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复习文言文阅读练习 (5) 81.斗且见微知著 斗且廷见令尹子常[1],子常与之语,问蓄货聚马。 归以语其弟曰:“楚其亡乎!不然,令尹其不免乎!吾见令尹,令尹问蓄聚积实,如饿豺狼焉;殆必亡者也。夫古者聚货不妨民衣食之利,聚马不害民之财用。国马足以行军,公马足以称赋[2],不是过也。公货足以宾献[3],家货足以共用,不是过也。夫货马邮则阙于民,民多阙则有离叛之心,将何以封矣?” “昔斗子文三舍令尹,无一日之积,恤民之故也。成王闻子文之朝不及夕也,于是乎每朝设脯一束,糗一筐,以羞子文;至于今秩之。成王每出子文之禄,必逃,王止而后复。人谓子文曰:‘人生求富,而子逃之,何也?’对曰:‘夫从政者,以庇民也。民多旷者,而我取富焉,是勤民以自封也,死无日矣。我逃死,非逃富也。’故庄王之世,灭若敖氏[4],唯子文之后在,至于今处郧,为楚良臣。” “今子常,先大夫之后也,而相楚君无令名于四方。民之羸馁,日已甚矣。四境盈垒,道歹堇 相望,盗贼伺目,民无所放[5]。是之不恤,而蓄聚不厌,其速怨于民多矣。子常其能贤于成、灵乎?成不礼于穆,愿食熊蹯,不获而死。灵不顾于民,一国弃之如遗迹焉。子常为政,而无礼不顾甚于成、灵,其独何力以待之!” 期年,乃有柏举之战,子常奔郑,昭王奔随。 (选自《国语·楚语》,有改动。) 注释: [1]子常,子囊(即后文的“先大夫”)之孙;斗且及后文的斗子文,都是楚国的官员。文中这些人名及地名下加了横线;文中成王(后文又简称“成”)这类王名下也加了横线。 [2]称赋:与兵赋相称。 [3]宾献:馈赠及进贡。 [4]若敖氏,与斗子文同族。 [5]放:依。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羞子文 羞:羞辱 B.是勤民以自封 勤:使……劳苦 C.相楚君无令名于四方 令:美好 D.其速怨于民多矣 速:招致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成王闻子文之朝不及夕也 句读之不知 B.而无礼不顾甚于成、灵,其独何力以待之!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C.是之不恤,而蓄聚不厌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 D.子常其能贤于成、灵乎 寡人之于国也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国马足以行军 B.是勤民以自封也 C.至于今处郧 D.一国弃之如遗迹焉 4.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能作“子常必亡”依据一项是( ) ①令尹问蓄聚积实,如饿豺狼焉 ②夫货马邮则阙于民,民多阙则有离叛之心 ③是勤民以自封也,死无日矣 ④是之不恤,而蓄聚不厌 ⑤无礼不顾甚于成、灵 ⑥子常奔郑,昭王奔随 A.①③⑥ B.①④⑤ C.②③⑤ D.②④⑥ 5.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斗且见微知著,从与令尹的交谈中看出对方一心聚敛必然招致百姓怨恨,楚国面 临着亡国之灾。 B.斗子文因恤民而家无储粮,楚成王依朝廷常例送他肉和粮,并多次要给他增加俸 禄,子文却避而不受。 C.子常身居高位,不能辅佐国君富民兴国,反倒聚敛不已,致使民心离散、民怨沸 腾,终被百姓抛弃。 D.斗子文的智慧在于懂得为政庇民之道,不靠勤民取富,不但深得成王厚遇,而且 福及子孙后代。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国马足以行军,公马足以称赋[2],不是过也。 译文: (2)。四境盈垒,道歹堇 相望,盗贼伺目,民无所放[5]。是之不恤,而蓄聚不厌,其速怨于民多矣。 译文: 【答案】 1.A(羞,送给,从上下文看,羞辱不合文意。) 2.C(两个“而”字都表转折关系;A项两个“之”字,前者取消句子独立性,后者用作提宾标志;B项两个“其”字,前者是代词,代“子常”,后者是副词,表示推测语气;D项两个“于”字都是介词,前者表比较,后者表对待) 3.A 4.B(③是斗子文与人对话时自述其志,故不能做“子常必亡”的证据。⑥是子常的结局) 5.B(打了一个时间差,“常例”是成王“羞子文”后才形成的。)6,见译文 【译文】: 斗且在朝廷上拜见子常,子常和他谈话,问斗且怎样才能聚敛财物、名马而致富。 (斗且)回家对他的弟弟说:“楚国大概要灭亡了!如果不是这样,令尹大概要不免于难了!我拜见令尹,令尹问如何聚敛财物,就像饥饿的豺狼一样;恐怕是一定要灭亡了。” “古时候(君臣)积蓄财宝不妨害百姓穿衣吃饭,聚敛马匹也不损害百姓的财用。国家征收的马匹满足行军所用就够了,公卿征收的马匹足够打仗也就行了,都不超过限度。公卿的财物足够馈赠进献就行了,大夫家里的财物足够供给使用也就行了,也都不超过限度。财物和马匹超过了限度,百姓那里就不充足,百姓不充足就会产生反叛之心,那么将凭什么来立国呢?” “过去斗子文三次辞去令尹的职务,家里连一天用来生活的积蓄都没有,这是体恤百姓的缘故。成王听说斗子文几乎吃了上顿就没有下顿,因此每逢朝见时就预备一束干肉,一筐干粮,用来送给子文。直到现在还成为国君对待令尹的常例。成王每当增加子文的俸禄时,子文一定要逃避,直到成王停止给他增禄,他才返回朝廷任职。有人对子文说:‘人活着就是求个富贵,但你却逃避它,为什么呢?’他回答说:‘当政的人是庇护百姓的,百姓的财物空了,而我却得到了富贵,这是使百姓劳苦来增加我自己的财富,那么我离死亡也就不远了。我是在逃避死亡,不是在逃避富贵。’所以楚庄王在位的时候,灭了若敖氏家庭,只有子文的后代存活了下来,直到现在还居住在郧地,做着楚国的良臣。” “现在的子常,是先大夫(子囊)的后代,辅佐楚君,在外却没有好的名声。百姓疲弱饥饿,一天比一天厉害。四方边境上布满了堡垒,路上饿死的人随处可见,盗贼伺机作乱 ,百姓无所依靠。子常对这些都不去救济,却聚敛不已,他招致百姓怨恨的事情太多了。子常难道能比成王、灵王更贤明吗?成王因为对穆王无礼,临死时想吃熊掌都没有得到。灵王不顾念百姓的死活,一国的百姓都背弃了他,就像行人遗弃脚印一样。子常执政,他的无礼、对百姓的不顾念比成王、灵王还厉害。他独自一人凭什么力量来对付这种败亡的局面呢!” 过了一年,就发生了柏举之战,子常跑到郑国,昭王跑到随国 82.叔向贺贫 叔向见韩宣子①,宣子忧贫,叔向贺之。宣子曰:“吾有卿之名,而无其实,无以从二三子,吾是以忧。子贺我何故?” 对曰:“昔栾武子无一卒之田②,其宫不备其宗器;宣其德行,顺其宪则,使越于诸侯,诸侯亲之,戎、狄怀之,以正晋国。行刑不疚,以免于难。及桓子③,骄泰奢侈,贪欲无艺,略则行志,假贷居贿,宜及于难;而赖武之德以没其身。及怀子,改桓之行而修武之德,可以免于难,而离④桓之罪,以亡于楚。谷阝昭子,其富半公室,其家半三军,恃其富宠,以泰于国。其身尸于朝,其宗灭于绛⑤。不然,夫八谷阝五大夫三卿,其宠大矣;一朝而灭,莫之哀也,惟无德也。今吾子有栾武子之贫,吾以为能其德矣,是以贺。若不忧德之不建,而患货之不足,将吊不暇,何贺之有?” 宣子拜,稽首焉,曰:“起也将亡,赖子存之。 非起也敢专承之,其自桓叔⑥以下,嘉武了之赐。”病交加 【注释】①叔向:晋国大夫。韩宣子,名起,晋国正卿。后文提到的谷阝昭子,也做过晋国的正卿。 ②栾武子:栾书,晋国上卿。一卒之田:一百顷土地(古称一百人为一卒),这,只是上大夫的傣禄,上卿的俸禄应为五百倾(一旅之田)。 ③桓子:栾武子的儿子栾黡(yǎn)晋国大夫。后文提到的“怀子”,即栾盈,是栾黡的儿子。④离:通“罹”,遭受,这里有受牵连的意思。⑤绛:晋国故都。 ⑥桓叔:韩氏的祖宗。 选自《国语·晋语八》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宣其德行,顺其宪则 宣:发扬 B.诸侯亲之,戎、狄怀之 怀:怀念 C.恃其富宠,以泰于国 泰:骄恣、奢侈 D.夫八谷阝五大夫三卿,其宠大矣 宠:荣耀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 B. C. D. 3.对下列短语中画横线词语意义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假贷居贿 居贿:积蓄财物 B.贪欲无艺 无艺:没限度 C.而无其实 其实:他的实权 D.行刑不疚 不疚:无过失 4.将下列语句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叔向所肯定或提倡的作为”的一组是 ( ) ①无一卒之田 ②顺其宪则 ③行刑不疚 ④修武之德 ⑤有栾武子之贫 ⑥忧德之不建 A.①③⑤⑥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⑤ D.②③④⑥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叔向诚心希望韩宣子不嫌贫穷并能施行栾武子那样的德行。 B.曾经显赫一时的谷阝昭子及其家族覆灭的根本原因是德行沦丧。 C.叔向以桓子食婪骄横终遭祸殃的事例教育韩宣子应安贫乐道。 D.韩宣子认为是叔向的开导挽救了自己,表示世代铭记他的恩惠。 6.把文言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吾子有栾武子之贫,吾以为能其德矣,是以贺。 译文: (2)起也将亡,赖子存之。 译文: 【答案】 1.B(怀,应解作“归向”。) 2.A (两个“而”字都是转折连词。B项,上一句的“何”字,表疑问,作“什么”讲;下一句的“何”字,作“怎么”讲,使语句有反诘语气。C项,上一句的“其”字,指示代词,作“那些“讲;下一句的“其”字,语气助词,表示反问语气。D项,上一句的“之”字,是宾语前置的标志;下一句的“之”字,相当兼词“诸”。) 3.C(其字,在这里是指“正卿的财产”。) 4.D(①和⑤说的是状况,②③④⑥全都属于“叔向所肯定或提倡的作为”。) 5.C(桓子贪婪骄横,是事实,但他沾了父亲栾武子光,免于难而混过一生。) 6.(1)现今您有如栾武子的清贫境况,我认为您能够施行他的德行,所以表示祝贺。(2)我韩起在趋近灭亡的时候,靠您的教诲而生存下来。 【附录】文言阅读材料补充注释及译文 ①而无其实:实,财。 ②行刑不疚:刑,法律,与文中“宪则”同义。疚,病;另,疚,也通“咎”;不疚,没有毛病。 ③略则行志:略,违犯;则,法律;行志,任意妄为。 叔向见韩宣子,宣子正为自己贫穷而忧愁,叔向却向他表示祝贺。宣子说:“我只有正卿的虚名,而没有正卿的财产。没有条件与卿大夫们交往,我为此而忧愁。你向我表示祝贺,这是什么缘故?” 叔向回答:“从前,栾武子边百顷田产也 没有,他家里置备不齐那些祭祀用的器皿。但他能发扬美德,笃行法度,使晋国地位超过各诸侯国。各诸侯国亲近晋国,戎、狄也归附晋国,因此晋国安定。栾武子执法没有弊病,而避免受责难。到桓子时,他骄纵自大,奢侈无度,贪欲无餍,干犯法度,任意妄为,借放债而聚敛财物。他本应罹祸遭难,只是依恃其父栾武子的道德影响而终其一生。到怀子时,他一改其父桓子的作法而修飞祖父栾武子的德行。这本可使他免遭灾难,但因受父亲桓子罪孽的牵连,而流亡楚国。那个谷阝昭子,他家的财富抵得上晋 国公室财产的一半,他家的子弟在晋国三军将佐中占了半数。他依仗自己富有而骄纵,在国中不可一世。最终,他被杀,尸首在朝堂示众,他的宗族在晋国故都绛被灭门。倘若不是这样,谷阝家八人中有五位大夫三位卿相,那荣耀是够大的了,但一朝被诛灭,竟没有人来哀悼,只因谷阝氏太无德了。 现今,您有如栾武子的清贫境况,我认为您能够施行他的德行,所以表示祝贺。如果不为没有建树德行而忧虑,而为财产不足发愁,表示哀悼都来不及,还有什么可祝贺的呢?” 宣子跪拜,并叩头说:“我韩起在趋近灭亡的时候,靠您的教诲而生存下来。不只我韩起一人承受您的恩德,从我先辈桓叔以下,世代都赞许您的恩德。” 83.苏秦游说六国 (苏秦)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敝,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负书担囊,形容枯槁,面目黧黑,状有愧色。归至家,妻不下纴,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曰:“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期年,揣摩成,乃见说赵王于华屋下。抵掌而谈,赵王大说,封为武安君,受相印,革车百乘,锦绣千纯,白璧百双,黄金万镒,以随其后。约从散横,以抑强秦,故苏秦相于赵而关不通。当此之时,天下之大,万民之众,王侯之威,谋臣之权,皆欲决于苏秦之策。不费斗粮,未烦一失,未战一士,未绝一弦,未折一矢,诸候相亲贤于兄弟。夫贤人任而天下服,一人用而天下从。故曰式于政,不式于勇,式于廊庙之内,不式于四境之外。当(苏)秦之隆,黄金万镒为用,转毂连骑,炫煌于道,山东之国,从风而服,使赵大重。将说楚王,路过洛阳,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妻侧目而视,侧耳而听;嫂蛇行匍匐,四拜自跪而谢。苏秦曰:“嫂,何前倨而后卑也。” 1.对文段中画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妻不下纴:指妻子不从织机上下来迎接。 B.式于廊庙之内:式,用;廊庙,指朝廷。 C.未战一士:没有让一个士兵去打仗。 D.使赵大重:使赵国的国力强大起来。 2.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意义跟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 A.形容枯稿 B.简练以为揣摩 C.山东之国 D.嫂蛇行匍匐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引锥自刺其股 B.抵掌而谈,赵王大说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君将哀而生之乎 C.当秦之隆,黄金万镒为用 D. 诸侯相亲贤于兄弟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4.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反映苏秦合纵成功的一组是 ( ) ①乃见说赵王于华屋之下 ②赵王大说,封为武安君,受相印 ③苏秦相于赵而关不通 ④式于政,不式于勇 ⑤转毂过骑,炫煌于道 ⑥清宫除道,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 A.①③⑤ B.②③⑥ C.②④⑤ D.③④⑥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苏秦耗尽资用,游说秦王没有成功,狼狈还家,受到家人蔑视 B.苏秦不怕失败,发奋读书,刻若钻研,充满自信,终于成功。 C.苏秦游说赵王,受到重用,一时间合纵策略遍行于天下诸各侯国。 D.苏秦衣锦还乡,家人大事欢迎,他嫂子前倨后恭最让人觉得好笑。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 译文: (2)妻侧目而视,侧耳而听;嫂蛇行匍匐,四拜自跪而谢。苏秦曰:“嫂,何前倨而后卑也。” 译文: 【答案】 1.D(“使赵大重”的意思是“使赵国的地位十分显要”。) 2.D(A“形容”这里是“体态面容”,现代是动词“描述”。B“简练”这里是“在学术技艺上下功夫磨练”,现在是“简明精练”。C“山东”这里指崤山以东,现在指山东省。) 3.C(A①其,他的;②其,其中的。B①而,连接状语与中心词;②而,表并列。C项两个“之”都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D①于,表比较;②于,表被动。) 4.B 5.C(“遍行于天下诸侯各国”就包含了秦国,文中讲的是“山东之国”。)6,见译文 【参考译文】 (苏秦)游说秦王,上书进言十次,他游说的内容(指连横策略)得不到实行。黑貂皮衣破了,百斤黄金用光了。资用匮乏,离开秦国回家。挑着书囊,体态憔悴,面容黑黄,带有惭愧的样子。回到家里,妻子不从织机上下来迎接,嫂子不给他做饭,父母不跟他说话。于是他就在夜间打开书籍(攻读),摆开几十个书箱,找到姜太公的兵书《阴符》的谋略,伏案诵讯,选来熟习,探求它的真谛。读书困倦想睡,就拿起锥子刺自己的大腿,血流到脚上,他说:“哪里有游说君王不能让他们登出金玉锦绣,取得卿相尊位的呢?”一年的工夫,钻研成功,于是在华丽的殿堂中博得赵王的赏识(拜见游说赵王?)。亲密交谈,赵王非常高兴,封他为武安君,授给相印,随后赏赐他兵车百辆锦绣千匹,白璧百双,黄金万镒。缔结合纵离散连横,来抑制强大的秦国,所以苏秦在赵国为相,函谷关封闭(六国不跟秦沟通)。这时候,那么广大的天下,那么众多的人民,那么威严的王侯,那么有权势的谋臣,都要取决于苏秦的策略。没有耗费一斗粮食,没有烦劳一兵一卒上阵打仗,没有扯断一根弓弦,没有弄折一支羽箭,诸侯之间相互亲近胜过亲兄弟。贤能的人得到任用天下人服从,一个人被重用天下人跟随。所以说,(有效的谋略)用在政治上,不用在勇武上,用在朝廷之内,不用在边境之外。当苏秦身在高位的时候,黄金万镒随他使用,车轮飞转,马队相连,在道路上光彩夺目,六国诸侯,闻风服从,使赵国的地位十分显要。(苏秦)将要去游说楚王,路过洛阳,父母听到消息,收拾房屋扫道路,安排乐队设置酒宴,到城郊三十里之外迎接;妻子不敢正眼看他,侧着耳朵听他说话;嫂子匍匐在地像蛇那样爬行,行四拜大礼跪地谢罪。苏秦说:“嫂子,为什么先前那样傲慢,如今又这样卑躬屈膝呢。” (说明:黑貂裘不是苏秦自己穿的,是托人进见用的礼物。译文避繁就简。) 84.陈平任相 陈丞相平者,阳武户牖乡人也。少时家贫,好读书。里中社,平为宰分肉食甚均。父老曰:“善,陈孺子之为宰!”平曰:“嗟乎,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是肉矣。”陈涉起而王陈,立魏咎为魏王,陈平从少年往事魏王咎于临济。说魏王不听,或谗之,陈平亡去。平遂至修武降汉。其后,楚急攻,围汉王于荥阳城。久之,王患之,谓陈平曰:“天下纷纷,何时定乎”陈平曰:“项王为人,恭敬爱人,士廉节好礼者多归之”至于行功爵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顾楚有可乱者,彼项骨鲠之臣亚父、钟离昧、周殷之属,不过数人耳。大王诚能出捐数万斤金,行反间,间其君臣以疑其心。项王为人意忌信谗,必内相诛。汉因举兵而攻之,破楚必矣。”汉王以为然,乃出黄金四万斤,与陈平,恣所为,不问其出入。陈平既多以金反间于楚军,宣言诸将钟离昧等为项王将,功多矣,然而终不得裂地而王,咸与为一,以灭项氏而分王其地。项羽果意不信钟离昧等。项王既疑之,使使至汉。王为太牢具,举进。见楚使,详惊曰:“吾以为亚父使,乃项王使!”复持去,更恶草具进楚使。楚使归,具以报项王。项王果大疑亚父,亚父欲急攻下荥阳城,王不信,不肯听。亚父闻项王疑之,乃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请骸骨归!”未至彭城,疽发背而死。 (史记·陈丞相世家) [注]太牢具:牛羊豕三牲皆备的饭食,待客的最高礼数。 恶草具:粗劣的饭食。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是肉矣 宰:治理 B.久之,汉王患之 患:担忧 C.行功爵邑,重之 爵:封爵 D.大王诚能出捐数万斤金 捐:捐献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 A.天下纷纷,何时定乎 B.项王为人,恭敬爱人 C.恣所为,不问其出入 D.宣言诸将钟离昧等为项王将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 B. C. D. 4.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陈平的离间奇谋的一组是 ( ) ①士之廉节好礼者多归之 ②行反间,间其君臣以疑其心 ③多以金纵反间于楚军 ④宣言……咸与汉为一,以灭顶氏而分王其地 ⑤详惊曰:“吾以为亚父使,乃项王使!” ⑥未至彭城,疽发背而死 A.①②④ B.①⑤⑥ C.②③④ D.③⑤⑥ 5.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陈平少有大志,足智多谋。刘邦荥阳被围,他利用楚军中存在的可以导致混乱的因素,行反间计,使得项羽怀疑刚直忠诚之臣,成功地分裂了楚军。 B.刘邦能够用贤不够,不吝重金。他接受了陈平的反间计,让陈平便宜从事;又依计而行,故意降低规格接待楚使,加深了项羽疑心。 C.项羽听信谗言,猜忌多疑。这样的性格弱点,使得他无法招致天下正直有节的人才,也使他生疑中计,贻误了战机。 D.范曾颇有谋略、性情刚直。他欲急攻荥阳,体现了正确的战略主张;但他又任气使性,面对项羽的生疑,他忿而离去,最终使敌方的计谋得逞。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行反间,间其君臣以疑其心。 译文: (2)楚使归,具以报项王。 译文: 【答案】 1.D(捐:古代汉语意为舍弃,极少释作捐献的,此处语境义为拿出) 2.B(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意均为严肃而有礼貌。A. 古代汉语意为紊乱貌,此处语境义为纷争;现代汉语限用以形容言论、下落的东西等多而杂乱。C.古代汉语意为支出与收入,此处语境义为支出,句意为让陈平随意使用,不加过问;现代汉语意为出去和进来,或指数目、内容等不一致,不相符。D.古代汉语意为宣言、声明,此处语境义为扬言、公开散布;现代汉语亦可释为宣告、声明,限用于对政治纲领或对重大政治问题表明其基本立场和态度) 3.D(用作副词,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是逆转相背的,可译为“却”“原来是”“竟(然)”等;用作副词,表示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就”。A.结构助词,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不译。B.助词,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C.用作介词,可译为“趁机”) 4.C(排除①⑥,其中①是评价项羽的长处带来的结果,⑥是交待范曾病死,“项王不信,不肯听”才是陈平的反间计造成的结果,并非策划反间计使范增病死) 5.C(“他无法招致天下正直有节的人才”错,应是项羽恭敬爱人,那些正直有节的人大都归附他) 6.见译文 【参考译文】 丞相陈平,阳武县户牖乡人。年轻时家里贫穷,喜欢读书。乡里举行社祭,陈平主持分祭肉,分得很公平。父老们都说:“陈平这孩子主持分祭肉,分得好!”陈平感慨地说:“要让我主宰天下,也会像分祭肉一样!”陈涉起兵在陈县称王以后,立魏咎为魏王,陈平带着一些年轻人一道去临济投奔魏王魏咎。陈平向魏王提出建议,魏王没有采纳,又有人说陈平的坏话,陈平因此逃跑了。陈平就到修武归降了汉王。后来,楚军加紧进攻,把汉王包围在荥阳城里。过了一些时间,汉王为此忧虑起来,就对陈平说:“天下纷争,什么时候才能安定呢?”陈平说:“项羽这个人恭敬爱人,那些讲究谦节礼仪的人大都归附他。但是到了按照功劳应该封给爵位和食邑的时候,他却很吝啬,人们因此又离开。现在看来楚军中存在着可以导致分裂混乱的因素。项王身边刚直而又忠实的臣子,只有亚父范增、钟离昧、周殷这么几个。如果大王能够拿出几万斤黄金,用反间计去离间项王君臣,使他们互相怀疑,项王这个人又爱听谗言,容易猜忌别人,这样他们内部会互相残杀。然后汉军趁势发兵攻打,必定能打败楚军。”汉王赞成他的意见,就拿出四万斤黄金,交给陈平,让陈平随意使用,不加过问。陈平用大量黄金在楚军中进行离间活动,让人在楚军将领中公开散布,说聩离昧等人为项王领兵打仗,功劳很多,然而却始终没有得到裂土为王的封赏,他们都想与汉王联合起来,灭掉项氏,瓜分楚国的土地,各自为王。项羽果然不再相信钟离昧等人。项王既然对这些人产生了怀疑,就派使者到汉王那里去。汉王特地让人准备了丰盛的酒席,端了进去。一见使者,就假装惊讶地说:“我以为是亚父的使者,原来是项王的使者。”又端了回来,换了粗劣的饭菜给楚军使者吃。使者回去后,把情况如实报告项王,项王果然更加怀疑亚父。亚父打算加紧进攻,很快攻克荥阳城,项王不相信他的话,也不按照他的意见做。亚父知道了项王怀疑自己,就生气地说:“天下大事基本上定局了,君王自已干吧!请把这把老骨头赏给我,让我回家去吧!”范曾在回家的路上,还没有走到彭城,因背上生了毒疮而死去了。 85.汲黯直言进谏 汲黯字长孺,濮阳人也。其先有庞于古之卫君。至黯七世,世为卿大夫。黯以父任,孝景时为太子洗马,以庄见惮。孝景帝崩,太子即位,黯为谒者。东越相攻,上使黯往视之。不至,至吴而还,报曰:“越人相攻,固其俗然,不足以辱天子之使。”河内失火,延烧千余家,上使黯往视之。还报曰:“家人失火,屋比延烧,不足忧也。臣过河南,河南贫人伤水旱万余家,或父子相食,臣谨以便宜,持节发河南仓粟以振贫民。臣请归节,伏矫制之罪。”上贤而释之。迁为荥阳令。黯耻为令,病归田里。上闻,乃召拜为中大夫。以数切谏,不得久留内,迁为东海太守。黯学黄老之言,治官理民,好清净,择丞史而任之。其治,责大旨而已,不苛小。黯多病,卧闺阁内不出。岁余,东海大治。称之。上闻,召以为主爵都尉,列于九卿。治务在无为而已,弘大体,不拘文法。 当是时,太后弟武安侯蚡为丞相,中二千石来拜谒,蚡不为礼。然黯见蚡未尝拜,常揖之。天子方召文学儒者,上曰吾欲云云,黯对曰:“陛下内多欲而外施仁义,奈何欲效唐虞之治乎!”上默然,怒,变色而罢朝。公卿皆为黯惧。上退,谓左右曰:“甚矣,汲黯这戆也!”群臣或数黯,黯曰:“天子置公卿辅弼之臣,宁令从谀承意,陷主于不义乎?且已在己位,纵爱身,奈辱朝廷何!” ——《史记·汲郑列传》 1.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屋比延烧 比:并排,挨着 B.伏矫制之罪 矫:纠正 C.持节发河南仓粟以振贫民 发:打开 D.以数切谏 切:急切,切迫 2.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黯以父任 ②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B.①以数切谏 ②群臣或数黯 C.①公卿皆为黯惧 ②自荷钱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 D.①宁令从谀承意 ②宁死不屈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黯多病,卧闺阁内不出 B.弘大体,不拘文法 C.天子置公卿辅弼之臣 D.天子方召文学儒者 4.以下句子编为四组,全部表现汲黯为官清正忘我的一组是 ①臣谨以便宜,持节发河南仓粟以振贫民。 ②其治,责大旨而已,不苛小。 ③上闻,乃召拜为中大夫。 ④以数切谏,不得久留内,迁为东海太守。 ⑤然黯见蚡未尝拜,常揖之。 ⑥且已在己位,纵爱身,奈辱朝廷何! A.①④⑥ B.②③⑤ C.①②⑤ D.③⑤⑥ 5.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皇上派汲黯去视察东越之间的争斗,汲黯只到达吴郡就回来了,因为他认为不必为这样琐屑的事而前派使臣。 B.汲黯学习黄老学说,又因多病,所以处理地方政务主张无为,人们因此对他大加称赞。 C.太后的弟弟武安侯为丞相,很多高官都来拜见,只有汲黯见他从不曾行拜礼,只是拱拱手。 D.汲黯因为总是直言进谏,不能久留宫内。他对皇帝的批评毫不留情,汉武帝恼怒他过分卤莽,但他始终以朝廷为重。 6.把文言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越人相攻,固其俗然,不足以辱天子之使。 译文: (2)陛下内多欲而外施仁义,奈何欲效唐虞之治乎 译文: 【答案】 1.B(矫:假托) 2.C(A、因为/用 B、屡次,多次/数落、责备 C、替,为,介词 D、难道/宁可) 3.C(A、内室/女子住的闺房 B、文书法令/语法 C、辅佐、辅助 D、有学问的、有学识的/文学) 4.A 5.B 6。见译文 【文言文译文】 汲黯,字长孺,是濮阳人。他的先人被古时的卫君宠幸。到汲黯是第七代,代代做卿大夫。汲黯因为父亲的任职,在孝景帝时做了太子洗马,因为严肃使人畏惧。孝景帝驾崩,太子即皇位,汲黯做谒者。东越人互相攻打,皇上派汲黯去视察。汲黯还没到达地点,到了吴郡就回来了,报告说:“越人互相争斗,本来是他们的风俗,不足以劳顿天子的使臣前往。”黄河以北地区失火,连着烧及千余家,皇上派汲黯前往视察情况。汲黯回来报告说:“家里人弄着了火,屋子并排,所以连带烧了,不值得担忧。臣经过黄河南面,黄河南面的穷人有万余家受到水灾、旱灾的侵害,有的父子互相残食,臣以职务之便,拿令牌分发了黄河以南仓库的粟米来赈济贫民,臣还回令牌,请皇上治我假传圣旨的罪过。”皇上认为他贤能就放了他。改任荥阳县令。汲黯耻于做县令(这么小的官职),就托病回家乡了。皇上听说,就把他召回来任为中大夫。因为汲黯多次急谏,不能久留宫内,改任东海郡太守。汲黯学习黄老学说,领导官吏、治理百姓,喜好清静,选择郡丞和书史来任用他们。他治理政事,只管大的方面,不苛求细节。汲黯多病,躺在内室里不出来。一年多,东海郡大治(治理得非常好),人们称赞他。皇上听说了,召见他,任命为主爵都尉,地位在九卿之列。汲黯做官,务求无为而治,宏扬大体,不拘泥文书法令。 这个时候,太后的弟弟武安侯田蚡为丞相,职位在中二千石以上的官吏来拜见,田蚡都不答礼。但是汲黯见田蚡不曾行跪拜礼,只是常常拱拱手。天子正招求会做文章和有学问的人,皇上说我想如何如何,汲黯应答说:“陛下内心多欲望却表面上行仁义,怎么能效法唐虞之治呢!”皇上不说话,怒气冲冲,变了脸色下了朝。公卿都为汲黯害怕。皇上退下后,对左右的人说:“太过分了,汲黯真是卤莽!”群臣中有人责备汲黯说:“天子把公卿辅佐的大臣放在一起,难道让我们讨好奉承,把主上置于不义的地方吗?况且我已身在其位,纵使爱惜自己,那又怎能辱没朝廷呢!” 86.袁涣传 袁涣,陈郡扶乐人也。郡命 为功曹,后辟分府,举高第。刘备之为豫州,举涣茂才。后避地江淮间,为袁术所命。术每有所咨访,涣常正议,术不能抗,然敬之不敢不礼也。顷之,吕布击术于阜陵,涣往从之,遂复为布所拘留。布初与刘备和亲,后离隙。布欲使涣作书詈辱备,涣不可,再三强之,不许。布大怒,以兵胁涣曰:“为之则生,不为则死。”涣颜色不变,笑而应之曰:“涣闻唯德可以辱人,不闻以骂。使彼固君子邪,且不耻将军之言,彼诚小人邪,将复将军之意,则辱在此不在于彼。且涣他日之事刘将军,犹今日之事将军也,如一旦去此,复骂将军,可乎?”布惭而止。布诛,涣得归太祖(指曹操)。涣言曰:“夫兵者,凶器也,不得已而用之。鼓之以道德,征之以仁义,兼抚其民而除其害。夫然,故可与之死而可与之生。公明哲超世,古之所以得其民者,公既勤之矣,今之把以失其民者,公既戒之矣,海内赖公,得免于危亡之祸,然而民未知义,其唯公所以训之,则天下幸甚!”太祖深纳焉。是时新募民开屯田,民不乐,多逃亡。涣白太祖曰:“夫民安土重迁,不可卒变,易以顺行,难以逆动,宜顺其意,乐之者乃取,不欲者勿强。”太祖从之,百姓大悦。迁为梁相,为政崇教训,恕思而后行,外温柔而内能断。以病去官,百姓思之。前后得赐甚多,皆散尽之,家无所储,终不问产业,乏则取之于人,不为白敫 察之行,然时人服其清。时有传刘备死者,群臣皆贺;涣 以尝为备举吏,独不贺。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卷十一》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后辟公府,举高第 高第:官吏考核中的高等。 B.布初与刘备和亲,后离隙 和亲:和睦亲近。 C.迁为梁相,为政崇教训 教训:从失败中获得认识 D.恕思而后行 恕思:本着宽恕的原则思考。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涣往从之,为布所拘留 B.涣颜色不变 C.鼓之以道德,征之以仁义 D.恕思而后行,外温柔而内能断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 B. C. D. 4.以下六句话,分别是编为四组,全都表现袁涣崇尚道义、坚持操守的一组是 ( ) ①涣常正议,术不能抗 ②布欲使涣作书詈辱备,涣不可,再三强之,不许 ③夫兵者,凶器也,不得已而用之 ④为政崇教训,恕思而后行 ⑤不为白敫 察之行,然时人服其清 ⑥时有传刘备死者,群臣皆贺,涣以尝为备举吏,独不贺 A.①③⑤ B.②④⑤ C.①②⑥ D.③④⑥ 5.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袁涣感念刘备的知遇之恩,分手后遇事亦处处维护刘备的形象,身在曹营而心系故主。 B.袁涣不畏权势,据理力争,审时度势,体察民情,虽然不拘细行,仍然受到人民的敬重。 C.袁涣虽然通晓军事,但是反对不义的战争,力劝曹操不可发动师出无名的战争。 D.袁涣温和坦诚,重义轻利,不炫耀自己邀取功名,对曹操屡有劝谏,受到了曹操的器 重。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敬之不敢不礼也。 译文: (2)古之所以得其民者,公既勤之矣。 译文: 【答案】 1.C(“教训”:指通过教育来感化人。) 2.B(“颜色”:古代一般指脸色,现在多指色彩。)3.B(第一个“以”是介词,“用来”、“来”,第二个“以”是连词,相当于“而”。其余:A为介词“在” C为副词“已经” D为副词“本来”。)4.C(③与坚持操守无关。④是为政的主导思想和做法。⑤只表现袁涣不炫示邀名。)5.D(A“身在曹营而心系故主”所言过重,与事实不符。B“审势度势”意为“了解时势的特点,估计情况的变化”,文中无此内容,且“乏则取之于人”也不能算“不拘细行”。C袁涣谈“兵”是从为政角度而非从军事角度,不能得出“通晓军事”的结论。)6.(1)但是仍然敬重他,不敢不对他以礼相待。(2分)(关键词是“然”、“礼”) (2)古人用来争得民众的办法,您已经勤勉地实施了。(3分)(关键词是“所以……者”“既”、“勤”。翻译应在直译的基础上,把省略成分补充完整。 【附译文:】(供参考) 袁涣,陈郡扶乐人。郡守任命他担任功曹之职,后来又举荐给公府,在官吏考核中获得较高的等级。刘备任豫州牧,推荐袁涣为秀才。后来袁涣避难于江淮之间,被袁术所任用。袁术每次向袁涣咨询探问,袁涣总是正气凛然地论述自己的主张,袁术辩驳不过,但是仍然敬重他,不敢不对他以礼相待。不久,吕布在阜陵攻打术法,袁涣随袁术一起迎战,于是又被吕布拘留。吕布当初和刘备和睦亲近,后来有了矛盾。吕布想让袁涣写信去大骂羞辱刘备,袁涣认为不能这样做,吕布再三强迫他,都不答应。吕布大怒,用刀剑来威胁袁涣说:“做这件事就能活,不做这件事就死。”袁涣脸色丝毫没有改变,笑着对吕布说:“我听说只有德行可以用来羞辱别人,没听说用污言秽语来羞辱别人的。假使他本来就是个君子,将不会以将军你的话为耻辱,假如他实在是个小人,将用的话回复你,那么受辱的是你而不是他。再说我先前侍奉刘将军,就像今天侍奉你一样,假如有一天我离开这里,再来痛骂将军,行吗?”吕布自感惭愧而作罢。吕布被杀,袁涣得以回到太祖身边。袁涣曾对太祖说“武器,是种凶器,万不得已才使用。用高尚的品行来影响他人,用仁义的思想来感化他人,则时安抚那里的百姓,替他们扫除危害。这样,所以百姓才可以和他们同生死。您洞明事理举世罕见,古人用来争得民众的方法,您已经勤勉地实行了;当今官府失去民众的弊政,您 也已经引以为戒了,四海之内依靠您得以免于危亡的灾祸,然而百姓还不懂得仁义,希望您教导他们,那么真是天下的福分了。”太祖很欣赏地采纳了他的建议。当时刚刚招募百姓去开垦荒地,百姓都不愿意,纷纷逃离。袁涣对太祖说:“百姓安于入土,不愿轻易迁移,千万不能突然让他们离开故土,顺着他们容易,违背他们困难,应该顺着他们的心意,愿意去垦荒的就让他们去,不愿意去的不可勉强。”太祖采纳了他的意见,百姓非常高兴。(后来),袁涣升任梁相,治理政事崇尚教育引导,本着宽恕的原则思考后再去实行,外表温和而内心果断。因为生病离开官任,百姓想念他。他前后得到的赐物很多,但他都分发给别人,家中没有什么积蓄,始终不问自己的家产,缺什么就从别人那里取用,不愿意做出清白的姿态,但当时的人都钦服他的清廉。当时有传说刘备已死,群臣都拍手庆贺,袁涣因为自己曾经被刘备举荐为吏,独自不表庆贺。 87.李文博传 博陵李文博,性贞介耿直,好学不倦,至于教义名理,特所留心。每读书至治乱得失、忠臣烈士,未尝不反复吟玩。开皇中,为羽骑尉,特为吏部侍郎薛道衡所知,恒令在听事帷中披捡书史,并察己行事。若遇治政善事,即抄撰记录,如选用疏谬,即委之臧否。道衡每得其语,莫不欣然从之。后直秘书内省,典校坟籍,守道居贫,晏如也。虽衣食乏绝,而清操愈厉,不妄通宾客,恒以礼法自处,侪辈莫不敬惮焉。道衡知其贫,每延于家,给以资费。文博商略古今,治政得失,如指诸掌,然无吏干。稍迁校书郎,后出为县丞,遂得下考,数岁不调。道衡为司隶大夫,遇之于东都尚书省,甚嗟悯之,遂奏为从事,因为齐王司马李纲曰:“今日遂遇文博,得奏用之。”以为欢笑。其见赏知音如此。在洛下,曾诣房玄龄,相送于衢路,玄龄谓之曰:“公主平志尚,唯在正直,今既得为从事,故应有会素心。比来激浊扬清,所为多少?”文博遂奋臂厉声曰:“夫清其流者必洁其源,正其末者须端其本。今治源混乱,虽日免十贪郡守,亦何所益!”其瞽直疾恶,不知忌讳,皆此类也。于时朝政浸坏,人多赃贿,唯文博不改其操,论者以此贵之。(节选自《隋书》) [注]①坟籍:常称“坟典”,泛指古书。“坟典”是“三坟五典”的简称,“三坟五典”是传说中我国最早的书籍。古人把传说中的三皇写的书称“三坟”,认为它们讲述的是治天下的至理名言。“坟”,意为“土堆”,这里引申为高大之物。古人把传说中的五帝写的书称“五典”,认为它们讲述的也是治理天下的道理。②晏如:晏,平静、安逸;如,语气助词。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未尝不反复吟玩 吟:体味 B.典校坟籍 典:掌管,管理 C.稍迁校书郎 迁:贬谪 D.曾诣房玄龄 诣:到……去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至于教义名理,特所留心 特为吏部侍郎薛道衡所知 B.道衡每得其语,莫不欣然从之 每延于家,给以资费 C.虽衣食乏绝,而清操愈厉 虽日免十贪郡守,亦何所益 D.今日遂遇文博,得奏用之 文博遂奋臂厉声曰…… 3.下列句中加点词与“论者以此贵之”的“贵”,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夫清其流者必洁其源 B.正其末者须端其本 C.毕礼而归之 D.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4.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能够表现李文博方正耿直、不依附权势的品格的一组是( ) ①博陵李文博,性贞介耿直 ②守道居贫,晏如也 ③每读书至治乱得失、忠臣烈士,未尝不反复吟玩 ④其瞽直疾恶,不知忌讳 ⑤人多赃贿,唯文博不改其操 A.①②④ B.②④⑤ C.①④⑤ D.③④⑤ 5.下列叙述和评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本文的主人公是李文博,他刚正不阿,公正严谨,却命运多舛,令人惋惜。 B.开皇年间,李文博担任羽骑尉,受到吏部侍郎薛道衡的赏识。李文博没有辜负薛道衡的期望,认真办理公务,并经常检查、反省自己的行为。 C.李文博逐步升到了校书郎,后来又出任县丞,因为考核成绩都不好,所以很多年都没有得到升调。 D.本文的另一人物薛道衡虽着墨不多,但形象感人。他慧眼识才,发现了李文博的才能,又用人不疑,其爱才的言行令人敬佩。 6.6.把文言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如选用疏谬,即委之臧否 译文: (2)清其流者必洁其源,正其末者须端其本。 译文: 【答案】 1.C 2.A 3.D 4.B 6.B 【译文】博陵人李文博,生性方正刚直,学习勤奋不知疲倦,对于政教经义,特别注意学习。他读书每读到讲论国家的政务和忠臣、有志于功业的人物事迹时,没有不反复体味的。开皇年间,李文博担任羽骑尉,特别受到吏部侍郎薛道衡的赏识,常常让他在办公的房间查阅文书、史册,并帮助检查自己办事办得怎么样。如果处理政事处理得妥善,就让李文博抄记下来;如果选用人才出现疏漏和错误,就委托他加以批评。薛道衡每次听到他的建议,没有不欣然听取的。后来,李文博到秘书内省掌管整理古代典籍的事务,安于贫困生活,坚守清廉的操守,安之若素。虽然缺衣少食,他却更加勉励自己坚守节操,不胡乱与人结交,总是以遵守礼仪、法令作为处世的准则,同辈人没有不敬畏他的。薛道衡了解到李文博贫困,经常邀请他到自己家,周济他财物。李文博与人谈起古往今来治国的经验与教训,熟悉得如同在手掌上指出它们,但是他却缺乏求取官职的本事。李文博逐步升迁到校书郎,后来又出任县丞,考核成绩都不好,所以很多年都没有得到升调。薛道衡担任司隶大夫时,和李文博在京都尚书省偶然相逢,他对李文博很同情,就向朝廷上奏让李文博担任从事。于是,薛道衡对齐王司马李纲说:“今天终于见着李文博,才得以上奏让他被任用。”并因此而十分欣慰。薛道衡就是这样能赏识人才。在洛阳时,李文博曾去拜访过房玄龄,二人在岔路口互相道别,房玄龄对李文博说:“您一生志趣高尚, 追求正直,现在已经担任了从事,所以应该能实现夙愿了吧。近来你干了多少除恶奖善的事情?”李文博使劲挥了一下手臂严肃地说:“要使水流清澈,必须首先使源头洁净;要使末端端正,必须首先使根本端正。现在水源治理很混乱,即使我每天罢免十个贪污的郡守又有什么用?”他刚正疾恶,一点也不顾忌避讳的行为举动,都是这样。当时朝政渐渐败坏,官员大多贪赃受贿,只有李文博不改变自己的操守,议论者因此很敬重他。 88.徐有功好生 则天朝,奴婢多通外人,辄罗告其主,以求官赏。润州刺史窦孝谌妻庞氏,为其奴所告夜醮①,敕御史薛季旭推之,季旭言其咒诅,草状以闻,先于玉阶涕泣不自胜,曰:“庞氏事状,臣子所不忍言。”则天纳之,迁季旭给事中。庞弃市,将就刑,庞男希瑊诉冤于侍御史徐有功。有功览状曰:“正当枉状。”停决以闻。三司对按,季旭周密其状。秋官及司刑两曹既宣覆而自惧,众迫有功。有功不获申,遂处绞死。则天召见,迎谓之曰:“卿比按,失出②何多也?”有功曰:“失出,臣下之小过;好生,圣人之大德。愿陛下弘大德,天下幸甚!”则天默然久之,曰:“去矣!”敕减死而放于岭南。有功以之去官。月余,复授侍御史。有功俯伏流涕,固不奉制。则天固授之,有功曰:“臣闻鹿走于山林,而命悬于厨者何?势使然也。陛下以法官用臣,臣以从宽行法,必坐而死矣。”则天既深器重,竟授之,迁司刑少聊。时周兴、来俊臣等罗告天下衣冠,遇族者千百家,有功居司刑,平反者不可胜纪,时人方之于定国③。中宗朝,追赠越州都督,并授一品官,优赐其家。开元初,窦希瑊外戚荣贵,奏请回己之官,以酬其子。 注:①醮—僧道设坛作法,祈祷或诅咒 ②失出—重罪轻判或有罪不判。 ③于定国—西汉大臣,掌管刑狱,他断案公正宽和。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辄罗告其主 罗:罗织。 B.敕御史薛季旭推之 推:审问。 C.停决以闻 闻:听闻 D.有功居司刑 居:担任 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季旭言其咒诅,草状以闻。 B.有功览状曰:“正当枉状。” C.臣以从宽行法,必坐而死矣。 D.则天既深器重,竟授之。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 B. C. D. 4.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徐有功“好生之德”的一组是 ( ) ①有功览状曰:“正当枉状。”停决以闻 ②众迫有功,有功不获申 ③愿陛下弘大德,天下幸甚 ④敕减死而放于岭南 ⑤有功居司刑,平反者不可胜纪 ⑥奏请回己之官,以酬其子 A.①②⑤ B.②④⑥ C.③④⑥ D.①③⑤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润州刺史窦孝谌的妻子庞氏因为家中奴婢的诬告,被判了死刑。庞氏的儿子跑到徐有功那里为母亲鸣冤叫屈。 B.徐有功发现庞氏一案确是冤案,便立即制止了行刑,并向上禀告,三司官员于是重审,最后使庞氏免受刑罚。 C.徐有功在审理庞氏一案时力主从轻发落,冒犯了武则天,因为被革职流放到岭南。一个月后又官复原职。 D.徐有功由于具有好生之德,富有正直之气,因此颇得时人赞誉,中宗时,出任越州都督,并被授予一品官衔。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人方之于定国。 译文: (2)臣闻鹿走于山林,而命悬于厨者何? 译文: 【答案】 1,C (让……听到;禀告) 2,B (古义:确实。今义:“正处在”“合理合法”等。) 3,A (都是介词,表被动“被”。B.介词,“在”/介词,“比”。C.疑问副词,“为什么”/疑问代词,“什么”。D.音节助词,无实义/代词,“他”。) 4,D (②有功被众人所迫,不能表达自己的主张。④武则天赦免庞氏死罪,将她流放岭南。⑥窦希瑊答谢徐有功,将自己的官职转让给徐有功的儿子。) 5. A(B.庞氏最后是“敕减死而放于岭南。”C.“流放岭南”的是庞氏。D.越州都督之衔是“追赠”,即在他死后追封,而非“出任”。) 6. 见译文 【附译文:】 武则天当朝时,官员家中的奴婢多勾结外人,经常罗织罪名告发自己的主人,来求取朝廷的赏赐。润洲刺史窦孝谌的夫人庞氏,被奴仆诬告她夜间请道士作法诅咒武则天,武则天命令御史薛季旭审理这件案子。薛季旭认定庞氏诅咒了武则天,于是写下奏章禀告武则天,并事先到宫殿前的台阶上痛器流涕,做出难以自控的样子,然后说:“庞氏所做的事情,我实在不忍说出来。”武则天接纳了他的审判结果,并提升他为给事中。庞氏被判死罪,马上就要执行死刑,庞氏的儿子窦希瑊跑到侍御史徐有功那里诉冤。徐有功看了他的诉状,说:“这的确是件冤案。”便叫人暂停行刑,并向上禀告。于是三司的官员一同再审,薛季旭把庞氏的案情说得具体细致,就像真的一样。刑部及大理寺的官员由于公开审理担心自己因轻判而丢官,便一起逼迫徐有功维持原判。徐有功没有机会说话,于是庞氏便被判处绞刑。武则天召见徐有功,迎面就说:“你审理案件,为什么有那样多重罪轻判的情况呢”徐有功回答说:“重罪轻判,则我的小过失;爱惜人的生命,是圣人高尚的品德。希望陛下弘扬圣人的美德,那么天下人将十分幸运了!”武则天沉默了好一会儿,才说:“你走吧!”于是下旨免除庞氏的死罪 ,将她流放到岭南。徐有功也因此被革除了官职。一个多月后,武则天又恢复他侍御史的官职。徐有功伏地痛器,坚持不肯接受旨意。武则天却坚持要授予徐有功官职。徐有功说:“我听说鹿虽在山林中奔跑,但它的性命却掌握在厨子的手中,这是为什么呢?这是环境使它这样啊。陛下任用我为法官,我因从宽执法,一定会受牵连而获罪致死。”武则天非常器重徐有功,最终还是授予他官职,还升任他做司刑少卿。当时,周兴,来俊臣等人罗织罪名,诬告朝廷命官,遭到灭族的有数千百家。徐有功担任司刑少卿时,含冤得到平反昭雪的人不计其数,当时的人将他比作汉代的于定国。唐中宗时,追封徐有功为越州都督,并追授徐有功一品的官衔,让他的家人享受特殊的待遇。开元初,窦希瑊身为皇亲国戚,非常荣贵,便奏请把自己的官职让给徐有功的儿子,以表示对徐有功的酬报。(选自《大唐新语·卷四·执法第》) 89.狄仁杰果敢有为 (武)则天将不利王室,越王贞于汝南举兵,不克,士庶坐死者六百余人,没官人五千余口。司刑使相次而至,逼促行刑。时狄仁杰检校刺史,哀其诖误①,止司刑使,停斩决,飞奏表曰:“臣欲闻奏,似为逆人论理;知而不言,恐乖陛下存恤之意。奏成复毁,意不能定。此辈非其本心,愿矜其诖误。”表奏,特敕配流丰州。诸囚次于宁州,宁州耆老郊迎之,曰:“我狄使君活汝耶?”相携哭于碑侧,斋三日而后行。诸囚至丰州,复立碑纪德。初,张光辅以宰相讨越王,既平之后,将士恃威,征敛无度,仁杰率皆不应。光辅怒曰:“州将轻元帅耶?何征发之不赴。仁杰,汝南勃乱,一越王耶?”仁杰曰:“今一越王已死,而万越王生。”光辅质之,仁杰曰:“明公亲董戎旃②二十余万,所在劫夺,远迩流离。创巨之余,肝脑涂地。此非一越王死而万越王生耶?且胁从之徒,势不自固,所以先著纲③理之也。自天兵暂临,其弃城归顺者不可胜计,绳坠四面成蹊,奈何纵求功之人,杀投降人士?但恐冤声腾沸,上彻于天,将请尚方断马斩足下,当北面请命,死犹生也。”遂为光辅所谮,左授复州刺史。寻征还魏州刺史,威惠大行,百姓为立生祠。 ①诖(guā)误:贻误,连累,牵累。②戎旃:军旗,在这里指军队。③著纲:颁明法令。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愿矜其诖误 矜:怜悯 B.诸囚次于宁州 次:临时驻扎、住宿 C.明公亲董戎旃二十余万 董:监督;督察 D.自天兵暂临 暂:暂时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司刑使相次而至B.张光辅以宰相讨越王 泉涓涓而始流 不赂者以赂者丧 C.何征发之不赴D.且胁从之徒,势不自固 大王为何操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3.括号内补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诸囚)相携哭于碑侧 B.(朝廷)所以先著纲理之也 C.(天兵)奈何纵求功之人,杀投降之士 D.(我)当北面请命,死犹生也 4.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反映狄仁杰果敢有为的吏治作风的一组是 ( ) ①时狄仁杰检校刺史,哀其诖误 ②止司刑使,停斩决 ③表奏,特敕配流丰州 ④将士恃威,征敛无度,仁杰率皆不应 ⑤将请尚方断马剑斩足下 ⑥威惠大行,百姓为立生祠 A.①④⑥ B.②④⑤ C.①③⑤ D.②③⑥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越王李贞起兵抗拒武则天,兵败后,受牵连而处死的士人及老百姓有六百多人,另 有五千多人没为官奴。 B.狄仁杰上表为诖误之人求情时,深知风险极大,故言辞委婉。 C.张光辅对狄仁杰抗命极为愤怒,以叛逆罪相威胁,狄仁杰毫不畏惧,严辞驳斥。 D.狄仁杰在汝南任检校刺史时,抵制了张光辅的横征暴敛,被张光辅诬陷,降为复州 刺史。 6.把文言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宁州耆老郊迎之,曰:“我狄使君活汝耶?” 译文: (2)所在劫夺,远迩流离。 译文: 【答案】 1.D(暂:突然、一下子。《琵琶行》:“如听仙乐耳暂明”。A、矜:《陈情表》:“凡在故老,犹蒙矜盲”。B、次:《陈涉世家》:“之次所旁丛祠中”。C、董:《谏太宗十思疏》:“虽董之以严刑”。) 2.A(均表修饰关系的连词)(B、以①作介词“凭”;以②作“因”。C、何①作副词,可释作“为什么”;何②疑问代词作宾语,可释作“什么” D、且①作连词,况且;且②作连词,尚且。) 3.C,省略的是“你”(张光辅) 4.B(①反映狄仁杰的同情心。③狄仁杰果敢行为的结果 ⑥反映狄仁杰给老百姓的恩德,在百姓中的声望影响。凡有①③⑥者均错) 5.A.六百余人没有处死,只是判定为死罪。 6.(1)宁州的德高望重的老人到郊外迎接他们,说:“是我们的狄使君救活了你们吧?”得分点:(1)到郊外(1) (2)救 活[或“使(你们)活下来](1分) (3)疑问语气(1分)” (2)所到之处抢劫掠夺,远近居民流离失所。 得分点:“所在”(1分) “远近”(1分) 【古文翻译】 武则天准备称帝,篡夺李氏皇位,越王李贞在汝南起兵,没有成功,士人和百姓因受牵连而获死罪的有六百多人,五千多人没有官奴。监督行刑的官吏相继来到,催促处决死囚。当时狄仁杰以检校官的身份为汝南刺史,他对那些受牵连的人颇为同情,便让监刑官暂停行刑,使飞骑奏报武则天说:“我想奏禀圣上,似乎有为反贼说情之嫌;知道了不说吧,又怕违背了您怜悯天下百姓之心。写成奏本又毁掉,主意总拿不定。这些受连累的人基本意不是想要造反,还请您同情他们不得已而受到牵连。”这番话禀奏则天后,死囚们获特敕免死,被流放到丰州去。囚犯们被押至宁州时,宁州的一些德高望重的老人到郊外迎接他们,说:“是我们的狄使君救了你们的命吧?”于是囚犯们相互搀扶着在狄仁杰任宁州时百姓为颂其功德而立的石碑旁哭成一片,为狄仁杰碑斋戒三日,这才离开宁州。囚犯们到了丰州,又立石碑纪念狄仁杰救命的恩德。当初,张光辅以宰相身分讨伐越王,平定越王势力之后,那些将士仗着威势,过度征敛当地百姓,狄仁杰一概不予听从。张光辅恼怒地说:“你们州官要怠慢元帅吗?为什么不来上交征用物资呢?狄仁杰,汝南发生叛乱,难道仅止越王李贞一人吗?”狄仁杰说:“现在一个越王已经死了,而千万个越王又生了。”张光辅质问这话的含义,狄仁杰说道:“你亲自率领二十多万军队,所到之处,抢劫掠夺,远近居民流离失所,他们身受如此深重的创伤,势必肝脑涂地,揭竿而起。这不是一个越王死了而千万个越王又生了吗?况且,那些遭胁迫跟随越王的人,他们势必不愿坚守,这就是朝廷先宣布了胁从不问的法令来处理这些人的原因。自从朝廷军队突然攻来之后,放弃城池归顺朝廷的不可胜数,那些归顺的人顺着绳子从城墙上滑下,城池四周踏出一条条的小路,你为什么纵容那些贪求战功的人,去追杀这些准备归顺投降的人呢?只恐怕冤声沸腾直冲九霄云天!我如能请来尚方斩马剑,将杀了你这罪人,到时我再向朝廷请罪,即使我死了,我的功德也将永远铭记在百姓的心中。”为此他被张光辅诬陷,被降爵任命为复州刺史。不久又被召回任魏州刺史,在任时颇具恩泽声威,百姓为他建了生祠。) 90.孟业 孟业,字敬业,巨鹿安国人。家本寒微,少为州吏。性廉谨,同僚诸人侵盗官绢,分三十匹与之,拒而不受。魏彭城王元韶拜定州,除典签。长史刘仁之谓业曰:“我处其外,君居其内,同心戮力,庶有济乎!”未几仁之征入为中书令,临路启韶云:“殿下左右可信任者唯有孟业,愿专任之。余人不可信也。”又与业别,执手曰:“今我出都君便失援,恐君在后,不自保全。唯正与直,愿君自勉。”业唯有一马,因瘦而死。韶以业家贫,令州府官人同食马肉,欲令厚偿,业固辞不敢。韶乃戏业曰:“卿邀名人也。”对曰:“业以细微,伏事节下,既不能裨益,宁可损败清风!”后齐高祖书与韶云:“典签姓孟者极能用心,何不置之目前?”韶,高祖之婿也。仁之后为兖州,临别谓吏部崔暹曰:“贵州人士,唯有孟业,宜铨举之,他人不可信也。’’崔暹问业曰:“君往在定州,有何政绩,使刘西兖如此钦叹?”答曰:“禀性愚直,唯知自修,无他长也。”天保初,清河王高岳拜司州牧,闻业名行,复召为法曹。业形貌短小,及谒见,岳心鄙其眇小,笑而不言。后寻业断决之处,乃谓业曰:“卿断决之明,可谓有过躯貌之用。”寻迁东郡守,以宽惠著。其年,麦一茎五穗,其余三穗四穗共一茎,合郡人以为政化所感。寻以病卒。 (《北齐书·孟业传》) 1.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业以细微,伏事节下 细微:细致周到。 B.宁可损败清风 清风:清廉的风气。 C.唯有孟业,宜铨举之 铨举:选拔推荐。 D.唯知自修,无他长也 自修:自我修养。 2.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寻迁东郡守,以宽惠著 ②寻以病卒 ③韶乃戏业曰:“卿邀名人也。” ④后寻业断决之处,乃谓业曰 A.两个“以”相同,两个“乃”也相同 B.两个“以”相同,两个“乃”不同 C.两个“以”不同,两个‘乃”相同 D.两个“以”不同,两个“乃”也不同 3.下列句括号中是补出的省略成分,正确的一项是 A.魏彭城王元韶拜定州,除(元韶)典签。 B.令州府官人同食马肉,欲令(业)厚偿。 C.闻业名行,复召(业)为法曹。 D.岳心鄙其眇小,(业)笑而不言。 4.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能够说明孟业为官清正廉谨的一组是 ①同心戮力,庶有济乎! ②唯正与直,愿君自勉。 ③欲令厚偿,业固辞不敢。 ④典签姓孟者极能用心。 ⑤卿断决之明,可谓有过躯貌之用。 A.①③⑤ B.③④ C.①②④ D.②⑤ 5.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孟业出身贫寒低微之家,青年时做州府官吏,他性情廉谨,拒绝接受不义财物。元韶任定州长官,孟业被任命为典签之官。 B.长史刘仁之非常信任孟业。刘仁之应征入朝做中书今,临行向元韶推荐孟业,并勉励孟业坚守正直。 C.盂业的马死了,元韶想让州府官人吃马肉而付钱给家贫的孟业,盂业坚决不肯做这类有损清廉风气的事。他后来受到齐高祖的重视。 D.刘仁之出任兖州长官,临别又向吏部长官崔暹推荐盂业。盂业后做司州长官高岳的法曹官,因形貌短小,遭到高岳鄙视和讥笑,后高岳很佩服孟业有断决之明。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我出都,君便失援,恐君在后,不自保全。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禀性愚直,唯知自修,无他长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A(细微:指低贱的身份) 2.B(两个‘以”字都是介词,相当于“因为”。第一个“乃”是连词,相当于“于是”,第二个‘乃”是副词,相当于“才”) 3.C(A句省略的应是“孟业”B 句省略的应是“州府宫人”,D句省略的应是“高岳”) 4.B(①②句是刘仁之勉励孟业的话,⑤句是高岳称赞盂业有才能) 5.D(D项中“遭到高岳鄙视和讥笑”不合文意,高岳只是在内心轻视他矮小,并笑着不说话) 6 (1)现在我离开,到都城,您就失去了帮助,我恐怕您在以后的时间,不能自我保全。(2)我禀性很愚直,只知道自我修养,没有别的长处。 参考译文: 孟业字敬业,是巨鹿郡安国县人。他的家庭本来贫寒低微,年青时做州府官吏。他性情廉洁谨慎和他同做官吏的几个人侵占盗窃官府的绸绢,分三十匹给他,孟业拒绝而不接受。东魏彭城王元韶被任命为定州长官,孟业被任命为典签之官。长史刘仁之对孟业说:“我处在官府的外面,您在官府的里面,我们同心协力,有希望取得成功啊!”不久刘仁之被征召入朝做中书今,临上路前向元韶陈述说:“殿下您身边可信任的人只有孟业,希望您专一任用他。其他的人不可信任。”刘仁之又与孟业告别,拉着手说:“现在我离开,到都城您就失去了帮助,我恐怕您在以后的时间,不能自我保全。只有坚守正直,希望您自我勉励。”孟业只有一匹马,马因瘦弱而死,元韶认为孟业家贫穷,让州府官人一同吃马肉,想要让他们多偿还钱给孟业,孟业坚决推辞不敢这样做。元韶于是戏笑着对孟业说:“您是求取声誉的人啊。”孟业回答说:“我凭低贱的身份侍奉您,既然不能做有用的事,怎么能损伤败坏清廉的风气呢!”后来齐高祖写给元韶的信上说:“典签姓孟的人极能用尽心力为官,为什么不安排他在你面前当官呢?”元韶是齐高祖的女婿。刘仁之后来治理衮州,临别时对吏部长官崔暹说:“您这个州的人,只有孟业,应该选拔推荐他,别的人不可信任。”崔暹问孟业说:“您先前在定州,有什么政绩,使刘西衮(用为官之地尊称刘仁之)如此钦敬赞叹?”孟业回答说:“我禀性很愚直,只知道自我修养,没有别的长处。”天保初年,清河王高岳被任命为司州长官,听说孟业的名声品行,又征召他做法曹之官。孟业身体形貌矮小,等到他谒见高岳,高岳内心看不起他矮小,只是笑着不说话。后来找到孟业判决的案件,才对盂业说:“您判决案件很英明,可以说起到了超过身体容貌的作用。”孟业不久被提升为东郡大守,因政治宽和仁惠著称。那一年,麦子一根茎长五个穗,其余的也是三四个穗长在一根茎上,整个州郡的人认为这是孟业的政治教化感动上天的结果。不久他因病去世。 91.员半千 员半千本名余庆,晋州临汾人。少与齐州人何彦先同师事学士王义方,义方嘉重之,尝谓之曰:“五百年一贤,足下当之矣。”因改名半千。及义方卒,半千与彦先皆制服,丧毕而去。上元初,应八科举,授武陟尉。属频岁旱饥,劝县令殷子良开仓以赈贫馁,子良不从。会子良赴州,半千便发仓粟以给饥人。怀州刺史郭齐宗大惊,因而按之,时黄门侍郎薛元超为河北道存抚使,谓齐宗曰:“公百姓不能救之,而使惠归一尉,岂不愧也!”遂令释之。寻又应岳牧举,高宗御武成殿,召诸州举人,亲问曰:“兵书所云天阵、地阵、人阵,各何谓也?”半千越次而进曰:“臣观载籍,此事多矣。或谓:天阵,星宿孤虚;地阵,山川向背;人阵,偏伍弥缝。以臣愚见,谓不然矣。夫师出以义有若时雨,得天之时,此天阵也;兵在足食,且耕且战,得地之利,此地阵也;善用兵者,使三军之士如父子兄弟,得人之和,此人阵也。三者去矣,其何以战?”高宗甚嗟赏之。及对策,擢为上第。垂拱中,累补左卫胄曹,仍充宣慰吐蕃使。及引辞,则天曰:“久闻卿名,谓是古人,不意乃在朝列。境外小事,不足烦卿,宜留待制也。”即日使入阁供奉。前后赐绢千余匹。五迁正诛大夫,封平原郡公。开元初,卒。 (《大唐新语》)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少与齐州人何彦先同师事学士王义方 师事:用师礼对待。 B.劝县令殷子良开仓以赈贫馁 贫馁:贫苦饥饿的人。 C.仍充宣慰吐蕃使 充:担任。 D.不意乃在朝列 意:意愿。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及义方卒,半千与彦先皆制服 及对策,擢为上第 B.劝县令殷子良开仓以赈贫馁 半千便发仓粟以给饥人 C.三者去矣,其何以战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D.不意乃在朝列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3.下列句子中加线部分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半千与彦先皆制服,丧毕而去 丧毕而去:办完丧事才离开。 B.怀州刺史郭齐宗大惊,因而按之 因而按之:于是审查他。 C.兵书所云天阵、地阵、人阵,各何谓也 各何谓:各位有什么见解。 D.及引辞,则天日 及引辞:等到引见告别。 4.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能说明员半千胆识出众的一组是 ①五百年一贤,足下当之矣。 ②会子良赴州,半千便发仓粟以给饥人。 ③三者去矣,其何以战? ④及对策,擢为上第。 ⑤久闻卿名,谓是古人,不意乃在朝列。 A.①②④ B.②③ C.③⑤ D.①④⑤ 5.下列对文章内容的解说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员半千青年时与何彦先拜著名学者王义方为师学习,王义方认为员半千是很难得的人才。 B.员半千任武陟县尉,他劝县令开仓救灾民而不听,后趁县令不在开仓发放灾民粮食,此举受到上级官员薛元超的赞赏。 C,在唐高宗询问应举的人军事问题时,员半千认为天时、地利、人和是军战最重要的,他的见解受到皇帝赞叹。 D.员半千任宣慰吐蕃使,他被引见告别时的言行引起武则天的重视,武则天决定留下他,后来他受到重用。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公百姓不能救之,而使惠归一尉,岂不愧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境外小事,不足烦卿,宜留待制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D(意:料想) 2.C(A项两个“及”都是连词,相当于“等到”。B项两个“以”都是表示目的的连词相当于“来”。C项第一个‘其”是表反问语气的副词,译不出;第二个“其”是代词,相当于“其中”;D项两个“乃”都是副词,相当于“竟”) 3.C(“各何谓”即“各谓何”,是“各指什么”之意) 4.B(①句是王义方赞员半千贤良有才能,④句是员半千回答策问优秀,⑤句是武则天说员半千贤良有才能) 5.D(“他被引见告别时的言行引起武则天的重视”不合文意,武则天对他说的是“久闻卿名,谓是古人,不意乃在朝列”,说明很早就知道他贤良有才能) 6.(1)您的百姓受灾不能救助他们,却使一个县尉对百姓做了好事,难道不惭愧吗! (2)出使境外是小事,不值得烦劳您,您应该留下来等候任用的诏令 参考译文: 员半千本名余庆,是晋州临汾县人。青年时与齐州人何彦先一同用师礼对待学者王义方,王义方重视并称赞他,曾经对他说:“五百年出现一个贤人,您可以承受这样的话。”于是改名半千。等到王义方去世员半干与何彦先都穿上丧服,办完丧事才离开。上元初年,参加八种科目的科举考试,后被任命武涉县尉。适逢多年旱灾饥荒,员半千劝县令殷子良开仓来救济贫苦饥饿的人,子良不听。恰逢子良到州府去了,员半千便发放粮仓粮食来供应饥民、怀州刺史郭齐宗对此很吃惊,于是审查他。此时黄门侍郎薛元超做河北道存抚使,对郭齐宗说:“您的百姓受灾不能救助他们,却使一个县尉对百姓做了好事,难道不惭愧吗!”立刻下令释放员半千。不久,员半千又参加岳牧(岳牧,指封疆大吏)科举考试,唐高宗来到武成殿,召集几个州参加科举考试的人,亲自问道:“兵书上所讲的天阵、地阵、人阵,各指什么呢?”员半千越过等次进前说:“我看了书籍,这方面的事情很多。有的说:天阵,是像星宿孤立若虚;地阵,是指山川阴阳向背;人阵,是指军队协调互相弥补缝合。按照我的见解,认为不是这样。军队出战靠道义,像天及时落雨滋养庄稼一样,得到上天的赐命,这是天阵;军队重在有充足的粮食,一边耕种一边作战,得到土地的好处,这是地阵;善于用兵的人,能使三军将士像父子兄弟一样,得到人的团结和睦,这是人阵。离开了这三条,凭什么作战呢? ’高宗听了非常赞赏他。等到回答策问,提拔为优等。垂拱年间,多次补任左卫胄曹,依旧担任宣慰吐蕃使。等到引见天子告辞,武则天说:“我很久就听说你的名字,认为是一位古人,没想到竟在朝廷官员中。出使境外是小事,不值得烦劳你,你应该留下来等候任用的诏令。”当天就让员半千进入朝廷官署做供奉官员。前后赐给他千余匹绢。五次升官做正谏大夫,封平原郡公。开元初年去世。 92.乐广 乐广字彦铺,南阳清阳人也。父早卒,广孤贫,侨居山阳,寒素为业,人无知者。性冲约,有远识,寡嗜欲,与物无竞。尤善谈论,每以约言析理,以厌人之心,其所不知,默如也。王戎为荆州刺史,乃荐为秀才。后辟太尉掾,转太子舍人。尚书令卫瓘,见广而奇之,曰:“自昔诸贤既没,常恐微言将绝,而今乃复闻斯言于君矣。”命诸子造焉,曰:“此人之水镜,见之莹然,若披云雾而睹青天也。”王衍自言;“与人语甚简至,及见广,便觉己之烦。”出补元城令,迁中书侍郎,转太子中庶子,累迁侍中、河南尹。尝有亲客,久阔不复来,广问其故,答曰:“前在坐,蒙赐酒,方欲饮,见杯中有蛇,意甚恶之,既饮而疾。”于时河南厅事壁上有角,漆画作蛇,广意杯中蛇即角影也。复置酒于前处,谓客曰:“酒中复有所见不?”答曰:“所见如初。”广乃告其所以,客豁然意解,沉疴顿愈。卫玠总角时,尝问广梦,广云是想。玠回:“神形所不接而梦,岂是想邪!”广曰;“因也。”玠思之经月不得,遂以成疾。广闻故,命驾为剖析之,玠病即愈。广叹曰:“此贤胸中当必无膏肓之疾!”广所在为政,无当时功誉,然每去职,遗爱为人所思。凡所论人,必先称其所长,则所短不言而自见矣。人有过,先尽弘恕,然后善恶自彰矣。先是河南官舍多妖怪,前尹多不敢处正寝,广居之不疑。尝外户自闭,左右皆惊,广独自若。顾见墙有孔,使人掘墙,得狸而杀之,其怪亦绝。 (《后汉书·乐广传》) 1.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性冲约,有远识 冲约:谦和节俭。 B.尝有亲客,久阔不复来 亲客:亲属客人。 C.沉疴顿愈 沉疴:长久而重的病。 D.前尹多不敢处正寝 正寝:住屋的正室。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每以约言析理,以厌人之心 玠思之经月不得,遂以成疾 B.王戎为荆州刺史,乃荐为秀才 而今乃复闻斯言于君矣 C.久阔不复来,广问其故 复置酒于前处 D.广问其故,答曰 广乃告其所以 4.下列句子括号中是补出的省略成分,正确的一项是 A.(王衍)与人语甚简至,及见广,便觉己之烦。 B.广闻故,命驾为(玠)剖析之。 C.人有过,(人)先尽弘恕。 D.使人掘墙,(广)得狸而杀之。 5.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能够表现乐广明理不受迷惑的一组是 ①有远识,寡嗜欲,与物无竞。 ②见之莹然,若披云雾而睹青天也。 ③广乃告其所以,客豁然意解。 ④尝问广梦,广云是想。 ⑤凡所论人,必先称其所长。 ③左右皆惊,广独自若。 A.①③④ B②④⑤ C.③④⑥ D.①②⑤ 6 .下列解说,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乐广青年时孤贫。后寄居山阳,家境贫寒致力学业。他很有见识,能用简明的话透彻分析事理。被荐举做官,受到几位名人的称赞。 B.乐广做河南尹时,一位客人饮酒见杯中有蛇,后因心中厌恶而生病。乐广分析验证是当时厅事壁上画有蛇的兽角的影子映在杯中所致。 C.卫玠儿童时曾问乐广梦的成因,乐广认为是心有所想,或凭借一定事物而联想所致。卫玠苦思成病,乐广亲自去为他治病。 D.乐广为官治政能功在长远,论人能先称人之长,恕人之过。河南官舍闹妖怪的事,他不听信,经观察后发现是一野狸猫作怪。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尤善谈论,每以约言析理,以厌人之心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凡所论人,必先称其所长,则所短不言而自见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3.B(亲客:亲近的客人) 14.D(A中第一个“以”是表目的连词“来”,第二个“以”是介词“因为”,省略了介宾“此”。B第一个“乃”是“于是”,第二个‘乃”是“竟”。C第一个“复”是“再”,第二个“复”是“又”。D两个“其”都是代词,“那”指那件事) 15.B(A 句省略的应当是“我”C 句省略的应当是“乐广”对句省略的是“人”) 16.C(①句是笼统说乐广有见解和性情淡泊,②句是卫瑾称赞乐广的文采,⑤句是乐广的做事态度。有①②③的项不选) 17.C(“乐广亲自去为他治病”不合文意,应是去为他剖析做梦的事,使他病好了) 18.(1)尤其善于言谈议论,常常用简明的语言分析事理,来使别人内心满意。 (2)凡是他评论人,一定先称赞那个人的长处,于是他的短处不说而自然显现了。((1)善:善于。每:常常。约言:简明的语言。厌:满足。(2)论:评论。长:长处。短:短处。见:显现) 参考译文: 乐广字彦辅,是南阳清阳人。他的父亲很早去世,乐广孤单家贫,寄居在山阳,家境贫寒致力学业,没有人了解他。乐广性情谦和节俭,有远见。很少有贪图享乐的要求,与人无争。尤其善于言谈议论,常常用简明的语言分析事理,来使别人内心满意,他不懂的事,就沉默不说。王戎做荆州刺史,于是推荐乐广做秀才。后朝廷征召他为太尉掾,调任太子舍人。尚书令工灌见到乐广,认为他是奇才,说:“自从过去的几位贤人去世之后,常常恐怕精微的语言将要断绝了,可是现在竞又在您这里听到了这样的话。”卫灌命令几个儿子到乐广那里去,说道:“这个人是人中的清水明镜,见到他会感到他的如玉石的光彩,像是云雾散开看见了青天一样。”王衍对自己说:“我与别人说话很简要,等到见了乐广,便觉得自己很繁琐。”后乐广调出朝廷补任元城县令,后提升中书侍郎,调任太子中庶子,历任侍中、河南尹。曾经有一位乐广很亲近的客人,分别很久不再来,乐广问他什么原因,他回答说:“先前在您那里,承蒙您赐酒,正想喝酒,看见杯中有条蛇,心中很厌恶它,喝了酒后就病了。”在当时河南官府办公大厅墙上有兽角,上面用油漆画着蛇,乐广料想杯中的蛇就是兽角的影子。他又把酒杯放在先前的地方,对客人说:“酒杯中又有什么东西,见到没有?”回答说:“见到的东西像先前一样。”乐广于是告诉他杯中蛇影的原因,客人一下子疑心消除了,很久的重病顿时好了。卫玠还是个儿童时,曾经问乐广梦的成困,乐广说梦是心中所想。卫玠说:“精神和形体都没有接触的事物却梦见了,难道这是心想吗?”乐广说:“这是凭借一定事物而心想。”卫玠思考此事经过一个月也没想通,于是因为这个生了病。乐广听到他生病的原因,让人驾车前去为他剖析做梦这件事,卫玠的病立即好了。乐广感叹说:“这位贤人胸中应当一定没有什么重病!”乐广在官任治理政事,没有当时的功绩声誉;然而每次他离开职位,留下的仁爱被人们思念。凡是他评论人,一定先称赞那个人的长处,于是他的短处不说而自然显现了。别人有过失,他先最大程度地宽恕,这样后来善恶也自然很清楚了。在他当河南尹之前,河南官府的房子多闹妖怪,先前的官长多不敢住正房,乐广居住那里毫不疑惧。曾经房子外面的门自动关闭,他身边的人都惊惧,乐广独自像平常一样。乐广观察到墙上有孔,让人挖掘墙孔,捉到一只野狸猫,把它打死了,那些妖怪之事也没有了。 93.张元 张元字孝始,河北芮城人也。祖成,假平阳郡守。父延俊,仕州郡,累为功曹主簿。并以纯至为乡里所推。 元性谦谨,有孝行,微涉经史,然精释典。年六岁,其祖以其夏中势,欲将元就井浴。元固不肯从。谓其贪戏,乃以杖击其头曰:“汝何为不肯浴?”元对曰:“衣以盖形,为覆其亵。元不能亵露其体于白日之下。”祖异而舍之。 南邻有二杏树,杏熟多落元园中。诸小儿竞取而食之。元所得者,送还其主。树陌有狗子为人所弃者,元即收而养之。其叔父怒 曰:“何用此为!”将欲更弃之。元对曰:“有生之类,莫不重其性命。若天生天杀,自然之理。今为人所弃而死,非其道也。若见而不收养,无仁心也。是以收而养之。”叔父感其言,遂许焉。未几,乃有狗母衔一死兔置元前而去。 及元年十六,其祖丧明三年。元恒忧泣,昼夜读佛经,礼拜以祈福祜。后读《药师经》,见“盲者得视”之言。遂请七僧,然七灯,七日七夜转《药师经》行道。每言:“天人师乎!元为孙不孝,使祖丧明。令以灯光普施法界,愿祖目见明,元求代暗。”如此经七日,其夜梦见一老翁,以金鎞疗其祖目,于梦中喜跃,遂即惊觉。乃遍告家人。三日,祖目果明。 其后,祖卧疾再周,元恒随祖所食多少,衣冠不解,旦夕扶侍。及祖没,号踊绝而后苏。随其父,水浆不入口三日。乡里咸叹异之。县博士杨轨等二百余人上其状,有诏表其门。 (《北史·列传七十》)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A.莫不重其性命 B.今为人所弃而死 C.昼夜读佛经 D.县博士杨轨等二百余人上其状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①今以灯光普施法界 ②以金鎞疗其祖目 B.①乃以杖击其头 ②乃有狗母衔一死兔置元前而去 C.①祖异而舍之 ②诸小儿竞取而食之 D.①叔父感其言,遂许焉 ②其祖丧明三年 3.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祖父)谓其贪戏 B.(张元)将欲更弃之 C.(张元)号踊绝而后苏 D.(老翁)以金鎞疗其祖目 4.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能够表现张元讲孝道的一组是 ①元不能亵露其体于白日之下 ②元恒忧泣,昼夜读佛经 ③愿祖目见明,元求代暗 ④衣冠不解,旦夕扶侍 ⑤若见而不收养,无仁心也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⑤ D.①③⑤ 5.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张元小时贪玩,一年夏天,因为中午炎热,他的祖父想把他放到井中沐浴,张元却坚决不肯听从。还说“我不能把身体裸露在光化日之下”。 B.张元小时候就与一般孩子不同,邻居家的杏子落在他家园中,张元拾到后,就送还给杏树的主人,而其他的小孩拾到后却自己享用。 C.张元快成年时,祖父已经失明三年,张元一直忧愁哭泣,每天早晚诵读佛经,做礼拜,以祈求神灵降福给自己的祖父。 D.张元的祖父卧病时,张元随祖父的饭量大小进食,日夜服侍在祖父身旁。祖父死后,张元悲号气绝,与他父亲一样,三天水汤不进,邻里们都感叹不已。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微涉经史,然精释典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今为人所弃而死,非其道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D(古代的“博士”与现代的“博士”内涵不同) 2.C(A介词,表方式,相当于“用”B副词,相当于“就”C①代词,指张元②代词,指杏D代词,他的,指张元的) 3.B(叔父) 4.B(①表现其讲礼仪,⑤表现其仁爱之心) 5.A(“张元小时贪玩”文中没有根据,属无中生有) 6.(1)稍稍涉猎经史,但是却精通佛家经典(2)如今被人抛弃而死,是不合乎道义的 参考译文: 张元字孝始,河北芮城人。祖父张成,代理平原郡太守。父亲张延俊,在州郡做官。逐步升迁为功曹主簿,都因非常纯朴而受到乡邻的推崇。 张元生性谦虚谨慎,孝顺父母,只稍稍涉猎经史,却精通佛家经典。六岁那年,他的祖父因为夏天中午炎热,想把张元放到井中沐浴。张元却怎么也不肯听从。祖父说他贪玩,就用手杖敲打他的头说:“你为什么不肯洗浴?”张元回答说:“衣服是用来遮盖形体的,是为了覆盖隐秘之处的,我不能随便把身体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祖父感到惊异就放了他。 南边的邻居有两棵杏树,杏子熟后有许多落在张元家园中。其他许多小孩争着拣杏子吃,张元拣到杏子,就送还给杏树的主人。村头小路上有一只被人丢弃的狗仔,张元就把它拣回家豢养。他的叔父愤怒地说:“养这个东西干什么?”抓起狗仔想再次把它扔掉。张元回答说:“凡是有生命的东西,没有不重视它们生命的。如果是上天所生,上天所灭,那是自然的法则,如果被人丢弃而死,那就不符合道义了;如果看见了而不收养,那就是没有仁爱之心。因此我才把它捡回来喂养。”叔父被他的话感动,就准许他喂养。不久,就有一条母狗衔着一只死野兔放到张元面前,然后走开。 张元十六岁时,他的祖父已经失明三年了。张元一直忧愁哭泣,昼夜诵读佛经,做礼拜以祈求神灵降福。后来他诵读《药师经》,见有“盲人得以复明”的话,就请来七个僧人,点燃七只灯,七天七夜诵《药师经》,做道场。每人都说:“天人师啊。张元作为孙子不孝顺,使祖父失明,如今用烁光普照法界,希望祖父的眼睛能够见到光明,张元请求代替祖义失明。”像这样作了七天道场,张元夜里梦见一个老翁,用金鎞治疗祖父的眼睛。梦中他欢喜跳跃,于是就惊醒了,张元就把梦中的情景告诉家里人,过了三天,祖父的眼睛果然复明了。 后来,祖父卧病两年,张元随祖父的饭量大小进食,不脱衣帽,早晚服侍。祖父死后,张元悲号气绝而后复苏。同他的父亲一样,三天滴水未进,邻里都感叹不已,认为张元很奇异。县里的博士杨轨等二百多人把张元的事情上报,皇上下诏令表彰其家族。 94.陈思王植 陈思王植,字子建。年十岁余,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善属文。太祖尝视其文,谓植曰:“汝倩人邪?”植跪曰:“言出为论,下笔成章,成顾当面试,奈何倩人?” 时邺铜雀台新成,太祖悉将诸子登台,使各为赋。植援笔立成,可观,太祖甚异之。性简易,不治威仪。舆马服饰,不尚华丽。每进见难问,应声而对,特见宠爱。太祖征孙权,使植留守邺,戒之曰:“吾昔为顿邱令,年二十三。思此时所行,无悔于今。今汝年亦二十三矣,可不勉与!”植既以才见异,而丁仪|、丁廙、杨修等为之羽翼。太祖狐疑,几为太子者数矣。而植任性而行,不自雕励,饮酒不节。文帝御之以术,矫情自饰,宫人左右,并为之说,故遂定为嗣。植尝乘车行驰道①中,开司马门②出。太祖大怒,公车令坐死。由是重诸侯科禁,而植宠日衰。太祖既虑终始之变,以杨修颇有才策,而又袁氏之甥也,于是以罪诛修。植益内不自安。(建安)二十四年,曹仁为关羽所围。太祖以植为南中郎将,行征虏将军,欲遣救仁,呼有所敕戒。植醉不能受命,于是悔而罢之。 (《三国志·魏书十九·陈思王植传》) 【注】①驰道:也称御道,专供天子行车之道。②司马门:即宫门,每门有司马主管。 1.对下面语句中加点词的词义作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 论:评论。 B.每进见难问 难;诘难。 C.饮酒不节 节:节制。 D.公车令坐死 坐:判罪。 2.下面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使各为赋 ②故遂定为嗣 B.①应声而对 ②而植任性而行 C.①思此时所行,无悔于今 ②欲遣救仁,呼有所敕戒 D.①以杨修颇有才策 ②于是以罪诛修 3.比较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太祖甚异之 ②植既以才见异 ③文帝御之以术 ④宫人左右.并为之说 A.两个“异”字意思相同,两个“之”字指代对象相同。 B.两个“异”字意思不同,两个“之”字指代对象不同。 C.两个“异”字意思不同,两个“之”字指代对象相同。 D.两个“异”字意思相同,两个“之”字指代对象不同。 4.对曹植未能被立为太子的原因,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性简易,不治威严。 B.文帝暗用权术对付曹植,矫情自饰。 C.宫女和曹操身边的人都说曹植的坏话。 D.曹植饮酒不节,终因醉不能受救援曹仁之命。 5.太祖诛杀杨修的原因,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杨修是曹植的羽翼之一,引起太祖的狐疑。 B.太祖担心自己死后会出现祸变。 C.杨修很有才华,而且足智多谋。 D.杨修是政敌袁绍、袁术的外甥。 6.把下面的文字翻译成现代汉语。 (1)言出为论,下笔成章,顾当面试,奈何倩人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植醉不能受命,于是悔而罢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A(“论”指《论语》。诗论,泛指经书) 2.C(C所:助词,用在动词前,表示“……的”。A项为:写作/成为、作为中项而:连词,表修饰关系;可不译/表转折关系,然而。D项以:连词,表原因,因为/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凭借手段,捏造) 3.B(①异: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惊异。②异: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特别(被)看重。③之,这里指曹植。④之,这里指曹丕) 4.B(A项性格随和,平易近人,与能不能被立为太子关系不大C 项宫女和曹操身边的人都说曹丕的好话,挑拨离间他们兄弟之间的关系对项此项为立曹丕为太子之后的事) 5.A(杨修等人辅佐曹植,正是曹操当初犹豫不决屡次想立曹植为太子的原因之一) 6.(1)孩儿开口就能析明事理(论理),提笔就能写成文章,只请父亲当面试试就知道了,干么要求人代笔呢? (2)曹植却喝得醉醺醺的不能接受命令,曹操于是很懊悔的罢免了他。((1)但:副词,只。倩人:求人代笔。(2)受命:接受命令。罢:罢免) 参考译文: 陈思王曹植,字子建。他十多岁就能诵读《诗经》、《论语》以及数十万字辞赋。他还擅长写作。曹操曾看过他的文章,问他;“你是央求人代笔的吧?”曹植跪下答道:“孩儿开口就能析明事理,提笔就能写成文章,但请父亲当面试试就知道了,干么要求人代笔呢?”当时恰逢邺城铜雀台落成,曹操把儿子们都带上台去,让他们各自作一篇赋。曹植落笔如飞,转眼写成,而且写得值得欣赏。太祖对曹植的才能非常赞赏。曹植天性随和平易,不抖威风摆架子,他使用的车马、自身的装饰打扮都不追求华丽,每次拜见曹操,曹操故意用不好回答的问题话难他,他都能应声对答,因此,特别得到曹操宠爱。曹操带兵去攻打孙权,安排曹植留守邺城,告诫他说:“我先前当顿邱令时,只有二十三岁,想想当时的所作所为,至今我也不后悔。现令你也二十三岁了,可以不努力吗!”曹植一方面凭借自己出众的才华受到另眼看待,另一方面还有丁仪、丁廙杨修等人作为辅佐,曹操犹豫不决,几次想把他立为太子。然而曹植行事我行我素,语言又不谨慎检点,饮酒也没有节制。而以后成为文帝的哥哥曹丕却暗用权术对付他,曹丕懂得掩盖自己的真情实意,善于装模作样曲意逢迎,赢得人们的良好印象。宫女和曹操身边的人都一齐替曹丕讲好话,因此曹丕就被立为太子。有一次,曹植曾乘车在专供皇帝行车的御街上行驶。径直从司马门出宫。曹操知道后非常恼怒,管理守卫宫门的官员被处死。从此就加强了对诸侯的法规禁令,而曹植也日渐失宠。曹操一方面担心自己死后出现祸乱,一方面又因为杨修很有才华,足智多谋,并且更因为他是袁绍、袁术的外甥,于是就捏造罪名杀了杨修。曹植内心更加感到不安。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曹仁被关羽围困,曹操任命曹植为南中郎将兼征虏将军,想派他带兵去解救曹仁。出兵前曹操呼唤曹植前来要告诫他应注意的事宜,曹植却喝得醉醺醺的不能受命,曹操于是很懊悔的罢免了他。 95.马伶 马伶者,金陵梨园部也。金陵为明之留都,社稷百官皆在,而又当太平盛时,人易为乐。其士女之问桃叶渡、游雨花台者,趾相错也。梨园以技鸣者,无虑数十辈,而其最著者二:曰兴化部,曰华林部。一日,新安②贾合两部为大会,遍征金陵之贵客文人,与夫妖姬静女,莫不毕集。列兴化于东肆③,华林于西肆。两肆皆奏《鸣凤》,④所谓椒山先生者。迨半奏,引商刻羽⑤,抗坠疾徐,并称善也。当两相国论河套,而西肆之为严嵩相国者曰李伶,东肆则马伶。坐客乃西顾而叹,或大呼命酒,或移坐更近之,首不复东。未几更进,则东肆不复能终曲。询其故,盖马伶耻出李伶下,已易衣遁矣。马伶者,金陵之善歌者也,既去,而兴化部又不肯辄以易之,乃竟辍其技不奏,而华林部独著。去后且三年而马伶归,遍告其故侣,请于新安贾曰:“今日幸为开宴,招前日宾客,愿与华林部更奏《鸣凤》,奉一日欢。”既奏,已而论河套,马伶复为严嵩相国以出。李伶总失声,匍匐前,称弟子。兴化部是日遂凌出华林部远甚。其夜,华林部过马伶曰:“子,天下之善技者,然无以易李伶。李伶之为严嵩相国至矣,子又安从授之而掩其上哉?”马伶曰:“固然。天下无以易李伶,李伶即又不肯授我。我闻今相国昆山顾秉谦者,严相国俦也。我走京师,求为其门卒三年,日侍昆山相国于朝房,察其举止,聆其语言,久而得之,此吾之所为师也。”华林部相与罗拜而去。 (侯方域《马伶传》) 【注】①伶:戏剧演员。梨园部:戏班。②新安:郡名。贾:商人。③肆:指戏台。④《鸣凤》:即《鸣凤记》,明王世贞所作传奇,写明杨继盛(字仲芳,号椒山)和奸相严嵩斗争的故事。⑤引:发声。刻:刻画,指歌唱。商、羽:都是古代五声之一,此指曲调。⑤论河套:争论收复河套地区的事。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迨半奏,引商刻羽 迨:等到。 B.已易衣遁矣 易:变换。 C.而华林部独著 著:出名。 D.华林部过马伶曰 过:经过。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梨园以技鸣者 而兴化部又不肯辄以易之 B.东肆则马伶 则东肆不复能终曲 C.坐客乃西顾而 乃竟辍其技不奏 D.而其最著者二 华林部相与罗拜而去 3.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省略成分,正确的一项是 A 迨半奏,(马伶)引商刻羽 B.而兴化部又不肯辄以易之,(马伶)乃竟辍其技不奏 C.今日幸为(我们)开宴,招前日宾客 D.察其举止,聆其语言,(昆山相国)久而得之 4.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能够表现马伶技艺大增的一组是 ①去后五三年而马伶归,遍告其故侣。 ②愿与华林部更奏《鸣凤》,奉一日欢。 ③李伶忽失声,匍匐前,称弟子。 ④我走京师,求为其门卒三年。 ⑤华林部相与罗拜而去。 A.①②④ B.③⑤ C.③④ D.①②⑤ 5.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当时金陵戏班技艺有名的大略有几十个,名气最大的是兴化班和华林班。有一次新安商人会合这两个戏班举行大会演,而且都演《鸣凤记》。 B.演出一半时,两个戏班的演唱都受到称赞。后来华林班的李伶由于演严嵩相国技艺高妙而吸引了大量观众,而兴化班的马伶为此感到羞愧,演出完毕变换服装逃走。 C.将近三年以后马伶归来,他请求新安商人再与华林班会演《鸣凤记》。这次演出马伶演严嵩相国技高李伶,兴化班的演出超过了华林班。 D.当华林班的艺人问及马伶从哪里学艺而超过技艺高妙的李伶时,马伶说出了自己远走京师,当昆山顾相国门卒三年,观听其举止语言,而终于提高演艺的经过。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兴化部是日遂凌出华林部远甚。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察其举止,聆其语言,久而得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D(过:拜访) 2.C(A第一个“以”是介词“凭”,第二个“以”是“以人”之省,是介词“用”。B第一个“则”是“就是”,第二个“则是表承接连词“就”。C两个“乃”都是“于是”.D第一个“而”是表转折,第二个“而”表承接) 3.C(A句省略的当是“两个戏班”在句省略的当是“兴化部”,D句省略的当是“我”) 4.B(①②④是马伶学艺归来后所做的非演艺方面的事,只有③⑤(从侧面写出了其技艺大增) 5.B(B项“演出完毕变服装逃走”与文意不合) 6.(1)兴化班这一天的演出远远超过了华林班。(2)观观察他的举止,聆听他的言语,我时间久了就学到了。((1)是日:这一天。远甚:很远。(2)察:观察。聆:聆听。得之:学到了) 参考译文: 姓马的艺人是金陵(今南京)戏班里的。金陵是明朝的留都(迁都后置官留守),皇帝祭孔社稷之神的地方和百官都有,又是太平昌盛的时候,人们很容易求得欢乐。那些年访桃叶渡、游览雨花台的士女,人多得脚碰脚。戏班凭技艺有名声的大约几十个,而其中名声最显著的有两个:一个叫兴化班,一个叫华林班。有一天,新安的商人会合两个班子举行盛大会演,普遍邀请金陵的贵客、文人以及那些美丽的妇人、文静的秀女,没有谁不来到。安排兴化班在东面的戏台,华林班在西面的戏台。两边戏台都演唱《鸣凤记》,就是写杨椒山先生故事的。等到演唱一半,艺人发声歌唱各种曲调,声音高低快慢,一并受到观众称赞。当演到两个相国(夏言和严嵩)争论收复河套地区之事时,西面戏台上演严嵩相国的是姓李的艺人,东面戏台上就是姓马的艺人。这时座位上的客人就向西面看而赞叹,有的大声呼叫让人拿酒,有的移动座位更加靠近西面戏台,头不再向东看。不久再往下演唱,东面的戏台上不再能够演唱终了。问其中原因,原来姓马的艺人因技艺在姓李的艺人之下而感到羞耻,已变换衣服逃走了。这个姓马的艺人是金陵擅长演唱的人,他离开以后,兴化班又不肯擅自用别人替换他,于是竞然停止技艺不演出,因而华林班独自声名显著。离开以后将近三年马伶回来了,他四处告知他的老伙伴,向新安商人请求说:“现在希望为我们举行宴会,邀请前次那些宾客,我们愿意和华林班再演出《鸣凤记》,献上一天欢乐。”演出开始以后,不久演到两个相国争论收复河套地区之事,姓马的艺人又扮演严嵩相国出来了。那个姓李的艺人忽然惊叫出了声,他爬着向前,自称弟子。兴化班这一天的演出远远超过了华林班。这天夜里,华林班的艺人拜访这个姓马的艺人,说:“您是天下擅长演技的人,但是无法取代姓李的艺人。姓李的艺人演严相国达到了极点,您又从哪里学到了技艺超出他之上呢?”姓马的艺人说:“本来如此。天下的人无法取代这位姓李的艺人,而这位姓李的艺人却又不肯教我。我听说现在的相国昆山顾秉谦,他是严相国一类的人。我就跑到京城,请求当他的门卒三年,每天在朝房侍奉昆山相国,观察他的举止,聆听他的言语,我时间久了就学到了,这是我拜认老师的经过啊。”华林班的艺人一起围着他下拜,然后离开。 96.陈灌 陈瓘字莹中,闽人。有学问,年十八登进士甲科。绍圣初用章荐,为大学博士。先是之妻尝劝无修怨,作相,专务报复,首起朋党之祸。妻死,悼念不堪。莹中见容甚哀,谓曰:“公与其无益悲伤,曷若念夫人平生之言?”盖讥之报怨也。以为忤,不复用。曾布为相,荐莹中为谏官,为都司。蔡卞据王安石《日录》改修《神宗实录》,曾布亦主熙宁、元丰之政。莹中上布书,谓卞尊私史以压宗庙,及论时政之不当。时布又以为忤,出之。莹中为谏官时,为上皇极言蔡京、蔡卞不可用,用之决乱天下。蔡京深恨之,屡窜谪。例用赦放归,犹隶通州。一日,莹中之子走京师,言蔡京事。诏狱下,明州捕莹中甚急,士民哭送之,莹中不为动。既入狱,见其子被系,笑曰:“不肖子烦吾一行。”蔡京用酷吏李孝寿治其事,孝寿坐厅事帘中,列五木于庭,引莹中问之。莹中从容曰:“蔡京之罪,某实知之,不肖子不知也。”多求纸自书。孝寿惧,以莹中为不知情,即日放归,再隶通州,其子配海上。莹中撰《尊尧集》,今行于世。靖康初,不及大用以死,特赠谏议大夫。 (邵伯温《邵氏闻见录》)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先是惇之妻尝劝惇无修怨 修怨:报复仇怨。 B.用之决乱天下 决:决定。 C.蔡京深恨之,屡窜谪 窜谪:贬职流放。 D.见其子被系 系:拘囚。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盖讥惇之报怨也 及论时政之不当 B.谓卞尊私史以压宗庙 不及大用以死 C.为上皇极言蔡京、蔡卞不可用 莹中不为动 D.既入狱,见其子被系 蔡京用酷吏李孝寿治其事 3.下列句子中加线部分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惇作相,专务报复 专务报复:专门做报复的事情。 B.公与其无益悲伤 无益悲伤;对身体没有好处地悲伤。 C.不肖子烦吾一行 烦吾一行:使我烦恼一次。 D.蔡京之罪,某实知之 某实知之:我确实知道它。 4.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陈莹中正直无私无畏的一组是 ①绍圣初用章荐,为太学博士。 ②公与其无益悲伤,曷若念夫人平生之言? ③曾布为相,荐莹中为谏官,为都司。 ④莹中上布书,谓卞尊私史以压宗庙,及论时政之不当。 ⑤蔡京之罪,某实知之。 ③靖康初,不及大用以死。 A①③⑤ B.②③⑥ C.②④⑤ D.①④⑥ 5.下列对文章内容的解说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然章惇推荐陈莹中做了太学博士,但陈莹中还是借机讥讽章在政事上报复仇怨的做法。 B.曾布推荐陈莹中做谏官,陈莹中议论曾布主持朝政不当,因而遭到曾布的迫害而流放。 C.陈莹中向皇帝进言蔡京、蔡卞不可用,受蔡京忌恨,他多次被流放,依惯例因赦免而放归。 D.陈莹中儿子到京城说蔡京的事,陈莹中因此被捕,但他毫不畏惧蔡京淫威而书写蔡京之罪。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公与其无益悲伤,曷若念夫人平生之言?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蔡京之罪,某实知之,不肖子不知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B(决:一定) 2.A(A中项两个“之”都是结构助词,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不译。B项第一个“以”是表目的关系连词“来”,第二个‘以”是表承接关系连词“就”。C项第一个‘为”是表对象介词“为”,第二个“为”读wei,是表被动的介词“被”。D项第一个“其”是物主代词“他的”,第二个“其”是指示代词“那”或“这”) 3.C(“烦吾一行”是“烦劳我来一趟”之意) 4.C(第①句是章淳推荐陈莹中为官,第③句是曾布推荐陈莹中为官,第⑥句是说他未及重用而死。这三句不能说明“正直无私无畏”,故有①③⑥的项不选) 5.B(“因而遭到曾布的迫害而流放”不合文意,曾布只是认为陈莹中违背自己心愿,而把他调出朝廷。至蔡京时,则遭迫害而流放) 6.(1)您与其对身体没有好处地悲伤,哪如考虑夫人活着时的话呢?(2)蔡京的罪过,我确实知道,我的不肖儿子不知道。[(1)注意“与其……易若……?”的句式特点。 (2)不肖子:谦称,我的儿子] 参考译文: 陈灌字莹中是福建人。他有学问,十八岁考中甲科进士。绍圣初年因章惇推荐,做大学博士。在这之前,章惇的妻子曾经劝章惇不要报复仇怨,章惇做宰相,专门做报复的事情,首先制造了诬陷别人结为宗派集团的灾祸。章惇妻子死,章惇哀悼思念痛苦不堪。陈莹中看见章惇面容很悲哀,对章惇说:“您与其对身体没有好处地悲伤,哪如考虑夫人活着时的话呢?”这话是讥讽章惇报复仇怨的做法。章惇认为陈莹中违背自己心愿,不再重用他。曾布做宰相,推荐陈莹中做谏官,做都司。蔡卞根据王安石《日录》改写《神宗实录》,曾布也主管施行熙宁、元半时的新法政事。陈莹中呈上曾布书信,说蔡卞尊重私人史书来压制国家,以及议论当时政事不得当。这时曾布又认为他违背自己心愿,把他调出朝廷。陈莹中做谏官时,向皇帝极力进言蔡京、蔡卞不能任用,任用他们一定扰乱天下。蔡京深深忌恨他,多次把他贬职流放。按惯例因赦免被放回,还是隶属通州管理。一天,陈莹中的儿子跑到京城,说蔡京的事。官吏奉诏令关押狱中,州府逮捕陈莹中很紧急,士人百姓哭着送陈莹中,陈莹中没有慌乱惧怕。入狱以后,见到他的儿子被拘囚,笑着说:“你这个不肖的儿子烦劳我来一趟。”蔡京任用酷虐的官吏李孝寿审理这件事,孝寿坐在厅事帘子后,在庭堂上排列着枷、镣、铐等刑具,带来陈莹中审问他。陈莹中从容地说:“蔡京的罪过,我确实知道,我的不肖儿子不知道。”他要了很多纸自己写。李孝寿害怕了,按照陈莹中是不知道实情,当天放他回去,再次隶属通州管理,他的儿子发配到海边之地。陈莹中撰写了《尊尧集》,现在在世上流行。靖康初年,没赶上受重用而死,朝廷特地赠官为谏议大夫。 97.裴侠 裴侠字嵩和,河东解人也。侠幼而聪慧,有异常童。年十三,遭父忧,哀毁有若成人。州辟主簿,举秀才。大统三年,领乡兵从战沙苑,先锋陷阵。(北周)太祖嘉其勇决,乃曰“仁者必有勇”。以功进爵为侯,邑八百户,拜行台郎中。除河北郡守。侠躬履俭素,爱民如子,所食唯菽盐菜而已。吏民莫不怀之。此郡旧制,有渔猎夫三十人以供郡守。侠曰:“以口腹役人,吾所不为也。”乃悉罢之。又有丁三十人,供郡守役使。侠亦不以入私,并收庸直,为官市马。岁月既积,马遂成群。去职之日,一无所取。民歌之曰:“肥鲜不食,丁庸不取。裴公贞惠,为世规矩。”侠尝与诸牧守俱谒太祖。太祖命侠别立,谓诸牧守曰:“裴使清慎奉公,为天下之最,今众中有如侠者,可与之俱立。”众皆默然,无敢应者。太祖乃厚赐侠,朝野叹服,号为独立君。侠又撰九世伯祖贞侯潜传,以为裴氏清公,自此始也,欲使后生奉而行之。宗室中知名者,咸付一通。从弟伯凤、世彦,时并为本相府佐,笑曰;“人生仕进,须身名并裕。清苦若此,竞欲何为?”侠曰:“夫清者莅职之本,俭者持身之基。况我大宗,世济其美,故能:存,见称于朝廷;没,流芳于典策。今吾幸以凡庸,滥蒙殊遇,固其穷困,非慕名也。志在自修,惧有辱先也。翻被嗤笑,知复何言。”伯凤等惭而退。孝闵帝践作,迁民部中大夫。时有奸吏,主守仓储,积年隐没至千万者,及侠在官,励精发摘,数旬之内,奸盗略尽。转工部中大夫。有大司空掌钱物典李贵乃于府中悲泣。或问其故,对曰:“所掌官物,多有费用,裴公清严有名,惧遭罪责,所以泣耳。”侠闻之,许其自首。贵言隐费钱五百万。侠之肃遏奸伏,皆此类也。初,侠尝遇疾沉顿,大司空宇文贵等并来伺候侠。使所居第屋,不免风霜,贵等还,言之于帝。帝矜其贫苦,乃为起宅,并赐良田十顷。 (《周书·裴侠传》) 1.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幼而聪慧,有异常童 B.太祖乃厚赐侠,朝野叹服 C.所掌官物,多有费用 D.大司空宇文贵等并来伺候侠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①乃日:“仁者必有勇” ②太祖乃厚赐侠,朝野叹服 B.①以功进爵为侯,邑八百户 ②以口腹役人,吾所不为也 C.①侠尝与诸牧守俱谒太祖 ②今众中有如侠者,可与之俱立 D.①有大司空掌钱物典李贵乃于府中悲泣 ②贵等还,言之于帝 3.下列句子括号中是补出的省略成分,正确的一项是 A.领乡兵从战沙苑,(乡兵)先锋陷阵。 B.朝野叹服,(侠)号为独立君。 C.宗室中知名者,(后生)咸付一通。 D.帝矜其贫苦,乃为(侠)起宅。 4.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能够表现裴侠“清廉风尚”的一组是 ①肥鲜不食,丁庸不取。②宗室中知名者,咸付一通;③清苦若此,竟欲何为?④志在自修,惧有辱先也。⑤数旬之内,奸盗略尽。 A.①②⑤ B.②④ C.①③④ D.③⑤ 5.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裴侠曾因作战勇敢,受到(北周)太祖称赞。任河北郡守,他不按郡中旧制享有特殊的权利,清慎奉公,朝野叹服。 B.裴侠撰写先人裴潜传,想让后人奉行先人那样的清公之风。从弟裴伯凤等对他身为高官生活清苦很不理解,从裴侠的话中可以看出他的思想境界。 C.裴侠任民部中大夫时,振作精神揭发究查贪赃枉法的奸吏,致使大司空掌钱物典李贵畏惧而自首隐瞒占用钱财之事。 D.起先裴侠曾生病很疲惫,大司空宇文贵等人前去探望,看到裴侠的房子很简陋,回来告诉了皇帝,引起皇帝同情与关注,改善了他的生活状况。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侠躬履俭素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须身名并裕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夫清者莅职之本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现称于朝廷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B(A异常:古,与……不同;今,不同寻常。C费用:古,花费使用,动词;今,钱,名词。D伺候:古,探望问候;今,招待) 2.D(A于是B因为C一起D①介词,表处所,相当于“在”②介词,表对象,表示对象) 3.D(A句省略的是“裴侠”。B句省略的是“朝野”。C句省略的是“裴侠”) 4.C(②句是裴侠写祖先传记给族人。⑤句是裴侠严正执法) 5.C(C项“任民部中大夫时”与文意不合,时间有误,应为任工部中大夫时。 6.(1)裴侠自身生活俭朴。 (2)必须自身和名声全都富足。 (3)清廉是担任官职的原则。 (4) 在朝廷上被称赞。(本题翻译,需要注意该句与上下文的衔接及句子的规范性。翻译要点:躬,自身;身名,自身和名誉;本,原则;见,表示被动) 参考译文: 裴侠字嵩和,是河乐解县人。裴侠年幼就很聪慧,跟一般儿童不同。十三岁,父亲去世,他悲哀过度而伤害了身体,像成年人一样。后来州里征召他做主簿,推荐他做了秀才。大统三年,他带领乡兵在沙苑随从作战,身为先锋冲入敌阵。北周太祖称赞他勇敢坚决,于是说“仁义的人一定很勇敢”。后因功提升势位做侯爵,封邑八百户,任命为行台郎中。后任命为河北郡太守。裴侠自身生活俭朴,爱民如子,他吃的只有豆麦咸菜而已。官吏百姓没有谁不敬仰他。这个郡先前的制度,那里安排三十个捕鱼打猎的人来供应郡守鱼肉。裴侠说:“因为嘴和肚子役使人,是我不能做的。”于是全都不用这三十人。郡里又安排三十个成年男子,供郡守役使。裴侠也不把他归入自己的人,全都收取雇佣他们的钱,为官府买马。岁月长久,马于是成了群。裴侠离开官职的时候,一概什么都不拿。百姓歌唱他说:“肥美的鱼肉不吃,雇佣成年男子的钱不要。裴公坚持仁惠,成为世上的标准。”裴侠曾经和几个州的州长太守一起拜见太祖。太祖命令裴侠另外站着,对几个州的州长太守说:“裴侠清廉谨慎遵照执行公事,是天下最好的,现在众人中有像裴侠的人,可以和他一起站着。”众人都默然,没有敢应答的。太祖于是厚重赏赐裴侠,朝廷和民间都赞叹佩服,人们称裴侠是“独立君”。裴侠又撰写了家庭九代伯祖父贞侯裴潜传,认为裴家清谦公正从这时开始,想要让后代遵守而实行。家族中知名的人,裴侠都交给一份裴潜传。堂弟裴伯凤、裴世彦,当时全都做丞相府往,讥笑说:“人生做官进取,应该自身和名声全都富足。你清苦如此,究竟想要干什么呢?”裴侠说:“清廉是任官职的根本,节俭是保持自身的基础。况且我们的先人,世代成就了他们的美好名声,所以能够做到:活着,被朝廷称赞;死了,在史册中流传好名誉。现在我侥幸凭着平庸的才能,不该而得到特殊的待遇,甘心处在那种贫困状况,不是想得到名声。我志向在于自我修养,害怕羞辱了先人。这样反而被嗤笑,我知道还说什么呢。”裴伯凤等人惭愧退下。孝问帝登基,提升裴侠做民部中大夫,当时有不法官吏,主管管理仓储财物,多年隐瞒贪污达到千万钱。等到裴侠到官任,振作精神,揭发检举,几旬之内,不法的官吏受到惩处,大略没有了这类事情。后来裴侠调任工部中大夫。有个大司空掌钱物典李贵在府中悲伤哭泣。有人问他原因,他回答说;“我掌管的官府财物,有很多我耗费占用了,裴公清廉严明有名声,我害怕遭到罪过责罚,是这个原因哭泣。”裴侠听到这件事,允许他自首。李贵说出隐瞒耗费的五百万钱。裴侠肃清制止潜伏未露的坏人坏事,都像这一类。起初,裴侠曾生病疲惫不振,大司空宇文贵等一起来探问裴侠。裴侠所住的房屋,不能躲避风霜,宇文贵等人回来.向皇帝汇报此事.皇帝怜悯他贫苦,于是为他建房屋给十顷良田。 98.朱邑 朱邑字仲卿,庐江舒桐乡啬夫,廉平不苛,以爱利为行,未尝笞辱人,存问耆老孤寡,遇之有恩,所部吏民爱敬焉。迁补太守卒史,举贤良为大司农丞,迁北海太守,以治行第一人为大司农。为人淳厚,笃于故旧,然性公正,不可交以私。天子器之,朝廷敬焉。 是时,张敞为胶东相,与邑书曰:“明主游心太古,广延茂士,此诚忠臣竭思之时也。直敞远守剧郡,驭于绳墨,胸臆约结,固亡奇也。虽有,亦安所施?足下以清明之德,掌周稷之业,犹饥者甘糟糠,穰岁余梁肉。何则?有亡之势异也。昔陈平虽贤,须魏倩而后进;韩信虽奇,赖萧公而后信。故事各达其时之英俊,若必伊尹、吕望而后荐之,则此人不因足下而进矣。”邑感敞言,贡存贤士大夫,多得其助者。身为列卿,居处俭,禄赐以共九族乡党,家亡余财。 神爵元年卒。天子闵异,下诏称扬曰:“大司农邑,廉洁守节,退食自公,亡强外之交,束修之馈,可谓淑人君子,遭离凶灾,朕甚闵之。其赐邑子黄金百斤,以奉其祭祀。” 初,邑病且死,属其子曰:“我故为桐乡吏,其民爱我,必葬我桐乡,后世子孙奉尝我,不如桐乡民。”及死,其子葬之桐乡西郭外,民果共为邑起冢立祠,岁时祠祭,至今不绝。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廉平不苛 苛:苛刻。 B.未尝笞辱人 笞:抽打。 C.迁北海太守 迁:升官。 D.亦安所施 施:给予恩惠。 2.下列句子加线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故事各达其时之英俊 B.足下以清明之德 C.可谓淑人君子 D.以爱利为行 3.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①笃于故旧 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B.①足下以清明之德,掌周稷之业 ②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 C.①则此人不因足下而进矣 ②公等录录,所谓因人成事者也 D.①民果共为邑起冢立祠 ②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 4.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表现朱邑“廉洁奉公”的一组是 ①廉平不苛,以爱利为行。 ②直敞远守剧那,驭手绳墨,胸臆约结。 ③犹饥者甘糟糠,穰岁余梁肉。 ④廉洁守节,退食自公。 ⑤亡强外之交,束修之馈。 ⑥民果共为邑起冢立祠。 A.①②④ B.①②⑤ C.③⑤⑥ D.①④⑤ 5.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朱邑字仲卿,年轻时担任舒州桐乡县的啬夫官,他廉洁奉公,深受所辖区内百姓爱戴,因此被提升为北海太守。 B.张敞非常钦佩朱邑。他曾向朱邑诉说心中的不快,希望自己像陈平、韩信那样被推荐,为国效力。 C.朱邑位居高官,他将俸禄及赏赐供给九族乡里,家中无多余财产,死后,皇上曾赐给他儿子黄金以祭祀他。 D.朱邑死后,他儿子遵从父亲遗愿,将他安葬于最早为官的桐乡城西的地方,桐乡百姓为他修坟建祠,年年祭祀。 6.把下面的文字翻译成现代汉语。 身为列卿,居处俭,禄赐以共九族乡党,家亡余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D(D施:施展) 2.C(A故事:古,先例;今,文学作品的一种。B清明:古,清正廉明;今,二十四节气之一。D爱利:古,仁爱安利;今,贪图利益) 3.D(D替/被。A对。B凭借。C依靠) 4.D(②说的是敞的事。③是敞的陈述,没有谈及廉洁之事。⑤陈述的对象是民) 5.A(不是直接升迁) 6.朱邑身为列卿,平常生活节俭,而将俸禄赏赐供给九族乡里,家中没有多余的财产。(本题主要应正确翻译“居处俭、亡”等词语的意思) 参考译文: 朱邑,字仲卿,是庐江郡舒州人。朱邑年轻时担任舒州桐乡县的啬夫官,廉洁公平不苛刻,品行仁爱而安利,从来不曾抽打侮辱他人,相反地慰问老年孤寡的人,所遇之人都能得到他的恩惠,故他所辖区域内的吏民都非常爱戴他。朱邑后来被提升担任太守卒史,举贤良担任大司农丞,后升任北海太守,凭政绩品行第一担任大司农。他为人淳厚,对老朋友忠诚,但他秉性公正,不能用私心和他打交道。皇上器重他,朝廷内尊敬他。 这时张敞为胶东郡相,他给朱邑的信中说:“英明的君主注意远古,广招贤人,这实在是忠臣为国尽职尽力的时候。正值我远守政务繁忙的郡国,为法度所约束,就像马被驾驭一样,胸怀屈结,所以没有奇谋。即使有,那在什么地方施展呢?您以清正廉明之德,掌管司农大业,就像饥饿的人认为粗劣的食物好吃,丰收之年认为美食佳肴是多余的一样。为什么呢?这是有与没有的情势不同的结果。过去陈平虽然贤能,但必须有魏无知的推荐然后才能到朝廷;韩信虽然有奇才,但必须依赖萧何然后才能被皇上信任。过去的士大夫让当时才智出众的人都能施展其才,假若一定是伊尹、吕望这样的人然后才推荐他,那么这人不依靠您就能自己显露其才了。”朱邑感激张敞的话,被推荐的贤能的士大夫中,有很多得到过他的帮助。朱邑身为列卿,平常生活节俭,而将俸禄赏赐供给九族乡里,家中没有多余的财产。 神爵元年(前61年),朱邑死。皇上怜惜,下诏称赞他说:“大司农朱邑,廉洁有节操,减食以示节约,没有多余的交结,没有十条干肉的馈赠,可称得上是善良人和君子,他遭遇凶灾,我非常同情。特赐给朱邑的儿子黄金一百斤,祭祀他的父亲。” 起初朱邑患病快死的时候,叮嘱他的儿子说;“我原来担任桐乡官吏的时候,那里的百姓爱戴我,一定要将我埋葬在桐乡。我的后世子孙祭祀我,将比不上桐乡的百姓。”等到朱邑死后,他的儿子将他埋葬在桐乡西面的城外,百姓果然共同为朱邑修建坟茔,建立词堂,每年祭祀,到现在没有中断。 99.田叔 田叔者,赵陉城人也,为人刻廉自喜,喜游诸公。赵王张敖以为郎中。 汉七年,高祖过赵,赵王张敖自持案进食,礼恭甚,高祖箕踞骂之。是时赵相赵午等数十人皆怒,谓赵王曰:“王事上礼备矣,今遇王如是,臣等请为乱。”赵王啮指出血,曰:“先人失国,微陛下,臣等当虫出①。公等奈何言是!毋复出口矣!’于是贯高等曰:“王长者,不倍德。”卒私相与谋弑上。会事发觉,汉下诏捕赵王及群臣反者。于是赵午等皆自杀,唯贯高就系。是时汉下诏书:“赵有敢随王者罪三族。”唯孟舒、田叔等十余人赭衣自髡钳,称王家奴。贯高事明白,赵王敖得出,废为宣平侯,乃进言田叔等十余人。上尽如召见,与语,汉廷臣毋能出其右者,上说,尽拜为郡守、诸侯相。叔为汉中守十余年。 孝文帝既立,召田叔问之曰:“公知天下长者乎?”叔顿首曰:“故云中守孟舒,长者也。”是时孟舒坐虏入塞盗劫,云中尤甚,免。上曰:“先帝置孟舒云中十余年矣,虏曾一人,孟舒不能坚守,毋故士卒战死者数百人。长者固杀人乎?公何以言孟舒为长者也?”叔叩头对曰:“是乃孟舒所以为长者也。夫贯高等谋反,上下明诏起有敢随赵王,罪三族。然孟舒自髡钳,随赵王敖之所在,欲以身死之,岂自知为云中守哉!汉与楚相距,士卒罢敝匈奴冒顿新服北夷,来为边害,孟舒知士卒罢敝,不忍出战,士争临城死敌,如子为父,弟为兄,以故死者数百人。孟舒岂故驱战之哉!是乃孟舒所以为长者也。”于是复召舒以为云中守。后,景帝时,田叔为鲁相。 (选自《史记·田叔列传》) 【注】①虫出:指死不得葬。 1.对下面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祖箕踞骂之 箕踞:指傲慢的坐姿。 B.王长者不倍德 倍:背离,背叛。 C.然孟舒自髡钳 髡:剃去头发。 D.士争临城死敌 敌:敌人,仇敌。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①乃进言田叔等十余人 ②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 B.①公何以言盂舒为长者也 ②徐公何能及君也 C.①是乃盂舒所以为长者也 ②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D.①然孟舒自髡钳,随赵王敖之所在 ②然睹促织,隐中胸怀 3.下面加线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A公等奈何言是B.贯高事明白,赵王敖得出 C.孟舒不能坚守D.汉与楚相距 4.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都表现田叔有真知灼见的一组是 ①为人刻廉自喜,喜游诸公 ②上尽如召见,与语,汉廷臣毋能出其右者 ③唯孟舒、田叔等十余人赭衣自髡钳,称王家奴 ④孟舒岂故驱战之哉!是乃孟舒所以为长者也 ⑤王长者,不倍德 A.①③④ B.②④ C.③④ D.①②⑤ 5.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田叔因贯高等人的谋反及对赵王张敖的忠诚而受到牵连,后因真相大白又凭自己的才能被高祖任用。 B.赵王张敖因感激高祖的恩德,所以极力反对手下人因高祖的不礼貌而谋反,但手下人没有听从赵王的制止,致使赵王也获罪于高祖。 C.田叔认为盂舒是真正的长者,一是因为孟舒对赵王的忠诚;二是因为孟舒体恤下情,爱护士卒,士卒对他也是忠心耿耿。 D.孝文帝用人非常谨慎,在起用孟舒之前做了详细的调查,既了解他在高祖时的作为,也通过田叔证实了孟舒确为长者,然后方任命他为云中太守。 6.把下面的文字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王长者,不倍德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汉廷臣毋能出其右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D(敌:对抗。死敌:对抗到死) 2.B(B什么/怎么。A项“于是”。C项“……的原因”。D项“然而,但是”) 3.D(相距:相对抗或相对峙,现代汉语里是相互的距离) 4.B(③句体现了他的忠义) 5.D(孝文帝并没有事先就想用孟舒) 6.(1)王是忠厚的人,不肯违背道德。 (2)感到汉朝堂上没有能超出他们的人。((1)是判断句,要翻译出判断句的句式特点。(2)古代以右为尊) 参考译文: 田叔是赵国陵城人,做人严谨廉洁乐观,喜爱与众公交游。赵三张敖让他作了郎中。 汉七年时,高祖路过赵,赵三张敖亲自拿着案板进献食物,非常有礼貌,高祖很傲慢地坐着而骂他。这时赵的相赵午等几十人都很生气,对赵王说:“您事奉皇上的礼节很完备了,现在他对待您却是这样,我们等人请求作乱。”赵王咬破手指说:“我们的祖先失去国家,如果没有皇上,我们这些人都会死无葬身之地。你们等人怎么说这样的话!不要再说了。”于是贯高等人说:“王是忠厚的人,不肯违背道德。”最终私下里一起商量拭杀皇上。恰逢事情被发觉,汉下诏书抓捕起王及谋反的众臣。于是赵午等都自杀,只有贯高被抓。这时汉下诏书说:“赵有敢追随起王的人罪及三族。”只有孟舒、四叔等十余人穿红衣自己剃光头、脖子带销,称是赵家的奴隶。贯高的事情弄清楚后,赵王张敖得以出来,被废作了宜平候,于是向皇上称说田叔等十余人。皇上全都召见了他们,同他们对话,感到汉朝堂上没有能超出他们的人,皇上很高兴,全都封他们作了郡守、诸侯的相。四叔作了汉中太守十多年。 孝文帝即位后,召见田叔问他道:“你知道谁是天下忠厚的人吗?田叔叩头回答说:“以前的云中太守孟舒是忠厚的人。”这时孟舒因为强盗进入边塞抢劫,云中最严重,被免官。皇上说:“先帝让孟舒作云中太守十多年了,虏曾一度入侵,孟舒不能坚守城池,无故使战死的士卒有几百人。忠厚的人原本杀人吗?你凭什么说孟舒是忠厚的人呢?”田叔叩头回答说:“这就是孟舒是忠厚的人的原因。贯高等人谋反,皇上发下明确的诏令:有敢追随赵王的人罪及三族。然而孟舒自己剃光头、脖子带锁,随着赵王张敖到了他去的地方,想要为这件事而死,自己哪里知道能作云中太守呢!汉和楚相对抗时,士卒都很疲惫。匈奴冒顿刚收服了北方少数民族,前来侵犯边界,孟舒知道士卒都很疲惫,不忍心说出战,士卒据城抵抗,如同孩子为了父亲,弟弟为了兄长,因此死的人有几百。孟舒哪里是故意驱赶他们作战呢!这就是孟舒是忠厚的人的原因。”于是文帝又召见孟舒让他作了云中太守。 后来,景帝时候,田叔作了鲁相。 100. 王粲 王粲字仲宣,山阳高平人也。曾祖父龚,祖父畅,皆为汉三公。父谦,为大将军何进长史。进以谦名公之胄,欲与为婚,见其二子,使择焉,谦弗许。 献帝西迁,粲徙长安,左中郎将蔡邕见而奇之。时邕才学显著,贵重朝廷,常车骑填巷,宾客盈坐。闻粲在门,倒屣迎之。粲至,年既幼弱,容状短小,一坐尽惊。邕曰:“此王公孙也,有异才,吾不如也。吾家书籍文章,尽当与之。”年十七,司徒辟,诏除黄门侍郎,以西京扰乱,皆不就。乃之荆州依刘表。表以粲貌寝而体弱,不甚重也。表卒,粲劝表子琮,令归太祖。太祖辟为丞相掾,赐爵关内侯。太祖置酒汉滨,粲奉觞贺曰:“方今袁绍起河北,仗大众,志兼天下,然好货而不能用,故奇士去之。刘表雍容荆楚.坐观时变.自以为西伯可规。士之避乱荆州者,皆海内之俊杰也,表不知所任,故国危而无辅。明公定冀州之日,下车即缮其甲卒,收其豪杰而用之,以横行天下;及平江汉、引其贤俊而置之列位,使海内回心,望风而愿治,文武并用,英雄毕立,此三王之举也。”后迁军谋祭酒。魏国既建,拜侍中。博物多识,问无不对。时旧仪废弛,兴造制度,粲恒典之。 (《三国志·王莱传》)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以谦名公之胄 胄:后代。 B.诏除黄门侍郎 除:授予官职。 C.仗大众,志兼天下 兼:兼善,兼济(使……受益)。 D.兴造制度,粲恒典之 典:掌管,主持。 2.下列各句中画线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时邕才学显著 B.方今袁绍起河北,仗大众 收其豪杰而用之,以横行天下 D.时旧仪废弛,兴造制度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①年既幼弱,容状短小 ②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 B.①然好贤而不能用,故奇士去之 ②溪虽莫利于世,而善鉴万类 C.①乃之荆州依刘表 ②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D.①文武并用,英雄毕力 ②并虫亦不能行捉矣 4.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王粲才能突出的一组是 ①左中郎将蔡邕见而奇之 ②才学显著,贵重朝廷 ③闻粲在门,倒屣迎之 ④年既幼弱,容状短小 ⑤年十七,司徒辟,诏除黄门侍郎 ⑤魏国既建,拜侍中 ⑦博物多识,问无不对 A.①②③⑤ B.①③⑤⑦ C.②③④⑥ D.②④⑤⑦ 5.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粲出身名门,才貌双全,少年得志,历仕汉魏二朝,直到进入朝廷的政治中心。 B.王粲在政治上依附曹操,曹操父子也倚重王粲。 C.当时袁绍、刘表都是地方割据势力,他们不能得天下的原因之一是不能重用人才,而曹操则与他们相反,这也是曹操能统一中国北方的重要原因之一。 D.在曹魏政权建立之初,王粲给魏国订立制度,发挥了重要作用,也实现了自己的政治抱负。 6.把下面的文字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好贤而不能用,故奇士去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博物多识,问无不对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C(兼:兼并) 2.D(A显著:古,著名;今,明显。B大众:古,众多;今,泛指群众。C横行:古,纵横驰骋,所向无阻,褒义;今,依仗暴力做坏事) 3.D(A连词,表示并列关系。B连词,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但是”。C连词,相当于“于是”。D副词,相当于“一齐”/连词,相当于“连”) 4.B(②陈述的对象是“邕”,而不是“粲”。④写的是他的容状。⑤说的是他的履历) 5.A(“才貌双全”说法不当,文中说“容状短小”,“表以粲貌寝而体弱”) 6.(1)但是他看重人才却不能任用,所以杰出之士都离开了他。 (2)他学识渊博,询问他的问题,他没有不回答的。((l)“好贤”即“奇上”,即人才。“去之”即离开他。(2)“不对”即不回答) 参考译文: 玉粲字仲宜,山阳郡高平县人。曾祖父龚,祖父畅,都作过汉朝的三公。父谦,任大将军何进的长史。何进因为王谦是名公的后代,想与他联姻,叫他的两个儿子见王谦,让王谦选择,但王谦不同意。 汉献帝西迁,王粲也迁到长安,左中郎将蔡邕一见到他就认为他非同寻常。当时蔡邕以高才博学而著名,在朝廷中地位很高,经常车马填巷,宾客满座。听说王粲在门外求见,还没有来得及穿好鞋子就跑出去迎接他。王粲进来之后,年纪既小,身材又矮,一座皆惊一蔡邕说:“这是王公的孙子,有非凡的才学,我比不上他。我家的书籍文章,要全部送给他。”十七岁时,司徒举用他为僚属,天子又下诏任命为黄门侍郎,由于长安局势动乱,他都没有就任。后来到荆州去依附刘表。刘表因为他其貌不扬,身体虚弱,不很重视他。刘表死后,王粲劝刘表的儿子刘琼归顺太祖。太祖任命他为丞相掾,赐爵关内侯。太祖在汉水之滨摆设酒宴,王粲举觞祝贺说:“方今袁绍起于河北,依仗人马众多,一心兼并天下,但是他好贤却不能用,所以杰出之士都离开了他。刘表在荆州从容不迫,坐观时变,自以为可以作为今天的周文王。避乱荆州的士人,都是海内的俊杰,而刘表不知任用,因此国家危难而没人辅佐。您平定冀州的时候,下车便整顿军队,收其豪杰加以任用,以便横行天下,平定江汉之后,又选拔这里的贤人俊士,把他们放在适当的官位,使天下归心,盼望您来治理,文武并用,英雄尽力,这是夏、商、周三王的作法啊。”后来被提升为军谋祭酒。魏国建立之后,被任命为侍中。他学识渊博,问无不答。当时旧的礼仪废弛,建立各种制度,经常是由王粲主持。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