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复习文言文阅读练习 (6) 101.张逸 张逸字大隐,郑州荥阳人。进士及第,知襄州邓城县,有能名。知州谢泌将荐逸,先设几案,置章其上,望阔再拜曰:“老臣为朝廷得一良吏。”乃奏之。他日引对,真宗问所欲何官,逸对日;“母老在家,愿得近乡一幕职官,归奉甘旨足矣。”授澶州现察推官,数日,以母丧去。服除,引对,帝又固问之,对回:“愿得京官”。特改大理寺丞。帝雅贤泌,再召问逸者,用泌荐也。知长水县,时王嗣宗留守西京,厚遇之,及徙青神县,贫不自给,嗣宗假奉半年使办装。既至县,兴学校,教生徒。后邑人陈希亮、杨异相继登科,逸改其居曰桂枝里。累迁尚书兵部郎中.知开封府。有僧求内降免田税,而逸固执不许。仁宗曰:“有司能守法,朕何忧也。”以枢密直学士知益州。逸凡四至蜀,谙其民风。华阳驺长杀人,诬道旁行者,县吏受财,狱既具,乃使杀人者守囚。逸曰:“囚色宽,守者气不直,岂守者杀人乎?”囚始敢言,而守者果服,立诛之,蜀人以为神。会岁旱,逸使作堰壅江水,溉民田,自出公租减价以振民。初,民饥多杀耕牛食之,犯者皆配关中。逸奏:“民杀牛以活将死之命,与盗杀者异,若不禁之,又将废穑事。今岁少稔,请一切放还,复其业。”报可。未几,卒于官。 (《宋史·张逸传》)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望阙再拜日 阙:皇宫。 B.及徙青神县 徙:迁移。 C.逸凡四至蜀,谙其民风 谙:熟悉。 D.自出公租减价以振民 振;救济。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数日,以母丧去 以枢密直学士知益州 B.既至县,兴学校,教生徒 县吏受财,狱既具 C.乃奏之,他日引对 乃使杀人者守国 D.自出公租减价以振民 民杀牛以活将死之命 3.下列句子中加线的部分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先设几案,置章其上 置章其上:把奏章放在它的上面。 B.服除,引对,帝又固问之 固问之:坚持问他想当什么官。 C.及徙青神县,贫不自给 贫不自给:贫穷得自己不能给官府钱财。 D.请一切放还,复其业 一切放还:一律释放他们回来。 4.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能说明张逸是“良吏”的一组是 ①母老在家,愿得近乡一幕职官。 ②嗣宗假奉半年使办装。 ③后邑人陈希亮、杨异相继登科,逸改其居曰桂枝里。 ④有司能守法,朕何忧也。 ⑤囚色冤,守者气不直,岂守者杀人乎? ⑥饥多杀耕牛食之,犯者皆配关中。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④⑥ D.②③⑤ 5.以下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受皇帝重视的谢泌向朝廷推荐张逸,皇帝两次问张逸想做什么官,并按其意愿授官。 B.张逸知长水县,为官很清廉。在青神县任官很重视教育,使得当地出了陈希亮、杨异这样的人才。 C.张逸知开封府,某僧人请求由皇帝下令免田税,张逸报告皇帝处理此事,因此皇帝称赞他能严明执法。 D.张逸知益州,能明察案情而惩处杀人却诬告他人的华阳驺长,曾上书朝廷放还因饥饿杀耕牛食肉面犯罪发配的人。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帝雅贤泌,再召问逸者,用泌荐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 。 (2)有僧求内降免田税,而逸固执不许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B(徙:调任) 2.A(A第一个“以”是介词,相当于“因为”,第二个“以”是介词,相当于“凭”。B两个“既”都是时间副词,相当于“……以后”。C两个“乃”都相当于“于是”。D两个“以”都是连词,相当于“来”) 3.C(“不自给”是“不能依靠自力生活”的意思,“给”指“供应生活物品”) 4.D(①句说明张逸孝敬母亲,⑤句所说是客观情况。而②③④⑤句都能说明张逸是良吏。有①⑥的项不选) 5.C(“张逸报告皇帝处理此事”不合文意,实际是张逸坚持自己的见解不允许) 6.(1)皇帝一向认为张泌贤良,两次召见询问张逸,是因为张泌推荐他。 (2)有个僧人请求由皇帝直接下令兔除田地赋税,可是张逸坚持自己的见解不允许。((1)雅:一向。贤:认为贤良。用:因为(2)固执:坚持自己的意见不允许) 参考译文: 张逸字大隐,是郑州莱阳人。他考中进士,主管襄州邓城县政事,很有才能出众的名声。知州谢泌将推荐张逸,先摆好几案,把参章放在它的上面,望着皇宫的方向拜了又拜说:“老臣我为朝廷选到了一个好官吏。”于是上奏章推荐张逸。后来一天召引张逸入宫回答皇帝问题,真宗问张逸想要做什么官,张逸回答说:“母亲年老在家乡,希望得到靠近家乡的一地方长官下属官吏的官职,回去奉养母亲就满足了。”朝廷任命他做澶州观察推官,过了几天,因母亲丧事免去官职。服丧期满,召引入宫回答皇帝问题,皇帝又坚持问他想做什么官,张逸回答说:“希望得到京城官职。”朝廷特地改任他为大理寺丞。皇帝一向认为谢泌贤良,两次召见询问张逸,是因为谢泌推荐他。后来张逸主管长水县政事,这时王嗣宗留守西京,很优厚地对待他,等到张逸调任青神县,贫穷得不能依靠自力生活,王嗣宗借给他半年俸禄让他治办行装。到青神县以后,他兴办学校,教授学生。后来县邑人陈希亮、杨异相继考中进士,张逸改他们居地名字叫“桂枝里”。他多次升官,到尚书兵部郎中,主管开封府政事。有个僧人请求由皇帝直接下令免除田地赋税,可是张逸坚持自己的见解不应允。宋仁宗说:“主管官员能守法,我忧虑什么呢。”他凭枢密直学士主管益州政事。张逸总共四次到蜀地,熟悉那里民风。华阳县掌管车马的官吏杀了人,他诬告道旁走路的人,县府官吏接受了钱财,案子审定以后,张逸于是让杀人的人看守囚犯。张逸说:“囚犯脸色看出冤枉,看守的人神态不正,是否看守的人杀了人呢?”囚犯才敢说话,看守的人果然认罪,立刻杀了他,蜀地人认为他很神灵。恰逢一年大旱,张逸让人们筑堰堵江水,灌溉民田,自己拿出官府积蓄的粮食减价卖出来救济百姓。起初,百姓饥饿多有人杀耕牛吃肉,因这样获罪的人都发配关中。张逸上奏章说:“百姓杀牛来救活将要死的性命,与偷盗杀牛的不同,可是如果不禁止杀牛,又将要荒废种庄稼的事。今年庄稼稍稍成熟,请求一律释放他们回来,恢复他们的生业。”朝廷答复批准。不久,他死在官任。 102.苏威 苏威字无畏,京兆武功人也。高顈屡言其贤,高祖亦素重其名,召之。及至,引入卧内,与语大悦。拜太子少保,俄兼纳言。民部尚书。威上表陈让,诏曰:“舟大者任重,马骏者远驰。以公有兼人之才,无辞多务也。”威乃止。初,威父在西魏,以国用不足,为征税之法,颇称为重。既而叹曰:“今所为者,正如张弓,非乎世法也。后之君子.谁能弛乎?”威闻其言.每以为己任。至是,奏减赋役,务从轻典,上悉从之。威见宫中以银为幔钩,因盛陈节俭之美以谕上。上为之改容,雕饰旧物,悉今除毁。寻复兼大理卿、京兆尹、御史大夫,本官悉如故。治书传御史梁毗以威领五职,安繁恋剧,无举贤自代之心,抗表劫威。上曰:“苏威朝夕孜孜,志存远大,举贤有阙,何遽迫之!”谓朝臣曰;“苏威不值我.无以措其言,我不得苏成,何以行其道?杨素才辩无双,至若斟酌古今,助我宣化,非威之匹也。”其见重如此。隋承战争之后,宪章舛驳,上今朝臣厘改旧法,为一代通典。律令格式,多威所定,世以为能。国子博士何妥奏威与礼部尚书卢恺等共为朋党,上令蜀王秀、上柱国虞庆则等杂治之,事皆验。上以《宋书·谢晦传》中朋党事,令威读之。威惶惧,免冠顿首。上曰:“谢已晚矣。”于是免威官爵。知名之士坐威得罪者百余人。 《隋书卷四十一列传第六·苏威》)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舟大者任重 任:任务。 B.后之君子,谁能弛乎 弛:放松,减轻。 C.苏威不值我,无以措其言 值:遇到。 D.上令朝臣厘改旧法 厘:订正,改正。 2.下列各句中加线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不相同的一项是 雕饰旧物.悉命除毁 B.至若斟酌古今 C.隋承战争之后,宪章舛驳 D.律令格式,多威所定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以国用不足,为征税之法 洎牧以谗诛,邯郸始为郡 B.威闻其言,每以为己任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C.何遽迫之 终继五国迁灭,何哉 D.知名之士坐威得罪者百余人 君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4.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苏威深得高祖器重的一组是 ①及至,引人卧内,与语大悦 ②以公有兼人之才,无辞多务也 ③上为之改容,雕饰旧物,悉命除毁 ④我不得苏威,何以行其道 ⑤上令朝臣厘改旧法,为一代通典 ⑥上以《宋书·谢晦传》中朋党事,令威读之 A.①②④ B.①②⑤ C.③④⑥ D.③⑤⑥ 5.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威以贤能著称,故高祖征召他,认为他凭着出众的才华,可以兼任多职。当言官弹劾他贪恋权位时,高祖认为即使他在举荐贤能方面有缺点,也不应苛责。 B.苏威力主采取较轻的赋税和劳役制度,他把改变以国家资财不足而制定的重税之法作为自己的使命,以实现父亲的未竟之志。 C.苏威的为政之才深得高祖器重。高祖认为,杨素才辩天下无双,是在斟酌古今得失,帮助君主宣扬教化方面,是无法与苏威匹敌的。 D.苏威与礼部尚书卢恺等人结为朋党,被揭发查实后,他虽然认了错,但并没有能得到皇上的宽恕,也因此冒犯了许多当时有名望的士大夫。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奏减赋役,务从轻典,上悉从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不得苏威,何以行其道?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A(任:负荷\承担) 2.C(宪章:古,典章制度;今,具有宪法作用的文件.ABD中加线的词古今义同) 3.B(A介词相当于“因为”.B。代词,相当于“他的”、副词相当于“可要”。C为什么D结构助词,表定语后置。) 4.A 5.D(“也因此冒犯了许多当时有名望的士大夫”叙述不当,应为“因苏威而获罪的有名人士有一百多人。” “得罪”文中是获罪的意思) 6.(1)苏威奏请皇上减轻赋税和劳役,致力于采用交轻的制度,皇上全都听从了他。 (2)我没有得到苏威,又靠谁来实行我的主张。 参考译文: 苏威字无畏,京兆府万年人。高颍多次称他贤能,高祖也一向重视他的名望,就征召他。到了之后,高祖请他进卧室,跟他交流,非常高兴。任命他为太子少保,不久又让他兼作纳言、民部尚书。苏威尚书陈情辞让,高祖下诏说:“大船当负荷重载,骏马当长途奔驰。因为你一人兼有许多人的才华,不要推辞多任事务。” 苏威才没有推辞。当初,苏威的父亲在西魏任度支尚书,因为国家资财不足,制定了征税的法令,被认为很重。不久苏威的父亲就感叹说:“现在做的,就如同拉紧弓弦,不是平常时代的法令制度。后代的君子,谁能够放松它呢?” 苏威听了这些话,常常把这作为自己的责任。到了此时,苏威奏请皇上减轻赋税和劳役,致力于采用较轻的制度,皇上全都听从了他。苏威见到皇宫中用白银制作帷幔的钩子,就极力陈说节俭的美德来告戒皇上。皇上为此而改变了神色,对于旧有的雕琢文饰的器物,全都命人清除毁坏。不久又兼任了大理卿、京兆尹、御史大夫,原任的官职全都依旧。治书侍御史梁毗认为苏威兼任五个职务,贪恋于繁多的权位,没有举荐贤能代替自己的心思,就上表极谏弹劾苏威。皇上说:“苏威早晚勤勉不懈,有远大的志向,在举荐贤能方面有些缺点,为什么逼迫他呢。”于是就对朝中的大臣说:“苏威没有遇到我,就没有办法施行他的见解;我没有得到苏威,又靠谁来实行我的主张?杨素才辩,天下无双,至于说到与苏威匹敌的。”他就是这样被看重。隋朝接连于战争之后,法令规章错乱混杂,皇上命令朝臣改正旧的法令,作为一朝通用的典章制度。法令的标准、式样,大多是苏威制定的,世人都认为他有才能。国子博士何妥上奏揭发苏威和礼部尚书卢恺等人互相勾结,成为朋党,皇上就命令蜀王杨秀、上柱国虞庆则等人共同处理这个案件,所揭发的事情都得到了验证。皇上拿《宋书。谢晦传》中有关朋党的史事让苏威阅读。苏威害怕,脱下了官帽叩头认错。皇上说:“认错已经晚了。”于是就免除了苏威的官职和爵位。由于苏威而获罪的有名的士人有有一百多人。 103.桓阶 桓阶字伯绪,长沙临湘人也。仕郡功曹,太守孙坚举阶孝廉,除尚书郎.父丧还乡里。会坚击刘表战死.阶冒难诣表乞坚丧,表义而与之。后太祖(曹操)袁绍相拒于官渡.表举州以应绍。阶说其太守张羡曰:“夫举事而不本于义,未有不败者,故齐桓率诸侯以尊周,晋文逐叔带以纳王。今袁氏反此,而刘牧应之,取祸之道也。明府欲立功明义,全福远祸,不宜与之同也。”羡曰:“然则何向而可?”阶曰:“曹公虽弱,仗义而起,救朝廷之危,奉王命而讨有罪,孰敢不服?今若举四郡保三江以待其来,而为之内应,不亦可乎?”羡曰:“善。”乃举长沙及旁三郡以拒表,遣使诣太祖,太祖大悦。会绍与太祖连战,军未得南。而表急攻羡,羡病死。城陷,阶遂自匿。久之,刘表辟为从事祭酒,欲妻以妻妹蔡氏。阶自陈已结婚,拒而不受,因辞疾告退。太祖定荆州,闻其为张羡谋也,异之,辟为丞相掾主簿,迁赵郡太守。魏国初建,为虎贲中郎将、侍中,时太子未定,而临淄侯(曹)植有宠。阶数陈文帝(曹丕)德优齿长,宜为储副,公规密谏,前后恳至。又毛玠、徐奕以刚蹇少党,而为西曹掾丁仪所不善,仪屡言其短,赖阶左右以自全保。其将顺匡救,多此类也。 (《三国志·魏书·桓阶传》) 1.对下列句子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守孙坚举阶孝廉 举:推荐。 B.而刘牧应之 应:应付。 C.奉王命而讨有罪 讨:讨伐。 D.阶数陈文帝(曹丕)德优齿长 齿:年。 2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故齐桓率诸侯以尊周 欲妻以妻妹蔡氏 B.会坚击刘表战死 绍与太祖连战 C.而为之内应 闻其为张羡谋也 D.今若举四郡保三江以待其来 其将顺匡救,多此类也 3.下列各句中加线的词,不属于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A.明府欲立功明义,全福远祸 B.会绍与太祖连战,军未得南 C.异之,辟为丞相掾主簿 D.时太子未定,而临淄侯(曹)植有宠 4.下列五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桓阶有胆识的一组是 ①阶冒难诣表乞坚丧。 ②乃举长沙及旁三郡以拒表,遣使诣太祖。 ③城陷,阶遂自匿。 ④阶自陈已结婚,拒而不受。 ⑤公规密谏,前后恳至。 A.①②③ B.②④ C.①④⑤ D.③⑤ 5.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曹操与袁绍在官渡对抗,刘表投向袁绍一边,桓阶说服太守张羡站在曹操一方抗拒刘表。 B.刘表用手段拉拢桓阶,桓阶不为所动。曹操听说桓阶曾为张羡出谋略,因而重用桓阶。 C.魏国刚建立,在确定太子问题上,桓阶多次向魏文帝恳切陈述自己的见解。 D.毛玠、徐奕为人刚直少同党,西曹掾丁仪与他们不友好,出言攻击他们,全靠桓阶施加影响而使他们能自我保全。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宜与之同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表义而与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B(应:响应) 2.A(第一个“以”是表目的的连词“来”,第二个“以”是介词“把”。B两个“会”都是“适逢”。C两个“为”都是介词“为”。D两个“其”都是代词“他”) 3.D(A项“全”“远”都是形容词使动用法,B项“南”是名词用作动词,C项“异”是形容词意动用法,D项“宠”是“宠爱”,非词类活用) 4.C(②句是张羡做的事,③句是桓阶灵活做事,有②③的项不选) 5.C(“多次向魏文帝恳切陈述自己的见解”与文意不合,应是多次向曹操(太祖)陈述魏文帝道德优秀,年龄比曹植大) 6.(1)不应该跟他做法相同。 (2)刘表认为他讲道义而赞许他。(本题翻译需要注意遵循信、达、雅的翻译原则) 参考译文: 桓阶字伯绪,是长沙临湘人。他先是做郡功曹官。长沙太守孙坚推荐桓阶为孝廉,朝廷任命他做尚书郎,因父亲去世回到乡里。正赶上孙坚攻打刘表战死,桓阶冒着危难到刘表处请求参加孙坚丧事,刘表认为他讲道义而赞许他。后来魏太祖(曹操)与袁绍在官渡相互对抗,刘表占据荆州来响应袁绍。桓阶劝说长沙大守张羡:“办大事不从道义出发,没有不失败的,所以齐桓公率领诸侯来尊崇周天子,晋文公驱逐了叔带来接纳周王。现在袁绍违反了这一点,可是刘表响应他,这是招致灾祸的做法。您想要建立功业,昭明道义,保全福禄远离灾祸,不应该跟他做法相同。”张羡说:“既然如此,那么我倾向哪一方才行呢?”桓阶说:“曹公虽然力量弱小,但依仗道义而起兵,拯救朝廷的危难,接受皇帝命令而讨伐有罪的人,谁敢不服从?现在如果占据。郡据有三江之地来等待曹公来到,为他做内应,不也行吗?”张羡说:“好。”于是占据长沙以及旁边三郡来抗拒刘表,派使臣到魏太祖那里。魏太祖非常高兴。正赶上袁绍与魏大祖接连交战,大祖的军队未能向南进发。刘表紧急攻击张羡,张羡病死。长沙城被攻陷,桓阶于是自己躲藏起来。过了很久,刘表征召他做从事祭酒,想要把妻子的妹妹蔡氏嫁给他。桓阶自己说已经结婚,拒绝接受这门婚事,于是说生病辞退职位。魏太祖平定荆州,听说桓阶为张友谋划大事,认为他与众不同,征召他做丞相椽主簿,提升为赵郡大守。魏国刚刚建立,桓阶做虎贲中郎将、侍中,当时太子未确定,临淄侯曹植受宠爱。桓阶多次陈述魏文帝(曹丕)道德优秀,年龄比曹植大,应该立为皇位继承人,他公开规劝秘密进谏,在太祖面前背后恳切极了。再有毛玠、徐奕因刚正少有同党,受到西曹掾丁仪的不友好对待,丁仪多次说他们的坏话,全靠桓阶施加影响来使他们自我保全。桓阶能顺随助成好事,匡正补救政事过失,多有这类事情。 104.杨掞 杨掞字纯父,抚州临川人。少能词赋,里陈氏馆之教子,数月拂衣去。用故人荐,出淮阃杜杲幕,杲曰:“风神如许,它日不在我下。”由是治法征谋多咨于掞。逾年,安丰被兵,掞慨然回:“事亟矣,掞请行。” 乃以奇策解围.奏补七官。掞念置身行伍间.骑射所当工。夜以青布籍地,乘生马以跃,初过三尺,次五尺至一丈,数闪跌不顾。制置使孟珙辟于幕,尝用其策为“小子房”,与之茶局,周其资用。掞以本领钱数万费之,总领贾似道稽数责偿.珙以白金六百个掞偿之.掞又散之宾客,酣歌不顾。似道欲杀之,掞曰:“汉高祖以黄金万斤付陈平,不问出入,公乃顾此区区,不以结豪杰之心邪?”似道始置之。洪尝宴客,有将校语不逊,命斩之,掞从容回:“斩之诚是,第方会客广谋议.非其时非其地也。”珙大服。来几,有大将立功.珙坐受其拜,掞为动色,因叹曰:“大将立功,庭参纳拜,信兜鍪不如毛锥子也。”于是谢绝宾客.治进士业.遂登第.调麻城尉。向士壁守黄州.檄入幕,寻以战功升三官。赵葵为京湖制置使,掞与偕行,王登于沙市,极掞至夜分,掞退回:“王景宋满身是胆,惜久沉细者,如掞副之,何事不可为也?但恐终以勇败。”后登死,人以为知言。逾时,士壁守峡州,招之,病不果行而卒。 (《宋史·杨掞传》) 1.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是治法征谋多咨于掞 征谋:征战的计谋。 B.总领贾似道稽数责偿 稽数:核实数目 C.珙坐受其拜,掞为动色 动色:生气变脸色。 D.惜欠沉细者 沉细:沉稳细致。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里陈氏馆之教子,数月拂衣去 次五尺至一丈,数闪跌不顾 B.用故人荐,出淮阃杜果幕 尝用其策为“小子房” C.乃以奇策解围,奏补七官 公乃顾此区区,不以结豪杰之心邪 D.寻以战功升三官 但恐终以勇败 3.下列各句中画线的词语,古今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A.乃以奇策解围,奏补七官 B.掞以本领钱数万费之 C. 有将校语不逊,命斩之. D. 掞从容曰:“斩之诚是……” 4.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能够表现出杨掞力求上进的一组是 ①风神如许,它日不在我下。 ②事极矣,掞请行。 ③夜以青布籍地,乘生马以跃 ④掞以散之宾客,酣歌不顾。 ⑤于是谢绝宾客,治进士业。 A,①②④ B.③④ C③⑤ D.①②⑤ 5.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杨掞出任驻淮将帅杜杲的幕僚,杜果很器重他,多次向他咨询政治军事方面的事。安丰被敌兵包围,情况危急时,他主动提出前去,用奇策解围。 B.杨掞能非常刻苦地训练自己的军事本领。在制置使盂珙手下为官时,曾因财务事招致贾似道要杀他,杨掞不惜金钱结交豪杰说服贾似道赦免了他。 C.杨掞曾说服孟珙不斩宴客时出语不逊的手下军官。后来有大将立了功,庆贺时盂珙竟傲慢地坐着接受杨掞拜见,杨掞很受触动 ,于是专心学业,后中进士,调任麻城县尉。 D.杨掞受向士壁征召人其幕府,不久立战功升官。后来在沙市同王登畅谈到半夜,回来后他说,王登勇敢有胆量,恐怕会因不够沉稳细致而失败。王登死后,人们认为他的话是知人之言。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于是谢绝宾客,治进士业,遂登第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方会客广谋议,非其时非其地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C(动色:变了脸色) 2.D(A第一个“数”是数量词“几个”的意思,第二个“数”是副词“多次”的意思。B第一个“用”是介词,相当于“因为”,第二个“用”是动词,相当于“采用”。C第一个“乃”是连词,相当于“于是”,第二个“乃”是副词,相当于“竟”。D两个“以”都是介词,相当于“因为”) 3.B(本领:古,自己掌管,动词;今,才能、能力) 4.C(①句是杜杲称赞杨?的话,②句是杨?勇敢接受任务,④句是杨谈?豪爽结交客人) 5.C(A项“庆贺时孟珙竟傲慢地坐着接受杨控?拜见”不合文意,这里是接受立功大将的拜见) 6.(1)于是他谢绝了宾客,研究进士学业,于是考中进士。 (2)但是现在正会集宾客多方征集计谋建议,斩他不是这个时候也不是这个地方。((1)是一个顺承复句,要翻译出这种句式的特点。①第:但。方:正) 参考译文: 杨掞字纯父,是抚州临川县人。青年时能写词赋,乡里有个姓陈的人家请他住在客舍里教儿子,过了几个月他拂衣离去。后来因为老朋友推荐,他出任驻淮地将帅杜杲的幕僚,杜果说:“杨掞有如此的风度神采,将来不会在我之下。”从此治政方法征战计谋多向杨掞咨询。过了一年,安丰被敌兵包围,杨掞激动地说:“情况很紧急了,我请求前去。”他于是用奇策解了围,杜杲上奏朝廷任命他为七品官员。杨掞考虑自己身处军队中,骑马射箭是应当擅长的。晚上他把青布垫放在地上,骑着不熟悉的马跳跃,起初跳过三尺高,接着跳过五尺至一丈高,多次闪失跌倒他也不顾。制置使孟珙征召他到幕府,曾采用他的计策,称他为“小子房”(汉代的张良,字子房),盂珙和他喝茶下棋,周济他财物。杨掞把自己掌管的财务钱几万耗用了,总管财务的贾似道核实数目责令偿还,孟珙把六百两银子给杨掞让他偿还,杨换掞又把这些钱分给了宾客,饮酒欢歌不顾念偿还钱财之事。贾似道想要杀他,杨掞说:“汉高祖把万斤黄金交给陈平,不过问钱的出入,您竞顾念这区区的钱财,却不用这钱财结交豪杰的心吗?”贾似道这才赦免了他。孟珙曾宴请宾客,有个手下军官出话不逊,孟珙命令斩他,杨掞从容地说:“斩了他确实对,但是现在正会集宾客多方征集计谋建议,斩他不是这个时候也不是这个地方。”孟珙很信服他的话。不久,有个大将立了功,孟珙坐着接受那个大将拜见,杨掞为此脸色有了变化,于是感叹道:“大将立了功,却要到官长庭前低头行拜见之礼,实在是头盔(指代军人)不如毛笔(指代文官)啊。”于是他谢绝了宾客,研究进士学业,于是考中进士,调任麻城县尉。向士壁驻守黄州,用公文召他入幕府,不久他因战功升为三品官员。赵葵做京湖制置使,杨掞与他一起前去,王登在沙市迎接,杨掞和王登畅谈到半夜,杨掞回来说:“王景宗(王登,字景宗)浑身是胆,可惜不够沉稳细致,如果我帮助他,什么事情不能办成呢?只是恐怕他因勇敢而失败。”后来王登死了,人们认为杨掞的话是知人之言。过了一段时间,向士壁驻守峡州,招他前去,杨掞生病没有成行而去世。 105.辛毗 辛毗字佐治,颖川阳翟人也。文帝践阼,欲徙冀州士家十万户实河南。时连蝗民饥,群司以为不可,而帝意甚盛。毗与朝臣俱求见,帝知其欲谏,作色以见之,皆莫敢言。毗曰:“陛下欲徙士家,其计安出?”帝曰:“卿谓我徙之非也?”毗曰:“诚以为非也。”帝曰:“吾不与卿共议也。”毗曰:“陛下不以臣不肖,置之左右,侧之谋议之官,安得不与臣议邪!臣所言非私也,乃社稷之虑也,安得怒臣!”帝不答,起入内;毗随而引其裾,帝遂奋衣不还,良久乃出,曰:“佐治,卿持我何太急邪?”毗曰:“今徙,既失民心,又无以食也。”帝送徙其半。 明帝即位,进封颖乡候,邑三百户。时中书监刘放、令孙资见信于王,制断时政,大臣莫不交好,而毗不与往来。冗从仆射毕轨表言:“尚书仆射王思精勤旧史,忠亮计略不如辛毗,毗宜代思。”帝以访放、资,放、资对曰:“陛下用思者,诚欲取其效力,不贵虚名也。毗实亮直,然性刚而专,圣虑所当深察也。”遂不用,出为卫尉。 帝方修殿舍,百姓劳役,毗上疏曰:“窃闻诸葛亮讲武治兵,而孙权市马辽东,量其意指,似欲相左右。备豫不虞,古之善政,而令者宫室大兴,加连年谷麦不收。唯陛下为社稷计。”帝报曰:“二虏未灭而治宫室,直谏者立名之时也。夫王者之都,当及民劳兼办,使后世无所复增,是萧何为汉规摹之略也,今卿为魏重臣,亦宜解其大归。” 青龙二年,诸葛亮出渭南。乃以毗为大将军军师,使持节;六军皆肃,准毗节度,莫敢犯违。亮卒,复还为卫尉。薨,谥回肃侯。 (《三国志·魏书》)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欲徙冀州士家十万户实河南 徙:迁移。 B.毗随而引其据 引:拉.扯。 C.帝以访放资 访:拜访 D.谥曰肃侯 谥:大臣死后朝廷赐给名号。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卿谓我徙之非也 乃社稷之虑也,安得怒臣 B.时中书监刘放、今孙资见信于王 兰芝初还时,府吏见丁宁 C.帝知其欲谏,作色以见之 陛下不以臣不肖,置之左右 D.唯陛下为社稷计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3.下列句于中加线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A.量其意指,似欲相左右 B.群司以为不可,而帝意甚盛 C.大臣莫不交好,而毗不与往来 D.陛下用思者,诚欲取其效力,不贵虚名也 4.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辛毗“刚亮公直”的一组是 ①毗曰:“诚以为非也。” ②毗随而引其裾,帝遂奋衣不还 ③毗实亮直,然性刚而专 ④明帝即位,进封颖乡候,邑三百户 ⑤大臣莫不交好,而毗不与往来 ⑥六军皆肃,准毗节度,莫敢犯违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②⑤ D.③④⑥ 5.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进谏方式上,辛毗“引裾”而谏,与邹忌之讽齐王有所不同。 B.刘放、孙资基本同意毕轨的意见,让辛毗取代王思担任尚书仆射所以及时上奏明帝,可是明帝“不用”。 C.辛毗以形势严峻、谷物不收为由,劝阻明帝大兴宫室,但是明帝为现在建宫室符合萧何之略,责备辛毗不识大体。 D.辛毗在担任大将军军师期间,调度指挥,全军整肃,充分显示了的治兵才能,可惜未得重用。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帝知其欲谏,作色以见之,皆莫敢言。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 (2)臣所言非私也,乃社稷之虑也,安得怒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C(访:咨询) 2.D(D唯:希望。A之:代词,指户口/结构助词,相当于“的”。B见:表示被动,相当于“被”/表示对自己怎么样。C以:连词,同“而”/认为) 3.A(左右:古,动词,左右呼应;今,名词,表示方位) 4.C(③是贬辛毗的话。④与“公直”无关。⑤表现其治兵才能) 5.B(刘。孙不同意毕的意见,且不是“及时上奏”) 6、(1)文帝知道他们想进谏,便表情严肃地接见,他们都不敢说话。 (2)我所说的不是私事,而是国家的忧虑,怎么能对我发怒呢!((1)作色:作出一种严肃的脸色。(2)安得怒臣:怎能对我发怒呢) 参考译文: 辛毗字佐治,颖川阳翟人。魏文帝登基后,想迁移冀州的十万户人家去充实河南。当时连年蝗灾,百姓饥饿,各部门都以为不可以这样做,可是文帝决心很大。辛毗与大臣一起上朝求见皇上,文帝知道他们想进谏,便表情严肃地接见,他们都不敢说话。辛毗说:“陛下想迁移户口,这个主意是怎么提出的呢?”文帝说:“你认为我迁移户口不对么?”辛毗说:“确实认为不对。”文帝说:“我不跟你一起议论、”辛毗说:“陛下不以为我没有才能,安置我在身边,让我杂在谋议之官的行列里,怎么能不和我议论呢?我所说的不是私事,而是国家的忧虑,怎么能对我发怒呢?”文帝不回答,起身往宫里走;辛毗跟上去就拉住他的衣襟,文帝就用力甩动衣服不回来。过了很久才出来,说:“佐治,你拉我为什么那么急迫呢?”辛毗说:“如果迁移户口的话,既失去了民心,又没有粮食给他们吃。”文帝就迁移了原计划的一半。 明帝登基后,进封辛毗为颖乡侯,食色三百户。当时中书监刘放、中书个孙资为明帝所信任,掌管决定朝政,大臣们没有谁不与他们往来友好,可是辛毗不与他们交往。冗从仆射毕轨上表说:“尚书仆射王思是专心勤奋的老史,但是忠直谋略不如辛毗,辛毗应该代替王思。”明帝就拿这件事咨询刘放、孙资,刘放、孙资回答说:“陛下任用王思,确实是想看到他尽力效劳,不是看重他的虚名。辛毗确实忠诚耿直,然而性情刚愎专断,这是圣上考虑时应当详加考察的。”于是不任用他,让他出京做卫尉。 明帝正在修建殿舍,百姓遭受劳役,辛毗就上奏疏说:“我听说诸葛亮讲习军事训练兵马,而孙权到辽东购买马匹,估计他们的意向,似乎是想彼此左右呼应。防备不测事件,这是古代的善政,可是现在大建宫宣,加上连年谷麦不收。希望陛下为国家考虑。”明帝回答说:“两个敌人没有消灭却兴建宫室,这是直言进谏的人树立名声的机会。王者的都城,应当趁着百姓劳苦的时候同时建造,使后代的人不能再扩大,这是萧何为汉代谋划的策略。现在你是魏国大臣,也应该懂得这个大道理。” 青龙二年,诸葛亮出兵渭南。明帝于是用辛毗做大将军军师。使持节。全军都整齐严肃,听从辛毗的节制调度,没有人敢违犯。诸葛亮死了以后,他又回去担任卫尉。死后,赐给谥号肃侯。 106.燕凤 燕凤字子章,代人也。少好学,博综经史,明习阴阳谶纬。昭成素闻其名,使以礼致之,凤不应聘。及军围代,谓城人曰:“凤不来者,将屠之。”代人俱,遂送凤,昭成待以宾礼。后拜代王左长史,参决国事。又以经授献明帝。 尝使符坚,坚问凤曰:“代王何如人?”对曰:“宽和仁爱,经略高远,一时雄主也。常有并吞天下之志。”坚曰:“卿辈北人,无钢甲利兵。敌弱则进,敌强则退,安能并兼邪?”凤曰:“北人壮悍,上马持三仗,驱驰若飞。主上雄俊,率服北土,控弦百万,号令若一。军无辎重樵爨之苦,轻行速捷,因敌取资。此南方所以疲弊,北方所以常胜也。”坚曰:“彼国人马多少?”凤曰:“控弦之士数十万,见马一百万匹。”坚曰:“卿言人众则可,说马太多。”凤曰:“云中川自东山至西河二百里,北山至南山百余里,每岁孟秋,马常大集,略为满川。以此推之,使人言犹未尽。”凤还,坚厚加赠遗。 及昭成崩,道武将迁长安。凤以道武幼弱,固请于苻坚曰:“代主初崩.臣子亡叛.遗孙冲①幼,莫相辅立。其别部大人刘库仁勇而有智,铁弗卫辰狡猾多端,皆不可独任。宜分部为二,令各统之。两人素有深仇,其势莫能先发,此御边之上策。待其孙长,乃存而立之,是陛下大惠于亡国也。”坚从之。风寻东还。 (《北史·卷二十一》) 【注】冲 :同“懂”,幼小。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使以礼致之 致:招引 。 B.轻行速捷,因敌取资 资:资财。 C.其势莫能先发 发:发难。 D.略为满川 略:侵占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①又以经授献明帝查 ②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B.①及昭成崩 ②烧尽北船,延及岸上营落 C.①敌弱则进,敌强则退 ②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 D.①待其孙长,乃存而立之 ②月本无光,日耀之,乃光耳 9.从文句翻译的句式看,下列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使以礼致之 ②代王何如人? ③昭成待以宾礼 ④安能并兼邪?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 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 10.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燕凤处事有心计的一组是 ①又以经授献明帝 ②此南方所以疲弊,北方所以常胜也 ③以此推之,使人言犹未尽 ④凤还,坚厚加赠遗 ⑤两人素有深仇,其势莫能先发,此御边之上策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③⑤ D.①②⑤ 11.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燕凤是代郡人,年轻时就喜爱阅读各种经书史籍,对阴阳之术和谶纬之学特别有研究。昭成帝早就听说过他,便派人以礼相邀,可是燕凤不肯出来做官。 B.燕凤曾出使到前秦苻坚那里。当苻坚问他代王的情况时,他在苻坚面前将代王大大地吹嘘了一番,说代王是一代雄主,英才盖世,无人可比。 C.苻坚问燕凤代国有多少人马,燕风说有“精锐士卒几十万,马一百万匹”,当苻坚不相信马匹的数目时,燕风巧妙地给予了回答。 D.昭成帝驾崩时,打算将道武帝迁往长安。燕凤考虑到道武帝年幼弱小,再三向苻坚恳求,希望苻坚帮助代国度过难关,苻坚答应了他的请求。 12.把下面的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此推之,使人言犹未尽。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 (2)遗孙冲幼,莫相辅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7.D(“略”在句中是“大略,差不多”的意思) 8.C(C项①相当于“就”,②相当于“却’。A项都是“传授”的意思。B项都是“到”的意思DD项都相当于“才”) 9. D(①省略句,②宾语前置句,③十宾后置句,④疑问句) 10.C(①②③④表现燕凤明晓经书之理。④写荷坚对燕风的遗赠) 11.B(“吹嘘”说法不当) 12.(1)如果按照当时数量推算,恐怕我说的数量还不够呢? (2)遗下的孙子年幼,没有得力的人来辅助 参考译文:: 燕凤字子章,是代郡人。年轻时就喜爱读书,广泛阅览各种经书史籍,对阴阳之术和谶纬之学特别有研究。昭成帝早就听说他的名字,便派人以礼相邀,可是燕风不肯受聘。当昭成帝派大军围困代郡。对代郡的人说:“如果燕凤再不肯来的话,我将要让兵士们屠城。”代郡人十分恐惧,便把燕凤送到军中。昭成帝用贵宾的礼节对待他。后来又封他为代王的左长史,参与处置国家大事。燕凤又以经书教授献明帝。 他曾经作为使者前去见符坚,符坚问燕凤:“代王是怎样的一个人?”燕凤答道:“他宽和仁爱,谋略高远,是一代雄主啊!经常有并吞天下的大志。”符坚问:“你们这些北方人,没有坚固的甲胄和锋利的兵器,敌弱就进,敌强就退,怎么能够兼并天下呢?”燕凤说:“我们北人强壮彪悍,上马时手中拿着三种兵器,奔跑如飞。我们国君雄俊过人,征服了北方。现有精兵百万、号令整齐统一。军队没有辎重、粮草等的拖累,轻装行军,迅疾如飞,能向敌人取得各种资财。这也就是南方常感疲弊不堪而北方常常战胜的道理。”符坚问:“代国现有多少人 马?”燕风说:“精锐士卒几十万,战马一百万匹。”苻坚说:“你所说的人数还差不多,战马数就说得太多了。”燕凤说;“云中川从东山起到西河长二百里,北山到南山宽一百多里,每年的初秋,马匹常常聚集在这里,差不多把全川都塞满了。如果按照这种情况推算,恐怕我说的数量还不够呢广燕凤回代国时,符坚赠送给他许多礼品。 昭成帝驾崩时,打算将道武帝迁往长安。燕凤考虑到道武帝年幼弱小,再三向符坚恳求说:“代主初崩,臣子们或离或叛,遗下的孙子年轻,没有得力的人来辅助。其国中的别部大人刘库仁有勇有谋,铁弗卫辰又狡猾多端,都不能让他们独掌大权。应当把部属分为两部分,让他们分别统领。两人一向有深仇,这一来势力均衡,谁也不能首先发难,可以说是防御边患的上策啊!等代王的孙子长大后,再保存代国并立他为国君,这便是陛下对亡国的大恩大德啊!”符坚答应了,燕风立即回到代国。 107.陆贽 陆贽字敬舆,苏州嘉兴人。少孤,特立不群,颇勤儒学。年十八登进士第,以博学宏词登科,授华州郑县尉。罢秩,东归省母,路由寿州,刺史张镒有时名,贽往谒之。镒初不甚知,留三日,再见与语,遂大称赏,请结忘年之契。及辞,遗贽钱百万,曰:“愿备太大人一日之膳。” 贽不纳,唯受新茶一串而已。曰:“敢不承君厚意。”又以书判拔草,选授渭南县主簿,迁监察御史。德宗在东宫时,素知贽名,乃召为翰林学士,转祠部员外郎。贽性忠荩,既居近密,感人主重知,思有以效报。故政或有缺,巨细必陈;由是顾待益厚 。……德宗还京,转中书舍人,学士如故。初,贽受张镒知,得居内职;及镒为卢杞所排,贽常忧惴;及杞贬黜,始敢上书言事,德宗好文,益深顾遇。吴通微兄弟俱在翰林,亦承德宗宠遇,文章才器不迨贽,而能交结权幸,共短贽于上前。而贽为朋党所挤,同职害其能,加以言事激切,动失上之欢心,故久之不为辅相。其于议论应对,明练体理,敷陈剖判,下笔如神,当时名流,无不推挹。时贽母韦氏在江东,上遣中使迎至京师,缙绅荣之。俄丁母忧,东归洛阳,寓居嵩山丰乐寺。藩镇赙赠及别陈饷遗,一无所取。初贽以受人主殊遇,不敢爱身,事有不可,极言无隐。朋友规之,以为太峻,贽曰:“吾上不负天子,下不负吾所学.不恤其他。”精于吏事,斟酌决断,不失锱铢。 (《旧唐书·陆贽传》)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罢秩,东归省母 省:探视。 B.及辞,遗贽钱百万 遗:留给。 C.共短贽于上前 短:陷害。 D.同职害其能 害:忌妒。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又以书判拔革,选投渭南县主簿。 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 B.既居近密,感人主重知。 既有周密计划,又有切实措施。 C.及杞贬黜,始敢上书言事。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D.其于议论应对,明练体理。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3.下列语句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再见与语——第二次见面跟他谈话。 B.巨细必陈——大小事情一定陈述。 C.俄丁母忧——不久遭到母亲丧事。 D.精于吏事——精力全放在官吏政事上。 4.下列句子编为四组,能够表现陆贽清廉正直的一组是 ①贽不纳,唯受新茶一串而已。 ②故政或有缺,巨细必陈。 ③其于议论应对,明练体理。敷陈剖判,下笔如神。 ④藩镇赠及别陈饷遗,一无所取。 ⑤事有不可,极言无隐。 ⑥斟酌决断,不失锱铢。 A.①④⑤ B.②③⑥ C.②⑤⑥ D.①③④ 5.下列对文章内容的解说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陆贽少年勤学,考中进士后当郑县县尉,为官期满,回乡探望母亲,经过寿州,拜见刺史张镒,张镒很赞赏他的才识。 B.陆贽被唐德宗征召为翰林学土,对政事上的缺点,他一定要全都指出,因此很受皇帝重视,后调任中书舍人。 C.陆贽受到吴通微兄弟的谗害和结党小人的排挤,但因议论政事激切,很得皇帝欢心,所以能长时间任宰相。 D.陆贽有很高的政治才能,而且正直敢言,他表示要忠于朝廷,要对得起自己所学的道德学识,就不能顾虑自身安危。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感人主重知,思有以效报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 (2)精于吏事,斟酌决断,不失锱铢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B(遗:赠送) 2.C(A以:介词,相当于“因为”;介词,相当于“把”。B既:副词,相当于“已经”;连词。C始:副词,相当于“才”。D其:代词,相当于“他”;代词,相当于“他的”) 3.D(D项中的“精”是“精通”的意思) 4.A(③说明其政治才能。⑤说明其处理政事恰当) 5.C(“很得皇帝欢心,所以能很长时间任宰相”不合文意) 6.(l)皇帝重视了解自己,想有所作为效力报答。(2)他在官吏政事上很精通,根据情况决定判断,没有一点差错。(重知:重视了解。报:报效。(2)精:精通。不失锚铢:没有一点差错) 参考译文: 陆贽字敬舆,是苏州嘉兴县人。少年时成了孤儿,有独立见解和操守而与众不同,很勤苦学习儒学。十八岁考中进士,凭博学宏词科达官复试合格,任命华州郑县县尉。为官期满,回东方故乡探望母亲,路经寿州,刺史张镒当时很有名声,陆赞去拜见他。张镒起初不很了解他,停留三天,第二次见面跟他谈话,于是非常赞赏陆贽的才识,请求结交为忘年投合之友。等到辞别,张镒赠送陆贽百万钱,说:“希望充当太夫人一天的便食费用。”陆赞不收受钱,只接受了一串新茶,说:“怎敢不接受您的厚意。”后来又因文书评判超出同类,选任渭南县主簿,提升为监察御史。唐德宗在东宫做太子时,向来知道陆贽的名声,于是征召他做翰林学士,调任祠部员外郎。陆贽性情竭忠尽心,当了皇帝身边受信任的官以后,感念皇帝重视了解自己,想有所作为效力报答,所以政事上有的有缺点,大小事情一定陈述,因此皇帝关顾对待他更加厚重。…德宗回到京师,陆贽调任中书舍人,像先前一样做翰林学士。起初,陆贽受到张镒的了解重视,能够担任朝廷内官职;等到张镒被卢杞排挤,陆贽常常忧惧;等到卢杞己罢官,才敢上奏章提出政事见解,唐德宗喜欢文章,对他关顾更深。吴通微兄弟一起在翰林院,也受到德宗的宠遇,他们的文章才识赶不上陆贽,可是能结交有权势受宠幸的人,他们一起在皇帝面前陷害陆贽。陆贽被结党小人排挤,一同做官的人忌妒他的才能,再加上他提出政事见解很激切,常常失去皇帝的欢心,所以很久不能当宰相,他在议论应对方面,明晓精通体制事理,详细陈述,剖析判断,下笔如有神,当时有名望的人,没有谁不推重尊敬他。当时陆贽的母亲韦氏在江东,皇帝派宫中的使者迎接到京师,官员们认为陆贽很荣耀。不久遭到母亲丧事,陆贽向东回到洛阳,寓居嵩山丰乐寺。地方的长官送来办丧事的财物赠品以及另外摆放的馈赠物品,全都不拿。起先,陆贽认为受到皇帝特别的待遇,不敢爱惜自身,政事有不可行的,极力提出不隐瞒。朋友告诫他,认为这样做太严厉,陆赞说:“我上不辜负天子,下不辜负我学的道德学识,不能顾虑那些别的事。”他在官吏政事上很精通,根据情况决定判断,没有一点差错。 108.胡宪 胡宪字原仲,居建之崇安。生而静悫,不妄笑语,长从从父胡安国学。平居危坐植立,时然后言,虽仓卒无疾言遽色,人犯之未尝校。绍兴中以乡贡入太学。既而学《易》于谯定,久未有得。定曰:“心为物渍,故不能有见,唯学乃可明耳。”宪喟然叹曰:“所谓学者,非克己工夫耶?”自是一意下学,不求人知。一旦,揖诸生归故山,力田卖药,以奉其亲。安国称其有隐君子之操。折彦质等共以其行义闻于朝,上特召之,宪辞母老。及彦质入西府,又言于上,趣召愈急,宪力辞。乃赐进士出身,授左迪功郎,添差建州教授,宪不得已就职。日与诸生接,训以为己之学。闻者始而笑,中而疑,久而观其所以修身、事亲、接人者,无一不如所言,遂翕然悦服。……秦桧方用事,诸贤零落,宪家居不出。桧死,以大理司直召,未行,改秘书正字。既至,次当奏事,而病不能朝,乃草疏言:“金人大治汴京宫室,势必败盟。今元臣、宿将惟张浚、刘传錡在,识者皆谓金果南牧,非此两人莫能当。愿亟起之,臣死不恨。”时两人皆为积毁所伤,未有敢显言其当用者,宪独首言之。疏入,即求去。上嘉其忠,诏改秩与祠归。 (《宋史·胡宪传》)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仓卒无疾言遽色 遽色:急躁的神色。 B.一旦,揖诸生归故山 揖:行礼辞别。 C.秦桧方用事 用事:办理政事。 D.金人大治汴京宫室 治:修建。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绍兴中以乡贡人大学 ②力田卖药,以奉其亲 B.①心为物渍 ②训以为己之学 C.①安国称其有隐君子之操 ②折彦质等共以其行义闻于朝 D.①乃赐进士出身 ②乃草疏言 3.下列句子括号中是补出的省略成分,正确的一项是 A.既而学《易》于谯定,(诸生)久未有得。 B.又言于上,(彦质)趣召愈急。 C.无一不如所言,(宪)遂翕然悦服。 D.桧死,(朝廷)以大理司直召。 4、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能够表现胡宪正直无私的一项是 平居危坐植立,时然后言。 ②自是一意下学,不求人知。 日与诸生接,训以为己之学。 ④诸贤零落,宪家居不出。 ⑤愿亟起之,臣死不恨。 A.①②④ B.①③ C.④⑤ D.②③⑤ 5.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胡宪青年时严谨持重有涵养,入太学后更能加强思想修养,专心学习。 B.胡宪曾一度回故山隐居,劳作养亲,后因折彦质等人推荐而不得已为官。 C.胡宪做建州教授,能言传身教,受到诸生敬服。后秦桧排挤贤良,他退居家中不出。 D.秦桧死后湖宪受朝廷征召为官,他上疏皇帝,认为金人毁约南侵之际应起用张浚、刘传锜 6.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l)人犯之未尝校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 (2)识者皆谓金果南牧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C(用事:掌握权力) 2.D(A第一个“以”相当于“因为”,第二个“以”是表目的连词,相当于“来”。B第一个“为”是介词,相当于“被”。第二个‘为”是介词,表目的。C第一个“其”是代词,相当于“他”,第二个‘其”是代词,相当于“他的”。D两个‘乃”都相当于“于是”) 3.D中句所省略的是“胡宪”B句省略的是“皇帝”人句省略的是“诸生”) 4.B(①句是说胡宪言行严谨,②句是说谦虚学习,③句是胡宪教导诸生情况) 5.D(D项“认为金人毁约南侵之际应起用张浚、刘奇?不合文意,应是预见金人会毁约南侵而及早起用二人) 6.(1)人们触犯了他,他也不曾计较。 (2)有见识的人都认为金人果然南侵 参考译文: 胡宪字原仲,居住在建州的崇安县。他生性沉静诚谨,不随便说笑,长大后跟从叔父胡安国学习。他平时在家中坐得端正站得笔直,该说话的时候才说话,即使遇到匆忙的情况,他也没有粗暴的言语、急躁的神色,人们触犯了他,他也不曾计较。绍兴年间,他因乡试进入太学。不久他向谯定学习《易》,过了很久他没有很大收获,谯定说:“人的内心被外物浸泡,所以不能有见解,只有学习才能明白啊。”胡宪喟然长叹道:“先生所说的学习,不是指约束克制自身的言行和欲望的素养吗?从此专心一意地很谦虚地学习,不追求让别人知道自己的名声。有一天,他行礼辞别了诸生回故乡山中,劳动耕田采药卖药来奉养他的父母亲。胡安国称赞他有隐君子的操守。后来折彦质等人共同把他的行为道义向朝廷告知,皇帝特意征召他,胡宪推辞说母亲年老。等到折彦质做了枢密使,又向皇帝推荐胡宪,朝廷催促征召更加紧急,胡宪还是极力推辞。朝廷于是赐他进士出身,任命他为左迪功郎、添差建州教授,胡宪不得已任了官职。他每天与州学的诸生接触,用学习是为了加强自己的修养的道理教导他们。听到这道理的人开始笑,后来怀疑,时间长了看到胡宪修养自身、侍奉父母、对待人的事情,没有一件不像他所说的那样,于是诸生们一致地心悦诚服。……秦桧正当权,诸位贤人遭到排挤迫害,胡宪退居家中不出。秦桧死,朝廷用大理司直官职征召他,他没有前去,又改任他为秘书正字。胡宪到任之后,按照顺序应当奏告政事,可是他生病不能上朝,于是起草奏疏说:“金人大建汁京的宫宣,这种情势他们一定毁坏的盟。现在重臣老将只有张浚、刘?铐还在,有见识的人都认为金人果真南侵,除非这两个人,没有谁能抵抗金人。希望赶快起用他们,我就是死了也没有遗憾了。”当时这两个人全都被很多的毁谤伤害,没有人敢明说他们应当受重用的,唯独胡宪第一个说这件事、胡宪的奏疏送入宫,他立即请求离开朝廷。皇帝嘉许他忠诚,下令提升他的官级让他享受祠禄。 109.夏侯婴 汝阴侯夏侯婴,沛人也。为沛厩司御。每送使客还,过沛泗上亭,与高祖语,未尝不移日也。婴已而试补县吏,与高祖相爱。高祖戏而伤婴,人有告高祖。高祖时为亭长,重坐伤人,告故不伤婴,婴证之。后狱覆,婴坐高祖系岁余,掠笞数百,终以是脱高祖。 高祖之初与徒属欲攻沛也,婴时以县令史为高祖使。还定三秦,从击项籍。至彭城,项羽大破汉军,汉王败,不利,驰去。见孝惠、鲁元,载之。汉王急,马罢,虏在后,常蹶两儿欲弃之,婴常收,竟载之,徐行面雍树乃驰。汉王怒,行欲斩婴者十余,卒得脱,而致孝惠、鲁元于丰。 追北至平城,为胡所围,七日不得通。高帝使使厚遗阏氏,冒顿开围一角。高帝出欲驰,婴固徐行,弩皆持满外向,卒得脱。 婴自上初起沛,常为太仆,竟高祖崩。以太仆事孝惠,孝惠帝及高后德婴之脱孝惠、鲁元于下邑之间也。乃赐婴县北第第一,曰“近我”,以尊异之。孝惠帝崩,以太仆事高后。高后崩,代王之来,婴以太仆与东牟侯入清宫,废少帝,以天子法驾迎代王代邸,与大臣共立为孝文皇帝,复为太仆,八岁卒,谥为文侯。 (节选自《史记》) 注:面雍树——大人面向小孩,小孩抱着大人的脖子好象悬在树上一样,可理解为安排好孩子,面,面向,面对;雍,通“拥”,抱着。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婴已而补县吏,与高祖相爱 爱:亲近 B.后狱覆,婴坐高祖系岁余 狱覆:案件翻过来 C.追北至平城,为胡所困 北:向北 D.曰“近我”,以尊异之 尊异:使…尊贵 使…与众不同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汉王怒,行欲斩婴者十余,卒得脱 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B.与高祖语,未尝不移日也 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 C.终以是脱高祖 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 D.高后崩,代王之来 欲勿与,即患秦兵之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夏侯婴年轻时就和刘邦有交往,刘邦犯“伤人”罪,他不仅为刘邦开脱,而且替刘邦受过。 刘邦兵败而逃,夏侯婴冒着被杀头的危险,多次救护刘邦的儿女——后来的孝惠帝和鲁元公主。 被胡人围困于平城而脱身时,夏侯婴劝刘邦慢行,让弓箭手拉满弓,防止敌人有诈。 夏侯婴以太仆的身份先后侍奉高祖、孝惠帝和高后,又与大臣共立汉文帝,在汉文帝八岁时去世,死后被谥文侯。 4.下列对夏侯婴的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夏侯婴戎马倥偬,为刘氏政权的创建、巩固和发展贡献了自己的一生。 夏侯婴是一个为刘氏江山尽心尽力无怨无悔的忠正之臣。 夏侯婴虽然重情义,为人善良,做事谨慎,但缺少谋略。 夏侯婴忠心耿耿,废少帝,立代王,稳定了刘氏基业,促进了汉王朝的长治久安。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⑴高祖时为亭长,重坐伤人,告故不伤婴,婴证之 译文: ________ ⑵汉王怒,行欲斩婴者十余。 译文: ______ ⑶以太仆事孝惠,孝惠帝及高后德婴之脱孝惠、鲁元于下邑之间也。 译文: ______ 参考答案: 1.C(北,被打败的敌人) 2.B(第一个“也”表示肯定或否定语气,第二个“也”表示感叹语气) 3.D(“八岁”意为八年) 4.C(很有谋略) 5.⑴高祖当时当亭长,官吏伤人,加重治罪。高祖就申诉他没有伤害夏侯婴,夏侯婴就为他做证。 ⑵汉王非常生气,一路上有十几次想斩杀 夏侯婴。 ⑶以太仆身份侍奉孝惠帝,孝惠帝和吕后感激他在下邑路上解救孝惠帝和鲁元公主。 参考译文: 汝阴侯夏侯婴是沛县人,(起初)在沛县官府的马房掌管养马驾车。每当送客人回来,经过沛县四水亭,就跟高祖交谈,没有不谈到日影移动,天色已晚才走的。不久,夏侯婴做了县里的试用官吏,与高祖很亲近。高祖开玩笑伤害了夏侯婴,有人揭发了高祖。高祖当时当亭长,官吏伤人,加重治罪。高祖就申诉他没有伤害夏侯婴,夏侯婴就为他做证。后来这个案子又翻了过来,夏侯婴因为高祖(作伪证)的牵连而坐牢一年多,挨了几百板,终于因为这让高祖逃脱了罪责。 高祖当初跟手下想攻沛县的时候,夏侯婴以县令属官的身份做高祖的使者。(后来)高祖回师平定三秦,夏侯婴又跟随高祖攻打项羽,到了彭城,项羽打败汉军,汉王打了败仗,因为形势非常不利而逃跑,(路上)遇见孝惠帝和鲁元公主,让他们上了车。因为马已经疲惫而敌人又在后面穷追不舍,汉王着急,几次用脚把孩子踹到车下,要丢下他们。夏侯婴几次都把他们从车下抱起来,让他们坐在车上,先慢慢驾车,等到把孩子抱好坐定后,才驾车奔跑。汉王非常生气,一路上有十几次想斩杀夏侯婴,但最终得以逃脱,把孝惠帝和鲁元公主送到了丰邑。 汉王追击逃跑的匈奴骑兵到平城,被胡人包围,被困了七天,汉王派使者送厚礼给匈奴单于的阏氏,冒顿就解除一面的包围。汉王出城时想快点跑,夏侯婴却坚持慢慢行走,弓箭手都拉满弓向外以护驾,终于脱身。 夏侯婴跟随汉高祖在沛县起兵,一直至高祖逝世,长期担任太仆官职。后来仍以太仆身份侍奉孝惠帝。孝惠帝和吕后感激他在下邑路上解救孝惠帝和鲁元公主,于是把宫殿北面第一等的公馆赐给夏侯婴,说是“近我”,来显示他地位尊贵并且与众不同。孝惠帝逝世后,代王来了,夏侯婴以太仆身份与东牟侯进入宫廷,废去少帝,用天子车驾到代王宫邸迎接代王,与大臣共立代王为孝文皇帝,他仍担任太仆。八年后去世,谥号为文侯。 110.杜正伦 杜正伦,隋仁寿中与兄正玄,正藏俱以秀才擢弟。隋代举秀才者止十余人,正伦一家有三秀才,甚为当时称美。 贞观元年,尚书右丞魏征表荐正伦,以为古今难匹,遂擢授兵部员外郎,太宗谓曰:“朕今令举行能之人,非联独私于行能者,以其能益于百胜也。朕于宗室以及勋旧无行能者,终不任之。以卿忠直,朕今举卿,卿宜勉称所举。” 二年,拜给事中兼知起居注。太宗尝谓侍臣曰:“朕每日坐朝,欲出一言,即思此言与百胜有利益否,所以不能多言。”正伦进曰:“君举必书,言存左史。臣职当修起居注,不敢不尽愚直。陛下一言乖于道理,则千载累于圣德,非直当今损于百胜,愿陛下慎之。”太宗大悦,赐绢二百段。 四年,累迁中书侍郎。六年,与御史大夫韦挺、秘书少监虞世南、著作郎姚思廉等咸上封事称旨,太宗为之设宴,因谓曰:“朕历观自古人臣立忠之事,若值明王,便得尽诚规谏,至台龙逢、比干,竟不免孥戮。为君不易,为臣极难。我又闻龙可扰而驯,然喉下有逆鳞,触之则杀人。人主亦有有逆鳞,卿等遂不避触,名进封事。常能如此,朕岂虑有危亡哉!”寻加散骑常侍,行太子右庶子,太宗谓曰:“国之储副,自古所重,必择善人为之辅佐。太子年在幼冲,志意未定,朕若朝夕见之,可得随事诫约,今既已委以监国,不在目前,知卿志怀贞愨,能敦直道,故辄辍卿于朕,以匡太子,宜知委任轻重也。”正伦出入两宫,参典机密,甚以干理称。时太子承乾有足疾,不能朝谒,好昵近群小。太宗谓正伦曰:“我儿疾病,乃可事也。但全无令誉,不闻爱贤好善,私所引接,多是小人,卿可察之。若教示不得,须来告我。”正伦数谏不纳,乃以太宗语告之。承乾抗表闻秦。太宗谓正伦曰:“何故漏泄我语?”对曰:“开导不入,故以陛下语吓之。冀其有惧,或当反善。”帝怒,出为谷州刺史,又左授交州都督。后承乾逆,事与侯君集相连,称遣君集将金带遗正伦,由是配流州。 [注](1)起居注:指侍从皇帝,记录皇帝言行的官员。(2)封事:古时臣下上书奏事,防有泄露,用袋封缄,称为封事。 (《旧唐书·列传二十·杜正伦》) 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甚为当时称美 称:称道 B非朕独私于行能者 私:有私心 C臣职当修起居注 当:掌管 D但全无令誉 令:美好 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秀才擢第 擢第:科举时代考试登第 B言存左史 左史:官名,唐代左史修记事 C咸上封事称旨 称旨:称赞国君的心意 D承乾抗表闻奏 抗表:抵制君命或廷议,上疏进谏 下列两组句子中加横线意思的解释,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知卿能敦直道 ③以卿忠直,朕今举卿 ②非直当今损于百胜 ④君举必书,言存左史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 唐太宗认为杜正伦,“忠直”,下面四句话中不属于这一看法的一句是( ) A臣职当修起居注,不敢不尽愚直。 B陛下一言乖于道理,则千载累于圣德。 C与御史大夫韦挺、秘书少监虞世南、著作郎姚思廉等咸上封事 D故辄辍卿于朕,以匡太子。 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的一项是 A、杜正伦因魏征的推荐踏上仕途,并受到唐太宗的赏识和信任。唐太宗鼓励他不要辜负魏征的举荐,努力做好本职工作。 B、杜正伦等人给皇帝的奏疏,深合唐太宗的心意,因而受到嘉奖。唐太宗希望他们经常这样做,以免除他的危亡之忧。 C、杜正伦接受了唐太宗交给的教导太子的重任,多次劝谏太子。然而,这不但毫无效果,还惹得太子抗表闻奏,太宗因此大为恼火。 D、杜正伦得罪了唐太宗以及太子,又受到太子图谋背叛事件的牵连,“忠直”不复荐在,最后落得个“配流州”的结果。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故辄辍卿于朕,以匡太子。 译文: 。 (2):冀其有惧,或当反善。 译文: 。 参考答案: 1B(偏爱) 2C (符合国君的心意) 3D(⑴正直⑵通“只”只是⑶推举⑷举动) 4B(这是杜正伦的话,意思是说国君的每一句话对圣德都有影响,不能说错话) 5A(不要辜负唐太宗的举荐) 6①所以就暂时让你离开我的身边而去辅助太子 ②希望他害怕,或许反而有好处 参考译文 杜正伦,隋仁寿中与兄杜正玄、杜正藏都考上了秀才。在隋代,考取秀才的一共才十几个人,而杜正伦一家就出了三个秀才,很为当时的人称道。 贞观元年,尚书右丞相魏征上表推荐杜正伦,认为古今以来难有人比得上他,于是杜正伦被提拔授予兵部员外郎之职。太宗对杜正伦说:“我现在让推荐有品行有才干的人,并不是我偏爱这种人,而是因为他们对百胜有好处。我对于宗族亲属以及功臣旧交中的品行才干不佳的人,自始终没有任用他们。因为你忠诚正直,我现在任用你,你应当努力工作,和我的任用相符。” 贞观二年,杜正伦被授给事中兼知起居注的官职。太宗曾对侍臣们说:“我每天上朝,每讲一句话,都要想一想这话对老百胜有没有好处,所以就不能多说。”杜正伦进谏说:“君王举动一定要记下来,这些存留在左史官那里,我的职分是掌管撰写起居注,不敢不尽自己的正直。陛下如果有片言只语违背道理,那么千年以后都会连累圣德,并不只是对现在的百胜有损害,希望陛下慎重对待它。”太宗听了杜正伦的话很是高兴,赐给杜正伦二百段绢。 贞观四年,杜正伦连续升官做到中书侍郎。贞观六年,杜正伦与御史大夫韦挺、秘书少监虞世南、著作郎姚思廉等人一起上书奏事,很符合国君的心意,太宗就为他们设宴,并趁机对他们说:“我经过观察自古以人臣忠于君主的事情发现,人臣如果遇到开明的君主,就能够竭尽忠诚对君主加以规劝谏诤,至于像龙逢、比干这样的忠贞之臣,竟然免不了被加刑杀戮。做国君不容易,做人臣则极难。我又听说龙可以驯养,但它喉下有逆鳞,要是碰到它,龙就会杀人。国君也有逆鳞,你们竟不躲避,而且还敢于去碰它,触它,每每进献封事。如果能经常这样,我哪里还有什么危亡的忧虑!”不久,杜正伦双担任散骑常侍,兼摄太子右庶子。太宗对杜正伦说:“国家的太子,自古以来都很被重视,一定选择有道德的人作为他的辅助。现在太子年纪幼小,志向思想还没有确定,我如果能够早晚都见到他,还能够随时随事对他加以告诫约束,现在已经把监国委托给他,(我却)不在他身边,我知道你志向大,胸怀宽,有操守,恭谨诚实,能够勉励正直道义,所以就暂让你离开我的身边而去辅助太子,你应该知道这个委任的分量。”杜正伦在两宫出入,参与主管机要秘密,因影响治理而很受赞许。当时,太子承乾脚有疾患,不能上朝进见,喜欢亲近众小人。太宗对正伦说:“我儿子虽然脚有毛病,但还是可以做些事情的,不过他没有美好的声誉,没有听说他爱贤好善,他私下邀请接近的多是地位不高的人,你要好好观察他。如果教导他他不听,必须告诉我。”杜正伦多次劝谏,太子不接受,他就把太宗说的话告诉太子。太子上表把这事报告了太宗。太宗对杜正伦说:“为什么把我的话告诉太子?”杜正伦回答说:“我开导他,他不接受,所以就用陛下的话来吓唬他,希望他有所害怕,或许会回到善良。”太宗很生气,把杜正伦逐出朝廷,让他担任谷州刺史,接着又降为交州都督。后来承乾图谋叛逆,事情牵涉到侯君集,说派侯君集将金带送给杜正伦,因此被发配流放到州。 111.马周 马周字宾王,博州茌平人。少孤,家窭狭。嗜学,善《诗》、《春秋》。资旷迈,乡人以无细谨,薄之。武德中,补州助教,不治事。刺史达奚恕数咎让,周乃去,客密州。赵仁本高其才,厚以装,使入关。留客汴,为浚义令崔贤所辱,遂感激而西,舍新丰,逆旅主人不之顾,周命酒一斗八升,悠然独酌,众异之。至长安,舍中郎将常何家。 贞观五年,诏百官言得失。何,武人,不涉学,周为条二十余事,皆当世所切,太宗怪问何,何曰:“此非臣所能,家客马周教臣言之。客,忠孝人也。”帝即召之,间未至,遣使者四辈敦趣。乃谒见,与语,帝大悦,诏直门下省。明年,拜监察御史,奉命称职。帝以何得人,赐帛三百匹。 周善敷奏,机辩明锐,动中事会,裁处周密,时誉归之。帝每曰:“我暂不见周即思之。”岑文本谓所亲曰:“马君论事,会文切理,无一言损益,听之,令人忘倦。苏、张、终、贾正应比耳。然鸢肩火色,腾上必速,恐不能久。”俄迁治书侍御史,并知谏议大夫,检校晋王府长史。十八年,迁中书令。时置太子司议郎,帝高其除。周叹曰:“恨吾资品妄高,不得历此官。”帝征辽,留辅太子定州。及还,摄吏部尚书,进银青光禄大夫。帝尝以飞白书赐周曰:“鸾凤冲霄,必假羽翼;股肱之寄,要在忠力。” 周病消渴连年,帝幸翠微官,求胜地为构第,每诏尚食具膳,上医使者视护,躬为调药,太子问疾。疾甚,周取所上奏章悉焚之。曰:“管、晏暴君之过,取身后名,吾不为也!”二十二年卒,年四十八,赠幽州都督,陪葬昭陵。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的是( ) A遂感激而西,舍亲丰 B贞观五年,诏百官言得失 C拜监察御史,奉使称职 D求胜地为构第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周乃去,客密州 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 B周为条二十余事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即用者 C我暂不见周即思之 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 D每诏尚食具膳 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 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周乃去,客(于)密州 B 至长安,舍(于)中郎将常何家 C太宗怪问(于)何 D时誉归(于)之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马周有才德的一组是( ) ①资旷迈 ②悠然独酌,众异之 ③周为条二十余事,皆当世所切 ④客,忠孝人也 ⑤周善敷奏,机辩明锐 ⑥管、晏暴君之过,取身后名,吾不为也 A①④⑥ B ③⑤⑥ C①②⑤ D②③④ 下列叙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马周年轻时曾任州助教,虽不善处理人际关系,但得到赵仁本的赏识,于是被举荐到长安去任职。 B马周替中郎将常何写了一篇切中时务的奏章,深得太宗赞赏,太宗于是下诏马周入值门下省,并赏赐他三百匹丝帛。 C马周善于陈述奏章,且能切中要害,处理问题周密,当时有很高的声誉。岑文本认为他论事切合情理,文采洋溢,使之听之忘却疲倦,并把他比作苏秦、张仪、张军、贾谊。 D马周患病多年,太宗经常派御医前往看护,并让太子亲自为他调药。马周感激涕零,临终反把所有奏章焚毁,不愿以此博取身后的名声。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赵仁本高其才,厚以装,使入关。 译文: 恨吾资品妄高,不得历此官。 译文: 参考答案 A(内心悲愤不已。) D(A于是,连词; B替,给,介词; C就,副词;D 常常、经常;/每逢,每次。) D(没有省略。) B 个性; 不为人所理解的表现; 不是才德。) C( A马周是无可奈何之下去长安,并不是去做官; B三百匹丝帛是赏赐给常何的; D太宗亲自为马周调药。) (1)赵仁本推崇他的才气,给他准备了很多行装,让他进关。 只遗憾我资质、品格不够,不能当上这个官职。 参考译文: 马周字宾王,是博州茌平人。他年幼时死去父母成为孤儿,家里贫穷拮据。他十分喜爱学习,精通《诗经》、《春秋》。性格开朗豪迈,乡里的人都认为他不讲究小节,看不起他。武德年间,州里的助教一官无人,他补职任官,事情治理行不好。刺史达奚恕常常责怪他,马周于是离去,客居到密州。赵仁本推崇他的才气,给他准备了很多行装,让他进关。马周途中客住汴州时,被浚仪县令崔贤侮辱,于是心中悲愤不已,又向西走,住在新丰,旅店的主人不照顾他,马周就要了一斗八升酒,悠闲地在那儿自斟自饮,众人对此都感到奇怪。他又到了长安,住在中郎将常何家中。 贞观五年,唐太宗下诏百官谈论朝政得失。常何是一个武将,没有什么学问,马周为他分列条目写了20多件事,都是切中时务的,太宗感到奇怪,便问常何,常何说:“这不是我所能想出来的,家中的门客马周教我这样说。这个门客,是个忠厚孝义之人。”唐太宗就召见马周,过一会儿还未到,太宗接连派使者去敦促四次了。等到马周前来拜见,太宗与他谈话谈得非常高兴,下诏让他入值门下省。第二年,又拜马周为监察御史,马周恭敬地接受了命令,而且胜任这一职务。唐太宗因为常何而行到马周这个人才,就赐给常何三百匹丝帛。 马周善于陈述奏章,机敏、辩证、清晰、深入,切中要害,处理问题周密,当时有很高的声誉。太宗常说:“我一时不见马周就想他。”岑文本对他亲近的人说:“马周论事,文采洋溢,切合情理,没有一字可以增删,听起来洋洋洒洒,能使人忘却疲倦。苏秦、张仪、终军、贾谊正是这样啊。然而他两肩上耸,面有火色,向上升官一定很快,只是恐怕不能活得长久。”没过多久,马周升任治书待御史,兼谏议大夫职务,代理晋王府长史。贞观十八年,他又升迁中书令。当时设置太子司议郎,唐太宗抬高了此官的官阶。马周感叹道:“只遗憾我资质、品格不够,不能当上这个官职。”唐太宗远征辽东,留马周在定州辅佐太子。等到太宗回来,马周又担任吏部尚书,晋升银青光禄大夫。唐太宗曾经用飞白书赐给马周,上面写着:“鸾凤直冲霄汉,一定要凭借羽翼;辅佐所要寄托依靠的,关键在于尽忠尽力。” 马周患消渴病多年,太宗亲自到翠微宫去,寻找好地方为他建造宅第,经常让御厨为他备饭,御医前去看护,唐太宗又亲自为他调,太子也前去探视。病更重时,马周就把原来上的奏章全部烧掉,他说:“管仲、晏子显露君主的过失,博取身后的名声,我不这样做。”贞观二十二年,马周去世,年仅48岁。唐太宗追赠他为幽州都督,陪葬在昭陵。 112.戴进 明画手以戴进为第一,进,字文进,钱唐人也。宣宗喜绘事,御制天纵。一时待诏有谢廷循、倪端、石锐、李在,皆有名。进入京,众工妒之。一日,在仁智殿呈画,进进《秋江独钓图》,画人红袍垂钓水次。画惟红不易著,进独行古法入妙。宣宗阅之,廷循从旁跪曰:“进画极佳,但赤是朝廷品服,奈何著此钓鱼!”宣宗颔之,遂麾去余幅不视。故进住京师,颇穷乏。 先是,进,锻工也,为人物花鸟,肖状精奇,直倍常工。进亦自得,以为人且宝贵传之。一日,在市见金者,观之,即进所造,怃然自失。归语人曰:“吾瘁吾心力为此,岂徒得糈?意将托此不朽吾名耳,今人烁吾所造亡所爱,此技不足为也。将安托吾指而后可?”人曰:“子巧托诸金,金饰能为俗习玩爱及也、妇人御耳。彼惟煌煌是耽,安知工苦?能徒智于缣素,斯必传矣。”进喜,遂学画,名高一时。 然进数奇,虽得待诏,亦坎坷亡大遇。其画疏而能密,著笔澹远,其画人尤佳,其真亦罕遇云。予钦进,锻工耳,而命意不朽,卒成其名。 注:天纵:上天所放任,上天赋予并任他充分发挥才能。2、待诏:官名,地位低微,以一技之长入宫听候皇帝命令使唤。3、御:使用。 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是( ) A画惟红不易著 著:使颜色附在纸上 B遂麾去余幅不视 麾:挥手 C亦坎坷亡大遇 遇:皇帝的赏识 D其真亦罕遇云 真:的确,真是 2、下列加点的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画人红袍垂钓水次 水次:水边 B御制天纵 御制:宣宗的赏识 C命意不朽 命意:命题立意 D然进数奇 数奇:命运不好 3、下列加点字所表示的意思不同的一组是( ) A画惟红不易著 B意将托此不朽吾名耳 彼惟煌煌是耽 此技不足为也 C将安托吾指而后可 D将安托吾指而后可 安知工苦 而命意不朽 4、下列全是写戴进画艺精湛的是( ) ①其画疏而能密,著笔澹远 ②进独得古法入妙 ③其事亦罕遇云 ④肖状精奇,直倍常工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5、下列对文意的理解,错误的一项的( ) A戴进在制作金银器和绘画两方面都取得了较高成就。 B戴进所以放弃制作金银器是因为金银器只供小孩妇女使用。 C戴进所以“颇穷乏”,是因为他“画人红袍垂钓水次”而惹恼了皇帝。 D戴进能成为名画家是由于他立定了传名后世的志向。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肖状精奇,直倍常工。 译文: (2)吾瘁吾心力为此,岂徒得糈? 译文: 参考答案 D(戴进的真迹) C(立下大志) D(前者和“后”连用,表示连接;后者表示转折,相当于“却”) A(注意是指“画艺”) B(戴进放弃制作金银器,是因为他看见别人毁了他的作品) (1)模拟行形神毕肖十分精奇,其价值超过一般锻工制品的一倍。 (2)我为制作这东西耗尽了心血,哪里是仅仅为换饭吃呢? 参考译文: 明代画家以戴进为第一名,戴进,字文进,杭州人。明宣宗喜欢绘画,他绘制的画充分发挥了上天赐予他的才能。当时,他身边的待诏有谢廷循、倪端、石锐、李在,都有名气。戴进入京城,画家们妒忌他。一天,在仁智殿呈画给皇上,戴进呈上的是《秋江独钓图》,画中人穿着红袍在水边垂钓。绘画唯有红颜色不易著,戴进独自得到古法的妙处。明宣宗观赏它。谢廷循在旁边跪下对皇帝说:“戴进的画非常美,但是赤红色是朝廷高级官员的服色,怎么让钓鱼人穿红袍呢?”宣宗点头赞同,于是就用手一挥不再看戴进其余的画。所以戴进住在京师,十分穷苦。 戴进原先是首饰匠,他锻制的人物花鸟,模拟得形神毕肖十分精奇,其价值超过一般锻工制品的一倍。戴进自己很得意,以为人们一定十分看重而流传下去。一天,在集市的熔金人那里,看到的首饰,就是戴进打制的,顿时感到悲伤失意。回来他对人说:“我为制作这些东西耗尽了心血,哪里仅仅为了换饭吃呢?心想借首饰使我的名字不朽啊。如今他们销毁我制造的首饰一点不爱惜,这种手艺不值得再做下去了。今后我将干什么工作才行呢?”人们对他说:“你那巧妙的技术放在金银首饰上,首饰只供世人把玩及小孩妇女装饰而已。他们只沉溺于首饰的辉煌光亮,哪里了解制作人的辛苦?你若能把手艺移以素绢上作画,这样一定能流传下去的。”戴进高兴极了。就学画画,当时名声很高。 然而戴进命运不好,虽然得到等诏官位,但前途坎坷不平,没有得到皇帝的恩遇。他的画在疏淡的几笔中能细致的描摩事物,用笔清淡幽深。他画人物尤其美,他的真迹也很少看见了。我钦佩戴进,一个首饰匠,却立下不朽志向,最终出了名。 113.刘安世 刘安世,字器之。父航,终太仆卿。(安世)登进士第,不就选,从学于司马光,咨尽心行已之要。光教之以诚,且今自不妄语始。迁起居舍人,兼左司谏,进左谏议大夫。安世仪状魁硕,音吐如钟。初除谏官,未拜命,入白母曰:“朝廷不以安世不肖,使在言路。倘居其官,须明目张胆,以身任责。脱有触忤,祸谴立至。主上方以孝治天下,若以老母辞,当可免。”母曰:“不然,吾闻谏官为天下诤臣,汝父平生欲为之而弗得,汝幸居此地,当捐身以报国恩,正得罪流放,无问远近,吾当从汝之所。”于是受命。在职累岁,正色立朝,扶持公道。其面折廷争,或帝盛怒,则执简却立,伺怒稍解,复前抗辞。旁侍者远观,蓄缩悚汗,目之曰“殿上虎”,一时无不敬慑。家居未尝有惰容,久坐身不倾倚。作字不草书,不好声色贷利。其忠孝正直,皆则像司马光。年既老,群贤调丧略尽,岿然独存,而名望益重。梁师成用事,心服其贤,求得小吏吴默尝趋走前后者,使持书来,啖以即大用。默因劝为子孙计,安世笑曰:“吾若为子孙计,不至是矣。吾欲为元全人,见司马光于地下。”还其书不答。 (《宋史》)卷三百四十五) 注:元,宋哲宗年号。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安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咨尽心行已之要 咨:询问。 B迁起居舍人,兼左司谏 迁:升官。 C初除谏官,未拜命 除:免职。 D啖以即大用 啖:利诱。 下列加点词古今意义相同的是( ) A朝廷不以安世不肖,使在言路 B岿然独存,而名望益重 C倘居其官,须明目张胆 D梁师成用事 对下列加点词的意思,判断正确的是( ) 光教以诚 或帝盛怒,则执简却立 啖以即大用 或师焉,或不焉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B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也不同。 C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也相同。 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刘安世忠孝正直的一组是( ) ①登进士第,不就选 ②主上方以孝治天下,若以老母辞,当可免。 ③其面折廷争,或帝盛怒,则执简却立。伺怒稍解,复前抗辞。 ④家居未尝惰容,久坐身不倾倚。 ⑤还其书不答。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④⑤ D③④⑥ 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初任谏官尚未接受任命时,刘安世认为任谏官要有胆识,敢于伸张正义而无所畏惧,这样容易惹祸遭贬,因此禀告母亲,不愿就职。 B刘母认为谏官是天子的重臣,其夫生前竭尽全力而没能做好,鼓励其子捐身以报朝廷大恩。 C刘安世任谏官多年,敢于主持公道,朝廷之上人人敬畏,到了老年,名望更加显赫。 D本文三次提到司马光,目的是写刘安世在司马光的教诲和精神感召下,捐身报国,是一个忠孝正直的道德完美的人。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登进士第,不就选。 译文: 正得罪流放,无问远近,吾当从汝之所。 译文: 参考答案 C(拜官授职) B(A指任谏官; C指有胆识,敢作敢为; D指当权。) A(以介词,都解作“用”。或,有时;有的人。) D(②刘安世向母亲说的不就任的托辞; ⑤写他在家时没有懈怠的面容,久坐而不倾身依靠) B(刘安世的父亲一生都想做谏官却没能做成,最终只任太仆卿。) (1)(刘安世)中了进士,却没有去参加铨选。 (2)纵使遭罪被流放,不论远近,我一定会随着你去。 参考译文: 刘安世,字器之,父亲刘航,最后任太仆卿。刘安世考中了进士,没有去参加铨选,向司马光求学,询问尽心行已的要旨。司马光用诚信来教导他,并要求他从不说假话开始。授官任起居舍人兼左司谏,后又晋升为左谏议大夫。安世身材魁伟,容貌端庄,声如洪钟。起初任命为谏官,还未受命,回到家里对母亲说:“朝廷不因为我安世不贤,让我任谏官。倘若就任这个官职,那就要有胆识也敢于伸张正义而无所畏惧,以自己的生命来担负起职责。如果冒犯了皇上,灾祸贬官就会立刻到来。皇上正以孝道治理天下,如果说我以母亲年老为托辞,应当可以避免任此官职。”母亲说:“这就不对了。我听说谏官是皇上面前的敢于直言诤谏的重臣,你父亲一生都想做这样的官却未能做到,而你有幸任此官职,你应当献出生命来报效国家的大恩。纵使遭罪被流放,不论远近,我一定会随你去的。”(安世)于是接受了官职。他在职多年,神色严肃立于朝廷之上,主持公道。他当面指斥,在朝廷上谏争,有时碰上皇上大怒,(他)就握着手板退一步站立,等皇上怒气稍解,再上前争辩。旁边陪侍的人在远观看,缩着头害怕得身上冒汗,把他称作“殿上虎”,一时间没有人不敬仰他。在家中居住时也从没有懈怠的面容,坐了很久也不会侧身倚靠。写字从不用草书,不喜欢歌舞女色珍宝财富。他忠孝正直,都是效法司马光。年老以后,朝廷上的各位贤人差不多死光了,(而他)岿然独立于朝廷上,并且名望更加显赫。(宦官)梁师成把持朝政,心中叹服他的才德,找到一个安世身前身后奔走的名叫吴默的小吏,让他带一封信给安世,用封大官来引诱他。吴默劝他为子孙们考虑,安世笑着回答:“我如果要为子孙考虑,就不会是这样子。我想做元年间的完人,好到九泉之下见我老师的司马光。”退还了梁思成的信不予理睬。 114.曹参 参始微时,与萧何善,及为将相,有隙 。至何且死,所推贤唯参。参代何为汉相,举事无所变更,一遵萧何约事。择郡吏木诎于文辞重厚长者,即召除为丞相史。史之言文深刻欲务声名者,辄斥去之。日夜饮醇酒。卿大夫以下吏及宾客见参不事事,来者皆欲有言。至者,参辄饮以醇酒,间之,欲有所言,复饮之,醉而后去,终莫得开说,以为常。相舍后园近吏舍,吏舍日饮歌呼。从吏恶之,无如之何。乃请参游园中,闻吏醉歌呼,从吏幸相国召按之。乃反取酒张坐饮,亦歌呼与相应和。参见人之有细过,专掩匿覆盖之,府中无事。参子 为中大,惠帝怪相国不治,以为“岂少朕与?”乃谓 曰:“若归,试私从容问而父曰:‘高帝新弃群臣,帝富于春秋,君为相,日饮,无所请事,何以忧于天下乎?’然无言吾告若也。” 既洗沐归,闲侍,自从其所谏参。参怒而笞 二百,曰:“趣入侍,天下事非若所当言也。”至朝时,惠帝让参曰:“与 胡治乎?乃者我使谏君也。”参免冠谢曰:“陛下自察圣武孰与高帝?”上曰:“朕乃安敢望先帝乎!”曰:“陛下观臣能孰与萧何贤?”上曰:“君似不及也。”参曰:“陛下言之是也。且高帝与萧何定天下,治令既明,令陛下垂拱,参等守职,遵而勿失,不亦可乎?”惠帝曰:“善。君休矣!” 1. 第一段中加点的三个“饮”字的读音,依次是( ) A. yǐn yìn yǐn B. yǐn yǐn yìn  C. yǐn yìn yìn  D. yìn yǐn yǐn 2. 下列各句中有通假字的一组是( ) ①及为将相,有隙 ②卿大夫已下及宾客 ③乃反取酒张坐饮 ④趣入侍,天下事非若所当言 ⑤岂少腾与 A. ①② B. ①②⑤ C. ①②④⑤ D. ①②③④⑤ 3. 与“吏之言文深刻欲务声名者”语法结构不同的一项是( ) A. 亦雁荡具体而微者 B. 带长铗之陆离兮 C. 民不足而可治者 D. 求人可使报秦者 4. 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词,与“从吏幸相国召按之”中加点词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幸可广问讯 B. 则幸得脱矣 C. 故幸来告良 D. 妇女无所幸 5. “帝富于春秋”中的“春秋”,它的正确含义是( ) A. 光阴 B. 儒家经典之一 C. 史书 D. 年龄 6. “择郡国吏木诎于文辞重厚长者,即召除为丞相史”一句在文中正确的意思是( ) A. 选择郡国官吏中那些质朴而不善于文辞却尊重老实人的人,立即(把他)召来,任命为丞相史。 B. 为郡国选择官吏,那些质朴而不善文辞的忠厚老实人,立即(把他)召来,任命为丞相史。 C. 选择郡国官吏中那些质朴而不善文辞的忠厚老实人,立即(把他)召来,任命为丞相吏。 D. 为郡国选择官吏,那些质朴而不善文辞却尊重老实人的人,立即(把他)召来,任命为丞相史。 7. 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 ①岂少联与? ②何以忧于天下乎? A. ①莫不是看我年轻吧? ②怎么来为天下人担忧呢? B. ①莫不是轻视我吧? ②怎么来为天下人担忧呢? C. ①菲不是看我年轻吧? ②为什么要忧虑天下人呢? D. ①莫不是轻视我吧? ②为什么要忧虑天下人呢? 8. 综观全文,太史公(司马迁)对曹参“不事事”的评价应是( ) A. 褒多于贬 B. 有褒无贬 C. 贬多于褒 D. 褒贬各半 参考答案: 1. C。考查对一字多音的认知能力。前一“饮”字作“喝”解,念第一声,后两“饮”字作“让……喝”解,念第四声,故选C项。 2. D。考查对通假字的认知能力。五个句子中均有通假字:①“ ”通“隙”;②“已”通“以”; ③“坐”通“座”;④“趣”通“促”;⑤“与”通“欤”。 3. C。考查对定语后置的认知能力。C.项不属于定语后置,其他几项和题干均是定语后置结构。 4. A。考查对一词多义的掌握情况。A.项中“幸”与题干中“幸”同义,作“希望”解;B.项“幸”作“侥幸”解;C.项“幸”作“幸亏”解;D.项“幸”作“宠幸”解,故选A项。 5. D。 考查对文言文中一些特殊用语的认知能力。联系上下文,应作“年龄”解,故选D项。 6. C。 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理解翻译能力。“择郡国吏……”应译为“选择郡国官吏中的……”,“重厚长者”应译为“忠厚老实的人”。A.、B.、D.项均有错,故选C项。 7. B。 同上。 8. B。考查整体认知能力。司马迁认为曹参的无为而治,符合百姓遭受秦朝残酷统治后应予修养生息的需要,故而有褒无贬,应选B项。 参考译文: 曹参起初微贱的时候,跟萧何交好;等到后来一个做了将军,一个做了相国,便有了隔阂。到萧何临终时,向皇上推荐的贤臣却只有曹参。曹参代替萧何做了汉朝的相国,办事无所变更,完全遵循萧何制定的法令。他选择郡国官吏中那些质朴而不善于文辞的忠厚老实人,立即把他召来任命为丞相史。官吏中有善于文辞、苛求深究、一心追求声誉的人,总是斥退撵走他们。曹参日夜痛饮纯厚的美酒。卿大夫以下的官吏乃至宾客,发现曹参不理政事,来拜访的人都想进言劝告。那些人一到,曹参就让他们喝美酒。过了一会儿,那些人又想说什么,曹参又让他们喝酒,直到喝醉后离去,来人终究不得开口劝谏,这样的情况已经成为常事。相国住宅的后园靠近官吏的宿舍,官吏在宿舍里整天饮酒歌唱,大呼小叫。曹参的随从官吏讨厌他们,但对他们又无可奈何,于是请曹参到后园中游玩,听到了官吏醉酒高歌、大呼小叫,随从官吏希望相国把他们召来加以处置。曹参却反而叫人取来美酒陈设座席痛饮起来,也歌唱欢呼,与官吏们相应和。曹参看到另人有细小的过失,一味隐瞒遮盖,因此相国府中平安无事。曹参的儿子曹 作中大夫。汉惠帝惊怪相国不理政事,以为“莫不是轻视我吧?”于是对曹 说:“你回家后,试着私下随意问问你的父亲说:‘高帝刚刚离别群臣去世,皇上又年轻,您身为相国,每天饮酒不止,不向皇上请示报告,怎么来为天下人担忧呢?’然而您不要说是我告诉你的。”曹 到假日回家后,闲暇时侍奉父亲,把皇上的话变成自己的话劝谏曹参。曹参发怒了,鞭笞曹 二百下,说道:“赶快进宫侍奉皇上去,天下的事不是你应当说的。”到了朝会时,惠帝责备曹参说:“为什么惩治曹 ?前次是我要他劝谏你的。”曹参脱下帽子谢罪说:“请陛下自己仔细思考一下,圣明英武比高皇帝谁强?”皇上说:“我怎么敢比先帝啊!”曹参说:“陛下看我的才能跟萧何比哪个强?”皇上说:“您似乎不及他。”曹参说:“陛下说的对。再说高帝与萧何平定了天下,法令已经定得清清楚楚,现在陛下垂衣拱手,我们一班朝臣谨守各自职位,遵循原有法度而不改变,不也就可以了吗?”惠帝说:“好,您休息去吧。” 115.陈 平 却 谗 (陈)平遂至修武降汉,因魏无知求见汉王,汉王召入。是时万石君奋为汉王中涓①,受平谒,入见平。平等七人皆进,赐食。王曰:“罢,就舍矣!”平曰:“臣为事来,所言不可以过今日。”于是汉王与语,而说之。问曰:“子之居楚何官?”曰:“为都尉。”是日乃拜平为都尉,使为参乘,典护军②。诸将尽 ③,曰:“大王一日得楚之亡卒,未知其高下,而即与同载,反使监护军长者!”汉王闻之,愈益幸平,……绛侯、 婴等咸谗陈平曰:“平虽美丈夫,如冠玉耳,其中未必有也。臣闻平居家时,盗其嫂;事魏不容,亡归楚;归楚不中,又亡归汉。今日大王尊官之,令护军。臣闻平受诸将金,金多者得善处,金少者得恶处。平反复乱臣也,愿王察之!”汉王疑之,召让魏无知。无知曰:“臣所言者,能也;陛下所问者,行也。今有尾生④、孝己⑤之行而无益处于胜负之数,陛下何暇用之乎?楚、汉相距,臣进奇谋之士,顾其计诚足以利国家不耳。且盗嫂、受金又何足疑乎?”汉王召让平曰:“先生事魏不中,遂事楚而去,今又从吾游,信者固多心乎?”平曰:“臣事魏王,魏王不能用臣说,故去事项王。项王不能信人,其所任爱,非诸项即妻之昆弟,虽有奇士不能用,平乃去楚。闻汉王之能用人,故归大王。臣裸身来,不受金,无以为资。诚臣计画有可采者,顾大王用之;使无可用者,金具在,请封输官,得请骸骨。”汉王乃谢,厚赐,拜为护军中尉,尽护诸将。诸将乃不敢复言。 注:①中涓:此处指侍从官。 ②护军:监督、协调各将领行动。③xuān:喧哗。 ④尾生:古代传说坚守信约的人。⑤孝己:商代武丁之子,为人孝顺。 1. 对下列三句话中加点字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①使为参乘,典护军 ②今又从或游 ③汉王乃谢 A. ①做模范 ②游玩 ③道歉 B. ①做模范 ②交往 ③致谢 C. ①掌管 ②交往 ③道歉 D. ①掌管 ②游玩 ③致谢 2. 下列三句话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①入见平 ②召让魏无知 ③汉王与语而说之 A. ①jiàn ②rǎng ③shuō B. ①jiàn ②ràng ③shuō C. ①xiàn ②rǎng ③yuè D. ①xiàn ②ràng ③yuè 3. 下列四组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今日大王尊官之 B. 信者固多心乎 C. 受平谒 D.臣为事来 请封输官 项王不能信人 平受诸将金 故去事项王 4. 对下列两组句子的句式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①子之居楚何官 ③平,反复乱臣也 ②陛下何暇用之乎 ④陛下所问者,行也 A. 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B. 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C. 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D. 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5. “如冠玉耳,其中未必有也”在本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 A. 像帽子上的玉一样,里面是空的 B. 帽子用玉装饰,里面是空的 C. 外表美丽,但无真才实学 D. 戴上玉饰罢了,其中没什么东西 6. “尽护诸将”中“护”的意思是( ) A. 统率 B. 护卫 C. 监督 D. 袒护 7. 对“顾其计诚足利国家不耳”这句话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 只是他的计谋确实能够有利于国家罢了 B. 只是他的计谋果真不能有利于国家就罢了 C. 不过看他的计谋确实能否有利于国家罢了 D. 看他的计谋果真能对国家有利如此而已 8. 对本文文意体会正确的一项是( ) A. 汉王受绛侯、灌婴等影响,怀疑陈平,陈平解释有理,才得到汉王信任 B. 陈平能言善辩,深得汉王信任。汉王能力排众议,重用陈平 C. 陈平靠能言辩取得汉王信任,诸将对他不满,但也无可奈何 D. 陈平为人品质不良,但由于善于狡辩,因而取得汉王信任 参考答案: 1. C. 2. D. 3. C. 4. B.(①②均为疑问句,③④均为判断句) 5. C. 6. C.(注释②已说明) 7. C. 8. B. 参考译文: 陈平就到修武投降汉军,通过魏无知求见汉王,汉王召见他。这时万石君石奋做汉王的中涓,接受了陈平的名片,引陈平去见汉王。陈平等七个人都进去了,汉王赐给他们酒食。汉王说:“吃完了,到馆舍去休息吧。”陈平说:“我为要事而来,我所要说的,不能挨过今日。”当时汉王便与他交谈,因而很高兴,问道:“您在楚军中担任什么官职?”回答说:“当都尉。”当天就任命陈平当都尉,让他当参乘,主管监督联络各部将领的事。将领们都喧哗起来,说道:“大王这天得到一个楚的逃兵,不知道他才能高低,就和他同坐一辆车子,反倒让他监护老将!”汉王听到(这些议论)后,更加宠幸陈平。……绛侯(周勃)、灌婴等都 毁陈平说:“陈平即使是美男子,只不过外表美丽,并没有真才实学。我们听说陈平家居时,和他的嫂子私通;事奉魏无知又不能容身,逃出来归顺楚王;归楚和楚王不相投,又逃来归汉。如今大王器重他授予高官,让他监督各部将领。我们所说陈平接受将领们的金钱,给钱多的,就得到好的待遇,给钱少的,就得到差的待遇。陈平,是个反复无常的乱臣,希望您审察他。”汉王对陈平怀疑起来,召魏无知来责备他。魏无知说:“我所说的是(他的)才能,陛下所问的是(他的)品行。假如现在有尾生、孝己的好品行而对战争胜败的关键问题没有益处,陛下那有空闲时间去使用他呢?楚、汉相持不下,我推荐有特殊谋略的人,只考虑他的计谋能否有利于国家。又何必因为盗嫂、受金而怀疑他呢?”汉王又召陈平责备说:“先生事奉魏王不相投,便离开他去投楚王,如今又跟着我活动,讲信义的人应当这么三心二意的吗?”陈平说:“我事奉魏王,魏王不能采用我的主张,所以离开他去事奉项王。项王不能信任人,他所信任的不是姓项的本家就是老婆的兄弟们,即使有奇谋之士也不能任用,我这才离开楚军。听说汉王能够用人,因此投奔大王。我空身而来,不接受金钱便没有支出的费用。如果我的计谋有值得采纳的,希望大王采用;假使没有可用的,金钱还在,我可以封存送到官府,请求辞职。”汉王就向他道歉,给予丰厚的赏赐,任命他为护军中尉,监督所有将领。将领们才不敢再说什么了。 116.杜诗 杜诗字君公,河内汲人也。少有才能,仕郡功曹,有公平称。更始时,辟大司马府。建武元年,岁中三迁为侍御史,安集洛阳。时将军萧广放纵兵士,暴横民间,百姓惶扰,诗敕晓不改,遂格杀广,还以状闻。世祖召见,赐以棨戟,复使之河东,诛降逆贼杨异等。诗到大阳,闻贼规欲北度,乃与长史急焚其船,部勒郡兵,将突骑趁击,斩异等,贼遂翦灭。拜成皋令,视事三岁,举政尤异,再迁为沛郡都尉,转汝南都尉,所在称治。 七年,迁南阳太守,性节俭而政治清平,以诛暴立威,善于计略,省爱民役。造作水排,铸为农器,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之。又修治陂池,广拓土田,郡内比室殷足。时人方于召信臣,故南阳为之语曰:“前有召父,后有杜母。” 诗自以无劳,不安久居大郡,求欲降避功臣,乃上疏曰:“陛下诚宜虚缺数郡,以俟振旅之臣,重复厚赏,加于入役之士。如此,缘边屯戍之师,竞而忘死,乘城拒塞之吏,不辞其劳,则烽火精明,守战坚固。圣王之政,必因人心。今猥用愚薄,塞功臣之望,诚非其宜。臣诗伏自惟忖,本以史吏一介之才,遭陛下创制大业,贤俊在外,空乏之间,超受大恩,牧养不称,奉职无效,久窃禄位,令功臣怀愠,诚惶诚恐。八年,上书乞避功德,陛下殊恩,未许放退。臣诗蒙恩尤深,义不敢苟冒虚请,诚不胜至愿,愿退大郡,受小职。及臣齿壮,力能经营剧事,如使臣诗必有补益,复受大位,虽析圭授爵,所不辞也。惟陛下哀矜!”帝惜其能,遂不许之。 诗雅好推贤,数进知名士清河刘统及鲁阳长董崇等。 诗身虽在外,尽心朝廷,谠言善策,随事献纳。视事七年,政化大行。十四年,坐遣客为弟报仇,被征,会病卒。司隶校尉鲍永上书言诗贫困无田宅,丧无所归。诏命使治丧郡邸,赙绢千匹。 (选自《后汉书·杜诗传》,有删节) 1.对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辟大司马府 辟:提升 B.诗敕晓不改 敕晓:命令开导  C.视事七年 视事:考察政事 D.举政尤异 尤异:尤其不同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①再迁为沛郡都尉    ②庭中始为篱,已为墙  B.①被征,会病卒     ②岁征民间  C.①乃与长史急焚其船   ②蒙冲斗舰乃以千数  D.①遂格杀广,还以状闻  ②乃有蜚语,为恶言闻上 3.对下列各句中“以”字的用法与意义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还以状闻 用作介词,用 B.以诛暴立威 用作介词,凭借 C.诗自以无劳 用作动词,认为 D.本以史吏一介之才 用作动用,认为 4.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与杜诗“以诛暴立威”有关的一项是 ①诗敕晓不改,遂格杀广 ②复使之河东,诛降逆贼杨异等。 ③举政尤异,再迁为沛郡都尉 ④斩异等,贼遂剪灭。 ⑤求欲降避功臣,乃上疏光武帝 ⑥尽心朝廷,谠言善策。  A.①③⑥    B.④⑤⑥     C.②③⑤    D.①②④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诗历经功曹、侍御史、成皋令、沛郡都尉、汝南都尉及南阳太守等。由于办事干练,有决断,受到光武帝刘秀赏识。  B.杜诗在南阳任职期间,执法严厉,打击了一些作恶多端、民愤很大的强豪地主;还领导人民兴修水利,扩大耕种面积,使南阳郡日益富足。  C.由于杜诗重视农业生产,创造发明了运输工具,减轻了农民的运送粮食的艰辛,故南阳人民称他为“杜母”。  D.他一生廉洁清贫,生前没有购置田产,死后连丧葬之处也没有。光武帝下令在郡守官邸里为他治丧,并赐绢绸千匹,以作为治丧的费用。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⑴少有才能,仕郡功曹,有公平称。(3分)   译文:   ⑵及臣齿壮,力能经营剧事。(2分)   译文: 1.B辟:推举;征召。《张衡传》“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B项:“敕晓”, 告戒晓谕。“视事”:就职治事。多指政事言。 2.D两个“闻”都是“使知道”,特指使帝王知道。A项中的“为”:①动词,做,担任。②动词,成为,是;B项中的“征”①动词,征召。②收赋税,在这里是“收集”的意思;C项中的“乃”:①副词,就。②副词,竟。 3.D用作介词,凭,凭借。 4.D③是说杜诗在成皋做县令三年有突出的政绩;⑤是说杜诗想要自我降职,将职位让给有功之人;⑥是说杜诗虽然在外地任官,仍然尽心于朝廷大事,有忠正的言论,好的建议,都随时进献上奏。 5.C  应该创造发明了农具,减轻了民众的劳动强度。 6(5分)(1)(杜诗)年轻时很有才能,任郡功曹,有办事公平的声誉。本题3分,每一分句1分。 (2)等我年龄再大一点,能力能够胜任筹划办理繁难事务的时候。本题2分,每一分句1分。 译文: 补注:召信臣字翁卿,九江寿春人也。 杜诗,字君公,河内汲县人。年轻时有才能,在郡里任官为功曹,以公平著称。更始政权时,被征辟为大司马府官员。建武元年,在一年中迁升三次至侍御史,负责安定洛阳。当时将军萧广放纵士兵不法,在城里横行霸道,百姓惶恐惊扰。杜诗晓谕萧广,仍不改悔,于是将萧广击杀,回京后把情况向光武帝奏报。光武帝召见他,赐给他囗戟,又派他巡视河东,去招降和诛杀反叛的贼人杨异等。杜诗抵达大阳,听说贼人企图北渡,于是与长史迅速焚毁船只,调集部署郡中士兵,派骑兵突袭贼兵,杀死杨异等人,贼兵因此被消灭。拜授为成皋县令,任官三年,政绩优异。又迁升为沛郡都尉,转任汝南都尉。所到之处,都有政绩。 建武七年,升任南阳太守。他生活节俭,施政清正平和,以诛杀强暴树立威信,他还擅长计划谋略,减少和爱惜民力劳役。又设计制作水排,铸造农具,使用的力量少,收效多,百姓得到很多便利。此外,还修建池塘,广泛开垦土地,郡中家家户户都丰足富实。当时人们把他比作召信臣,所以南阳人赞颂他说:“先前有召父,后来有杜母。” 杜诗自认为没有功劳,不应长期任大郡长官,请求降职,以避让职位给功臣,于是上疏说:“陛下确实应该留下几个郡守的职位,以便拜任那些得胜班师的大臣;再出丰厚的奖赏,给那些长期服役的大卒。这样,边境地区驻守的军队,会争着舍生忘死;守城护塞的官吏,定能不辞劳苦;从而使得烽火准确,防守坚固。圣明的君王施政。必定要依据人的心理。现今杂用了一些愚昧、德行浅薄的人,断绝了功臣的期望,实在不适宜。臣下杜诗暗自思忖,本来是掾史属吏之才,正值陛下创立大业。贤良能干的人都在外打仗,朝廷里人才缺乏之际,特殊地受到极大恩宠,但教化百姓不称职,任官又没有功绩,长期窃居官位,使得功臣心怀不满,我实在惶恐不安。建武八年的时候,曾上书请求退位让给有功之人。陛下加给我特殊的恩典,不允许辞职。臣杜诗蒙受的恩德极深,道义使得我不能担当假意请求辞职之名,如果不能实现(辞职)的愿望,那么臣愿辞退大郡的官职,担任低一些的职务。若是臣下身体强壮,有能力处理繁杂艰难的事务,而且任用臣下杜诗的确有所补益,再授以较高官职,虽然授予爵位,也不推辞。恳请陛下哀怜体谅!”光武帝爱惜他的才能,所以没有同意这个请求。 杜诗喜好推举贤才,多次举荐知名士人清河人刘统以及鲁阳长董崇等人。 杜诗虽然在外地任官,仍然尽心于朝廷大事,有忠正的言论,好的建议,都随时进献上奏。任官七年,政令教化大大推行。建武十四年,因为派宾客为弟弟报仇,被征召问罪,正巧因病去世。司隶校尉鲍永上奏说杜诗家中贫困,没有田宅,死后无处下葬。诏令在郡中官邸治丧,并赐一千匹绢办丧事。 117.方山子 方山子,光、黄①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②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 )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 )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 )。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 )?”因谓( )方山子。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 )曰:“鸣呼!此吾故人陈 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 ),问余所以至此( ),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九年,余在岐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时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然方山子世有勋阀③,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佯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欤? 注:①光、黄;宋时光州和黄州。 ②朱家、郭解:皆为西汉时游侠。 ③勋阀:功臣门第。 1. 根据语境,填入文中括号里的最恰当的一组虚词是( ) A. 以、于、者、之、焉、然、也、乎 B. 于、乎、之、焉、以、也、然、者 C. 以、于、也、乎、之、焉、然、者 D. 于、之、也、乎、以、者、焉、然 2. 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读音和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弃车马,毁冠服 ②见其所著帽 A. ①guàn 帽子 ②zhù 戴 B. ①guān 帽子 ②zhuó 戴 C. ①guàn 戴着帽子 ②zhù穿的衣服 D. ①guān 戴着帽子 ②zhuó 穿的衣服 3. 根据语境,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正确词义是( ) ①闾里之侠皆宗之 A. 祖宗 B. 宗族 C. 同宗 D. 尊崇 ②庵居蔬食 A. 吃 B. 食物 C. 粮食 D. 给……吃 4.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稍壮,折节读书 折节:改变以往的志向和行为。 B. 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 环堵:环绕房屋的院墙。 C. 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使酒:因酒使性。 D.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徉狂垢污,不可得而见。佯狂:假装疯癫。 5. 下列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A. 方山子,姓陈名 字季常。 B. “河北有田”中的“河北”,指黄河以北。 C. “岐亭”是镇名,“岐山”是山名,岐亭在岐山上。 D. “山中人莫识也”和“独来穷山中”的两个“山中”所指的地方相同。 6. 对“此岂无得而然哉”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大概是没有得到官做才这样的吧? B. 这大概是没有得到知己才这样的吧? C. 这难道是一个没有自得其乐的人能够这样吗? D. 这难道是一个没有得道的人能够这样吗? 7. 文中说“余既耸然异之”,作者这样说的原因是( ) A. “少时慕朱家、郭角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 B. “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C. “俯而不答,仰而笑”,“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D. “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参考答案: 1. C. 2. B. 3. ①D.,②A. 4. B.(不是指院墙,而是指室内四壁) 5. C.(依文意可见,岐亭是方山子隐居的地方,岐山是十九年前年方山子射猎的地方,二者不是一地。岐亭,镇名,在今湖北省麻城县;岐山,山名,在今陕西省岐山县) 6. C.(关键是对“无得”二字的理解。“无得”,即没有得到,问题是没有得到什么。从文中看,方山子一家“皆有自得之意”,所以“得”是指得到了自得之乐) 7. C.(“异之”是认为他异。意动用法。“耸然”是惊奇的样子。方山子引起作者惊异的是他当前的表现,而不是他少时的行为) 参考译文: 方山子是在光州和黄州之间山里隐居的人。他年轻时向往并学习汉朝侠客朱家、郭解的为人,乡里讲义侠的人都敬重他。年纪渐渐大了,改变从前的志向和行为,努力读书,想凭借这条道路在当代大干一场,可是始终碰不到机会。到了晚年,就隐居在光州和黄州之间山里的一个名叫岐亭的小镇上,住草屋,吃蔬菜,不同社会接触;放弃原有的车子和马不乘坐,毁坏原有的帽子和衣服不穿戴,平时总是步行往来。山里的人没有谁认识他,看见他戴的帽子方方地耸起,而且很高,猜测说:“这莫非是古代方山冠的老式样吧!”因此都叫他方山子。我降职外调到黄州,路过岐亭镇,刚巧碰见他,吃惊地说:“哎呀!这是我的老友陈 季常啊。为什么在这里?”方山子也吃惊地注视我,问我为什么到这里来。我把缘故告诉了他。 他低着头不回答,接着抬起头来大笑,招呼我住宿在他的家里。他家里空空地只看到周围有四堵墙,可是他的妻、儿和奴婢都有自得其乐的神气。我既惶恐地觉得他很奇怪,又想到方山子年轻时纵酒任性,喜弄刀剑,用钱如同丢弃粪便和泥土那样。十九年前,我在岐山下看见方山子带领两个骑马的仆人,自己挂了两袋箭,到西山打猎游玩。一只鹊在前边惊飞起来,方山子叫骑马的仆人追上去射它,没有射中;方山子猛抽坐骑独个儿奔驰出去,放了一支箭就射中了那只喜鹊。于是,他就在马上跟我谈论用兵方法和古往今来成败的道理,自以为是当代杰出的人才。到今天已过去多少日子了,但精明强悍的神色,还在两条眉毛之间隐隐显露,难道他真正是个在荒山里隐居的人吗?方山子家里世代有功勋,应当得到庇荫做官,假使能够让他从事政事,那么现在已经是个有名望、有地位的人了。再说,他的家原在洛阳,花园住宅宏伟华丽,和公侯的府第一样;在黄河北岸还有大片土地,每年可以收取成千匹丝织品,也足够他享受富裕快乐的生活。他都放弃不要,偏偏来这荒山里受苦,这难道是一个没有自得其乐的人能够这样吗?我听说光州和黄州之间多有不平常的人,他们往往装疯,弄脏自己,不能够见到他们的真面目。方山子或者见过他们吧! 118.曹端 曹端,字正夫,渑池人。永乐六年举人。五岁见《河图》《洛书》,即画地以质之父。及长,专心性理。其学务躬行实践,而以静存为要。读宋儒《太极图》《通书》《西铭》,叹曰:“道在是矣。”笃志研究,坐下著足处,两砖皆穿。事父母至孝,父初好释氏,端为《夜行烛》一书进之,谓:“佛氏以空为性,非天命之性。老氏以虚为道,非率性之道。”父欣然从之。继遭二亲丧,五味不入口。既葬,庐墓六年。 端初读谢应芳《辨惑编》,笃好之,一切浮屠、巫觋(xí)、风水、时日之说屏不用。上书邑宰,毁淫祠百余,为设里社、里谷坛,使民祈极。年荒劝振,存活甚众。为霍州学正,修明圣学。诸生服从其教,郡人皆化之,耻争讼。知府郭晟问为政,端曰:“共公廉乎。公则民不敢漫,廉则吏不敢欺。”晟拜受。遭艰归,渑池、霍诸生多就墓次受学。服阕,改薄州学正,霍、薄两邑各上章争之,霍奏先得请。 霍州李德与端同时,亦讲学于其乡。及见端,退语诸生曰:“学不厌,教不倦,曹子之盛德也。至其知古今,达事变,末学鲜或及之。古去‘得经师易,得人师难’,诸生得人师矣。”遂避席去。端亦高其行谊,命诸生延致之,讲明正学。 端先后在霍十六载,宣德九年卒官,年五十九。诸生服心丧三年,霍人罢市巷哭,童子皆流涕。贫不能归葬,遂留葬霍。 1. 比较“其”字的意义和用法,选出判断正确的一组是( ) ①其学务躬行实践 ②其公廉乎 ③亦讲学于其乡 ④至其知古今 ⑤端亦高其行谊 A. ①句和②句相同,③④⑤句相同。 B. ①句和④句相同,③句和⑤句相同,②句与以上四句都不同。 C. ①句和③句相同,④句和⑤句相同,②句与以上四句都不同。 D. ③句和⑤句相同,①②④句相同。 2. 对下列句子加点的词注音和解释全正确的一项是( ) ①笃志研究 ②坐下著足处 ③一切浮屠……时日之说屏不用 ④毁淫祠百余 A. 笃:坚定 著:zhù附着 屏:píng摒弃 淫:惑乱的 B. 笃:忠诚 著:zhuó附着 屏:píng摒弃 淫:滥设的 C. 笃:坚定 著:zhuó踏 屏:B.ǐng除去 淫:滥设的 D. 笃:忠诚 著:zhù踏 屏:B.ǐng除去 淫:惑乱的 3.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说明,错误的一项是( ) A. 年荒劝振 劝振:指勉励赈灾 B. 就墓次受学 墓次:指服丧人的临时住处 C. 端亦高其行谊 高其行谊:指赞扬他的行为和情谊 D. 命诸生延致之 延致:指去请……回来 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4. 父初好释氏,端为《夜行烛》一书进之。( ) A. 父亲当初极信佛教,曹端找了《夜行烛》一书送给父亲。 B. 父亲当初极信道教,曹端找了《夜行烛》一书送给父亲。 C. 父亲当初极信道教,曹端写了题为《夜行烛》的一封信送给父亲。 D. 父亲当初极信佛教,曹端写了题为《夜行烛》的一封信送给父亲。 5. 既葬,庐墓六年。( ) A. 安葬(父母)以后,修庐冢守墓六年。 B. 已经安葬了(父母),守墓达六年之久。 C. 安葬(父母)以后,守墓达六年之久。 D. 已经安葬了(父母),修庐冢守墓六年。 6. 诸生服从其教,郡人皆化之,耻争论。( ) A. 所有学生都心悦诚服地听从他的教诲,连百姓都被他教化了,把无理争辩当作耻辱的事。 B. 所有学生都听从他的教导,连百姓都被他教化了,把无理争辩当作耻辱的事。 C. 所有学生都心悦诚服地听从他的教诲,连百姓都被他教化了,把打官司法作可耻的事。 D. 所有学生都听从他的教导,连百姓都被他教化了,把打官司法作可耻的事。 7. 选出完全表现曹端至孝、清廉品德的一组内容( ) ①父初好释氏,端为《夜行烛》一书进之。 ②继遭二亲丧,五味不入口。 ③既葬、庐墓六年。 ④上书邑宰,毁淫祠百余。 ⑤年荒劝振,存活甚众。 ⑥遭艰归,……服阕,改薄州学正。 ⑦贫不能归,遂留葬霍。 A. ①③④⑥ B. ②③④⑤ C. ①②⑤⑦ D. ②③⑥⑦ 8. 叙述或评价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曹端读谢应芳的《辨惑编》后对佛教道教、巫婆神汉、阴阳先生、凶时吉日的说法都不相信,表现他开始有了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B. 曹端为百姓设里社、里谷坛,让百姓好祈报收成,在我们看来仍带有一定的迷信色彩。 C. 与曹端同在霍州讲学的李德见到曹端,离开时,对曹端的学生说了一番话,赞扬曹端学识广博,是难得的人师。表明李德是个有自知之明的先生。 D. 曹端去世,诸生服心丧三年,霍州人罢市巷哭,童子皆流涕。其原因是曹端在霍州十六载,做官时为政公廉。 参考答案: 1. B. 考查虚词“其”的用法。因为①④句“其”字直接充当主语或小主语,译作“他”;③⑤句“其”字都作定语,译作“他的”;②句“其”字表委婉判断,译作“也许”“大概”之类,属副词。 2. C. 考查实词。①句“笃”修饰“志”,应解为志向坚定;②句“著”读zhuó时可作“附着”讲,但此句解释时变通为“踏”更好;③句“屏”读B.ǐng时可作“除去”讲,“摒”是“屏”的后起字;④句“淫”是“过度、过甚”义,“淫祠”是滥设的祠堂。 3. C. 考查实词。“高其行谊”中的“行”指品行,解释为“行为”是错的。 4. D. 考查阅读句子。“释氏”,指释迦牟尼,句中义是以佛教创始人代替佛教。《夜行烛》是曹端写给年迈父亲的一封信,文言中“书”大多当“书信”讲。 5. A. 考查阅读句子“既”作副词可解释为“已经”或“……以后”,“庐墓六年”中“六年”作为“庐墓”的补语出现,可见“庐墓”应活用作动词,在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一文中对“庐墓”一词有解释,因此应理解为“修庐冢守墓”。 6. C. 考查阅读句子。“服从”是两个词,“服”在句子中解释为“心悦诚服”是贴切的,而“从”解释为“听从”是恰当的。“争讼”文言文“争”与“讼”可以是同义词,但在这个语境中仅作“争辩”讲显然有含混不清的地方:不合语境义。“讼”还可以引申为“打官司”,语境中百姓教化了,自然把打官司当作耻辱的事了。 7. D. 考查阅读理解文章内容。①②③⑥句表现曹端至孝;⑦句“贫不能归”可见为官时的清廉。而④⑤句属教化和公德。 8. B. 考查阅读分析文章内容。A.项提到的“佛教道教”与原文“浮屠”不合,“浮屠”指“佛”或“佛教”。C.项李德“离开时”应为“离去后”,“对曹端的学生”应改为“对自己的学生”。D.项,原因除为政公廉外,更主要作为人师他有渊博的学识和高尚的道德,为霍州做了许多好事。 参考译文: 曹端,字正夫,渑池人。永乐六年举人。五岁见《何图》《洛书》,就摹画在地上问他父亲。等到长大,专心于研究大道理。他在学习大道理时,努力从自身做起,而且把所学的道理静心存留于心作为最主要的。(他)读宋代儒学著作《太极图》《通书》《西铭》,感慨道:“大道理就在这里面了。”于是专心致志地研究,坐位下踏脚的地方,两块砖都磨穿了。(他)对待父母极孝顺,父亲当初极信佛教,曹端写了题为《夜行烛》的一封信送给父,信中说道:“佛教把空作为要义,这不是人类社会规律的要义。道教把虚作为理论,这不是依从本性的理论。”他父亲愉快地依从了他所说的道理。后来经历了父母双亡的痛苦,(他)各种有滋味的东西都吃不进去。安葬了父母以后,筑庐冢守墓六年。 曹端刚开始读谢应芳的《辨惑编》时,极信其中所讲的道理,所有关于佛教的、巫术的、阴阳风水、时日吉凶的理论都除去不用。写信给县令,毁掉滥设的祠堂百余座,给百姓修土地庙,建谷坛,让他们祈报年成。遇到荒年,鼓励(富户)救济灾民,救活了许多人。做霍州学正时,研究整理儒学,学生们都心悦诚服地听从他的教诲,郡里的百姓都被他教化了,把打官司当作可耻的事。知府郭晟请教他治理政事的方法,曹端说:“也许是公和廉吧。 做到公了那么百姓就不敢不敬了,做到廉了那么百姓就不敢欺瞒了。”郭晟拜谢欣然接受。曹端遇父母的丧事回故里,渑池、霍州的众多学生到曹端守墓的地方来听从他教诲。服丧期满,改任薄州学正。霍州、薄州、蒲州两地各自上奏章争着要曹端,霍州的奏章先得到批准。 霍州的李德跟曹端是同时的人,也在霍州讲学,等到他见过曹端,回来对他的众弟子说:“学而不厌,教而不倦,这是曹先生的高尚品德了。至于他懂得古今,通晓社会变化,没涉及的学问很少。古语说:‘得到一位讲经的老师容易,而得到一位教诲做人的老师难。’你拉得到一位教诲做人的老师了。”于是(李德)不再讲学要离开霍州。曹端也称赞李德的品行与情谊,让众弟子请他回来,一起讲课教学。 曹端先后在霍州十六年,宣德九年辞世于任上,时年五十九岁。他的众多弟子服心丧之年,霍州百姓(听到曹端去世)连买卖都不做了,街巷中充满哭声,孩子们都痛哭流涕。(曹端)因清贫而不能安葬在故乡,于是留葬在霍州。 119.灌夫 灌将军夫者,颍阴人也。夫父张孟,尝为颍阴侯婴舍人,得幸,因进之至二千石,故蒙灌氏姓为灌孟。吴、楚反时,颍阴侯灌何为将军,属太尉,请灌孟为校尉。夫以千人与父俱。灌孟年老,颍阴侯强请之,郁郁不得意,故战常陷坚,遂死吴军中。军法:父子俱从军,有死事,得与丧归。灌夫不肯随丧归,奋曰:“愿取吴王若将军头,以报父之仇。”于是灌夫披甲执戟,募军中壮士所善、愿从者数十人。及出壁门,莫敢前。独二人及从奴十数骑驰入吴军,至吴将麾下,所杀伤数十人。不得前,复驰还,走入汉壁,皆亡其奴,独与一骑归。夫身中大创十余,适有万金良药,故得无死。夫创少瘳,又复请将军曰:“吾益知吴壁中曲折,请复往。”将军壮义之,恐亡夫,乃言太尉。太尉乃固止之。吴已破,灌夫以此名闻天下。 灌夫为人刚直使洒,不好面谀。贵戚诸有势在己之右,不欲加礼,必陵之;诸士在己之左,愈贫贱,尤益敬与钧。稠人广众,荐宠下辈。士亦以此多之。夫不喜文学,好任侠,已然诺。诸所与交通,无非豪杰大猾。家累数千万,食客日数百人,陂池田园,宗族宾客,为权利,横于颍川。颍川儿乃歌之曰:“颍水清,灌氏宁;颍水浊,灌氏族。” 1. 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夫身中大创十余 ②至吴将麾下 ③宗族宾客为权利,横于颍川。 A. zhōng Chuàng huīwéi hèng B. zhòng Chuāng máo wèi hèng C. zhōng Chuàng máo wéi héng D. zhòng Chuāng huī wéi héng 2. 对“壁”的意义,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壁中曲折 ②出壁执戟 ③森严壁垒 ④家徒四壁 ⑤坚壁清野 A. ①②③⑤/④ B. ①②③/④⑤ C. ①②/③④⑤ D. ①②⑤/③④ 3. 第四段“吾益知吴壁中曲折”一句中“曲折”一词的意义是( ) A. 军中的矛盾 B. 兵力的虚实 C. 路径的复杂 D. 防御的工事 4. 第六段“已然诺”的意思是( ) A. 不肯答应别人的请求 B. 答应的事就一定办到 C. 答应的事总是不办 D. 人有所求必定应允 5. 第三段“占常陷坚”的意思是( ) A. 战斗中常常向敌军防卫最强处攻击 B. 战斗中常常中了敌军的埋伏 C. 战斗中常常陷入敌军防卫最强的地方 D. 战斗中常常攻破敌军防卫最强的地方 6. 对“将军壮义之,恐亡夫”一句,翻译正确的是( ) A. 将军是一个豪壮而很重义气的人,担心如果答应了他的请求,他会战死。 B. 将军认为灌夫此举壮烈且合于正义,但担心军士伤亡太大。 C. 将军钦佩灌夫的胆量,认为此举合于正义,但担心他会战死。 D. 将军认为他很豪壮、讲义气,恐怕这样做会失去他。 7. 对“贵戚诸有热力在己之右,不欲加礼,必陵之”一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 对许多地位在他之上的贵戚、有势力的人,他都不愿礼敬,且一定要凌辱他们。 B. 凡地位在他之上的贵戚,只要他不想对他们表示尊敬,就一定要压过他们。 C. 许多地位在他之上的贵戚,只要对他不表示尊敬的,就一定要处置他们。 D. 对于那些地位在他之上的贵戚,他一概不想特别礼敬,并且还要凌辱他们。 8. 本文最后引用的民歌,其含意是( ) A. 灌氏家族盛衰难卜。 B. 灌氏迟早要族灭。 C. 太平时灌氏兴,乱世时灌氏亡。 D. 灌氏的兴亡,关系世事盛衰。 参考答案: 1. D. 2. A. 3. C. 4. B. 5. A.(“坚”名词作名词,“陷”攻击。A.D.两项比较,A.含有主动挑……地方进攻意) 6. C.(“壮义”作意动 7. B.(该句陈述的主体都是“灌夫”,而不是“贵戚”,故C.错。A.D.译错“欲”字) 8. B.(“颍水”是不会“清”的。歌意为“除非颍水变清,灌氏才会平安无事;只要颍是浊的,灌氏就会全家灭亡。”) 参考译文: 灌夫将军,是颍阴人氏。他的父亲张孟,曾颍阴侯婴的门客,受到宠受,于是提拔他到了收入二千石谷的地位,所以承蒙灌氏的姓,改姓名为灌孟。吴、楚反叛时,颍阴侯灌何当将军,官为太尉,请灌孟做校尉。灌夫率千人与父亲同样。灌孟年老时,颍阴侯非要请他出战不可,他心中很不快,所以战斗中常常向敌人防卫最强处攻击,就死在吴军之中。军法规定:父子二人都在军队中,有死人的事情,可以随办丧事回家。灌夫不愿随办丧事 回家,奋勇表态说:“我愿取来吴王若将军的头来,以此报杀父之仇。”于是灌夫穿好铠甲手执长戟,招募军中善战、愿意随同的壮士几十人。军队前进受阻,又跑回来,跑到汉壁,随同的奴仆也都死了,独自一人骑马而归。灌夫身负重伤十余处,恰好有价值万金的良 药,所以才免一死。灌夫的伤稍稍有好转,又再次向将军请战说:“我非常了解吴国军壁 中道路的曲折变化,请允许我再次前往。”将军很钦佩灌夫的胆量,又认为此举合于正义,(想答应他)又担心他会战死。于是向太尉汇报,太尉坚决阻止了将军。待吴军大败,灌夫以此名闻天下。灌夫为人刚直好饮酒使性,不喜欢当面奉承人。凡地位在他之上的贵 戚,只要他不想对他表示尊敬的,就一定要压过他们。凡地位在他以下的人士,愈是贫贱,愈加看重他们。在稠人广众面前,荐举、喜欢下辈人。名士们也因此而日益增多。灌夫不喜欢文学,喜欢侠义的性格,答应的事说了就算数。与他相交往的各种人,无非都是豪杰侠义的人。家产超过几千万,每日里食客几百人,坡地、水塘、田园很大,他的同宗及其宾客们,凭仗权利,在颍川横行。颍川儿童唱道:“除非颍水变清,灌氏家族才会安宁; 颍水不会变清,灌氏必会全族灭亡。” 120. 尹翁 尹翁归字子兄,河东平阳人也,徙杜陵。翁归少孤,与季父居。为狱小吏,晓习文法。 喜击剑,人莫能当。 是时大将军霍光秉政,诸霍在平阳,奴客持刀兵入市斗变,吏不能禁,及翁归为市吏, 莫敢犯者。公廉不受馈,百贾畏之。 后去吏居家。会田延年为河东太守,行县至平阳,悉召故吏五六十人,延年亲临见,令 有文者东,有武者西。阅数十人,次到翁归,独 伏不肯起,对曰:“瓮归文武兼备,唯所施设。”功曹以为此吏倨傲不逊,延年曰:“何伤?”遂招上辞问,甚奇其对,除补卒史,便从归府。案事发奸,穷竟事情,延年大重之, 自以能不及翁归,徙署督邮。 河东二十八县,分为两部,闳孺部汾北,翁归部汾南。所举应法,得其罪辜,属县长吏 虽中伤,莫有怨者。举廉为缑氏尉,历守郡中,所居治理,迁补都内令,举廉为弘农都尉。征拜东海太守,过辞廷尉于定国。定国家在东海,欲属托邑子两人,令坐后堂待见。定 国与翁归语终日,不敢见其邑子。既去,定国乃谓邑子曰:“此贤将,汝不任事也,又不可 干以私。” (《汉书?七六》)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为狱小吏,晓习文法。 文法:文章格式 B.案事发奸,穷竟事情。 案事:案子 C.属县长吏虽中伤,莫有怨者。 中伤:受到毁谤 D.历守郡中,所居治理。 治理:政治太平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后去吏居家 遂召上辞问 A B 昂其直,居为奇货 莫辞更坐弹一曲 除补卒史,便从归府 所举应法,得其罪辜 C D 乘楼车,从吏卒 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 3.对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称代内容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廉不受馈,百贾畏之。 (指尹翁归) B.延年大重之 (称代前文的“事情””) C.得其罪事 (称代前文的“所举””) D.不敢见其邑子 (指于定国) 4.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尹翁归奉职守法的一组是 ①及翁归为市吏,莫敢犯者。②公廉不受馈,百贾畏之。③独伏不肯起。④案事发奸,穷竟事情。⑤征拜东海太守。⑥不敢见其邑子。 A.①④⑥ B.②③⑤ C.①③⑥ D.②④⑤ 5.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尹翁归既晓文尚武,又善击剑,人莫能当,因此依恃霍光在市场斗殴闹事的霍氏家奴再也不敢捣乱。 B.尹翁归受到河东太守田延年接见时不卑不亢,应答如流,赢得田延年好感,而被委以官职。 C.尹翁归审理案件,秉公执法。核事发奸,穷根究底;查办案子,合乎法度,重在罪证。 D.廷尉于定国想将两同乡嘱托给尹翁归,与之言谈终日竟不敢提及。尹翁归廉洁无私,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翁归文武兼备,唯所施设。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敢见其邑子。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D(A文法:法令条文;B案事:查究案子;C中伤:受到处罚)。 2.C(A.居:① 住,居住。②储存。B.辞:①文辞,书面。②推辞。C.都是“使……跟从”、“带着”的意思。D.举:①检举。②选任。)。 3.B.(指尹翁归)。 4.A ( 含有③、⑤的不应该选择。 ①侧面表现其奉职,不敷衍。②“公廉”是为吏的基本要求,尹翁归能够做到,这是奉职守法的表现。③自信,不卑不亢。④奉职。⑤朝廷授职,不是侧重于其被朝廷看中的原因,而是为了引出“过辞廷尉于定国”的事。⑥重臣尚且不敢有所请托,侧面表现其守法 ) 5.A (将霍氏家奴再也不敢捣乱的原因归结为“尹翁归既晓文尚武,又善击剑,人莫能当”是不对的,是因为其治政有能耐。应该联系其“为吏”的特点来理解) 6.(l)我既能文又能武,只听凭您的安排 (2)不敢让那两个同乡出来拜见尹翁归 参考译文: 尹翁归字子兄,是河东平阳人,后来迁徙到杜陵.尹翁归小时死了父亲,跟他的叔父住 在一起。他担任办理诉讼的小吏,通晓法令条文。喜爱击剑,没有谁能抵挡他。 当时大将军霍光主持政事,霍家人住在平阳,家奴门客拿着兵器进入街市殴斗闹事,主 管官员无法制止,等到尹翁归做街市的主管官吏,没有谁敢违犯法律。他公正廉洁不接受贿赂,商人们都畏服他。 他后来离职回家。刚好碰上田延年担任河东太守,巡视属县来到平阳,将当地旧吏五六 十人全部召集起来,田延年亲自去跟他们见面,叫他们有文才的站在东边,有武略的站在西 边。考察了解了几十个人,轮到尹翁归,只有他伏在地上不肯起身,他对答道:“我文才武 略齐备,您只管吩咐。”功曹认为这个小吏傲慢不谦逊,田延年说:“这有什么关系?”于是 叫他上堂来,设下文辞让他回答,田延年感到他的回答很不一般,授任补职让他做了卒史(官 名),于是带他回到郡府。他调查事情揭发坏人,彻底了解事情的底细,田延年十分器重他, 田延年自己感到才能比不上尹翁归,调任他做了督邮。 河东郡属下二十八个县,分成两部,闳孺主管汾北一部,尹翁归主管汾南一部。尹翁归 检举揭发他人时都符合法制规定,掌握违法者的犯罪事实,属县长吏虽然受到他的制裁,也没有谁怨恨的。他被推举廉能担任缑氏县尉,曾经做过郡中太守,他任职的地方都治理得很好,升职补任都内令,被推举廉能担任弘农都尉。 朝廷征召他任命他做东海太守,他去拜访辞别廷尉于定国。于定国老家在东海郡,他想将两个同乡后辈托付给尹翁归,请他关照,就让这两个人坐在后堂等着出来见尹翁归。于定国跟尹翁归谈论了一整天,始终不敢让那两个同乡出来拜见尹翁归。尹翁归离开之后,于定国才对同乡后辈说:“他是一个好郡守,你们没有能力在他手下任职,他又是不能用私情去请求的。”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