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复习文言文阅读练习 (10) 181. 钟离眜 项王亡将钟离眜家在伊庐,素与信善。项王死后,亡归信。汉王怨眜,闻其在楚,诏楚捕眜。信初之国,行县邑,陈兵出入。汉六年,人有上书告楚王信反。高帝以陈平计:“天子巡狩会诸侯,南方有云梦,发使告诸侯会陈,吾将游云梦。”实欲袭信,信弗知。高祖且至楚,信欲发兵,自度无罪,欲谒上,恐见禽。人或说信曰:“斩眜谒上,上必喜,无患。”信见眜计事。眜曰:“汉所以不击取楚,以眜在公所。若欲捕我以自媚于汉,吾今日死,公亦随手亡矣。”乃骂信曰:“公非长者!”卒自刭。信持其首,谒高祖于陈。上令武士缚信,载后车。信曰:“果若人言,‘狡兔死,良狗亨;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固当亨!”上曰:“人告公反。”遂械系信。至雒阳,赦信罪,以为淮阴侯。 信知汉王畏恶其能,常称病不朝从。信由此日夜怨望,居常怏怏,羞与绛、灌等列。信尝过樊将军哙,哙跪拜送迎,言称臣,曰:“大王乃肯临臣!”信出门,笑曰:“生乃与哙等为伍!” [后车:随皇帝出行的副车。] 1.下列词语解释不当的一项是 A.素与信善 善:友善、交好 B.高帝以陈平计 以:用 C.信由此日夜怨望 怨望:抱怨、希望 D.信知汉王畏恶其能 畏恶:害怕、嫉妒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乃骂曰:“公非长者!” B.汉王怨眜 C.赦信罪,以为淮阴侯 D.若欲捕我以自媚于汉 3.下列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沛公今有事,亡去不义 B.信初之国 项王死后,亡归信 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 C.欲谒上,恐见禽 D.高祖且至楚 体有不快,起作一禽之戏 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 4.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意思,错误的一项是 A.行县邑,陈兵出入:到各县邑巡视时,进出都带着武装卫队 B.所以不击取楚,以眜在公所:(沛公)之所以不攻取楚地,就因为我在您这里 C.天下已定,我固当亨:天下已经安定太平,我当然就应该享受 D.生乃与哙等为伍:我这一辈子竟然与樊哙这般人为伍 5.下列各句不能反映韩信心理特点的一项是 A.信初之国,行县邑,陈兵出入 B.信持其首,谒高祖于陈 C.居常怏怏,羞与绛、灌等列 D.生乃与哙等为伍 6.下列对本文意思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韩信位尊权重,招致疑忌,险酿杀身之祸。 B.韩信卖友保身,解除了刘邦的疑忌,并被封为淮阴侯。 C.樊哙因韩信去拜会,深感荣幸,礼敬有加。 D.韩信才高气傲,不屑与绛侯周勃、颍阴侯灌婴等同列。 1.C(怨望:怨恨不平)2.D(媚:讨好、逢迎。A长者:(今)年纪大的人,(古)忠厚人。B怨:(今)不满意、责怪,(古)恨。C以为:(今)认为,(古)以之为,这里意为“任命他当”)3.A.(亡:逃。B.之:到,动词;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C.通“擒”;鸟兽总称。D.且:将;况且)4.C(“亨”通“烹”,意为“我这样的功臣当然就应该被烹杀”)5.A(表其身份、地位。BCD分别从其行动、心理、语言刻画其心理特点)6.B(并没有解除刘邦的疑虑) 译文: 项羽的亡命将领钟离眜家在伊庐,一向跟韩信友善。项王死后他就逃命来归附韩信。汉王怨恨钟离眜,听说他在楚国,就下令楚国逮捕钟离眜。韩信刚到封国,到各县邑巡视时,进出都带着武装部队。汉6年,有人上书告楚王韩信造反。高祖用陈平的计策,“天子要出巡,会合各封国诸侯。南方有云梦泽,派使者告诉诸侯到陈会合,我要到云梦泽去巡游。”实际上要袭击韩信,韩信不知道。高祖将要到楚国,韩信要起兵造反,又想自己没有罪,要晋见皇上,又担心被捉拿。有人劝说他:“斩了钟离眜晋见皇上,皇上一定高兴,就没有忧虑了。”韩信就去跟钟离眜商量这事。钟离眜说:“汉王之所以不攻打楚国,就是因为我在你这里。如果要抓了我去向汉王讨好,我今天死了,你跟着也就要灭亡了。”就大骂韩信说:“你不是忠厚的人!”最终就自杀了。韩信拿了他的头,到陈晋见高祖。皇上命令武士捆绑了韩信,载在随行的副车上。韩信说:“真的象人们所说的,‘狡兔死了,用来猎兔的走狗就被烹杀;高空的鸟捕完了,良弓就收藏起来;敌国消灭了,出谋划策的臣子就要灭亡。’天下已经统一安定,我当然就应该被烹杀!”皇上说:“有人控告你要造反。”于是用刑具锁绑了韩信。到了雒阳,赦免了韩信的罪,封他为淮阴侯。 韩信知道汉王害怕和嫉妒他的才能,经常借口有病不参加朝会和侍行。韩信因此日日夜夜怨恨不平,平常总是怏怏不乐,对跟周勃、灌婴地位相同感到羞耻。韩信曾经拜会过樊哙将军,樊哙跪拜着迎送,称自己“臣”,说:“您大王怎么竟然肯光临臣!”韩信出了门,笑着说:“我这一辈子竟然跟樊哙这般人为伍!” 182. 刘义隆 刘义隆将王玄谟寇滑台,诏假慧龙楚兵将军,与安颉等同讨之。相持五十余日,诸将以贼盛莫敢先,慧龙设奇兵大破之。世祖赐以剑马钱帛,受龙骧将军,赐爵长社侯,拜荥阳太守,仍领长史。在任十年,农战并修,大著声绩。招携边远,归附者万余家,号为善政。 其后,刘义隆将到彦之、檀道济等频顿淮颍,大相侵掠,慧龙力战,屡摧其锋。彦之与友人萧斌书曰:“鲁轨顽钝,马楚粗狂,亡人之中唯王慧龙及韩延之可为深惮。不意儒生懦夫,乃令老子讶之。”刘义隆纵反间,云慧龙自以功高而位不至,欲引寇入边,因执安南大将军司马楚之以叛。世祖闻曰:“此必不然,是齐人忌乐毅耳。”乃赐慧龙玺书曰:“义隆畏将军如虎,欲相中害,朕自知之。风尘之言,想不足介意也。”刘义隆计既不行,复遣刺客吕玄伯购慧龙首,二百户男、绢一千匹。玄伯伪为反间来,求屏人有所论。慧龙疑之,使人探其怀,有尺刀。玄伯叩头请死。慧龙曰:“各为其主也。吾不忍害此人。”左右皆言义隆贼心未已,不杀玄伯,无以制将来。慧龙曰:“死生有命,彼亦安能害我。且吾方以仁义为干卤,又何忧乎刺客。”遂舍之。时人服其宽恕。 [注]楚兵将军:官名,掌军事。 齐人忌乐毅:乐毅是战国时燕国大将,带兵攻齐不下,被齐人用反间计,终败奔赵国。 干卤:又作干橹。小盾为干,大盾为卤,泛指武器。 1.对下列句子词语的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诏假慧龙楚兵将军 假:古代官吏代理职务 B.刘义隆将到彦之、檀道济等频顿淮颍 顿:驻扎 C.慧龙力战,屡摧其锋 摧:挫败 D.刘义隆纵反间 纵:放纵 2.对下列“因”和“相”意义和用法的分析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因执安南大将军司马楚之以叛 ②义隆畏将军如虎,欲相中害 因拔刀斫前奏案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齿相师 A.两个“因”字相同,两个“相”字也相同 B.两个“因”字不同,两个“相”字也不同 C.两个“因”字相同,两个“相”字不同 D.两个“因”字不同,两个“相”字相同 3.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A.慧龙设奇兵大破之 B.招携边远,归附者万余家 C.刘义隆计既不行,复遣刺客吕玄伯购慧龙首 D.不杀玄伯,无以制将来 4.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 ①亡人之中唯王慧龙及韩延之可为深惮 ②风尘之言,想不足介意也 A.①战死的人里面,只有王慧龙和韩延之值得特别敬畏 ②流言蜚语,想不到你还是介意了 B.①战死的人里面,只有王慧龙和韩延之值得特别敬畏 ②流言蜚语,我想你不值得介意吧 C.①亡命之徒里面,只有王慧龙和韩延之应该特别畏惧 ②流言蜚语,想不到你还是介意了 D.①亡命之徒里面,只有王慧龙和韩延之应该特别畏惧 ②流言蜚语,我想你不值得介意吧 5.能表现“乃令老夫讶之”的原因的一项是 A.诸将以贼盛莫敢先,慧龙设奇兵大破之 B.在任十年,农战并修,大著声绩 C.慧龙力战,屡摧其锋 D.“且吾方以仁义为干卤,又何忧乎刺客” 6.下列对文段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王慧龙领兵与刘义隆对抗,屡立战功,名声大震。 B.王慧龙作为一介儒生,他的勇气却足以让敌人丧胆。 C.世祖与王慧龙君臣相得,互相信赖,因此敌人用反间计,派刺客,想除掉他,都没有成功。 D.王慧龙以德报怨,放了刺客一条生路,他的宽容,得到当时人们的佩服。 1.D(纵:设)2.B(因:介词,趁着,由此;连词,于是,就。相:代你;互相)3.B(边远:形容词作名词,边远的人)4.D(惮:忌怕,说敬畏不当,相应的,“可”译为应该;足:值得)5.C 6.C(行刺不成功,跟君臣互相信任没有因果关系) 译文: 刘义隆的大将王玄谟进犯滑台,世祖下诏王慧龙代理楚兵将军,与安颉等一同去讨伐。相持五十多天,众将鉴于敌军强盛,没有人敢首先作战,王慧龙设奇兵打败敌人。世祖赐给他宝剑、战马和钱财,授予龙骧将军,赐爵长社侯,拜为荥阳太守,仍任长史,在任十年,农事与战备一起抓,名声和战绩大震。他招纳边远地方的人,归附的有一万多家,号称政绩至佳。 后来,刘义隆的大将到彦之、檀道济等经常驻扎在淮、颍一带,大肆侵袭掠夺,王慧龙努力作战,多次挫败敌人的锋芒。到彦之给友人写信说:“鲁轨愚顽迟钝,马楚粗疏狂妄,亡命之徒里面,只有王慧龙和韩延之应该特别畏惧,想不到儒生懦夫,却让老夫惊讶。”刘义隆设反间计,说王慧龙自以为功大而职位不相称,想引敌人进入边境,由此擒获安南大将军司马楚之而反叛。世祖听到后说:“这一定不真实,齐人忌恨乐毅而已。”于是赐给王慧龙亲笔信说:“刘义隆畏将军如虎,想中伤陷害你,我自己心里明白。流言蜚语,我想你不值得介意吧。”刘义隆的反间计既没有成功,又派刺客吕玄伯去,封二百户男、赏绢一千匹。吕玄伯假装为反间计而来,请求屏退其他人,他有话要说。王慧龙怀疑他,派人搜索他的怀中,有一尺长的刀。吕玄伯叩头请死。王慧龙说:“各自为他的主人啊。我不忍心杀害这个人。”左右的人都说刘义隆贼心未死,不杀吕玄伯,无法制止将来的事。王慧龙说:“死生有命,他怎么能害我。并且我正以仁义作武器,又担心刺客做什么。”于是放了他。当时人们都佩服他的宽容。 183.班超 十六年,奉车都尉窦固出击匈奴,以超为假司马,将兵别击伊吾,战于蒲类海,多斩首虏而还。固以为能,遣与从事郭恂俱使西域。超到鄯善,鄯善王广奉超礼敬甚备,后忽更疏懈。超谓其官属曰:“宁觉广礼意薄乎?此必有北虏使来,狐疑未知所从故也。明者睹未萌,况已著耶?” 乃召伺胡诈之曰:“匈奴使来数日,今安在乎?”伺胡惶恐,俱服其状。超乃闭伺胡,悉会其吏士三十六人,与共饮。酒酣,因激怒之曰:“卿曹与我俱在绝域,欲立大功以求富贵。今虏使到裁数日,而王广礼敬即废。如令鄯善收吾属送匈奴,骸骨长为豺狼食矣。为之奈何!”官属皆曰:“今在危亡之地,死生从司马。”超曰:“不入虎穴,不得虎子。当今之计独有因夜以火攻虏使,彼不知我多少,必大震怖,可殄尽也。灭此虏则鄯善破胆,功成事立矣。”众曰:“当与从事议之。”超怒曰:“吉凶决于今日。从事文俗吏,闻此必恐而谋泄。死无所名,非壮士也。”众曰:“善。” 初夜,遂将吏士往奔虏营。会天大风,超令十人持鼓,藏虏舍后。约曰:“见火然皆当鸣鼓大呼。”余人悉持兵弩夹门而伏。超乃顺风纵火,前后鼓噪。虏众皆乱,超手格杀三人,吏兵斩其使及从士三十余级,余众百许人悉烧死。 [注]:班超,班固之弟,沟通西域,为发展与西域的政治文化联系作出不朽功绩。 1.对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宁觉广意薄乎? 薄:微薄 B.明者睹未萌 萌:开始发生,显现 C.可殄灭也 殄灭:消灭 D.见火然皆当鸣鼓大呼 然:“燃” 2.下列“以”字与其他各项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以超为假司马 B.固以为能 C.欲立大功以求富贵 D.独有因夜以火攻虏使 3.下列加点词语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悉会其吏士三十六人 B.因激怒之曰 会天大雨,道不通 独有因夜以火攻虏使 C.今虏使到裁数日 D.遣与从事郭恂俱使西域 唯大王裁其罪 匈奴使来数日 4.下列各句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鄯善王广奉超礼敬甚备——鄯善国的国王广接待班超的礼节很恭敬完备 B.卿曹与我俱在绝域——你们和我都身在绝境 C.从事文属吏,闻此必恐而谋泄——从事是庸俗文官,知道了一定害怕而想办法告密 D.死无所名,非壮士也——死了却不能扬名,就不是壮士 5.下列句子中,不能都表现班超多谋善断的一项是 A.明者睹未萌,况已著耶 如令鄯善收吾属送匈奴,骸骨长为豺狼食矣 B.此必有北虏使来,狐疑未知所从故也 匈奴使来数日,今安在乎 C.战于蒲类海,多斩首虏而还 酒酣,因激怒之 D.从事文属吏,闻此必恐而谋泄 不入虎穴,不得虎子 6.对这段文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班超从鄯善礼节上的先敬后废,察知有变,便机智诱供鄯善侍者,断然采取相应措施。 B.鄯善佯结汉朝,暗通匈奴,终于被班超发现,得到应有的下场。 C.班超运用激将法,发动官兵,出敌不意,火攻匈奴,一举获胜。 D.班超英勇善战,出使西域又多谋善断,终于取得巨大胜利。 1.A(薄:减低)2.C(连词,表目的.A、B、D均为介词)3.B(因:乘 A会:召集;适逢.C裁:通“才”;裁决.D使:出使;使者)4.A(奉:接待.B绝域:极远的地方.C谋泄:(导致)计谋泄露.D死无所名:白白的送命。名:明)5.C(前句表现的是其英勇善战)6.B(并非佯结汉朝,暗通匈奴,而是受匈奴威胁,不敢靠拢汉朝。从其“奉超礼敬甚备”可知) 译文: 十六年,奉车都尉窦固出兵攻打匈奴,任命班超为代司马,带兵另外去攻打伊吾,在蒲类海作战,杀死了很多敌人就回来。窦固认为他有能力,就派他跟从事郭恂一起出使到西域。班超来到鄯善,鄯善王广接待班超恭恭敬敬,礼节周到,后来一下子变得疏远懈怠。班超对随同他的官兵说:“难道不觉得鄯善王广礼敬的心意减低了吗?这一定是有北方敌人的使者到来,他心里犹豫,不知道要靠在哪一边好的缘故。聪明人在事物未出现端倪时就已经看出来,更何况已经很明显了呢?”就叫来鄯善国的侍者,骗他说:“匈奴使者来了几天,现在在哪里?”侍者惊慌害怕,就把情况全部都说了。班超就把侍者禁闭起来,把其他官兵三十六人全部召集起来,和他们一起喝酒。酒酣时候,趁机激怒他们说:“你们和我都在荒漠极远的地方,想的就是立下大功来求得富贵。如今敌人的使者到来才几天,鄯善王广的礼节诚敬就没了。如果让鄯善王将我们送给了匈奴,我们的躯体就将永远被豺狼所啃食。我们该怎么办!”官兵们都说:“现在处在危险的地方,是生是死都听从司马的。”班超说:“不入虎穴,就抓不到虎子。现在的办法,就只有趁夜用火攻击匈奴使者,他们不知道我方有多少人,一定非常震惊害怕,这就可以把他们全部消灭。消灭了这些敌人,鄯善一定会吓破胆,那就可以完成使命,成功立业了。”大家说:“应当跟从事商量商量。”班超生气说:“是凶是吉,就在今天决定。从事文绉绉的一个庸俗官吏,听到这事一定会害怕而让计谋泄露。死得不明不白,就不是壮士。”大家说:“好。”刚入夜,班超就带着官兵奔向敌营。刚好那天刮大风,班超让十个人拿着鼓,藏在敌人房屋后面。约定说:“看到火烧起来就全部擂鼓大喊。”其他人全部拿着兵器弓箭埋伏在房门两旁。班超就顺风放火,前后擂鼓大喊。里面的敌人全部乱成一团,班超亲手杀死三个敌人,其他官兵斩杀那些使者和随从卫兵三十多个,其他的一百多个全都烧死。 184.周新 周新,南海人,初名志新。成祖常独呼“新”,遂为名,因以志新字。洪武中以诸生贡入太学。授大理寺评事,以善决狱称。成祖即位,改监察御史。敢言,多所弹劾,贵戚震惧,目为“冷面寒铁”。京师中,致以其名怖小儿,辄皆奔匿。巡按福建,奏请都、卫、所不得陵府、州、县,卫、官相见均礼,武人为之戢…… 还朝,即擢云南按察使。未赴,改浙江。冤民系久,闻新至,喜曰:“我得生矣!”至,果雪之。锦衣卫指挥纪纲使千户缉事,擢贿作威福,新欲按治之。遁去,顷之,新赍文册入京,遇千户涿州。捕系州狱,脱走诉于纲,纲诬奏新罪。帝怒,命逮新。旗校皆锦衣私人,在道榜掠无完肤。既至,伏陛下前抗声曰:“陛下诏按察司行事,与都按察同,臣奉诏擒奸恶,奈何罪臣?”帝愈怒,命戮之。临刑,大呼曰:“生为直臣,死当作直鬼!”竟杀之。他日,帝悔,问侍臣曰:“周新何许人?”对曰:“南海。”帝叹曰:“岭外乃有此人!枉杀之矣。”…… 妻有节操,新未遇时,缝纫自给;及贵,遇赴同宦妻内宴,荆布如田家妇。诸妇惭,尽易其衣饰。新死无子,妻归,甚贫。广东巡抚杨信民曰:“周志新当代第一人,可使其夫人终日馁耶?”时时贴给之。妻死,浙人仕广东者皆会葬。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未遇时,缝纫自给 未遇:未得到君主的信任 B.卫、官相见均礼 均礼:都要行礼 C.以善决狱称 决狱:判决案件 D.擢贿作威福 擢贿:夺取不义之财,收受贿赂 2.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目为“冷面寒铁” B.至以其名怖小孩 北驱余并往,而不在使者之目 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 C.岭外乃有此人 D.帝愈怒,令戮之 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枉杀之矣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A.敢言,多所弹劾,贵戚震惧 B.旗校皆锦衣私人 C.新未遇时,缝纫自给 D.周志新当代第一人 4.以下句子在文中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 武人为之戢 在道榜掠无完肤 A.带兵的人因此有所收敛 在路上把周新随身财物抢夺个干干净净 B.带兵的人因此有所收敛 在路上把周新打得体无完肤 C.当兵的人因此收藏了兵器 在路上把周新随身财物抢夺个干干净净 D.当兵的人因此收藏了兵器 在路上把周新打得体无完肤 5.下列各组句子,能直接表现周新“直臣”的一项是 A.授大理寺评事,以善决狱称 B.敢言,多所弹劾,贵戚震惧,目为“冷面寒铁” C.锦衣卫指挥纪纲使千户缉事,擢贿作威福,新欲按治之 D.伏陛下抗声曰…… 6.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周新冤死与他过分耿直,没有对阴险狠毒的纪纲及其手下作威作福的千户作出应有的准备和防范是分不开的。 B.明成祖一向倚重锦衣卫,并利用他们来打击异己。 C.周新在朝廷上敢于直言,被视为“冷面寒铁”,对违法者多有弹劾,贵戚震惧,因此对他受诬无人挺身相助。 D.明成祖偏听偏信,一时误听了锦衣卫头目的恶言中伤。 1.B(礼节相同)2.D(A目:视;列。B怖:吓,恐吓;害怕。C乃:竟;才)3.B(私人:心腹)4.B 5.D 6.B(文段没谈到“一向”) 译文: 周新是南海人。起初名叫志新。成祖经常单独叫一个“新”字,于是把它作为名,也就用志新作为字。洪武年间以诸生的身份选入太学。任大理寺评事,因善于判案受到人们的称赞。明成祖即位,改任监察御史。敢于发表意见,多次弹劾官员,显贵的高官和亲戚都震惊畏惧,把他看做“冷面寒铁”。京城里面,以至于用他的名字来吓唬小孩,小孩子便四处逃走躲藏。周新到福建巡按,上奏请求都、卫、所各级武官,不得欺凌府、州、县各级文官,文武官员相见,礼节相同。带兵的人因此有所收敛…… 回到朝廷,就被提升为云南按察使。还没去,又改到浙江。被冤枉的百姓被拘禁久了,听说周新到,高兴的说:“我得救了!”周新到来,果真为他们昭雪。锦衣卫指挥纪纲让一个千户去办事,抓捕罪犯,这千户索贿受贿,作威作福,周新要依法惩治他。千户就逃走。不久,周新送公文到京城,在涿州遇到这千户。就把他逮捕捆绑起来,投进州里的监狱,却被他逃脱,跑去告诉纪纲,纪纲就上奏诬陷周新罪名。皇帝很生气,下令逮捕周新。押解的官兵都是纪纲的心腹,在途中打得周新体无完肤。到了朝廷,周新跪在台阶下高声说:“陛下下令让按察司办事,跟都按察一样,我执行陛下的命令,捉拿狡诈邪恶的人,怎么却治我的罪?”皇帝更加生气,命令把他杀了。临行刑时,周新大声高呼:“活着要做直臣,死了应当做直鬼!”最终还是把他杀了。又一天,皇帝后悔,问侍臣说:“周新是哪里人?”回答说:“南海。”皇帝感慨说:“岭外竟然有这样的人!杀他是冤枉了。”…… 他妻子很有气节操守,周新没得到皇帝的信任起用时,衣服自己缝纫,可以自给;等到周新富贵,升了官,参加同官的夫人的私宴,依然还穿着粗布衫像农家妇女。各位夫人感到羞惭,把她的衣服穿戴全换了。周新死时没有儿子,妻子回归故里,生活非常贫困。广东巡抚杨信民说:“周志新是当今第一人,怎么可以让他夫人终日受饿呢?”常常补贴她。周志新妻子死的时候,在广东做官的浙江人都参加了送葬。 185.羊续 羊续,字兴祖,太山平阳人也。其先七世两千石卿校,祖父侵,安帝时司隶校尉;父儒,桓帝时太常。续以忠臣子孙拜郎中,去官后,辟大将军窦武府。及武败,坐党事禁锢十余年,幽居守静,及党禁解,复辟太尉府,四迁为庐州太守。后扬州黄巾贼攻舒,焚烧城郭,续发县中男子二十以上,皆持兵勒陈,其小弱者,悉使负水灌火。会集数万人,并势力战,大破之,郡界平。后安风贼戴风等作乱,续复击破之,斩首三千余级,生获渠帅,其余党辈原为平民,赋与佃器,使就农业。 中平三年,江夏兵赵慈反叛,杀南阳太守秦颉,攻没六县。拜续为南阳太守,当入郡界,乃羸服间行,侍童子一人,观历县邑,采问风谣,然后乃进。其令长贪洁,吏民良猾,悉逆知其状,郡内惊竦,莫不震慑,乃发兵与荆州刺史王敏共击慈,斩之,获首五千余级,属县余贼并诣续降,续为上言,宥其枝附。贼既清平,乃班宣政令,候民病利,百姓欢服。时权豪之家多尚奢丽,续深疾之,常敝衣薄食,车服羸败。府丞尝献其生鱼,续受而悬于庭;丞后又进之,续乃出前所悬者以杜其意。续妻后与子秘俱往郡舍,续闭门不内,妻自将秘行。其资藏唯有布衾、敝袛裯,盐、麦数斛而已。顾敕秘曰:“吾自奉若此,何以资尔母乎?”使与母俱归。 [注]敝袛裯:汗襦,短衣。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皆持兵勒陈 陈:陈列 B.宥其枝附 枝附:随从的人 C.乃羸服间行 间:从小道 D.候民病利 病利:兴利除害 2 .比较下列句子中:“为”、“与”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四迁为庐江太守 ②续为上言 ③赋与佃器,使就农业 ④乃发兵与荆州刺史王敏共击慈 A. 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B. 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C. 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 D. ①②相同,③④也相同 3.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A.续以忠臣子孙拜郎中 B.及党禁解,复辟太尉府 C.其余党辈原为平民 D.赋与佃器,使就农业 4.对下列句子在文中意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①及武败,坐党事禁锢十余年 ②属县余贼并诣续降 A.①等到窦武因事被治罪,羊续牵连到党锢之事,被禁锢不许为官十余年。 ②属于县里的其他贼人都到羊续那里投降。 B.①等到窦武兵败,羊续也因党锢之事,被禁锢不许为官十余年。 ②属于县里的其他贼人都到羊续那里投降。 C.①等到窦武因事被治罪,羊续牵连到党锢之事,被禁锢不许为官十余年。 ②所属各县的残余贼人都到羊续那里请降。 D.①等到窦武兵败,羊续也因党锢之事,被禁锢不许为官十余年。 ②所属各县的残余贼人都到羊续那里请降。 5.根据文意,对“郡内惊竦,莫不震慑”的原因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续复击破之,斩首三千余级,生获渠帅 B.羸服间行,侍童子一人,观历县邑,采问风谣,然后乃进 C.其令长贪洁,吏民良猾,悉逆知其状 D.乃发兵与荆州刺史王敏共击慈,斩之,获首五千余级 6.对本文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羊续是官宦世家,但他却凭着自己的才能,当了官,并且屡屡升迁。 B.羊续先作充分的准备,使贼人受到震慑,再发兵攻贼,取得卓著的战绩。 C.羊续的妻子携儿暗中来到官邸,羊续不让他们进去,说自己生活清苦,没能供养他们母子。 D.本文主要记叙了羊续平乱的功劳、为官的业绩和为人的清廉。 1.A(通“阵”)2.C(为:动词,任,担任;介词,替,给。与:动词,给;介词,和,跟)3.B(又被征辟;失位的君主复位,泛指被推翻的统治者恢复原有的地位或被消灭的反动制度复活)4.C(“党”是暗地里结成集团,所以,“败”是因事,“坐”:牵连)5.C 6.D(A“当了官”是因为忠臣子孙;B“震慑”的不是贼人;C“秘”是羊续儿子的名字,不是暗地里) 译文: 羊续字兴祖,太山平阳人,他的祖先七代都曾任二千石级别的公卿或校尉。祖父羊侵,汉安帝时任司隶校尉。父亲羊儒,汉桓帝时任太常。羊续因为是忠臣子孙受拜郎中,离任后,被征辟到大将军窦武的幕僚任官。等到窦武因事被治罪,羊续因党锢之事,被禁锢不许为官十余年,在家中闭门不出,静居自守。党禁解除后,再被征辟到太尉府任官,经四次迁升为庐江太守。以后扬州黄巾军攻打舒城,放火焚烧城郭,羊续调发县里二十多岁以上的男子,都发给兵器上阵,年幼体弱的,让他们全部担水灭火。共调几万人,齐心奋战,大败敌兵,庐江郡界内得以平定。此后安风的贼人戴风等人作乱,羊续又率兵将其击溃,斩杀三千余人,生擒了首领,其余的党羽照旧做平民,羊续发给生产工具,让他们回乡务农。 中平三年,江夏兵卒赵慈反叛,杀死南阳太守秦颉,攻陷了六个县。朝廷拜羊续为南阳太守。他进入南阳郡界内,便化装为平民间道而行,仅带一名随侍童子,了解各县情况,询问风俗民情,然后才去上任。各县的令长贪猾还是廉洁,官民善良还是奸邪,他都有了较清楚的认识,郡中人惊奇震恐,都被他所慑服。于是调兵与荆州刺史王敏一同进攻赵慈,将其斩首,俘获贼众五千多人。于是所属各县的残余贼人都到羊续那里请降。羊续上报朝廷,宽免了那些随从作乱的人。贼人清剿平定之后,羊续在郡里颁布政令,为百姓兴利除害,百姓都欢悦佩服。当时有权势的和富贵的人家都崇尚奢侈华丽,羊续对这深为憎恶,因此常常身穿破旧的衣服,乘用的车马也很简陋。府丞曾向他贡献鲜鱼,羊续收下后却悬挂在庭院之中;府丞后来又向他献鱼,羊续就把先前悬挂的那些鱼拿给他看,告戒他以后不要再送。羊续的妻子和儿子羊秘后来到官邸找他,羊续却拒之门外,他妻子只好带着羊秘回去。羊续所有物品只有布制的衣服、破旧的短衣,几斛盐和麦而已,羊续对儿子羊秘说:“我自己用的东西只有这些,用什么来养活你的母亲呢?”因而让羊秘和他母亲一起回去。 186.李士谦 李士谦字子约,赵郡平棘人也。髫龀丧父,事母以孝闻。母曾呕吐,疑为中毒,因跪而尝之。伯父魏岐州刺史玚,深所嗟尚,每称曰:“此儿吾家之颜子也。”年十二,魏广平王赞辟开府参军事。后丁母忧,居丧骨立。 自以少孤,未尝饮酒食肉,口无杀害之言。至于亲宾来萃,辄陈樽俎,对之危坐,终日不倦。李氏宗党豪盛,每至春秋二社,必高会极饮,无不沉醉喧乱。尝集士谦所,盛馔盈前,而先为设黍,谓群从曰:“孔子称黍为五谷之长,荀卿亦云食先黍稷,古人所尚,容可违乎?”少长肃然,不敢驰惰,退而相谓曰:“既见君子,方觉吾徒之不德也。”士谦闻而自责曰:“何乃为人所疏,顿至于此!”家富于财,躬处节俭,每以振施为务。州里有丧事不办者,士谦辄奔走赴之,随乏供济。……其后出粟数千石,以贷乡人,值年谷不登,债家无以偿,皆来致谢。士谦曰:“吾家余粟,本图振赡,岂求利哉!”于是悉召债家,为设酒食,对之燔契,曰:“债了矣,幸勿为念也。”各令罢去。明年大熟,债家争来偿谦,谦拒之,一无所受。他年又大饥,多有死者,士谦罄竭家资,为之糜粥,赖以全活者千万计。收埋骸骨,所见无遗。至春,又出粮种,分给贫乏。赵郡农民德之,抚其子孙曰:“此乃李参军遗惠也。”或谓士谦曰:“子多阴德。”士谦曰:“所谓阴德者何?犹耳鸣,己独闻之,人无知者。今吾所作,吾子皆知,何阴德之有!” 1.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债家无以偿,皆来致谢 谢:歉意 B.此乃李将军遗惠也 遗:遗留 C.值年谷不登 登:庄稼成熟 D.每至春秋二社 社:古代祭拜土神的活动 2.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自以少孤,未尝饮酒食肉 ②尝集士谦所,盛馔盈前 躬处节俭,每以振施为务 所谓阴德者何 A.两个“以”字相同,两个“所”字也相同 B.两个“以”字不同,两个“所”字也不同 C.两个“以”字相同,两个“所”字不同 D.两个“以”字不同,两个“所”字相同 3.下列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A.母曾呕吐,疑为中毒 B.家富于财,躬处节俭 C.明年大熟,债家争来偿谦 D.赵郡农民德之,抚其子孙曰 4.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 ① 士谦辄奔走赴之,随乏供济 ②何乃为人所疏,顿至于此 A.①李士谦总是赶快奔赴那儿,按照丧事需要供给钱财 ②为什么竟被人疏远,真是笨到这个程度 B.①李士谦总是赶快奔赴那儿,按照丧事需要供给钱财 ②为什么给人家讲道理,竟然这么笨拙 C.①李士谦就到处求援,然后用来周济他们 ②为什么竟被人疏远,真是笨到这个程度 D.①李士谦就到处求援,然后用来周济他们 ②为什么给人家讲道理,竟然这么笨拙 5.下列不能表现李士谦“阴德”的一项是 A.悉召债家,为设酒食,对之燔契 B.家富于财,躬处节俭,每以振施为务 C.出粟数千石,以贷乡人 D.亲宾来萃,辄陈樽俎 6.下列叙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事母极孝,李玚称李士谦是李家的颜回。 B.母亲去世后,李士谦不轻易喝酒,除非亲朋好友到他家作客才喝。 C.李士谦乐善好施,一次就无偿送给乡民粟数千石。 D.李士谦造福乡里,不为留名,甚至连他的子女也不让知道。 1.B(遗:赐与)2.B(以:认为;作为。所:处所,名词;特殊代词,放在动词前面,组成名词短语,表示人、事、物、地方等)3.C(明年:第二年;今年的下一年)4.A 5.D 6.A 译文: 李士谦,字子约,赵郡平棘人。幼年丧父,以事母孝顺出名。有一次母亲呕吐,他怀疑是食物中毒,所以跪在地下尝呕吐物。伯父李任魏朝岐州瑊刺史,深为赞赏李士谦的行为,每每称赞说:“这孩子是我家的颜回啊!”十二岁时,魏朝广平王赞提拔他任开府参军事,后来为母亲守灵,瘦得皮包骨头。 因认为幼年丧父,不曾喝酒吃肉,嘴里也不说杀生的话。至于亲戚朋友来聚会,总是安排美酒佳肴,自己则对着它们正襟危坐,一整天也不疲倦。李氏宗族官高人多,每到春社秋社祭祀的时候,一定设宴聚会,极尽欢乐,没有不醉酒喧哗的。曾经在士谦的住处集会,丰盛的食物摆在面前,然而他却先安排上小米,对各位叔侄兄弟说:“孔子称这种小米是五谷之长,荀卿也说吃东西应先吃谷物,古人所尊崇的,哪里可以违背呢?”说得在座的老少都很肃然,再也不敢放纵懒惰,回来后都认为:“看见君子之后,才觉得我们这些人是没有德行的。”李士谦听说后自己谴责自己说:“竟为什么被人疏远,真是笨到这个程度。”家里很有钱,但自己的生活非常节俭,经常赈济、施舍别人,州里有死了人,家里无法安葬的,李士谦总是赶快奔赴那里,按照丧事的需要供给钱财。……那以后又拿出小米数千石,借给乡里人,正好碰到年成歉收,借债人没办法偿还,都跑来道歉。李士谦说:“那些是我家多余的谷物,本来就是想救济大家的,哪里是想得到利钱呢?”于是召来全部的借债人,为他们摆酒设宴,面对他们烧掉了借据,说:“债务不存在了,请你们不要老想着还债了。”让他们都回去。第二年庄稼大丰收,借债的人们争着来还士谦的谷物,士谦拒绝收下,一家人的都没有收。有一年发生大饥荒,士谦拿出家里的全部财产,给他们熬粥喝,赖以保全性命存活下来的人数以万计。他收埋死者的尸体,凡是看到的,都给埋掉。到了春天,又拿出粮种,送给贫穷没有种子的人家。赵郡农民感激他的恩德,抚摩着他的子孙说:“这是李参军赐给我们的恩惠啊。”有人对士谦说:“您积了很多阴德。”士谦说:“所谓的阴德是什么呢?就象是耳鸣,只有自己听得见,别人没有知道的。现在我做的,先生您全部知道,有什么阴德呢!” 187.古弼 古弼,代人也。少忠谨,善骑射。初为猎郎,以敏正称。明元嘉其直而有用,赐名曰笔。后改名弼,言其有辅佐才也。 太武即位,以功拜立节将军,赐爵灵寿侯。 上谷人上书,言苑囿过度,人无田业,宜减太半,以赐贫者。弼入欲陈奏,遇帝与给事中刘树棋,志不听事。弼侍坐良久,不获申闻。乃起,于帝前捽树头,掣下床,以手搏其耳,以拳殴其背,曰:“朝廷不理,实尔之罪!”帝失容,放棋曰:“不听奏事,过在朕。树何罪?置之!”弼具状以闻。帝奇弼公直,皆可其奏,以与百姓。弼曰:“为臣逞志于君前者,非无罪也。”乃诣公车,免冠徒跣,自劾请罪。帝招之,谓曰:“卿其冠履。吾闻筑社,蹇蹶而筑之,端冕而事之,神与之福。然则卿有何罪?自今以后,苟利社稷,益国便人者,虽复造次,卿则为之,无所顾也。” [注]徒跣:赤脚。 蹇蹶:磕磕绊绊。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A.明元嘉其直而有用 有用:有能力 B.言苑囿过度 过度:指占地过多 C.帝失容,放棋 失容:大惊失色 D.为臣逞志于君前者 逞志:满足心愿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为臣逞志于君前者 B.初为猎郎,以敏正称 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 太武即位,以功拜立节将军 C.弼入欲陈奏,遇帝与给事中刘树棋 D.乃诣公车,免冠徒跣 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以手搏其耳 ②皆可其奏 ③初为猎郎 ④为臣逞志于君前 A. 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B. 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C. 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 D. 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4.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后改名弼,言其有辅佐才也----后来改名为弼,说自己有辅佐君王的才能 B.弼侍坐良久,不获申闻----古弼在一边坐了很久,没有机会将这件事报告皇帝。 C.朝廷不理,实尔之罪--朝廷没有治理好,实在是你的罪过。 D.卿其冠履--您戴好帽子,穿上鞋子。 5.下列全说明古弼“公直”的一组是 ①弼入欲陈奏 ②捽树头,掣下床,以手搏其耳,以拳殴其背 ③弼具状以闻 ④免冠徒跣,自劾请罪 ⑤ 虽复造次,卿则为之,无所顾也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⑤ D. ①⑤ 6.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文段突出了古弼以国家人民利益为重,不顾个人安危的品德。 B.古弼见到上谷人的上书,便急于将这种情况反映给皇帝,但并未取得一个妥善的解决办法。 C.皇帝与人下棋,正在兴头上,古弼不惜扰皇帝的雅兴,也要将关系到人民利益的事情办好。 D.古弼奏事不留情面,但太武帝能体会到他的苦心,接受了合理的建议。 1.D(任性表达意愿)2.B(A为:作为,动词;给,替,介词。C与:和,跟介词;给,给予,动词。D乃:就,连词;竟,竟然,副词)3.B(①②“其”用法相同,意义不同;③④“为”动词,做)4.A(言其:(意思)是说他)5.A 6.B(“并未”错) 译文: 古弼是代国人,年轻时忠厚谨慎,擅长骑马射箭。起初担任猎郎的官职,凭着敏捷正直著称。明元帝嘉奖他正直而有能力,赏赐他的名叫“笔”。后来改名为“弼”,意思是说他有辅助君王的才能。 太武帝登位,他凭着功劳授职为立节将军,赐给灵寿侯的爵位。 有个上谷人上书朝廷,说帝王畜养禽兽的园地占地太多,人们没有田地产业,应该削减大半,用来赏赐给贫困的人。古弼进宫想向皇帝陈奏,遇上皇帝跟给事中刘树下棋,没心思听政事。古弼在旁边坐了很久,没有机会将事情报告皇帝。他于是站起身,在皇帝面前揪住刘树的头,把他拉下坐床,用手打他的耳光,用拳头捶打他的背,说:“朝廷没有治理好,实在是你的罪过。”皇帝大惊失色,放下棋子说:“不听你的报告,是我的过错。刘树有什么罪!放开他吧!”古弼将事情报告皇帝。皇帝认为古弼公心刚直,很不寻常,都同意了他的奏事,把土地送给了老百姓。古弼说:“作为臣子在君主面前任性表达意愿,不是没有罪过。”于是前往官署,摘下官帽,赤着双脚,弹劾自己,请求处罪。皇帝召见他,对他说:“您戴好帽子,穿好鞋子。我听说修筑寺庙,人们磕磕绊绊的修筑它,仪表端庄的侍奉它,神就给人福气。既然如此,那么您有什么罪呢?从今以后,如果有利于国家,对国家有益,对人民方便的事,即使再卤莽,您都去做,不要有所顾忌。” 188.范正辞 范正辞太平兴国中,以饶州多滞讼,迁知州事。至则宿系皆决遣之,胥吏坐淹狱停职者六十三人。会诏令料州兵送京,有王兴者,怀土惮行,以刃故伤其足,正辞斩之。兴妻上诉,太宗召见正辞,庭辩其事。正辞曰:“东南诸郡,饶实繁盛,人心易动,兴敢扇摇。苟失控驭,则臣无待罪之地矣。”上壮其敢断,特迁官,充江南转运副使。饶州民甘绍者,为群盗所掠,州捕系十四人,狱具将死。正辞案部至,引问之,因皆泣下。察其非实,命徙他所讯鞫。既而民有告盗所在者,正辞潜召监军掩捕之。盗觉遁去,正辞即单骑出郭二十里追及之。贼控弦持槊来逼,正辞大呼,以鞭击之,中贼双目,仆之,余贼渡江散走。被伤者尚有余息,旁得所弃赃,按其奸状伏法,十四人皆得释。此吾乡里事,而郡人多不闻之。 [注]料:统计,这里有挑选之意。 1.下列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胥吏坐淹狱停职者 淹:滞留 B.狱具将死 具:具结 C.正辞案部至 案:案情 D.单骑出郭二十里 郭:城郊 2.对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①以刃故伤其足 ②太宗召见正辞,庭辩其事 公子往,数请之,朱亥故不复谢 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 A.两个“故”字相同,两个“其”字也相同 B.两个“故”字不同,两个“其”字也不同 C.两个“故”字相同,两个“其”字不同 D.两个“故”字不同,两个“其”字相同 3.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①余贼渡江散走 ②操军方连船舰,可烧而走也 B.①上壮其敢断 ②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 C.①特迁官,充江南转运副使 ②时北兵已迫修门外,战、守、迁皆不及施 D.①以鞭击之,中贼双目,仆之 ②众不能堪,而仆之 4.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 A.至则宿系皆决遣之----到任后就连夜逮捕了那些放走犯人的胥吏 B.按其奸状伏法------审问确认他的犯罪事实,然后将他处死 C.正辞潜召监军掩捕之----范正辞就秘密命令监军假装去逮捕他们 D.被伤者尚有余息-----那些受伤的还有的在休息 5.范正辞对皇帝分析“人心易动”的原因,正确的一项是 A.东南富庶,人们怀恋乡土,不愿服役 B.王兴闹事,煽动民心 C.东南富庶,人们容易闹事 D.东南富庶,王兴又故意闹事,煽动民心 6.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范正辞被特意选出做饶州知州,这从侧面表现了他善于断案的才能。 B.范正辞断案果敢,选兵进京时杀一儆百,控制地方局势,为皇帝家天下服务,得到皇帝的赏识而升了官。 C.范正辞明察冤狱,使因甘绍案被判死刑的14名无辜者全部获释。 D.范正辞办案目光敏锐,善于用兵,临敌勇毅果敢,武艺高强。 1.C 2.C(故:特意。其:指示代词,这;人称代词,他)3.D 4.B 5.A 6.D("善于用兵“错) 7. D 译文: 范正辞在宋太宗兴国年间,因为饶州积压未能判决的案件较多,被任命去做饶州知州。他到饶州很快处理了许多积压案件,并把关押很长时间的嫌疑犯都释放了,下属官吏牵涉拖延办案而被撤职的有六十三人。刚好朝廷颁布诏令,让饶州统计选派士兵进东京开封服役。有个叫王兴的,依恋乡土,不愿进京,故意用刀砍伤自己的脚,范正辞把他斩了。王兴的妻子上诉朝廷,宋太宗召见范正辞,当场辩论此事。范正辞说:“东南各州,人口财物众多繁富,人心容易浮动,而王兴竟敢违令闹事,煽动民心。如果引起骚动,形势失控,那我可就没有地方服罪了!”宋太宗很赏识他敢于决断,特意升他的官,改任江南转运副使。饶州有个叫甘绍的人,被一群强盗抢掠,州里抓捕拘禁了十四人,案件已经具结将要处死。范正辞巡视公务来到饶州,提审犯人,他们都纷纷流泪。细察案件都不符合事实,就下令把他们转移到别处,另行审讯。不久,有人告发真正罪犯的藏身之地,范正辞秘密命令监军围捕强盗。盗贼发觉逃跑,范正辞立即独身一人骑马追击,出郊外二十里赶上了。盗贼搭箭上弓,持长矛向范正辞逼近,范正辞大叫一声,挥鞭甩去,正中一个盗贼双眼,把他打倒在地,剩下的渡过长江四散逃跑。被打伤的盗贼还有一口气,附近找到舍弃的赃物,审问确认他的犯罪事实,然后将他处死,原来无辜的十四人都释放。这是我们本乡本土的事,郡里的人多数还没有听过。 189.孙泰 孙泰,山阳人也,少师皇甫颖,操守颇有古贤之风。泰妻即姨妹也。先是姨老矣,以二子为托,曰:“其长损一目,汝可娶其女弟。”姨卒,泰娶其姊。或诘之,泰曰:“其人有废疾,非泰不可适。”众皆伏泰之义。尝于都市遇铁灯台,市之,而命洗刷,却银也。泰亟往还之。中和中,将家于义兴,置一别墅,用缗钱二百千。既半授之矣,泰游吴兴郡,约回日当诣所止。居两月,泰回,停舟徒步,复以余资授之,俾其人他徙。于时睹一老妪,长恸数声。泰惊悸,召诘之,妪曰:“老妇尝事翁姑于此,子孙不肖,为他人所有,故悲耳。”泰怃然久之,因绐曰:“吾适得京书,已别除官,不可住此,所居且命尔子掌之。”言讫,解维而逝,不复返矣。 [注]姨妹:姨母的女儿。 二子:两个女儿。 中和:唐僖宗年号。 缗:穿钱的绳。 绐:哄骗、欺骗。 1.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A.众皆伏泰之义 伏:“服”,佩服 B.俾其他人徙 俾:使 C.已别除官 除:任命、授职 D.解维而逝 解维:想通了 2.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所居且命尔子掌之 且尔与其从避人之士,岂若从避世之士哉 B.子孙不肖,为他人所有 有决渎于殷周之世者,必为汤武笑矣 C.市之,而命洗刷 义不杀少而杀众 D.泰怃然久之 有十月熟者谓之晚稻 3.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跟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A.尝于都市遇铁灯台 B.市之,而命洗刷 C.将家于义兴,置一别墅 D.泰惊悸,召诘之 4.下列各句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A.操守颇有古贤之风————志行品德很有古代贤者的风度 B.其人有废疾,非泰不可适————那人有毛病,除了我没人适合她了 C.约回日当诣所止————约定回来后就到新买的别墅去 D.复以余资授之,俾其人他徙————又将其余的款项交给房主,让那人搬迁到别的地方 5.下面全能说明孙泰“操守颇有古贤之风”的一项是 ①姨卒,泰娶其姊 ②其人有废疾,非泰不可适 ③而命洗刷,却银也,泰亟往还之 ④泰回,停舟徒步,复以余资授之 ⑤泰惊悸,召诘之 ⑥解维而逝,不复返矣 A. ①②④ B. ①⑤⑥ C. ②③⑥ D. ③④⑤ 6.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孙泰极重仁义。姨母生前曾将两个女儿托付给他,并希望他日后与其次女结百年之好;但孙泰却在姨母去世之后,娶了姨母有眼疾的长女。这使得他受到众人敬佩。 B.孙泰不贪非分之财。他曾购得一铁灯台,洗刷时发现是银制品,他就立即赶回去,将灯台还给卖主。 C.孙泰非常仁慈。他花两百贯购买一别墅,曾见一老妇大哭不止,问明情况后,便说自己将要升官,升官后就可以将别墅送给老妇人。 D.孙泰施恩不图回报。他本来打算搬家到义兴,但因老妇人之故,不仅家未搬成,还为别墅倒贴了两百贯;对老妇有恩却不求报答——解了缆绳,一去不返。 1.B(表被动。A且:暂且;况且。C而:就;却。D之:助词,无义;代词,它) 2.A(都:大) 3.B 4.C 5.C 译文: 孙泰是山阳人,年轻时师从皇甫颖,志行品德很有古代人的风度。孙泰的妻子是姨母的女儿。起初是姨母年纪老了,把两个女儿托付给孙泰,说:“长女一只眼睛有毛病,你可以娶她的妹妹。”姨母去世了,孙泰娶了姨母的长女为妻。有人问他的缘故,孙泰说:“那人眼睛有毛病,除了嫁给我就嫁不出去了。”众人都佩服孙泰的义气。孙泰曾经在都市遇见一座铁灯台,把它买了下来,叫人洗刷,原来是银制品。孙泰赶忙前往归还卖主。中和年间,孙泰将在义兴安家,购置一座别墅,用两百贯钱。已经交付了一半钱,孙泰就前往吴兴郡游览,约定回来后就到新买的别墅去。过了两个月,孙泰回来,停船步行,又把其余的款项交给房主,让那人搬迁到别处。在这个时候,看到一个老妇人连声痛哭。孙泰听了心里惊悸,叫她来问。老妇人说:“我曾经在这里侍奉过公婆,子孙不成材,使别墅被别人拥有,因此悲伤。”孙泰茫然自失了很久,就骗她说:“我刚好收到京师文书,已经另外授职,不能住在这里,所住的地方暂且由你的儿子掌管它。”说完,解开船绳就离去了,不再回来。 190.徐渭 徐渭字文长,为山阴诸生,声名藉甚。薛公蕙校越时,奇其才,有国士之目。然数奇,屡试辄蹶。中丞胡公宗宪闻之,客诸幕。文长每见,则葛衣乌巾,纵谈天下事。胡公大喜。是时,公督数边兵,威镇东南,介胄之士,膝语蛇行,不敢举头,而文长以部下一诸生傲之。议者方之刘真长、杜少陵云。 会得白鹿,属文长作表。表上,永陵喜。公以是益奇之。一切疏计,皆出其手。文长自负才略,好奇计,谈兵多中,视一世事无可当意者,然竟不偶。 文长既已不得志于有司,遂乃放浪曲蘖,恣情山水,走齐鲁燕赵之地,穷览朔漠,其所见山奔海立、沙起雷行、雨鸣树偃、幽谷大都、人物鱼鸟,一切可惊可愕之状,一一皆达之于诗。其胸中又有勃然不可磨灭之气、英雄失路托足无门之悲。故其为诗,如嗔如笑,如水鸣峡,如种出土,如寡妇之夜哭、羁人之寒起,其体格时有卑者,然匠心独出,有王者气,非彼巾帼而事人者所敢望也。文有卓识,气沉而法严,不以模拟损才,不以议论伤格,韩、曾之流亚也。文长既雅不与时调合,当时所谓骚坛主盟者,文长皆叱而怒之,故其名不出于越。悲夫! 喜作书,笔意奔放如其诗,苍劲中姿媚跃出,欧阳公所谓妖韶女老自有余态者也。间以其余旁溢为花鸟,皆超逸有致。 卒以疑杀其继室下狱,论死。张太史元忭力解,乃得出。晚年,愤益深,佯狂益甚。显者至门,或拒不纳。时携钱至酒肆,呼下隶与饮。或持斧击破其头,血流被面,头骨皆折,揉之有声;或以利锥锥其两耳,深入寸余,竟不得死。 (节选自明袁宏道《徐文长传》)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国士之目 目:名称。 B.议者方之刘真长 方:比拟。 C.会得白鹿 会:恰巧。 D.属文长作表 属:隶属。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一切可惊可愕之状 B.为山阴诸生 羁人之寒起 故其为诗 C.公以是益奇之 D.遂乃放浪曲蘖 不以模拟损才 张太史元忭力解,乃得出 3.下列各个句子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丞胡公宗宪闻之,客诸幕——中丞胡宗宪听说他的名声,聘请他当幕客。 B.其体格时有卑者——那些诗歌的格调有时显得低下 C.韩、曾之流亚也——是韩愈、曾巩一类的人。 D.卒以疑杀其继室下狱,论死——终于因为被怀疑杀死继室而关进监狱,经讨论,判死刑。 4.以下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徐渭“才”“傲”的一组是 ①然数奇,屡试屡蹶。 ②好奇计,谈兵多中。 ③视一世事无可当意者。 ④放浪曲蘖,恣情山水。 ⑤其名不出于越。 ⑥以疑杀其继室下狱。 A.①③⑥ B.①③⑤ C.②③④ D.②④⑥ 5.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徐文长是山阴县生员,他在巡抚胡宗宪幕中,曾经为胡写奏章,嘉靖皇帝看了大为高兴。此后,一切奏疏计划,都出自徐文长之手。 B.徐文长在科举上不得意,纵情于饮酒、山水,写出高水平的诗文。他追求高雅,不和流行格调相合,对当时的所谓文坛盟主很不客气,因此他的名气不能超出越地。 C.徐文长还擅长书法,笔意奔放苍劲,正如欧阳修所说的,美女虽老风韵犹存。他还以余力作画,超逸有致。 D.到了晚年,徐文长装疯卖傻更加厉害。有时带钱到酒店,叫下层仆役一起喝酒。还用斧头砍自己的脑袋,用锥子刺自己的耳朵,结果都没有死。 1.D 2.C 3.B 4.D 5.C 6.B(“雅”应为“平素,素来”) 译文: 徐渭字文长,是山阴县生员,名声很大。薛公蕙任浙江主考时,对他的才华表示惊奇,有“国士”的名称。可是他命运不济,屡次应考都是落选。 中丞胡宗宪听说他的名声,聘请他在幕府中当幕客。文长每次去面见,总是穿葛布衣,戴黑头巾,纵谈天下大事。胡公非常赏识。这时候,胡公指挥几路兵马,威势震动东南地区,将士们在他面前,跪着说话,趴着走路,不敢抬头。可是,文长凭自己只是他部下一个生员却对他满不在乎。议论的人把文长比作刘真长、杜少陵。 当时恰好捉到一头白鹿,胡公就嘱托文长写奏章。奏章送上去,嘉靖皇帝很高兴。胡公因此对文长更加赞赏。一切奏疏计划,都出自文长的手。文长对自己才能和智谋看得很高,喜欢奇特的计谋,谈论军事多中肯,他把普天下的事情没有一件看得合意的,可是,他终于没有遇合的机会。 文长已经在主考官那里不得意,于是就尽情地饮酒,游山玩水,走遍齐鲁燕赵等地方,看尽北方沙漠风光,他见到的山的奔腾、海的冲激、沙的飞扬、雷的震动、雨的轰鸣、树的倒下,以及幽深的山谷、繁华的都市,各种人物、游鱼飞鸟,一切令人惊奇的形态,他都一桩桩地表现在诗中。他的胸中又有一股勃发的不可磨灭的豪气,英雄找不到出路无处安身的悲愤。所以他写的诗,像在生气又像在发笑,像流水在峡谷中轰鸣,像种子从泥土中发芽,像寡妇在夜里哭泣、游子因寒冷而起身,虽然诗的格调有的显得低下,可是构思独特,有一种帝王的气概,不是那些像妇人服侍人那一类所敢仰望的。他的文章有卓越的见识,气势沉雄而文法谨严,不因为模仿别人而减少才华,不因为议论而伤害了风格,是韩愈、曾巩一类的人。文长既然向来跟当时文风不相协调,当时叫做文坛盟主的,文长都对他们大声叱责,瞧不起他们。所以文长的名声没有超出越地,真是可悲啊! 文长喜欢写字,笔意雄健活泼像他的诗一样,在苍老挺拔中显出飘逸可爱,正如欧阳公说的美女老了总有余留的风韵。他有时用剩余精力画花鸟,都高远不俗,富于情致。 他终于因为杀死继室的嫌疑被关进监狱,判了死刑,张太史元忭竭力营救,才能够出狱。到了晚年,悲愤更深,装疯卖傻越来越厉害。有权势者登门拜访,有时拒之门外不让进来。时常拿着钱到酒店,招呼那些地位低贱的人一起喝酒。有时候自己拿斧头砸破脑袋,血流满面,头骨都砸断了,一摸就发出声响;有时候用锋利的锥子戳自己的耳朵,深达一寸多,竟然都没有死。 191.汪立信 咸淳十年,大元兵大举伐宋,似道督诸军出次江上,以立信为端明殿学士、沿江制置使、江淮招讨使,俾就建康府库募兵以援江上诸郡。立信受诏不辞,即日上道,以妻子托爱将金明,执其手曰:“我不负国家,尔亦必不负我。”遂行。与似道遇芜湖,似道拊立信背哭曰:“不用公言,以至于此。”立信曰:“平章、平章,瞎贼今日更说一句不得。”似道问立信何向。曰:“今江南无一寸干净地,某去寻一片赵家地上死,第要死得分明尔。”即至,则建康守兵悉溃,而四面皆北军。立信知事不可成,叹曰:“吾生为宋臣,死为宋鬼,终为国一死,但徒死无益耳,以此负国。”率所部数千人至高邮,欲控引淮汉以为后图。 已而闻似道师溃芜湖,江汉守臣皆望风降遁。立信叹曰:“吾今日犹得死于宋土也。”乃置酒召宾佐与诀,手为表起居三宫,与从子书,属以家事。夜分起步庭中,慷慨悲歌,握拳抚案者三,以是失声,三日扼吭而卒。 《宋史?汪立信传》 l.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俾就建康府库募兵以援江上诸郡。 B 不用公言,以至于此。 C.欲控引淮汉以为后图。 D.夜分起步庭中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 ① 以妻子托爱将金明 ②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B. ① 执其手曰:“我不负国家,尔亦必不负我。”遂行。 ②(成名)为人迂讷,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 C.① 终为国一死,但徒死无益耳。 ② 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 D.① 乃置酒召宾佐与诀。 ② 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 3.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省略成分,正确的一项是 A.(似道)俾就建康府库募兵以援江上诸郡。 B.(妻子)执其手曰:“我不负国家,尔亦必不负我。” C.(似道)率所部数千人至高邮。 D.(从子)三日扼吭而卒。 4.下列各个句子在文中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 A.似道督诸军出次江上——似道带领军队按次序从江上出兵 B,立信受诏不辞——汪立信接受诏命,—毫不推辞 C,则建康守兵悉溃——那么建康守兵已知道失败 D.江汉守臣皆望风降遁——江汉守臣根据具体情况都放下了武器 5.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能够表现汪立信忠心卫国的一组是 ①立信受诏不辞 ②不用公言,以至于此 ③某去寻一片赵家地上死 ④率所部数千人至高邮 ⑤慷慨悲歌,握拳抚案者三 A.①② B.②③⑤ C.③④⑤ D.①④ 6.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本文段写了汪立信“受诏”“上道”“立志为国捐躯”“至高邮”的言或行,或详写,或略写,塑造了汪立信忠心爱国的形象。 B.汪立信在大元兵大举伐宋之时,爱国心切,受委任后即日上道,没有接受妻子的挽留。 C.似道问及立信准备到什么地方去,立信表示要死在一处属于赵家的土地上,可见立信一心念及祖国土地的完整。 D.立信听闻似道已兵溃芜湖,江汉守臣的表现也令人失望,知道大势已去,立下决心以身殉国。 1.A (招募士兵 B.落到 C,把……作为 D.起床,漫步) 2.C (①“但”,转折连词;②“只”,副词。A.“把”,介词 B,“于是,就”,副词 D.“于是,就”,副词) 3.A (B.立信 C.立信 D.立信) 4.B (A. “出次”:出兵驻扎 C. “悉溃”:都已全部失败 D.“降遁”:投降或逃跑) 5.D (②似道所说③⑤爱国表现)6.B (本文段没写“没有接受妻子的挽留”) 译文: 咸淳十年(1274),大元兵大举征讨南宋王朝。贾似道统率各军出兵驻扎江上,任命汪立信为端明殿学士、沿江制置使,让(他)去建康(今江苏南京)府库招募士兵以援助江上各郡。汪立信接受诏命,毫不推辞,当天就上了路。他把妻子儿女托给爱将金明,握着金明的手说:“我不辜负国家,你也必定不负我。”道别后就走了。在芜湖见到贾似道,贾似道用手拍着汪立信的背哭道:“不采纳您的意见,以致到了这个地步。”汪立信说:“平章(指贾似道),平章,瞎贼今日更不能说一句话了。”贾似道问他到什么地方去,他说:“如今江南没有一寸干净的土地,我要去寻找一片属于赵家的土地,死在那儿,只要死得分明。”汪立信到建康,守兵已全部溃败,各处都是元军乙他知道募兵一事已不可能,感叹道:“我生为宋臣,死为宋鬼,最终是为国而死,但白白送死没用,这样就辜负了国家。”于是率领部下数千人到了高邮(今属江苏),想控制淮、汉,作最后的打算。 不久,就传来了贾似道兵溃芜湖的消息,江汉守臣也都望风投降或逃跑。汪立信感叹道:“我今天还能够死在宋土上。”于是就置酒召集宾客与手下官员,与他们诀别,亲自写奏章给皇帝,又给侄子写信嘱托家事。夜半,他心绪难平,信步来到庭中,慷慨悲歌,紧握双拳反复抚拍桌子,以至悲情难抑失声痛哭。三天后,他上吊而自杀殉国。 192.吕端 初,李继迁扰西鄙,保安军奏获其母①。至是,太宗欲诛之,以寇准居枢密副使,独召与谋。准退,过相幕,端疑谋大事,邀谓准曰:“上戒君勿言于端乎?”严准曰:“否。”端曰:“边鄙常事,端不必与知,若军国大计,端备位宰相,不可不知也。”准遂告其故,端曰:“何以处之?”准曰:“欲斩于保安军北门外,以戒凶逆。”端曰:“必若人,非计之得也。愿少缓之,端将覆奏。”入曰:“昔项羽得太公,欲烹之,高祖曰:‘愿分我一杯羹。’②夫举大幸不顾其亲,况继迁悖逆之人乎?陛下今日杀之,明日继迁可擒乎?若其不然,徒结怨仇,愈坚其叛心尔。”太宗曰:“然则何如?”端曰:“以臣之愚,宜置于延州,使善养视之,以招来继迁,虽不能即降,终可以系其心,而母死生之命在我矣。”太宗抚髀称善曰:“微卿,几误我事。”即用其策。其母后病死延州,继迁子亦死,继迁子竞纳款请命,端之力也。《宋史?吕端传》 【注】①军:宋代行政区域。②事见《史记?项羽本纪》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边鄙常事,端不必与知。 与:参预 B.愿少缓之,端将覆奏。 少:多少 C.徒结怨仇,愈坚其叛心尔。 坚:坚强 D.其母后病死延州,继迁寻亦死。 寻:寻找 2.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 保安军奏获其母。 ② 愿少缓之,端将覆奏。 ③ 上戒君勿言于端乎? ④ 欲斩于保安军北门外,以戒凶逆 A.两个“奏”字相同,两个“戒”字也相同。 B.两个“奏”字不同,两个“戒”字相同。 C.两个“奏”字相同,两个“戒”字不同。 D.两个“奏”字不同,两个“戒”字不同。 3.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 至是,太宗欲诛之 ② 何以处之 ③ 以臣之愚,宜置于延州 ④以寇准居枢密副使,独召与谋 A.两个“之”相同,两个“以”也相同。 B.两个“之”,相同,两个“以”不同。 C.两个“之”不同,两个“以”也不同。 D.两个“之”不同,两个“以”相同。 4.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省略成分,正确的一项是 A.独召与(李继迁)谋 B.端备位宰相,不可不知(边鄙常事)也 C.(寇准)欲斩于保安军北门外,以戒凶逆 D.以臣之愚,宜置(继迁之母)于延州 5.以下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①准遂告其故 ②必若此,非计之得也 A.① 寇准就把皇上召见商议的事说出来了 ② 假若一定这样做,就不是计划想达到的 B.① 寇准于是告诉了他其中的原因 ② 假若一定这样做,绝不是个好办法 C.① 寇准就把皇上召见商议的事说出来了 ② 假如一定这样做,绝不是个好办法 D.① 寇准于是告诉了他其中的原因 ② 假如一定这样做,就不是计划想达到的 6.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吕端身为宰相,非常关心国家大事,不论边鄙常事还是军国大计,都认为不可不知。 B.吕端认为凡是干大事业的人是不顾他的亲属的,就如当年的汉高祖对待刘太公的态度一样,因此对待悖逆之人李继迁更应如此,只是处理的方法宜更妥善些。 C.吕端认为杀人不是上策,只会徒结怨仇,令“戒凶逆”的愿望适得其反。 D.吕端善待他人的看法得到太宗的首肯。最后继迁的儿子纳款请命,不能说不是吕端计谋的成功。 1.A (B.稍微 C.坚定,使动用法 D.不久) 2.C (奏:臣子向君主进言,上书。戒:告诫/警告) 3.B(之:代母亲 以:依,按,介词/由于,连词) 4.D(A.寇准 B.军国大事 C.皇上) 5,C 6.A(见“边鄙常事,端不必与知。”) 译文: 当初,李继迁骚扰西部边疆,保安军送上奏章说捕获了李继迁的母亲。事情到了这个地步,宋太宗打算把李母杀掉,由于寇准官居枢密副使,所以(太宗)只召见寇准商量这件事。寇准议事归来,路经宰相府,吕端猜测寇准与皇上商量的是国家大事,就邀请寇准进府,并对寇准说:“皇上让您别告诉我吗?”寇准说:“不是。”吕端说:“边疆上一般的事情,我不一定参预,倘若是军国大事,我身为宰相,不能不知道啊。”寇准就把皇上召见商议的事说出采了。吕端说:“怎么处置李继迁的母亲呢?”寇准说:“皇上想在保安军的北门外把她杀了。用来警告行凶叛逆之徒。”吕端说:“假若一定这样做,绝不是个好办法。请您稍缓一下办理,我再去向皇上奏本。”吕端进了朝内,向宋太宗讲道:“当年项羽抓到刘太公后,想把他烹了,汉高祖却说:‘希望能分一碗肉汤给我喝。’凡是干大事业的人是不顾他的亲属的;何况李继迁是一个背叛朝廷、犯上作乱的恶人呢?陛下今天把他母亲杀了,明天李继迁就可擒住吗?如果抓不到他,那就白白地结下了怨仇,会更进一步坚定他的叛逆之心啊。”宋太宗说:“这样说来,该怎么办呢?”吕端说:“依臣的愚见,把他的母亲安置在延州,派人好生地照顾她,用这个方法来召降李继迁,即使他不能马上就投降,但终究可以用他老母亲来牵住他的心。他母亲或死或生不是全在我们吗?”宋太宗拍了下大腿,高兴得连连说好:“要不是你,几乎误了我的大事!”于是采用了吕端的办法。后来李母在延州病死,隔了不久李继迁也死了。李继迁的儿子最后向朝廷缴纳钱款,服从管辖。这都是靠吕端的计谋才实现的。 193.陈丞相世家 绛侯、灌婴等咸谗陈平曰:“平虽美丈夫,如冠玉耳,其中未必有也。臣闻平居家时,盗其嫂;事魏不容,亡归楚;归楚不中,又亡归汉。今日大王尊官之,令护军。臣闻平受诸将金,金多者得善处,金少者得恶处。平,反覆乱臣也,愿王察之。”汉王疑之,召让魏无知。无知曰:“臣所言者,能也;陛下所问者,行也。今有尾生、孝已之行而无益处于胜负之数,陛下何暇用之乎?楚、汉相距,臣进奇谋之士,顾其计诚足以利国家不耳。且盗嫂受金又何足疑乎?”汉王召让平曰:“先生事魏不中,遂事楚而去,今又从吾游,信者固多心乎?”平曰:“臣事魏王,魏王不能用臣说,故去事项王。项王不能信人,其所任爱,非诸项即妻之昆弟,虽有奇士不能用,平乃去楚。闻汉王之能用人,故归大王。臣躶身来,不受金无以为资。诚臣计画有可采者,(顾)(愿)大王用之;使无可用者,金具在,请封输官,得请骸骨。”汉王乃谢,厚赐,拜为护军中尉,尽护诸将。诸将乃不敢复言。 《史记?陈丞相世家》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今日大王尊官之,令护军。 官:管理, B.平,反覆乱臣也,愿王察之, 察:观察 C.汉王疑之,召让魏无知 让:让……说 D.楚汉相距,臣进奇谋之士。 距:抗争 2.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 顾其计诚足以利国家不耳 ② 诚臣计画有可采者 ③ 信者固多心乎 ④ 项王不能信人 A. ①②相同,③④也相同。 B.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 C.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选择15~16题的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 3.平虽美丈夫,如冠玉耳,其中未必有也。 A.陈平虽然是个美男子,但也不过是像带上美玉装饰,一般人当中未必有这样的人。 B.陈平虽然是个好丈夫,但也不过是像带上美玉装饰,其实内在不一定有真正的才能。 C.陈平虽然是个美男子,但也不过像装饰帽子的美玉罢了,其实内在不一定有真正的才能。 D.陈平虽然是个好丈夫,但也不过像装饰帽子的美玉罢了,一般人当中未必有这样的人。 4.①事魏不容 ②得请骸骨 A.①事奉魏王不能容身 ②请求辞职 B.①不同意事奉魏王 ②请求辞职 C.①事奉魏王不能容身 ②请把我处死 D.①不同意事奉魏王 ②请把我处死 5.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直接说明陈平受汉王责问原因的一组是 ①居家时盗其嫂 ②事魏不容,归楚不中,亡归汉 ③尊官之,令护军 ④信者固多心乎 ⑤受诸将金 ⑥得请骸骨 A.①② B.②③ C.④⑤ D.⑤⑥ 1.D(A.授高官 B.审查 C责问) 2.B(诚:的确,实在/假如,果真;信:讲信用/信任) 3..C 4.A 5.C 译文: 周勃、灌婴等人都在高祖面前诋毁陈平,他们说:“陈平虽然是个美男但也不过像装饰帽子的美玉罢了,其实内在不一定有真正的才能。我们听说陈平在家时,曾与她嫂子私通;事奉魏王不能容身,又逃归楚(项羽);在楚不合意,又逃归汉。现在大王器重他;授他高官,又让他监护军队。听说陈平接受诸将的金钱,金钱给得多受到好的待遇,金钱给得少得到差的待遇。陈平乃是反复无常的乱臣,希望大王审查他。”于是汉王怀疑陈平,召来魏无知责问他。魏无知说: “我所介绍的,是他的才能;陛下所责问的,是他的品行。假如有尾生、孝己的品行,但对作战的胜负毫无益处的人,(那么)陛下又哪有空闲去使用他呢?现在楚、汉相抗争,我推荐有奇谋的人,只考虑他的奇谋是否有利于国家。至于私通嫂子、接受金钱又哪里值得考虑呢?”汉王又召见陈平责问他:“您侍奉魏王不合意,又侍奉楚王,后又离去,现在又和我共事,讲信用的人原来是这样三心二意吗?”陈平说:“我侍奉魏王,魏王不采用我的意见,因而才去侍奉项王。项王不信任别人,他所任用和宠爱的,不是他们项家的人,便是老婆的兄弟,就是有谋之士也不重用,所以我离开了楚。听说汉王能用人,因此我投归大王。我是空身而来的,不接受金钱,便没有钱用。假使我的计谋有可采用的,请大王任用我;若没有可采用的,我收受的金钱全都在,我愿意封好把它。交官府,请求辞职。”汉王于是向陈平道歉,给他丰厚的赏赐,拜官为护军中尉,所有的将领都归他监督。将领们才不敢说什么了。 194.蒯伍江息夫传 至齐悼惠王时,曾参为相;礼下贤人,请通为客。 初,齐主田荣怨项羽;:谋举兵畔之,劫齐士,不与者死。齐处士东郭先生、梁石君在劫中,强从。及田荣败,二人丑之,相与入深山隐居。客谓通曰:“先生之与曹相国,拾遗举过,显贤进能,齐国莫若先生者。先生知梁石君、东郭先生世俗所不及,何不进之于相国乎?”通曰:“诺。臣之里妇,与里之诸母相善也。里妇夜亡肉,姑以为盗,怒而逐之。妇晨去,过所善诸母,语与事而谢之。里母曰: ‘女安行,我今令而家追女矣。’即束 请火于亡肉家,曰:‘昨暮夜,犬得肉,争斗相杀,请火治之。’亡肉家遽追呼其妇。故里母非谈说之士也,束 乞火非还妇之道也,然物有相感,事有适可。臣请乞火于曹相国。”乃见相国曰:“妇人有夫死三日而嫁者,有幽居守寡不出门者,足下即欲求妇,何取?”曰:“取不嫁者。”通曰:“然则求臣亦犹是也,彼东郭先生、梁石君,齐之俊士也,隐居不嫁,未尝卑节下意以求仕也。愿足下使人礼之。”曾相国曰:“敬受命。”皆以为上宾。 《汉书?蒯伍江息夫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谋举兵畔之。 畔:伴随,跟随 B.齐处士东郭先生、梁石君在劫中,强从。 强:坚决 C.拾遗举过,显贤进能。 举:指出 D.里妇夜亡肉。 亡:没有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①先生之于曹相国,拾遗举过 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B.①臣请乞火于曹相国 ② 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C.①女安行,我今令而家追女矣 ②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 D.①妇人有夫死三日而嫁者 ②逐而得之。审视,巨身修尾,青项金翅。 3.与“(足下即欲求妇)何取”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裹以帷幕。 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C.求人可使报秦者。 D.竖子不足与谋。 4.下列语句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妇晨去,过所善诸母,语以事而谢之。 A.她早晨离开家,前往善良的各位老妇家,把事情说了并向她们道歉。 B.她早晨出门,顺路看望跟她友好的各位老妇,把事情说了并向她们道歉 C.她早晨出门,前往善良的各位老妇家,把事情说了并,向她们告辞。 . D.她早晨离开家,顺路看望跟她友好的各位老妇,把事情说了并向她们告辞。 5.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东郭先生、梁石君是齐国的英才。当初跟从田荣作乱,是迫不得以的。 B.有人知道蒯通知人善用,显贤进能,所以希望他能向曹参推荐梁石君、东郭先生两人 C.蒯通将“怒而逐”里妇的“亡肉家”比喻成当时的执政者,认为是当时的执政者逼东郭先生及梁石君人深山隐居,故蒯通用“束 请火于亡肉家”的做法套用在向曹参推荐这两个人才的方法上,是行之有效的。 D.蒯通认为没有“卑节下意”以求做官的东郭先生、梁石君与“幽居守寡不出门”的妇人相类似,令人敬服,应重用他们。 1.C (A.背叛 B.勉强 D.丢了) 2.A (A.①为,②对于,均介词 B向,介词 c.你的,代词 D.就,连词,表承接) 3.B (B.宾语前置 A.介宾结构后置 C.定语后置: “可使报秦之人” D.省略宾语:“与之谋”) 4.D 5.C (非当时的执政者 “逼”,而是“两人丑之”,自愿入深山隐居) 译文: 到了齐悼惠王的时候,曹参为相国,礼贤下士,邀请蒯通为门客。 当初,齐王田荣怨恨项羽,谋划发兵背叛项羽,劫持齐地士人,不服从的处死。齐国不曾做官的东郭先生、梁石君也被劫持,勉强服从。待田荣起兵失败,二人以曾参与叛乱为耻,就一同入深山隐居。有人对蒯通说:“先生为曹相国所倚重,帮他拾遗补缺,指出过失,为他推荐贤能之人,在齐国没有人能赶上您了。先生知道梁石君和东郭先生,他们二人本是世俗的人所不及的,为什么不推荐给曹相国呢?”蒯通说:“好。我居住的里巷有一妇人,与同里诸老妇关系很好。一次这个妇人家夜里丢了肉,婆母认为是她偷了,愤怒地把她驱逐了。她早晨离开家,顺路看望跟她友好的各位老妇,把因丢肉被婆母驱逐的事说了,并向她们告辞。里巷老妇们说:‘你且慢慢走,我们今天就让你家人追你回来。’于是她们把麻絮( )束成引火物,向丢肉家求借火种,说:‘昨天夜晚,狗得到一块肉,互相抢夺厮杀,死了一条狗,想借火回去煮了吃。’丢失肉的那家人赶紧追赶呼叫他家的妇人回来。本来巷里诸老妇并非游说之土,用束麻絮引火的手段也并非是使妇人还归的正当办法,然而事物有相互感应的道理,事有碰巧成功的时候。我这就去向曹相国借火。”于是他求见曹相国,说:“妇人中有死了丈夫三天就出嫁的,有深居守寡不出门的,假若您找妻子,要哪个?”曹参说:“要不出门的。”蒯通说:“那么寻找臣子也应当这样,那东郭先生、梁石君,是齐国的才智过人之士,隐居不出,未曾卑节屈意而乞求做官。希望您派人对他们二人以礼相请。”曹相国说:“我接受你的指教。”于是对东郭先生和梁石君均以上宾接待。 195.张希崇 希崇素朴厚,尤嗜书,莅事之余,手不释卷,不好酒乐,不蓄姬仆,祁寒盛暑,必俨其衣冠,厮养之辈,未尝闻亵慢之言。事母至谨,每食必侍立,俟盥漱毕方退,物议高之。性虽仁恕,或遇奸恶,则嫉之若仇。在 州日①,有民与郭氏为义子,自孩提以至成人,因乖戾不受训,遣之。郭氏夫妇相次俱死。郭氏有嫡子,已长,时郭氏诸亲与义子相约,云是亲子,欲分其财物,助而讼之,前后数政不能理,遂成疑狱。希崇览其诉,判云:“父在已离,母死不至。止称假子,孤二十年抚养之恩;倘曰亲儿,犯三千条悖逆之罪。颇为伤害名教,安敢理认田园!其生涯并付亲子,所讼人与朋奸者,委法官以律定刑。闻者服其明。 《旧五代史?晋书?张希崇传》 [注]①在 州日:清泰(公元934—936年)年间,张希崇任 州(今陕西彬县)节度使。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莅事之余,手不释卷。 莅:管理 B.事母至谨。 谨:重要 C.物议高之。 高:高度 D.止称假子。 止:禁止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或遇奸恶,则嫉之若仇。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B.有民与郭氏为义子。 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 C.欲分其财物。 其生涯并付亲子。 D.遂成疑狱。 遂与鲁肃俱诣孙权。 3.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省略成分,正确的一项是 A.未尝闻(姬仆)亵慢之言 B.每(希崇)食必侍之 C.云(嫡子)是亲子 D.(义子)孤二十年抚养之恩 4.选择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 ①郭氏有嫡子 ②希崇览其诉. A.郭氏夫妇有个亲生儿字 张希崇听了他的控诉 B.郭氏夫妇有一仇家的儿子 张希崇看了状子 C.郭氏夫妇有一仇家的儿子 张希崇听了他的控诉 D.郭氏夫妇有个亲生儿子 张希崇看了状子 5.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能够表现张希崇品性宽厚仁爱的一组是 ①不好酒乐 ②必俨其衣冠 ③事母至谨 ④未尝闻亵慢之言 ⑤或遇奸恶,则嫉恶如仇 ⑥止称假子 A.①③ B.③④ C.④⑤ D.②⑥ 1.A (B.孝敬 C.赞美 D.仅,只) 2.B (B.①当,做,动词 ②因为,由于,介词 A.那么,就,连词 C.代郭氏 D.于是,就,副词).3.D (A.希崇 B.母亲 C.义子) 4.D 5. B 译文: 张希崇一向质朴敦厚,尤其爱好读书,听政之余,手不释卷,不喜欢酒乐,不蓄养侍妾奴仆,不论严寒酷暑,都是衣帽整严,对儿女下辈,从未说过亵骂轻慢的话。侍奉母亲十分孝敬,每次母亲吃饭时必定站在一旁侍奉,等母亲吃完饭、洗手漱口后才退去,众人都非常赞美他的品行。他性情虽然仁厚宽爱,但有时碰到奸恶之人,则嫉之如仇。他在邻州任节度使时,有人给姓郭的当义子,从小到大(都是郭氏抚养),后因乖戾不受教导,被打发走了。郭氏夫妇相继去世了。他们有个亲生儿子,也已长大成人。当时郭氏的亲属与那位义子私下约定,咬定那位义子是亲生儿子,图谋分割郭氏财产,并帮助这个义子打官司。以前几任节度使都不能审理,于是成了悬案。张希崇看了状子,判道: “(你在)父亲在时已离家,母亲死了也不到灵前。仅称义子,辜负了二十年养育之恩;若说是亲生子,就犯了三千条大逆不道之罪。甚伤名理教化,怎能强辞夺理、冒认田产!郭氏财产全归其亲生子,诉讼人和那些与他结党作奸的人,一起交执法官按律条定罪。”听到这件事的人,都佩服他能够明察是非。 196.朱弁 金人迫弁①仕刘豫,且怵之曰:“此南归之渐。”弁曰:“豫乃国贼,吾尝恨不食其肉,又忍北面臣之,吾有死耳。”金人怒,绝其饩遗以困之。弁固拒驿门,忍饥待尽,誓不为屈。金人亦感动,致礼如初。久之,复欲易其官,弁曰:“自古兵交,使在其间,言可从从之,不可从则囚之、杀之,何必易其官?吾官受之本朝,有死而已,誓不易以辱吾君也。”且移书耶律绍文等曰:“上国之威命朝以至,则使人夕以死,夕以至则朝以死。”又以书诀后使洪皓曰:“杀行人非细事,吾曹遭之,命也,要当舍生以全义尔。”乃具酒食,召被掠士夫饮,半酣,语之曰:“吾已得近郊某寺地,一旦毕命报国,诸公幸瘗②我其处,题其上曰:‘有宋通问副使朱公之墓’,于我幸矣。”众皆泣下,莫能仰视。弁谈笑自若,曰:“此臣子之常,诸君何悲也?”金人知其终不可屈,遂不复强。 《宋史?朱弁传》 【注】①弁:朱弁(1085~1144),字少章,今江西婺源人,朱熹族叔祖。建炎中,以通问副使赴金,为金拘留。绍兴初,金人逼仕伪齐,誓死不屈,被留十六年始得归。 ② 瘗:深埋入地。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又忍北面臣之 B.金人亦感动 C.则使人夕以死 D.杀行人非细事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金人迫弁仕刘豫。 仕:学习 B.吾尝恨不食其肉。 恨:遗憾 C. 金人亦感动,致礼如初。致:表达 D. 于我幸矣。 幸:宠幸 3.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 绝其饩遗以困之 ② 誓不易以辱吾君也 ③ 久之,复欲易其官 ④ 吾曹遭之,命也 A.两个“以”字相同,两个“之”字不同。 B. 两个“以”字不同,两个“之”字相同。 C.两个“以”字相同,两个“之”字也相同。 D.两个“以”字不同,两个“之”字也不同。 4.下列各个句子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南归之渐——这样你才有希望南归 B.复欲易其官——又想交换其他的官员 C.有死而已——只有一死罢了 D.又以书诀后使洪皓——又写信给后使洪皓诀别 5.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能够表现朱弁宁死不屈精神的一组是 ① 固拒驿门,忍饥待尽 ② 复欲易其官 ③ 誓不易以辱吾君也 ④ 要当舍生以全义矣 乃具酒食,召被掠士夫饮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6.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朱弁不肯与刘豫合作,不甘做刘豫手下的官员,主要原因是认为他们两人志不同,道不合,不足与谋。 B. 朱弁忠贞爱国,面对敌人或“困之”或“易其官”这些软硬兼施之举,丝毫没有屈服动摇。 C.朱弁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他具酒食,召被掠士夫饮,坦然交代身后事,进一步表明了他爱国的心志。 D.朱弁谢绝了众人的劝告,没有放弃死的念头,谈笑自若,反而不明白诸君悲痛什么。 1.B(B,思想感情受影响而激动,引起同情或向慕 A.古义:面北 C.古义:指出使之人,代“我” 今义:令人,让人 D.古义:使者) 2.C(A.做……官员 B.痛恨 D.满意) 3.A(以:来,连词,表目的关系 之:音节助词/杀掉使者这件事,代词) 4.B 5.C 6.D(众人没劝告他不要死,只是为他的精神感动及为他惋惜) 译文: 金方逼迫朱弁做叛臣刘豫的官员,并且骗他说:“这样你才有希望南归。”朱弁说:“刘豫是我们的国贼,我曾经恨不能吃他的肉,又怎能做他的臣下?我只有死。”金人很生气,断绝了他的饮食来折磨他。朱弁坚守着驿门,忍受着饥饿等死,誓不屈服。金人也受了感动,对待他礼貌如初。后采时间长了,又想让他当官,朱弁说:“自古交兵,使者在他们中间,使者的话可以听从的就听从,不可以听从的就囚禁使者、杀掉使者,何必让他做官呢?我的官职是本朝任命的,现在只有死了,绝不会失节做金官来使我们国君受辱。”并且写信给耶律绍文等人说:“您国封我官的命令早晨来到,那么我就晚上死,晚上来到就早晨死。”又写信给后使洪皓诀别说:“杀掉使者不是小事,我们如果赶上,是命中注定的,我们应当舍生来全义。”于是就准备了酒菜,召集被扣留的士大夫喝酒,酒饮半酣,朱弁告诉他们说:“我已经看好近郊的一个墓地,一旦我牺牲报国,诸位请把我埋在那个地方,在上面写上‘有宋通问副使朱公之墓’,我就很满意了。”众人都流下了眼泪,不能抬起头来。朱弁谈笑自如,说:“这是做臣子的常情,诸位悲痛什么呢?”金人知道他终不可屈,于是也就不再强迫他了。 197.李庭芝 庭芝初至扬时,扬新遭火,庐舍尽毁。州赖盐为利,而亭户多亡去,公私萧然。庭芝悉贷民负逋,假钱使为屋,屋成又免其假钱,凡一岁,官民居皆具。凿河四十里入金沙余庆场,以省车运。兼浚他运河,放亭户负盐二百余万。亭民无车运之劳,又得免所负,逃者皆来归,盐利大兴。始,平山堂瞰扬城,大元兵至,则构望楼其上,张车弩以射城中。庭芝乃筑大城包之,城中募汴南流民二万人以实之,有诏命为武锐军。又大修学,为诗书、俎豆,与士行习射礼。郡中有水旱,即命发廪,不足则以私财振之。扬民德之如父母。刘榘自淮南入朝,帝问淮事,榘对曰:“李庭芝老成谨重,军民安之。今边尘不惊,百度具举,皆陛下委任得人之效也。” 《宋史?李庭芝传》 【注】①俎豆:古代礼器。祭祀时用以盛牛羊等祭品。②射礼:古代贵族男子重武习射,常举行射礼,射礼分四种,此处指乡射。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庭芝悉贷民负逋 悉:获知 B.而亭户多亡去 亡:出外。 C.不足则以私财振之 振:救济。 D.扬民德之如父母 德:感恩戴德。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屋成又免期假钱 假:与“真”相对; B.亭民无车运之劳 劳:劳动。 C.官民居皆具 居:居住。 D.帝问淮事 事:情况。 3.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 假钱使为屋 ② 有诏命为武锐军 ③ 庭芝乃筑大城包之 ④ 城中募汴南流民二万人以实之 A.两个“为”相同,两个“之”不同。B.两个“为”相同,两个“之”也相同。 C.两个“为”不同,两个“之”相同。D.两个“为”不同,两个“之”也不同。 4.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①则构望楼其上 ②又大修学 A.①那上面就构成望楼 ②又努力进修学习 B.①就在上面构筑望楼 ②又大力提倡办学 C.①那上面就构成望楼 ②又大力提倡办学 D.①就在上面构筑望楼 ②又努力进修学习 5.下列对文意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A.李庭芝初到扬州时,扬州新遭火灾,依赖盐业赢利的经济很不景气。 B.李庭芝为了振兴扬州的经济,采取了免税等一系列措施,并亲自为百姓修房盖屋。 C.扬州和平安稳,经济发展,全因皇帝用人得当,刘槃的经济策略得当。 D.李庭芝之所以深受百姓爱戴,是因为他读了大量的诗书,并且经常拿个人的财产与百姓分享。 1.A(全部) 2.D(A,借;B,劳累、劳苦;C.房屋、居屋。) 3.C(为:修缮;做,任 之:均指代扬州城。) 4.B 5.A(B,“并亲自……”不妥,只是借钱给百姓修盖房屋 C”刘檠”应为“李庭芝” D.“读了大量……分享”不妥,①仅说李大力提倡办学,要求村民读诗书等。②遇上水涝、旱灾时,就下令开仓,不够时才拿出个人的财产救济百姓。) 译文: 李庭芝初到扬州时,扬州刚遭受了一场火灾,房屋全被烧毁。扬州在经济上主要依赖盐业盈利,但这时盐户大多已背井离乡,公私的生意都很萧条。李庭芝就把盐户所欠之税全部宽免了,并借钱让他们重新修房盖屋,屋建成后不再收回借款。一年之内,官民的居房全部安置妥善。李庭芝又下令挖河四十里接通金沙余庆盐场,以节省车辆运输,同时兼顾疏通其他运河,发动盐户运盐二百余万斤。盐民没有了车辆运输的劳累,又得到免收盐税的好处,出走的人全都回来了,盐利又重新兴旺。以前,从平山堂上可以俯视扬州城,元兵到时,就在上面构筑望楼,用机括往城中连连射箭。李庭芝就建筑大城来围起它,在城内招募汴南的流民二万人来充实军队防守它。皇帝下诏将其命为武锐军。李庭芝又大力提倡办学,读诗书、兴礼仪,与士人举行射礼。郡中遇上水涝、旱灾时,就下命开仓,不够时就拿出个人的财产救济百姓。扬州的百姓对他感恩戴德,视如自己的父母。刘檠从淮南回朝廷,皇帝问他淮南的情况,刘檠禀告说:“李庭芝老成谨重,军民安居乐业。现在边境战事平息,各行各业都振兴发展,这全是陛下用人得当的成效啊。” 198.雷于粤 雷于粤为最远郡。崇祯初,金陵人某,以部曹②出守。舟入江遇盗。知其守也,杀之,并歼其从者,独留其妻女。以众中一最黠者为伪守,持牒往③,而群诡为仆人④,莫能察也。抵郡逾月,甚廉干,有治状,雷人相庆得贤太守,其寮属及监司使⑤,咸诵重之。 未几,太守出示:禁游客,所隶毋得纳金陵人只履;否者虽至戚必坐。于是雷人益信服新太守乃能严介若此也。 亡何,守之子至,入境,无敢舍者。问之,知其禁也,心惑之。诘朝,守出,子道视,非父也;讯其籍里名姓,则皆父。子悟曰:“噫!是盗矣。”然不敢暴语,密以白监司使。监司曰:“止,吾旦日饭守而出子。”于是戒吏:以卒环太守舍,而伏甲酒所。旦日,太守入谒。监司饮之酒,出其子质,不辨也。守窘,拟起为变,而伏甲发,就坐捽⑥之。其卒之环守者,亦破署入。贼数十人卒起格斗,胥⑦逸去,仅获其七。狱具如律⑧,械送金陵杀之。于是雷之人乃知向之守非守也,盗也。 东陵生⑨闻而叹曰:“异哉!盗乃能守若此乎?今之守非盗也,而其行鲜非盗也,则无宁以盗守矣。其贼守,盗也;其守而贤,即犹愈他守也。”(徐芳《雷州盗记》) [注释] ①节选自《虞初新志》。作者徐芳,清初小说家。著有志怪小说《诺皋广志》。 ②部曹:指京师各部司官。 ③持牒(dié)往:拿着公文前往雷州。牒,公文。 ④诡为仆人:诈称是仆人。诡,假装。⑤其寮属及监司使:他的部下和上级。寮属,部下。监司使,监察州郡官吏的官,在所派监察区内巡回监察,行使检举官吏的罪状的权力,必要时在监察区内设署。  ⑥ 捽(zuó):揪。 ⑦胥(xū):都,全。⑧狱具如律:按法律定案。狱具,定案。 ⑨东陵生:作者自称。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含义(4分) ①以众中一最黠者为伪守 黠: ②亡何,守之子至 亡何: ③然不敢暴语,密以白监司使 白: ④于是雷之人乃知向之守非守也 向: 2.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的加点词,选出判断正确的一项(2分) ① 雷于粤为最远郡/新竹高于旧竹枝 ②乃能严介若此也/于是雷之人乃知向之守非守也 A.①意思相同,②不同 B.①②意思均相同 C.①意思不同,②相同 D.①②意思均不同 3.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的加点词,选出判断正确的一项(2分) ① 以部曹出守/则无宁以盗守矣 ②否者虽至戚必坐/就坐捽之 A.①用法意思相同,②不同 B.①②用法意思均相同 C.①用法意思不同,②相同 D.①②用法意思均不同 4.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的加点词,选出判断正确的一项(2分) ① 入境,无敢舍者/以卒环太守舍 ②其卒之环守者/贼数十人卒起格斗 A.①用法意思相同,②不同 B.用法①②意思均相同 C.①用法意思不同,②相同 D.用法①②意思均不同 5.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3分)  止,吾旦日饭守而出子。   译文: 6.作者借这个故事要抨击和讽刺的是(请用文中的句子回答)(2分) 1. ①“聪明”而狡猾,此指狡猾; ②没有多久,不久。(亡,通“无”); ③告诉,禀告; ④以前的,先前的。 2. D(①在/比 ②表示两事情理相悖或事出意外,却、反而,竟然/才) 3. A(①均为名词用作动词,做太守;②犯法,这里是治罪或加罪、判有罪、判刑、让…坐牢的意思/同“座”,座位。) 4. D(①留住,留宿,提供住宿,让…住宿/住宅,住处,住所 ; ②士兵/同“猝”,仓促 。) 5. 别声张,我明天请太守吃饭,然后让(使)你出来见他(和他对质)。(重点词:饭,用作动词;出子,使你出来。省略成分。) 6. 今之守非盗也,而其行鲜非盗也。 译文: 雷州在广东是最远的一个郡。祟祯初年,有一个金陵人,以部曹的身份(去雷州)出任太守。船进入长江时遇到强盗。强盗知道他是太守,就把他杀了,同时把他的随从也消灭了,只留下他的妻子和女儿。群盗让同伙中一个最聪明而狡猾的人做假太守,拿着公文前往(雷州上任),而其余的强盗装做仆人,人们都不能察觉。到达雷州过了一个月,伪守非常廉洁能干,地方出现了大治的景象。雷州人都互相庆幸得到了好太守,他的部下以及监司使都称道并很器重他。   不久,“太守”贴出告示:禁止游客,所管辖的地方不能接待一个金陵人,不然的话,即使是太守最亲密的人,也-定要治罪。于是雷州人更加信服新太守竟能如此的严格耿直。   没有多久,太守的儿子来到雷州,入境以后,没有人敢留宿(他)。他问起这件事,才知道是太守有禁令,心中很感疑惑。次日早晨,“太守”出来了,太守的儿子在路边一看,不是他的父亲;讯问“太守”的籍贯、姓名,可都跟父亲-样。太守的儿子明白了,说:“唉,这是强盗啊。”可是不敢公开说,只好秘密地把这件事报告了监司使。监司使说:“别声张,我明天请太守吃饭,并且让你出来见他。”于是使官吏戒备,派兵包围“太守”的住宅,并在吃饭的地方埋伏下武装士兵。第二天,“太守”进来拜谒监司使。监司使请他喝酒,让太守的儿子出来对证,“太守”不能辨认。“太守”很难堪,想要起来作乱,于是埋伏的士兵立刻出动,在座位上揪住了他。那些包围“太守”住宅的士兵,也攻破官署冲了进去,几十个强盗仓促起来搏斗一番,都逃跑了,只抓住了其中七个人。按法律定了案,带上枷锁,押送金陵杀了他们。于是雷州的人们才知道以前的太守不是真太守,是强盗。 东陵生听到这件事叹息着说:“奇怪呀!强盗竟能做这样的太守?现在的太守不是强盗,可是他们的行为很少不像强盗,就不如用强盗做太守了。那个贼太守,是强盗;他做太守做得很好,还胜过了其他的真太守。” 199.张敞 (张敞)①为京兆九岁,坐与光禄勋杨恽厚善,后恽坐大逆诛,公卿奏恽党友不宜处位,等比皆免,而敞奏独寝不下②。敞使贼捕掾③絮舜有所案验,舜以敞劾奏④当免,不肯为敞竟事,私归其家。人或谏舜,舜曰:“吾为是公尽力多矣,今五日京兆耳,安能复案事?”敞闻舜语,即部吏收舜系狱。是时冬月未尽数日,案事吏昼夜验治舜,竟致其死事。舜当出死,敞使主簿持教告舜曰:“五日京兆,竟何如?冬月已尽,延命乎?”乃弃舜市⑤。 会立春,行冤狱使者出,舜家载尸,并编敞教,自言使者,使者奏敞贼杀不辜。天子薄其罪,欲令敞得自便利,即先下敞前坐杨恽不宜处位奏,免为庶人。敞免奏既下,诣阙⑥上印绶,便从阙下亡命。数月,京师吏民解弛,枹鼓数起⑦,而冀州部中有大贼,天子思敞功效,使使者即家在所召敞。敞身被重劾及使者至妻子家室皆泣惶惧。而敞独笑曰:“吾身亡命为民,郡吏当就捕;今使者来,此天子欲用我也。”即装随使者诣公车,上书曰:“臣前幸得备位列卿,待罪京兆,坐杀贼捕掾絮舜,舜本臣敞素所厚吏,数蒙恩贷,以臣有章劾当免,受记考事,便归卧家,谓臣五日京兆,背恩忘义,伤化薄俗。臣窃以舜无状⑧,枉法以诛之。臣敞贼杀无辜,鞫狱⑨故不直,虽伏明法,死无所恨。”天子引见敞,拜为冀州刺史。 (选自《汉书·张敞传》) [注释]①张敞:西汉河东郡平阳县(今山西临汾市)人。宣帝时为京兆尹。②寝不下:留住不交给下面去办。③贼捕掾(yuàn):掌管捕贼的官。④劾奏:被上书揭发。⑤弃舜市:弃舜于市,即处絮舜以死刑。⑥阙:宫阙,天子的处所。⑦枹(fú)鼓数(shuò)起:击鼓报警的事屡次发生。⑧无状:无善状,不成样子,不像话。引伸为目无法纪。⑨鞫(jū)狱:审问犯人。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含义(4分) ① 坐与光禄勋杨恽厚善 坐: ② 会立春,行冤狱使者出 会: ③ 敞免奏既下,诣阙上印绶 诣: ④ 京师吏民解弛,枹鼓数起 解: 2.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3分) 敞闻舜语,即部吏收舜系狱。 译文: 3.下列句子中加点字与“天子薄其罪”一句中“薄”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函梁君臣之首 B.诸人持议,甚失孤望 C.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D.欲居以为利,高其直 4.下列文中划线部分共有四个分句,请依次写出前三个分句。 敞身被重劾及使者至妻子家室皆泣惶惧 ① ② ③ 5.本则故事中的四字短语“ ”后被用来比喻任职时间短或即将去职。 6.根据上文,你怎样评价①张敞和②絮舜这两位历史人物?(不超出20个字) 答:① ② 1.①因,因为 ②适逢,恰逢,正逢 ③往,到……去 ④同“懈”,松懈,松弛 2.张敞听到絮舜的话,马上派遣属吏捉拿絮舜,把他关押在监狱里。(重点词:部,派遣。收,捉拿。系,关押。“系”后省略了“之于”或“诸”) 3.C(C为意动用法,A名词用作动词,B为使动用法,D为形容词用作动词) 4.①敞身被重劾 ②及使者至 ③妻子家室皆泣 5.五日京兆 (此短语在文中共反复出现三次) 6、①公报私怨,滥施刑罚; ②玩忽职守,自取其咎 。(意近即可) 译文: (张敞)任京兆尹九年,因为与光禄勋杨恽关系密切,后来杨恽犯了大逆罪被杀,朝廷的官员上书给皇帝,说杨恽的朋党友人不应该做官,他们都照例被罢免了官职,只有弹劾张敞的奏章却扣压在皇帝那里,不交给下面去办。张敞派贼捕掾絮舜查办有关的案件,絮舜以为张敞正被弹劾,就要罢官,不愿意为张敞办完案件,私自回家去了。有人劝絮舜,絮舜说:“我为这个人(指张敞)卖了很多力啦!现在他只能做五天的京兆尹罢了,哪能再查办案件呢?”张敞听到絮舜的话,马上派遣属吏捉拿絮舜,把他关押在监狱里。这时,冬月只剩下几天了,查办案件的官吏日日夜夜办理着有关絮舜的案子,竟判了他死刑。絮舜临当出狱处决时,张敞派主簿带着教令对絮舜说:“五天的京兆尹,究竟怎么样?冬天就要过去了,想活命吗?”说完,便在市上处絮舜以死刑。 适逢立春,检查冤狱的官员出来巡视,絮舜家属用车子载着絮舜的尸体,并且把张敞的教令编在上面,亲自向检查冤狱的官员上诉。检查冤狱的官员把张敞杀害无辜的事上书奏报皇帝,皇帝把张敞的罪看得轻,想让他自己能够方便从事,便先下达了因杨恽的关系应该罢官的奏章,罢他的官,让他当老百姓。张敞罢官的奏章下达后,他就到宫阙上交印绶,接着便从宫阙下逃亡到别处居住,不回本籍。几个月后,京城的吏民松懈,击鼓报警的事情经常发生,冀州一带又有大贼。皇帝怀念张敞,想起他的功效,派使者就张敞居住的地方征召他。张敞本是受到了严厉的弹劾的,等到使者到了,妻子儿女都吓得哭了起来,张敞却笑着说:“我已逃亡为老百姓,郡里的属吏应当就地捉拿我,现在朝廷使者来,这是皇帝想用我呀!”便整装跟随使者到了公车,并上书给皇帝说:“我从前侥幸能得到列卿的官位,在京兆待罪,因杀贼捕掾絮舜犯罪。絮舜本是我一向所喜欢的属吏,曾多次受到我的恩惠宽待。而他以为我受奏章弹劾,一定会罢官,接受了差事却不去办理,便回家去睡觉了,还说我是五天的京兆尹,忘恩负义,伤害教化,败坏风气。我私下认为絮舜是目无法纪的,就违反法令把他杀了。我杀了无辜的人,审讯犯人故意不照直办,就是受到制裁,死了也没有遗恨。”皇帝召见了张敞,派他做冀州刺史。 200.秦穆公谓伯乐曰 秦穆公谓伯乐曰:“子之年长矣,子姓①有可使求马者乎?” 伯乐对曰:“良马可形容②筋骨相也。天下之马者,若灭若没,若亡若失。若此者绝尘弭轍③。臣之子皆下才也,可告以良马,不可告以天下之马也。臣有所与共担纆④薪菜者,有九方皋,此其于马非臣之下也。请见之。” 穆公见之,使行求马。三月而反报曰:“已得之矣,在沙丘。” 穆公曰:“何马也?” 对曰:“牝而黄⑤。” 使人往取之,牡而骊⑥。穆公不说,召伯乐而谓之曰:“败矣,子所使求马者!色物⑦牝牡尚弗能知,又何马之能知也?” 伯乐喟然太息曰:“一至于此乎!是乃其所以千万臣而无数者也。若皋之所观,天机⑧也。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若皋之相者,乃有贵乎马者也。” 马至,果天下之马也。 (选自《列子·汤问》) [注释] ① 子姓:子孙,这里指儿子。 ② 形容:形状,形貌。 ③ 绝尘:蹄不沾尘。弭(mǐ)轍(zhé):没有足迹。弭,止、息。 ④ 纆(mò):以挑东西的绳索代“挑”。 ⑤ 牝(pìn)而黄:黄色的母马。牝,雌性的鸟、兽。 ⑥ 牡(mú)而骊(lí):黑色的公马。牡,雄性的鸟、兽。骊,纯黑色的马。 ⑦ 色:纯色。物:杂色。 ⑧ 天机:天赋的悟性。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含义(4分) ①良马可形容筋骨相也 相: ②臣有所与共担纆薪菜者 与共: ③穆公不说 说: ④一至于此乎 一: 2.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的加点词,选出判断正确的一项(3分) ①若灭若没,若亡若失/若皋之相者 ②子姓有可使求马者乎/乃有贵乎马者也 A.①意思相同,②不同 B.①②意思均相同 C.①意思不同,②相同 D.①②意思均不同 答: 3.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5分)  ①色物牝牡尚弗能知,又何马之能知也?   译文: ②是乃其所以千万臣而无数者也! 译文: 4.为了使故事情节跌宕起伏,作者运用了 的写法,既赞扬了九方皋的相马本领,又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和感染力。(2分) 5.本文写九方皋高超的相马技术,他能够识别千里马是因为:(请用自己的话回答) 参考答案 1.①观察、审察; ②一块,一起; ③同“悦”,高兴; ④副词,竟。 2.A(①若:像。②乎:前为语气词,译为“吗”;后为介词,同“于”,比。) 3.①马的颜色、雌雄还不能识别,又怎么能识别千里马呢?(重点词:尚,还。注意宾语前置句的正确翻译) ②这就是他比我强千万倍还不止的缘故啊!(重点词:是;乃;所以,……的缘故。) 4.欲扬先抑(或:先抑后扬) 5.九方皋相马是看本质,并不为表面现象所迷惑。(或:不看外表,而看精神)(意近即可) 译文: 秦穆公对伯乐说:“您的年龄太大了,您的儿子有可以派去找千里马的吗?” 伯乐回答说:“好马可以从它的形貌和筋骨去观察。但要找天下的(千里)马,却好像没有标准可说,或没法捉摸的。像这样的(千里马),跑起来脚不沾尘,不留足迹。我的儿子都是才能低下的人,可以把相好马的方法教会他们,不可以把相天下千里马的方法教会他们。我有一个一块担柴挑菜的朋友叫九方皋,这个人相马的本领并不比我差,请您召见他。” 秦穆公召见了九方皋,派他出去寻找千里马。(九方皋)三个月就回来报告说:“(千里马)已经找到了,在沙丘那儿。” 穆公说:“是什么样的马呀?” 九方皋回答说:“黄色的母马。” 穆公派人去取马,却是匹黑色的公马。秦穆公很不高兴,召见伯乐,对他说:“坏了事了,您派去找马的人,马的颜色、雌雄还不能识别,又怎么能识别千里马呢?” 伯乐长叹一声说:“(他)竟达到这种地步了吗?这就是他比我强千万倍还不止的缘故啊! 像九方皋所观察到的,是精神。抓到了事物的精髓,忽略了粗浅的表象;看到了内容,忽略了外表;他只去看他所要看的东西,而不去看他所不必看的东西;他只观察他所应该观察的,而舍弃他不必观察的。像九方皋这样观察事物,还有比相马更重要的意义啊!” 马牵来了,果然是天下特殊的千里马。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