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复习文言文阅读练习 (7) 121. 郭子仪 郭子仪 郭汾阳在汾州,尝奏一州县官,而敕不下。判官张昙言于同列,以令公勋德,而请一吏致阻,是宰相之不知体甚也。汾阳王闻之,谓僚属曰:“自艰难以来,朝廷姑息方镇武臣,求无不得。以是方镇跋扈,使朝廷疑之,以致如此。今子仪奏一属官不下,不过是所请不当圣意。上恩亲厚,不以武臣待子仪,诸公可以见贺矣!”闻者服其忠公焉。王在河中,禁无故走马,犯者死。南阳夫人乳母之子抵禁,都虞候杖杀。诸子泣告于王,言虞候纵横之状,王叱而遣之。明日,对宾僚吁叹者数四。众皆不晓,徐问之,王曰:“某之诸子,皆奴材也。”遂告以故曰:“伊不赏父之都虞候,而惜母之阿奶儿,非奴材而何?” 1. 文中“郭汾阳在汾州”和“以令公勋德”两句中的“汾阳”“令公”都是对郭子仪的称谓。下列对称谓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 官名 官名 B. 官名 一般尊称 C. 别号 官名 D. 爵名 官名 2. 文中的“南阳夫人”是主要人物的什么人?( ) A. 母亲 B. 妻子 C. 儿媳 D. 姊妹 3. 文中“以致如此”的“此”指的是( ) A. 宰相之不知体甚也 B. 所请不当圣意 C. 以是方镇跋扈 D. 求无不得 4.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而敕不下 敕:帝王的诏书、命令 B. 自艰难以来 艰难:艰苦困难 C. 是以方镇跋扈 方镇:镇守一方的军区长官 D. 言虞候纵横之状 纵横:这里指放肆 5. 对“上恩亲厚,不以武臣待子仪,诸公可以见贺矣”一句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郭子仪认为皇上把他看得比一般方镇更重要,对他格外施恩,所以诸公应该祝贺皇上。 郭子仪认为皇上把他看得比一般方镇更重要,对他格外施恩,所以诸公应该祝贺自己。 C. 郭子仪认为皇上对他不像对待一般方镇那样姑息,有求必应,这就是对他亲厚,所以诸公应该祝贺皇上。 D. 郭子仪认为皇上对他不像对待一般方镇那样姑息,有求必应,这就是对他亲厚,所以诸公应该祝贺自己。 6. 对“以令公勋德,而请一吏致阻,是宰相之不知体甚也”译得正确的一项是( ) A. 凭着令公的功勋和品德,而想请一个小吏却受到阻挠,这是宰相(需经过宰相)不知体贴人啊! B. 凭着令公的功勋和品德,而想请一个小吏却受到阻挠,这说明是宰相不知体统啊! C.凭着令公的功勋和品德,而请皇帝处分一个小吏却受到阻挠,这是宰相不知体贴人啊! D. 凭着令公的功勋和品德,而请皇帝处分一个小吏却受到阻挠,这说明是宰相不知体统啊! 7. “对宾僚吁叹者数四”的原因是( ) A. 奏一州县官,而敕不下 B. 宰相之不知体甚也 C. 朝廷姑息方镇武臣 D. 某之诸子,皆奴材也 参考答案: 1. D.(郭子仪被封为汾阳郡王,汾阳是爵名。郭子仪官至太尉中书令,令公是官名) 2. B.(文中有“惜母”句,故知南阳夫人为诸子之母,为郭子仪之妻) 3. D.(“此”指方镇跋扈的程度) 4. B.(指安史之乱,不能停留于字面的解释) 5. D.(安史之乱后,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武臣——节度使常骄横跋扈,有所要求,朝廷畏惧,尽量满足。郭子仪请求处分一个州县官,皇帝迟迟不批准,说明皇上不把郭子仪和一般武臣同样看待。这也说明皇帝知道郭子仪办事出以公心、忠于朝廷,所以郭子仪很高兴,希望大家祝贺他。“见贺”,即“贺我”) 6. D.(“请”,请求皇帝;前文有“奏”,弹劾;“体”,体统) 7. D.(叹诸子不懂事,不奖赏严肃执法的都虞候,而怜惜母亲乳母之子,是循私的表现) 参考译文: 汾阳王郭子仪在汾州(唐代州名,辖境在今山西省中部),曾经向皇帝上表弹劾一个州县官,可是皇帝的批复迟迟未能下达。判官(郭子仪的下属)张昙对同僚说,凭着郭令公(郭子仪官至太尉中书令,世称令公)的功勋和品德,而请求处分一个小吏却受到阻挠,这说明宰相太不知体统了(因处分官吏要经过宰相)。汾阳王听到这事后,对手下官吏们说:“自从安史之乱以来,朝廷对地方上的军事长军持姑息态度,他们有所求,没有得不到的。因此地方上的军事长官骄横不法,使朝廷存在疑虑,所以才导致‘求无不得’的局面。现在子仪弹劾一个属官,皇帝迟迟不批下来,不过是我的请求不合皇帝的意思。皇帝对我亲信恩重,不把我看成是一般的武臣,诸位可以祝贺我了。”听到这话的人,都佩服郭子仪办事能出以公心并忠于朝廷。郭子仪在河中(河中,唐代方镇名,今山西的南部),禁止军中无故跑马,违犯者处死。郭子仪的夫人的乳母之子,触犯了这个禁令。军中执法官都虞候用刑杖打死了他。郭子仪的几个儿子哭着报告郭子仪,诉说都虞候如何如何放肆的情况。郭子仪斥责了他们,并把他们赶开。第二天,郭子仪对手下的幕宾和僚属叹息多次。大家都不了解是为什么,后来慢慢地问郭子仪。郭子仪说:“我的几个儿子,全是奴仆的材料。”于是又把缘故告诉大家说:“他们不奖赏父亲的都虞候,可是却怜惜母亲乳母之子,这不是奴仆的材料是什么?” 122.何竞 何竞,字邦植,萧山人。父舜宾,为御史,谪戌广西庆远卫,遇赦还。好持吏短长。有邹鲁者,当涂人。亦以御史谪官,稍迁萧山知县,贪暴狡悍。舜宾求鲁阴事讦①之,两人互相猜。县中湘湖为富人私据,舜宾发其事于官,奏核之。富人因奏舜宾以戌潜逃,擅自冠带。章并下所司核治。鲁隐其文牒,诡言舜宾遇赦无验,宜行原卫查核。上官不可,驳之。会舜宾门人训导童显章为鲁所陷论死,下府复验,道经舜宾家,入与谋。鲁闻之,大诟曰:“舜宾乃敢窜重囚。”发卒围其门,辄捕舜宾,径解庆远。又令爪牙吏屏其衣服。至余干,宿昌国寺,夜以湿衣闭其口,压杀之。鲁复捕舜宾妻子。竞与母逃常熟,匿父友王鼎家。已而鲁迁山西佥事,将行。竞乃潜归与族人谋,召亲党数十人饮之酒,为舜宾称冤。中坐,竞出叩首哭以请,皆踊跃愿效命。乃各持器伏道旁,伺鲁过,竞袖铁锤奋击,驺②从骇散。仆其舆,裸之,杖齐下, ③两目,须发尽拔,竞拔佩刀砍其左股,必欲杀之,为众所止。乃与鲁连锁赴按察司,而预令族父泽走阙下诉冤。佥事萧 ④故党鲁,严刑讯竞,竞大言曰:“必欲杀我,我非畏死者。顾人孰无父母,且我已讼于朝,非公辈所得擅杀。”噬臂肉掷案上,含血 面,一堂皆惊。会竞疏已上,……上乃命大理寺正曹廉会巡按御史陈铨复治。……改拟鲁斩,竞徒三年。 注:①讦jié。 ②驺zōu:骑马的侍从 ③ huò:使人失明。④ C.hōng。 1. 加点词注音、解释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谪戌:被罚贬职 阙下:quē xià朝廷 仆其舆:pū将……推倒 B. 谪戌:被罚流放 阙下:quē xià朝廷 仆其舆:pū将……推倒 C. 谪戌:被罚贬职 阙下:quē xià宫殿 仆其舆:pú仆人 D. 谪戌:被罚流放 阙下:quē xià宫殿 仆其舆:pú仆人 2. 对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稍迁萧山知县 稍:逐渐。 B. 又令爪牙吏屏其服 屏:收拾。 C. 已而鲁迁山西佥事 迁:调动官职,一般指升官。 D. 会竞疏已上 疏:给帝王的奏议。 3. 根据虚词用法对加点词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亦以①御史谪官 富人因②奏舜宾以③戌卒潜逃 舜宾乃④敢窜重囚 竞出叩首哭以⑤请 顾⑥人孰无父母,具⑦我已讼于⑧朝 A. ①②③⑤⑧/④⑥/⑦ B. ①③⑤⑧/②⑥⑦/④ C. ①③⑧/②④⑥/⑤⑦ D. ①③⑧/②⑤/④⑥⑦ 4. “持吏短长”“令爪牙吏”在文中正确的意思是( ) A. 掌握官吏的长处 让像爪牙似的官吏 B. 抓住官吏的长处 叫手下的心腹 C. 掌握官吏的短处 叫手下的官吏 D. 抓住官吏的短处 让得力的心腹 下列句子在文中正确的意思是 5. 舜宾求鲁阴事讦之( ) A. 舜宾搜集邹鲁的私事揭他的短处。 B. 舜宾寻求邹鲁暗中做的坏事来攻击他。 C. 舜宾寻求邹鲁的私事来攻击他。 D. 舜宾搜集邹鲁暗中做的坏事揭他的短处。 6. 仆共舆,裸之,杖齐下, 两目( ) A. 仆人上了他的车,剥下他的衣服,棍棒齐下,弄瞎了他的双眼。 B. 将他的车推翻,将他的衣服剥下,棍棒齐下,将他的双眼弄瞎。 C. 仆人将他的车推翻,剥下他的衣服,棍棒齐下,将他的双眼弄瞎。 D. 将他的车推翻,剥下他的衣服,棍棒齐下,弄瞎了他的眼睛。 7. 找出与其他三句句式不同的一项( ) A. 县中湘湖为富人私据 B. 童显章为鲁所陷论死 C. 改拟鲁斩,竞徒三年 D. 必欲杀之,为众所止 8. 选出说法不够准确的一项( ) A. 萧山县湘湖为富人私据是因为知县邹鲁与富人有勾结,所以舜宾向官府告发。 B. 邹鲁将舜宾遇赦的文牒藏起来,谎称舜宾遇赦无证可验,应到原卫查核,这是对舜宾的陷害。 C. 邹鲁心狠手毒必致舜宾于死地,他借童显章之事抓舜宾,令爪牙将其杀死。 D. 何竞为父报仇后,让族人把他与邹鲁一同锁起来押到官府,表现了他敢做敢当磊落的一面。 参考答案: 1. B. 考查实词的读音和词在语境中的意义。谪戌:谪义为被罚贬职或流放,文中是戌守庆远卫,显然是被流放。阙下:如强调建筑物应解释为宫殿,而文中强调的是最高政权的机构,自然应解释为朝廷。仆:音pū作倒下讲,而音pú才作仆从、奴仆讲。 2. B. 考查实词词义。B.项“屏”,用“除去”“排除”的引申义,当“掩蔽”“藏起”讲。 3. C. 考查虚词的词性和用法。同一虚词在不同的语境中语法功能和意义不尽相同。①“以”介词带宾语“御史”,相当于“在御史任上”,③“以”介词带宾语,相当于“在……时候”,⑧“于”介词带宾语“朝”,相当于“向朝廷”。②“因”副词,相当于“于是”,④“乃”副词当“竟”讲,修饰动词谓语“敢窜”,⑥“顾”副词,当“只是”讲。⑤“以”连词,表示“哭”是“请”的状态,⑦“且”连词,连接前后两个句子。 4. D. 考查偏义复词和有比喻义的实词。“短长”属偏义复词,此句中强调其短,指“短处”;“爪牙”古代属褒义词,意为“得力的助手”,而今为贬义,指走狗、打手之徒。 5. D. 考查阅读理解句子。“求”作“搜集”讲为好,“搜集”侧重于事情是客观存在的,比“寻求”更恰当。“阴事”应理解为“暗中做的坏事”为好,若作“私事”理解表达就不准了,因为“私事”不一定是坏事。“讦”一词意为攻击或揭发别人的短处,在这句话里“揭他的短处”更恰当。 6. D. 考查阅读理解句子。这句话里有对重点词的理解问题,如“仆”作“将……推翻”讲,“裸”作“将……衣服剥下,”“ ”作“使……失明。”这三个实词都可以看作使动,但如B.项译法不顺畅,而D.项的译法较得体。 7. C. 考查被动句式。A.项用“为”表被动,B.D.两项用“为……所”表被动,而C.项看似被动实际上“鲁斩、竞徒三年”是作“改拟”的宾语。 8. A. 考查阅读理解全文。A.项不够准确是因为文中并未交代邹鲁与萧山与当地富人勾结占据湘湖的事,因此不能臆断。 参考译文: 何竞,字邦植,萧山人。父亲舜宾,是御史,被贬到广西庆远卫守边,(后来)遇大赦而回。(舜宾)喜欢抓同傣的短处。有个叫邹鲁的,是当涂人。也在御史任上贬了官,后逐渐迁升做了萧山知县,(此人) 含暴狡悍。舜宾搜集邹鲁暗中做的坏事攻击他,两人互相猜忌。萧山县里的湘湖被富人私自占有,舜宾向官府揭发了这件事,请求官府查实此事。富人于是也奏报舜宾在当戌卒时潜逃,自作主张重新穿上了命官的服饰。奏章一同批转到地方核实处理。邹鲁将舜宾遇赦的文件藏了起来,谎称舜宾遇赦的事无任何依据,应该到原来的庆远卫去查核。上级不答应,驳回了邹鲁的请求。正遇上舜宾的弟子学官童显章 被邹鲁陷害判了死罪,(案子)下府再核实,路经舜宾家,童显章进去跟舜宾商量。邹鲁听到这件事大骂道:“舜宾竟敢窝藏逃跑的重囚。”派士卒包围了舜宾家,就逮捕了舜宾,径直解往广西庆远。又让得力的心腹藏起他的衣服。押解到余干,住在昌国寺,(邹鲁的)心腹趁夜晚用湿衣服堵住舜宾的嘴,压着杀死了他。之后邹鲁再捉拿舜宾的妻儿。舜宾的儿子竟跟母亲逃到常熟,躲在父亲的朋友王鼎家。不久邹鲁改任山西佥事,将起程。何竞就偷着回到萧山跟族人谋划,召集亲戚与同党数十人喝酒,为父亲何舜宾喊冤。坐了一会儿,何竞出来向众人叩头,哭着请求(替父报仇),大家纷纷表示愿意效命。于是各人拿着器械埋伏在道旁,等到邹鲁经过此地,何竞从袖子里拔出铁锤奋力击打,骑马的侍从吓散了。(大家)推翻了邹鲁的车子,扒下了他的衣服,(一时)棍棒齐下,弄瞎了他的双眼,拔掉了他的胡须和头发。何竞(还不解气)拔出佩刀砍他的左腿一定要杀了他,被众人阻止。于是(何竞)让人将自己跟邹鲁同时锁起来押赴按察司,而且事先让族叔何泽跑到朝廷去伸冤。佥事萧 早年是邹鲁的同党,因此严刑审讯何竞。何竞大声说道:“一定要杀我,我不是怕死的。只是人谁没有父母,况且我已经向朝廷伸冤,不是你们这些人能够随便杀 的。”说着咬下手臂上的一块肉来扔在案桌上,含血喷在萧 脸上,一堂人都为何竞的行为震惊。何竞在状纸上已经奏上,……皇上就命大理寺正卿曹廉会同巡按御史陈铨再审此案。……(最后)改判邹鲁死刑,何竞徒刑三年。 123.汲黯 汲黯字长濡,濮阳人也,其先有宠于古之卫君。至黯七世,世为卿大夫。黯以父任,孝景时为太子洗马,以庄见惮。……当是时,太后弟武安侯 为丞相,中二千石①来拜谒。 不为礼。然黯分 ,未尝拜,常揖之。天子方招文学儒者,上曰:“吾欲云云。”②黯为曰:“陛下内多欲而外施仁义,奈何欲效唐、虞之治乎!”上默然,怒,变色而罢朝。公卿皆为黯 。上退,谓左右曰:“甚矣,汲黯之戆也!”群臣或数黯。黯曰:“天子置公卿辅弼之臣,宁令从谀承意,陷主于不义乎!且已在其位,纵爱身,奈辱朝廷何!”是时,汉方征匈奴,招怀四夷。黯务少事,乘上闲,常言与胡和亲,无起兵。上方向儒术,尊公孙弘,及事益多,吏民弄巧。上分别文法③,汤等数奏决谳④以幸。而黯常毁儒,面触弘等徒怀诈饰智以阿人主取容,而刀笔吏专深文巧底,陷人于罪,使不得反其真,以胜为功。上愈益贵弘、汤。弘、汤深心疾黯,唯天子亦不说也,欲诛之以事。淮南王谋反,惮黯,曰:“好直谏,守死死义,难惑以非。至如说丞相弘,如发蒙振落耳。” 注:①中二千石:职位在中二千石以上的官。②云云:如此如此。③分别文法援引新定的法律分别定罪。④谳yàn:判决的罪案。汤,张汤(人名),下文“刀笔吏”即指此人。 1. 下列两句中加点字的最恰当的词义是( ) ①群臣或数黯 ②弘、汤深心疾黯 A. ①埋怨、责怪 ②忌恨 B. ①埋怨、责怪 ②嫉妒 C. ①数落、数说 ②嫉妒 D. ①数落、数说 ②以黯为心病 2. “黯务少事”中,“务”的词义是( ) A. 事务 B. 务必 C. 致力 D. 务求 3. 下列句子中与“以庄见惮”句式(被动句)相同的一组是( ) ①冀君实或见恕也。 ②予羁縻不得还。 ③胡不见我于王? ④赢兵为人马所蹈藉。⑤公子自度终不能得之于王。⑥渐见愁煎迫。 A. ①③④ B. ②③⑤ C. ②④⑥ D. ①⑤⑥ 4. 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 ①奈何欲效唐、虞之治乎! ②甚知,汲黯之戆也! A. ①怎能真正效仿唐尧、虞舜的政绩呢! ②汲黯愚直得太过分了。 B. ①怎能真正效仿唐尧、虞舜的政绩呢! ②汲黯太憨厚了。 C. ①怎能像唐尧、虞舜那样使天下治呢? ②汲黯愚直得太过分了。 D. ①难道还想效仿唐尧、虞舜的政绩吗? ②汲黯的心眼太死了。 5. “汉方征匈奴,怀招四夷”的正确意思是( ) A. 汉朝廷一方面征伐匈奴,一方面又招附、安定四方少数民族。 B. 汉朝廷征伐匈奴,用怀远之术招降四方少数民族。 C. 汉朝廷一方面征伐匈奴,一方面招揽四方少数民族。 D. 汉朝廷正征伐匈奴,招附、安定四方少数民族。 6. “面触弘等徒怀诈饰智以阿人主取容”的意思是( ) A. 当面戳穿公孙弘等人,只会心怀诡诈,外逞智巧,以迎合主上求得自己地位的稳固。 B. 当面戳穿公孙弘等人徒然心怀诡诈,外逞智巧,以阿谀主上求取荣华富贵。 C. 当面讥讽公孙弘等人,徒然心怀诡诈,外逞智巧,以阿谀主上求得自己地位的稳固。 D. 当面讥讽公孙弘等人,一味心怀诡诈,外逞智巧,以阿谀主上求取荣华富贵。 7. “至如说丞相弘,如发蒙振落耳”的意思是( ) A. 说到丞相公孙弘,他就像揭开的盖布,摇落的枯叶罢了。 B. 至于说到公孙弘,对付他就像揭开盖布,摇落枯叶一样容易。 C. 至于游说丞相公孙弘,如同对付揭开的盖布,摇落的树叶那样容易。 D. 至于游说丞相公孙弘,那真容易得如同揭开盖布,摇落枯叶一样。 8. 造成汲黯“唯天子亦不说也”的原因是( ) ①以庄见惮 ②黯见 ,未尝拜,常揖之。 ③黯对曰:“陛下内多欲而外施仁义,奈何欲效唐、虞之治乎!” ④公卿皆为黯 。 ⑤甚矣,汲黯之戆也! ⑥常言与胡和亲。 ⑦黯常毁儒。 ⑧好直谏,守节死义,难惑以非。 A. ①⑤⑥ B. ②④⑦ C. ③⑥⑦ D. ①⑥⑧ 参考答案: 1. A. 2. D. 3. C. 4. A. 5. D. 6. A. 7. D. 8. C. 参考译文: 汲黯字长孺,濮阳县人。他的祖先曾受古卫国国君恩宠。到他已是第七代,代代都在朝中任卿、大夫的官职。汲黯靠父亲的保举,孝景帝时担任太子洗马的官职,因为行事严肃而被人敬畏。……正当这个时候(汲黯时任主爵都尉,位列九爵),窦太后的弟弟武安侯田 (fén)做了宰相,年俸中二千石的高官来谒见时都行跪拜之礼,田 竟然不予还礼。汲黯求见田 时却从不下拜,经常向他拱手作揖而已。这时皇上正在招揽文学之士和儒生,皇上(武帝)说:“我想要如何如何。”汲黯便答道:“陛下心里欲望很多,而表面上却装作施行仁义的样子,怎么能真正效仿唐尧虞舜的政绩呢!”皇上沉默不语,心中恼怒,脸色一变就罢朝了。公卿大臣都为汲黯惊恐担心。皇上退朝后,对身边的近臣说:“汲黯愚直得太过分了!”群臣中有人责怪汲黯,汲黯说:“天子设置公卿之官,岂能一味奉承捧场,使主上陷于不义呢!何况我已身居九卿之位,纵然爱惜自己,怎能为朝廷抹黑呢!”这时,汉朝正在征讨匈奴,招附安定四方少数民族。汲黯力求国家少事,常借向皇上进言的机会,建议与胡人和亲,不要兴兵打仗。皇上正倾心于儒家学说,尊用公孙弘,(对此不以为意)。等到国内事端纷起,官吏舞文弄法,百姓取巧规避,皇上要采用新定的律令来分别处理这些吏民,张汤等人便屡次进奏所判决的要案来博取皇上的宠幸。而汲黯常常诋毁儒学,当面戳穿公孙弘等人只会心怀诡诈,外逞智巧,以迎合主上求得自地位的稳固;刀笔吏张汤等专门苛究深抠法律条文,巧妙地诋毁他人,诬陷他人有罪,使他们不得伸冤,(使人不明真相)以判案为功。皇上越发器重公孙弘和张汤。公孙弘、张汤痛恨汲黯,就连武帝也很不喜欢他,都想找些事故来陷害他。淮南王刘安阴谋反叛,畏惧汲黯,说:“汲黯好直言相谏,坚守志节,宁愿为正义捐躯,很难用不正当的理由来诱惑他,至于要游说丞 相公孙弘,那真容易得像揭掉盖布,摇落枯叶一样。” 124.李斯 李斯者,楚上蔡人也。年少时,为郡小吏,见吏舍厕中鼠,食不洁,近人犬,数惊恐之。斯入仓观仓中鼠,食积粟,居大庑①之下,不见人犬之忧。于是李斯乃叹曰:“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乃从荀卿学帝王之术。学已成,度楚王不足事,而六国皆弱,无可为建功者,欲西入秦。辞于荀卿曰:“斯闻得时无怠,今万乘方争时,游者主事。今秦王欲吞天下,称帝而治,此布衣驰骛之时而游说者之秋也。处卑贱之位而计不为者,此禽鹿”②视肉,人面而能强行者耳。故垢莫大于卑贱,而悲莫甚于穷困。久处卑贱之位,困苦之地,非世而恶利,自托于无为,此非士之情也。故斯将西说秦王矣。”至秦,会庄襄王卒,李斯乃求为秦相文信侯吕不韦舍人。不韦贤之,任以为郎。李斯因以得说,说秦王曰:“胥人③者,其去几④也。也大功者,在因瑕衅而忍之⑤。昔者秦穆公之霸,终不东并六国者,何也?诸侯尚众,周德未衰,故五伯迭兴,更尊周室。自秦孝公以来,周室卑微,诸侯相兼,关东为六国,秦之乘胜役诸侯,盖六世矣。今诸侯服秦,譬若郡县。夫以秦之强、大王之贤,由灶上骚除,足以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一统,此万世之一时也。今怠而不急就,诸侯复强,相聚约从,虽有黄帝之贤,不能并也。”秦王乃拜斯为长史,听其计,阴遣谋士赍持金玉以游说诸侯。诸侯名士可下以财者,厚遗结之;不肯者,利剑刺之。离其君臣之计,秦王乃使其良将随其后。秦王拜斯为客卿。 注:①庑wǔ:有走廊的大屋子。②禽鹿:泛指禽兽。③胥人:小人。 ④几jī:时机。⑤忍:下狠心。 1. 对下列四句中加点的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斯闻得时无怠 怠:松懈,放过。 B. 秦之乘胜役诸侯 役:控制 C. 由灶上骚除 骚:通“早”,尽快地。 D. 诸侯复强,相聚约从 从:通“纵”,合纵。 2. 对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①今万乘方争时 万乘:万辆车,指大国。 ②此布衣驰骛之时而游说者之秋也 驰骛:为国家效力 ③成大功者,在因瑕衅而忍之 瑕衅:可乘之机 ④周德未衰,故五伯迭兴 五伯:即王霸,指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 ⑤关东为六国 关东:嘉峪关以东 ⑥今诸侯服秦,譬若郡县 譬若:好像 A. ①②⑥ B. ①③④ C. ②④⑤ D. ③⑤⑥ 3. 文中“今怠而不急就,诸侯复强,相聚约从,虽有黄帝之贤,不能并也”这一复句,如果给它的译文用上关联词语,应当是( ) A. 如果……那么…… B. 因为……所以…… C. 既然……那么…… D. 只要……就…… 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4. 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 ) A. 一个人有出息还是没出息,就像老鼠一样,在于能不能给自己找到优越的环境 B. 一个人如果想有出息就不能像老鼠一样,一切都在于自己怎样处理 C. 贤能的人是不愿与鼠相比的,他要选择自己的乐土 D. 有本事的人是不屑于与鼠相提并论的,这是因为人能够选择好的立身之处 5. 处卑贱之位而计不为者,此禽鹿视肉,人面而能强行者耳( ) A. 处在卑贱的地位却不思改变的人,就像只有看到现成的肉才会张嘴去吃的野兽一样,只能算是行尸走肉罢了 B. 能够安贫乐道而不想飞黄腾达的人,就像鹿对肉不感兴趣一样轻视名利,他们能面对众人的讥讽而保持自己的操守 C. 处在卑贱地位的人如果胡作非为,像禽兽见到肉不顾一切,只能说他不过是一个白白长着人的面孔的强盗罢了 D. 生活是卑贱之中却只会想而不去干的人,就像是无能的禽兽,或者说像是长着人的面孔、勉强能行走的东西罢了 6. 非世而恶利,自托于无为( ) A. 没有哪个时代的贤人不厌恶追名逐利,而标榜自己与世无争 B. 反对世俗,厌恶名利,标榜自己清静无为,与世无争 C. 在丑恶的世道中,用残暴的手段去获利,却自称与世无争 D. 不是世人厌恶名利,不过是爱自称清静无为 7. 对李斯“西入秦”原因的分析、阐述,最恰当、最全面的一项是( ) A. 李斯认为:垢莫大于卑贱,而悲莫甚于穷困。 B. 周室卑微,诸侯相兼;诸侯服秦,譬若郡县。 C. “楚王不足事”,“六国皆弱”,而“秦王欲吞天下”,李斯想借说秦、助秦以求取功名富贵。 D. 欲助秦“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一统”,以求名垂史册。 8. 下列叙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李斯出身微贱,见到厕中鼠与仓中鼠不同的境遇而激发了勤奋学习为国建功立业的愿望。 B. 李斯拜荀子为师,刻苦攻读,志存高远,得到荀子的赞赏与支持。 C. 李斯受到吕不韦的常识,得以游说秦庄襄王,并一举取得成功,被任为客卿。 D. 李斯献策采用收买、暗杀、离间的手段开路,然后以武力征服各国,秦王采纳了他的建议。 参考答案: 第1.题C.(骚,通“扫”,骚除,即“扫除”) 第2.题B.(②驰骛:奔走追逐。⑤关东:函谷关以东) 第3.题A. 第4.题A.(前半句关键在于对“不肖”的理解,后半句要联系下文领会意思) 第5.题A. 第6.题B.(关键在于对“非世”的理解) 第7.题C.(A.是其追求功名富贵的思想根源,但说明不了“入秦”的原因。B.只表现了秦之强大,仍未准确、全面说出其“入秦”的原因。D.文章并未表现李斯有“名垂史册”之想) 第8.题D. 125.吴士好夸言 吴士好夸言。自高其能,谓举世莫及。尤善言兵,谈必推孙吴。遇元季乱,张士诚称王姑苏,与国争雄,兵未决。士谒士诚曰:“吾观今天下,形势莫便于姑苏,粟帛莫富于姑苏,甲兵莫利于姑苏。然而不霸者,将劣也。今大王之将,皆任贱丈夫,战而不知兵,此鼠斗耳。王果能将吾,中原可得,于胜小敌何有!”士诚以为然。俾为将,听自募兵,戒粟吏勿与较赢缩。士尝游钱塘,与无赖懦人交,遂募兵于钱塘。无赖皆从之,得官者数十人,月靡粟万计。日相与讲击刺坐作之法,暇则斩牲具酒,燕饮其所募士,未尝能将兵也。李曹公破钱塘,士及麾下遁去,不敢少格。搜得,至辕门诛之。垂死犹曰:“吾善孙吴法。”                       ——方孝孺《逊志斋集》卷六 1、对下面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自高其能,谓举世莫及          高:夸耀 B、遇元季乱,张士诚称王姑苏        季:最末 C、与国争雄,兵未决            决:决战 D、听自募兵,戒粟吏勿与较赢缩       较:计较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尤善言兵,谈必推孙吴 / 吾善孙吴法 B、战而不知兵,此鼠斗耳 / 甲兵莫利于姑苏 C、王果能将吾 / 未尝能将兵也 D、自高其能,谓举世莫及 / 士及麾下遁去,不敢少格 3、比较下列各句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中意义是否相同,以下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①形势莫便于姑苏 ②然而不霸者,将劣也 ③今大王之将,皆任贱丈夫 ④中原可得,于胜小敌何有 ⑤士诚以为然 A、①②⑤的意义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 B、②③④的意义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 C、②④⑤的意义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 D、①③④的意义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 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吴士请求张士诚任命自己为将领,并断言自己定能夺取中原。其实,吴士是个只会阿谀奉承,纵酒享乐的吹牛大王。 B、吴士虽然善谈兵法,但他不善用人。他在钱塘招募的全都是些无赖懦弱之人,一上战场,不战自溃。所以说,吴士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他用人不察。 C、吴士自夸擅长谈论用兵之法。他对当时各方面情况的分析,深得张士诚的赞同。实际上,他只会纸上谈兵,根本不懂得行军打仗,更不敢与李曹交战,只落得个被俘被杀的结果。 D、吴士自以为熟知三国时期吴国行军作战的兵法,因而自恃才能无人能及,骗得张士诚的信任与重用,最后死到临头,还不知悔改。 ① 攻 人 之 恶 毋 太 严 要 思 其 堪 受 教 人 以 善 毋 过 高 当 使 其 可 从 ② 为 恶 而 畏 人 知 恶 中 犹 有 善 路 为 善 而 急 人 知 善 处 即 是 恶 根                        ——明·洪应明《菜根谭》 5、请用斜线为上两段文字断句。 6、请从上两段文字中任选一段译成现代汉语。 参考答案: 1、C(C项中,“决”应解释为“有结果,分胜负”。) 2、A(A项中两个“善”都解释为“善于”。B项中前一个“兵”解释为“兵法”,后一个“兵”解释为“兵器”;C项中前一个“将”解释为“拜……为将”,后一个“将”解释为“率领”;D项中前一个“及”解释为“赶得上”,后一个“及”解释为“和、与”。) 3、C(①项中,“形势”在文中的意义是“地形地势”,在现代汉语中意义是“时局发展的趋势”;③项中,“丈夫”在文中的意义是“成年男子”,在现代汉语中意义是“女子的配偶”。) 4、C(A项错在,“阿谀奉承”在文中没有体现;B项错在,吴士不是真的“善谈兵法”,而是他自以为善谈兵法,他失败的根本原因也不是“用人不察”,而是“纸上谈兵”;D项错在,对文中“孙吴”的理解应为“春秋时期的孙武、吴起”,而不是“三国时期的吴国”。) 5、①攻人之恶毋太严,要思其堪受;教人以善毋过高,当使其可从。   ②为恶而畏人知,恶中犹有善路;为善而急人知,善处即是恶根。 6、①批评别人的过错不要太严厉,要考虑到让他能够承受;用善行来教导别人不要要求太高,应当让他能够做到。②做了坏事却怕别人知道,作恶之中还有改过向善的良知;做了好事却急于让别人知道,为善之时就会产生作恶的根源。 参考译文: 吴地有一男子喜欢说大话。(他)自己夸大自己的才能,说全天下的人没有能赶得上他的。(他)尤其善于谈论兵法,谈论兵法必定推崇孙武、吴起。正值元朝末年社会动乱,张士诚在苏州称王,与元朝争雄,战争没有最终定胜负。这个男子拜见张士诚说:“我看当今天下的时势,地形地势没有比苏州更便利的,粮食布匹没有比苏州更富有的,盔甲兵器没有比苏州更(坚固)锋利的。但是(您)不能称霸的原因,在于您的将领太差啊。如今您的将领,都是任用一些拙劣的男人,作战却不知兵法,这(只是)像老鼠一样的打斗罢了。您果真能让我做将领,中原一定可以得到,对于战胜那些弱小的敌人又有什么(困难)呢!”张士诚认为是这样。就让这个吴地男子做将领,听任(他)自己招募士兵,并告诫管粮的官吏(在分发粮食时)不要和(他)计较粮食的多少。这个男子曾经到钱塘游玩,和一些无赖懦弱之人交往,于是(他)就到钱塘去招募士兵。那些无赖都跟随他,其中获得官职的有几十人,每月消耗的粮食要用万来计算。(他)每天与这些招募来的人只谈论一些击打刺杀坐下起立的方法,空闲时就杀牛备酒,与他招募来的那些人聚在一起喝酒,未曾(看他)率领士兵(练习作战)。李曹公攻破钱塘,这个吴地男子和他的部下逃跑,一点也不敢与敌人格斗。(李曹公)搜查抓住了他,押到辕门杀死了他。(他)临死时还说:“我擅长孙武、吴起的兵法。” 126.屈原贾生列传 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①,而圣君治国累世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者,此不知人之祸也。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皆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②?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③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汩罗以死。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注】①随属:连续。②醨(lí):淡酒。③温蠖(hù):昏聩。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人君无愚智贤不肖 / 举贤以自佐 B、举贤以自佐 / 举世皆浊而我独清 C、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 何故怀瑾握瑜 D、是以见放 / 而自令见放为 2、下列各句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B、兵挫地削,亡其六郡 C、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     D、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者 3、下列句中加线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者 B、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 C、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D、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屈原为人孤傲清高,自命不凡。“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一句最能体现他的这种性格。 B、作者认为,楚怀王很想任用忠诚贤能的人来辅佐自己,只是他不能分辨忠奸善恶,才导致自己国破家亡,身死异乡的下场。 C、渔父认为,真正的圣人应识时务,应该善于随着外物世事的变迁而改变自己的品行节操。 D、屈原认为,真正的圣人应“出淤泥而不染”,无论在怎样的世事变迁中都要坚守自己的品行节操。 (屈原)博 闻 强 识 明 于 治 乱 娴 于 辞 令 入 则 与 王 图 议 国 事 以 出 号 令 出 则 接 遇 宾 客 应 对 诸 侯 王 甚 任 之 上 官 大 夫 与 之 同 列 争 宠 而 心 害 其 能 怀 王 使 屈 原 造 为 宪 令 屈 平 属 草 未 定 上 官 大 夫 见 而 欲 夺 之 屈 平 不 与 因 谗 之 曰 王 使 屈 平 为 令 众 莫 不 知 每 一 令 出 平 伐 其 功 以 为 非 我 莫 能 为 也 王 怒 而 疏 屈 平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5、请用斜线为上段文字断句。 6、请翻译上段文字。 参考答案: 1、D(D项中两个“见”都表示被动。A项中前一个“贤”是形容词,译为“贤明”,后一个“贤”是名词,译为“贤明的人”;B项中前一个“举”是动词,译为“任用”,后一个“举”是副词,译为“全、都”;C项中前一个“故”是连词,译为“所以”,后一个“故”是名词,译为“原因”。) 2、C(A、B、D三项都是被动句式。) 3、A(A项中的“客死”与现代汉语意义一样,都是指“死在他乡”。B项中的“至于”在文中的意义是“到”,在现代汉语中是一个连词;C项中的“颜色”在文中的意义是“脸色”,此外,“颜色”在古代汉语中也可指“女子的美貌”,在现代汉语中是“色彩”、“厉害”;D项中的“形容”在文中是名词,译为“身形容貌”,在现代汉语中则是动词,解释为“用言语去描述”。) 4、A(A项错在对屈原性格理解偏差,屈原的性格不是自命清高,而是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 5、(屈原)博闻强识,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6、屈原名平,和楚国王室是同姓一族。他担任楚怀王的左徒。学识渊博,记忆力强,对国家安定混乱的道理非常了解,对外交言谈辞令非常熟悉。他入朝就和楚王讨论国家大事,制定政令;对外就接待各国使节,处理与各国的外交事务。楚怀王对他非常信任。上官大夫和屈原职位相同,他为了能得到怀王的宠信,很嫉妒屈原的才能。怀王命屈原制定国家法令,屈原刚写完草稿,还没最后修定完成。上官大夫见到之后想夺为己有,屈原不给他。于是他就向楚怀王说屈原的坏话:“大王您让屈原制定法令,上下没有人不知道这件事,每颁布一条法令,屈原就自夸其功,认为‘除了我之外,谁也做不出来’。”怀王非常生气(因此)疏远屈原。 参考译文: 国君无论愚笨、聪明、贤明、无能,没有不想寻求忠臣来帮助自己,任用贤士来辅佐自己的。但是国家灭亡家庭破败(的事情)接连发生,而圣明君王治理下的国家(已经)好几代人看不见了,这就是所说的忠臣不忠,贤者不贤(造成的)。楚怀王因为不知道区分忠臣,所以在内被郑袖蛊惑,在外被张仪欺骗,疏远屈原而相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以致于)军队被挫败土地被割占,失去了六郡,自己客死在秦国,被天下人耻笑,这是不识人的祸患啊。 屈原到达江边,披散着头发在江畔边走边吟唱。脸色憔悴,身形相貌瘦弱。渔父看见问他说:“您不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来到这里啊?”屈原说:“世上的人都混浊唯独我清白,所有的人都沉醉唯独我清醒,所以被流放。”渔父说:“圣明的人,不被外物阻碍,而能够与世事(一同)改变。世上的人都混浊,(您)为什么不也随波逐流呢?所有的人都沉醉,(您)为什么不也吃些残羹冷炙呢?为什么要保守节操,而使自己被流放呢?”屈原说:“我听说,刚洗过头的人一定要弹去帽子上的尘土,刚洗完澡的人一定振落衣服上的尘土。世人中又有谁能用身体的清白,去接受外物的污浊呢?(我)宁可投进不停流淌的江中葬身鱼腹。又怎么能让高洁的品行,蒙受外物昏聩的污染呢?”于是屈原作了《怀沙》赋。(写完后)屈原于是抱着石头,自己投入汩罗江中死了。 127.霍氏 初,霍氏①奢靡。茂陵徐生曰:“霍氏必亡!夫在人之右而奢,亡之道也。孔子曰:‘奢则不逊。’夫不逊者必侮上,侮上者,逆之道也。出人之右,人必害之。今霍氏秉权久矣,天下之人,疾害之者多矣。夫天下害之,而又以逆道行之,不亡何待?”乃上书言曰:“霍氏奢靡,陛下即爱之,宜以时抑制,无使至于亡。”书三上,辄报闻。其后霍氏果亡,董忠②等以其功封。人有为徐生上书者曰:“臣闻客有过主人者,见灶直突,旁有积薪。客谓主人曰:‘曲其突,远其积薪,不者,将有火患。’主人默然不应。居无几何,家果失火。乡聚里中人衰而救之,幸息。于是杀牛置酒,燔发灼烂者在上行,余各用功次坐而反不录言曲突者。向使主人听客之言,不费牛酒,终无火患。今茂陵徐福数上书言霍氏且有变,宜防绝之。向使福说得行,则无裂地出爵之费,而国安平自如今。往事既已,而福独不得与其功。惟陛下察客曲突徙薪之策,而使居燔发灼烂之右。”书奏,上使人赐徐福帛十匹,拜为郎。                           ——《说苑》卷十三 【注】①霍氏:西汉重臣霍光的家族。霍光死后,其家族被满门诛杀。    ②董忠:人名,曾参与告发霍氏家族。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出人之右,人必害之           害:妒忌 B、今霍氏秉权久矣             秉:掌管 C、臣闻客有过主人者            过:指责 D、今茂陵徐福数上书言霍氏且有变      且:将要 2、下列句中加线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宜以时抑制,无使至于亡 B、居无几何,家果失火 C、于是杀牛置酒,燔发灼烂者在上行 D、则无裂地出爵之费,而国安平自如今 3、文中替徐福上书的人,巧妙地运用比喻说理,把“徐福上书”这件事用“曲突徙薪”的小故事作比,从而阐明了“有远见”比“拼死力”更有价值的道理。以下四项中,破折号前后构不成本体与喻体关系的一项是( ) A、宜以时抑制 —— 曲其突,远其积薪 B、裂地出爵 —— 杀牛置酒 C、董忠等以其功封 —— 乡聚里中人衰而救之 D、而福独不得与其功 —— 反不录言曲突者 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徐福断定“霍氏必亡”的根本理由是“天下害之,而又以逆道行之”。 B、霍氏家族灭亡的自身原因在于“奢靡”,外在原因在于“天下害之”以及皇帝的不信任。 C、董忠等人“以其功封”, 文中虽没有点明他们受封的原因,但通过“徙薪曲突”的故事可以猜测得出是因为他们帮助皇上诛灭了霍氏家族。 D、文中有一个人替徐福上书,其说理方法与邹忌讽齐王纳谏所用的方法相似。 枭 逢 鸠 鸠 曰 子 将 安 之 枭 曰 我 将 东 徙 鸠 曰 何 故 枭 曰 乡 人 皆 恶 我 鸣 鸠 曰 子 能 更 鸣 可 矣 不 能 更 鸣 东 徙 犹 恶 子 之 声 5、请用斜线为上段文字断句。 6、请翻译上段文字。 参考答案: 1、C(C项中“过”的正确理解应为“拜访”。) 2、C(C项中“于是”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都是作句首连词。A项中“至于”在文中的意义是“到”,在现代汉语中则是作为连词;B项中“几何”在文中是形容“时间短暂”,在现代汉语中的意义则是“一门学科”;D项中“如今”在文中的意义是“像现在这样”,在现代汉语中的意义则是“现在”。) 3、C(C项中,本体“董忠等以其功封”对应的喻体应为“燔发灼烂者在上行,余各用功次坐”。) 4、B(B项错在,文中并未体现皇帝对霍氏家族有丝毫的不信任。) 5、枭逢鸠,鸠曰:“子将安之?”枭曰:“我将东徙。”鸠曰:“何故?”枭曰:“乡人皆恶我鸣。”鸠曰:“子能更鸣可矣,不能更鸣,东徙犹恶子之声。” 6、枭遇见斑鸠,斑鸠说:“您要到哪里?”枭说:“我要向东方迁徙。”斑鸠说:“为什么呢?”枭说:“(这个地方的)乡里人都讨厌我鸣叫的声音。”斑鸠说:“您要是能改变自己鸣叫的声音就可以了,(如果)不能改变自己鸣叫的声音,(您即使)迁往东方别人还是会厌恶您的声音。” 参考译文: 先前,霍氏家族生活奢侈。茂陵的年青人徐福说:“霍氏家族一定会灭亡!地位比别人高贵却奢侈,(自取)灭亡的道路啊。孔子说:‘奢侈就会不谦逊。’不谦逊的人一定会轻慢自己的上级。轻慢自己的上级,(这是)叛逆的道路啊。地位比别人高贵,别人就会妒忌他。如今霍氏家族掌握政权已经很久了,天下人妒忌他的太多了。天下的人妒忌他,他却又违逆道义行事,不灭亡还等什么呢?”(徐生)就上疏皇帝说:“霍氏家族奢侈,陛下您要是喜爱他们,就应该按时加以抑制,不要使他们发展到灭亡的地步。”(徐生)多次上书,总是没有结果。后来霍氏家族果真灭亡,那些参与告发霍氏家族的人都受到了封赏。有人为徐生向皇上上书说:“我听说(以前)有个客人去拜访主人,看到主人家炉灶的烟囱笔直,炉灶旁边还放着干柴。客人就对主人说:‘把烟囱改为弯曲的,远离那些干柴,不这样的话,将会有火灾。’主人沉默着不回答。住了不久,主人家里果然失火,乡亲邻居们都来受累救火,幸好把火扑灭了。(主人)于是就杀牛备酒(答谢乡亲邻居),烧焦烫伤的就坐在上边,其他人按功劳大小依次就座,却反而不邀请那个(曾经)建议把烟囱改弯曲的客人。假使主人听从那位客人的话,(就)不用花费(今天这些)牛肉酒食,终究也不会有火灾。如今茂陵徐福屡次上书说霍氏家族将有变故,应该防患他们。假使徐福的话能够得到施行,那么(国家)就不会有分裂土地、赏赐官爵的花费,国家自然会像现在这样安定平稳。过去的事情已经完结了,但徐福却唯独没有得到应得的功劳,希望您能够明察那个有先见之明、防范于未然的建议,从而让徐福的地位比那些只会效死力的人更尊贵。”皇上就赐给徐福十匹丝绢,让他做了官。 128.霍光 后元二年春,上游五柞宫,病笃。光涕泣问曰:“如有不讳,谁当嗣者?”上曰:“君未喻前画①意邪?立少子,君行周公之事。”明日,武帝崩,太子袭尊号,是为孝昭皇帝。帝年八岁,政事壹决于光。光为人沉静详审,长才七尺三寸,白皙,疏眉目,美须髯。每出入殿门,止进有常处。郎仆射窃识视之,不失尺寸。其资性端正如此。初辅幼主,政自己出。天下想闻其风采。殿中尝有怪,一夜群臣相惊。光召尚符玺郎,郎不肯授光,光欲夺之,郎按剑曰:“臣头可得,玺不可得也!”光甚谊之。明日,诏增此郎二等,众庶莫不多光。元平元年,昭帝崩,亡嗣。武帝六男独有广陵王胥在,群臣议所立,咸持广陵王。王本以行失道,先帝所不用。光内不自安。贺者,武帝孙,昌邑哀王子也。既至,即位,行淫乱。光与群臣连名奏王,“……王荒淫迷惑,失帝王礼仪,乱汉制度,……当废。”乃即持其手,解脱其玺组,奉上太后,扶王下殿,出金马门,群臣随送。王西面拜②,曰:“愚戆不任汉事也。”光送至昌邑邸,谢曰:“王行自绝于天,臣等驽怯,不能杀身报德。臣宁负王,不敢负社稷。愿王自爱,臣长不复见左右。”光涕泣而去。                          ——《汉书·霍光传》 【注】① 前画:汉武帝曾赐画于霍光,画周公背成王受诸侯的朝拜。    ② 王西面拜:长安在西,西面拜即遥拜长安宗庙。 1、对下面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有不讳,谁当嗣者          嗣:继承 B、每出入殿门,止进有常处        常:固定 C、明日,诏增此郎二等,众庶莫不多光   多:称赞 D、元平元年,昭帝崩,亡嗣        亡:死去 2、下列句中加线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后元二年春,上游五柞宫,病笃 B、明日,武帝崩,太子袭尊号,是为孝昭皇帝 C、光为人沉静详审 D、初辅幼主,政自己出 3、以下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表明霍光忠于职守的一组是( ) ① 帝年八岁,政事壹决于光   ② 每出入殿门,止进有常处 ③ 初辅幼主,政自己出     ④ 光召尚符玺郎,郎不肯授光,光欲夺之 ⑤ 臣宁负王,不敢负社稷    ⑥ 明日,诏增此郎二等,众庶莫不多光 A、①③④   B、②④⑥   C、①③⑤   D、④⑤⑥ 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汉武帝特别信任霍光,临终之前,赠画托孤,让霍光辅佐幼帝。霍光也是不负先王重托,尽心辅政。 B、霍光仪表堂堂,举止谨慎。他每次出入殿门,站立、前进都有固定的位置。一个官员暗暗记下他站立、前进的位置,仔细观察,发现丝毫不差。 C、一夜,大殿发生怪异的事情,群臣混乱。霍光向尚符玺郎索要国玺,尚符玺郎宁死不给,霍光非但不生气,反而赞赏他的忠于职守,第二天就提升他为二等官。 D、汉昭帝去世之后,其子广陵王刘胥继承帝位,但他行事淫乱。霍光无奈,联合群臣弹劾皇帝,将皇帝流放外地。皇帝临走时,表露出悔过之心。 荀 巨 伯 远 看 友 人 疾 值 胡 贼 攻 郡 友 人 语 巨 伯 曰 吾 今 死 矣 子 可 去 巨 伯 曰 远 来 相 视 子 令 吾 去 败 义 以 求 生 岂 荀 巨 伯 所 行 邪 贼 既 至 谓 巨 伯 曰 大 军 至 一 郡 皆 空 汝 何 男 子 而 敢 独 止 巨 伯 曰 友 人 有 疾 不 忍 委 之 宁 以 我 身 代 友 人 命 贼 相 谓 曰 我 辈 无 义 之 人 而 入 有 义 之 国 遂 班 军 而 还 一 郡 并 获 全                        ——《世说新语·德行门》 5、请用斜线为上段文字断句。 6、请翻译上段文字。 【参考答案】 1、D(D项中“亡”应读作“wù”,通“无”。) 2、C(A项中“上游”是指“皇上游玩”;B项中“明日”是指“第二天”;D项中“自己”是指“从自己”。) 3、C(②项只能体现霍光为人资性端正;④项只能体现霍光为人谨慎;⑥项只能体现霍光为人公私分明,重贤举贤。) 4、B(A项错在,汉武帝赠画给霍光并不是在临终之前;C项错在,霍光第二天并没有提升尚符玺郎为二等官,而是提升他官职两级;D项错在,广陵王刘胥不是汉昭帝的儿子,是汉武帝的儿子。此外,刘胥并没有继承帝位,是昌邑哀王之子刘贺继承了帝位。) 5、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皆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 6、荀巨伯远道去看望生病的友人,正赶上胡人攻打郡城。朋友劝巨伯道:“我今天是活不成了,你应该赶快离开。”巨伯回答说:“我远道来看望你,你却让我离开;放弃道义以求得活命,岂是我荀巨伯所做的事?”胡人到了以后,对巨伯说:“大军一到,全城的人都跑光了。你是什么样的人,竟敢独自留在这里?”巨伯说:“朋友生病,我不忍心丢下他离去,宁愿用我的身体换取他的性命。”胡人听了互相说道:“我们这些无道义的人,进入了有道义的国家啊。”于是撤军而回,整个郡城都获得保全。 【参考译文】 后元二年春天,汉武帝出游五柞宫,得了重病,霍光流泪问道:“如果有了意外,谁来继承王位?”武帝说:“你不明白先前给你那幅图画的意思吗?立小儿子,你像周公那样辅佐他。”第二天,武帝逝世,太子继承天子的尊号,就是孝昭皇帝。昭帝八岁,国家大事全由霍光决断。霍光为人沉着冷静、细致慎重,身高达七尺三寸,皮肤白皙,眉、眼舒展,须髯很美。每次从宫殿门进出,站立、前进都有固定的地方。郎仆射暗暗记下一看,尺寸丝毫不差。他的资质本性端正得就像这样。开始辅佐幼主,政令都由他亲自发出,天下人都想望他的风采。宫殿中曾出现过怪异的现象,一夜间大臣们互相惊扰,霍光召来符玺郎要玺,郎官不肯交给霍光。霍光想夺玺,郎官手按着剑把说:“我的头可以得到,国玺你不能得到!”霍光认为他做得很对。第二天,下诏提升这位郎官官阶两级。老百姓没有不称颂霍光的。元平元年,昭帝去世,没有后代。武帝六个儿子只剩广陵王刘胥还在,众大臣议论立谁为帝,都主张广陵王。广陵王本来因为行为有失道义,不为武帝所重用。霍光内心感到不妥当。刘贺是武帝的孙子,昌邑哀王的儿子。到了以后,继承王位,行淫乱之事。霍光与众大臣联名参奏昌邑王,“……您荒淫迷惑,全失帝王的礼仪,扰乱了汉朝的法度,……应当废黜。”(霍光)当即抓住他的手,解去他的御玺和绶带,捧给皇太后,扶着王走下大殿,送出金马门,众大臣跟着送行。昌邑王向西拜了一拜,说:“(我)又笨又傻,不能承担治理汉朝的大事啊。”霍光送(王)到昌邑的住所。霍光自责道:“您的行为愧对于天,我们这些臣子无能而且胆怯,不能舍弃生命来报答您的恩德。我宁可对不起您,也不敢对不起国家。希望您能自我爱惜,我今后长时期内不能再在您的身边了。”霍光流泪哭泣而去。 129.赵轨 赵轨,河南洛阳人也。父肃,魏廷尉卿。轨少好学,有行检。周蔡王引为记室,以清苦闻。迁卫州治中。隋高祖受禅,转齐州别驾,有能名。其东邻有桑,葚落其家,轨遣人悉拾还其主,诫其诸子曰:“吾非以此求名,意者非机杼之物①不愿侵人。汝等宜以为诫。”在州四年,考绩连最。持节使者合阳公梁子恭状上,高祖嘉之,赐物三百段,米三百石,征轨入朝。父老相送者各挥涕曰:“别驾在官,水火不与百姓交,是以不敢以壶酒相送。公清若水,请酌一杯水奉饯。”轨受而饮之。既至京师,诏与奇章公牛弘撰定律令格式。时卫王爽为原州总管,上见爽年少,以轨所在有声,授原州总管司马。在道夜行,其左右马逸入田中,暴人禾。轨驻马待明,访禾主酬直而去。原州人吏闻之,莫不改操。后数年,迁硖州刺史,抚缉萌夷②,甚有恩惠。寻除寿州总管长史。芍陂旧有五门堰,芜秽不修。轨于是劝课人吏,更开三十六门,灌田五千余顷,人赖其利。秩满归乡里,卒于家,时年六十二。子弘安、弘智,并知名。                          ——《隋书·赵轨传》 【注】① 机杼:织布机。机杼之物:代指劳作得来的东西。    ② 抚缉萌夷:安抚聚合各族人民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周蔡王引为记室,以清苦闻      清苦:守贫刻苦 B、在州四年,考绩连最         考绩:考试成绩 C、访禾主酬直而去           酬直:偿付价值 D、原州人吏闻之,莫不改操       改操:改变品行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轨遣人悉拾还其主         毁其盆,悉埋于地 B、吾非以此求名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C、父老相送者挥涕曰         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D、既至京师,诏与奇章公牛弘撰定律令格式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 3、下面句子分别编为四组,能够表现赵轨廉政作风的一组是:( ) ① 意者非机杼之物,不愿侵人 ② 是以不敢以壶酒相送 ③ 轨驻马待明,访禾主酬直而去 ④ 抚缉萌夷,甚有恩惠 ⑤ 灌田五千余顷,人赖其利 A、①②③ B、③④ C、①②⑤ D、④⑤ 4、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赵轨少年好学有操行。隋朝时任齐州别驾,他把掉在己家的桑葚归还邻人,并借此教导儿子不侵占非劳作所得之物。在任四年,政绩很好。 B、隋高祖征召赵轨入朝为官,百姓感其清正以杯水为他饯行。在京师他奉诏令参与政事。后被任命原州总管司马。 C、一次夜行时赵轨的马跑入农田,踏坏了百姓的庄稼,他查找到庄稼主人偿付了钱。此事在原州百姓官吏间产生了示范效果。 D、赵轨后升硖州刺史,他对百姓非常好。后任寿州总管长史,他鼓励督促人们和官吏兴修水利,造福百姓。 叶 公 子 高 好 龙 钩① 以 写 龙 凿② 以 写 龙 屋 室 雕 文 以 写 龙 于 是 天 龙 闻 而 下 之 窥 头 于 牖 施 尾 于 堂 叶 公 见 之 弃 而 还 走 失 其 魂 魄 五 色 无 主 是 叶 公 非 好 龙 也 好 附 似 龙 而 非 龙 者 也 【注】①钩:衣服的带钩。 ②凿:古人喝酒用的酒器。“凿”为借字。 5、请用斜线为上段文字断句。 6、请翻译上段文字。 【参考答案】 1、B(“考绩”应该是指“考核政绩”。) 2、B(A项“悉”都是“都”的意思;C项“相”都是指“动作偏指一方”;D项“既”都是表示“动作完成”。) 3、A 4、C(C项中不是赵轨的马踏坏农田,是他侍从的马踏坏农田。) 5、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施尾于堂。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是叶公非好龙也,好附似龙而非龙者也。 6、叶子高(人名)喜好龙,衣服的带钩上画龙,喝酒的爵(“凿”为借字)上画龙,房屋上的雕刻花纹是龙。于是天上的龙听说了就下来,从窗子探进头,把尾巴放进厅堂。叶公看见了,掉头逃跑,(吓得)魂不附体,脸色茫然无主。这个叶公不是喜好龙,是喜好象龙又不是龙的东西。 【参考译文】 赵轨是河南洛阳人。他的父亲赵肃是东魏的廷尉卿。赵轨少年时好学,有操行。北周的蔡王引荐他做了记室,因守贫刻苦而知名。后升官为卫州治中。隋高祖接受禅让(做皇帝),赵轨转任齐州别驾,很有才能的名声。他的东边邻居有桑树,桑葚落到了他家庭院,赵轨派人把桑葚全都拾起来还给它的主人,他告诫几个儿子说:“我不是用这种行为求得美名,我想不是劳作得来的东西,不愿意侵占别人。你们应该把这话作为告诫。”他在齐州四年,考核政绩连续最佳。持节使者合阳公梁子恭的文状上奏朝廷,隋高祖很赞许赵轨,赐给他物品三百匹绸缎,三百石米,征召他入朝做官。乡亲父老送别他的人各自擦眼泪说:“您在任职期间,水、火这样的小事都不侵犯百姓,因此不敢用一壶酒送别您。您清廉像水,我们斟上一杯水献上饯行。”赵轨接过来把水喝了。他到了京城之后,皇帝下令让他与奇章公牛弘撰写制定法令。当时卫王杨爽做原州总管,皇帝见杨爽年轻,因为赵轨在做官的地方很有名声,任命赵轨做原州总管司马。一次在路上夜行,赵轨身边人的马跑进了田地里,马踏坏了庄稼。赵轨下马一直等到天明,查找庄稼的主人赔钱之后才离开。原州百姓官吏听到这件事,没有谁不改变自己操行的。几年后,赵轨升官为硖州刺史,他安抚聚合各族人民,对百姓很有恩惠。不久,他被任命为寿州总管长史。芍陂先前有五门围堰,荒废了也不修整。赵轨于是鼓励督促人们和官吏,又开了三十六门围堰,灌溉田地五千多顷,人们都依赖它们带来的好处。赵轨为官期满回到乡里,在家中去世,当时六十二岁。他的儿子赵弘安、赵弘智都很知名。 130.贾逵 贾逵字梁道,河东襄陵人也。初为郡吏,守绛邑长。郭援之攻河东,所经城邑皆下,逵坚守,援攻之不拔,乃召单于并军急攻之。城将溃,绛父老与援要,不害逵。绛人既溃,援闻逵名,欲使为将,以兵劫之,逵不动。左右引逵使叩头,逵叱之曰:“安有国家长吏为贼叩头?”援怒,将斩之。绛吏民闻将杀逵,皆乘城呼曰:“负要杀我贤君,宁俱死耳!”左右义逵,多为请,遂得免。文帝即位,以邺县户数万在都下,多不法,乃以逵为邺令。月余,迁魏郡太守。大军出征,复为丞相主簿祭酒。从至黎阳,津渡者乱行,逵斩之,乃整。至谯,以逵为豫州刺史。是时天下初复,州郡多不摄。逵曰:“州本以刺史出监诸郡,以六条诏书察长吏二千石以下,故其状皆言严能鹰扬①,有督察之才,不言安静宽仁,有恺悌之德②也。今长吏慢法,盗贼公行,州知而不纠,天下复何取正乎?”兵曹从事受前刺史假,逵到官数月,乃还,考竟③。其二千石以下阿纵不如法者,皆举奏免之。外修军旅,内治民事,兴陂田,通运渠,吏民称之。帝曰:“逵真刺史矣。”遂布告天下,当以豫州为法,赐爵关内侯。                      ——《三国志·魏书·贾逵传》 【注】① 言严能鹰扬:言辞威严、雄武。    ② 恺悌之德:和乐平易的德行。    ③ 考竟:拷问死于狱中。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兵劫之,逵不动          劫:劫持 B、绛吏民闻将杀逵,皆乘城呼曰     乘:登上 C、是时天下初复,州郡多不摄      摄:管理 D、盗贼公行,州知而不纠        纠:督察 2、下列句中加线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左右引逵使叩头,逵叱之曰 B、大军出征,复为丞相主簿祭酒 C、今长吏慢法,盗贼公行,州知而不纠,天下复何取正乎 D、兵曹从事受前刺史假,逵到官数月,乃还,考竟 3、以下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说明贾逵为官严厉的一组是( ) ① 以兵劫之,逵不动 ② 安有国家长吏为贼叩头 ③ 津渡者乱行,逵斩之,乃整 ④ 兵曹从事受前刺史假,逵到官数月,乃还,考竟 ⑤ 其二千石以下阿纵不如法者,皆举奏免之 A、①③⑤  B、②④⑤  C、①②④  D、③④⑤ 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贾逵初为郡守,率众坚决抵抗敌兵,就连敌军首领对他都十分赞赏。贾逵被俘后表现极为英勇,纵死不降,更令人钦佩。 B、贾逵对当时吏治弊病认识深刻,他整顿吏治,严于执法,对那些胆敢纵容坏人,不守法纪的下级官吏一律申请革职处理。 C、贾逵在严惩不法官吏的同时,还注意体恤百姓,因此深得百姓爱戴,以至于百姓甘愿为贾逵而死。 D、魏文帝对贾逵十分赏识,在治理邺县一个多月后就提升贾逵。后来,还布告天下,树贾逵为州治的榜样。 人 有 卖 骏 马 者 比 三 日 立 市 人 莫 之 知 往 见 伯 乐 曰 臣 有 骏 马 欲 卖 之 比 三 日 立 于 市 人 莫 与 言 愿 子 还 而 视 之 去 而 顾 之 臣 请 献 一 朝 之 贾 伯 乐 乃 还 而 视 之 去 而 顾 之 一 旦 而 马 价 十 倍 5、请用斜线为上段加线文字断句。 6、请翻译加线文字。 【参考答案】 1、A(“劫”应该是“胁迫”的意思。) 2、B(A项中“左右”是指身边的侍从;C项中“盗贼”是指窃贼和土匪;D项中“从事”是官职。) 3、D 4、C(贾逵任豫州刺史时,严整吏治。而百姓为救他甘愿去死,则是贾逵在绛邑时的事情。) 5、人有卖骏马者,比三日立市,人莫之知。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日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之贾。”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而马价十倍。 6、有个要卖骏马的人,在市集上连续站了三天,没有一个人想买。(这个人)去拜见伯乐,说:“我有匹骏马想卖掉,连续在市集上站了三天,没有人和我搭话。希望您能绕着它看看,离开之后再回头看看它,我会给您一个早晨的收入作报酬。”伯乐于是就绕着马看看,离开之后再回头看看它。只一个早晨这匹马的价格便增长了十倍。 【参考译文】 贾逵字梁道,是河东襄陵人。他最初当个郡吏,负责维持绛邑的安全。郭援进攻河东,途经的城镇全都被攻下,贾逵坚守绛邑,郭援无法攻克它,于是与单于合力迅猛进攻。绛邑将要被攻克,绛邑的父老便与郭援商量,(让他)不要伤害贾逵。绛邑被攻下后,郭援早闻贾逵的名声,想让他成为自己的将领,(派人)用兵器胁迫贾逵,他也不为所动。(郭援的)侍从拉着贾逵让他叩头,贾逵大骂他们说:“哪有国家官吏给匪徒叩头的?”郭援恼怒,要杀了他。绛邑的官员百姓听说要杀贾逵,都登上城墙大喊:“不要杀害我们的贤人啊,我们宁可随他同死!”(周围)侍从认为贾逵有义,大多替他求情,于是贾逵得以幸免。曹丕即位,因为邺县人口众多接近国都,多发生不遵从法纪的事件,于是让贾逵担任邺县县令。一个多月,升任魏郡太守。魏军出征时,又任丞相主簿祭酒。跟随大军到了黎阳,在码头渡江时有人混乱队伍,贾逵斩了他,于是队伍恢复齐整。到了谯,曹丕任命贾逵做豫州刺史。当时国家刚刚安定,各州郡的政务大多无人管理。贾逵说:“各州本是派出刺史掌管本州各郡的政务,(他们)按照六条诏书监察那些俸禄在二千石及其以下的官吏,所以在他们的考察报告中,言辞都是威严雄武的,有督察官吏的才干,(人们)不说他们安详、平和、宽厚、仁爱,有和乐平易的德行。如今各郡的长官轻视法令,致使窃贼、强匪公开作恶,各州刺史即使知道也不加追究。(这样下去)国家还能走上正道吗?”有一个下级官吏在前任刺史任职期间告假,贾逵到任几个月后,(这些人)才回来,(贾逵)将他拷问致死。对那些放纵坏人,不按法令办事,俸禄在二千石及其以下的官吏,他都一律上奏朝廷,予以罢免。他还对外整顿军队,对内处理民事,开垦田地,疏通水道,受到官员和百姓的称赞。曹丕说:“贾逵是真正的刺史。”于是向全国发出公告,应该以豫州为全国各州的榜样,赐封贾逵为关内侯。 131.赵逵 赵逵字庄叔,其先秦人,家于资州。逵读书数行俱下,尤好聚古书,考历代兴衰治乱之迹与当代名人巨公出处大节,根穷底究,尚友其人。绍兴二十年,类省奏名,明年对策①,论君臣父子之情甚切,擢第一。时秦桧意有所属,而逵独当帝意,桧不悦。即罢知举王俨,授逵左承事郎、签书剑南东川。帝尝问桧:“赵逵安在?”桧以实对。久之,帝又问,除校书郎。逵单车赴阙,征税者希桧意,搜行橐皆书籍,才数金而已。既就职,未尝私谒,桧意愈恨。桧尝谓逵曰:“馆中禄薄,能以家来乎?”逵曰:“亲老不能涉险远。”桧徐曰:“当以百金为助。”逵唯唯而己。又遣所亲申前言,讽逵往谢,逵不答,桧滋怒,欲挤之,未及而死。……帝屡目逵,命引见上殿,帝迎谓曰:“卿知之乎?始终皆朕自擢。自卿登第后,为大臣沮格,久不见卿。秦桧日荐士,未尝一语及卿,以此知卿不附权贵,真天子门生也。”诏充普安郡王府教授。逵奏:“言路久不通,乞广赐开纳,勿以微贱为间,庶几养成敢言之气。”帝嘉之。二十六年,迁著作郎,寻除起居郎。入谢,帝又曰:“秦桧炎炎,不附者惟卿一人。”逵曰:“臣不能效古人抗折权奸,但不与之同尔,然所以事宰相礼亦不敢阙。”又曰:“受陛下爵禄而奔走权门,臣不惟不敢,亦且不忍。”明年同知贡举,尽公考阅,以革旧弊,遂得王十朋、阎安中。……逵以疾求外,帝命国医王继先视疾,不可为矣。卒年四十一。帝为之抆泪叹息。                              ——《宋史》 【注】① 类省奏名,明年对策:尚书省考试考中提名,第二年参加对策考试。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逵独当帝意            当:顺应 B、又遣所亲申前言,讽逵往谢      讽:讥讽 C、逵不答,桧滋怒           滋:更加 D、始终皆朕自擢            擢:提升 2、下列各句括号内是补出的省略成分,补充正确的一项是( ) A、帝又问,除(逵)校书郎 B、搜行橐皆书籍,(征税者)才数金而己 C、(帝)即罢知举王俨,授逵左承事郎、签书剑南东川 D、明年同知贡举,(帝)尽公考阅 3、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赵逵不附权贵的一组是( ) ① 论君臣父子之情甚切,擢第一   ② 逵单车赴阙 ③ 逵唯唯而己           ④ 搜行橐皆书籍,才数金而已 ⑤ 讽逵往谢,逵不答        ⑥ 秦桧日荐士,未尝一语及卿 A、①⑤⑥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③⑤⑥ 4、下列叙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赵逵不仅喜好收集古书,更善于深入探讨研究国家的兴亡变迁以及当代名人贤士的行为节操,从而使自己的言行接近那些贤人。 B、赵逵中进士后因言论不合秦桧的心意而被罢免官职,后经皇帝询问才重新被任命为朝官,赴朝廷时,征税者为迎合秦桧的心意而搜查他的行囊,却一无所获。 C、赵逵在朝任官时,秦桧想施惠拉拢,赵逵不为所动,以致于招到秦桧的排挤、陷害。直到秦桧死后,赵逵才因皇帝的信任升官。 D、赵逵深受皇帝信任,皇帝曾让他独自负责科举考试。他能够公正地考察各个考生,从而为国家挑选到王十朋、阎安中这些人。 扁 鹊 见 秦 武 王 王 示 之 病 扁 鹊 请 除 左 右 曰 君 之 病 在 耳 之 前 目 之 下 除 之 未 必 已 也 将 使 耳 不 聪 目 不 明 君 以 告 扁 鹊 扁 鹊 怒 而 投 其 石 君 与 知 之 者 谋 之 而 与 不 知 者 败 之 使 此 知 秦 国 之 政 也 则 君 一 举 而 亡 国 矣                         ——《战国策·秦策二》 5、请用斜线为上段文字断句。 6、请翻译上段文字。 【参考答案】 1、B(“讽”在这里应解释为“以委婉的言词暗示、劝告”。) 2、A(B项应为“逵才数金而已”;C项应为“桧即罢知举王俨”;D项应为“逵尽公考阅”。) 3、D(①表明赵逵有才华;②④表明赵逵清廉。) 4、A(B项错在“赵逵中进士后被免官的是知举王俨,赵逵并未被免官”;C项错在“秦桧并未排挤、陷害过赵逵,他在排挤、陷害赵逵之前就死了”;D项错在“皇帝并未让赵逵独自负责科举考试,而是让他与别人‘同知贡举’”。) 5、扁鹊见秦武王,武王示之病,扁鹊请除。左右曰:“君之病,在耳之前,目之下,除之未必已也,将使耳不聪,目不明。”君以告扁鹊。扁鹊怒而投其石:“君与知之者谋之,而与不知者败之。使此知秦国之政也,则君一举而亡国矣。” 6、扁鹊拜见秦武王,武王告知他自己的病,扁鹊请求为他治这病。武王身边的人说:“您的病,在耳朵前面,眼睛下面,治病未必能根除,那将会使耳朵听不清,眼睛看不清。”武王把这些话告诉扁鹊。扁鹊气恼地扔下治病的器具说:“您和懂得治病的人商量治疗的方案,却和不懂治病的人否定治疗方案。让这些人管理秦国政事,那么您一个举措就(可能)亡国的啊。” 【参考译文】 赵逵字庄叔,他的祖先是秦地人,安家在资州。赵逵读书很熟练,能几行一起往下读,尤其喜欢收聚古书,考察历代兴衰治乱的事迹以及当代名人大贤立身进退的节操,深入探讨研究,尊崇接近那些贤人。绍兴二十年,(赵逵)尚书省考试考中提名,第二年参加对策考试,谈论君臣父子之间的情感非常恳切,提拔为第一名。当时秦桧心意中有他专注的事,可是赵逵唯独适合皇帝的心意,秦桧不高兴。秦桧当即罢免了主管科举考试的王俨,任命赵逵为左承事郎、签书剑南东川。皇帝曾问秦桧:“赵逵在哪里?”秦桧按照实情回答。过了很久,皇帝又问赵逵在哪儿,这才任命赵逵为校书郎。赵逵只乘一辆车赴皇宫,征收关税的人迎合秦桧的心意,搜查赵逵的旅行袋子,里边全是书籍,只有很少的金钱而已。赵逵就职以后,不曾私下拜见,秦桧更加怨恨。秦桧曾对赵逵说:“你在馆阁中俸禄少,能把家迁来吗?”赵逵说:“我的父母年迈不能走险远的道路。”秦桧缓了缓说:“我会用百两银子来资助你。”赵逵只是连声应答而已。(过后)秦桧又派他亲信的人重复前面的话,暗示赵逵去感谢秦桧,赵逵不答复,秦桧更加愤怒,想要排挤他,还没来得及做他就死了。……皇帝多次注视赵逵,命令引见赵逵上殿,皇帝迎上去对他说:“您知道吗?始终都是我自己在提拔您。自从您中进士后,被大臣们阻止,我很久见不到您。秦桧每天推荐人,不曾有一句话提到您,凭这个就知道您不依附权贵,您真是天子的门生啊。”下令赵逵充任普安郡王府教授。赵逵上奏:“言路很久不通了,请求您批准广开言路采纳意见,不要因为进言的人身份微贱而形成阻隔,(这)有希望养成人们敢于说话的风气。”皇帝认为他说得好。绍兴二十六年,赵逵提升为著作郎,不久任命为起居郎。赵逵入宫感谢,皇帝又说:“秦桧势力很大,不依附他的只有您一个人。”赵逵说:“我不能效仿古人抗拒驳斥权贵奸佞,只是不跟他们同流合污而已,然而用来侍奉宰相的礼节也不敢缺失。”他又说:“接受陛下的官位和俸禄却奔走在权贵的门下,我不仅不敢这样做,而且也不忍心这样做。”第二年赵逵与礼部长官一同主管科举考试,赵逵能完全公正地考察考生,革除旧时的弊端,于是选到了王十朋、阎安中。……赵逵因为疾病请求调出朝廷,皇帝命令国医王继先给他看病,他的病已经不能治了。他去世时年仅四十一岁。皇帝为了他擦泪叹息。 132.秦武王 秦武王谓甘茂曰:“寡人欲车通三川,以窥周室,而寡人死不朽乎①”甘茂对曰:“宜阳,大县也,上党、南阳积之久矣,名为县,其实郡也。今王倍②数险,行千里而攻之,难矣。臣闻张仪西并巴、蜀之地,北取西河之外,南取上庸,天下不以之多张仪而贤先王③。魏文侯令乐羊将,攻中山,三年而拔之,乐羊反而语功,文侯示之谤书一箧,乐羊再拜稽首曰:‘此非臣之功,主君之力也。’今臣,羁旅之臣也,樗里疾、公孙衍④二人者,挟韩而议,王必听之,是王欺魏,而臣受公仲侈⑤之怨也。昔者曾子处费,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杀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有顷焉,人又曰:‘曾参杀人。’其母尚织自若也。顷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参杀人。’其母惧,投杼逾墙而走。夫以曾参之贤,与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则慈母不能信也。今臣之贤不及曾子,而王之信臣又未若曾子之母也,疑臣者不适三人,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王曰:“寡人不听也,请与子盟。”于是与王盟于息壤。果攻宜阳,五月而不能拔也。樗里疾、公孙衍二人在,争之王,王将听之,召甘茂而告之。甘茂对曰:“息壤在彼。”王曰:“有之。”因悉起兵,复使甘茂攻之,遂拔宜阳。                         ——《战国策·秦策二》 【注】① 而寡人死不朽乎:你能为我实现这一愿望吗?    ② 倍:同“背”,背后。  ③ 先王:秦武王的父亲秦惠文王。    ④ 樗里疾、公孙衍:秦国大夫,与韩国有密切关系。    ⑤ 公仲侈:韩国相国。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天下不以之多张仪而贤先王        多:称赞 B、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杀人       族:家族 C、其母尚织自若也             尚:还、仍然 D、因悉起兵,复使甘茂攻之,遂拔宜阳    悉:全、都 2、下列句中加线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名为县,其实郡也 B、攻中山,三年而拔之,乐羊反而语功 C、昔者曾子处费,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杀人 D、疑臣者不适三人,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 3、以下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表明甘茂虑事深远的一组是( ) ① 此非臣之功,主君之力也    ② 挟韩而议,王必听之 ③ 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      ④ 于是与王盟于息壤 ⑤ 因悉起兵,复使甘茂攻之,遂拔宜阳 A、②③⑤   B、①②⑤   C、①③④   D、②③④ 4、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秦武王想让甘茂率兵攻取韩国宜阳。宜阳是韩国重镇,不易攻取,而且此次军事行动又是劳师袭远,这些情况使得甘茂对此次出兵有所顾忌。 B、通过张仪、乐羊两个事例,甘茂想说明,国势的强大、战争的胜利不仅仅在于臣子的贤能,更重要的在于君王对臣子的支持、信任。 C、在与秦武王谈话过程中,甘茂举了曾参杀人的事例,通过这个事例,甘茂想向秦武王说明“人言可畏”的道理。 D、甘茂虑事深远,在出兵之前已经考虑到自己可能面临的困境、危险,这使得他最后得以保全自己,并取得战争的胜利。秦武王知人善任,用人不疑,言而有信,堪称是一位贤君。 秦 与 赵 相 距 长 平 赵 军 固 壁 不 战 秦 数 挑 战 廉 颇 不 肯 赵 王 信 秦 之 间 秦 之 间 言 曰 秦 之 所 恶 独 畏 马 服 君 赵 奢 之 子 赵 括 为 将 耳 赵 王 因 以 括 为 将 代 廉 颇 蔺 相 如 曰 括 徒 能 读 其 父 书 传 不 知 合 变 也 赵 王 不 听 遂 将 之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5、请用斜线为上段文字断句。 6、请翻译上段文字。 【参考答案】 1、B(“同名族者”中的“族”是“姓”的意思。) 2、C(A项中“其实”是指“它实际上……”;B项中“反而”是指“返回并……”;D项中“不适”是指“不止”。) 3、D(①是乐羊说的话,与甘茂无关;⑤与甘茂有无远见无关。②③都是甘茂对后事的预料,体现出自己的担忧;④甘茂与秦王订约,正是出于对以后的考虑。 分析:“有远见”是指一个人能在事物发展变化之前,就对这个事物的发展趋向,本质变化做出精准、深刻的判断。甘茂是一个很有远见的人,他出兵之前的担忧与后文“樗里疾、公孙衍二人在,争之王,王将听之,召甘茂而告之”的事实相印证;他“与王盟于息壤”这一举动为后文保全自己,从而获得胜利提供了保证。) 4、D(D项错在,秦武王对甘茂并没有始终坚持“用人不疑”,他也曾怀疑过甘茂,并把甘茂召回查问。) 5、秦与赵相距长平,赵军固壁不战。秦数挑战,廉颇不肯。赵王信秦之间。秦之间言曰:“秦之所恶,独畏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为将耳。”赵王因以括为将,代廉颇。蔺相如曰:“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赵王不听,遂将之。 6、秦军与赵军在长平布阵对抗,赵军坚守壁垒不出战。秦军屡次挑战,廉颇也不肯出兵。赵王轻信了秦国奸细的话。秦国奸细说:“秦国担忧的事情,只有惧怕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作赵国将军啊。”赵王于是让赵括作将军,替代了廉颇。蔺相如说:“赵括只是能读他父亲的书籍笔记,不知顺应时局随机应变啊。”赵王不听从,于拜赵括为将军。 【参考译文】 秦武王对甘茂说:“我想出兵向东进攻三川,来夺取周王室的天下,你能为我实现这一愿望吗?”甘茂回答说:“宜阳是韩国的大县,上党和南阳两郡的财物长期以来积聚在这,它名义上是县,实际上相当一个郡。现在大王背后有很多险患(隐患),要跋涉千里去进攻宜阳,实在太难了啊!我听说,张仪向西吞并巴、蜀,向北攻取河西,向南占领上庸,人们并不因此就赞扬张仪的能耐,却称颂惠文王的贤明。魏文侯派乐羊为将,进攻中山,三年就灭掉了中山。乐羊返回魏国,称道自己的战功,文侯拿出一箱批评乐羊进攻中山的意见书给他看,乐羊拜了又拜叩头说:‘这不是我的功劳,完全是您的功劳啊!’我现在只不过是寄居在秦国的人,樗里疾、公孙衍这两个人,倚仗与韩国的关系(对我)进行非议,从中作梗,大王必会听从。如果这样,这样的话大王就欺骗了魏国,而我又要受韩相国公仲侈的怨恨啊。从前,曾子在费地,费地有个与曾子同姓同名的人杀了人。有人告诉曾子的母亲,说:‘曾子杀人了。’曾子的母亲说:‘我的儿子不会杀人。’她照样织布。过了一会儿,又有人来说:‘曾子杀人了。’曾子的母亲仍然照样织布。又过了一会儿,一个人跑来说:‘曾子杀人了。’曾子的母亲便惊恐万状,扔掉梭子,翻过垣墙,逃跑了。凭着曾参这样的贤德, 曾参母亲对他的信任,可是(只)三个人怀疑曾参,就使曾参的母亲不信任自己的儿子。现在我的贤能不如曾参,大王对我的信任又不如曾参母亲对儿子的信任,猜疑我的人更不止三人,我恐怕大王会像曾参的母亲那样扔掉梭子逃跑啊。”武王说:“我不会听信别人的非议,我们订立信约吧。”于是(甘茂)与秦武王在息壤订立信约。后来甘茂攻打宜阳,五个月还不能攻下,樗里疾和公孙衍二人在国里,竞相到武王那里(进甘茂的谗言),武王将要听信,因而召回甘茂进行警告,甘茂对武王说:“息壤就在那里!”武王也说:“是啊!”于是动用了全部兵力,继续让甘茂指挥作战,最后终于攻下了宜阳。 133.道同 道同,河间人。其先蒙古族也。事母以孝闻。洪武初,荐授太常司赞礼郎,出为番禺知县。番禺故号烦剧①,而军卫尤横,数鞭辱县中佐吏,前令率不能堪。同执法严,非理者一切抗弗从,民赖以少安。未几,永嘉侯朱亮祖至,数以威福撼同,同不为所动。土豪数十辈抑买市中珍货,稍不快意,辄巧诋以罪。同械其魁通衢,诸豪争贿亮祖求免。亮祖置酒召同,从容言之。同厉声曰:“公大臣,奈何受小人役使!”亮祖不能屈也。他日,亮祖破械脱之,借他事笞同。富民罗氏者,纳女于亮祖,其兄弟因怙势为奸。同复按治,亮祖又夺之去,同积不平,条其事奏之。未至,亮祖先劾同讪傲无礼状。帝不知其由,遂使使诛同。会同奏亦至,帝悟,以为同职甚卑,而敢斥言大臣不法事,其人骨鲠可用,复使使宥之。两使者同日抵番禺,后使者甫到,则同已死矣。县民悼惜之,或刻木为主祀于家,卜之辄验,遂传同为神云。当同未死时,布政使②徐本素重同。同方笞一医未竟,而本急欲得医,遣卒语同释之。同岸然曰:“徐公乃亦效永嘉侯耶?”笞竟始遣。自是上官益严惮,然同竟以此取祸。                              ——《明史》 【注】① 番禺故号烦剧:番禺从前以事物多而杂乱闻名。    ② 布政使:明代官名,为一省的行政长官。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令率不能堪           堪:胜任 B、同械其魁通衢           械:用刑具绑缚 C、其兄弟因怙势为奸         怙:依靠、依仗 D、后使者甫到            甫:刚刚 2、比较下列两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 数以威福撼同         ③ 条其事奏之  ② 辄巧诋以罪          ④ 帝不知其由 A、两个“以”相同,两个“其”不同 B、两个“以”不同,两个“其”也不同 C、两个“以”不同,两个“其”相同 D、两个“以”相同,两个“其”也相同 3、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道同刚正不阿的一组是( ) ① 数鞭辱县中佐吏         ② 非理者一切抗弗从 ③ 数以威福撼同,同不为动     ④ 稍不快意,辄巧诋以罪 ⑤ 同积不平,条其事奏之      ⑥ 笞竟始遣 A、①②③⑤   B、②③④⑤   C、①②④⑥   D、②③⑤⑥ 4、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道同作番禺知县,不像以往县令那样处于被动局面,而是严明执法,使当地百姓能够过上稍微安定的生活。 B、道同严惩不法土豪。权贵朱亮祖接受土豪贿赂,摆下酒宴向道同说情,被道同严辞拒绝。道同也因此遭到朱亮祖的报复。 C、道同虽然只是个小官吏,却敢上书谈论大臣不守法纪的事。因此,皇帝看过道同的奏本后,认为道同为人正直。但是最终,道同还是因为皇帝的命令而被错杀了。 D、道同在世时是有求必应,因此,百姓纷纷传说道同为神灵。道同死后,百姓纷纷悼念痛惜他,甚至有的百姓将道同的牌位立在家中,以寄托哀思。 昭王曰:“寡人将谁朝而可?”郭隗先生曰:“臣 闻 古 之 君 人 有 以 千 金 求 千 里 马 者 三 年 不 能 得 涓 人 言 于 君 曰 请 求 之 君 遣 之 三 月 得 千 里 马 马 已 死 买 其 首 五 百 金 反 以 报 君 君 大 怒 曰 所 求 者 生 马 安 事 死 马 而 捐 五 百 金 涓 人 对 曰 死 马 且 买 之 五 百 金 况 生 马 乎 天 下 必 以 王 能 市 马 马 今 至 矣 于 是 不 能 期 年 千 里 之 马 至 者 三。今天诚欲致士,先从隗始。隗且见事,况贤于隗者乎?岂远千里哉?”                       ——《战国策·燕策》 5、请用斜线为上段加线文字断句。 6、请翻译上段加线文字。 【参考答案】 1、A(A项中,“堪”应解释为“承受、忍受”) 2、A(①、②中的“以”都解释为“用”;③中的“其”解释为“他的”,④中的“其”解释为“其中的”。) 3、D 4、C(C项错在,富民罗氏并非娶了朱亮祖的女儿,而是送一美女给朱亮祖。) 5、昭王曰:“寡人将谁朝而可?”郭隗先生曰:“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今天诚欲致士,先从隗始。隗且见事,况贤于隗者乎?岂远千里哉?” 6、燕昭王说:“我应当拜访谁才好呢”郭隗先生说道:“我听说古时有一位国君,想用千金求购千里马,可是三年也没有买到。宫中有个近侍对他说道:‘请您让我去买吧。’国君就派他去了。三个月后他终于找到了千里马,(可)马已经死了,(但)他仍然用五百金买了那匹马的脑袋,回来向国君复命。国君大怒道:‘我要的是活马,哪有为了匹死马而白白费掉五百金的?’这个近侍对君王说:‘买死马尚且肯花五百金,更何况买活马呢?全天下的人一定都认为您想买千里马,千里马如今就要到了。’于是不到一年,三匹千里马就到手了。现在如果(您真的)想要招纳人才,就请从我开始吧。我尚且被(您)重用,何况那些胜过我的人呢?(他们难道还会嫌)千里的路程太遥远了吗?” 【参考译文】 道同是河间人,他的祖先是蒙古族。道同侍奉母亲因为孝敬而闻名。洪武初年,被推荐任命为太常司赞礼郎,调出作番禺知县。番禺此前以事务杂乱难理而闻名,而且防守当地的军士尤其蛮横,他们多次鞭打羞辱县中的副佐官吏,以前的县令全都不能忍受。道同执法严明,不合道理的事情一律抗拒不听,人民依靠他才稍微过上安定的生活。不久,永嘉侯朱亮祖到了,他多次用权势想操纵道同,道同没有被动摇。有钱有势的几十个恶霸压低价格购买集市上的珍贵物品,他们稍不如意,就用各种罪名诬陷别人。道同用刑具铐住他们中领头的在四通八达的道路上(示众),各个恶霸争着贿赂朱亮祖求他给免罪脱身。亮祖设酒席召来道同,语气和缓地(与他)说这件事情。道同声音严厉地说:“您是大臣,怎么能受小人的役使呢?”亮祖不能使他屈服。一天,亮祖打破了脚镣和手铐把那个领头的恶霸放走了,他还借口别的事情用板子打了道同。一个姓罗的富民,送美女给朱亮祖,他们兄弟于是依仗权势作坏事。道同还是追究惩处了他们,朱亮祖又把他们抢了回去。道同郁积不平之气,分条陈述朱亮祖的坏事上奏朝廷。道同的奏章还没到,朱亮祖揭发道同讥讽傲慢不重礼节情况的奏章就先到了。皇帝不知其中的缘由,于是派使臣诛杀道同。正赶上道同的奏章也到了,皇帝才明白了,认为道同的职位虽低,却敢于指出大臣不法的事情,他这个人耿直可用,又派使臣宽恕道同。两个使臣同一天到达番禺,后面的使臣刚到,道同已经被杀了。县民哀悼痛惜他,有的人刻木头做成牌位在家中祭祀,问卜事情总是应验,于是传说道同成了神。当道同未被杀死时,布政使徐本向来敬重道同。一次,道同正打一个犯法医生的板子,还没打完,可是徐本急着想要找那个医生,派了士兵告诉道同释放他。道同严厉地说:“徐公竟然也效法永嘉侯吗?”打完了板子才送走那个医生。从此,上级官员更加畏惧道同,然而道同终究因此召来了灾祸。 134.先是 先是,寿春县人苟泰有子三岁,遇贼亡失,数年不知所在。后见在同县人赵奉伯家,泰以状告。各言己子,并有邻证。郡县不能断。崇①曰:“此易知耳。”令二父与儿各在别处,禁经数旬,然后遣人告知之曰:“君儿遇患,向已暴死,有教解禁,可出奔哀也。”苟泰闻既号咷,悲不自胜;奉伯咨嗟而已,殊无痛意。崇察知之,乃以儿还泰,诘奉伯诈状。奉伯乃款引云:“先亡一子,故妄认之。” 又定州流人解庆宾兄弟坐事俱徙扬州。弟思安背役亡归,庆宾惧后役追责,规绝名贯,乃认城外死尸,诈称其弟为人所杀,迎归殡葬。颇类思安,见者莫辨。又有女巫阳氏自云见鬼,说思安被害之苦,饥渴之意。庆宾又诬疑同军兵苏显甫、李盖所杀,经州讼之,二人不胜楚毒,各自款引。 狱将决竟,崇疑而停之。密遣二人非州内所识者,为从外来,诣庆宾告曰:“仆住此州,去此三百,比有一人见过寄宿,夜中共语,疑其有异,即便诘问迹其由绪,乃云是流兵背役逃走,姓解字思安。时欲送官,若见求及,称‘有兄庆宾,今住扬州相国城内,嫂姓徐;君脱矜愍②,为往报告见申委曲;家兄闻此必重相报,所有资财当不爱惜。今但见质,若往不获,送官何晚?’是故相造指申此意。君欲见雇几何当放贤弟。若其不信,可见随看之。”庆宾怅然失色,求其少停,当备财物。此人具以报,崇摄庆宾问曰:“尔弟逃亡,何故妄认它尸?”庆宾伏引。更问盖等,乃云自诬。数日之间,思安亦为人缚送。崇召女巫视之,鞭笞一百。 [注]①崇:李崇(公元455—525年),北魏中后期名臣,曾任扬州(今安徽寿县)刺史。 ②君脱矜愍:脱,如果;愍,同“悯”。 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解庆宾兄弟坐事俱徙扬州。 徙:发配充军 B.狱将决竟,崇疑而停之。 狱:收入监牢 C.比有一人见过寄宿。 比:近期,前不久 D.今但见质,若往不获,送官何晚?质:(作为)人质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为往报告,见申委曲。 B.后见在同县人赵奉伯家,泰以状告。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 C.求其少停,当备财物。 D.诈称其弟为人所杀。 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 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相同的一项是( ) A.遇贼亡失,数年不知所在 B.君脱矜愍,为往报告见申委曲。 C.所有资财当不爱惜。 D.比有一人见过寄宿。 4.以下文句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反映李崇所断案件“证据确凿“的一组是( ) ①崇察知之,乃以儿还泰。 ②奉伯乃款引云:“先亡一子,故妄认之。” ③更问盖等,乃云自诬。 ④崇摄庆宾问曰:“尔弟逃亡,何故妄认它尸?” ⑤数日之间,思安亦为人缚送。 A.①②⑤ B.①④⑤ C.②③④ D.②③⑤ 5.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款引”,从实认罪的意思。“二人不胜楚毒,各自款引”,则是酷刑造成的屈打成招。 B.李崇妙断苟泰失子一案:他在设计好“情境”中体察原、被告的感情差别而明辨真伪。 C.李崇密遣的差役为取得解庆宾信任而获取真实情况,甘愿作人质。此举果然见效。 D.女巫为解思安假死提供伪证,受到鞭笞。这说明李崇办案毫不苟且,有罪必究。 参考答案: 1.B(狱,官司) 2.D(两句中的“所”字均与“为”构成“为……所”结构,表被动。A项“见申委曲”的“见”在动词前,表示替我怎么样;后一句的“见”表被动。B项,“以”字,在前一句是介词,介进行为的凭据,在后一句是连词,同“而”。C项,“少”字在,在前一句作“稍微”讲,在后一句作“少数”讲。) 3.C(“爱”这里作“吝”讲,现代汉语中无此义项。) 4.D(①句与④句,只是办案中的作法,不能视为确凿的结案证据。) 5.C(“甘愿作人质”的不是差役,而是差役说解思安愿作人质。) 参考译文: 当初,寿春县人苟泰有个三岁的儿子,遇强盗时丢失了,数年不知道孩子的下落。后来发现孩子在同县人赵奉伯家里。苟泰以此状告赵奉伯。苟泰与赵奉伯都申言那是自己的儿子,并都有邻居作证。郡、县官员不能决断。李崇说:“这容易弄清楚。”令二人与那孩子隔离(拘禁),拘禁过了几十天,然后派人(分别)告诉他二人说:“你儿患病,不久前突然死亡,(官府)解除监禁,你可出去办理后事。”苟泰听后放声大哭,悲痛不已;赵奉伯只是叹息,没有特别悲痛之意。李崇分析了解到的情况,就把孩子判给苟泰,追究赵奉伯诈骗罪。赵奉伯于是如实招供:“我以前丢失了一个儿子,于是便冒认了这个孩子 。” 另外定州流民解庆宾史弟因犯法一同被发配扬州充军。弟弟解思安躲避劳役逃回来,解庆宾怕以后为此事追究责罚,(想把弟弟的)户籍注销,于是冒认城外一具死尸,诈称其弟被人杀害,将尸体送回家中殡葬。(这死人的相貌)很像解思安,见到的人难辨(真假)。又月女巫阳氏自称见到鬼,述说解思安被害时痛苦饥渴之情景。解庆宾又诬告同为配军的苏显甫、李盖杀害了解思安,经州治大堂审理此案,二人受不住刑罚之苦,各自(违心)招认。 官司将结案,李崇发现疑点,暂停结案。他密遣州内人不认识的两个差役,自称是从外地来的,找到庆宾告知:“我们住在本州,离你这里有三百里,最近有一个人经过我们那里到家中投宿,夜里一起聊天,我们怀疑他有问题,当即便追问他是从什么地方来的。他说是被流配充军,躲避劳役逃出来的,姓解字思安。当时我们打算将他送交官府,他哀求我们,称‘我有兄长叫庆宾,今住扬州相国城内,嫂子姓徐;你们若是怜悯我,就去告诉他,替我说清原委;家兄闻此一定会重谢,拿出所有资财他都不会吝惜。现今只管把我作人质,若是前去什么报偿也没得到,再把我送到官府也不晚呀?’因此,我们来拜记你说明情况。你估摸要放你弟弟应给我们多少财物。如果你不信,可随我们察看实情。”解庆宾怅然失色,请求我们稍等一下,自己好去筹备财物。二差役将情况详细禀报李崇。李崇逮捕了解庆宾,问道:“你弟弟逃跑了,你为何冒认别人的尸体?”解庆宾认罪招供。再审问李盖等人,他们说自己是屈打成招。几天之后,解思安也被人绑缚送来。李崇传唤女巫来见解思安,打了她一百鞭子。 135.修不幸 修不幸,生四岁而孤。太夫人守节自誓,居穷,自力于衣食,以长以教,俾至于成人。太夫人告之曰:“汝父为吏,廉而好施与,喜宾客。其俸禄虽薄,常不使有余,曰:‘毋以是为我累。’故其亡也,无一瓦之覆,一垄之植,以庇而为生。吾何恃而能自守耶?吾于汝父,知其一二,以有待于汝也。自吾为汝家妇,不及事吾姑,然知汝父之能养也。汝孤而幼,吾不能知汝之必有立,然知汝父之必将有后也。吾之始归也,汝父免于母丧方逾年。岁时祭祀,则必涕泣,曰:‘祭而丰,不如养之薄也.’间御酒食,则又涕泣,曰:‘昔常不足,而今有余,其何及也!’吾始一二见之,以为新免于丧适然耳。既而其后常然,至其终身未尝不然。吾虽不及事姑,而以此知汝父之能养也。汝父为吏,尝夜烛治官书,屡废而叹。吾问之,则曰:‘此死狱也,我求其生不得尔。’吾曰:‘生可求乎?’曰:‘求其生而不得,则死者与我皆无恨也:矧(况且)求而有得邪?以其有得,则知不求而死者有恨也。夫常求其生,犹失之死;而世常求其死也。’回顾乳者抱汝而立于旁,因指而叹曰:‘术者(指占卜、算命的人)谓我岁行在戌将死,使其言然,吾不及见儿之立也,后当以我语告之。’其平居教他子弟,常用此语,吾耳熟焉,故能详也。其施于外事,吾不能知;其居于家,无所矜饰,而所为如此,是真发于中者邪!呜呼!其心厚于仁者邪!此吾知汝父之必将有后也。汝其勉之! 夫养不必丰,要于孝;利虽不得博于物,要其心之厚于仁。吾不能教汝,此汝父之志也。”修泣而志之,不敢忘。 (欧阳修《泷冈阡表》节选)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庇而为生 庇:依靠 B.间御酒食 御:进用 C.屡废而叹 废:停止,搁置 D.其心厚于仁者邪 厚:厚道,忠厚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而今有余,其何及也 后世之谬其传而不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B.吾不能知汝之必有立 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 C.吾于汝父,知其一二,以有待于汝也 怀王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 D.以其有得,则知不求而死者有恨也 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3.下列句子分别遍为四组,最能成为欧阳修之父“必将有后”的依据的一组是 ①以长以教,俾至于成人。 ②故其亡也,无一瓦之覆,一垄之植。 ③岁时祭祀,则必涕泣,曰:“祭而丰,不如养之薄也!’ ④吾始一二见之,以为新免于丧适然耳。 ⑤尝夜烛治官书,屡废而叹。吾问之,则曰:“此死狱也,我求其生不得尔。” ⑥其平居教他子弟,常用此语。 A.①⑥ B.②⑤ C.①②④ D.④⑤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欧阳修之父居官廉洁,俸禄微薄,他不让俸禄有节余是因为他认为俸禄会成为自己的累赘。 B.欧阳修的祖母去世后,无论“岁时祭祀”,还是“间御酒食”,欧阳修之父都会流泪,为不能好好奉养她而终身感到遗憾。 C.世间治狱的官吏每每想要置犯人于死地,欧阳修之父却经常为死囚寻求生路,为的是不让被处死的人有遗恨。 D.欧阳修年幼丧父,太夫人以“汝父之志”教育他,断定他必能承继父业,光宗耀’祖。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08分) 5.阅读下列文言文材料,翻译划横线的句子。 陆生时时前说称《诗》《书》。高帝骂之曰:“乃公居马上而得之,安事《诗》《书》!”陆生曰:“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且汤武逆取户以顺守之,文武并用,长久之术也。昔者吴王夫差、智伯,极武而亡;秦任刑法不变,卒灭赵氏。乡使秦已并天下,行仁义,法先贤,陛下安得而有之?”高帝不怿而有惭色,乃谓陆生曰:“试为我著秦所以失天下,吾所以得之者何,及古成败之国。”陆生乃粗述存亡之征,凡著十篇。每奏一篇,高帝未尝不称善,左右呼万岁,号其书曰《新语》。 (《史记·郦生陆贾列传》) ⑴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2分) 译文: ⑵乡使秦已并天下,行仁义,法先圣:陛下安得而有之?(3分) 译文: ⑶试为我著秦所以失天下,吾所以得之者何,及古成败之国。(3分) 译文: 参考答案: 1.D(厚:注重,重视。) 2.C(何:怎么 之:用在主谓间 以:因而;用来 则:就) 3.B 4.A(应是:他认为有节余的俸禄会成为自己的累赘。) 5.⑴在马上得到了天下,难道可以在马上治天下吗?(关键词:居、宁,错漏一个扣1分。)(2分) ⑵假使秦国统一天下后,施行仁义,效法古代的圣王,皇上您怎么能得到并拥有天下呢?(关键词:乡使、法、安,错漏一个扣置分。) ⑶请你替我写出秦朝失去天下,我得到天下的原因是什么,以及古代各国成败的原因。(句式1分。关键词:著,所以,错漏一个扣置分。) 参考译文: 我不幸,四岁时父亲去世了,母亲立志守节,家境贫困,她靠自己的力量操持生活,还要抚养我、教育我,使我长大成人。母亲告诉我说:“你父亲为官清廉,乐于助人,又爱结交朋友,他的薪俸微薄,常常所剩无几,说:‘不要让钱财使我受累!’他去世后,没有留下可赖以生存的家产。我靠什么守节呢?我对你父亲有所了解,因而把希望寄托在你身上。从我成为你家媳妇的时候,没赶上侍奉婆婆,但我知道你父亲很孝敬父母。你自幼失去父亲,我不能断定你将采有成就,但我知道你父亲一定后继有人。我刚出嫁时,你父亲为他母亲守孝刚一年。岁末祭祀祖先,他总是流泪说:‘祭祀再丰富,也不如生前的微薄奉养啊。’偶然吃些好的酒菜,他也会流泪说:‘从前娘在时常常不够,如今富足有余,又无法让她尝到!’刚开始我遇到这种情形,还以为是刚服完丧不久才这样。后来却经常如此,直到去世。我虽然没来得及侍奉婆婆,可从这一点能看出你父亲很孝敬父母。你父亲做官,曾经在夜里点着蜡烛看案卷,他多次停下来叹气。我问他,就说:‘这是一个判了死罪的案子,我想为他求得一条生路却办不到’我问:‘可以为死囚找生路吗?’他说:‘想为他寻求生路却无能为力,那么,死者和我就没有遗憾了,何况去寻求生路而又办到呢!正因为有得到赦免的,才明白不认真推求而被处死的人可能有遗恨啊。经常为死囚求生路,还不免错杀;偏偏世上总有人想置犯人于死地呢?’他回头看见奶娘抱着你站在旁边,于是指着你叹气说:‘算命的说我遇上戌年就会死,假使他的话应验了,我就看不见儿子长大成人了,将来你要把我的话告诉他。’他也常常用这些话教育其他晚辈,我听惯了所以记得很清楚。他在外面怎么样,我不知道;但他在家里,从不装腔作势,他行事厚道;是发自内心的!唉!他是很重视仁的啊!因此;我就是知道你父亲一定会有好后代的原因。你一定努力啊!奉养父母不一定要丰厚,最重要的是孝敬;利益虽然不能遍施于所有的人,重在仁爱之心。我没什么可教你的,这些都是你父亲的愿望。”我流着泪记下了这些教诲,不敢忘记。 136.曹参 平阳侯曹参者,沛人也。秦时为沛狱掾,而萧何为主吏,居县为豪吏矣。参始微时,与萧何善;及为将相,有郤。至何且死,所推贤唯参。参代何为汉相国,举事无所变更,一遵萧何约束。择郡国吏木诎於文辞,重厚长者,即召除为丞相史。吏之言文刻深,欲务声名者,辄斥去之。日夜饮醇酒。卿大夫以下吏及宾客见参不事事,来者皆欲有言。至者,参辄饮以醇酒,间之,欲有所言,复饮之,醉而后去,终莫得开说,以为常。相舍后园近吏舍,吏舍日饮歌呼。从吏恶之,无如之何,乃请参游园中,闻吏醉歌呼,从吏幸相国召按之。乃反取酒张坐饮,亦歌呼与相应和。参见人之有细过,专掩匿盖之,府中无事。 参子窋为中大夫。惠帝怪相国不治事,以为“岂少朕与”?乃谓窋曰:“若归,试私从容问而父曰:‘高帝新弃群臣,帝富於春秋,君为相,日饮,无所请事,何以忧天下乎?’然无言吾告若也。”窋既洗沐归,闲侍,自从其所谏参。参怒,而笞窋二百,曰:“趣入侍,天下事非若所当言也。”至朝时,惠帝让参曰:“与窋胡治乎?乃者我使谏君也。”参免冠谢曰:“陛下自察圣武孰与高帝?”上曰:“朕乃安敢望先帝乎!”曰:“陛下观臣能孰与萧何贤?”上曰:“君似不及也。”参曰;“陛下言之是也。且高帝与萧何定天下,法令既明,今陛下垂拱,参等守职,遵而勿失,不亦可乎?”惠帝曰:“善。君休矣!”参为汉相国,出入三年。卒,谥懿侯。子窋代侯。百姓歌之曰:“萧何为法,觏若画一;曹参代之,守而勿失。载其清净,民以宁一。” 太史公曰:曹相国参攻城野战之所以能多若此者,以与淮阴侯俱。及信已灭,而列侯成功,唯独参擅其名。参为汉相国,清静极言合道。然百姓离秦之酷后,参与休息无为,故天下俱称其美矣。 (节选自《史记·曹相国世家》)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即召除为丞相史 除:免去官职。 B.从吏幸相国召按之 按:制止。 C.趣入侍,天下事非若所当言也 趣:赶快。 D.然百姓离秦之酷后 离:通“罹”,遭受。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至何且死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B.吏之言文刻深,欲务声名者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C.乃反取酒张坐饮 良乃人,具告沛公 D.以与淮阴侯俱 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3.下列各组句子中,均表明曹参“清净无为”的一组是 ①举事无所变更,一遵萧何约束 ②择郡国吏木诎於文辞,重厚长者 ③至者,参辄饮以醇酒 ④吏舍日饮歌呼 ⑤亦歌呼与相应和 A.①②③ B.①③⑤ C.②③⑤ D.②④⑤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曹参起初微贱的时候,跟萧何交好;等到后来一个做了将军,一个做了相国,有了深交。萧何在临终时,向皇上推荐的贤臣只有曹参。 B.曹参代替萧何做了汉朝的相国,完全遵循萧何制定的法令,办事无所变更,日夜痛饮醇厚的美酒。 C.汉惠帝惊怪相国不理政事,怀疑是轻视自己,于是叫曹参的儿子回家后试着私下随意问问他的父亲怎么回事。 D.司马迁以史家的眼光,评价曹参战功的获得借助了淮阴侯韩信的才干和力量。 5.将下面文言文中画线的部分翻译成现代汉语。 有立功当迁官者,帝素嫌其人,不与。普力请与之,帝怒曰:“朕不与迁官,将奈何?”普曰:“刑以惩恶,赏以酬功。刑赏者天下之刑赏,非陛下之刑赏也,岂得以喜怒专之!”帝弗听,起普随之。帝入宫,普立于宫门,良久不去,帝竟从其请。 ⑴帝素嫌其人,不与。普力请与之,帝怒曰:“朕不与迁官,将奈何?” ⑵刑赏者天下之刑赏,非陛下之刑赏也,岂得以喜怒专之! 参考答案: 1.A(除:任命官职) 2.C(却/才) 3.B 4.A(“有了深交”错) 5.(1)皇帝向来厌恶这个人,不授予他应得的官职。赵普极力请求授予,皇帝大怒道:“朕就是不给他升官,你怎么办?” (2)惩处赏赐是国家的惩处和赏赐,不是陛下一人的惩处和赏赐,难道能够因个人的喜怒独断它吗? 参考译文: 有一位建立了功业应当升官的人,因皇帝向来厌恶他,不授予他应得的官职。赵普极力请求授予,皇帝大怒道:“朕就是不给他升官,你怎么办?”赵普说:“刑法是用来惩罚有罪之人的,赏赐是用来酬报有功之臣的。惩处赏赐是国家的惩处和赏赐,不是陛下一人的惩处和赏赐,难道能够因个人的喜怒而独断吗?”皇帝听不进去,起身离开,赵普紧跟着。皇帝入宫后,赵普站在宫门外,很久没有离去,皇帝最终听从了他的请求。 参考译文: 平阳侯曹参,沛县人。秦朝时曹参做沛县的狱掾,萧何做主吏,他们在县里已是有名望的官吏了。 曹参起初卑贱的时候,跟萧何关系很好;等到各自做了将军、相国,便有了隔阂。到萧何临终时,萧何向孝惠皇帝刘盈推荐的贤臣只有曹参。曹参接替萧何做了汉朝的相国,做事情没有任何变更,一概遵循萧何制定的法度。曹参从各郡和诸侯国中挑选一些质朴而不善文辞的厚道人,立即召来任命为丞相的属官。对官吏中那些言语文字苛求细微末节,想一味追求声誉的人,就斥退撵走他们。曹参自己整天痛饮美酒。卿大夫以下的官吏和宾客们见曹参不理政事,上门来的人都想有言相劝。可是这些人一到,曹参就立即拿美酒给他们喝,过了一会儿,有的人想说些什么,曹参又让他们喝酒,直到喝醉后离去,始终没能够开口劝谏,如此习以为常。相国住宅的后园靠近官吏的房舍,官吏的房舍里整天饮酒歌唱,大呼小叫。曹参的随从官员们很厌恶这件事,但对此也无可奈何,于是就请曹参到后园中游玩,一起听到了那些官吏们醉酒高歌、狂呼乱叫的声音,随从官员们希望相国把他们召来加以制止。曹参反而叫人取酒陈设座席痛饮起来,并且也高歌呼叫,与那些官吏们相应和。曹参见别人有细小的过失,总是隐瞒遮盖,因此相府中平安无事。 曹参的儿子曹窋(zhuó,琢)做中大夫。汉惠帝埋怨曹相国不理政事,觉得相国是否看不起自己,于是对曹窋说:“你回家后,试着私下随便问问你父亲说:‘高帝刚刚永别了群臣,皇上又很年轻,您身为相国,整天喝酒,遇事也不向皇上请示报告,根据什么考虑国家大事呢?’但这些话不要说是我告诉你的。”曹窋假日休息时回家,闲暇时陪着父亲,把惠帝的意思变成自己的话规劝曹参。曹参听了大怒,打了曹窋二百板子,说:“快点儿进宫侍奉皇上去,国家大事不是你应该说的。”到上朝的时候,惠帝责备曹参说:“为什么要惩治曹窋?上次是我让他规劝您的。”曹参脱帽谢罪说:“请陛下自己仔细考虑一下,在圣明英武上您和高帝谁强?”惠帝说:“我怎么敢跟先帝相比呢!”曹参说:“陛下看我和萧何谁更贤能?”惠帝说:“您好像不如萧何。”曹参说:“陛下说的这番话很对。高帝与萧何平定了天下,法令已经明确,如今陛下垂衣拱手,我等谨守各自的职责,遵循原有的法度而不随意更改,不就行了吗?”惠帝说:“好。您休息休息吧!”曹参做汉朝相国,前后有三年时间。他死了以后,被谥为懿侯。曹参之子曹窋接替了他父亲的侯位。百姓们歌颂曹参的事迹说:“萧何制定法令,明确划一;曹参接替萧何为相,遵守萧何制定的法度而不改变。曹参施行他那清净无为的做法,百姓因而安宁不乱。” 太史公说:曹相国曹参的战功之所以如此之多,是因为他跟淮阴侯韩信一起共事的缘故。等到韩信被消灭,列侯成就的战功,唯独曹参据有其名。曹参作为汉朝相国,极力主张清净无为,这完全合于道家的学说。百姓遭受秦朝的酷政统治以后,曹参给予他们休养生息的时机,所以天下的人都称颂他的美德。 137.李疑传 李疑以尚义名于时,独好周人急。金华范景淳吏吏部,得疾,无他子弟。人怠之,弗舍。杖踵①疑门,告曰:“我不幸被疾矣,人莫我舍。闻君义甚高,能假我一榻乎?”疑许诺,延就坐,迅除明爽室,具床褥炉灶,使寝息其中。征医视脉,躬为煮糜炼药。旦暮执其手,问所苦,如侍亲戚。既而疾滋甚,不能起,溲屎污衾席,臭秽不可近。疑日为刮摩浣涤,不少见颜面。景淳流涕曰:“我累君矣。恐不复生,无以报厚德,囊有黄白金四十余两,在故逆旅邸,愿自取之。”疑曰:“患难相恤,人理宜尔,何以报为?”景淳曰:“君脱不取,我死,恐为他人得,何益乎?”疑遂求其里人偕往,携而归。面发囊,籍其数而封识之。数日景淳竟死,疑出私财买棺,殡于城南聚宝山。举所封囊,寄其里人家。书召其二子至。及二子至,取囊按籍而还之。二子以米馈,却弗受,反赆②以货,遣归。人于是多疑,名士大夫咸喜与疑交。 宋学士曰:“吾与疑往来,识其为人。疑愿士③,非有奇伟壮烈之姿也。而其所为事,乃有古义勇④风。是岂可以貌决人材智哉?语曰:举世混浊,清士乃见。吾伤流俗之嗜利也,传其事以劝焉。” 注:①踵:走到。②赆:赠送的财物或路费。③愿士:温和、老实的人。 ④义勇:偏义复词,偏指“义”。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不幸被疾矣 被:遭受 B.疑许诺,延就坐 延:邀请 C.籍其数而封识之 籍:记录 D.人于是多疑 多:更加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李疑以尚义名于时 不拘于时,学于余 B. 躬为煮糜炼药 为汉家除残去秽 C. 二子以米馈,却弗受 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 D. 名士大夫咸喜与疑交 契丹与吾约为兄弟 3.下列全部表现了李疑有“古义勇风”的一组是( ) ①旦暮执其手,问所苦。 ②为刮摩浣涤,不少见颜面。 ③我死,恐为他人得,何益乎? ④却弗受,反赆以货。 ⑤人怠之,弗舍。 ⑥出私财买棺,殡于城南聚宝山。 A.①②④⑥ B.②③④⑤ C.①③⑤⑥ D.②④⑤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范景淳请求李疑收留他,是因为李疑有“好周人急”的美名。 B.范景淳后来卧床不起,李疑侍候如同亲人,没有丝毫厌烦的神情。 C.李疑前往旅店取范景淳留下的行囊,为了避嫌,还特意请求邻人一同前往。 D.李疑用范景淳留下的钱为他办完丧事,把剩下的钱悉数还给了他的两个儿子。 5.联系全文看,下列对文末宋学士的一段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不能凭借外貌来判定一个人的道德品质,李疑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B.表达了作者对重利轻义庸俗世风的忧虑,和对世风好转的殷切期待。 C.作者之所以为李疑立传,是因为李疑是他的朋友,想以此文纪念他。 D.引用《论语》中的两句话,既是对世风污浊的忧虑,又是赞扬李疑是轻财好义的清廉君子。 6.把文言文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1)患难相恤,人理宜尔,何以报为? 译文: (2)吾伤流俗之嗜利也,传其事以劝焉。 译文: 参考答案: 1.D(称赞) 2.A(A.在/向;B.为、替;C.用、拿;D.同、和。) 3.A(③是范景淳的话;⑤是别人的态度。) 4.D(用他自己的钱为范景淳办丧事。) 5.C(用李疑的事迹劝勉世人。) 6.(1)患难中互相救助,人情事理上应该如此,还要回报干什么呢? (2)我为贪财好利的社会风气而痛心,记载他的事迹来劝勉世人。 参考译文: 李疑因为崇尚道义闻名当时,特别喜欢周济别人的急难。金华人范景淳在吏部当差,得了病,没有别的亲人。人们对他很冷漠,不收留他。范景淳拄着拐杖走到李疑的门口,告诉李疑说:“我不幸患病,人们不收留我。听说您品德很高尚,能借给我一张床养病吗?”李疑答应了他,邀请他就座,迅速收拾出明亮舒适的房间,安置了床褥炉灶,让他在里面休息。李疑找来医生给他把脉,亲自给他煮粥熬药。从早到晚拉着他的手,问他的痛苦,如同服侍自己的亲人一样。不久范景淳病情加重,不能起床,屎尿弄脏了床被,又脏又臭让人难以接近。李疑每天给他擦洗,没有一点厌恶的神情。范景淳流着眼泪说:“我连累你了。我恐怕活不下去了,没有办法报答您的大恩,我的行囊中有黄金白银四十多两,在过去住过的旅店里,希望你自己取来。”李疑说:“患难中互相救助,人情事理上应该如此,还要回报干什么?”范景淳说:“如果你不去取,我死后,恐怕被他人取走,这有什么好处呢?”李疑于是请邻人一起去提着回来了。李疑当面打开行囊,记下数目,封存起来,并作了标记。几天后范景淳死了,李疑拿自己的钱买棺材,把范景淳埋在城南聚宝山。将封存好的装有财物的行囊,存放到了他的邻人家里。李疑写信让他两个儿子来。等他的两个儿子来了,李疑取出行囊按帐册归还给他们。他们用米馈赠他,李疑推辞不接受,还送给他们财物,让他们回去了。人们因此称赞李疑,知名人士都喜欢和李疑交往。 宋学士说:“我和李疑有交往,了解他的为人。李疑是一个温和善良的人,没有魁伟雄壮的外表。可是他所做的事,却有真挚纯朴的仁义之风。这怎么可以凭借外貌判断人的才能和品质呢?《论语》上说:整个社会污浊,清廉的君子才显现出来。我为贪财好利的社会风气而痛心,记载他的事迹来劝勉世人。” 138.卢承庆 卢承庆,字子馀,是幽州琢人。父赤松,为隋河东令,与高祖雅故。闻兵兴,迎见霍邑,拜行台兵部郎中。承庆美仪矩,博学而才,少袭爵。贞观初为秦州参军,入奏军事,太宗伟其辩,擢考功员外郎,累迁民部侍郎。帝问历代户版,承庆叙夏商至周隋增损曲折,引据该详,帝嗟赏。俄兼检校兵部侍郎,知五品选,辞曰:“选事在尚书,臣掌之,为出位。”帝不许曰:“朕信卿,卿何不自信?”历雍州别驾、尚书左丞,高宗永徽时,坐事贬简州司马,阅岁改洪州长史。帝将幸汝汤泉,故拜汝州刺史。显庆四年,以度支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坐调非法,免。俄拜润州刺史,以金紫光禄大夫致仕。卒,临终诫其子曰:“死生至理,犹朝有暮。吾死敛以常服,晦朔无荐牲,葬勿卜日,器用陶漆,棺而木椁,坟高可识,碑志著官号年月,无用虚文。”赠幽州都督,谥曰定。初,承庆典选校百官,有一官督漕运,遭风失米,承庆考之曰:“监运损粮,考中下。” 其人容色自若,无言而退。承庆重其雅量,改注曰:“非力所及,考中中。”既无喜容,亦无愧词。承庆嘉之,又改曰:“宠辱不惊,考中上。”其能著人善,类此。 (——《新唐书·卢承庆传》) 李笠翁曰:“卢承庆之屡易判语,乃出于怜才热肠,然心可佳,而事不可法,虑开后世展转之门也。凡有自通贿赂而易下考为中、中考为上者,皆曰:“我欲为卢承庆耳。”是知公者即私之门,利者即弊之窦也。无论私弊不可为,即示公兴利之事,亦不得擅创于成法之外耳。 (——清·李渔《笠翁别集》) 1.下列各句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与高祖雅故 雅故:故交,旧友 B.承庆美仪矩 仪矩:仪表容态 C.引据该详,帝嗟赏 该详:应该详细 D.承庆重其雅量 雅量:宽洪的气度 2.下列加点虚词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承庆美仪矩,博学而才 诸父与诸兄,皆康强而早世 B. 以度支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C. 其人容色自若,无言而退 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 D. 卢承庆之屡易判语,乃出于怜才热肠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往往有得 3.下面六句话,分别编成四组,全都表现卢承庆品德高尚的一组是( ) ①入奏军事,太宗伟其辩 ②承庆叙夏商至周隋增损曲折,引据该详 ③辞曰:“选事在尚书,臣掌之,为出位。” ④帝将幸汝汤泉,故拜汝州刺史 ⑤吾死敛以常服,晦朔无荐牲 ⑥又改曰:“宠辱不惊,考中上。”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③⑤⑥ D.①②⑤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卢承庆的父亲原是隋朝县令,听说唐高祖兴兵反隋,在霍邑迎见,拜为行台兵部郎中。卢承庆很小就继承了父亲的爵位。 B.卢承庆任秦州参军时,入朝奏报军事情况,很善于言辞,受到太宗赏识,不久就被提拔为检校兵部侍郎,掌管五品官员的选拔。 C.卢承庆对生死看得很透,临死告诫儿子,他死后丧事从俭,墓志只要写明所任官职生卒年月即可,不要那些虚浮夸耀的言词。 D.卢承庆在掌管考核官员时,有一个督漕运的官员,因风失米,他先评定那人等级是中下,后来看那人有雅量,又批注说:“不是我力所能及的,评为中中等。”最后改为:“宠辱不惊,评为中上等。” 5.下面对李渔一段话的认识、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认为卢承庆本心是好的,是为了爱惜人才,这一点与《新唐书》作者认识是一致的。 B.以文学家深邃的目光评价卢承庆的做法会对后世产生很大弊端,为辗转拉关系,请托贿赂找到借口。 C.借卢承庆屡改考语的事,说明定下的规矩不能随便突破、更改。这又说明李渔是一个保守主义者。 D.启示后世人士做事必须按照法规,不能随心所欲,否则,即使好心也可能成为弊端。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能著人善,类此。 译文: (2)无论私弊不可为,即示公兴利之事,亦不得擅创于成法之外耳。 译文: 参考答案: 1.C(“该”通“赅”,“该详”即完备详细。) 2.D(两“之”字都是取消独立性;A.“而”一为并列,一为转折;B.“以”一为“用什么身份”,一为“拿”“其”;C.一为“那”,一为“他的”。) 3.C(③表现他的谦虚、不越权,⑤表现他的通达节俭,⑥表现他爱惜人才,这都属于品德高尚;①②表现他有才干,④只说明皇上信任他,都不属于品德范畴。) 4.D(“非力所及”的意思是说该官员“因风失米”是天灾造成的,不是他个人的力量所能避免的。本项理解有误。) 5.C(说李渔是保守主义者,不正确。) 6.(1)他能表彰别人的优点,大多像这样。 (2)不必说徇私舞弊的事情不能做,即使是为大众兴办有利的事业,也不能在规定的法制之外随便动手啊。 参考译文: 卢承庆,字子馀,是幽州琢县人。其父名赤松,曾做过隋朝的河东县令,与唐高祖李渊是故交。卢赤松听说高祖兴兵反隋,在霍邑迎见(高祖),拜官为行台兵部郎中。卢承庆容貌俊美,仪态大方,学识渊博而有才能,很小就继承了父亲的爵位。唐太宗贞观初年,卢承庆任秦州参军时,入朝奏报军事情况,太宗因为他辩才杰出,提升为考功员外郎,又数次升迁至民部侍郎。太宗问起历朝的户籍情况,卢承庆完整叙述了从夏商到周隋间各个朝代这方面的增损情况,其中变化曲折,但他引经据典,所知甚详,太宗不由感叹且赞赏他。不久兼任了检校兵部侍郎,掌管五品官员的选拔,卢承庆辞让说:“官员选拔是尚书的事情,如由我掌管,将超出我的职位权限。”太宗不允许他推辞,说:“朕(我)相信你,你有什么不能相信自己的?”又任过雍州别驾、尚书左丞等官职,唐高宗永徽年间,因事获罪被贬为简州司马,一年后改升洪州长史。高宗要临驾汝汤泉,所以又拜卢承庆为汝州刺史。显庆(年号)第四年,为度支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官职)。又因不合规定而被罢免。不久被拜为润州刺史,以金紫光禄大夫的官职辞官归居。卢承庆临终前告诫儿子说:“生死是人生的常理,就像有清晨就有黄昏一样。我死后用平常的服饰装殓,初一、十五不要杀牲祭奠,下葬时也不用占卜吉日,用陶器陪葬就行了。棺材就用木制的,坟墓高到可以辨认(即可),墓志上只要写明所任官职、生卒年月,不用那些虚浮夸耀的言词。”卢承庆死后官加幽州都督,谥名为“定”。当初,卢承庆掌管选拔考校百官,有一名督漕运的官员因遇大风而损失遭运米粮,卢承庆考定为:“督漕运却损失粮食,评为中下级。”那人脸色自若,不辩解就退去了。卢承庆欣赏那人有宽洪的气度,改批注为:“天灾不是凭借个人的力量所能避免的,评为中中级。”那人仍既没有高兴的神采,又没有惭愧的言词。卢承庆对他很嘉许,又改批注为:“宠辱不惊,评为中上级。”卢承庆能表彰别人的优点,大多像这样。 李渔说:“卢承庆之所以几次更改考评,是出于怜惜人才的好意,但他的心意虽值得嘉奖,行为却不可以效仿,考虑到恐怕会让后世人大开反复无常的风气。凡是那些因为受贿而改‘下级’为‘中级’、‘中级’为‘上级’的人都会说:‘我打算做卢承庆罢了。’这就是改公案为私利之门了,而私利正是循私舞弊的根结所在。不必说循私舞弊的事情不能做,即使是为大众兴办有利的事业,也不能在规定的法制之外随便动手啊。” 139.王韶 王韶,字子相,自云太原晋阳人也,幼而方雅,颇好奇节。在周累以军功官至车骑大将军,议同三司。武帝既拔晋州,意欲班师,韶谏曰:“齐失纪纲,于兹累世,天奖王室,一战而扼其喉。今释之而去,以臣愚固,深所未解,愿陛下深图之。"帝竟随之。及平齐氏,以功进位开府,封晋阳县公。宣帝即位,拜丰州刺史。及高祖受禅,进爵项城郡公,加位大将军。 晋王广之镇并州也,除行台右仆射,随广左右。韶性刚直,王甚惮之,每事谘询,不致违于法度。韶尝奉使检行长城,广穿池起三山,韶既还,自锁而谏,广谢而罢之。高祖闻而嘉叹,赐金百两,并后宫四人。平陈之役,以本官为元帅府司马,帅师趣河阳,与大军会。既至寿阳,与高. 颎支度军机,无所壅滞。及克金陵,晋王广班师,留韶于金陵防遏,委以后事。几岁余,征还,高祖谓公卿曰:“晋王以幼稚出籓,遂能克平吴、越,绥静江湖,子相之力也。"于是进位柱国。 开皇十一年,上幸并州,以其称职,特加劳勉。其后,上谓韶曰:“自朕至此,公须鬓渐白,无乃忧劳所致?柱石之望,唯在于公,努力勉之!"韶辞谢曰:“臣比衰暮,殊不解作官人。"高祖曰:“不解者,是未用心耳。"韶对曰:“臣昔在昏季,犹且用心,况逢明圣,敢不罄竭!但神化精微,非驽蹇所逮。况桑榆云晚,比于畴昔,昏忘又多,岂敢自宽,以累及政务,亏紊朝纲耳。"上劳而遣之。 秦王俊为并州总管,仍以韶为长史。岁馀,驰驿入京,劳敝而卒,时年六十八。高祖甚伤惜之,谓秦王使者曰:“语尔王,我前令子相缓来,如何乃遣驰驿?杀我子相,岂不由汝邪?"言甚凄怆。使有司为立宅,曰:“往者何用宅为?但以表我深心耳。"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既拔晋州 拔:攻下 B.逢明圣,敢不罄竭 罄:尽,用尽 C.王谢而罢之 谢:道歉 D.臣比衰暮,殊不解作官人 比:等到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无所壅滞 壅滞:受到阻碍 B.绥静江湖 绥静:平静 C.高祖受禅 受禅:到寺庙祭奠祖先 D.晋王以幼稚出 出:出征 3.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使有司为立宅 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 B. 韶既还,自锁而谏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C. 晋王以幼稚出籓,遂能克平吴、越 以其无礼于晋 D. 我前令子相缓来,如何乃遣驰驿 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兵乃出 4.从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来看,下列句子中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不解者,是未用心耳 B.韶性刚直,王甚惮之 C.今释之而去,以臣愚固,深所未解 D.以其称职,特加劳勉 5.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高祖伐齐取得胜利,想要就此收兵,王韶认为齐国今非昔比,目前国内一片混乱,正应该一鼓作气,一战定乾坤。高祖采纳了他的建议,一举平定了齐国。 B.王韶遇事敢于直言,他用自我锁拷的方法阻止晋王杨广建造假山的奢侈行为,受到高祖的嘉奖。 C.在平陈战役中,王韶自任元帅府司马,率领本部军队先攻下河阳,与大军会合后,又马不停蹄,攻下金陵。 D.高祖视察并州时,对王韶大加勉励,而王韶认为自己年老体衰,不适合再为朝廷效力,武帝慰劳他一番就让他告老回乡了。 6.把文言文阅读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公须鬓渐白,无乃忧带所致?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往者何用宅为?但以表我深心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D(比:渐渐、靠近。) 2.D(A.壅滞:耽搁;B.绥静:使平定;C.受禅:特指皇帝即位。) 3.A(A.两个“为"都是“替"的意思;B.前一个“而"是修饰连词,后一个是转折连词;C.前一个“以"是“凭借"之意,后一个“以"是“因为"之意;D.前一个“乃"是“竟然"之意, 后一个“乃"是“才"的意思。) 4.C(其他三句都是因果关系,这句是假设关系。) 5.B(A.“认为齐国今非昔比,目前国内一片混乱"与原文“齐失纪纲,于兹累世"不符合;C.“先攻下河阳"不对。D.“武帝慰劳他一番就让他告老回乡了"与原文不符合。) 6.(1)你头发胡子渐渐白了,大概是为国事担忧操劳所致吧?(“无乃"要反映推测语气) (2)死去的人哪里还用得着房子呢?只是用这种方法来表达我深切的痛悼之情罢了。(往者:死去之人,1分;何......为?疑问句的形式,1分;深心:深切的痛悼之情,1分。) 参考译文: 王韶字子相,自称太原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人。王韶小时候大方文雅,很喜好不同一般的节操。北周时屡次因为军功受到提拔,官至大将军,可以同三司一起商议国事。武帝攻取晋州后,想要班师回朝,王韶谏道:“北齐朝纲混乱,已历数代君王,这是老天助我朝王室,可以一战而灭掉北齐。如果现在放弃这次机会而回去,恕臣愚顿,很不理解,希望陛下好好考虑这件事。"最终武帝听取了王韶的意见。等到灭掉北齐,王韶因军功升为开府,封为晋阳县公,宣帝即位,拜为丰州刺史。等到高祖登基,晋升爵位项城郡公,加位大将军. 晋王杨广出镇并州时,王韶被任命为行台右仆射,跟随在杨广左右。王韶性格刚直,晋王很是畏惧,每件事都向他咨询,不致违犯法度。王韶曾奉使巡视长城,走后晋王凿池引水,建造三座假山,王韶回来,用自我锁拷的方法而谏阻,晋王于是致歉而作罢。高祖闻知后赞叹并嘉奖了他:赐给他百两黄金,四名宫女。平陈之役,王韶自己兼任元帅府司马,率师直逼河阳,与大军相会。到寿阳(今安徽寿县)后,与高颎计议军机,没有延搁的。等到攻取金陵晋王杨广班师,留王韶在金陵防御,把一切善后事宜托付给他。一年后,王韶被召还京师,高祖对众公卿说:“晋王年纪幼小率师出征,就能平定吴、越,使天下安定,全赖子相之力。"于是加封王韶为柱国将军。 开皇十一年,皇上幸临并州,因为王韶工作称职,特地对他慰劳勉励了一番。这之后,皇上对王韶说:“自从朕到了这里,你头发胡子渐渐白了,大概是为国事担忧操劳所致吧?国家的希望,都在你的身上了,你要好好努力啊!"韶推辞谢罪说:“臣渐渐衰老了,还很不懂得如何做官。"高祖说:“不懂的原因,是没有用心吧。"王韶答道:"臣往昔在北周那样的乱世,尚且用心,何况今逢明主,敢不竭尽自己的心智吗?但国家大事非常精微,不是像我这样的愚笨者所能胜任的。只是我已到暮年,和过去相比,常常会头昏眼花,忘记很多事情。岂敢自我宽怠,以致累及政务,亏乱朝纲。"圣上加以慰勉并送走他。 秦王杨俊出任并州总管,仍让王韶担任长史。一年后,王韶乘驿马驰还京师,因劳顿过度而死,时年六十八。高祖甚为伤感,对秦王的使者说:“告诉秦王,我原来让子相徐缓来京,为何差其驰乘野马?杀我子相,责任岂不在你等身上?"言语之中十分凄凉。高祖又命令有关官署为其建立住宅,说:“死去的人哪里还用得着房子呢?只是用这种方法来表达我深切的痛悼之情罢了。" 140.周瑜 周瑜字公瑾,庐江舒人也。 初孙坚兴义兵讨董卓,徙家于舒。坚子策与瑜同年,独相友善。瑜推道南大宅以舍策,升堂拜母,有无通共。瑜从父尚为丹杨太守,瑜往省之。顷之,袁术遣从弟胤代尚为太守而瑜与尚俱还寿春。术欲以瑜为将,瑜观术终无所成,故求为居巢长,欲假途东归。术听之。遂自居巢还吴。策亲自迎瑜,授建威中郎将,即与兵二千人,骑五十匹。瑜时年二十四,吴中皆呼为周郎。从攻皖,拔之,时得乔公两女,皆国色也,策自纳大乔,瑜纳小乔。 策薨,权统事。瑜将兵赴丧,遂留吴,以中护军与长史张昭共掌众事。十三年九月,曹公入荆州,刘琮举众降。曹公得其水军,船步兵数十万,将士闻之皆恐。权延见群下,问以计策。议者咸曰大计不如迎之。瑜曰:“将军以神武雄才,兼仗父兄之烈,割据江东,地方数千里,兵精足用,英雄乐业,尚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况操自送死,而可迎之邪?”权纳其议。 时刘备为曹公所破,欲引南渡江,与鲁肃遇于当阳,遂共图计。权遂遣瑜与备并力逆曹公,遇于赤壁。操军败退。权拜瑜偏将军,领南郡太守,刘备以左将军领荆州牧。瑜上疏曰:“刘备以枭雄之姿,而有关羽、张飞熊虎之将,必非久屈为人所用。愚谓大计宜徙备置吴,盛为筑宫室,多其美女玩好,以娱其耳目;分此二人,各置一方,大事可定也。今猥割土地以资业之,聚此三人,俱在疆场,恐蛟龙得云雨,终非池中物也。”权以曹公在北方,当广揽英雄,又恐备难卒制,故不纳。 是时刘璋为益州牧,外有张鲁寇侵。瑜乃诣京见权曰:“今曹新折衄,方忧在腹心,未能与将军连兵相事也。乞与奋威俱进取蜀,得蜀而并张鲁;因留奋威,固守其地,好与马超结援。瑜还与将军据襄阳以蹙操,北方可图也。”权许之。瑜还江陵,为行装,而道于巴丘病卒,时年三十六岁。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多其美女玩好,以娱其耳目 耳目:刺探消息的人 B.尚当横行天下 横行:纵横驰骋 C.今曹新折衄,方忧在腹心 腹心:心腹之人 D.外有张鲁寇侵 寇侵:盗贼入侵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初孙坚兴义兵讨董卓,徙家于舒 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 B. 吴中皆呼为周郎 故姓是溪为冉溪 C. 时刘备为曹公所破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D. 刘备以枭雄之姿,而有关羽、张飞熊虎之将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 3.对下列各句中省略的成份,补充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术听之。(瑜)遂自居巢还吴。 B.(策)授(瑜)建威中郎将,即与(瑜)兵二千人,骑五十匹。 C.(刘备)欲引南渡江,与鲁肃遇于当阳,(刘备、鲁肃)遂共图计。 D.(刘备、关羽、张飞)必非久屈为人用者。 4.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周瑜“远见卓识”的一组是( ) ①推道南大宅以舍策,升堂拜母,有无通共。 ②求为居巢长,欲假途东归。 ③聚此三人,俱在疆场,恐蛟龙得云雨,终非池中物也。 ④以中护军与长史张昭共掌众事。 ⑤得蜀而并张鲁,固守其地,好与马超结援。 A.①②③ B.①④⑤ C.②③④ D.②③⑤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周瑜和孙策是同年,关系密切,这是周瑜后来为孙权效力的原因之一。 B.周瑜本想投靠袁术。袁术让他的从弟取代了周瑜叔父的太守位置后,周瑜就投奔了孙策。 C.众人主张投降曹操,周瑜却主张迎战曹操。结果周瑜与刘备联合,在赤壁大败曹操。 D.周瑜认为曹操新败,暂时不会对东吴用兵,就建议孙权进取西蜀,收服张鲁,进而谋取中原。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求为居巢长,欲假途东归。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兼仗父兄之烈,割据江东。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B(A.耳目,耳朵和眼睛;C.腹心,内心;D.寇侵,侵犯。) 2.C(A.介词,“到”;B.“是”;C.表被动/所字结构;D.连词,“并且”。) 3.D(应为刘备一人。) 4.D(①体现瑜、策关系密切;④说明瑜受到重用。) 5.B(周瑜没有投靠袁术的意思。) 6.(1)所以请求担任居巢的长官,想借路回到江东。 (2)加之依仗父兄建立的功业,占据着江东这个地方。 参考译文: 周瑜,字公瑾,庐江舒地的人。当初,孙坚发动正义之师讨伐董卓,把家迁到了舒地。孙坚的儿子孙策和周瑜是同年的人,惟独和他的关系最好。周瑜把路南的屋宅给孙策居住,经常到彼此家中去问候母亲,互通有无。周瑜的叔父周尚做了丹阳的太守,周瑜前往探望。不久,袁术派自己的堂弟袁胤取代了周尚的太守,他们回到了寿春。袁术想让周瑜担任将领,周瑜看到袁术最终成不了大器,所以要求担任居巢的长官,想借路回到东吴。孙策亲自迎接周瑜,授予他建威中郎将,并给他二千士兵,五十匹马。当时周瑜二十四岁,东吴的人都称他周郎。后来跟随孙策攻打皖城,占领后得到乔公的两个女儿,都是国色天香。孙策娶了大乔,周瑜娶了小乔。孙策死后,孙权主事。周瑜带兵前去吊丧,于是留在东吴,凭着中护军的身份同长史张昭一起掌管东吴的大小事情。十三年九月,曹操进攻荆州,刘琮率众投降。曹操得到了刘琮的水军,步兵水军共有数十万人。东吴的将士听了后非常害怕。孙权召见大臣们,询问对策,大家都认为最好的办法是投降曹操。周瑜说:“将军凭着雄才大略,加上依仗父兄留下的功业,占据江东这个地方,土地方圆千里,军队精锐,物资充足,英雄安居乐业,应当驰骋天下,替汉家除去坏人,何况曹操是自己来送死,怎么可以投降呢?”孙权采纳了他的建议。这时刘备被曹操打败了,正想领兵渡江南下,和鲁肃在当阳相遇,于是共同谋划抗曹大计。孙权派周瑜同刘备合力对付曹操。两军在赤壁相遇。曹操的军队大败而退。孙权封周瑜为偏将军,兼领南郡太守;封刘备为左将军,兼领荆州牧。周瑜上书说:“刘备凭借英雄的气概,并且有关羽、张飞勇猛的将领辅佐,一定不会长久被人所用。我认为最好的办法是把刘备召到京城来,多为他建一些宫殿,多给一些美女和器物,让他沉湎于其中;把关羽.张飞两人分开,各放一个地方,大事就可以定了。现在却给这么多的地方他们,并把他们一起放在战场上,恐怕就像蛟龙得到云雨一样,最终不是池中之物。”孙权考虑到曹操在北方,为了对付他必须广揽英雄,又担心刘备最终难以管制,所以没有采纳周瑜的建议。这时候刘璋是益州的长官,他的外面又有张鲁的侵犯。周瑜到京城见孙权,说:“现今,曹操刚刚打了败仗,正是元气大伤,还不能兴兵对付将军您。我请求与奋威将军一起进攻益州,并且吞并张鲁;让奋威将军留守益州,与北方的马援结成同盟;我回来后与将军一起据守襄阳,制约曹操,这样北方就可以图取了。”孙权采纳了他的建议。周瑜回到江陵做准备,可是走到巴丘就病死了当时年仅36岁。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