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复习文言文阅读练习 (11) 201. 杨最 杨最,字殿之,射洪人。正德十二年进士。授工部主事。督逋山西,悯其民贫,不俟奏报辄返。尚书李链劾之,有诏复往。最乃与巡按御史牛天麟极陈岁灾民困状,请缓其征。从之。历郎中,治水淮、扬。值世宗即位,上言:“宝应汜光湖西南高,东北下。运舟行湖中三十余里。而东北堤岸不逾三尺,雨霪风厉,辄冲决,阴阻运舟,监城、兴化、通、泰良田悉遭其害。宜如往年白圭①修筑高邮康济湖,专敕大臣加修内河,培旧堤为外障,可百年无患,是为上策。其次于缘河树札数重,稍障风波,而增旧堤,毋使庳薄,亦足支数年。若但窒隙补阙,苟冀无事,一遇霪潦,荡为巨浸,是为无策。”部议用其中策焉。出为宁波知府。请罢浙东贡币,诏悉以银充,民以为便。累迁贵州按察使,入为太仆卿。世宗好神仙。给事中顾存仁、高金、王纳言皆以直谏得罪。会方士段朝用者,以所炼白金器百余因郭勋以进,云以盛饮食物,供斋醮,即神仙可致也。帝立召与语,大悦。朝用言:帝深居无与外人接,则黄金可成,不死药可得。帝益悦,谕廷臣令太子监国.“朕少假一二年.亲政如初。”举朝愕不敢言。最抗疏谏曰:“陛下春秋方壮,乃圣谕及此,不过得一方士。欲服食求神仙耳。神仙乃山栖澡练者所为,岂有高居黄屋紫闼,衮衣玉食,而能白日辩举者?臣虽至愚,不敢奉诏。”帝大怒,立下诏狱,重杖之,杖未毕而死。 最既死,监国议亦罢。明年,勋以罪瘐死。朝用诈伪觉,亦伏诛。隆庆元年,赠最右副都御史,谥忠节。 《明史·列传九十七》 注:①白圭(.1419--1474),字宗玉,南宫人。明朝正统七年考取进士。曾任陕西按察副使、浙江右布政使、兵部右侍郎,累官工部尚书、兵部尚书。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悯其民贫,不俟奏报辄返。 悯:同情,怜恤 B.专敕大臣加修内河,培旧堤为外障 培:给堤坝垒土 C.请罢浙东贡币,诏悉以银充 币:金钱 D.明年,勋以罪瘐死 瘐:在狱中病死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最乃与巡按御史牛天麟极陈岁灾民困状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何怪也 B.而增旧堤,毋使庳薄,亦足支数年 诸君而有意,瞻余马首可也 C.以所炼白金器百余因郭勋以进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D.云以盛饮食物,供斋醮,即神仙可致也 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杨最忠直敢为的一组是 ①不俟奏报辄返 ②专敕大臣加修内河,培旧堤为外障 ③请罢浙东贡币,诏悉以银充 ④累迁贵州按察使,人为太仆卿 ⑤岂有高居黄屋紫闼,衮衣玉食,而能白El狮举者 ⑥最既死,监国议亦罢 A.①③⑤ B.①②④ C.②③⑥ D.④⑤⑥ 4.下列对本文的分析和评价,错误的一项是 A.杨最到山西催缴租税,看到百姓的贫困状况,于心不忍,没有向皇上请示就返回了,后来被人检举,才不得不再次奉诏前往山西。 B.杨最曾负责治理淮水、扬子江的水患,当时明世宗提出了上、中、下三条治理宝应汜光湖的对策,杨最和大家都认为中策最好。 C.明世宗喜好神仙之术,许多正直的大臣都因直言进谏而获罪,但杨最仍不顾自身安危提出反对意见,最后遭受杖刑重罚致死。 D.杨最死后,世宗令太子监国的想法没有实行,而蛊惑皇上的奸臣方士也都得到了惩罚,隆庆元年,杨最受到了朝廷的追封。 5.翻译下面句子 最乃与巡按御史牛天麟极陈岁灾民困状,请缓其征。 ②陛下春秋方壮,乃圣谕及此,不过得一方士。欲服食求神仙耳。 【参考答案】 1.c(币:指财物。) 2.c(A前一个“乃”是连词,于是;后一个“乃”是副词,竟然。B前一个“而”是连词,表并列关系;后一个“而一是连词,表假设关系。C两个“因”都是介词,凭着,靠着。D前一个“以”是介词,用;后一个“以”是连词,表修饰关系。) 3.A(②表现杨最的治水才能,④介绍杨最的升迁情况,⑥杨最死后事情的结果。) 4.B(这三条治水的对策不是明世宗提出的,而是杨最提的。) 译文: 杨最,字殿之。是射洪人。正德十二年考中进士。被任命为工部的主事。到山西督促交纳拖欠的租税,对老百姓的贫困非常同情。没有奏请皇上就返回了。尚书李链弹劾他,皇上诏令他再去。杨最与巡按御史牛天麟极力陈奏年成不好老百姓的贫困情况,请求延缓征收。皇上应允了他的请求。历任郎中。曾治理淮河和扬子江水患。正赶上明世宗即位,向皇上进言说:“宝应汜光湖西南高,东北低。,船只要从湖中行三十多里。东北的堤岸高出水面不过三尺,到了雨大风急的时候,就会决口,影响船只运输,监城、兴化、通州、泰州等地的良田都会遭受灾害。应该像当年白圭修筑高邮的康济湖大堤一样,专门任命大臣修筑内河,加高旧堤作为外层的屏障,可以确保一百年没有水患,这是上等的对策。其次是在沿河边栽多重木桩,能对风波起到一定的阻碍作用,增加旧堤厚度,不要过于低矮,也可以支撑多年。如果只是堵塞缝隙和缺口,希望暂时无事,一旦遇到大雨。积成大潮,这就没有对策了”。工部分析研究后,决定采纳他的第二条建议。后来出任宁波知府。请示皇上允许浙东的老百姓停止交纳财物.下令全部以银子来代替,老百姓觉得非常方便。多次升迁后,被任命为贵州按察使,后来入朝做了太仆卿。明世宗喜好神仙,给事中顾存仁、高金、王纳言都因直言进谏而获罪。正巧有个叫段朝用的方士,把自己炼造的白金器具百余件靠着郭勋向皇上进献,说用这盛饮食物品,供奉祭品,就可以请来神仙。皇上立即召来与他交谈,十分高兴。段朝用说:皇上住在深宫里不要与外人接触。就会炼成黄金,得到长生不老的药。皇上更加高兴,下令朝内的大臣让太子监理朝政,“我暂时退隐一两年,然后和当初一样管理朝政。”整个朝廷上下都十分惊愕,不敢说话。杨最向皇上直言进谏说:“陛下正值壮年,却下诏谈到这件事,只不过见到一个方土,就想服药成为神仙。神仙是住在山中修炼的人所做的,哪里有居住在豪华的宫殿里,穿着华丽的衣服,吃着精美的食物,却能在白天飞上天的呢?我即使十分愚蠢,也不敢照旨行事。”皇上大怒,立即下诏将杨最关进监狱,重施杖刑,杖刑还没有结束,杨最就死了。 杨最死后,太子监国的提议也没有实行。第二年,郭勋因罪在狱中病死,段朝用的骗术也被识破,后被处死。隆庆元年,封杨最为右副都御史,谥号忠节。 ’ 202.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 苏辙 东坡先生谪居儋耳,置家罗浮之下,独与幼子过负担渡海。葺茅竹而居之,日淡荼芋,而华屋玉食之念不存在于胸中。平生无所嗜好,以图史为园囿,文章为鼓吹,至此亦皆罢去。独喜为诗,精深华妙,不见老人衰惫之气。 是时,辙亦迁海康,书来告曰:“古之诗人有拟古之作矣,未有追和古人者也。追和古人,则始于东坡。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吾前后和其诗凡百数十篇,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今将集而并录之,以遗后之君子,子为我志之。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渊明临终,疏告俨等:‘吾少而穷苦,每以家贫,东西游走。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贻俗患,黾勉①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渊明此语,盖实录也。吾今真有此病而不早自知,半生出仕,以犯世患,此所以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 嗟夫!渊明不肯为五斗米一束带见乡里小人,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悛,以陷于大难,乃欲以桑榆之末景,自托于渊明,其谁肯信之?虽然,子瞻之仕,其出入进退,犹可考也。后之君子,其必在以处之矣。 辙少而无师,子瞻既冠而学成,先君命辙师焉。子瞻尝称辙诗有古人之风,自以为不若也。然自其斥居东坡,其学日进,沛然如川之方至。其诗比杜子美、李太白为有余,遂与渊明比。辙虽驰骤从之,常出其后,其和渊明,辙继之者,亦一二焉。 (略有删节) [注]①黾勉(mǐnmiǎn):努力。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A.是时,辙亦迁海康 迁:搬家 B.渊明临终,疏告俨等 疏:奏章 C.性刚才拙,与物多忤 忤:感触 D.其必有以处之矣 处:立身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 A.以图史为园囿,文章为鼓吹 B.独喜为诗,精深华妙 C.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 D.黾勉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 4.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文引用苏轼的话介绍他追和陶诗的情况,着重谈了他晚年谪居儋耳、深服渊明、并立志学陶的原因。 B.苏辙对苏轼的上述情况略加评论,其中说到了苏轼半生为官,频遭屈辱而不知悔,议论中流露出对其兄遭遇的不平之慨。 C.苏轼认为陶诗的艺术特点是“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认为陶渊明的人是“性刚才拙”,自己能够人中汲取经验教训。 D.这篇序言引用苏轼的原话来介绍其创作动机等相关情况,这种写法有利于缩短读者与苏轼的距离,让人感到亲切可信。 5.翻译下面句子 ①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 ②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悛,以陷于大难 1.D/A 贬谪; B(写)书信 C抵触,违逆。 2.A/A相同,语气词,用在句末表示判断或肯定语气。B介词,从;介词,对于。C连词,表目的,用来;连词,表转折,却。D代词,那些;语气副词,表诘问,难道。 3.B/A古:古代的一种器乐合奏,即“鼓吹乐”,在文中代指音乐;今:宣扬提倡,吹嘘。B古今义同,指学问或理论精密深奥。C古:在文中指得意之作,感到满意的作品,用作名词;今:感到非常满意,用作形容词或动词。D古:推辞世事,指隐居不仕;今:去世,谢世。 4.C/“性刚才拙”非苏轼的评价。 译文: 东坡先生被贬谪到儋耳,他把家安置在罗浮山下,只和幼子苏过挑着东西过海。在儋耳,他住的是用茅草、竹子修的房屋,每天吃的是苦菜和芋头,心中没有那种住室堂皇、食物精美的想法。子瞻平日没有什么特殊的爱好,只是把史地著作当作园囿来游览,把文章当作音乐来欣赏,到了这时也全都停下来了,只是喜欢写诗。他写的诗精深华妙,并未显出老年人那种衰弱疲惫的精神状态。 这时,我也被贬谪到海康,子瞻来信对我说道:“自古以来,已经有诗人写过模拟古人的作品,却没有人追和古人的诗。追和古人的诗,便从我东坡开始。在诗人中没有谁是我非常喜爱的,我唯独喜爱陶渊明的诗。陶渊明作诗不多,但他的诗看上去朴质而实际上华美得很,看上去很瘦而实际上肥美得很。即使是曹植、刘祯、鲍照、谢灵运、李白、杜甫众位诗人,都赶不上他。我前后和渊明的诗共一百几十首,至于那些得意之作,自认为在渊明面前并不觉得很惭愧。现在我要把它们编成集子并且抄录下来,为的是把它们送给后世的君子,你为我把这些记下来。但是我对于渊明,哪里只是喜爱他的诗呢?如对于他的为人,我确实是很有感触的。渊明临死前写信给陶俨等人说:‘我年轻时生活穷苦,常常因为家里贫穷东奔西跑。我性子刚烈,才智笨拙,和事物多有抵触,自己估量照我的性子干下去,一定会给你们留下祸患。于是尽力辞去世事,使你们很小就过着挨饿受冻的生活。’渊明这些话,说的是实际情况。我现在真的有了他这种毛病,由于自己没有早早知道这种毛病,做了半辈子官,却招来了世间的灾祸。这就是我十分佩服渊明、想在晚年学得他一点长处的原因。” 唉!陶渊明不肯为了五斗米而穿戴整齐去拜见乡里小人;子瞻做了三十多年的官,被管监的官吏置于屈辱、困顿的地位,最后还是不能改悔,以致陷入大难之中,才想起在晚年从渊明身上求得寄托,哪里有人肯相信呢?虽然是这样,子瞻做官,出入朝廷、官职或升或降的原因还是可以考究出来的。后世君子,一定会从中总结出一些立身出世的教训来。 我年轻时没有老师,子瞻成年以后,学问也有成就了,先父便要我向他学习。子瞻曾经称赞我的诗具有古人的风格,我自己认为比不上古人。然而子瞻自从被贬谪到黄州住在东坡之后,他的学问日益长进,如同河水奔流般充沛盛大,他的诗和杜子美、李太白比起来,是要超过他们的,于是就和陶渊明相比。我虽然随着他奔驰不已,总是落在他的后面。对于他追和陶渊明的诗,我又跟着写了一些和诗。 203. 赵奢 赵奢者,赵之田部吏也,收租税而平原君家不肯出租,奢以法治之,杀平原君用事者九人。平原君怒,将杀奢。奢因说曰:“君于赵为贵公子,今纵君家而不奉公则法削,法削则国弱,国弱则诸侯加兵,诸侯加兵是无赵也,君安得有此富乎?以君之贵,奉公如法则上下平,上下平则国强,国强则赵固,而君为贵戚,岂轻于天下邪?”平原君以为贤,言之于王,王用之治国赋,国赋大平,民富而府库实。 秦伐韩,军于阏与(阏yù与:古邑名,在今山西和顺西北)。王召廉颇而问曰:“可救不?”对曰:“道远险狭,难救。”又召乐乘而问焉,乐乘对如廉颇言。又召问赵奢,奢对曰:“其道远险狭,譬之犹两鼠斗于穴中,将勇者胜。”王乃令赵奢将,救之。 兵去邯郸三十里,而令军中曰:“有以军事谏者死。”秦军军武安西,秦军鼓噪勒兵,武安屋瓦尽振。军中侯有一人言急救武安,赵奢立斩之。坚壁,留二十八日不行,复益增垒。秦间来入,赵奢善食而遣之,间以报秦将,秦将大喜曰:“夫去国三十里而军不行,乃增垒,阏与非赵地也。”赵奢既已遣秦间,乃卷甲而趋之,二日一夜至,令善射者去阏与五十里而军。军垒成,秦人闻之,悉甲而至。军士许历请以军事谏,赵奢曰:“内之。”许历曰:“秦人不意赵师至此,其来气盛,将军必厚集其阵以待之。不然,必败。”赵奢曰:“请受令。”许历曰:“请就斧质之诛。”赵奢曰:“胥后令邯郸。”许历复请谏,曰:“先据北山上者胜,后至者败。”赵奢许诺,即发万人趋之,秦兵后至,争山不得上,赵奢纵兵击之,大破秦军。秦军解而走,遂解阏与之围而归。 赵惠文王赐奢号为马服君,以许历为国尉。赵奢于是与廉颇、蔺相如同位。 (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杀平原君用事者九人 用事者:主事的人 B.王用之治国赋 治:管理 C.秦军鼓噪勒兵 鼓噪:击鼓呐喊 D.赵奢既已遣秦间 遣:派遣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 A.赵奢者,赵之田部吏也 故以羊易之也 B.又召乐乘而问焉 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 C.将军必厚集其阵以待之 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老 D.先据北山上者胜 古之学者必有师 3.从文言句式看,下面句子不同于其它三项的一项是 ( ) A.奢以法治之 B.平原君以为贤 C.秦军军武安西 D.间以报秦将 4.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赵奢“胆识谋略不凡”的一组是 ( ) ①奢以法治之,杀平原君用事者九人。 ②国赋大平,民富而府库实。 ③奢对曰:“其道远险狭,譬之犹两鼠斗于穴中,将勇者胜。” ④军国候有一人言急救武安,赵奢立斩之 ⑤坚壁,留二十八日不行,复益增垒。 ⑥赵奢许诺,即发万人趋之。 A.①②④ B.②⑤⑥ C.①③⑤ D.③④⑥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赵奢任田部吏时,有胆有识,敢于坚持原则,依法从严惩治了平原君家不肯交租的主事者。 B.平原君不念旧恶,以德报怨,在国君面前推荐赵奢,让其负责管理全国赋税。 C.面对强秦伐韩,在是否援韩的问题上,赵国应对之策难定时,赵奢力主救韩,表现了非凡的胆识。 D.秦军的奸细潜入赵军营区,赵奢趁此施计,让其被表象蒙骗,中圈套而归,终使秦军大败。 6.将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君于赵为贵公子,今纵君家而不奉公则法削(3分) 译文: 。 (2)其道远险狭,譬之犹两鼠斗于穴中,将勇者胜(3分) 译文: 。 (3)令善射者去阏与五十里而军(2分) 译文: 。 1.D(遣:遣送,打发) 2.D(A.也:语气助词,表判断/语气助词,表陈述;B.而:连词,表顺承/连词,表转折;C.以:连词,而/介词,凭) 3.A(非省略句。B“以”后省略宾语“之”;C“武安”前省略介词“于”,D“以”后省略宾语“之”) 4.C(②句是说赵奢善于理财,已见成效,④句是写赵奢严肃军纪、果断行事,⑥句是写赵奢采纳建议后立即行动,均未能直接表现题干所说的“胆识谋略不凡”) 5.B(赵奢依法行事,对平原君并未构成“恶”、“怨”;相反,平原君器重赵奢,也正是因为他执法严明,铁面无私。) 6.译文:(1)您在赵国是贵公子,现在要是纵容您放任家臣而不遵守国法,国家法令尊严就会受损。(注意“于”、“今”、“削”的翻译) (2)这段路险阻绵长,(要去救援)就譬如两只老鼠在洞里争斗,那将领骁勇的得胜。(注意“险狭”、“犹”、“将勇者”的翻译) (3)(他或赵奢)派一批善射的弓箭手在距离阏与五十里的地方扎营。(注意“去”、“军”的翻译) 译文 赵奢,本是赵国征收田租的官吏。在收租税的时候,平原君家不肯缴纳,赵奢依法处治,杀了平原君家九个当权管事的人。平原君大怒,要杀死赵奢。赵奢趁机劝说道:“您在赵国是贵公子,现要在是纵容您放任家臣而不遵守国法,国家法令尊严就会受损,法令削弱了就会使国家衰弱,国家衰弱了诸侯就要出兵侵犯,诸侯出兵侵犯赵国就会灭亡,您还怎能保有这些财富呢?以您的地位和尊贵,能奉公守法就会使国家上下公平,上下公平就能使国家强盛,国家强盛了赵氏的政权就会稳固,而您身为赵国贵戚,难道还会被天下人轻视吗?”平原君认为他很有才干,把他推荐给赵王。赵王任用他掌管全国的赋税,全国赋税非常公平合理,民众富足,国库充实。 秦国进攻韩国,军队驻扎在阏与。赵王召见廉颇问道:“可以去援救吗?”廉颇回答说:“道路远,而且又艰险又狭窄,很难援救。”又召见乐乘问这件事,乐乘的回答和廉颇的话一样。又召见赵奢来问。赵奢回答说:“这段路险阻绵长,(要去救援),就譬如两只老鼠在洞里争斗,那将领骁勇的得胜。”赵王便派赵奢领兵,去救援阏与。 军队离开邯郸三十里,赵奢就在军中下令说:“有谁来为军事进谏的处以死刑。”秦军驻扎在武安西边,秦军击鼓呐喊的练兵之声,把武安城中的屋瓦都震动了。赵军中的一个侦察人员请求迅速援救武安,赵奢立即把他斩首。赵军坚守营垒,停留二十八天不向前进发,反而又加筑营垒。秦军间谍潜入赵军营地,赵奢用饮食好好款待后把他遣送回去。间谍把情况向秦军将领报告,秦将大喜说:“离开国都三十里军队就不前进了,而且还增修营垒,阏与不会为赵国所有了。”赵奢遣送秦军间谍之后,就令士兵卸下铁甲,快速向阏与进发。两天一夜就到达前线,(“他”或“赵奢”)派一批善射的弓箭手在距离阏与五十里的地方扎营。军营筑成后,秦军知道了这一情况,立即全军赶来,一个叫许历的军士请求就军事提出建议,赵奢说:“让他进来。”许历说:“秦人本没想到赵军会来到这里,现在他们赶来对敌,士气很盛,将军一定要集中兵力严阵以待。不然的话,必定要失败。”赵奢说:“请让我接受您的指教。”许历说:“我请求接受死刑。”赵奢说:“等回邯郸以后的命令吧。”许历请求再提个建议,说:“先占据北面山头的得胜,后到的失败。”赵奢同意,立即派出一万人迅速奔上北面山头。秦兵后到,与赵军争夺北山但攻不上去,赵奢指挥士兵猛攻,大败秦军。秦军四散逃跑,于是瘀与的包围被解除,赵军回国。 赵惠文王赐给赵奢的封号是马服君,并任许历为国尉。赵奢于是与廉颇、蔺相如职位相同。 204.赵绰 ?? 赵绰字士倬,河东人也。性质直刚毅。周初为天官府史,以恭谨恪勤,擢受夏官府下士。稍以明干见知,为内史中士。隋文帝为丞相,知其清正,引为录事参军。文帝受禅,授大理丞。处法平允,考绩连最。每有奏谳,正色侃然,渐见礼重。上以盗贼不禁,将重其法,绰进谏曰:“律者天下之大信,其可失乎!”上欣然纳之,因谓曰:“若更有闻见,宜数言之。”迁大理少卿。刑部侍郎辛亶尝衣绯裈①,俗云利官,上以为厌蛊②,将斩之,绰曰:“据法不当死,臣不敢奉诏。”上怒甚,谓曰:“卿惜辛亶而不自惜也?”命左仆射高颎将绰斩之。绰曰:“陛下宁可杀臣,不可杀辛亶。”至朝堂,解衣当斩。上使人谓绰曰:“竟如何?”对曰:“执法一心,不敢惜死。”上拂衣入,良久乃释之。明日,谢绰,劳勉之,赐物三百段。时上禁行恶钱,有二人在市以恶钱易好者,武候执以闻,上悉令斩之。绰谏曰:“此人坐当杖,杀之非法。”上曰:“不关卿事。”绰曰:“陛下不以臣愚暗,置在法司,欲妄杀人,岂得不关臣事?”上曰:“撼大木不动者,当退。”对曰:“臣望感天心,何论动木!”上复曰:“啜羹者,热则置之。天子之威,欲相挫邪?”绰拜而益前,呵之不肯退。上遂入。书侍御史柳彧复上奏切谏,上乃止。上以绰有诚直之心,每引入阁中,或遇上与皇后同榻,即呼绰坐,评论得失。 ?? (《北史卷七十七·列传第六十五·赵绰》) ??[注]①裈(kūn):裤子。②厌蛊:一种用咒符来害人的巫术。 1.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恭谨恪勤,擢授夏官府下士 恪:严格 ?? B.知其清正,引为录事参军 引:推荐 ?? C.处法平允,考绩连最 允:得当,公平 ?? D.啜羹者,热则置之 置:搁置,放下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隋文帝为丞相,知其清正 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 B.①因谓曰:“若更有闻见,宜数言之。” ②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 C.①卿惜辛亶而不自惜也 ②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 D.①啜羹者,热则置之 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3.下列各组句子中,表明赵绰执法公正不阿的一组是 ?? ①稍以明干见知,为内史中士 ②每有奏谳,正色侃然,渐见礼重 ③据法不当死,臣不敢奉诏 ④陛下宁可杀臣,不可杀辛亶 ⑤此人坐当杖,杀之非法 ⑥陛下不以臣愚暗,置在法司 ?? A.①②④ B.①②⑥ C.③④⑤ D.③⑤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赵绰初任法官时,就因政绩出色,正气凛然,受到了隋文帝的礼遇尊重;任大理少卿后,更因诚实正直被隋文帝赏识,受到了可以不拘宫廷礼仪的恩遇。 ?? B.隋文帝因偷盗抢掠难以禁止,想要改变刑法,加重处罚,但赵绰主张法令不可无常,隋文帝欣然接受,并称赞他比自己更有见识,要他以后多多进言。 ?? C.赵绰极力维护法律的公正,在隋文帝执意要杀一个没犯大罪的官员时,他强行劝谏,几招杀身之祸,但即使临刑之际,他仍坚持己见,不惜一死。 ?? D.隋文帝处置案件往往任由己意,并屡被赵绰的力谏激怒。隋文帝呵斥他,威胁他,甚至于要处死他,但最终都还是认可了赵绰的意见。 5.翻译 ①处法平允,考绩连最。每有奏谳,正色侃然,渐见礼重 ②上以绰有诚直之心,每引入阁中,或遇上与皇后同榻,即呼绰坐,评论得失。 1.A(恪:谨慎、恭敬) 2.A(第三人称代词,在句子中作主语或宾语的主谓短识中的小主语,译为“他”,不能加“的”。B连词,表示顺接上文,可译为“于是”“便”;介词,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方式,可译为“通过”。C连词,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却”;连词,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D连词,表示假设或推断的结果,相当于“就”“那么”;连词,表示转折,可译为“却“) 3.C(排除①②⑥句。①为赵绰因明智和有才干而见知升迁。②为赵绰汇报案情时表现得严肃刚正,未表现出“公正”之意。⑥为赵绰强调自己职责的自谦之辞) ?4.B(“并称赞他比自己更有见识”不合原意,“若更有闻见”应为“如果再见到什么情况及听到什么说法”即“若再有所见所闻”之意) 附参考译文: ?? 赵绰字士倬,河东(今山西永济)人。性格朴实直率刚毅。北周初年担任天官府史,因为为官谦逊谨慎恭顺辛劳,被提升为夏官府下士。渐渐地因为明智和有才干被上级了解,担任了内府中士。隋文帝当时任丞相,了解到他清廉正直,荐举他担任了录事参军。 ?? 隋文帝接受禅让登基,任命赵绰为大理丞。赵绰执法公正,政绩考核连年为优等。每次向朝廷上报案情,都表现得严肃刚直,渐渐地被皇上礼遇尊重。皇上因为偷盗抢掠难以禁止,将要改变刑法,加重处罚,赵绰进谏说:“法律是天下最重要的信约,难道可以失信吗?”皇上欣然接受了他的意见,就对他说:“如果你再见到什么情况或听到什么意见,应当多多地说说。”升任赵绰为大理少卿。 ?? 刑部侍郎辛亶曾经穿着红色的裤子,俗说这样可以有利于升官,皇上认为这是巫术,要将他处以斩刑。赵绰说:“依据法律,辛亶不应该定为死罪,我不敢奉旨。”皇上大怒说:“你是只顾怜惜辛亶而不怜惜自己了?”下令让左仆射高颎将赵绰处斩。赵绰说:“陛下宁可杀了我,也不能杀辛亶。”把赵绰押到朝堂上,脱下他的官服将处以斩刑。皇上派人问赵绰说:“你终究打算如何?”赵绰回答说:“我一心一意执法,不敢顾惜自己的生命。”文帝气得拂袖而去,过了好久才下令释放了赵绰。第二天,皇上向赵绰道歉,慰劳并鼓励了他,并且赏赐给他绸段三百匹。当时皇上严禁使用劣质铜钱,有两个人市场上用劣质铜钱换好钱,巡逻的将士逮住了他们并向皇上报告,皇上下令将他们全部处以斩刑。赵绰进谏说:“这两个人只该判处杖刑,处死他们不合乎法律。”皇上说:“这不关你的事。”赵绰说:“陛下不认为我愚昧糊涂,任命我为法官,皇上想要胡乱杀人,怎么能不关我的事呢?”皇上说:“一个人想撼动大树却撼动不了,就应该退下。”赵绰说:“我希望感动皇上的心,哪里只是说要撼动大树呢!”皇上又说:“喝汤的人,如果汤太热就会放下不喝。天子的权威,你也想要触犯吗?赵绰一边下拜,一边更加向前,皇上呵斥他,他也不肯退下。皇上只好退回后殿。书侍御史柳彧又上奏极力劝谏,皇上这才接受了。皇上认为赵绰有诚实正直之心,常常请他到宫中去议事,有时遇上皇上和皇后同坐,皇上就叫赵绰也坐下,和他评议朝政的得失。 205.杜预 杜预字元凯,京兆杜陵人也。时帝密有灭吴之计,而朝议多违,唯预、羊祜、张华与帝意合。祜病,举预自代,因以本官假节行平东将军,领征南军司。预既至镇,缮甲兵,耀威武,乃简精锐,袭吴西陵督张政,大破之。预处分既定,乃启请伐吴之期。帝报待明年方欲大举,预表陈至计。预旬月之中又上表曰:“凡事当以利害相较,今此举十有八九利,其一二止于无功耳。自秋已来,讨贼之形颇露。若今中止,孙皓怖而生计,或徙都武昌,更完修江南诸城,远其居人,城不可攻,野无所掠,积大船于夏口,则明年之计或无所及。”帝乃许之。 预以太康元年正月,陈兵于江陵,遣参军樊显、尹林、邓圭、襄阳太守周奇等率众循江西上,授以节度,旬日之间,累克城邑,皆如预策焉。又遣牙门管定、周旨、伍巢等率奇兵八百,泛舟夜渡,以袭乐乡,多张旗帜,起火巴山,出于要害之地,以夺贼心。吴都督孙歆震恐。吴之男女降者万余口,(周)旨等发伏兵,随歆军而入,歆不觉,直至帐下,虏歆而还。于是进逼江陵。既平上流,吴之州郡皆望风归命,奉送印绶,预仗节称诏而绥抚之。又因兵威,徙将士屯戍之家以实江北,南郡故地各树之长吏,荆土肃然,吴人赴者如归矣。孙皓既平,振旅凯入,以功进爵当阳县侯。 预公家之事,知无不为。凡所兴造,必考度始终,鲜有败事。或讥其意碎者,预曰:“禹稷之功,期于济世,所庶几也。” 预身不跨马,射不穿札,而每任大事,辄居将率之列。结交接物,恭而有礼,问无所隐,诲人不倦,敏于事而慎于言。既立功之后,从容无事,乃耽思经籍,为春秋左氏经传集解。 卒,时年六十三。帝甚嗟悼,追赠征南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谥曰成。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因以本官假节行平东将军 假:凭借 B. 徙将士屯戍之家以实江北 实:充实 C. 禹稷之功,期于济世,所庶几也。 期:希望 D. 追赠征南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谥曰成 追:追赶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时帝密有灭吴之计,而朝议多违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B. 预公家之事,知无不为 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C. 敏于事而慎于言 师不必贤于弟子 D. 乃耽思经籍 良乃入,具告沛公 3. 联系全文看,对杜预的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杜预是一位很有见识的儒将,他不仅善于用兵,出奇谋,还十分重视对归降人士的安抚。 B. 杜预在文学上的成就也是不可小觑的,他文采飞扬,言语得体,深得同僚的敬佩。 C. 杜预分析世事切中要害,并能以缜密的分析、推理打动别人,劝皇帝尽早灭吴就是一例。 D. 杜预对国家之事总是尽全力而为,在与同僚交往上也能做到谦虚谨慎,能帮助别人。 4. 下列各项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灭吴的问题上他与皇帝持相同的意见,但在灭吴的实践问题上,他不同意皇帝的意见,在他的请求下,皇帝最终同意了他的主张。 B. 太康元年正月,杜预率领部将开始讨伐吴国,一路攻城略地,还活捉了吴都督孙歆,于是进逼江陵,于是吴国州郡都望风归命,奉送印绶。而杜预称诏而绥抚。 C. 杜预作为一员儒将,既不会骑马,也不会射箭,可是每当委以大事的时候,所有的将帅对他都是谦恭而有礼貌的。 D. 杜预不仅帮助国家建立了灭吴的功勋,这是立功;还为《左转》作集解,成为《左传》研究的大家,这是立言。 5.翻译 ①预既至镇,缮甲兵,耀威武,乃简精锐,袭吴西陵督张政,大破之 ②结交接物,恭而有礼,问无所隐,诲人不倦,敏于事而慎于言 1. D(假:凭借、行:代理) 2. C(①于:在、②于:比) 3. B 4. C(“所有的将帅对他都是谦恭而有礼貌”错) 参考译文: 杜预字文凯,是京兆杜陵人。当时文帝暗中有剿灭孙吴的计划,可是朝廷讨论大多不合文帝意图,只有杜预、羊祜、张华与文帝意见相合。羊祜得病后,推举杜预代替自己的职位,于是杜预凭自己的官职代理行使平东将军职权,掌管征南军司。杜预到任以后,修缮铠甲、兵器、展示威武之势,(之后)就使精锐部队轻装前进,偷袭东吴西陵督张政,大败他。杜预处理完相关事务后,就上书请示讨伐东吴的日期。皇帝使人通知说等待来年才打算展开大规模的进攻,杜预又上表陈述计策。杜预几个月中再上表说:“大凡做事应当以利害相权衡,如今讨伐东吴有十分之八九的利益,也就有十分之一二的不利因素罢了。自秋以来,讨贼的计划已经颇有暴露。如果现在中止,孙皓因害怕而产生新的对策,或许迁都到武昌,再加强修缮江南各城,使那些居民远离,城不能攻克,原野(因没有居民)而没有什么可抢掠的,在夏口积结那么多大船,那么明年攻打东吴的计策可能不能奏效。”皇帝于是同意了他的计划。 杜预在太康元年正月,在江陵部署军队,派遣参军樊显、尹林、邓圭、襄阳太守周奇等率部属循江向西上溯,授给他们符节印信,十日之间,多次攻克城邑,每次都是按杜预的策略行事。杜预又派遣牙门管定、周旨、伍巢等率领八百奇兵,泛舟夜渡,袭击乐乡,广泛地树立旗帜,在巴山上点起火,在要害之地出没,来震慑敌军心理。东吴都督孙歆十分恐惧。东吴的男女老少万余口都投降了,(周)旨等发伏兵,尾随孙歆军队入城,孙歆没有察觉,周旨等人径直来到孙歆帐下,俘虏了孙歆后回到本部。在这时进逼江陵。荡平上游,在这时沅水湘水以南,直至交州、广州,东吴的州郡都望风归顺,捧着印绶送上,杜预依凭符节宣称皇帝旨意安抚他们。还凭借军队的威势,把将士和屯戍人家迁徙到江北以充实江北,南郡旧地各自为他们选举官吏(以便治理),荆州一代秩序井然,归赴杜预的东吴人士如回家一般。孙皓平定之后,整顿军队凯歌而入,凭着功劳升爵位为当阳县侯。 杜预对公事,知道的没有不做的。大凡有兴建营造之事,一定考察制度的来龙去脉,很少有不成的事。有人讥讽他心思太细琐,杜预说:“夏禹后稷的功勋,目的在于救济世人,也许可以吧。” 杜预不骑马,也不会射箭,可是每当委任大事,就处在将帅的行列里(能与他们打成一片)。待人接物,谦恭又有礼貌,对别人的询问没有隐瞒,教导别人不知疲倦,对事情判断敏锐又在言论方面很慎重。建立武功之后,闲居无事,就沉溺于经籍,编著了春秋左氏经传集解。 206.韩安国 御史大夫韩安国者,梁成安人也。事梁孝王为中大夫。吴楚反时,孝王使安国为将,安国持重,以故吴不能过梁。吴楚已破,安国名由此显。安国坐法抵罪,蒙狱吏田甲辱安国。安国曰:“死灰独不复然乎?”田甲曰:“然即溺之。”居无何,梁内史缺,汉使使者拜安国为梁内史,起徒中为二千石。田甲亡走。安国曰:“甲不就官,我灭而宗。”甲因肉袒谢。安国笑曰:“可溺矣!公等足与治乎?”卒善遇之。 建元六年,安国为御史大夫。匈奴来请和亲,天子下议。大行王恢议曰:“汉与匈奴和亲,率不过数岁即复倍约。”安国曰:“今匈奴负戎马之足,怀禽兽之心,迁徙鸟举,难得而制也。得其地不足以为广,有其众不足以为强,自上古不属为人。汉数千里争利,则人马罢,虏以全制其敞。且强弩之极,矢不能穿鲁缟,击之不便,不如和亲。”于是上许和亲。 元光元年,雁门马邑豪聂翁壹因大行王恢言上曰:“匈奴初和亲,亲信边,可诱以利。”阴使聂翁壹为间,亡入匈奴,谓单于曰:“吾能斩马邑令丞吏,以城降,财物可尽得。”单于爱信之,以为然,许聂翁壹。聂翁壹乃还,诈斩死罪囚,县其头马邑城,示单于使者为信。曰:“马邑长吏已死,可急来。”于是单于穿塞将十余万骑,入武州塞。当是时,汉伏兵三十余万,匿马邑旁谷中。御史大夫韩安国为护军将军,诸将皆属护军。约单于入马邑而汉兵纵发。王恢从代主击其辎重。未至马邑百余里,行掠卤,徒见畜牧于野,不见一人。单于怪之,攻烽燧,得武州尉史,欲刺问尉史。尉史曰:“汉兵数十万伏马邑下。”单于顾谓左右曰:“几为汉所卖!”乃引兵还。 安国为人多大略,智足以当世取合,而出于忠厚焉。所推举皆廉士,贤于己者也。于梁举壶遂、臧固、郅他,皆天下名士。士亦以此称慕之,唯天予以为国器。安国以元朔二年中卒。 (节选自《史记·韩长孺列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居无何,梁内史缺 居:过了。 B.汉与匈奴和亲,率不过数岁即复倍约 倍:违背。 C.未至马邑百余里,行掠卤 行:将要。 D.单于怪之,攻烽燧,得武州尉史 怪:责怪。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且强弩之极,矢不能穿鲁缟 所推举皆廉士,贤于己者也 A. B. 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安国以元朔二年中卒 雁门马邑豪聂翁壹因大行王恢言上日 C. D. 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 相如因持璧却立 3.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韩安国“为人多大略”“忠厚”特点的一组句子是 ①安国持重,以故吴不能过梁 ②安国日:“甲不就官,我灭而宗。” ③安国笑日:“可溺矣!公等足与治乎?”卒善遇之 ④击之不便,不如和亲 ⑤阴使聂翁壹为间 ⑥所推举皆廉士,贤于己者也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③⑥ D.③④⑥ 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安国因犯法被判罪,在狱中遭到狱吏的侮辱,但他怀有宽容之心,在他东山再起后并未对狱吏田甲施以报复。 B.在匈奴请求和亲的问题上,大行王恢和韩安国的意见是一致的。韩安国主张和亲的理由比较充分,所以皇上便同意与匈奴和亲。 C.雁门郡马邑城的豪绅聂翁壹受派遣做间谍,逃到匈奴,后来为取得单于使者的信任,斩杀死囚,悬头于马邑城上,向单于诈降,最终却功败垂成。 D.为突袭匈奴单于,汉军在马邑城旁边的山谷中伏兵三十余万,韩安国担任护军将军,并统领各路兵马。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安国曰:“死灰独不复然乎?” 译文: (2)汉数千里争利,则人马罢,虏以全制其敝。 译文: (3)士亦以此称慕之,唯天子以为国器。 译文: 1.D(怪:觉得奇怪) 2.C(以:介词,在) 3.D(②与“为人多大略”无关,⑤“阴使聂翁壹为间”并非出自韩安国的谋划) 4.B(在匈奴请求和亲的问题上,大行王恢强调和亲之弊,和韩安国的意见并不统一) 5.(1)韩安国说:“死灰难道就不会复燃吗?” (2)汉军到几千里以外去争夺利益,那就会人马疲惫,敌人就会凭借全面的优势对付我们的弱点。 (3)士人因此也对他很称道和仰慕,就是天子也认为他是治国之才。 参考译文: 御史大夫韩安国,是梁国成安县人。事奉梁孝王,担任中大夫。吴楚七国叛乱时,梁孝王派韩安国担任将军,韩安国稳固防守,因此吴军不能越过梁国的防线。吴楚叛乱平息,韩安国的名声从此显扬。后来韩安国因犯法被判罪,蒙县的狱吏田甲侮辱韩安国。韩安国说:“死灰难道就不会复燃吗?”田甲说:“要是再燃烧就撒一泡尿浇灭它。”过了不久,梁国内史的职位空缺,汉朝廷派使者任命韩安国为梁国内史,由囚徒(直接)担任二千石级的官员。田甲弃官逃跑了。韩安国说:“田甲不回来就任,我就要夷灭你的宗族。"田甲便脱衣露胸前去谢罪。韩安国笑着说:“你可以撒尿了!像你们这些人值得我惩办吗?"最后友好地对待他。 建元六年,韩安国担任御史大夫。匈奴派人前来请求和亲,皇上交由朝臣讨论。大行王恢议论说:“汉朝和匈奴和亲大抵都过不了几年匈奴就又背弃盟约。”韩安国说:“现在匈奴依仗军马的充足,怀着禽兽般的心肠,迁移如同群鸟飞翔,很难控制他们。我们得到它的土地也不能算开疆拓土,拥有了他的百姓也不能算强大,从上古起他们就不属于我们的百姓。汉军到几千里以外去争夺利益,那就会人马疲惫,敌人就会凭借全面的优势对付我们的弱点。况且强弩之末连鲁地所产的最薄的白绢也射不穿,发兵攻打匈奴实在是很不利的,不如跟他们和亲。”于是皇上便同意与匈奴和亲。 元光元年,雁门郡马邑城的豪绅聂翁壹通过大行王恢告诉皇上说:“匈奴刚与汉和亲,亲近信任边地之民,可以用财利去引诱他们。"于是暗中派遣聂翁壹做间谍,逃到匈奴,对单于说:“我能杀死马邑城的县令县丞等官吏,将马邑城献给您投降,财物可以全部得到。”单于很看重并信任他,认为他说的有道理,便答应了聂翁壹。聂翁壹就回来了,斩了死囚的头,把他的脑袋悬挂在马邑城上,假充是马邑城官吏的头,以取信于单于派来的使者。说道:“马邑城的长官已经死了,你们可以赶快来。”于是单于率领十余万骑兵穿过边塞,进入武州塞。正在这个时候,汉王朝埋伏了三十多万军队,隐藏在马邑城旁边的山谷中。御史大夫韩安国担任护军将军,诸位将军都隶属护军将军。互相约定,单于进入马邑城时汉军的伏兵就奔驰出击。王恢从代主攻匈奴的军用物资。当时单于军队距离马邑城还有一百多里,将要抢夺劫掠,可是只看见牲畜放养在荒野之中,却见不到一个人。单于觉得很奇怪,就攻打烽火台,俘虏了武州的尉史。想向尉史探问情况。尉史说:“汉军有几十万人埋伏在马邑城下。”单于回过头来对左右人员说:“差点儿被汉所欺骗!”就带领部队回去了。 韩安国为人有大韬略,他的才智足够迎合世俗,但都处于忠厚之心。他所推荐的都是廉洁的士人,比他自己高明。在梁国推荐了壶遂、臧固、郅他,都是天下的名士。士人因此也对他很称道和仰慕,就是天子也认为他是治国之才。韩安国在元朔二年去世。 207.柳彧 柳彧,字幼文,河东解人也。彧少好学,颇涉经史。武帝亲总万机,彧诣阙求试。帝异之,以为司武中士。转郑令。平齐之后,帝大赏从官,留京者不预。彧上表,于是留守并加泛级。   高祖受禅,累迁尚书虞部侍郎,以母忧去职。未几,起为屯田侍郎,固让弗许。时制三品已上,门皆列戟。左仆射高颎子弘德封应国公,申牒请戟。彧判曰:“仆射之子更不异居,父之戟槊已列门外。尊有压卑之义,子有避父之礼,岂容外门既设,内閤又施!”事竟不行,彧闻而叹伏。后迁治书侍御史,当朝正色,甚为百僚之所敬惮。上嘉其婞直,赐钱十万,米百石。 于时刺史多任武将,类不称职。彧上表曰:“方今天下太平,四海清谧,共治百姓,须任其才。昔汉光武一代明哲,起自布衣,备知情伪,与二十八将披荆棘,定天下,及功成之后,无所职任。伏见诏书,以上柱国和干子为杞州刺史,其人年垂八十,钟鸣漏尽。前任赵州,暗于职务,政由群小,贿赂公行,百姓吁嗟,歌谣满道。乃云:‘老禾不早杀,余种秽良田。’古人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此言各有所能也。干子弓马武用,是其所长,治民莅职,非其所解。如谓优老尚年,自可厚赐金帛,若令刺举,所损殊大。臣死而后已,敢不竭诚。”上善之,干子竟免。有应州刺史唐君明,居母丧,娶雍州长史库狄士文之从父妹,彧劾之。二人竟坐得罪。隋承丧乱之后,风俗颓坏,彧多所矫正,上甚嘉之。又见上勤于听受,百僚奏请,多有烦碎,因上疏谏,上览而嘉之。后以忤旨免。未几,复令视事,因谓彧曰:“无改尔心。”以其家贫,敕有司为之筑宅。因曰:“柳彧正直士,国之宝也。”其见重如此。 右仆射杨素当途显贵,百僚慑惮,无敢忤者。尝以少谴,敕送南台。素恃贵,坐彧床。彧从外来,见素如此,于阶下端笏整容谓素曰:“奉敕治公之罪。”素遽下。彧据案而坐,立素于庭,辨诘事状。素由是衔之。彧时方为上所信任,故素未有以中之。 彧见近代以来,都邑百姓每至正月十五日,作角抵之戏,递相夸竞,至于糜费财力,上奏请禁绝之。诏可其奏。是岁,持节巡省河北五十二州,奏免长吏赃污不称职者二百余人,州县肃然,莫不震惧。上嘉之。 (选自《隋书》第62卷,列传第27)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人年垂八十: 垂:将近 B.臣死而后已,敢不竭诚 敢:怎敢,以反问的形式表示不敢。 C.素由是衔之 衔:尊奉,接受 D.诏可其奏 可:认为可以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以母忧去职 不赂者以赂者丧 B.其见重如此 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C.于阶下端笏整容谓素曰 地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D.娶雍州长史库狄士文之从父妹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3.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表现柳彧“正直”的性格特点的一项是 ① 甚为百僚之所敬惮 ② 暗于职务,政由群小,贿赂公行 ③ 娶雍州长史库狄士文之从父妹,彧劾之 ④ 百僚奏请,多有烦碎 ⑤ 奉敕治公之罪 ⑥ 奏免长吏赃污不称职者二百余人 A.③⑤⑥ B. ①③④ C. ②④⑤ D. ①②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柳彧年少好学,涉猎广泛,跑到皇宫请求武帝对他测试,武帝很欣赏他。平定齐朝之后,武帝大赏下属官员,留守京城的官员不在其列,柳彧上表给皇帝,于是留守京城的官员一并得到好处。 B.高祖登基后,柳彧升迁到尚书虞部侍郎,因母亲去世而回家服丧。不久,起用为屯田侍郎,正好左仆射高颎的儿子弘德向主管部门申请戟门,柳彧认为:父子已经分居,儿子不能安装戟门,高颎知道后很不高兴。 C.柳彧在奏章中写道:管理百姓,必须使用有才能的人。武将上柱国和干子年龄太大,以前政绩很差,怨声载道,现在不宜担任刺史。柳彧后来因违背圣旨被免职,复职时皇帝对柳彧说:“不要改变你的禀性。” D.当时的官员都不敢得罪右仆射杨素。杨素犯了错误被送到南台时,他还自恃尊贵,坐在柳彧坐凳上。柳彧看见了,拿着手板严肃地对杨素说:“奉皇帝命令惩处你的罪过。”并立即查问杨素的犯罪事实。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甚为百僚之所敬惮。(3分) 译文: (2)耕当问奴,织当问婢。(2分) 译文: (3)奏免长吏赃污不称职者二百余人。(3分) 译文: 1.C 衔:心里怀着,特指怀恨 2.DD项含义分别是:的,助词;取消句子之间的独立性。A、因为。B、表示被动。C、介词,在。 3.A ①③⑤⑥都是直接表现柳彧的“正直”性格。②、人物、事件都不对,是介绍武将上柱国和干子的政绩。④、柳彧发现当时官员烦杂琐碎的“奏请”。 4.B错误一,“父子已经分居”改为“父子还没有分家”。错误二,“高颎知道后很不高兴”,应改为:高颎知道后很佩服柳彧的处理办法。 5.[文言翻译] (1)很是被朝廷官员所敬畏。(被动句1分;“甚”1分;“敬惮”1分。因为这个被动句翻译后不很流畅,如果译为“官员们对他既敬重又很害怕”也可得3分) (2)耕地应当去问男奴,织布应当去问婢女。(两句各1分) (3)上奏并免去贪赃枉法不称职的长官二百多人。(定语后置1分;“奏免”1分;“赃污”1分) 附文言参考译文: 柳彧,字幼文,是河东解地人。年少好学,读了许多儒家经典和历史著作。武帝亲自处理各种事物,柳彧到皇宫请求武帝对他测试。武帝认为他很有才能,让他担任司武中士。后来担任郑县县令。平定齐朝之后,武帝大赏下属官官,留守京城的官员不在其列。柳彧上表给皇帝,于是留守京城的官员一并晋级。   高祖登基后,柳彧升迁到尚书虞部侍郎,因母亲去世而离职(回家服丧)。不久,起用为屯田侍郎,坚决推辞而没有得到许可。当时的制度,三品以上官员,大门上都以戟为门(指显贵人家)。左仆射高颎的儿子弘德封为应国公,向主管部门申请戟门。柳彧在批文上写道:“仆射(yè官职)之子还没有分家,他父亲的戟槊已列在门外。尊有压卑的道义,儿子有回避父亲的礼数,哪里容得下外门已经设了戟门,内门还要安装戟门呢!”这件事情最终没有办成,高颎知道后很佩服柳彧的处理办法。柳彧后来升迁为治书侍御史,在任上严词正色,很是被朝廷官员所惧怕。皇上嘉奖他正直,赐给他钱十万,米百石。 当时的刺史多由武将担任,大都不称职。柳彧上表给皇帝说:“当今天下太平,四海安宁,管理百姓,必须使用有才能的人。以前汉光武帝是一代明君,从普通百姓起家,对这方面的真伪了解得很清楚,他与二十八位将领披荆斩棘,安定天下,等到功成之后,没有安排二十八位将领任职。俯伏(古时对上级表示恭敬的用语,如“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看见诏书,叫上柱国和干子担任杞州刺史,这个人年近八十,风烛残年之人。以前担任赵州刺史,职权范围内的事情很不熟悉,政务全由下属办理,贿赂公行,百姓叫苦,怨声载道。有歌谣这样说:‘老禾不早杀,馀种秽良田。’古人说:‘耕当问奴,织当问婢。’这句话的意思是各有所能。干子这个人,射箭骑马等军人本事,是他的长处,担任文官管理百姓,则不是他能理解的。如果说优待老人,自然可以多多赏赐钱和布匹,如果再叫他担任刺史,损失则太大了。我死进谏,怎敢不竭忠尽智呢。”皇上认为柳彧说得对,干子最终免了职。应州刺史唐君明,在母亲死后的服丧期间,娶雍州长史库狄士文的姑姑,柳彧弹劾他。二人竟因此而犯罪。隋朝是在五胡十六国接连战乱之后建立起来的,风俗颓坏,柳彧多有矫正,皇上很喜欢他。他见皇上勤于听政,众多官员的奏请,多烦杂琐碎,于是上疏进谏,皇上看后嘉许他。后来因违背圣旨免职。不久,又叫他复职,皇帝趁机还对柳彧说:“不要改变你的禀性。”因为柳彧家中贫困,皇帝命令主管部门替他建房子,于是说:“柳彧是正直的官员,是国宝啊。”当时他如此被看重。 右仆射杨素是当时的显贵,官员都怕他,没有谁敢得罪他。曾经因为小罪过,皇帝命令把他送到南台,杨素自恃尊贵,坐在柳彧坐凳上。柳彧从面进来,看见杨素这样,就在台阶下拿着手板严肃地对杨素说:“奉皇帝命令惩处你的罪过。” 杨素立即离开座位。柳彧据跨坐在几案上,让杨素站在庭院中,问清杨素的犯罪事实。从此杨素对柳彧怀恨在心。柳彧当时正受到皇上信任,所以杨素没有什么办法来中伤他。 柳彧见近代以来,都市百姓每到正月十五日,做角抵之类的游戏,并且互相攀比,以致糜费了财力物力,于是上奏皇帝请求禁止这种做法。皇帝赞成他的意见。这年,持节巡查考察河北五十二州,上奏并免去贪赃枉法不称职的长官二百多人,州县官员都肃然起敬,无不震动害怕。皇上嘉奖了他。 208.唐临 唐临,京兆长安人。临少与兄皎俱有令名,出为万泉丞。县有轻囚十数人,会春暮时雨,临白令请出之,令不许。临曰:“明公若有所疑,临请自当其罪。”令因请假,临召囚悉令归家耕种,与之约,令归系所。囚等皆感恩贷,至时毕集诣狱,临因是知名。 再迁侍御史,奉使岭外。累转黄门侍郎。俭薄寡欲,不治第宅,服用简素,宽于待物,尝欲吊丧,令家僮自归家取白衫,家僮误将余衣,惧未敢进。临察知之,使召谓曰:“今日气逆,不宜哀泣,向取白衫,且止之也。”又尝令人煮药失制,潜知其故,谓曰:“阴暗不宜服药,宜即弃之。”竟不扬言其过,其宽恕如此。 高宗即位,检校吏部侍郎。其年,迁大理卿。高宗尝问临在狱系囚之数,临对诏称旨,帝喜曰:“为国之要,在于刑法,法急则人残,法宽则失罪,务令折中,称朕意焉,”高宗又尝亲录死囚,前卿所断者号叫称冤,临所入者独无言。帝怪问状,囚曰:“罪实自犯,唐卿所断,既非冤滥,所以绝意耳。”帝叹息良久曰:“为狱者不当如此耶!” 永徽元年,为御史大夫。明年,华州刺史萧龄之以前任广州都督赃事发,制付群官集议,及议奏,帝怒,令于朝堂处置。临奏曰:“比来有司多行重法,叙勋必须刻削,论罪务从重科,非是憎恶前人,止欲自为身计。今议萧龄之事,有轻有重,重者流死,轻者请除名。以龄之受委大藩,赃罪狼籍,原情取事,死有余辜。然既遣详议,终须近法。窃惟议事群官,未尽识议刑本意。今既许议,而加重刑,是与尧舜相反,不可为万代法。”高宗从其奏,龄之竟得流放岭外。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临请自当其罪。 当:承受 B.潜知其故。 潜:暗中 C.高宗尝问临在狱系囚之数。 系:逮捕。 D.未尽识议刑本意。 识:了解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 B. C. D. 3.下列句子括号中补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与之约,令(囚)归系所。 B.阴暗(你)不宜服药,宜即弃之。 C.既非冤滥,所以(我)绝意耳。 D.然既遣(群官)详议,终须近法。 4.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唐临公正执法的一项是 ( ) ①临召囚悉令归家耕种。 ②务令折中,称朕意焉。 ③临所入者独无言。 ④为狱者不当如此耶! ⑤今议萧龄之事,有轻有重。 ⑥今既许议,而加重刑,是与尧舜相反,不可为万代法。 A.①②④ B.②⑤⑥ C.③④⑥ D.①③⑤ 5.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唐临任万泉县丞,能够体谅民情,让轻罪囚犯春末回家种地,而后囚犯全都按约定回到狱中。 B.唐临任高官,生活节俭,不建第宅,尤其能宽谅人,他的宽广胸怀给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C.唐临任主管刑法的高官,执法宽严适度,他判处案件,使罪犯心服而无怨。 D.在华州刺史萧龄之犯罪量刑之事上,皇帝对唐临的见解不满而怒,唐临直言奏告,力排众议,终于依法判处。 5.翻译 ①为国之要,在于刑法,法急则人残,法宽则失罪,务令折中,称朕意焉。 ②比来有司多行重法,叙勋必须刻削,论罪务从重科,非是憎恶前人,止欲自为身计 1.C(系,拘禁,关押) 2.C(A项中,第一个“于”相当于介词“在”,第二个相当于介词“向”;B项中,两个“且”分别为副词“暂且”和副词“将要”;C项中,两个“则”都是表示事理承接关系的连词“就”;D项中,两个“以”分别作介词“因为”和连词“来”) 3.B(B项中省略的应是“我”) 4.C(其中①是说唐临体谅民情, ②是皇帝希望唐临公正执法的话,⑤是唐临概述萧龄之 案) 5.D(D项中说“皇帝对唐临的见解不满而怒”不正确,应该是皇帝看到群臣议论定罪量弄的奏告而发怒,要对萧龄之处以重刑) 文言文参考译文: 唐临是京兆长安人。唐临年青时与兄唐皎都有很好的名声,出任万泉县丞。万泉县有轻罪囚犯十几人,恰逢春末下了及时雨,唐临禀告县令请求放出他们,县令不允许。唐临说:“您如果有所疑虑,我自己承受这个罪责。”县令因为请假,唐临主持政事,召集囚犯全让他们回家耕种,和他们约定,让他们按时回到关押的地方。囚犯们都感激宽恕恩惠,到约定时间全都聚集到监狱,唐监因此知名。 两次提升侍御史,奉使命到岭外。多次调任黄门郎。他生活节俭少私欲,不建第宅,衣服用品很简朴,在待人上很宽容。一次,他曾想要哀悼丧事,让家仆自己回家取白衫,家仆误拿了别的衣服,害怕不敢拿出来,唐临观察了解了此事,让人叫来他说道:“今日感觉呼吸不顺,不适合哀悼哭泣,先前让你取白衫,暂且不取了。”又一次,他曾让人煮药加工上出了错,他暗中了解了那个原故,对那人说:“天气阴不晴,我不适合吃药,那就扔了它吧。”终究没有宣扬那个人的过失,他能如此宽恕。 唐高宗即位,唐临任检校吏部侍郎。那年,升为大理卿。高宗曾向唐临询问在监狱关押的犯人数,唐临回答皇帝问话符合皇帝意思。皇帝高兴地说:“治国重要的事在于刑法,执法很紧过严就伤害人,执法过宽就使惩罚犯罪失误 ,务必让执法公正不偏,符合我的心意啊。”高宗又曾亲自审查死刑囚犯罪状,以前大理卿所判 处的犯人叫喊说冤屈,唐临判处的犯人唯独不说话。皇帝奇怪问这个情况,囚犯说:“罪行确实是自己犯的,唐大理卿判处的刑罚,已经不感冤屈,不是滥用刑罚,这是我没有想法的原因。”皇帝感叹很久说:“审理案件的官员不应当如此吗?” 永徽元年,唐临任御史大夫。第二年,华州刺史萧龄之因先前任广州都督贪赃的事情被发觉,皇帝命令相关的官员们会集议论定刑罚。等到议论结果奏告,皇帝发怒,命令在朝廷殿堂上处理此事。唐临奏告曰;‘近来主管官员多实行重法,按等级奖励功勋一定要很刻薄,判定罪行一定采用很重法律条文,这样做不是憎恶前面说的这样的人,只是想要为自己做打算。现在议论萧龄之定刑的事,有轻有重,重的流放死刑,轻的请求取消原有的身份。因为萧龄之受委任治理边疆大州郡,贪赃罪行恶劣,追究事情根源得到事证,死有余辜。然而已经派官员们详议,终究必须力求符合法律。我私下考虑议论此事的官员没有全了解议定刑罚的本意。现在已经允许议定,却施加重刑,这与尧舜的做法相违反,不能作为万代不变的法律。”高宗听从他的奏告,萧龄之终于能被流放岭外。 209.胡则 胡则,字子正,婺州永康人。果敢有材气。以进士起家,补许田县尉。时灵、夏用兵,转运使索湘命则部送刍粮,为一月计。则曰:“为百日备,尚恐不支,奈何为一月邪?”湘惧无以给,遣则遂入奏。太宗因问以边策,对称旨,顾左右曰:“州县岂乏人?”命记姓名中书。后李继隆讨贼,久不解,湘语则曰:“微子几败我事。”一日,继隆移文转运司曰:“兵且深入,粮有继乎?”则告湘曰:“彼师老将归,欲以粮乏为辞耳,姑以有余报之。”已而果为则所料。后提举江南路银铜场、铸钱监,得吏所匿铜数万斤,吏惧且死,则曰:“马伏波(西汉名将马援)哀重囚而纵之,吾岂重货而轻数人之生乎?”籍为羡余,不之罪。改江、淮制置发运使,累迁尚书户部员外郎。 初,丁谓举进士,客许田,则厚遇之,谓贵显,故则骤进用。至是,谓罢政事,出则为京西转运使,迁礼部郎中。……徙广西路转运使。有番舶遭风至琼州,且告食乏,不能去。则命贷钱三百万,吏白夷人狡诈,又风波不可期。则曰:“彼以急难投我,可拒而不与邪?”已而偿所贷如期。又按宜州重辟十九人,为辨活者九人。 乾兴初,坐丁谓党,降知信州,徙福州……复为太常少卿、知池州。未行,复谏议大夫,徙河北都转运使。初,则在河北,殿中侍御史王沿尝就则假官舟贩盐,又以其子为名祈买酒场。至是,张宗诲擿发之,按验得实,出则知陈州。逾月,授工部侍郎、集贤院学士。刘随上疏言:“则奸邪贪滥闻天下,比命知池州,不肯行,今以罪去,骤加美职,何以风劝在位?”后徙杭州,再迁兵部侍郎致仕,卒。 则无廉名,喜交结,尚风义。在福州时,前守陈绛尝延蜀人龙昌期为众人讲《易》,得钱十万。绛既坐罪,遂自成都械昌期至。则破械馆以宾礼,出俸钱为偿之。(《宋史·列传第五十八·胡则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对称旨 对称:回答符合 B.籍为羡余 籍:没收 C.坐丁谓党 坐:犯…罪 D.再迁兵部侍郎致仕 致仕:退休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 兵且深入,粮有继乎 B. 太宗因问以边策 存者且偷生 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 C. 彼以急难投我 D. 得吏所匿铜数万斤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3.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能表现胡则“尚风义”的一组是 ( ) ①已而果为则所料。②籍为羡余,不之罪。③谓贵显,故则骤进用。④则命贷钱三百万。 ⑤为百日备,尚恐不支,奈何为一月邪?⑥则破械馆以宾礼,出俸钱为偿之。 A.①③⑥ B.①④⑤ C.②④⑥ D.②③⑤ 4.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胡则果敢有材气,一次入朝奏事时,宋太宗询问他边策之事,他凭借其回答而深受太宗赏识,名字被记进了中书省。 B.胡则提举江南路银铜场、铸钱监时,效仿西汉名将马援,对于那些私自藏匿铜钱的官吏宽大为怀,并没有加以追查。 C.胡则担任广西路转运使时,对落难求助的外国商人,不顾手下官吏的反对,借给了他们三百万钱,表现出了急人之困的品格。 D.胡则为官有才干,屡受重用,但“喜交结,尚风义”的性格也曾使他犯了不少错误,致使他一生仕途坎坷。 5.把第I卷中的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①微子几败我事。(2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又按宜州重辟十九人,为辨活者九人。(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今以罪去,骤加美职,何以风劝在位?(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B)[籍:登记] 2.(D)[A将/暂且;B趁机,顺便/根据,;C因为/连词,表目的,来;D…的] 3.(C)[①表现其料事如神,③表现丁谓知恩图报,⑤表现胡则正直敢言。] 4.(B)[“并没有加以追查”有误,应该为“追查却不定罪”。] 5.①如果没有你,差点坏了我的事。(2分) ②又审查了宜州犯了死罪的十九个人,替他们明辨而让其中的九个人活了下来。(3分) ③如今因为胡则罪名除去而突然间给予他一个好职位,那么拿什么来讽劝那些在职的官员?(3分) 文言文译文参考 胡则字子正,婺州永康人。办事果断坚决有才干。凭进士踏入仕途,先是补任为许田县的县尉。当时朝廷正对灵、夏用兵,转运使索湘命胡则一部运送粮草,给他一个月筹办。胡则说道:“给一百天准备,尚且恐怕不够,怎么就给一个月呢?” 索湘害怕没有什么可用来供给,就派胡则入朝上奏。宋太宗顺便拿安边之策询问他,他的回答很符合皇上的心意,宋太宗看着左右的侍从说:“州县中怎么会缺乏人才呢?”于是命侍从把胡则的名字记录在中书省。后来李继隆讨伐叛贼,很长时间未能取胜,索湘就对胡则说:“如果没有你,差点坏了我的事。”一日,李继隆发文到转运司说:“军队将要向前深入,粮草还有后续的吗?”胡则告诉索湘曰:“他的军队长时间在外想要回来,只不过想拿粮草缺乏为借口罢了,我们姑且拿粮草有余回复他。”不久果然被胡则料中。后来胡则被授任江南路银铜场、铸钱监,查获了当时官吏私自藏起来的数万斤铜,官吏们害怕得要死,胡则说:“伏波将军马援可怜重罪囚犯而放了他们,我难道能看重财物而轻视好几个人的性命吗?”最后登记为铜场的盈余,没有给他们定罪。后来胡则又改任为江、淮制置发运使,逐步至迁尚书户部员外郎。 当初,丁谓考取进士后,曾经客居许田县,胡则十分优待他,(后来)丁谓显贵为宰相,所以胡则一下子受到了提拔重用。到如今,丁谓被罢去参知政事(即宰相)一职,朝廷就将胡则调出京城担任京西转运使,后又升至礼部郎中。……调任广西路转运使。有一艘外国商船遭遇台风飘泊到了海南,并且说缺粮,不能离去。胡就则下令借给他们三百万钱,手下官吏禀告说外国人生性狡诈,又说海上风波不可预料。胡则曰:“他们因为以急难投奔我们,怎可拒绝而不给他们呢?”后来这些外国人如期偿还了借贷。任职期间,胡则又审查了宜州犯了死罪的十九个人,替他们明辨而让其中的九个人活了下来。 乾兴初年,由于牵连到丁谓党一案,胡则被降职担任信州知府,后调任福州……又升任太常少卿、任池州知府。没有前往,又升任谏议大夫,调任河北都转运使。当初,胡则在河北任职时,殿中侍御史王沿曾经到胡则处借官船贩盐,又以他儿子为名义请求买酒场。到如今,张宗诲检举揭发了这些事情,朝廷查究属实,就把他调去任陈州知府。一个月后,授任为工部侍郎、集贤院学士。大臣刘随上疏说道:“胡则奸邪贪滥名闻天下,最近命他任池州知府,不肯前去,如今因为罪名除去而突然间给予他一个好职位,那么拿什么来讽劝那些在职的官员?”后调任到杭州,再升任至兵部侍郎直到退休而死。 胡则没有廉洁的名声,他喜欢交结朋友,崇尚侠义。在福州时,前任太守陈绛曾请蜀人龙昌期给众人讲授《易经》,两人从中谋利十万钱。陈绛犯罪暴露后,于是龙昌期就从成都被押送到福州。胡则亲自为他打开镣铐破,并且以贵宾之礼招待他,又拿出自己的俸禄替他偿还。 210.陈希亮 陈希亮字公弼,其先京兆人。初为大理评事,知长沙县。有僧海印国师,出入章献皇后家,与诸贵人交通,恃势据民地,人莫敢正视,希亮捕治置诸法,一县大耸。郴州竹场有伪为券给输户送官者,事觉,输户当死。察其非辜出之,已而果得其造伪者。再迁殿中丞,徙知 县。老吏曹腆侮法,以希亮年少,易之。希亮视事,首得其罪。腆叩头出血,愿自新,希亮戒而舍之,卒为善吏。巫觋岁敛民财祭鬼,谓之春斋,否则有火灾。民讹言有绯衣三老人行火。希亮禁之,民不敢犯,火亦不作。毁淫祠数百区,勒巫为农者七十余家。及罢去,父老送之出境,泣曰:“公去我,绯衣老人复出矣。”母终,服除,为开封府司录司事。福胜塔火,官欲更造,度用钱三万,希亮言:“陕西用兵,愿以此馈军。”诏罢之。青州民赵禹上书,言赵元昊必反,宰相以禹狂言,徙建州,元昊果反。禹讼所部,不受,亡至京自理,宰相怒,下开封狱。希亮言禹可赏不可罪,争不已。上释禹,赏为徐州推官,且欲以希亮为御史。会外戚沈元吉以奸盗杀人,希亮一问得实,自惊仆死,沈氏诉之,诏御史劾希亮及诸掾吏。希亮曰:“杀此贼者独我耳。”遂引罪坐废。皇佑元年,诏提取河北便籴。都转运使魏 劾希亮擅增损物价。已而 除龙图阁学士,知开封府,希亮乞迁辨。既对,仁宗直希亮,夺 职知越州,且欲用希亮。希亮言:“臣与转运使不和,不得为无罪。”力请还滑。会河溢鱼池埽,且决,希亮悉召河上使者,发禁兵捍之。庐于所当决,吏民涕泣更谏,坚卧不动,水亦去。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A、人莫敢正视,希亮捕治置诸法。 B、腆叩头出血,愿自新。 C、都转运使魏 劾希亮擅增损物价。 D. 吏民涕泣更谏,希亮坚卧不动。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陈希亮字公弼,其先京兆人。 A 希亮视事,首得其罪。 及罢去,父老送之出境。 B 诏御史劾希亮及诸掾吏。 陕西用兵,愿以此馈军。 C 会外戚沈元吉以奸盗杀人。 夺 职知越州,且欲用希亮。 D 会河溢鱼池埽,且决。 3、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省略成分,正确的一项是 A、与诸贵人交通,(诸贵人)恃势据民地。 B、以希亮年少,(希亮)易之。 C、上释禹,赏(禹)为徐州推官。 D、臣与转运使不和,(转运使)不得为无罪。 4、下列各个句子在文中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 A、希亮捕治置诸法:希亮逮捕犯人治理各项法令 B、勒巫为农者七十余家:向农民勒索财物的巫师有七十多家 C、遂引罪坐废:于是把罪过归在自己身上因犯罪罢官 D、庐于所当决:房子就在会决口的地方 5、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能够表现陈希亮处事有魄力的一组是 ①察其非辜,出之。 ②希亮戒而舍之。 ③民不敢犯,火亦不作。 ④杀此贼者独我耳。 ⑤既对,仁宗直希亮。 ⑥坚卧不动,水亦去。 A、①②④ B、①③⑥ C、②④⑤ D、③⑤⑥ 6、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陈希亮主管长沙县政事,严明执法,敢于惩治依仗权贵之势的不法僧人;他能明察案情,释放无辜者,而查捕到真正的罪犯。 B、陈希亮主管 县政事,禁止巫师敛民财祭鬼的活动,拆毁不合礼制的祠堂。他的这方面的一系列措施受到当地父老的拥护。 C、陈希亮做开封府司录司事,主张把要用来修塔的三万钱馈赠军用。他敢于为赵禹的冤案争辨,因为打死杀人犯外戚沈元吉,他独自承担责任。 D、魏 揭发陈希亮在物价上的过失,陈希亮后在朝廷上和他论辨自己正确。在黄河涨水有决口危险的情况下,他指挥防卫,坚守岗位。 附参考答案及译文 1、A 2、A 3、C 4、C 5、B 6、C [译文] 陈希亮字公弼,他的祖先是京兆(首都周围地区)人。他起初做大理评事,主管长沙县政事。有个叫海印国师的僧人,他出入章献皇后家,与几个显贵的人(公卿大夫之类)来往,仗恃着他们的势力占据百姓土地,人们没有谁敢正眼看他,陈希亮收捕惩治他,在法律上定他的罪,全县的人都很惊惧。郴州竹场有人伪造凭证供给交纳租税的人家送给官府,事情被查觉,这个交纳租税的人应当处死。陈希亮明察他没罪,释放了他,不久果然查捕到那个伪造凭证的人。陈希亮后来又升为殿中丞,调转主管 县政事。县府的老官吏曹腆怠慢法令,因为陈希亮年轻,轻视陈希亮。陈希亮任职办事,首先查到了他的罪过。曹腆磕头流出血,表示愿意改过自新,陈希亮告戒他而免去惩罚,他终于成了好官吏。当地的巫师每年搜刮百姓钱财祭鬼,把这叫做“春斋”,他们说不这样做就会发生火灾。百姓谣传有穿红衣的三个老人带来火灾。陈希亮禁止了这种活动,百姓不敢犯禁,火灾也没发生。陈希亮下令毁掉不合礼制的祠堂上百个,勤令巫师成为农民的有七十多家。等到陈希亮免官离开,当地父老送他出县境,流泪说:“您离开我们,穿红衣的老人又会出来了。”陈希亮母亲去世,他服丧期满,做开封府司录司事。福胜塔着了火,官府想要再建,估计用三万钱,陈希亮说:“陕西在打仗,希望用这笔钱馈赠军队。”皇帝下令停止建塔。青州百姓赵禹上书朝延,说赵元昊一定反叛,宰相认为赵禹乱说,把他流放建州,赵元昊果然反叛。赵禹诉告所属的官府,官府不接受他的案子,他逃到京城自己申辨,宰相发怒,把他下到开封狱中。陈希亮提出赵禹可以奖赏不可以加罪,争辨不停。皇帝下令释放赵禹,奖赏他做徐州推官,并且想要让陈希亮做御史。正赶上外戚(皇后家族)沈元吉因做坏事、偷盗杀人,陈希亮一审问就得到实情,沈元吉自己受惊倒地而死,沈家诉告陈希亮,皇帝下令御史弹劾陈希亮以及几位办事官吏。陈希亮说:“杀死这个坏人的唯独我一人。”于是陈希亮把罪过归在自己身上因犯罪罢官。皇佑元年,皇帝下令让他做提取河北便籴之官(负责征调粮食),都转运使魏 揭发陈希亮擅自提高降低物价。不久魏 被任命为龙图阁学士,主管开封府政事。陈希亮请求在朝廷上与他论辨。他们对答以后,仁宗认为陈希亮正确有理,罢免魏 的官职去主管越州政事,并且想要任用陈希亮为龙图阁学士。陈希亮说:“我与转运使不和,不能算没有罪过。”他竭力请求回到滑县。正赶上黄河鱼池埽一段涨洪水,快要决口,陈希亮全都召集朝廷派到黄河监督防洪的人,派皇帝的卫兵防守堤坝。陈希亮住在会决口的地方的房子里,官吏百姓流着泪轮换劝谏他离开,他坚决睡在那里不躲开,洪水后来也退去。 211.陈宠 陈宠字昭公,少为州郡吏,辟司徒鲍昱府。是时三府掾属专向交游,以不肯视事为高。宠常非之,独勤心物务,数为昱陈当世便宜。昱高其能,转为辞曹,掌天下狱讼。其所平决,无不厌服众心。肃宗初,为尚书。是时承永平故事,吏政尚严切,尚书决事率近于重。宠以帝新即位,宜改前世苛俗,乃上疏。帝敬纳宠言,每事务于宽厚。宠性周密,常称人臣之义,苦不畏慎。自在枢机,谢遣门人,拒绝知友,唯在公家而已。朝廷器之。皇后弟侍中窦宪荐真定令张林为尚书,帝以问宠,宠对:“林虽有才能,而素行贪浊。”宪以此深恨宠。林卒被用,而以藏污抵罪。及帝崩,宪等秉权,常衔宠,乃白太后,令典丧事,欲因过中之。黄门侍郎 鲍德素敬宠,说宪弟环曰:“陈宠奉事先帝,深见纳任,故久留台阁,赏赐有殊。今不蒙忠能之赏,而计几微之故,诚伤辅政容贷之德。”环亦好士,深然之,故得出为太山太守。及窦宪为大将军征匈奴,公卿以下及郡国无不遣吏子北奉献遗者,而宠守正不阿。后和帝闻之,擢宠大司农。永元六年,为廷尉。性仁矜,及为理官,数议疑狱,常亲自为奏,每附经典,务从宽恕,帝辄从之,济活者甚众。 1.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宪等秉权,常衔宠 衔:怀恨。 B、欲因过中之 中:中伤。 C、而宠守正不阿 阿:迎合。 D、性仁矜 矜:拘谨。 2.比较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宠以帝新即位 及帝崩,宪等秉权 而以藏污抵罪 及为理官,数议疑狱 A、两个“以”相同,两个“及”也相同。 B、两个“以”相同,两个“及”不同。 C、两个“以”不同,两个“及”也不同。 D、两个“以”不同,两个“及”相同。 3.宠常非之,独勤心物务,数为昱陈当世便宜。 A、陈宠却从来不这样,他独自用心管理财务,多次为鲍昱陈说当时应采取的便民措施。 B、陈宠却从来不这样,他独自用心办理事物,多次为鲍昱分析时政的利弊。 C、陈宠常常批评这种做法,他独自用心管理财务,多次为鲍昱分析当时为什么事情能事半功倍。 D、陈宠常常批评这种做法,他独自用心办理事物,多次为鲍昱陈说当时应办的事宜。 4.自在枢机,谢遣门人,拒绝知友,唯在公家而已。 A、自从身任要职,他就送走了门客,拒绝知交故友的请托,只知道一心为公而已。 B、自从身任要职,他就遣散门生、弟子,拒绝知交故友的拜访,只在官署办事而已。 C、自从在朝任职,他就遣散门生、弟子,拒绝知交故友的请托,成年就住在官府里。 D、自从在朝任职,他就送走了门客,拒绝知交故友的拜访,终日只在朝廷上而已。 5.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陈宠执法主张及才能的一组是 ①昱高其能,转为辞曹,掌天下狱讼。 ②其所平决,无不厌服众心。 ③宠以帝新即位,宜改前世苛俗。 ④林卒被用,而以藏污抵罪。 ⑤后和帝闻之,摧宠大司农。 ⑥常亲自为奏,每附经典,务从宽恕。 A、①②④ B、①⑤⑥ C、②③⑥ D、③④⑤ 6.下列叙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陈宠有才干,善交游,受到司徒鲍昱的赏识,让他掌管天下诉讼案件。 B、陈宠克己奉公,守正不阿,虽然屡受权贵陷害,仍然为民请命,坚持斗争。 C、陈宠秉公执法,处治张林一类贪官毫不手软,对无辜百姓却济活甚众。 D、陈宠仁慈正直,宽厚勤勉,朝廷器之,奉侍二帝,深见纳任。 1.D 2.D 3.D 4.B 5.C 6.D [译文]: 陈宠字昭公,年轻时做州郡官吏,受征召到司徒鲍昱官府任官。这时三公官府的官员们一味地关注交游,把不肯办公事当作高尚,陈宠常常批评这种做法,他独自用心办理事务,多次为鲍昱陈说当时应办的事宜。鲍昱认为他的能力高,调任辞曹,掌管天下诉讼案件。他判决的案子,全都使大家内心满意佩服。肃宗初年,他做尚书。这时承袭永平的先例,官吏为政崇尚严切,尚书处理政事大都从重。陈宠认为皇帝刚即位,应该改变前代苛刻的习惯,于是上奏章。皇帝恭敬地听取了陈宠的话,每次处理政事务必宽厚。陈宠性情周密,常说人臣之间的道义,担心不能畏惧而谨慎。自从身任要职,他就遣散门生、弟子,拒绝知交故友拜访,只在官署办事而已。朝廷很器重他。皇后兄弟侍中窦宪推荐真定县令张林做尚书,皇帝问陈宠这件事,陈宠回答:“张林虽然有才能,可是平素有贪赃枉法的行为。”窦宪因此深恨陈宠。张林终于被任用,后来因贪污犯罪。等到皇帝死,窦宪掌权,常常怀恨陈宠,于是告诉太后,让陈宠主管丧葬之事,想要趁机找过失中伤陈宠。黄门侍郎鲍德平素敬重陈宠,劝窦宪的兄弟窦环说:“陈宠侍奉先帝,深被信任,所以长久留任朝廷官署,赏赐不同一般。现在不受忠诚有才能的赏赐,可是考虑很小的事情,实在损伤辅佐政事宽容的品德。”窦环也喜欢士人,深深地认为他的话对,所以陈宠能出任太山太守。等到窦宪做大将军征伐匈奴,公卿以下以及郡国全都派官吏子弟奉献礼品财物送行,而陈宠坚守正直不迎合他。后来和帝听说陈宠的事,提升陈宠任大司农。永元六年,做廷尉。陈宠性情仁义宽和,等到他做了理官,多次议论可疑的案件,常常亲自写奏章,每次附上经典之言,一定要按照宽恕的原则办,皇帝总是听从他,这样救活了很多人。 212.斗且廷见令尹子常 斗且廷见令尹子常[1],子常与之语,问蓄货聚马。 归以语其弟曰:“楚其亡乎!不然,令尹其不免乎!吾见令尹,令尹问蓄聚积实,如饿豺狼焉;殆必亡者也。夫古者聚货不妨民衣食之利,聚马不害民之财用。国马足以行军,公马足以称赋[2],不是过也。公货足以宾献[3],家货足以共用,不是过也。夫货马邮则阙于民,民多阙则有离叛之心,将何以封矣?” “昔斗子文三舍令尹,无一日之积,恤民之故也。成王闻子文之朝不及夕也,于是乎每朝设脯一束,糗一筐,以羞子文;至于今秩之。成王每出子文之禄,必逃,王止而后复。人谓子文曰:‘人生求富,而子逃之,何也?’对曰:‘夫从政者,以庇民也。民多旷者,而我取富焉,是勤民以自封也,死无日矣。我逃死,非逃富也。’故庄王之世,灭若敖氏[4],唯子文之后在,至于今处郧,为楚良臣。” “今子常,先大夫之后也,而相楚君无令名于四方。民之羸馁,日已甚矣。四境盈垒,道殣相望,盗贼伺目,民无所放[5]。是之不恤,而蓄聚不厌,其速怨于民多矣。子常其能贤于成、灵乎?成不礼于穆,愿食熊蹯,不获而死。灵不顾于民,一国弃之如遗迹焉。子常为政,而无礼不顾甚于成、灵,其独何力以待之!” 期年,乃有柏举之战,子常奔郑,昭王奔随。   (选自《国语·楚语》,有改动。) 注释:[1]子常,子囊(即后文的“先大夫”)之孙;斗且及后文的斗子文,都是楚国的官员。文中这些人名及地名下加了横线;文中成王(后文又简称“成”)这类王名下也加了横线。    [2]称赋:与兵赋相称。  [3]宾献:馈赠及进贡。 [4]若敖氏,与斗子文同族。  [5]放:依。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羞子文  羞:羞辱        B.是勤民以自封   勤:使……劳苦 C.相楚君无令名于四方  令:美好   D.其速怨于民多矣  速:招致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成王闻子文之朝不及夕也     ②句读之不知 B.①而无礼不顾甚于成、灵,其独何力以待之!②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C.①是之不恤,而蓄聚不厌      ②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 D.①子常其能贤于成、灵乎      ②寡人之于国也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国马足以行军         B.是勤民以自封也 C.至于今处郧          D.一国弃之如遗迹焉 4.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能作“子常必亡”依据一项是 ①令尹问蓄聚积实,如饿豺狼焉   ②夫货马邮则阙于民,民多阙则有离叛之心 ③是勤民以自封也,死无日矣    ④是之不恤,而蓄聚不厌 ⑤无礼不顾甚于成、灵       ⑥子常奔郑,昭王奔随 A.① ③ ⑥ B.① ④ ⑤   C.② ③ ⑤ D.② ④ ⑥ 5.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斗且见微知著,从与令尹的交谈中看出对方一心聚敛必然招致百姓怨恨,楚国面临着亡国之灾。 B.斗子文因恤民而家无储粮,楚成王依朝廷常例送他肉和粮,并多次要给他增加俸禄,子文却避而不受。 C.子常身居高位,不能辅佐国君富民兴国,反倒聚敛不已,致使民心离散、民怨沸腾,终被百姓抛弃。 D.斗子文的智慧在于懂得为政庇民之道,不靠勤民取富,不但深得成王厚遇,而且福及子孙后代。 1.A  羞,送给,从上下文看,羞辱不合文意。 2.C  两个“而”字都表转折关系;A项两个“之”字,前者取消句子独立性,后者用作提宾标志;B项两个“其”字,前者是代词,代“子常”,后者是副词,表示推测语气;D项两个“于”字都是介词,前者表比较,后者表对待 3.A 4.B  ③是斗子文与人对话时自述其志,故不能做“子常必亡”的证据。⑥是子常的结局 5.B  打了一个时间差,“常例”是成王“羞子文”后才形成的 参考译文: 斗且在朝廷上拜见子常,子常和他谈话,问斗且怎样才能聚敛财物、名马而致富。 (斗且)回家对他的弟弟说:“楚国大概要灭亡了!如果不是这样,令尹大概要不免于难了!我拜见令尹,令尹问如何聚敛财物,就像饥饿的豺狼一样;恐怕是一定要灭亡了。” “古时候(君臣)积蓄财宝不妨害百姓穿衣吃饭,聚敛马匹也不损害百姓的财用。国家征收的马匹满足行军所用就够了,公卿征收的马匹足够打仗也就行了,都不超过限度。公卿的财物足够馈赠进献就行了,大夫家里的财物足够供给使用也就行了,也都不超过限度。财物和马匹超过了限度,百姓那里就不充足,百姓不充足就会产生反叛之心,那么将凭什么来立国呢?” “过去斗子文三次辞去令尹的职务,家里连一天用来生活的积蓄都没有,这是体恤百姓的缘故。成王听说斗子文几乎吃了上顿就没有下顿,因此每逢朝见时就预备一束干肉,一筐干粮,用来送给子文。直到现在还成为国君对待令尹的常例。成王每当增加子文的俸禄时,子文一定要逃避,直到成王停止给他增禄,他才返回朝廷任职。有人对子文说:‘人活着就是求个富贵,但你却逃避它,为什么呢?’他回答说:‘当政的人是庇护百姓的,百姓的财物空了,而我却得到了富贵,这是使百姓劳苦来增加我自己的财富,那么我离死亡也就不远了。我是在逃避死亡,不是在逃避富贵。’所以楚庄王在位的时候,灭了若敖氏家庭,只有子文的后代存活了下来,直到现在还居住在郧地,做着楚国的良臣。” “现在的子常,是先大夫(子囊)的后代,辅佐楚君,在外却没有好的名声。百姓疲弱饥饿,一天比一天厉害。四方边境上布满了堡垒,路上饿死的人随处可见,盗贼伺机作乱 ,百姓无所依靠。子常对这些都不去救济,却聚敛不已,他招致百姓怨恨的事情太多了。子常难道能比成王、灵王更贤明吗?成王因为对穆王无礼,临死时想吃熊掌都没有得到。灵王不顾念百姓的死活,一国的百姓都背弃了他,就像行人遗弃脚印一样。子常执政,他的无礼、对百姓的不顾念比成王、灵王还厉害。他独自一人凭什么力量来对付这种败亡的局面呢!” 过了一年,就发生了柏举之战,子常跑到郑国,昭王跑到随国。 213.方克勤 方克勤,浙宁海人也。少从乡先达学,穷研力索,至忘寝食。元季乱,隐山谷中。国初被征,起家为济宁知府。比至官,首为书一通悬康衢,谕天子爱养元元之意,民即有不乐,听诸府自言,禁隶卒谁何之。引耆耋坐语,讯得失。聘贤者为师,各立学,学凡数百区,学子系籍者至千人。时始诏民垦荒,阅三岁乃税。吏征率不俟期,民谓诏旨不信,辄弃去,田复荒。克勤与民约,税如期。区田为九等,以差等征发,吏不得为奸,野以日辟。岁暮转戎衣于燕,时令:役民舟者有诛。他郡以牛车从事,天雨雪,牛僵死于道,民破产十八九。民请以舟僦役,克勤曰:“吾知从民便而已,抵法非所惮也。”载以舟行。省义之,不问。郡城坏,故事,以兵完筑。指挥使倚奥援暴贵人为重,五六月,辄聚民万余人治之,民不得田,哀号往即工。克勤奋曰:“民困不救,乌用二千石为!”密闻之中书,即日诏罢役。视事三年,户口增数倍,一郡饶足。克勤为治以德化为本,不喜近名,尝曰:“近名必立威,立威必殃民,吾不忍也。”自奉简素,一布袍十年不易,日不再肉食。每行县,杯汤不肯受。兖州守因童子进二瓜,笞而却之。而于人最恩,南冠过郡者必米醪遗之,不能步者僦舟车送之。同列以事夺禄,旦夕延共食。会饮醉,投案大诟去,礼待之益恭。及酒解,来谢。克勤阳为不知者,曰:“昔之夜,吾亦大醉,不识君何谢也?”晚益畏慎,昼所为,夜必白之天,俯仰无愧怍。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少从先达学,穷研力索 索:探求。 B.时始诏民垦荒,阅三岁乃税 阅:观察。 C.故事,以兵完筑 完:修缮。 D.自奉简素,一布袍十年不易 奉:供养。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民即有不乐,听诣府自言 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 B.民谓诏旨不信,辄弃去 喜而捕之,一鸣辄跃去 C.同列以事夺禄,旦夕延共食 不赂者以赂者丧 D.及酒解,来谢 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部分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听诣府自言,禁隶卒谁何之 谁何之:盘问百姓。 B.吏征率不俟期 率不俟期:一般不等到期。 C.民不得田,哀号往即工 不得田,不能种田。 D.密闻之中书,即日诏罢役 闻之中书:在中书那里听到这件事。 4.下列各个句子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引耆耋坐语,讯得失—召引老人坐下说话,询问生活情况 B.区田为九等,以差等征发—区别田地为九等,按照等级征用人力和物资 C.指挥使倚奥援暴贵人为重—指挥使依靠得力的靠山快速登高位的人而作为势力 D.克勤为治以德化为本—克勤治理政事把用德政感化人作为根本方法 5.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方克勤为官正直清廉的一组是 ①克勤与民约,税如期。 ②吾知从民便而已,抵法非所惮也。 ③民困不救,乌用二千石为! ④每行县,杯汤不肯受。 ⑤兖州守因童子进二瓜,笞而却之。 ⑥昔之夜,吾亦大醉,不识群何谢也? A.①②④ B.①⑤⑥ C.③④⑤ D.②③⑥ 16.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方克勤青年时刻苦学习,元末避乱山中。明朝初任济宁知府,做爱民之事,兴办教育。在垦荒征税之事上,他按照朝廷规定办理,取信于民,并采取很好的措施。 B.年底往燕地运送军服时,方克勤为使百姓不受困苦,按照法令用船运送。他还能挺身为民,不畏权势,使朝廷下令停止农忙时征集大量百姓修郡城之事。 C.方克勤治政取得良好的政绩,但他不追求名誉,过着很简朴的生活。每次巡行属县,连杯热水也不肯接受。兖州长官通过方克勤的小仆人进献两个瓜,他也退回。 D.方克勤待人诚恳,受贬谪的人经过郡,他一定给予很大照顾。他为人宽和,礼待一位被罚俸禄的同事,那人酒后失态,后向方克勤道歉,方克勤装做不知而安慰他。 答案 B D D A C B 附【译文】 方克勤是浙江宁海人,青年是跟从同乡前辈学习,尽力研究探索,甚至忘了寝食。元末动乱,隐居山中。明朝初年被征兆,启用出任济宁知府。等他到达官府,首先写了一份文书悬挂在四通八达的大路,告诉皇帝爱育百姓之意,百姓如果有不满意的事,任凭到官府自己诉说,禁止衙役盘问百姓。他召引老年人坐下来谈话,询问政事的得失。聘请贤良的人做老师,各自设立学校,学校有几百处,在名册的学生达到千人。当初皇帝下令百姓开垦荒地,经过三年才征税。官吏征税一般不等到期,百姓认为皇帝的命令不讲信用,就弃田离开,田地又荒废了。方克勤跟百姓约定,按照期限征税。区别田地为九等,按照等级征用人力和物资,官吏不得做干扰之事,田野因此一天一天的开垦。年底向燕地运送军服,当时朝廷法令:征用民船的人受惩罚。别的郡用牛车办这件事,天下雪,牛在道路上冻死,百姓十家有八九家破产了。百姓请求用船雇运完成劳役,方克勤说:“我知道应该听从老百姓的便利,触犯法令也不是所怕的。”于是用船运载军服前去。省里的的官员认为他的做法合道义,不追究。郡的城墙倒塌,按照先例,用军队修筑。指挥使依靠得力的靠山加速登高位的人作为势力,五六月间,就征聚百姓万余人修筑城墙,百姓不能种田,悲哀呼叫去做工。方克勤激动地说:“百姓困苦不救助,用二千石官(指知府)干什么呢!”他秘密地把这件事告知朝廷中书,当天皇帝下令停止修城劳役。方克勤办理政事三年,户口增加了几倍,全郡都富足了。方克勤治理政事用德政感化人作为根本方法,不喜欢追求名誉,他曾说:“追求名誉一定要树立威望,树立威望一定会伤害百姓,我不忍心这样。”兖州长官通过方克勤的小仆人进献两个瓜,方克勤下令打了小仆人的板子,退回了瓜。方克勤对人最有情义,受贬谪经过本郡的人一定送给酒食,不能走路的雇车船送他们。一个同事因事情被扣发俸禄,方克勤早晚请他吃饭。一次赶上他喝醉了酒,扔开食盘大骂离开,方克勤礼待他更加恭敬。等到他酒醉消除,来道歉。方克勤装出不知道的样子,说:“那天晚上,我也大醉,不知道您道歉什么呢?”他一生的后一段时间更加小心谨慎,白天做的事,夜晚一定要告诉上天,一举一动没有惭愧。 214.何远 何远字义方,东海郯人也,梁武帝践阼,迁武昌太守。远本倜傥,尚轻侠。至是乃折节为吏,杜绝交游,馈遗秋毫无所受。武昌俗皆汲江水,盛夏,远患水温,每以钱买人井寒水,不取钱者,则 连水还之,其他事率多如此。车服尤弊素,器物无铜漆。江左水族甚贱,远每食不过干鱼数片而已。然性刚严,吏人多以细事受鞭罚,遂为人所讼,征下廷尉,被劾十数条,后为武康令,愈厉廉节,除淫祀,正身率职,人甚称之。太守王彬巡属县,诸县皆供帐以待焉。至武康,远独设糗水而已。彬去,远送至境,进斗酒只鹅而别。彬戏曰:“卿礼有过陆纳(陆纳:东晋人,以恪勤贞固著称),将不为古人所笑乎!”武帝闻其能,擢为宣城太守。自县为近畿大郡,近代未之有也。远在官好开途巷,修募墙屋,入居市里,城隍厩库,所过若营家焉。田秩奉钱(田秩奉钱:以部分田租作为给官员增加的俸禄粮食及资助官员的俸钱),并无所取,岁暮择人尤穷者充其租调,以此为常。迁东阳太守,远处职,疾强富如仇雠,视贫细如子弟,特为豪右所畏惮。在东阳岁余,复为受罚者所谤,坐免归。远性耿介,无私曲,居人间绝请谒,不造诣。与贵贱书疏,抗礼如一。其所会遇,未尝以颜色下人。是以多为俗士所疾恶。其清公实为天下第一。居数郡,见可欲不变其心,妻子饥寒如下贫者。及去东阳归家,经年岁,口不言荣辱,士类益以此多之。其轻财好义,周人之急,言不虚妄,盖天性也。每戏语人云:“卿能得我一妄语,则谢卿以一缣。”众共伺之,不能记也。 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馈遗秋毫无所受 馈遗:赠送礼品。 B、车服尤弊素 弊素:破旧朴素。 C、居人间绝请谒,不造诣 造诣:前往拜访。 D、是以多为俗士所疾恶 疾恶:痛恨坏人。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至是乃折节为吏,杜绝交游。 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 B. 不取钱者,则 连水还之。 卿能得我一妄语,则谢卿以一缣。 C. 吏人多以细事受鞭罚。 诸侯县皆供帐以待焉。 D. 卿礼有过陆纳,将不为古人所笑乎! 若从君惠而免之,三年将拜君赐。 3、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省略成分,正确的一项是:( ) A.遂为人所讼,(吏人)征下廷尉。 B.(远)自县为近畿大郡,近代未之有也。 C.复为受罚者所谤,(受罚者)坐免归。 D.众共伺,(远)不能记也。 4、下列各句在文中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 ) A.所过若营家焉——当过官的地方他做的事像管理自家一样 B.居人间绝请谒——住在人世间拒绝邀请拜见别人 C.未尝以颜色下人——不曾用厉害的脸色对待手下的人 D.士类益以此多之——士人们更加因此增多了 5、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能够表现何远为官清公的一组是:( ) 征下廷尉,被劾十数条。 远独设糗水而已。 岁暮择人尤穷者充其租调。 特为豪右所畏惮。 与贵贱书疏,抗礼如一。 A. ①③ B. ①④⑤ C. ②③④ D. ②⑤ 6、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何远升任武昌太守,一改原先洒脱,崇尚勇武仗义之举,而能极其严谨廉洁地为官,然而他性情刚严,因责罚吏人被揭发十几条罪状。 B.何远任武康县令,更加勉励自己保持清廉节操,很受人们称赞。太守王彬巡查属县,他不像各县那样隆重接待太守,以致太守对他很不满意。 C.何远被皇帝提拔为宣城太守,他勤于政事,关爱百姓,连朝廷增补他的俸钱也用之于民。任东阳太守,能抑强扶弱,后被受罚者诽谤,免官归乡。 D.何远性情耿直坚定,清公为天下第一。他当过几郡长官,在物欲前不变心志。免官归乡后,不言荣辱,能周人之急,言不虚妄,受到人们的赞扬。] 1.B 2.D 3.C 4.B 5.D 6.A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原文节选自《梁书》卷五十三) 何远字义方,东海郯人也。梁武帝即位,何远为步兵校尉,迁任武昌太守。后来他被任命为镇南将军,武康令。他更加修养节操清廉为官,去除劳民伤财的祭祀活动,在履行职分的一切活动中以身作则,百姓十分钦佩并称颂他。太守王彬巡察属县,所到各县都以盛宴来款待王彬。到了武康,何远只为他备了干粮和清水。王彬离开武康,何远送至县界,送上一斗酒和一只鹅作为临别赠礼。梁武帝了解到何远有才干,耀升它为宣城太守。从县令直接升任靠近京都大郡的长官,是近代没有过的事。宣城郡受过盗匪抢掠,何远尽力安抚民心治理地方,又使宣城有了显赫的好名声。过了一年,何远迁升树功将军、始兴内史。当时泉陵侯萧渊朗出任桂州刺史,一路抢掠骚扰,但进入始兴境内,却草木不敢有所犯。 何远在任时,注重开通道路街巷,修理整治墙垣屋舍,小至民居、市场,大至城墙壕堑、马厩仓库,他都像经营自己家业一样加以修治。他应得的田酬俸钱,一概不取,到年底时,选择最穷困的百姓,用这些钱充当他们的赋税,长期这样做。后来他又出任信武将军,监理吴郡事务。他在吴郡因饮酒过量,有一些失误,改任东阳太守。何远在职为官,非常痛恨豪强巨富者,视之如仇敌;对贫穷孱弱者视为子弟。因此,豪强巨富对他尤为畏惧。他在东阳任职一年多,又因受罚者的诬告,被免职放还故里。 何远性情耿介不徇私情,在日常生活中,谢绝他人来访拜谒,也不去拜访别人;与人通书信,不论贵贱,所用的称谓礼节都一样;与人见面交往,从不低声下气以显卑恭。因此,多受到俗士的忌恨。他曾出任过好几个郡的太守,见可产生贪欲的东西,始终没有改变他廉洁的品性。他从入仕到离开东阳归家,多年来不谈个人的荣辱毁誉。他轻财好义,周济别人之窘急,说话从不虚妄。他经常与别人开玩笑说:“你如果能抓到我一句假话,我就送你一匹细绢作为酬谢。”大家都注意他说的话,但谁也没有找到一句假话。 215.李姬 李姬者名香,母曰贞丽。贞丽有侠气,所交接皆当世豪杰,尤与阳羡陈贞慧善也。姬为其养女,亦侠而慧,略知书,能辨别士大夫贤否。张学士溥、夏吏部允彝亟称之。少风调皎爽不群,十三岁从吴人周如松受歌玉茗堂《四传奇》,皆能尽其音节。尤工《琵琶词》,然不轻发也。雪苑侯生已卯来金陵①,与相识。姬尝邀侯生为诗,而自歌以偿之。初,皖人阮大铖者以阿附魏忠贤论城旦②,屏居金陵,为清议所斥。阳羡陈贞慧、贵池吴应箕实首其事,持之力。大铖不得已,欲侯生为解之。乃假所善王将军,日载酒食与侯生游。姬曰:“王将军贫,非结客者,公子盍叩之?”侯生三问,将军乃屏人述大铖意。姬语侯生曰:“妾少从假母识阳羡君,其人有高义,闻吴君尤铮铮,今皆与公子善,奈何以阮公负至交乎?且以公子之世望,安事阮公?公子读万卷书,所见岂后于贱妾耶?”侯生大呼称善,醉而卧。王将军者殊怏怏,因辞去,不复通。未几,侯生下第,姬置酒桃叶渡,歌《琵琶词》以送之,曰:“公子才名、文藻雅不减中郎,中郎学不补行,今琵琶所传词固妄,然尝昵董卓,不可掩也。公子豪迈不羁,又失意,此去相见未可期,愿终自爱,无忘妾所歌《琵琶词》也,妾亦不复歌矣。”侯生去后,而故开府田仰者以金三百锾邀姬一见③,姬固却之。开府惭且怒,且有以中伤姬。姬叹曰:“田公宁异于阮公乎?吾向之所赞于侯公子者谓何,今乃利其金而赴之,是妾卖公子矣。”卒不往。 [注释]①雪苑侯生:侯方域,号雪苑。②城旦:一种服苦役的刑罚。③开府:官名,用称督抚。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不同于现代汉语的一项是 A、贞丽有侠气,所交接皆当世豪杰 B、十三岁从吴人周如松受歌玉茗堂《四传奇》,皆能尽其音节 C、公子豪迈不羁,又失意 D、开府惭且怒,且有以中伤姬 2.下列各句中“以”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①姬尝邀侯生为诗,而自歌以偿之 ②皖人阮大铖者以阿附魏忠贤论城旦 ③奈何以阮公负至交乎 ④且以公子之世望,安事阮公 ⑤姬置酒桃叶渡,歌《琵琶词》以送之 ⑥而故开府田仰者以金三百锾邀姬一见 A、 ①⑤ B、②④ C、 ③⑥ D、④⑥ 3.下列句子括号中是补出的省略成分,正确的一项是 A、大铖不得已,欲侯生为(陈贞慧、吴应箕)解之。 B、然(公子)尝昵董卓,不可掩也。 C、愿(公子)终自爱,无忘妾所歌《琵琶词》也。 D、今(田公)乃利其金而赴之,是妾卖公子矣。 4.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 A、然不轻发也——然而不轻易发现她唱 B、为请议所斥——受到社会公正舆论斥责 C、中郎学不补行——蔡中郎这个人的学问不如他的品行好 D、此去相见未可期——这一离开再相见没有日期了 5.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能够表现李姬明辨是非的一组是 ①雪苑侯生己卯来金陵,与相识。 ②王将军贫,非结客者,公子盍叩之? ③且以公子之世望,安事阮公? ④侯生下第,姬置酒桃叶渡。 ⑤田公宁异乎阮公乎? A、①②⑤ B、②④ C、③⑤ D、①③④ 6.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李姬是金陵的歌女,她侠义而聪慧,能辨别士大夫贤良与否,受到张溥、夏允彝多次称赞。她能歌唱《四传奇》,尤其擅长歌唱《琵琶词》。 B、侯生来到金陵,结识了李姬。当时陈贞慧、吴应箕为首发动社会公正舆论斥责曾依附魏忠贤的阮大铖。阮大铖想让侯生为他解除困窘,借助他交好的王将军拉拢侯生。 C、当李姬知道阮大铖的意思后,她告诫侯生不能受阮大铖拉拢而对不起陈贞慧、吴应箕,她认为凭侯生的家世名望,不应为阮大铖办事,侯生听取了他的告诫。 D、侯生未考中进士,李姬为他唱《琵琶词》送别,借此劝勉他重品行。后督抚田仰用重金邀李姬相见,他遭拒绝后羞愧发怒,派人打伤李姬;李姬则斥责他是阮大铖一类人而终究不去见他。 B A C B C D [译文] 李姬名香,养母叫贞丽。贞丽有侠义之气,所交接的人都是当代豪杰,尤其与阳羡陈贞慧友善。李姬是她的养女,也侠义而聪慧,大致了解一般书,能辨别士大夫贤良与否。张溥学士、夏允彝吏部多次称赞她。她少年时风韵格调高雅开朗与众不同,十三岁跟从吴地人周如松学习歌唱玉 堂(汤显祖有《玉 堂集》)集中的《四传奇》(指《牡丹亭》《邯郸记》《紫钗记》《南柯记》),全都能唱出声音的高低、缓急的节奏。尤其擅长歌唱《琵琶词》,然而不轻易唱。雪苑侯生已卯年来到金陵,与李姬相互结识。李姬曾请侯生作诗,她自己歌唱来酬答。起初,安徽人阮大铖因阿谀依附魏忠贤论罪服苦役刑罚,他隐居金陵,被社会公正舆论斥责。阳羡陈贞慧、贵池吴应箕实际为首发动此事,坚持做这件事很有力量。阮大铖没有办法,想要侯生为他解除困窘。阮大铖于是借助他友善的王将军,每天带酒食与侯生交游。李姬说:“王将军很穷,不是结交客人的人,公子何不问问他什么意思?”侯生多次问,王将军才让人们走开讲了阮大铖的意思。李姬悄悄地对侯生说:“我小时跟着养母认识了阳羡君陈贞慧,那个人有高尚道义,我听说吴应箕尤其有骨气超过一般人,现在他们都与公子友善,怎么能因阮大铖辜负了最好的朋友呢?况且凭公子的家世名望,怎么能为阮大铖办事?公子读万卷书,见解难道在我这个卑贱妇人之后吗?”侯生大声称赞说得好,饮酒醉而卧。王将军很怏怏没趣儿,于是告辞离开,不再来往。不久,侯生未考中进士,李姬在桃叶渡安排酒席,歌唱《琵琶词》来送别,说道:“公子才能名声、优美的文章向来不比蔡中郎(蔡邕,董卓征召为中郎将)差,蔡中郎学问不能弥补品行差,现在《琵琶记》所流传的故事本来虚妄,然而蔡中郎曾经亲近董卓,这是不能掩盖的。公子豪迈不羁,又失意,这次离开相见不能约定时日,希望你始终自爱,不要忘了我所唱的《琵琶词》啊,我也不再唱了。”侯生离开后,先前的督抚田仰用三百两银子请李姬相见一次,李姬坚决拒绝了他。田仰羞愧又发怒,而且用一些手段造谣污蔑李姬。李姬感叹说:“田仰难道不同于阮大铖吗?我先前告诉侯公子的话说的是什么呢?现在竟为了得到他的银子就到他那里去,这是我对不起侯公子的。”她终究不去。 216.刘行 刘行本起家梁武陵王国常侍。遇萧脩以梁州北附,遂与叔父璠归周,寓居新丰。每以讽读为事,精力忘疲,虽衣食乏绝,晏如也。性刚烈,有不可夺之志。周大冢宰宇文护引为中外府记室。武帝亲总万机,转御正中士,兼领起居注。累迁掌朝下大夫。周代故事,天子临轩,掌朝典笔砚,持至御坐,则承御大夫取进之。及行本为掌朝,将进笔于帝,承御复欲取之。行本抗声曰:“笔不可得。”帝惊视问之,行本曰:“臣闻设官分职,各有司存。臣既不得佩承御刀,承御亦焉得取臣笔。”帝曰:“然。”因令二司各行所职。及宣帝嗣位,多失德,行本切谏忤旨,出为河内太守。隋文帝践祚,拜谏议大夫、检校中书侍郎。上尝怒一郎,于殿前笞之。行本进曰:“此人素清,其过又小。”上不顾。行本正当上前曰:“陛下不以臣不肖,令臣在左右。臣言若是,陛下安得不听?臣言若非,当致之于理,安得轻臣而不顾?臣所言非私!”因置笏于地而退,上敛容谢之,遂原所笞者。雍州别驾元肇言于上曰:“有一州吏,受人馈钱二百文,律令杖一百。然臣下车之始,与其为约。此吏故违,请加徒一年。”行本驳之曰:“律令之行,盖发明诏。今肇乃敢重其教命,轻忽宪章,亏法取威,非人臣之礼。”上嘉之,赐绢百匹。拜太子左庶子,领书侍御史如故。皇太子虚襟敬惮。时唐令则为左庶子,太子昵狎之,每令以弦歌教内人。行本责之曰:“庶子当匡太子以正道,何嬖昵房帷之间哉!”令则甚惭而不能改。时刘臻、明克让、陆爽等并以文学为太子所亲。行本怒其不能调护,每谓三人曰:“卿等正解读书耳。”复以本官领大兴令,权贵惮其方正,无敢至其门者。由是请托路绝,吏人怀之。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武帝亲总万机 B、行本正当上前曰 C、然臣下车之始 D、行本怒其不能调护 2.把下列各句中“以”字的意义和用法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①遇萧脩以梁州北附 ②每以讽读为事 ③陛下不以臣不肖 ④每令以弦歌教内人 ⑤庶子当匡太子以正道 ⑥时刘臻、明克让、陆爽等并以文学为太子所亲 ⑦复以本官领大兴令 A、①② | ③ | ④⑤ | ⑥⑦ B、①②③ | ④ | ⑤⑥ |⑦ C、①② | ③ | ④ | ⑤⑥⑦ D、① | ②③ | ④⑤ | ⑥⑦ 3.下列句子括号中是省略的成分,正确的一项是 A、及宣帝嗣位,(官员)多失德。 B、上尝怒一郎,(郎)于殿前笞之。 C、上敛容谢之,(上)遂原所笞者。 D、此吏故违,(此吏)请加徒一年。 4.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 A、承御亦焉得取臣笔——承御大夫也怎么得到权力拿我的笔 B、当致之于理——应当在道理上告诉他该怎么做 C、今肇乃敢重其教命——现在元肇竟敢重视他的教导命令 D、卿等正解读书耳——你们真正懂得读书而已 5.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能够说明刘行本端方正直的一组是 ①虽衣食乏绝,晏如也。 ②臣闻设官分职,各有司存。 ③因置笏于地而退。 ④受人馈钱二百文,律令杖一百。 ⑤由是请托路绝,吏人怀之。 A、①⑤ B、②③⑤ C、②④ D、①③④ 6.下列解说,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刘行本曾刻苦读书,北周武帝时做掌朝下大夫,正直敢言,北周宣帝时因恳切进谏违背皇帝心意,调出朝廷做河内太守。 B、隋文帝曾发怒用竹板打一郎官,刘行本先是进言不该如此惩罚此人,隋文帝不听,刘行本则直言谏争,终使皇帝知错而改。 C、雍州别驾元肇向皇帝请求加重处罚违背他的约令的一犯罪州吏,刘行本反驳元肇不按律令执法而树立个人威权的做法。 D、刘行本被任命为太子左庶子之官,他直言谴责不用正道教导太子的左庶子唐令则,而对善长文学的受太子亲近的刘臻等人加以慰勉。 A A C C B D [译文] 刘行本开始做官是梁武陵王的封国常侍。遇到萧脩把梁州归附了北朝,于是与叔父刘璠归附了北周,寄居在新丰。他常常把诵读作为该做的事,投入精力忘记疲劳,虽然衣服食物缺少甚至没有,也很安然。他性情刚烈,有不可改变的志向。北周的大冢宰宇文护引荐他做中外府记室。北周武帝亲自总管各种事务,刘行本调任御正中士,兼任起居注(史官)。他多次升官为掌朝下大夫。北周朝的先例,皇帝到殿前,掌朝大夫主管笔砚,把笔砚拿到皇帝座位前,接着承御大夫拿过来递给皇帝。等到刘行本做掌朝大夫,将要把笔递给皇帝,承御大夫又想要来拿过去。刘行本高声说:“笔不能拿!”皇帝吃惊地看着问他,刘行本说:“我听说设立官位分清职责,各自有主管的事情。我既不能佩带承御大夫的刀,承御大夫也怎么能拿我的笔呢。”皇帝说:“对。”于是命令二位主管官员各自行使自己的职责。等到北周宣帝继位,多有过失恶行,刘行本恳切地进谏违背皇帝心意,调出朝廷做河内太守。隋文帝登基为帝,任命刘行本做谏议大夫、检校中书侍郎。皇帝曾对一个郎官发怒,在殿前用竹板子打他。刘行本进言道:“这个人一向清白,他的过失又很小。”皇帝也不理会。刘行本直对着皇帝走上前说:“陛下不认为我没才能,让我在身边。我说的如果是对的,陛下怎么能不听呢?我说的如果不对,您应在道理上表明我不对,怎么能轻视我而不理会呢?我说的话不是出于私心!”于是他把笏板放在地上而退出,皇帝脸色严肃地向他道歉,于是赦免了用竹板子打的那个人。雍州别驾向皇帝说:“有一个州府官吏,接受了别人赠送的二百文钱,按律令应杖打一百板。然而我到任之初,跟他们定立约定。这个官吏故意违反约定,我请求施加一年徒刑。”刘行本反驳他说:“律令实行,发布明确的诏令。现在元肇竟敢重视他的教导命令,轻视法律条文,损害法律树立个人威权,不合人臣的礼制。”皇帝称赞他,赐给百匹绸绢。后任命刘行本为太子左庶子,像先前一样兼任书侍御史。皇太子谦恭地敬畏他。当时唐令则做左庶子,太子跟他很亲近而不庄重,常常让他用乐歌教宫内的人。刘行本责备他说:“庶子官应当用正道匡正太子,怎么能够在房子帷幔之间受宠爱亲近呢!”唐令则很羞惭而不能改。当时刘臻、明克让、陆爽等一起凭文学才能受到太子亲近。刘行本生气他们不能调教爱护太子,常常对三人说:“你们只懂得读书而已。”后刘行本又凭原来官职兼任大兴宫长官,权贵们害怕他端方正直,没有人敢到他的门前。因此私下嘱托办事的路子断绝了,官吏们都很感念他。 217.刘敬 刘敬者,齐人也。汉七年,韩王信反,高帝自往击之。至晋阳,闻信与匈奴欲共击汉,上大怒,使人使匈奴,匈奴匿其壮士肥牛马,但见老弱及赢畜。使者十辈来,皆言匈奴可击。上使刘敬复往使匈奴,还报曰:“两国相击,此宜夸矜见所长。今臣往,徒见赢瘠老弱,此必欲见短,伏奇兵以争利。愚以为匈奴不可击也。”是时汉兵已逾句注,二十余万兵已业行。上怒,骂刘敬曰:“齐虏!以口舌得官,今乃妄言沮吾军。”械系敬广武。遂往,至平城,匈奴果出奇兵围高帝白登,七日然后得解。高帝至广武,赦敬,曰:“吾不用公言,以困平城。吾皆已斩前使十辈言可击者矣。”乃封敬二千户,为关内侯,号为建信侯。 高帝罢平城归,韩王信亡入胡。当是时,冒顿为单于,兵强,控弦三十万,数苦北边。上患之,问刘敬。刘敬曰:“天下初定,士卒罢于兵,未可以武服也。冒顿杀父代立,妻群母,以力为威,未可以仁义说也。独可以久远子孙为臣耳,然恐陛下不能为。”上曰:“诚可,何为不能!顾为奈何?”刘敬对曰:“陛下诚能以嫡长公主妻之,厚奉遗之,彼知汉嫡女送厚,蛮夷必慕以为阏氏,生子必为太子,代单于,何者?贪汉重币。陛下以岁时汉所余彼所鲜数问遗,因使辩士风谕以礼节。冒顿在。固为子婿;死,则外孙为单于。岂尝闻外孙敢与大父抗礼者哉?兵可无战以渐臣也。若陛下不能遣长公主,而令宗室及后宫诈称公主,彼亦知,不肯贵近,无益也。”高帝曰:“善。”欲遣长公主。吕后日夜泣,曰:“妾唯太子、一女,奈何弃之匈奴!”上竟不能遣长公主,而取家人了名为长公主,妻单于。使刘敬往结和亲约。 (《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 臣光曰:建信侯谓冒顿残贼,不可以仁义说,而欲与为婚姻,何前后之相违也!夫骨肉之恩,尊卑之叙,唯仁义之人为能知之;奈何欲以此服冒顿哉!盖上世帝王之御夷狄也,服则怀之以德,叛则震之以威,未闻与为婚姻也。且冒顿视其父如禽兽而猎之,奚有于妇翁!建信侯之术,固已疏矣;况鲁元已为赵后,又可夺乎! (《资治通鉴》)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时汉兵已逾句注 逾:到达 B.冒顿杀父代立,妻群母 妻:以······为妻 C.士卒罢于兵 罢:通“疲” D.建信侯谓冒顿残贼 贼:残忍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 A. 因使辩士风谕以礼节 蒙故业,因遗策 B.匈奴匿其壮士肥牛马 秦王恐其破壁。 C.未可以武服也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D.今乃妄言沮吾军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3.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是刘敬劝说高祖和亲的理由的一组是 (1)未可以武服也。 (2)未可以仁义说也 (3)然恐陛下不能为。 (4)岂尝闻外孙敢与大父抗礼者哉? (5)陛下以岁时汉所余彼所鲜数问遗 (6)兵可无战以渐臣也。 A.(1)(3)(4) B.(2)(4)(6) C.(2)(3)(5) D.(1)(5)(6)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敬出使匈奴,不为其表面现象所迷惑,建议伏兵制胜,显示了他不同凡俗的见识。 B.高祖不用刘敬之言而致败,后赦免刘敬,斩前使以示自责。 C.刘敬之所以劝高祖采用和亲的手段,是因为当时人心厌战,且冒顿兵精马壮,不能用武力战胜。 D. 因为吕后的坚决阻止,鲁元公主才没有和亲嫁给冒顿。 5.联系全文,对文末一段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光认为刘敬提出和亲计策,同他对冒顿的认识是矛盾的。因为和亲政策能够起作用的前提是冒顿的仁义之心,但这正是他所缺乏的。 B.司马光从历史事实的角度,认为上世帝王对待少数民族总是居高临下,以德怀之的,从没有和亲这种有损尊严的事。 C.司马光认为冒顿连对待亲生的父亲都像对待禽兽一样地杀害,对老丈人不可能讲仁义。 D.司马光又认为鲁元公主早已嫁给赵王为妻,不宜为了和亲之事再嫁。 1.A(逾:经过了) 2.D 3.B(③是怕皇帝不肯。⑤是和亲时的手段。) 4.A(是匈奴有伏兵。) 5.B(居高临下包括两个方面:服则怀之以德,叛则震之以威) 译文 刘敬是齐国人。汉高帝七年,韩王信叛汉,汉高帝亲自讨伐他。到达晋阳时,得知韩王信与匈奴勾结要共同进攻汉朝的消息,皇帝大为震怒,就派使臣出使匈奴摸清底细。匈奴把他们强壮能战的士兵和肥壮的牛马都藏了起来,只显露出年老弱小的士兵和瘦弱的牲畜。派去的使臣十余批回来,都说匈奴可以攻击。皇帝派刘敬再去出使匈奴,他回来报告说:“两国交兵,这时该炫耀显示自己的长处才是。现在我去那里,只看到瘦弱的牲畜和老弱的士兵,这一定是故意显露自己的短处,而埋伏奇兵来争取胜利。我以为匈奴是不能攻打的。”这时汉朝军队已经越过了句注山,二十万大军已经出征。皇帝听了刘敬的话非常恼怒,骂刘敬道:“齐国孬种!凭着两片嘴捞得官做,现在竟敢胡言乱语阻碍我的大军。”就用镣铐把刘敬拘禁起来押在广武县。高帝率军前往,到了平城,匈奴果然出奇兵高帝围困在白登山上,被围困了七天后才得以解围。高帝回到广武县,便赦免了刘敬,对刘敬说:“我不听您的意见,因而在平城遭到围困。我已经把前面那十来批出使匈奴说匈奴可以攻打的人都斩首了。”于是赏赐刘敬食邑二千户,封为关内侯,称作建信侯。 汉高帝撤出平城返回朝廷,韩王信逃入匈奴。这时,冒顿是匈奴的君主,军队强大,勇士有三十万,屡次侵扰北部边境。皇帝对这种情况很忧虑,就问刘敬对策。刘敬说:“汉朝天下刚刚平定,士兵们被兵火搞得疲惫不堪,对匈奴是不能用武力制服的。冒顿杀了他的父亲自己做了君主,又把他父亲的许多姬妾作自己的妻子,他凭武力树威势,是不能用仁义道德说服的。只能够从长计议让他的子孙后代臣服汉朝了,然而又怕陛下不能办到。”皇帝说:“果真可行的话,为什么不能办!只是该怎么办呢?” 刘敬回答说:“陛下如果能把皇后生的大公主嫁给冒顿作妻子,给他送上丰厚的礼物,他知道是汉帝皇后生的女儿又送来丰厚的礼物,粗野的外族人一定爱慕而把大公主作正妻,生下的儿子必定是太子,将来接替君位。为什么要这样办?因为匈奴贪图汉朝的丰厚财礼。陛下拿一年四季汉朝多余而匈奴少有的东西多次抚问赠送,顺便派能言善辩的的人用礼节来开导启发他。冒顿在位,当然是汉朝的女婿;他死了,他汉朝外孙就是君主。哪曾听说外孙子敢同外祖父分庭抗礼的呢?军队可以不出战便使匈奴逐渐臣服了。如果陛下不能派大公主去,而让皇族女子或是嫔妃假冒公主,他也会知道,就不肯尊敬亲近她,那样就没什么好处了。”高帝听后说:“好的。”便要送大公主去匈奴。吕后得知后日夜哭哭啼啼,对皇帝说:“我只有太子和一个女儿,怎么忍心把她抛掉远嫁匈奴去!”皇帝终究不能派出大公主,便找了个宫女以大公主的名义,嫁给冒顿君主作妻子。同时,派遣刘敬前往与匈奴订立议和联姻盟约。 218.梁彦光 梁彦光字修芝,安定乌氏人也。彦光少有至性,其父每谓昕亲曰:“此儿有风骨,当兴吾宗。”魏大统末,入太学,略涉经史,有规检,造次必以礼。及高祖受禅,以为岐州刺史。开皇二年,上幸岐州,悦其能。后数岁,转相州刺史。彦光前在岐州,其俗颇质,以静镇之,合境大化。及居相部,如岐州法。邺都杂俗,人多变诈,为之作歌,称其不能理化。上闻而谴之,竟半免。岁余,拜赵州刺史,彦光言于上曰:“请复为相州,改弦易调,庶有以变其风俗,上答隆恩。”上从之,复为相州刺史。豪猾者闻彦光自请而来,莫不嗤笑。彦光下奉,发摘奸隐,有若神明,于是狡猾之徒莫不潜窜,合境大骇。初,齐亡后,衣冠士人多迁关内,唯技巧、商贩及乐户之家移实州郭。由是人情险,妄起风谣,诉讼官人,万端千变。彦光欲革其弊,乃用秩俸之物,招致山东大儒,每乡立学,非圣哲之书不得教授。于是人皆剋励,风俗大改。有滏阳人焦通,性酗酒,事亲礼,为从弟所讼。彦光弗之罪,将至州学,令观于孔子庙。通遂感悟,既悲且愧,若无自容。彦光训谕而遣之。后改过励行,卒为善士。以德化人,皆此类也。吏人感悦,略无诤讼。 (《隋书·列传第三十八·循吏》) [注]诐:(bi)不正,邪僻。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彦光前在岐州,其俗颇质 质:质朴 D.上闻而谴之,竟坐免 坐:因为 C·庶有以变其风俗,上答隆恩 庶:希望 D.发摘奸隐,有若神明 摘:揭发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有规检,造次必以礼 D·衣冠士人多迁关内 C.唯技巧、商贩及乐户之家移实州郭 D.非圣哲之书不得教授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其父每谓所亲曰 B. 为之作歌,称其不能理化 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C.事亲礼阙,为从弟所讼 D.以德化人,皆此类也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 4.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梁彦光的为政之道的一组是 ①略涉经史,有规检,造次必以礼 ②发摘奸隐,有若神明 ③每乡立学,非圣哲之书不得教授 ④彦光弗之罪,将至州学,令观于孔子庙 ⑤彦光训谕而遣之 ⑥吏人感悦,略无诤讼 A.①②⑥ B.①③⑤.C.②③④ D.④⑤⑥ 5.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梁彦光品行和学识皆佳。他年轻时就性情纯厚,他的父亲对他寄予厚望,认为他一定会兴盛宗族;他就学于太学时,治学泛览经史,行事严守礼法。 B.梁彦光性情执着,不因挫折而屈服。相州民风不淳,有些人诽谤他任刺史不善为政,使得他获罪免官。但他后来重被起用时,却不惧失败,主动请求再回相州任职。 C.梁彦光为政始终是惩恶和教化兼施。他一方面严厉打击强横狡猾、不守法纪之徒,另一方面以圣贤之道教育感化民众。他的政绩深受皇帝赏识。 D.梁彦光的德政使得过去善变狡诈的相州民众转而向善。酗酒不孝的焦通,经过教育感化而幡然悔悟,弃恶从善;相州官吏民众的好争执的习俗也为之大改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1)彦光弗之罪,将至州学,令观于孔子庙。(3分) 译文:_ (2)后改过励行,卒为善士。(2分) 译文: 1.B(坐:因犯……罪或错误;D.摘:同“揽”,“发摘奸隐”等于“发奸揽伏”,“摘”意同“发”,可依语境推断) 2.D(D.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意思相同,都释为对学生讲解说明教材的内容。A.古代汉语意为匆忙,仓促;现代汉语意为鲁莽,轻率。B.古代士以上戴冠,衣冠连称,是古代士以上的服装,后引申指世族、士绅;现代汉语意为衣服和帽子,指穿戴。巳古代汉语意为技艺,此处用为名词,指从事各种技艺的人,即工匠;现代汉语意为表现在艺术、工艺、体育等方面的巧妙的技能) 3.B(B.前者为第三人称代词,代人,译为“他”;后者用作副词,表示期望的语气。A.均用作助词,在动词前,与动词组成“所”字结构,属名词性短语,表示“所……的人”。巴均表示被动关系,跟“所”结合,组成“为……所”句式。D.均用作介词,表示动作、行为所用的方法,译为“用”) 4.C(排除①⑥,①为学识修养,⑧为为政之道的结果) 5.C(任相州刺史是惩恶和教化兼施,而任岐州刺史则是以静镇之,并非“始终”;皇帝的赏识也是任职岐州时的事) 参考译文: 梁彦光字修芝,安定郡乌氏县(今甘肃省泾川县)人。彦光年轻时就性情纯厚,他的父亲常常对亲近的人说:“这个孩子品格、气概不凡,一定会使我们的宗族兴盛。”西魏大统末年,彦光进太学学习,泛览了经书和史书的要略,做事有规矩和法度,即使在匆忙之际也严守礼仪。到了隋高祖接受了北周的掸让登基,任命彦光担任岐州刺史。开皇二年,皇上驾临岐州,很赏识彦光的才能。几年之后,彦光调任相州刺史。彦光以前在岐州任刺史时,那儿的民风很质朴,彦光用为政安定的方式来治理,使得一郡的风俗人心都受到了教育感化。等到到了相州,依然按照治理岐州的方法治理。相州治所邺都的民风不淳,民众大多善变而狡诈,他们对彦光编了歌谣,说他不能够治理州郡,教化民众。皇上听到了这个歌谣就责备了彦光,最终因此罪名而被免官。一年多以后,被任命为赵州刺史,彦光对皇帝说:“请求再任命我为相州刺史,我将改变方法,期望能有办法来改变那儿的民风,来报答陛下对我的大恩。”皇上答应了他的请求,再次任命他为相州刺史。相州的强横狡猾、不守法纪之徒听说彦光是自己请求前来的,没有不嘲笑他的。彦光一到任,就揭发隐匿的奸邪之徒及其罪行,如神明一般明察,从此狡诈之徒没有不潜逃的,一郡之内人们都非常惊骇。当初,北齐灭亡之后,世族士绅和读书人大多迁居关内,只有工匠、商贩和乐户人家迁移聚居在州城的外城一带,因此民风险恶邪僻,无端地编造歌谣诽谤,控告官员,频繁地挑起许多事端。彦光想要革除这种弊端,就用俸禄延请中原的儒学大师,在每个乡里建立学校,不是圣贤的学说不准教授。从此民众都能够克制自励,民风大有改变。有一个滏阳人焦通,性好酗酒,在对待父母的礼法上有过错,被堂弟告发。彦光并没有处置他,而是把他带到州中的学校,让他在孔子庙里参观。焦通于是就受到了感化而醒悟,又难过又惭愧,无地自容。彦光又教明白道理之后就让他回家了。后来焦通改正了过错,磨砺自己的品行,最终成为了有善行的士人。彦光用德行来教育、感化民众的行为,都如这样的情况。官吏民众都被他感化而爱戴他,相互之间都没有了争执。 [注]诐:(bi)不正,邪僻。 《隋书》为唐代魏徵等撰,为避讳而改“民”为“人”。 (1)彦光并没有处置他,而是把他带到州里的学校,让他在孔子庙里参观。(3分) (2)后来焦通改正了过错,磨砺自己的品行,最终成为厂有善行的士人。(2分) 219.毛玠 毛玠字孝先,陈留平丘人也。少为县吏,以清公称。将避乱荆州,未至,闻刘表政令不明,遂往鲁阳。太祖①临兖州,辟为治中从事。玠语太祖曰:“今天下分崩,国主迁移,生民废业,饥馑流亡,公家无经岁之储,百姓无安固之志,难以持久。今袁绍、刘表,虽士民众强,皆无经远之虑,未有树基建本者也。夫兵义者胜,守位以财,宜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畜军资,如此则霸王之业可成也。”太祖敬纳其言,转幕府功曹。 太祖为司空丞相,玠尝为东曹掾②,与崔琰并典选举。其所举用,皆清正之士,虽于时有盛名而行不由本者,终莫得进。务以俭率人,由是天下之士莫不以廉节自励,虽贵宠之臣,舆服不敢过度。太祖叹曰:“用人如此,使天下人自治,吾复何为哉!”文帝为五官将③,亲自诣玠,属所亲眷。玠答曰:“老臣以能守职,幸得免戾,今所说人非迁次,是以不敢奉命。”大军还邺④,议所并省。玠请谒不行,时人惮之,咸欲省东曹。乃共白曰:“旧西曹为上,东曹为次,宜省东曹。”太祖知其情,令曰:“日出于东,月盛于东,凡人言方,亦复先东,何以省东曹?”遂省西曹。初,太祖平柳城,班所获器物,特以素屏风素冯几赐玠,曰:“君有古人之风,故赐君古人之服。” 注:①太祖:即曹操,其子曹丕称帝,追尊他为太祖武帝。②曹:指分职治事的官署。掾:副佐官吏。③文帝:即曹丕,后为魏文帝。④邺:当时为曹操封地。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少为县吏,以清公称 称:称颂。 B.宜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 耕植:指农桑。 C.与崔琰并典选举 典:主管。 D.老臣以能守职,幸得免戾 幸:宠幸。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辟为治中从事 B.舆服不敢过度 C.亲自诣玠,属所亲眷 D.使天下人自治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①辟为治中从事/②文王之所辟风雨也 B.①公家无经岁之储/②又备经年裹物之用 C.①虽士民众强/②豫州军虽败于长坂 D.①乃共白曰/②便可白公姥 4.下列各个句子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经远之虑——筹划长远的考虑 B.终莫得进——终究不能得到推荐 C.以能守职——因能尽到职责 D.凡人言方——平常人的说话方法 5.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毛玠“有古人之风”的一组是 ①闻刘表政令不明,遂往鲁阳 ②太祖敬纳其言 ③其所举用,皆清正之士 ④虽贵宠之臣,舆服不敢过度 ⑤用人如此,使天下人自治 ⑥太祖知其情 A.①②⑥ B.①③⑤ C.②④⑤ D.③④⑥ 6.下列叙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毛玠被太祖辟为治中从事,向太祖进言:出兵作战应合道义,不要贪恋官位积聚财物,才能成就霸王之业。 B.毛玠为东曹掾,与崔琰并典选举,受到太祖信任。这时文帝为五官将,于是也亲自拜访毛玠,向他求教。 C.商议合并减少官署时,官员找借口要减东曹:实际是不让毛玠继续作东曹掾,而太祖信赖毛玠,下令减西曹。 D.太祖平柳城时,分发所获器物,赐给毛玠素屏风素冯儿。为表彰他有古人之风,还赐给他古人的衣服。 【参考译文】 毛玠字孝先,是陈留平丘人。青年时作县令,因清廉公正受称颂。后来,他将到荆州避乱,未到那里,听说刘表政令不清明,于是到鲁阳。太祖到兖州,征召他作治中从事(主管文书档案的官)。毛玠对太祖说:“现在天下分裂动乱,皇帝离开都城,百姓抛弃家业,遭受饥荒流亡,官府没有经年的财物、粮食储备,百姓没有稳定的心态,这样很难维持长久。现在袁绍、刘表虽然士民众多力强,但都没有筹划长久的考虑,没有建立根基的做法。战争,有道义的一方取胜,保住自己的地位要靠财物,应该尊奉皇帝来命令那些不合臣道的人,治理农桑之业,积蓄军用物资,如此,那么称霸为王的功业可以成就了。”太祖尊敬地采纳了他的建议,调他任幕府功曹(衙署掌管考察记录功劳之官)。太祖任司空丞相,毛玠曾任东曹掾(分职治事的官署官员),与崔琰一同主管选择、举用贤能。他所举用的人,都是清廉正直之士。虽然在当时有很大的名声,但行为不由根本的人,终究不能得到推荐。他务必以节俭为先选用人(应为“务必用节俭作人们表率”),因此天下的士人,没有谁不以廉正节俭勉励自己,即使高贵宠信的大臣,车子服饰也不敢超过限度。太祖感叹说:“这样举用人,使天下人严格要求、管好自己,我又忧劳什么呢!”文帝当时任五官将,亲自到毛玠那里,嘱托他举用自己亲近的人,毛玠回答说:“老臣我因能尽到职责,有幸能免除罪过,现在您所说的人不在提升的等次,因此不敢接受命令。”大军返回邺地,商议合并、减少官署。毛玠不接受任何人的请托,当时人们害怕他,全都想要减掉东曹官署,他们就共同陈述说:“过去的西曹官署是地位高的,东曹官署是次一等的,应该减掉东曹官署。”太祖了解了那些实情,下令说:“太阳从东方出来,月亮在东方明亮,凡是人说方向,也还是先说东,为什么减掉东曹官署呢?”于是减掉了西曹官署。起先,太祖平定柳城,分发所得到的器物,特别把素屏风、素凭几赐给毛玠,说道:“您有古人高风,所以赐给您古人用的器物。” 1.D.【考查对文言常用实词的理解与解释。D项的“幸”应当“有幸”讲】 2.B.【A.官职名/办理、处理。B.超过限度、超过规定。C.亲近信爱(动词)/亲戚(名词)D.约束、管理好自己/行政上相对独立,有权自己处理自己的事务】 3.A【A.①征召任用/②躲避B.经过(一年或多年)C.虽然,表转折D.禀告】 4.D【凡是人谈到方向】 5.B【考查对文意理解把握的能力。其中①句说毛玠本想到刘表处,听说刘表政令不明,就改去了鲁阳,说明毛玠有清正“古人之风”。②句意在说明毛玠见解高明。④句是说明毛玠坚决按清正标准选用人而产生的影响。⑥句则是说太祖了解那些想不让毛玠当东曹掾之人的内情。因而只有①③⑤句才全是表现毛玠“有古人之风”的话】 6.C【考查对文意全面正确的理解把握以及分析、评价的能力。A项中“不要贪恋官位积聚财物”之说不合原文之意。原文“守位以财”是说“要靠财物守住自己的地位”。B项中说文帝“于是也亲自拜访毛玠向他求教”是不合文意的错误之说。原文“亲自诣玠,属所亲眷”,是说“亲自到毛玠那里,嘱托选用自己亲近的人”。D项中说“还赐给他古人的衣服”是不合文意的,原文“故赐君下人之服”的“服”并不指“衣服”,而是指前文所说的“素屏风素冯(冯,通“凭”)几”这些“器物”。因而通过理解、分析,只有C项是正确的】 220.吾母姓钟氏 吾母姓钟氏,十八归先府君。府君任侠好客,乐施与,散数千金,囊箧萧然,宾从辄满座。吾母脱簪珥,治酒浆,盘罍间未尝有俭色。越二载,生铨,家益落。府君由是计复游燕赵间,而归吾母及铨寄食外祖家。先外祖长身白髯,喜饮酒,酒酣,辄大声吟所作诗,令吾母指其疵。每指一字,先外祖则满引一觥,数指之后,乃陶然捋须大笑,举觞自呼曰:“不意阿丈乃有此女!”记母教铨时,组绣绩纺之具毕陈左右,膝置书,令铨坐膝下读之。儿怠,则少加夏楚。旋复持儿泣曰:“儿及此不学,我何以见汝父?”鸡鸣卧焉。庚戌,外祖母病且笃,母侍之,凡汤药饮食,必母亲尝之而后进。外祖母濒危,泣曰:“女本弱,今劳瘁过诸兄,惫矣。他日婿归,为言我死无恨,恨不见女子成立。其善诱之!”语迄而卒。十岁,父归。越一载,复携母及铨,偕游燕秦赵魏齐梁吴楚间。先府君苟有过,母必正色婉言规。或怒不听,则屏息,俟怒少解,复力争之,听而后止。先府君每决大狱,母辄携儿立席前,曰:“幸以此儿为念!”府君数颔之。又十载归,卜居于鄱阳,铨年且二十。明年娶张氏,母女视之,训以纺绩织纴事,一如教儿时。 (节选自蒋示铨《〈鸡鸣夜课图〉记》)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十八归先府君 归:回到。 B、盘罍间未尝有俭色 俭色:不丰满的情况。 C.鸡鸣卧焉 鸡鸣:鸡叫天明。 D、复力争之 争:争论。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恨不见女子成立。 B、 母必正色婉言规。 C、明年娶张氏。 D、母女视之。 3、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不意阿丈乃有此女。 ②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 ③其善诱之。 ④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A、①与②的“乃”相同,③与④的“其”不同。 B、①与②的“乃”相同,③与④的“其”也相同。 C、①与②的“乃”不同,③与④的“其”相同。 D、①与②的“乃”不同,③与④的“其”也不同。 4、以上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母亲贤良美德的一组是 ①吾母脱簪珥,治酒浆。 ②令吾母指其疵。 ③不意阿丈乃有此女。 ④凡汤药饮食,必亲尝之而后进。 ⑤俟怒少解,复力争之。 ⑥训以纺绩织经事。 A、①③⑤ B、②⑤⑥ C、②③④ D、①④⑥ 5.下列对原文的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记叙了母亲平凡而辛勤的事迹,表现了作者对母亲的崇高的敬意和深切的怀念。 B.文中所写母亲对父母孝,对子女慈,相夫教子等,虽然都属于传统道德的范围,但仍具有现实意义。 C.本文作者叙述母亲诸多琐事,用铺叙手法,再加上一些感情浓烈的语辞,因而对母亲的赞美和热爱极为具体化。 D.文中细节描写不多,但有点睛之妙,如外祖父的得意,母亲的聪颖,以及父女间融洽的亲情, 都表现得淋漓尽致。 6、将下面文言短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五官莫明于目,面有黑子, 而目不知,乌在其为明也?……客有任目而恶镜者,曰:“是好苦我。吾自有目,乌用镜为?”久之,视世所称美人,鲜当意者,而不知己面之黑子,泰然谓美莫己若。左右匿笑,客终不悟,悲夫! ①乌在其为明也? ②是好苦我 ③泰然谓美莫己若。 1、B(A女子出嫁;C丑时,即一点到三点;D规劝) 2 、B( A“女”通“汝” ;C第二年;D母\女视之,“女”名词作状语) 3.A(“乃”① ②均作“竟”、“却”解。“其” ①希望,表祈使;②大概、恐怕,表揣测) 4.D(②③句是表现母亲才学,应排除) 5.C(“用铺叙手法,再加上一些感情浓烈的语辞”说法不当) 6、①它的明察(表现)在哪里呢?(2分) ②这(镜子)使我好痛苦(或:难受)。(1分) ③还安然自得地认为没有谁比得上自己漂亮(或:还安然自得地认为没有像自己漂亮的了)。(2分) 文言文阅读材料参考译文: 我母亲姓钟,十八岁时嫁给我父亲。父亲见义勇为,喜接宾客,乐于施舍,散尽数千金,囊箧空空,家里却宾朋满座。母亲解下簪珥,办理酒浆,菜盘酒杯里未尝有不丰厚的情况。过了两年,母亲生下了我,家境日益破落。因此父亲计划宦游燕赵,让母亲和我回到外祖家并寄食那里。外祖身高须白,喜欢饮酒,饮到兴致之时,便大声吟诵自己作的诗,让母亲指出诗中的毛病。母亲每指出一个字,外祖就饮满满的一杯酒,母亲指出多处之后,外祖高兴地捋着胡须大笑,举着酒杯自呼道:“没料到我家竟然会出这样(不凡)的女儿!”记得母亲教我的时候,编织纺线的工具都放在身边,膝盖上放着书,让我坐在膝盖边读书。我如果懈怠,母亲就用夏楚(处罚的两种工具)稍加责打。一会儿又拉住我哭着说:“你这么大了不好好学习,我凭借什么去见你父亲?”(我和母亲常常)到第二天丑时才睡觉。庚戌年,外祖母病重,母亲伺候她,外祖母吃饭喂药,母亲必须先尝后才喂给她。外祖母病危,哭着对母亲说:“你的身体本来就虚弱,现在你比你哥哥们又劳累,你太憔悴了。日后女婿归来,你替我对他说,我死无所憾,遗憾的是不能见到你的孩子成人。希望你们好好诱导他!”外祖母说完这些话就去世了。我十岁的时候,父亲归来。过了一年,又携带我和母亲,一起出游燕秦赵魏齐梁吴楚。父亲如果有过错,母亲一定会正言厉色地婉转规劝他。有时父亲正在生气听不进母亲的话,母亲就暂时打住,等到父亲的怒气渐消,又尽力规劝他,直到父亲听进去了才停止。父亲每次断绝大的案件,母亲就拉我站在桌前,对父亲说:“希望你在心中牢牢记住孩子!”父亲多次点头答应。又过了十年归来,我们在鄱阳定居,那时我已经二十岁。第二年,我娶了张家的女儿,母亲像对待自己的女儿一样对待她,教给他编织纺线之类的活,就像教我的时候一样。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