨”:遗憾。) 2.B(“左右”指君王的随侍近臣;“众人”谓普通人、一般人。) 3.B(介词,“凭着”/连词,用如“而”,表示承接关系;A.介词,“对”“向”;C.连词,表示逆接,可译为“原来”;D.连词,表示承接关系。) 4.D(②④均为承接关系,①为因果关系,③为并列关系。) 5.A(B.“领着刺客埋伏在其中”不符合文意;C.赵襄子所说斥责之言不符合文意;D.关于豫让“最后一搏”的具体表述不符合文意。) 6.(1)但是我这样做的原因,是打算使做臣子而心怀二意来侍奉自己君王的天下后世之人问心有愧啊。 (2)至于智伯,像对待国家栋梁一样对待我,因此我就像国家栋梁(报效君上)一样报效他。 【参考译文】   豫让是晋人。过去曾经侍奉范氏、中行氏,但并不出名。他转而离开侍奉智伯,智伯对他很是尊重宠信。智伯讨伐赵襄子时,赵襄子与韩、魏两家合谋灭了智伯;灭智伯之后三家瓜分了他的地盘。赵襄子最痛恨智伯,将他的脑壳施以油漆之后作为饮酒之器。豫让逃到山中,发誓说:“咳!士人应该为知己者效死,女子则为喜欢自己的人打扮。现今智伯赏识我,我一定要替他复仇而万死不辞,来报答智伯的知遇之恩,我的灵魂才能无憾无愧!”于是他改名换姓扮作刑徒,入赵襄子内宫修治厕所,怀中藏着匕首,打算刺杀赵襄子。赵襄子到厕所去时,内心有所警觉,让人拿下修治厕所的刑徒讯问,原来是豫让,怀中藏着兵器,说:“我要替智伯报仇。”侍卫随从们打算杀了他,但襄子说“他是个仁义之人,我且网开一面吧。再说智伯死后没有后裔,他的臣子却打算替他报仇,这是天底下难得的贤者啊。”最终放了豫让。   过了不久,豫让在身上施油漆造成恶疮,吞下炭块使声音喑哑,使别人看不出自己的本来模样。在街市上行乞,连他的妻子也认不出他。去见朋友,朋友认出了他:“你不是豫让吗?”豫让回答:“正是。”朋友对着他掉泪说道:“凭着您的才干,委身而侍奉襄子,襄子必亲近宠幸你,亲近宠幸你,那么你就能够做你想做的事,难道不是易如反掌吗?何必然摧残自己,想以这种方式求得报复襄子,不是实在太难了吗?”豫让说:“委身臣事他人却谋求杀了他,这是心怀二意以侍奉自己的君上啊。再说我要做的事是极其困难的!但是我这样做的原因,是打算使做臣子而心怀二意来侍奉自己君王的天下后世之人问心有愧啊。”   朋友离开后不久,襄子要出行,豫让潜伏在他要经过的桥下。襄子到了桥头,马受惊了。襄子说:“这一定是豫让(埋伏在此)。”派人拿问,果然是豫让。于是襄子就指着豫让说:“您不是曾经侍奉范氏、中行氏吗?智伯将他们都灭了,你却不替他们报仇,却反而委身做智伯之臣,智伯也已经死去了,但你为什么偏偏要如此迫切地替他报仇呢?”豫让说:“我侍奉范氏、中行氏,范氏、中行氏都像看待常人那样对待我,因此我就像常人那样报答他们;至于智伯,像对待国家栋梁一样对待我,因此我就像国家栋梁(报效君上)一样报效他。”襄子感慨叹息,流着泪说:“豫让先生啊,您为智伯尽忠,已尽到了君臣的名分,而我宽恕先生也已经够了。先生您好自为之吧,我不再释放你了。”让士卒将豫让围了起来。 豫让说:“我听说圣明之主不埋没他人的美德,忠臣有为君臣大义而死的义务。先前你已经宽免了我,普天之下没有谁不称颂你的美德。今天这事,我当然认罪,但是我希望得到你穿的衣裳用剑刺击,用来表达我替智伯报仇之意,那么我虽死而无遗憾。我并不敢奢望,只是斗胆说说我的心里话。”于是襄子深深地赞许豫让,就让人拿着衣裳给豫让。豫让拔剑三次跃起击刺襄子之衣,说:“九泉之下我可以报答智伯了。”于是用剑自杀了。豫让赴死之日,赵国志士听说了,全都为豫让而泪流滂沱。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