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复习文言文阅读练习 (8) 141.李芾 李芾字叔章,广平人。生而聪警。初以荫补南安司户,辟祁阳尉,出振荒,即有声。摄祁阳县,县大治,辟湖南安抚司幕官。时盗起永州,招之,岁余不下。芾与参议邓提千三百人破其巢,禽贼魁蒋时选父子以归,余党遂平。摄湘潭县,县多大家,前令束手不敢犯。芾稽籍出赋,不避贵势,赋役大均。入朝,差知德清县。咸淳元年,入知临安府。时贾似道当国,前尹事无巨细先关白始行,芾独无所问。福王府有迫人死者,似道力为营救,芾以书往复辨论,竟置诸法。尝出阅火具,民有不为具者,问之,曰:“似道家人也。”立杖之。似道大怒,使台臣黄万石诬以赃罪,罢之。 (元朝)大军取鄂州,始起为湖南提刑。时郡县盗扰,民多奔窜,芾令所部发民兵自卫,县予一皂帜,令曰:“作乱者斩帜下。”民始帖然。乃号召发兵,择壮士三千人,使土豪尹奋忠将之勤王,别召民兵集衡阳为守备。未几,似道兵溃芜湖,乃复芾官,知潭州兼湖南安抚使。时湖北州郡皆已归附,其友劝芾勿行,曰:“无已,即以身行可也。”芾泣曰:“吾岂昧于谋身哉?第以世受国恩,虽废弃中犹思所以报者,今幸用我,我以家许国矣。”时其所爱女死,一恸而行。德元年七月,至潭州,潭州兵调且尽,游骑已入湘阴、益阳诸县。仓卒召募不满三千人,命刘孝忠统诸军。十月,兵攻西壁,孝忠辈奋战,芾亲冒矢石以督之。城中矢尽,有故矢皆羽败,芾命括民间羽扇,羽立具。又苦食无盐,芾取库中积盐席,焚取盐给之。有中伤者,躬自抚劳,日以忠义勉其将士。死伤相藉,人犹乘城殊死战。有来招降者,芾杀之以徇。 ——选自《宋史》卷450,略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芾稽籍出赋 稽:查处 B.民始帖然 帖:安定 C.有中伤者,躬自抚劳 躬:弯腰 D.芾杀之以徇 徇:殉国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摄湘潭县,县多大家,前令束手不敢犯 B.似道力为营救,芾以书往复辨论,竟置诸法 C.虽废弃中犹思所以报者 D.有中伤者,躬自抚劳,日以忠义勉其将士 3.比较下列各组加点的虚词,选出意义和用法完全不同的一项( ) A.初以荫补南安司户 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 B.芾与参议邓提千三百人破其巢 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C.芾以书往复辨论,竟置诸法 及诸河,则在舟中矣 D.民始帖然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 4.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李芾为人刚强耿介的一组是( ) ①辟祁阳尉,出振荒,即有声 ②芾稽籍出赋,不避贵势,赋役大均 ③民有不为具者,问之,曰:“似道家人也。”立杖之 ④令曰:“作乱者斩帜下。” ⑤又苦食无盐,芾取库中积盐席,焚取盐给之 ⑥有来招降者,芾杀之以徇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③⑥ D.③⑤⑥ 5.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芾少年时聪明机警,由于先人有功绩而得以补官。后来因赈济灾荒,平息贼乱,办事得力,多次升迁。 B.李芾任湘潭县令时,不避权势,依法征收赋税摊派徭役。担任临安知府时,面对奸相、王府勾结作恶也秉公办事,毫不徇私,后也因此被诬罢官。 C.元军攻占鄂州后,李芾被起用为潭州兼任湖南安抚使,湖北百姓都归附于他。他的朋友见元军强大,难以抵抗,劝李芾弃官,但李芾决定留下。 D.德元年七月,李芾到潭州,局势更加紧张,他马上招募近三千人抗击元军。西壁之战中,他亲自指挥,苦战元军,誓不投降。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岂昧于谋身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死伤相藉,人犹乘城殊死战。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B(A.“稽”为“考核”之意;C.“躬”为“亲自”之意;D.“徇”为“示众”。) 2.B(“大家”指豪门之户;“废弃”指不被重用;“中伤”指受伤。) 3.B(A项;介词“因为、凭借”;B项第一句代词“他的”,第二句副词“大概”;C项兼词“之于”;D项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4.C(①是叙述生平;④体现果断;⑤体现智谋。) 5.C(应是湖北百姓都归附元。) 6.(1)我怎能在考虑自身的问题上犯糊涂呢? (2)死伤的人(多到了)相互堆叠,(但)人们还是登上城头拼死作战。 参考译文: 李芾字叔章,是广平人,生下来就聪敏机警。早年靠先人的业绩补缺做南安司户,后被征召做了祁阳尉,出外救济灾荒,就有影响。(随后)整顿祁阳县,该县被治理得很好,(又)被征召做了湖南安抚司幕官。当时永州盗寇四起,(官府)招降他们,一年多都未成功。李芾跟参议邓炯领一千三百人攻破了盗寇的巢穴,活捉贼首蒋时选父子而回,其他恶势力也随之平息。整治湘潭县,该县有不少豪门大户,前任县令像捆住手脚一样不敢冒犯,李芾清查户籍摊派赋税能不躲避权势,(使得)赋税劳役极为公平。后来入朝被皇上调派掌管德清县。咸淳元年,调回临安府做府尹。当时权相贾似道主持朝政,前任府尹事无巨细都事先禀告才去实行,唯独李芾不禀报什么。福王府有逼人致死的事,贾似道竭力潜入(福王府)营救,李芾用写信的方式去再三申明自己的观点,(贾似道)最终还是将法放置在一边。李芾曾经外出视察火攻战具的生产情况,有不生产这种战具的百姓,问他为什么,回答道:“是贾似道的家人。"李芾立即用杖责打他。贾似道知道以后大怒,让谏官黄万石以贪赃罪诬告,(随之)罢免了他。 元蒙军队攻取鄂州,才起用李芾做湖南提刑。当时呼郡县盗寇骚扰,百姓大多四散奔逃,李芾下令所属各部征调百姓武装自卫,县里授予他们一面黑旗,下令道:"作乱者斩于旗下。"百姓这才开始安定下来。于是号召发兵,选取了三千名勇士,让当地豪绅尹奋率领去援助王朝,另召民兵聚集在衡阳一带做防守准备。不久,贾似道兵败芜湖,于是朝廷恢复李芾官职,掌握潭州兼任湖南安抚使。当时湖北州郡都已被元蒙占领,他的朋友劝他别去上任,李芾流泪道:“我怎能在考虑自身的问题上犯糊涂呢?只因(我)世代蒙受国恩,虽然处在国事废弃的非常时期,可还想着用来报国的办法,如今有幸朝廷任用我,我应该舍小家而取国家大义。"当时他所爱的女儿死了,痛哭了一场就上任去了。德元年七月,李芾到潭州,潭州的军队将被调尽,元蒙的先头部队已经进入湘阴、益阳各县。仓卒中李芾召募了不到三千人,命令刘孝忠统率各军。十月敌兵攻打西壁,孝忠等人奋力迎战,李芾亲自冒着箭石来督战。城里的箭用完了,有些旧的箭但箭羽坏了,李芾下令搜索民间的羽扇(用来制箭羽),(箭)羽很快就齐了。又发愁饮食中没有盐,李芾取出府库内原来堆积盐用的房子,燃烧了用来供给(食盐)。有受伤的将士,都亲自去安抚慰劳,每天用忠义之道勉励他的将士。死伤的人多到了相互堆叠,人们还是登城拼死一战。元蒙方面有来招降的,李芾杀了他来示众。 142.华佗传(节录) 华佗字元化,沛国谯人也。游学徐土,兼通数经,晓养性之术,又精方药。…… 太祖闻而召佗,佗常在左右,太祖苦头风,每发,心乱目眩。佗针膈,随手而差。 佗之绝技,凡此类也。然本作士人,以医见业,意常自悔。后太祖亲理,得病笃重,使佗专视。佗曰:“此近难济,恒事攻治,可延岁月。”佗久远家思归,因曰:“当得家书,方欲暂还耳。”到家,辞以妻病,数乞期不反。太祖累书呼,又敕郡县发遣。佗恃能厌食事,犹不上道。太祖大怒,使人往检:“若妻信病,赐小豆四十斛,宽假限日,若其虚诈,便收送之。於是传付许狱,考验首服。”荀彧请曰:“佗术实工,人命所县,宜含宥之。”太祖曰:“不忧,天下当无此鼠辈耶?”遂考竟佗。佗临死,出一卷书与狱吏,曰:“此可以活人。”吏畏法不受,佗亦不疆,索火烧之。佗死后,太祖头风未除。太祖曰:“佗能愈此。小人养吾病,欲以自重,然吾不杀此子,亦终当不为我断此根原耳”及后爱子仓舒病困,太祖叹曰:“吾悔杀华佗,令此儿疆死也。” [注释:] [1]太祖:曹操的庙号。 [2]头风:脑神经痛。风:神经性的病痛。 [3]差:音同瘥chài,病愈。 [4]传付许狱:解押送给许昌的监狱。 [5]首服:招供认罪。 [6]考竟:判决。这里指处死。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 ) A.恒事攻治,可延岁月 佗恃能厌食事 B.当得家书,方欲暂还耳 太祖累书呼,又敕郡县发遣 C.天下当无此鼠辈耶? 亦终当不为我断此根原耳 D.佗亦不疆,索火绕之 令此儿疆死也 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语意全都不同的一组是 ( ) A.於是传付许狱,考验首服 小人养吾病,欲以自重 B.太祖闻而召佗,佗常在左右 佗之绝技,凡此类也 C.不忧,天下当无此鼠辈耶 此可以活人 D.太祖苦头风,每发,心乱目眩 后太祖亲理,得病笃重 3.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 ) A.太祖闻而召佗 随手而差 B.然本作士人,以医见业 小人养吾病,欲以自重 C.华佗字元化,沛国谯人也 吾悔杀华佗,令此儿疆死也 D.兼通数经,晓养性之术 佗亦不疆,索火烧之 4.曹操要杀死华佗最主要的原因是 ( ) A.辞以妻病,数乞期不反。 B.太祖累书呼,又敕郡县发遣。 C.亦终当不为我断此根原耳。 D.天下当无此鼠辈耶?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后太祖亲理,得病笃重,使佗专视 译文: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佗术实工,人命所县,宜含宥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3) 吏畏法不受,佗亦不疆,索火烧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参考答案: 1、A(B徒步:指布衣 C、塞责:竭尽应尽的职责。 D、精神:精力。) 2、A(而,连词,表并列关系。B、前“以”表目的连词,“用来”,后“以”用于动词,“认为”。C、前“其”语气助词,表希望语气;后“其”代词,代“先人的”。D、前“B”副词“竟”,后“乃”连词,“于是”) 3、B 4、C(④是指他性情好猜忌,表面宽和而内心深藏 ⑤皇上劝他的话,说现在朝中事情不多,您可保养精神) 5、(1)后来,曹操亲自处理国事,使得病情加重,让华佗专门为自己看病。 (2)华佗医术确实高明,关系着人们的生命,应该宽容、赦免他。(3)狱吏畏惧法律不敢接受,华佗也不勉强,要来火把书烧了 参考译文: 华佗字元化,东汉沛国谯县(在今安徽省亳县)人。曾经到徐州去求学,通晓几种经书,懂得养生的方法,还精通医方药物。 …… 曹操听说后把华佗召来,让他经常在身边侍候,曹操因为头疼感到痛苦,每当头疼发作,心慌意乱,眼睛昏花。华佗用针扎(曹操)胸部膈穴,随着手的转动,头就不疼了。 华佗手到病除的绝技,大都属于这一类。然而本是读书人,(却)被人看作用医术为职业,华佗心上常常懊悔。后来,曹操亲自处理国事,使得病情加重,让华佗专门为自己看病。华佗说:“这病近乎难以治好,不断地进行治疗,可延长些寿命。”华佗长久远离家乡,很想回去,于是(向曹操告假)说:“刚才接到家里来信,正想暂时回家。”回到家乡,拿妻子的病进行推脱,多次请求延长假期。曹操多次用书信召唤,又下诏令郡县遣送他回来。华佗倚仗才干,厌恶吃侍候人的饭,还是不起程。曹操非常生气,派人前去查看说:如果(华佗)的妻子真的有病,赏小豆四十斛,放宽期限,如果华佗弄虚作假,就立即逮捕押送他回来。因此华佗被递解交给许昌的监狱,考问服罪。荀彧请求说:“华佗医术确实高明,关系着人们的生命,应该宽容、赦免他。”曹操说“不用担心,天下会没有这种无能鼠辈吗?”于是判决处死。华佗临死前,拿出一卷书交给狱吏,说:“这本书可以救活人。”狱吏畏惧法律不敢接受,华佗也不勉强,要来火把书烧了。华佗死后,曹操头痛病没好。曹操说:“华佗能治好这病。小人有意拖延我的病,是想用此抬高他自己的地位。然而我不杀这个人,也终究不会为我断绝头痛的病根。”等到后来曹操的爱子仓舒病危,曹操叹息道:“我很后悔杀死华佗,让这个孩子活活死去。” 143.胡质 胡质之子威,字伯虎。少有志向,厉操清白。质之为荆州也,威自京都省之。家贫,无车马童仆,威自驱驴单行,拜见父。停厩中十余日,告归。临辞质赐绢一匹,为道路粮。威跪曰:“大人清白,不审于何得此绢。”质曰:“是吾俸禄之余,故以为汝粮耳。”威受之,辞归。每至客舍,自放驴,取樵炊爨,食毕,复随旅进道,往还如是。质帐下都督,素不相识,先其将归,请假还家,阴资装,百余里要之,因与为伴,每事佐助经营之,又少进饮食,行数百里。威疑之,密诱问,乃知其都督也,因取向所赐绢答谢而遣之。后因他信,具以白质。质杖其都督一百,除吏名。其父子清慎如此。于是名誉著闻,历位宰牧。晋武帝赐见,论边事,语及平生。帝叹其父清,谓威曰:“卿清孰与父清?”威对曰:“臣不如也。”帝曰:“以何为不如?”对曰:“臣父清恐人知,臣清恐人不知,是臣不如者远也。”官至前将军、青州刺史。太康元年卒,追赠镇东将军。(节选自《三国志·魏书·胡质传》P743)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威自京都省之????????省:探望。?   B.不审于何得此绢??????审:知道。   C.自放驴,取樵炊爨????樵:打柴。?   D.后因他信,具以白质??信:使者。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是吾俸禄之余,故以为汝粮耳。   ????见其客朱亥,俾倪,故久立与其客语。   B.??每至客舍,自放驴,取樵炊爨。   ????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   C.??后因他信,具以白质。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D.??晋武帝赐见,论边事,语及平生。   ????烧尽北船,延及岸上营落。 3.从句式的角度看,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的部分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大人清白,不审于何得此绢。?   ????②于是名誉著闻,历位宰牧。   ????③密诱问,乃知其都督也。?   ????④质杖其都督一百,除吏名。 A.(1)与(2)相同,(3)与(4)不同??? B.(1)与(2)相同,(3)与(4)也相同 C.(1)与(2)不同,(3)与(4)相同???????D.(1)与(2)不同,(3)与(4)也不同 4.下列各个句子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A.食毕,复随旅进道——吃完饭以后,又跟随旅伴上路   B.先其将归,请假还家——早就要带他回去,于是请假回家   C.阴资装,百余里要之——暗中准备盘缠,在百余里外的路上迎候他   D.因取向所赐绢答谢而遣之——于是拿出先前给自己的绢答谢他,并把他打发走。 5.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其父子清慎如此”的一组是   ①是吾俸禄之余,故以为汝粮耳。?②每至客舍,自放驴,取樵炊爨。 ③又少进饮食,行数百里。???????④因取向所赐绢答谢而遣之。   ⑤质杖其都督一百,除吏名。?????⑥于是名誉著闻,历位宰牧。   A.①②④???B.①⑤⑥???C.②③⑤???D.③④⑥ 6.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胡威自小志向远大,砥励名节,品格高尚。他在辞父归家时,问明所赐绢的来路后,方肯接受。途中又亲自放驴,料理生活,从无靡费之举。这使他日后得到很高的声誉。   B.胡威之父胡质身居高位却能恪守清廉。胡威辞别回家时,他仅取绢一匹送作路资。在儿子询问时坦然地表明,此绢为正当所得,并非不义之财。从而赢得了儿子的敬佩。   C.胡质帐下都督善于逢迎。为博得胡质的好感。他在胡威归家途中曲意巴结,并辗转地让胡质知道此事。岂料弄巧成拙,胡质了解真相后对他严加处罚,并免去他的官职。  ??D.晋武帝十分赞赏胡质。他问到胡氏父子的高下,胡威说“臣父清恐人知,臣清恐人不知”,认为自已远远不如。这既说明了胡质品格高尚,又反映了胡威尊崇父亲的心情。 参考答案: 1.C(“樵”本来是指木柴,是名词;活用为动词后才得到它的引申义“打柴”。“樵”字之前有动词“取”,其后又有动词“炊爨”,整体意思是取柴做饭,“樵”字当然是名词“木柴”义)? 2.A(A项中的两个“故”字,从词性来看前者是连词,后者是副词;从意义来看前者表示结果,后者表示特意做某事,理论上的分析解释不难对两者加以区分,但放在句子中却很容易产生混淆。不过,当我们把两个“故”字分别引入各自的上下文,问题就容易解决了。胡质的话是说,因为是我的俸禄之余,所以才把它给你作为回家途中生活之用。上下文中否定绢为不义之财,“故”字即承此而表示结果。后一例出自《信陵君列传》,说侯生要考验信陵君,因而特意在市中与朱亥长时间谈话,以观察太子的态度,“故”在这里只有解释为“特意”才能与上下文贯通。B项两个“每”字均为副词,指“每次、每当”,这从阅读材料的上下文与《促织》中该例句的上下文中可以看得很清楚,因而难度不大。如一时忘记了《促织》中的上下文,也可从该例句的下一分句中所用的“则”字得到启发,因为例句本身就可以告诉你,它表示的意思是“每次……就……”的意思。C项中两个“因”字均为介词,表示“通过”义。后一例句选自《廉颇蔺相如列传》,说廉颇无脸面直接上蔺相如门上请罪,只好间接地通过宾客带着自已前去,因此才能避免场面、气氛的尴尬。阅读材料中的“因”字是胡威已经离开父亲回家,无法当面禀告,只能通过使者传递消息给父亲,让他知道此事。两个“因”字的意思相同。D项中的两个“及”字也是介词,表示某一动作涉及到某一处所或范围。材料中的“及”字指谈话涉及到“平生”,《赤壁之战》中的“及”字指大火烧起后蔓延到“岸上营落”。)? 3.A(句①“大人清白”与句②“名誉著闻”,从句式上看均为一般性的形容词谓语句,“清白”“著闻”分别充任“大人”“名誉”的谓语,二者没有不同。句③句④则有不同。句③中加点的“其都督”是以判断句的身份充任“知”这一动词的宾语的,而且这个判断句与现代汉语不同,没有使用“是”字一类的判断词。句④中的“其都督”是指胡质帐下的都督,“其”指称“胡质”。这两句从意思上看并不难区分。需要说明的是,从严格意义上说,句④的“其都督”并非句式问题,因而题干中说“从句式的角度看”,而未说“以下句式”之类的判断语。)? 4.B(B项中的难点在“先其将归”。在阅读材料上下文中的意思是“在他将要回去之前”,指胡质帐下都督想赶在胡威回家之前去预先迎候他。) ?5.A?(第①句“是吾俸禄之余,故以为汝粮耳。”这是对儿子询问绢之来路的表白,说明实为正当所得,确能说明胡质的清慎。第②句“每至客舍,自放驴,取樵炊爨。”这是描写胡威在归家途中勤俭辛劳的,也应当属于清慎的范围。第③句“又少进饮食,行数百里。”这句话的主语是谁,对正确理解文意十分重要。其实,“少进饮食”是指胡质帐下都督对胡威“少进饮食”,并非胡威本人“少进饮食”,所以这一句与“其父子清慎如此”并无关系。第④句“因取向所赐绢答谢而遣之。”这句话说到胡威不愿无功受惠,不愿接受帐下都督的照顾。在明白了其身份后,只有拿出自己赖以为路资的绢送给对方,并且把他打发走。可见,这句也符合题干的要求。第⑤句“质杖其都督一百,除吏名。”这句话是从胡质的角度讲的,他对帐下都督的奉承拍马十分反感,不但没有奖赏,反而痛责一百杖,开除官职。这无疑也符合题干的要求。) 6.C(C项的问题在于是谁将途中之事告诉了胡质,是帐下都督,还是胡威?根据文意,帐下都督是不愿将此事告知胡质的,所以他的许多做法均瞒住胡质。而胡威清慎的本性使他“后因他信,具以白质”,并导致胡质对帐下都督的处罚。因此从选项所述内容的整体上看,C项的概括与分析是不正确的。)?? 参考译文: 胡质的儿子胡威,字伯虎。自小志向远大,砥砺名节,品格高尚。胡质在荆州做官时,胡威从京城去探望他。家里贫困,没有车马童仆侍侯,胡威骑驴独自去拜见父亲。驴子停放在马圈中十多天,胡威告辞回家。临行前胡质送一匹绢给他,作为路上的盘缠。胡威跪倒在地问:“您一向清正廉洁,不知道您是从哪儿得到这匹绢的。”胡质说:“这是我用节省的俸禄买的,特地用它来作为你的路资。”胡威这才接受了,告辞回去。每当到达一处客馆,他都亲自放驴,取来柴火烧饭,吃完饭以后,又跟随旅伴上路,来去都是这样。胡质帐下的一名都督,与胡威素不相识,在胡威告辞回家之前,就请假回家,暗中准备盘缠,在百里之外的路上迎候他,就和他接为旅伴,帮助他料理路途中所有事情,走了几百里,饭又吃得很少。胡威起了疑心,暗中诱导,才知道他是都督,于是拿出父亲先前给自己的绢答谢他,并把他打发走。后来胡威经由其他使者,把事情的详细经过告诉胡质。胡质打了这个都督一百杖,撤了他的官职。他们父子就是这样清廉谨慎。从此胡威声名卓著,一直担任官职。晋武帝接见他,谈论边关之事,谈到平生。武帝慨叹他的父亲清廉,对胡威说:“你和你父亲相比哪个更清廉?”胡威回答说:“我比不上我的父亲。”武帝说:“为什么比不上他?”回答说:“我父亲清廉担心别人知道,我清廉担心别人不知道,在这一点上我是远远比不上父亲的。”胡威官职做到前将军、青州刺史。太康元年去世,朝廷追赠他镇东将军的称号。 144.欧阳修 修(欧阳修)始在滁州,号□□,晚更号六一居士。天资刚劲,见义勇为,虽机阱在前,触发之不顾。放逐流离,至于再三,志气自若也。方贬夷陵时,无以自遣,因取旧案反复观之,见其枉直乖错不可胜数,于是仰天叹曰:“以荒远小邑且如此,天下固可知”。自尔,遇事不敢忽也。学者求见,所与言,未尝及文章,惟谈吏事。谓文章止于润身,政事可以及物。凡历数郡,不见治迹,不求声誉,宽简而不扰,故所至民便之。或问:“为政宽简而事不弛废,何也?”曰:“以纵为宽,以略为简,则政事弛废而民受其弊。吾所谓宽者,不为苟急;简者,不为繁碎耳。”修幼失父,母尝谓曰:“汝父为吏,常夜烛治官书,屡废而叹。吾问之,则曰:‘死狱也,我求其生不得尔。’吾曰:‘生可求乎?’曰:‘求其生而不得,则死者与我皆无恨。夫常求其生犹失之死而世常求其死也。’其平居教他子弟,常用此语,吾耳熟焉。”修闻而服之终身。??????????(节选自《宋史·欧阳修传》卷三0P10380) 1.修始在徐州,号□□,晚更号六一居士 2.写出加点词在句子中的含义 文章止于润身(   ?) 死狱也,我求其生不得尔(   ?) 其平居教他子弟(?   ) 3.文中划线部分共有3个分句,请依次把它们写出来 夫常求其生犹失之死而世常求其死也 (1)               (2)               (3)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汝父为吏,常夜烛治官书,屡废而叹 译文:                             求其生而不得,则死者与我皆无恨 译文:                            5.欧阳修为官从政的原则是□和□。 参考答案: 1.醉翁。 2.“止”释为“只,仅”;“狱”释为“罪”或“案件”;“平居”就是“平时”的意思。 3.划线部分可以从“犹”、“而”这两个词来断分,三个句子是“夫常求其生”、“犹失之死”、“而世常求其死也”。 4.“汝父为吏,常夜烛治官书,屡废而叹”一句,重点要理解“烛”、“治”、“废”三个词的意义和用法。“烛”名词活用为动词,释为“点上蜡烛”;“治”的宾语是“官书”,应释为“处理”;“废”有“废弃、停止”之意,这里应释为“停下来”。这一句译为“你父亲为官时,常常(或:曾经)在晚上点灯处理官府的文书,多次停下来叹息。”第二句“求其生而不得,则死者与我皆无恨”,重点要理解“恨”的意思。“恨”在古汉语中表示“遗憾、不满意”,不表示“仇恨、怀恨”。这一句译为“(如果)我要寻求使他们活下去(的理由)而不行的话,那么被判死刑者和我都没有什么遗憾了”。 5.从欧阳修回答别人的问话中可以看出。他的这段话分为两部分,一是什么叫“宽”,一是什么叫“简”,这正是他的从政原则。本题答案为“宽”和“简”。 参考译文: 欧阳修在滁州任职之初,号醉翁,晚年更号六一居士。他禀性刚烈强劲,见义勇为,即使明知前面有危险,也会赴汤蹈火,义无反顾。他再三被放逐,以致颠沛流离,但仍然意气自如,初衷不改。被贬夷陵时,没有自我消遣的办法,于是就拿来前任的旧案卷,反复审视发现颠倒是非错判误判的情况不可胜数,于是仰天长叹道:“荒凉偏僻的小城尚且如此,天下怨案之多就可想而知了。”从此,审理刑事案件时不敢再有大意。会见读书人时,也是只谈政事,不谈文章。他认为文章只能使自身受滋润,而政事却牵涉身外之物。欧阳修曾担任好几个州的地方长官,他不求政绩,不求声誉。为政宽缓简便,不骚扰百姓,所以他所到的地方,百姓都觉得很便利。有人问:“为政宽缓简便,事情却不荒废松弛,这是什么缘故呢?”欧阳修回答说:“以放纵为宽缓,以疏略为简便,那么政事就会荒废松弛,百姓也会受其害。我所说的宽缓,是指不对百姓苛刻催迫;我所说的简便,是指办事不繁琐罢了。”欧阳修早年丧父,母亲曾对他说:“你父亲为官时,常常在晚上点灯处理官府的文书,多次停下来叹息。我问他为什么叹气,他说:‘这是个将判死刑的案件,我试图保全他的性命,却不能办到。’我问:‘性命可以设法保住吗?’他回答说:‘(如果)我要寻求使他们活下去(的理由)而不行的话,那么被判死刑者和我都没有什么遗憾了。我经常为百姓求生路,他们尚且免不了一死,世上的许多官吏是却常常是想让他们去死呀。’他平时常用这些话教诲他的弟子,连我都熟记在心了。”欧阳修听后一生都奉行父亲的教诲。 145.齐桓公逐白鹿 齐桓公逐白鹿,至麦丘,见邦人曰:“尔何谓者也?”对曰:“臣麦立之邦人。”?桓公曰:“叟年几何?”对曰:“臣年八十有三矣。”桓公曰:“美哉寿也!”与之饮。曰:“叟盍为寡人寿也?”对曰:“野人不知为君王之寿。”桓公曰:“盍以叟之寿祝寡人矣!”邦人奉觞再拜曰:“使吾君固寿,金玉之贱,人民是宝。”桓公曰:“善哉祝乎!寡人闻之矣,至德不孤,善言必再,叟盍复之。”邦人奉觞再拜曰:“使吾君好学而不恶下问,贤者在侧,谏者得入。”桓公曰:“善哉祝乎!寡人闻之,至德不孤,善言必三,叟盍复之。”邦人奉觞再拜曰:“无使群臣百姓得罪于吾君,亦无使吾君得罪于群臣百姓。”桓公不说曰:“此一言者,非夫前二言之祝,叟其革之矣。”邦人澜然而涕下,曰:“愿君熟思之,此一言者,夫前二言之上也。臣闻子得罪于父,可因姑姊妹而谢也,父乃赦之。臣得罪于君,可使左右而谢也,君乃赦之。昔者桀得罪汤,纣得罪于武王,此君得罪于臣也,至今未有为谢者。”桓公曰:“善哉!寡人赖宗庙之福,社稷之灵,使寡人遇叟于此。”扶而载之,自御以归,荐之于庙而断政焉。桓公之所以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不以兵车者,非独管仲也,亦遇之于是。????????????????????????????????????????????????(节选自《新序·杂事》) 1.写出加点的词在句子中的含义 叟其革之矣(??????????) 自御以归??(??????????) 2.与“美哉寿也”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微斯人,吾谁与归??????????????????B.大王来何操 C.甚矣,汝之不惠????????????????????D.不拘于时,学于余 3.与“一匡天下,不以兵车者”一句中“以”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不以物喜,不以己悲????????????????B.今以钟磬置水中 C.夫夷以近,则游者众?????????????????D.(刿)问:“何以战?”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金玉之贱,人民是宝 译文:                           ? 使吾君好学而不恶下问 译文:                           ? 5.“邦人”认为,他自己说的话哪一句最重要? 答:? 参考答案: 1.“叟其革之矣”的意思可从前两个句子来看,“此一言者,非夫前二言之祝”,齐桓公对老者的第三句话感到不高兴,因为老者祝福的内容与前两次不同,所以“革”应理解为“改换、改变”。“自御以归”一句中“以”作为连词,相当于“而”,连接“御”和“归”两个动词。“御”释为“驾车”,“自御”即亲自驾车。 2.“美哉寿也”是个主谓倒装句。A是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吾谁与归”即“吾与归归”。B也是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来何操”即“来操何”。C是主谓倒装句。D是被动句,“不拘于时”中“于”表被动。故与例句句式相同的是C项。 3.?“不以兵车者”中的“以”用作介词,表示动作行为凭借的工具,释为“依靠、凭借”。A中的“以”也介词,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B中的“以”做介词,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C中的“以”用作连词,连接两个形容词,表并列关系,可译为“并且”。D中的“以”用作介词,表示动作行为凭借的方法,意思和用法与A中的“以”相同。本题正确答案为D。? 4.“金玉之贱,人民是宝”是两个宾语前置句,而且“贱”和“宝”还是动词的意动用法,翻译为“把金玉看得低贱,把人民当作宝贝”。“使吾君好学而不恶下问”一句,重点是“使”“恶”“下”这三个词的意义和用法。“使”表示“让”;“恶”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释为“以……为耻”;“下”表示“地位底下”,此句翻译为“让我们的国君喜欢学习而且不耻于向地位低下的人请教”。 5.从“邦人”的“此一言者,夫前二言之上也”一句中可以看出,他所说的第三句话最重要,即“无使群臣百姓得罪于吾君,亦无使吾君得罪于群臣百姓”。 参考译文: 齐桓公追白鹿,追到麦丘,遇到当地的一位老人,问他说:“怎么称呼你呀?”邦人回答说:“我是麦丘人。”?桓公说:“您多大岁数?”回答说:“我今年八十三。”?桓公说:“你真高寿啊!”于是和他一同饮酒。齐桓公说:“你何不为我祝寿呢?”回答说:“鄙人不知道怎么给您祝寿。”?桓公说:“你何不用你的高寿来给我祝寿呢?”?邦人捧着酒杯拜了两拜说:“让我们的国君健康长寿,把金玉看得低贱,把人民当作宝贝(或:把人民看得贵重)。”?桓公说:“你的祝福很好啊!我听说有高尚德行的人不孤独,好的话一定要说两遍,你何不再说一句。”?邦人捧着酒杯拜了两拜说:“让我们的国君喜欢学习而且不耻于向地位低下的人请教,贤能的人在身旁,进谏的人能够进入。”?桓公说:“你的祝福很好啊!我听说有高尚德行的人不孤独,好的话一定要说三遍,你何不再说一句。”?邦人捧着酒杯拜了两拜说:“不要让群臣百姓得罪我们的国君,也不要让我们的国君得罪群臣百姓。”?桓公听了不高兴,说:“这一句话,不同于前面说过的两句,你改变了内容。”?邦人泪流满面地说:“希望国君仔细地想想,这一句话远在前两句之上。我听说儿子得罪父亲,可以通过姑姑姐妹向父亲道歉,父亲就宽恕了他。臣子得罪国君,可以通过左右侍从道歉,国君就宽恕了他。过去桀得罪汤,纣得罪武王,这是国君得罪臣子,至今还没有道歉。”?桓公说:“说得好啊!我依赖宗庙的福分,国家的灵气,让我在此遇见你。”于是就搀扶邦人上车,亲自驾车回去,在朝堂上向众臣推荐并让他处理朝政。桓公之所以能够统一诸侯,称霸天下,没有依靠武力,不仅仅因为有管仲,也与在这遇见的邦人有关。 146.徐九思 ????徐九思,贵溪人。嘉靖中,授句容知县。始视事,恂恂若不能。俄有吏袖空牒窃印者,九思摘其奸,论如法。郡吏为叩头请,不许,于是人人惴恐。为治,于单赤①务加恩,而御豪猾特严。讼者,抶不过十。诸所催科②,预为之期,逾期令里老逮之而已,隶莫敢至乡落。县东西通衢七十里,尘土积三尺,雨雪,泥没股。九思节公费,甃以石,行旅便之。朝廷数遣中贵③醮神三茅山,县民苦供应。九思搜故牒,有盐引④金久贮于府者,请以给赏,民无所扰。岁侵,谷涌贵。巡抚发仓谷数百石,使平价粜而偿直于官。九思曰:“彼籴者,皆豪也。贫民虽平价不能籴。”乃以时价粜其半,还直于官,而以余谷煮粥食饿者。谷多,则使称力分负以去,其山谷远者,则就旁富人谷,而官为偿之,全活甚众。积九载,迁工部主事,历郎中,治张秋河道。漕河与盐河近而不相接,漕水溢则泛滥为田患。九思议筑减水桥于沙湾,俾二水相通,漕水溢,则有所泄以入海,而不侵田,少则有所限而不至于涸。工成,遂为永利。?????????????????????????????(节选自《明史·徐九思传》卷二四P7213) ????[注]①单赤:孤苦无依的平民。②催科:催收租税。③中贵:有权势的太监。④盐引:商人运销官盐的凭证。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始视事,恂恂若不能。???????视事:官吏到职开始工作。 B.不许,于是人人惴恐。???????惴恐:恐惧。 C.尘土积三尺,雨雪,泥没股。?雨雪:下雪。 D.甃以石,行旅便之。?????????行旅:行走旅游。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郡吏为叩头请,不许。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B.??请以给赏,民无所扰。 天将以酬长厚者。 C.??使平价粜而偿直于官。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 D.??漕水溢则泛滥为田患。 公使阳处父追之,则在舟中矣。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不属于词类活用的是 A.俄有吏袖空牒窃印者????????????B.而以余谷煮粥食饿者 ????C.其山谷远者,则就旁富人谷??????D.而官为偿之,全活甚众 4.下列各个句子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隶莫敢至乡落——-衙役中没有谁敢到乡村中去 ????B.贫民虽平价不能籴——贫苦民众即使是平价也不能买进 ????C.乃以时价粜其半,还直于官——于是按时价卖出其中一半,把钱交入官府 ????D.谷多,则使称力分负以去——稻谷多,就让民众据自己体力分取背走 5.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说明徐九思为民谋利的一组是 ①九思摘其奸,论如法??????????②逾期令里老逮之而已 ????③有盐引金久贮于府者,请以给赏④巡抚发仓谷数百石 ????⑤乃以时价粜其半,还直于官????⑥少则有所限而不至涸 ????A.①③⑤????????B.①②⑥?????????C.③⑤⑥????????D.②④⑤ 6.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徐九思吏治严明,坚决处罚违纪官吏,尽管郡中上司求情也不赦免。治理百姓,则尽力施恩于孤苦无依的平民,严加管束邪恶奸猾的势力。 ????B.徐九思关心百姓疾苦,他翻修道路以方便交通,又在朝廷祭神扰民的情况下,请求动用府库中的盐税收入赏赐百姓,以减轻百姓的负担。 ????C.徐九思处理政事灵活变通,灾荒年份巡抚平价卖粮,他认为只有富豪才有能力买粮,因而动用部分粮食无偿周济濒于死亡的饥饿贫民。 ????D.徐九思注意水利建设,为避免河水泛滥淹没良田,他兴建工程沟通漕河、盐河、使水溢时能泄水入海,水少时又不致干涸,使百姓永久得利。 参考答案: 1.D(A“视事”在《张衡传》中学过:“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这里的“视事”意义和用法与之相同。B项“惴恐”,结合上下文不难理解,在《促织》中曾学过“惴惴恐不当意”。C项“雨雪”中的“雨”做动词在《论积贮疏》中学过:“失时不雨,民且狼顾”,“雨雪”解释为“下雪”是正确的。D项的“行旅”意为“行走”,没有“旅游”之意。) 2.D(A中的两个“为”都是介词,“给、替”之义;B中的两个“以”都是省略了宾语“之”的介词,“用”的意思;C中的两个“而”,都是承接连词;D“漕水溢则泛滥为田患”的“则”表假设关系,“公使阳处父追之,则在舟中矣”的“则”表转折关系) 3.C(A中的“袖”是名词活用为动词,“袖藏”。《信陵君窃符救赵》中的“朱亥袖四十斤铁椎椎杀晋鄙”一句,其“袖”用法与此同。B中的“食”读sì,活用作使动,“使……食,给……吃”。C中的“就”没有活用,是“就近”的意思。D中的“全活”是使动用法,释为“使……保全、活了下来”。)? 4.B(B项译文有歧义,是有人不让他们买,还是没钱买不起呢?应翻译为“贫苦百姓即使是平价也买不起这些粮食”。)? 5.C(①是说九思指出了这个官吏的罪责,依法论处,有①的项均可排除。②是说过期不缴租税的让里正把他们逮来就得了,与“为民谋利”无关;④“巡抚”不是九思。)6.A(“郡吏”不是指“郡中上司”,再者上司也不会为一个窃印的小吏给下属叩头的。) 参考译文: ?徐九思,是贵溪人。嘉靖年间被任命为句容知县。刚到职开始工作,处处小心谨慎好象没多少本领。不久有个小吏袖里藏着空白文书偷盖印章,徐九思指出他的罪责,按法律判罪。州郡的官吏替那人叩头求情,九思没有答应,从此人人心怀恐惧。治理县务,对那些孤苦无依的平民一定要给予好处,但是管束邪恶奸猾之人特别严厉。吃官司的,鞭打不超过十下。催收的各种租税,约定期限,过期不缴的就让里正把他们逮来就得了,衙役中没有谁敢到乡村中去(骚扰百姓)。县里有条东西七十里的大路,上面淤积了很厚的泥土,下雪天,泥浆淹没到大腿。九思节省公家开支,铺上石头,从此百姓行走方便。朝廷多次派有权势的太监到三茅山祭祀山神,百姓苦于供应物资。九思找出旧的公文,发现官府里长期储藏着商人运销官盐的盐税收入,便请求用来补偿百姓,百姓没有受到干扰。荒年,稻谷价格暴涨,巡抚打开仓库拿出几百石稻谷,让官吏把稻谷平价卖出而把粮钱交付官府。九思说:“那些买稻谷的都是富豪。贫苦民众即使是平价也没有能力买进。”?于是按时价卖出其中一半,把钱交入官府,用剩下的粮煮粥给饥饿的人吃。稻谷多,就让民众据自己体力分取背走,那些住在偏远山谷的,就让他们就近取富贵人家的稻谷,官府替他们偿还,使得很多人活了下来。在任九年,升任工部主事,后来又任郎中,治理张秋河道。漕河和盐河相互靠近却不相通,漕河水满就会泛滥成水涝。九思建议在沙湾修筑减水桥,使两河相通,漕河水满,就有地方排进大海,而不会侵犯农田,水少又有所控制不至于使农田干涸。工程竣工,于是成为长久的利益。 147.田单 ????田单者,齐诸田疏属也,为临菑市掾,不见知。及燕使乐毅伐破齐,尽降齐城,惟独莒、即墨不下。燕引兵东围即墨,即墨大夫出与战,败死。城中相与推田单,立以为将军,以即墨拒燕。顷之,燕昭王卒,惠王立,与乐毅有隙。田单闻之,乃纵反间于燕,宣言曰:“齐王已死,城之不拔者二耳。乐毅畏诛而不敢归,以伐齐为名,实欲连兵南面而王齐。齐人未附,故且缓攻即墨以待其事。齐人所惧,惟恐他将之来,即墨残矣。”燕王以为然,使骑劫代乐毅。乐毅因归赵,燕人士卒忿。田单又纵反间曰:“吾惧燕人掘吾城外冢墓,僇先人,可为寒心。“燕军尽掘垄墓,烧死人。即墨人从城上望见,皆涕泣,俱欲出战,怒自十倍。田单知士卒之可用,乃令甲卒皆伏,使老弱女子乘城,遣使约降于燕,燕军皆呼万岁。田单又收民金,得千镒,令即墨富豪遗燕将,燕军由此益懈。田单乃收城中得千余牛,为绛缯衣,画以五彩龙文,束兵刃于其角,而灌脂束苇于尾,烧其端。凿城数十穴,夜纵牛,壮士五千人随其后。牛尾热,怒而奔燕军,燕军夜大惊。牛尾炬火光明炫耀,燕军视之皆龙文,所触尽死伤。五千人因衔枚击之,而城中鼓噪从之,老弱皆击铜器为声,声动天地。燕军大骇,败走。齐人遂夷杀其将骑劫。燕军扰乱奔走,齐人追亡逐北,所过城邑皆叛燕而归田单,齐七十余城皆复为齐。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城之不拔者二耳。??拔:被攻取。?????B.齐人未附。????????附:归附 C.使老弱女子乘城????乘:巡视?????????D.齐人追亡逐北??????北:指败逃者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乃纵反间于燕。 B.实欲连兵南面而王齐。 C.而城中鼓噪从之。 D.燕军扰乱奔走。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故且缓攻即墨以待其事。 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 B.???遣使约降于燕。 故内惑于郑袖。 C.???田单乃收城中得千余牛。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D.???五千人因衔枚击之。 相如因持璧却立。 4.下列各个句子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A.燕使乐毅伐破齐,尽降齐城——燕国派乐毅攻破齐国,使齐国的城邑全都投降 B.惟恐他将之来,即墨残矣——只怕他率领军队到来,即墨就不能保全了 C.燕军尽掘垄墓,烧死人——燕军把坟墓全都挖开,烧化死人 D.灌脂束苇于尾,烧其端——在牛尾上浇油、捆上芦苇,并点燃它的末端?? 5.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田单“兵不厌诈”手段的一组是 ①燕王以为然,使骑劫代乐毅。 ②乃令甲卒皆伏,使老弱女子乘城。 ③遣使约降于燕,燕军皆呼万岁。 ④令即墨富豪遗燕将,燕军由此益懈。 ⑤牛尾热,怒而奔燕军,燕军夜大惊。 ⑥燕军视之皆龙文,所触尽死伤。 A.①③⑤???B.①④⑥???C.②③④???D.②⑤⑥ 6.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田单是齐国田氏较远的宗亲,起先未被上司了解。燕军攻打齐国,包围了即墨,即墨守将战死,田单被推举为将军。这使他后来得以立下不朽的战功。 B.田单善于审时度势,利用敌人的矛盾。惠王与乐毅有隙,他乘机诈言乐毅缓攻即墨是待机图变,混淆了惠王的视听,乐毅最终离职,齐国消除了一大威胁。 C.田单深谙战略艺术,他诱使燕军犯下令即墨民众发指的罪行,以激发己方同仇敌忾;又假装投降,派遣富豪打入敌军以作内应,麻痹对方,瓦解了敌军斗志。 D.田单的战术很巧妙,他布下火牛阵,纵牛直冲燕军,继之以士卒的追击、百姓的助威,一举夷杀燕将骑劫,摧毁了燕军。先前被侵占的七十余城全部收复。 参考答案: 1、C(“乘”应为“登”义。《涉江》中“乘鄂渚而反顾兮”和《诗经·氓》中“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两句中的“乘”意思和用法与此同。) 2、A(B项中的“南面”古代是动词:面向南,今是方位词;C项中的“鼓噪”古代指擂鼓呐喊,以壮声势,今泛指喧嚷;D项中的“扰乱”,古代指相扰而乱,今指搅乱、使混乱) 3、B(A项的“以”都是连词,相当于“而”,B项两个“于”从词性上看都是介词,但表达的语法意义却有不同。“降于燕”意思是“向燕投降”,表示的是“降”所涉及的对象。后一个“惑于郑袖”指“被郑袖所迷惑”,“于”的作用是在被动句中引出动作的施事者。C项的两个“乃”从词性上看均为副词,从语法意义上看均表示先后相继的两个动作或两件事情的承接。上一句“乃收城中得千余牛”,是承接前文“令即墨富豪遗燕将,燕军由此益懈”而来,田单于是“收城中得千余牛”;后一句“乃夜驰之沛公军”,是承接上文“项伯……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这些事,项伯认为有必要通知张良,于是“夜驰之沛公军”。故这一组的两个“乃”用法相同。D项的两个“因”一般认为是副词,从表达的语法意义上看,表示两个动作或两件事情的承接。上一句“五千人因衔枚击之”,承接上文“牛尾炬火光明炫耀,……所触尽死伤”而来,是随后进行的动作。后一句“相如因持璧却立”,承接上文“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而来,是随后必然作出的反应,这一组的两个“因”用法也相同。) 4、B(“他将”应翻译为“别的将领”) 5、C(①是田单使用反间计后燕王不再信任乐毅而改用骑劫为将,这是指“兵不厌诈”的结果,②是田单用兵时的具体安排,里面包含着麻痹敌人、误导敌人的目的,包含“兵不厌诈”的意图,③田单约定向燕军投降,从全文看显然是假投降,也是为了让燕军放松警惕,从而有机可乘。包含了“兵不厌诈”的目的。④从田单的动机看,显然是为了欺骗燕将,让对方认为“约降于燕”是真实的,这也符合题干的要求。⑤是对作战过程和结果的客观描述,与“兵不厌诈”没有关系。⑥是从结果上看田单火牛阵的作用的,虽然同“兵不厌诈”相关,但全是在讲结果而不是手段,不符合题干的要求。) 6、C(“派遣富豪打入敌军以作内应,麻痹对方,瓦解了敌军斗志”是无中生有。) 参考译文: 田单是齐国田氏王族的远房本家。在齐国都城临淄作一名佐理市政的小官,没有受到重用。后来燕国派遣乐毅攻破齐国,全部降服了齐国的城邑,只有莒和即墨两城没有攻下。燕将就领兵向东围攻即墨,即墨大夫出城迎战,战败阵亡。即墨城里的军民共同推举田单作首领,立田单作将军,据守即墨抵抗燕军。不久,燕昭王去世,惠王登位。他跟乐毅有嫌隙。田单听到这个情况,就派人到燕国去行使反间计,扬言说:“齐湣王已死,齐国城邑没有被攻下的不过两座罢了。乐毅怕被诛杀不敢回来,他以伐齐为名,其实是想拖延战争而在齐国称王。齐国人心还没归附,所以姑且缓攻即墨来等待他们归顺。齐国人所害怕的,只担心其他的将帅到来,那即墨就无法保全了。”惠王认为这说法对,派骑劫去代替乐毅。乐毅于是到赵国去了,燕军官兵都忿忿不平。田单再一次施展反间之计,说:“我们害怕燕军挖掘我们城外的祖宗坟墓,侮辱我们的祖先,那真是心酸的事。”燕军就全部掘开坟墓,焚烧死尸。即墨军民从城上望见,全都伤心哭泣,都请求出城厮杀,愤慨情绪增涨十倍。田单知道士兵可用了,就命令披甲的士兵都藏匿起来,让老弱残兵和妇女上城防守。派使者去到燕军约定投降,燕军都高呼万岁。田单又收集民间黄金,得到一千镒,让即墨城里有钱有势的人去送给燕将,燕军因此更加松懈了。田单于是从城里收集一千多头牛,给它披上大红绸绢制的被服,在上面画着五颜六色的蛟龙花纹,捆缚刀刃在它们角上,把渍满油脂的芦苇子捆在牛尾上,点燃它末梢。把城墙凿开几十个洞穴,夜里从洞穴里驱赶出牛,派精壮士兵五千人跟在火牛后面。牛尾烧得发热,狂怒地奔入燕军,燕军在夜间惊慌失措。牛尾上的火把光明耀眼,燕军看见它们都是龙纹,被碰上的全部非死即伤。五千人趁机闷声不响地攻击。城里的士兵大声吆喝跟着他们,老弱妇孺都敲击铜器助威,敲得震天价响。燕军大为惊骇,败溃逃跑。齐人就杀死了他们的主将骑劫。燕军惊惶失措四处逃窜,齐人紧追败军,经过的城邑全都叛离燕园而归附田单,齐国所沦丧的七十几座城池悉数收复。 148.孙登 孙登字子高,权长子也。魏黄初二年,以权为吴王,拜登东中郎将,封万户侯,登辞疾不受。是岁,立登为太子,选置师傅,铨简秀士,以为宾友,於是诸葛恪等以选入,侍讲诗书,出从骑射。登待接寮属,略用布衣之礼,与恪等或同舆而载,或共帐而寐。黄龙元年,权称尊号,立为皇太子,以恪为左辅,休右弼,谭为辅正,表为翼正都尉,是为四友,而谢景、范慎、刁玄等皆为宾客,於是东宫号为多士。 登或射猎,当由径道,常远避良田,不践苗稼,至所顿息,又择空闲之地,其不欲烦民如此。尝乘马出,有弹丸过,左右求之。有一人操弹佩丸,咸以为是,辞对不服,从者欲捶之,登不听,使求过丸,比之非类,乃见释。又失盛水金马盂,觉得其主,左右所为,不忍致罚,呼责数之,长遣归家,敕亲近勿言。 初,登所生庶贱,徐夫人少有母养之恩,后徐氏以妒废处吴,而步夫人最宠。步氏有赐,登不敢辞,拜受而已。徐氏使至,所赐衣服,必沐浴服之。登将拜太子,辞曰:“本立而道生,欲立太子,宜先立后。”权曰:“卿母安在?”对曰:“在吴。”权默然。 立凡二十一年,年三十三卒。临终,上疏曰:“窃闻郡县颇有荒残,民物凋弊,奸乱萌生,是以法令繁滋,刑辟重切。臣闻为政听民,律令与时推移,诚宜与将相大臣详择时宜,博采众议,宽刑轻赋,均息力役,以顺民望。陆逊忠勤於时,出身忧国,謇謇在公,有匪躬之节。诸葛瑾、步骘忠于为国,通达治体。可令陈上便宜,蠲除苛烦,爱养士马,抚循百姓。五年之外,十年之内,远者归复,近者尽力,兵不血刃,而大事可定也。愿陛下留意听采,臣虽死之日,犹生之年也。”既绝而后书闻,权益以摧感,言则陨涕。谥登曰宣太子。 ??????????????????????????????????(节选自《三国志·吴主五子传第十四》P1336)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或共帐而寐?????B.拜受而已??????C.出身忧国???????D.通达治体?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铨简秀士 ??铨简:选拔????????B.当由径道?? 径道:小路 C.登所生庶贱??所生:指生母??????D.登辞疾不受??疾:急速? 3.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铨简秀士,以为宾友,于是诸葛恪等以选入。 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 B.???登不听,使求过丸,比之非类,乃见释。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C.???以恪为左辅……是为四友。 ??????????是说也,人常疑之。? D.???使求过丸。 ??????????行过夷门,见侯生。 4.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忍致罚,呼责数之。——不忍心处罚,只是把他叫来责备了一番。 ????B.有一人操弹佩丸,咸以为是——有一个人拿着弹弓,带着弹丸,大家都认为他就是那个射弹丸的人 ????C.登待接竂属,略用布衣之礼——孙登对待下属,少用平民的礼节 ????D.既绝而后书闻,权益以摧感——孙登死后,这篇上疏才被孙权看到,孙权更加悲痛? 5.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部表现孙登“待人接物”态度的一组是 ①登待接竂属,略用布衣之礼。??????????②远者归复,近者尽力。 ③所赐衣服,必沐浴服之。??????????????④拜登东中郎将,封万户侯,登辞疾不受。 ⑤登不敢辞,拜受而已。????????????????⑥辞对不服,从者欲捶之。 ????A.①⑤⑥   B.②④⑥     C.②③④   D.①③⑤ 6.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孙登是孙权的长子,后立为皇太子,他平易近人,在身边聚集了一批人才。 ????B.孙登爱护百姓,不扰民,明辩是非,宽以待人。 ????C.孙登孝顺母亲,特别是对养母徐夫人恭敬有加,他坚决要求孙权立徐夫人为后。 ????D.孙登盛年而卒,临终上疏对国事多所建议,特别提出国家的政令应根据实际情况而变化。这篇上疏感人至深。 参考答案: 1.B(A中的“或”解释为“有时”,现代汉语中的“或”解释为“或许,也许”,“或者”等。B中的“而已”古今义是一致的,都解释为“罢了”。C中的“出身”在句中解释为“献身”,在现代汉语中是指“个人早期的经历或由家庭经济情况所决定的身份”。D中的“通达”,在句中指“通晓”,现代汉语中指“明白人情事理”。)2.D(“疾”应解释为“急切”,这句表明孙登不愿接受封侯的急切心情,“急速”强调的是速度快或势头猛,如“疾风劲草”、“疾言厉色”。)3.B(A中的两个“以”都用作连词,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B组中的两个“见”意义和用法不一样,下句的“见”表被动。C中的两个“是”都用作指代词“这”。D中的两个“过”都解释为“经过”。)4.C(这一句中的“略”应解释为“简略、简单”。如果按译文中的解释,那么下面所讲的孙登与宾客“同车而乘”“共床而卧”这样礼贤下士的行为并无法解释。)5.D(①说明孙登礼贤下士,没有架子,属于“待人接物”的态度。②这是孙登对修明政治的结果的推想,显然不是“待人接物”的态度。③表明孙登对母亲的尊敬,符合题干的要求。④说明孙登不慕官位。不属于“待人接物”的态度。⑤表明他对步夫人的尊敬,属于“待人接物”的态度。⑥这主要是“拿弹弓者”和“从者”的行为,与孙登无关。)6.C(“养母徐夫人”有误,徐夫人是孙登的生母。) 参考译文: 孙登,字子高,孙权的长子。魏国在黄初二年,任命孙权为吴王,同时任命孙登为东中郎将,封为万户侯。孙登推辞侯爵,没有接受。这一年,立孙登为太子,给他选置师傅,精选了一些优秀的人才,作为他的宾客朋友。于是诸葛恪、张休、顾谭、陈表等人被选入东官,他们陪着孙登研读诗书,外出就跟着骑马射猎。……孙登接待他的官属,只是简单地使用平民的礼节,和诸葛恪、张休、顾谭等人则有时同车而乘,有时共床而卧。黄龙元年,孙权称帝,立孙登为皇太子。任命诸葛恪为左辅,张休为右弼,顾谭为辅正,陈表为翼正都尉,这就是所谓的四友。谢景、范慎、刁玄羊等人都是太子的宾客,因此东宫号称人才济济。 孙登有时去打猎,本来应当走田间小道,而他经常远远地避开良田,不去践踏庄稼,到了休息的地方,又选择空闲的地方。他就是这样不想烦扰百姓。他曾经骑马外出,有一颗弹丸从他身边飞过,手下的人便去寻找射弹丸的人。有一个人拿着弹弓,身上带有弹丸,大家都认为是他干的。审讯他,他却不承认,手下的人想揍他,孙登不允许,派人找到飞过的弹丸,和那人身上的弹丸比较一下,不一样,就把那人释放了。还有一次,孙登丢失了盛水的金马盂,查出盗窃的人,是手下的人干的,孙登不忍心给他处罚,就把他叫来责备数落一通,就打发他永远回家,并命令身边的人不再提这件事。 起初,孙登的生母地位低贱,徐夫人对孙登从小有养育之恩,后来徐夫人因为妒嫉被废黜,住在吴郡,而步夫人最得宠。步夫人有赏赐,孙登不敢推辞,只是恭敬接受罢了。徐夫人派人来,凡赐给他的衣服,他必定沐浴之后才穿。孙登将被册立为太子,他推辞说:“本原确立,道义才能产生,要立太子,应当先立王后。”孙权问:“你的母亲在哪儿?”孙登回答说:“在吴郡。”孙权听了,沉默不语。 孙登立为太子总共二十一年,他三十三岁去世。临终前,他上书说:“我私下听说下面部县有不少地方荒芜残败,百姓生活因苦,奸邪祸乱萌生,因此法令频繁增加,刑法更加苛刻。我听说治理政事要顾从民意,法律政令要根据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眼下确实有必要和将相大臣们仔细地选择合乎时宜的政策,广泛采纳众人的意见,宽缓刑法,减轻赋税,适当地取消一些劳役,以顾应百姓的希望。陆逊对时政忠诚勤勉,献身忧国,尽心为公,有不谋私利的气节。诸葛谨、步骘为国尽忠,通晓治国的体制。可以让他们献出有益于国家和百姓的办法,除掉苛刻烦琐的政策,爱护养育兵马,安抚慰藉百姓。五年以后,十年之内,远方的人归顺,近处的人尽力。兵器不染鲜血,一统天下的大事就可以确定。希望陛下留意听取采纳我的意见,我即使死了,也还象活着的时候一样。”在他咽气以后,章表才呈报上去,孙权越发感到悲伤,一开口眼泪就流出来。赐他宣太子的谥号。 149.异宝  古之人非无宝也,其所宝者异也。孙叔敖疾,将死,戒其子曰:“王数封我矣,吾不受也。为我死,王则封汝,必无受利地。楚越之间有寝之丘者,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恶。荆人畏鬼,而越人信机。可长有者,其唯此也。”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请寝之丘,故至今不失。孙叔敖之知,知不以利为利矣。知以人之所恶为己之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 五员亡,荆急求之,登太行而望郑曰:“盖是国也,地险而民多知;其主,俗主也,不足与举。”去郑而之许,见许公而问所之。许公不应,东南向而唾。五员载拜受赐,曰:“吾知所之矣。”因如吴。过于荆,至江上,欲涉,见一丈人,刺小船,方将渔,从而请焉。丈人度之,绝江。问其名族,则不肯告,解其剑以予丈人,曰:“此千金之剑也.愿献之丈人。”丈人不肯受,曰:“荆国之法,得五员者,爵执圭,禄万檐,金千镒。昔者子胥过,吾犹不取,今我何以子之千金剑为乎?”五员过于吴,使人求之江上,则不能得也。每食必祭之,祝曰:“江上之丈人!”为矣,而无以为之。名不可得而闻,身不可得而见,其惟江上之丈人乎! 今以百金与抟黍以示儿子,儿子必取抟黍矣;以和氏之璧与百金以示鄙人,鄙人必取百金矣;以和氏之璧、道德之至言以示贤者,贤者必取至言矣。其知弥精,其所取弥精;其知弥粗,其所取弥粗。???????????????????????????????????(节选自《吕氏春秋·异宝》)?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其所宝者异也。????????????B.见一丈人,刺小船。? C.吾不受也。????????????????D.去郑而之许。? 2.文中画线的句子,暗换主语的一项是? A.五员亡,荆急求之,登太行而望郑。???B.去郑而之许,见许公而问所之。? C.过于荆,至江上,欲涉。?????????????D.?五员过于吴,使人求之江上。? 3.下列各组句子,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过于荆,至江上。? 苛政猛于虎也。? B.?曰:“吾知所之矣。”因如吴。? 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 C.?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 宋何罪之有?? D.?知不以利为利矣。? 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4.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达“其知弥精,其所取弥精”的一组是? ①请寝之丘,故至今不失。?????????????????②知以人之所恶为己之所喜。? ③其主,俗主也,不足与举。???????????????④去郑而之许。? ⑤名不可得而闻,身不可得而见。???????????⑥为矣,而无所以为之。? A.①②⑥?B.③⑤⑥?C.②③④?D.①④⑤? 5.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许公害怕走漏消息得罪近邻楚国,故不用语言而用唾之方向为五员指路,五员心领神会。? B.作者赞赏江上丈人为他人做事而不求名利、不求回报的态度。? C.孙叔敖的智慧在于懂得为子孙后代的长远利益着想,而江上丈人的智慧却在于懂得追求高尚的道德。? D.文章最后一段,用小孩和贤人的例子说明“其所取弥精”,用鄙人的例子说明“其所取弥粗”。? 参考答案: 1.C(A中的“宝”用作动词,是意动用法,解释为“把……看作宝物”,现代汉语中不用作动词。B中的“刺”解释为“撑”,现代汉语中没有这个意思。C中的“受”古金义相同,都是“接受”的意思。D中的“去”解释为“离开”,现代汉语中的“去”义项要多得多。) 2.?A(第一个分句的主语是“五员”,第二个分句的主语是“楚国”,第三个分句的主语是“五员”。) 3.B(A上一句的“于”是介词,引出动作的处所,释为“从”,下一句的“于”也是介词,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译为“比”。B中的两个“因”意义和用法相同,都作副词,解释为“于是,就”。C上句中的“之”用作结构助词,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下句的“之”也作结构助词,但它是宾语前置的标志。D上句中的“以”作介词,起提宾作用,译为“把”,下句中的“以”用作连词,解释为“以致”。) 4.A(①孙叔敖的做法说明他很有智慧。②同样说明孙叔敖很有智慧。③是说郑国的国君缺少智慧,不符合题干的要求。④五员的行为说明郑国是一个无“知”之国。⑤这与“其知弥精,其所取弥精”无关。⑥指“做了有利于别人的事,却毫无所求”,这正是“其知弥精”的表现。) 5.D(最后一段用小孩和贤人的例子与鄙人的例子作比较,说明所取东西的不同是由于他们的智慧有精深和底下之分。) 参考译文: 古代的人不是没有宝物,只是他们看作宝物的东西与今人不同。孙叔敖病了,临死的时候告诫他的儿子说:“大王多次赐给我土地,我都没有接受。如果我死了,大王就会赐给你土地,你一定不要按受肥沃富饶的土地。楚国和越国之间有个寝丘,这个地方土地贫瘠,而? 且地名十分凶险。楚人畏惧鬼,而越人迷信鬼神和灾祥。所以,能够长久占有的封地,恐怕只有这块土地了。”孙叔敖死后,楚王果然把肥美的土地赐给他的儿子,但是孙叔敖的儿子谢绝了,请求赐给寝丘,所以这块土地至今没有被他人占有。孙叔敖的智慧在于懂得不把世俗心目中的利益看作利益。懂得把别人所厌恶的东西当作自己所喜爱的东西,这就是有道之人之所以不同于世俗的原因。 五员逃亡,楚国紧急追捕他,他登上太行山,遥望郑国说:“这个国家,地势险要而人民多有智慧,但是它的国君是个凡庸的君主,不足以跟他谋举大事。”伍员离开郑国,到了许国,拜见许公并询问自己宜去的国家。许公不回答,向东南方吐了一口唾沫。伍员再拜接受赐教说:“我知道该去的国家了。”于是往吴国进发。路过楚国,到了长江岸边,想要渡江。他看到一位老人,撑着小船,正要打鱼,于是走过去请求老人送他过江。老人把他送过江去。伍员问老人的姓名,老人却不肯告诉。他解下自己的宝剑送给老人,说:“这是价值千金的宝剑,我愿意把它奉献给您。”老人不肯接受,说:“按照楚国的法令,捉到伍员的,授予执圭爵位,享受万石俸禄,赐给黄金千镒。从前伍子胥从这里经过,我尚且不捉他去领赏,如今我接受你的价值千金的宝剑做什么呢?”伍员到了吴国,派人到江边去寻找老人,却无法找到了。伍员每次吃饭一定要祭祀那位老人,祝告说:“江上的老人!”天地何所不为?却毫无所求。人世间,做了有利于别人的事,却毫无所求。名字无法得知,身影无法得见,达到达种境界的恐怕只有江边的老人吧! 假如现在把百金和黄米饭团摆在小孩的面前,小孩一定去抓黄米饭团,把和氏之璧和百金摆在鄙陋无知的人面前,鄙陋无知的人一定拿走百金;把和氏之璧和关于道德的至理名言摆在贤人面前,贤人一定听取至理名言。他们的智慧越精深,所取的东西就越珍贵;他们的智慧越低下,所取的东西就越粗陋。 150.李广 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家世世受射。从军击胡,用善骑射,杀首虏多;从太尉亚夫击吴楚军,取旗,显功名昌邑下,以力战为名。匈奴大入上郡,有数千骑。广之百骑皆大恐,欲驰还走。广曰:“吾去大军数十里,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今我留,匈奴必以我为大军之诱,必不敢击我。”广令诸骑曰:“前!”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止,解鞍,令士皆纵马卧。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不敢击。夜半时,引兵而去。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终广之身,家无余财,终不言家产事。广讷口少言,专以射为戏,竟死。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后从大将军青击匈奴,既出塞,出东道。军亡导,或失道,后大将军。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广曰:“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至莫府,广谓其麾下曰:“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又徙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且广年六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遂引刀自刭。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百姓闻之,无老壮皆为垂涕。太史公曰:《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节选自《史记·李将军列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专以射为戏,竟死??????????????竟死:竟然因此而死。? B.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将兵:将军和士兵。? C.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曲折:指行军的弯曲道路。? D.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结发:指刚成年的时候。?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B.?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C.?既出塞,出东道?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 D.?百姓闻之,无老壮皆为垂涕? 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 3.对下列各句中“之”字称代内容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称代前文的(广军)“解鞍”、“士皆纵马卧”。? B.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称代前文的“(李)广”。? C.饮食与士共之????????????????称代前文的“赏赐”。? D.百姓闻之,无老壮皆为垂涕????称代前文的(李)广“遂引刀自刭”。? 4.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李广对待部下“宽缓不苛”的一组是? ①解鞍,令士皆纵马卧?????????????????②得赏赐辄分其麾下? ③专以射为戏?????????????????????????④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 ⑤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⑥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 A.①③④???B.①⑤⑥????C.②③⑥????D.②④⑤?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广为行伍出身,家中世世传授射箭之法,因而骑射精熟,骁勇善战。曾在抗击匈奴时杀敌立功,并在平定吴楚军时,攻营拔寨,建立卓越功勋。? B.李广不仅武艺高强,而且足智多谋。他面对匈奴数千骑兵,沉着镇定,巧用疑兵之计,使敌军不敢贸然追击,而自己的小部队则安然得以保全。? C.李广不善言辞,少言寡语,而又廉洁自律,重义轻财。他屡建战功,威震匈奴,常有增加财富的机会,但却终身没有多余的财物,也从不以家产为念。? D.李广作为主将,部队失去向导而迷失道路,他勇于承担过错。面对处罚,他认为自己已经年老,无力再请刀笔之吏为自己辩护,于是引刀自刭。?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李将军之谓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D(A项中的“竟死”的理解关键在于“竟”字的翻译之上。“竟”用作实词的常用意义有两个,一是动词“完了,终了”,如柳威《柳毅传》:“语竟,引别东去。” 二是形容词“整,全”,如《项脊轩志》:“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其中“完了,终了”可引申理解为“自始至终,从头到尾”的意思,结合语境,“竟死”的“竟”正有此义,整个短语应翻译为“直到死”,而选择项当中显然把“竟”理解成副词(属虚语范畴)“竟然”了。B项中的“将兵”来自原文“广之将兵”一句,这是一个典型的“主语+之+谓语”充当时间状语的句式,“之”在句中起取消句子独立性作用,句式中的谓语动词就是“将”(率领),“将兵”应是动宾结构“率领军队”的意思。C项“曲折”一词有虚指实指两类用法实指意为曲折、弯弯曲曲,虚指意为错综复杂的情况、事情的曲折经过或复杂而不顺当的情节。联系前文看,,这是在李广迷路以致部队落在卫青之后,卫青要向皇帝事情经过时说的,当然不可能是弯曲的道路,而是指事情的复杂经过。因而C项也是错误的。D项中的“结发”,是说男子从成年时开始束发,所以把初成年、年轻时称为结发。《孔雀东南飞》中有“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这里的“结发”也是指到了成年。) 2.A(A中的两个“以”从词性来看均为介词,从语法意义上前者表示率领,后者表示工具,因而两者是不相同的。B项中的后一句处自《陈涉世家》。两个“会”均指“正好、恰巧”。C中的“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出自贾谊《过秦论》。这组句子中的两个“既”均表示“已经”“……之后”,D中的“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出自诸葛亮的《出师表》。这组句子的两个“无”均表示“无论、不论”的意思,是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的意义。) 3.C(A项?“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中的“怪”是意动用法,从上文来看,使胡兵感到“惊怪”的是大敌当前,是李广军队却“解鞍”、“士皆纵马卧”的情况。所以A项的指代义并没有错。B项“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从上下文来看指的是胡人慑于“飞将军”李广的威仪,几年内不敢侵犯李广镇守的右北平的情况,显然此处的“之”称代的应是前文的“(李)广”。C项“饮食与士共之”中“之”受动词“共”的支配(上文中“赏赐”则受动词“分”的支配),讲的是李广与士卒共饮食的情况,“之”在此处当指前头的“饮食”一词,而不是前文的“赏赐”。D项“百姓闻之,无老壮皆为垂涕”中的“之”可译为“这件事”,从上文来看当指卓立战功、敦厚端直、受人爱戴的一代名将——李广“引刀自刭”这一悲惨史实。) 4.D(第①句“解鞍,令士皆纵马卧”,这是李广的小部队在遭遇匈奴的数千骑兵时,极为无奈之下作出的疑兵之计。此时如果李广的部队如果逃跑的话,必然遭到匈奴的追射,只有让敌人认为自己只是诱敌的疑兵,才能避免被追杀。这本来与“宽缓不苛”没有联系。第②句“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通过概括的叙述写出了李广“廉洁而爱兵”的才德,符合“宽缓不苛”的标准。第③句“专以射为戏”是讲李广喜欢以射箭作为消遣的性情,跟治军无关。第④句“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形象地写出了李广率军面临缺粮断水的窘境之时,必以士卒为先,甚至甘愿自己挨饿的难能可贵的品德,亦符合治军“宽缓不苛”的标准。第⑤句“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这一句是李广部队迷失道路,卫青向皇帝报告,而李广可能受到处罚时,他为了保护部下而将责任全部承担下来之后讲的话,反映了他对部下的宽厚和爱护。这一句符合题干的要求。第⑥句“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是李广自刭后他的部下的反映,体现了士大夫对他的深切爱戴。尽管这也是他“宽缓不苛”形成的结果,但却不是他对部下“宽缓不苛”的具体表现。这一句不符合题干的要求。) 5.D(这一选项的问题在于“刀笔之吏”一词的理解上,原文的相关表述是“且广年六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很显然选项中的“刀笔之吏”相当于现在的“律师”“智囊团”一类的角色,而事实上“刀笔之吏”是指古代掌管文书的官,在这里结合语境应指“执法官、审判官”之类。整句话应理解为:况且自己六十多岁了,毕竟不能再受那些刀笔吏(执法官、审判官)的侮辱。) 6.(1)“大概是说李将军的吧?”或“大概说的是李将军吧?”(2)题中的“及”“尽”两词只有正确理解为“到……时”“竭尽”才能算作准确。如果把全句译成“死的时候,……大家都为他哀悼”,尽管大意不错,但未能译出关键词语,全句的译文就不能称为准确,因而也不能得满分。该句应译为“到死的时候,天下熟知和不熟知他的人,都为他竭尽哀悼。” 参考译文: 李将军名广,是陇西成纪人,家里世世代代学习射箭技艺。曾从军抗击匈奴,由于擅长骑射,杀敌众多;跟随太尉周亚夫攻打吴楚军,拔下敌军军旗,在昌邑城下显现功名,以奋勇作战闻名于世。匈奴大举入侵上郡,有数千骑兵。李广一百骑兵都十分恐惧,想策马逃跑。李广说:“我们远离大军数十里,如果这样领着一百骑兵逃走,匈奴会立刻追上把我们杀尽。如果我们留下不走,匈奴必定认为我们是大部队的诱兵,肯定不敢攻打我们。”李广命令全体骑兵:“前进!”前进到离匈奴阵地二里多些的地方,停下,卸了马鞍,让士兵都放马躺下。这时适逢天色已晚,匈奴士兵对这一举动感到奇怪,不敢进击。到了夜半时分,匈奴部队全部撤离。李广驻守在右北平,匈奴知道后,称他为“汉之飞将军”,数年之间一直回避他,不敢入侵右北平。李广为官廉洁,得到赏赐总是分给自己部下享用,饮食也与士卒一样。到去世为止,家中全无积蓄,始终不谈论家产的事。李广拙于言辞,话不多,只是以射艺作为消遣,一直到死。李广领军,遇上缺粮断水的困境,找到水源,士卒没有全部喝上水,他不喝水;士卒没有全部吃上饭,他不吃饭。他对待部下宽缓而不苛刻,部下也乐于为他效力。后来跟随大将军卫青攻打匈奴,出了塞外,从东道进击。行军途中向导走失,迷失方向,延误了与大将军会合的日期。卫青正要上书汉武帝报告作战经过,李广说:“部下各个校尉没有罪,是我自己迷失了道路。”回到官署,李广对自己的部下说:“我从成年时起与匈奴打了大大小小七十余仗,这次有幸随大将军与匈奴单于交锋,不料大将军改令我部远道迂回,却又迷失道路,难道不是天意吗!而我如今已经六十多岁了,再也不能面对刀笔之吏受审了。”于是拔刀自杀。李广部队全体将士人人痛哭。老百姓听到死讯,无论老人还是青壮年都因此伤心落泪。太史公说:《书传》记载道:“身居高位者,只要自身正,不发布命令人们也??会遵照实行;自身不正,即使下令人们也不肯听从。”大概是说李将军的吧?我见到李将军,为人诚笃谨厚,像淳朴的乡下人,口中说不出话来。到死的时候,天下熟知与不熟知他的人,都为他竭尽哀悼。他的忠贞朴实的心,确实取得了士大夫们的信任了吧!俗话说:“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虽然讲的是小事,可以说明大道理啊。” 151.苏辙 绍圣初,予(苏辙)以罪谪居筠州,自筠徙雷,自雷徙循,予兄子瞻亦自惠再徙昌化,士大夫皆讳与予兄弟游,平生亲友无复相闻者。谷(巢谷,字元修,四川眉山人)独慨然自眉山诵言,欲徒步访吾兄弟。闻者皆笑其狂。元符二年春正月,自梅州遗予书曰:“我万里步行见公,不自意全,今至梅矣。不旬日必见,死无恨矣。”予惊喜曰:“此非今人也,古之人也。”既见,握手相泣,已而道平生,逾月不厌。时谷年七十有三矣,瘦瘠多病,非复昔日元修也。将复见子瞻于海南,予悯其老且病,止之曰:“君意则善,然自此至儋(今海南省儋县)数千里,复当渡海,非老人事也。”谷曰:“我自视未即死也,公无止我。”留之,不可。阅其橐中无数千钱,予方乏困,亦强资遣之。船行至新会,有蛮隶窃其橐装以逃,获于新州,谷从之至新,遂病死。予闻哭之失声,恨其不用吾言,然亦奇其不用吾言而行其志也。予方杂居南夷,与之起居出入,盖将终焉,虽知其贤,尚何以发之?闻谷有子蒙在泾原军中,故为作传,异日以授之。 (节选自苏辙《巢谷传》)?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含义。 士大夫皆讳与予兄弟游(?????)? 不旬日必见(?????)? 已而道平生(?????)? 2.“不自意全”这一句子在文中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 A.自己没有料到还能保全性命。????????????B.自己没有把心意完全表示出来。? C.自己在路上没有注意安全。??????????????D.自己的意图全都没有实现。? 3.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然亦奇其不用吾言而行其志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盖将终焉,虽知其贤,尚何以发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苏辙兄弟贬官以后,世人和巢谷对他们的态度有何不同?(用文中词语回答)作者这样描写的意图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 世人态度:?____________作者意图:?____________ 巢谷态度:?____________作者意图:?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讳”义项有二:①避忌。有顾忌躲开某些事或不说某些话。②封建社会称死去的帝王或尊长的名。这里应该用第一个义项,解释为“回避,顾忌”。因苏氏兄弟当时都被贬谪,士大夫们都顾忌和我们兄弟俩交往。“旬日”释为“十天”。“已而”释为“继而,不久” 2.A(这个句子是个宾语前置句。联系上下句,巢谷写信说自己万里步行,没料到还能保全性命,已经到了梅州了。B、C、D的译文放到句中都不能讲通。) 3.上句重点要把握“亦”“奇”的意义和用法。“亦”指“也”,“奇”是意动用法,释为“以……为奇,对……感到惊异”。整个句子翻译为“然而也对他不采纳我的意见而实现自己的心愿感到惊异”。下句重点要把握“盖”“焉”“何以”“发”的意义和用法。“盖”用在句首,作副词,表示下边说的一些话,是带有推测性的断定,相当于现代汉语中“大概”“推想”的意思。“焉”作兼词,相当于“于此”,释为“在这里”。“何以”属介词宾语前置,解释为“用什么办法”。“发”释为“传扬”。整个句子翻译为“(我)大概将要死在此地,虽然知道他的贤德,(但)我还能用什么方法来传扬他的事迹呢?” 4.这道题根据文中相关叙述不难看出:世人的态度是“士大夫皆讳与予兄弟游,平生亲友无复相闻者”,作者意图是“讽刺世态炎凉”。巢谷的态度是“欲徒步访吾兄弟”,作者意图是“褒扬巢谷古道热肠”。 参考译文: ????绍圣初年,我因为获罪被贬谪到筠州居住,后又从筠州调到雷州,从雷州调到循州,我哥哥子瞻也从惠州又一次调到昌化,士大夫们都顾忌和我们兄弟俩交往,生平的一些亲朋好友也不再联系。惟独巢谷从眉山写来一封情绪激昂的信,说要徒步来拜访我们兄弟俩。(当地)听说这事的人都笑他痴狂。元符二年的正月,他从梅州给我寄来一封信说:“我步行一万多里来拜访您,自己没有料到还能保全性命,现在已到梅州了。不用十天就能与您相见,就是死我也没有遗憾了。”我惊喜地说:“这个人不是现代之人,是古代的人。”见面之后,手握着手相互哭泣,不久就讲述生平所经历的事情,一个多月还乐此不疲。当时巢谷已经七十三岁了,身体瘦削而且多病,不再是过去的巢元修了。他还要再到海南去拜见哥哥子瞻,我担心他年老而且多病,劝阻他说:“你有这个心意已经很好了,但是从这里到儋县还有好几千里路,又要渡海,这不是年老者所能做的。”?巢谷说:“我自认为还不会马上就死,您不要阻止我。”挽留他,他不答应。看到他袋子里没多少钱,而我当时也是穷困潦倒,也就只能勉强筹集一点钱打发他上路。船行到新会,强盗抢跑了他的钱袋,在新州被抓获,巢谷就又跟着到了新州,就病死在那儿。我听到这个消息失声痛哭,恨他不听我的话,然而也对他不采纳我的意见而实现自己的心愿感到惊异。当年我和他寄居在南方边远地区,和他一同生活,(我)大概将要死在此地,虽然知道他的贤德,(但)我还能用什么方法来传扬他的事迹呢?听说他有个儿子在泾原部队,所以我给他写了这篇传文,过几天交给他儿子。 152.齐有北郭骚 齐有北郭骚者,结罘①罔,捆蒲草,织萉屦,以养其母,犹不足,踵门见晏子曰:“窃说先生之义,愿乞所以养母者。”晏子使人分仓粟府金而遗之,辞金受粟。 有间,晏子见疑于景公,出奔,过北郭骚之门而辞。北郭骚沐浴而见晏子,曰:“夫子将焉适?”晏子曰:“见疑于齐君,将出奔。”北郭骚曰:“夫子勉之矣!”晏子上车太息而叹曰:“婴之亡,岂不宜哉!亦不知士甚矣。”胡子 晏子行,北郭子召其友而告之曰:“吾说晏子之义,而尝乞所以养母者焉。吾闻之,‘养其亲者,身伉其难。’今晏子见疑,吾将以身死白之。”著衣冠,令其友操剑、奉笥②而从,造于君庭,求复者③曰:“晏子,天下之贤者也。今去齐国,齐必侵矣。方见国之必侵,不若死,请以头托白晏子也。”因谓友曰:“盛吾头于笥中,奉以托。”退而自刎。其友因奉托而谓复者曰:“此北郭子为国故死,吾将为北郭子死。”又退而自刎。 景公闻之,大骇,乘驲④而自追晏子,及之国郊,请而反之。晏子不得已而反,闻北郭之以死白己也,太息而叹曰:“婴之亡,岂不宜哉!亦愈不知士甚矣。” 《吕氏春秋·季冬纪第十二·士节》 [注释]:①罘(fú),捕兽的网。 ②笥(sì),一种容器。③复者,负责通报的人。④驲(rì),一种车。 1.下列各句加点的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夫子将焉适。    ?B.吾说晏子之义。 C.盛吾头于笥中。?   D.晏子见疑于景公,出奔。 2.文中划线的下列句子,表示被动意义的一项是 A.过北郭骚之门而辞。 ?B.造于君庭。 C.齐必侵矣。?     D.请而反之。 3.下列各组句子,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婴之亡,岂不宜哉。 ??????B.?方见国之必侵。 闻北郭子之以死白己也。?????????晏子见疑于景公。 C.???吾将以身死白之。     D.??因谓其友曰。 险以远,则至者少。?????????????公等录录,所谓因人成事者也。 4.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达“舍生取义”的一组是 ①窃说先生之义,愿乞所以养母者。 ?②见疑于齐君,将出奔?。 ③养其亲者,身伉其难。      ?④方见国之必侵,不若死。 ⑤其友因奉托而谓复者。      ?⑥请以头托白晏子也。 A.①②⑥  ?B.①④⑤  ?C.②③⑤?  D.③④⑥ 5.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使人分仓粟府金而遗之”,反映了晏子关心百姓疾苦的胸怀。 B.北郭骚“辞金受粟,”表现了他孝顺母亲但绝不贪心的品格。 C.北郭骚因晏子是国之栋梁,且帮助过自己,决心以死为晏子辩白。 D.晏子两次感叹“不知士”,都反映了对不了解北郭骚之义的愧疚。 参考答案: 1.C(A中的“适”解释为“到……去”,现代汉语中指“适合,恰好,舒服”。B中的“说”通“悦”,释为“悦服”,现代汉语中指说话、解释、责备等。C中的“盛”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解释为“把东西放在器具里”。D中的“奔”指“逃”,现代汉语中指“奔走”。)2.C(“侵”表被动。)3.A(A中的两个“之”意义和用法相同,是结构助词,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B上句中的“见”指“看,看到”,下句中的“见”表被动。C上句的“以”用作介词,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东西,译为“用”,下句的“以”作连词,表示并列关系,可译为“而且”或“并且”。D上句中的“因”作连词,表示顺接上文,译为“于是”,下句的“因”用作介词,译为“通过”。)4.D(①是北郭骚向晏子要粮食奉养母亲,与“舍生取义”无关。②是晏子被齐君猜忌,不得不逃往国外。也与“舍生取义”无关。③奉养过自己父母的人,自己要承担他的危难。这显然是出于“义”,符合题干的要求。④北郭骚不愿看到国家被侵犯,愿意以死来为晏子洗清冤诬。这当然是“舍生取义”的行为。⑤是朋友棒着盛了头的竹匣托付给那个官吏,与“舍生取义”无关。⑥也是说北郭骚愿意以死来为晏子洗清冤诬,符合题干的要求。)5.D(晏子第一次感叹“不知士”不是对不了解北郭骚之义的愧疚。) 参考译文: 齐国有个叫北郭骚的,靠结兽网、编蒲苇、织麻鞋来奉养他的母亲,但仍不足以维持生活,于是他到晏子门上求见晏子说:“我私下里非常悦服您的道义,希望能得到粮食以奉养母亲。”晏子派人把仓中的粮食、府库中的金钱拿出来分给他,他谢绝了金钱而收下了粮食。 过了不久,晏子被齐君猜忌,逃往国外,经过北郭骚的门前向他告别。北郭骚洗发浴身,恭敬地迎出来,见到晏子说:“您将要到哪儿去?”晏子说:“我受到齐君的猜忌,将要逃往国外。”北郭骚说:“您好自为之吧。”晏子上了车,长叹一声说:“我逃亡国外难道不正应该吗?我也太不了解士了。”于是晏子走了。 北郭骚召来他的朋友,告诉他说:“我悦服晏子的道义,曾向他求得粮食奉养母亲。我听说:‘奉养过自己父母的人,自己要承担他的危难。’如今晏子受到猜忌,我将用自己的死为他洗清冤诬。”?北郭骚穿戴好衣冠,让他的朋友拿着宝剑棒着竹匣跟随在后。走到国君朝廷门前,找到负责通禀的官吏说:“晏子是名闻天下的贤人,他若出亡,齐国必定遭受侵犯。与其看到国家必定遭受侵犯,不如先死。我愿把头托付给您来为晏子洗清冤诬。”于是对他的朋友说:“把我的头盛在竹匣中,捧去托付给那个官吏。”说罢,退下几步自刎而死。他的朋友于是棒着盛了头的竹匣托付给了那个官吏,然后对旁观的人说:“北郭子为国难而死,我将为北郭子而死。”说罢,又退下几步自刎而死。 齐君听说这件事,大为震惊,乘着驿车亲自去追赶晏子,在离国都不到百里的地方赶上了晏子,请求晏子回去。晏子不得已而返,听说北郭骚用死来替自己洗清冤诬,他感慨地说:“我逃亡国外难道不正应该吗?北郭骚之死说明我越发地不了解士了。”  153.裴矩 裴矩字弘大,河东闻喜人,襁褓而孤,为伯父让之所鞠。及长,博学,早知名。隋文帝为定州总管,召补记室,甚亲敬之。文帝即位,累迁吏部侍郎。大业初,西域诸蕃款①张掖塞与中国互市,炀帝遣矩监其事。矩乃访西域风俗及山川险易、君长姓族、物产服章,入朝奏之。帝大悦,每日引至御座,顾问西方之事。帝幸东都,矩以蛮夷朝贡者多,讽帝大征四方奇技,作鱼龙曼延、角觗②于洛邑,以夸诸戎狄,终月而罢。又令三市店肆皆设帷帐,盛酒食,遣掌蕃率蛮夷与人贸易,所至处悉令邀延就座,醉饱而散。夷人有识者,咸私哂其矫饰焉。帝称矩至诚,曰:“裴矩大识朕意,凡所陈奏,皆朕之成算,朕未发顷,矩辄以闻。自非奉国用心,孰能若是?”矩后从幸江都。及义兵入关,帝问矩方略,矩曰:“太原有变,京畿不静,遥为处分,恐失事机。唯銮舆早还,方可平定。”矩见天下将乱,恐为身祸,每遇人尽礼,虽至胥吏,皆得其欢心。是时,帝既昏侈逾甚,矩无所谏诤,但悦媚取容而已。太宗初即位,务止奸吏,或闻诸曹案典,多有受赂者,乃遣人以财物试之。有司门令史受馈绢一匹,太宗怒,将杀之,矩进谏曰:“此人受赂,诚合重诛。但陛下以物试之,即行极法,所谓陷人以罪,恐非导德齐礼之义。”太宗纳其言,因召百僚谓曰:“裴矩遂能廷折,不肯面从。每事如此,天下何忧不治!”贞观元年卒,赠绛州刺史,谥曰敬。 (节选自《旧唐书·裴矩传》 臣光曰:“古人有言:君明臣直。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是知君者表③也,臣者景也,表动则景随矣。” (《资治通鉴·唐纪八》) 注:①款:至,到。②鱼龙曼延、角觗:均为古代杂戏名。③表:测量日影以计时的标竿。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讽帝大征四方奇技   讽:劝告  B.咸私哂其矫饰焉    哂:讥笑 C.恐为身祸,每遇人尽礼 遇:优待  D.太宗初即位,务止奸吏 务:致力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①为伯父让之所鞠       B.??①以夸诸戎狄,终月而罢 ②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②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 C.?①咸私哂其矫饰焉     ????D.??①太宗纳其言,因召百僚谓曰 ②犹且从师而问焉   ?????????????②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 3. 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裴矩“佞于隋”和“忠于唐”的一组是 A.?①令三市店肆皆设帷帐,盛酒食   ②此人受赂,诚合重诛 B.?①凡所陈奏,……矩辄以闻     ②陛下……恐非导德齐礼之义 C.?①每遇人尽礼,……皆得其欢心   ②裴矩遂能廷折,不肯面从 D.?①矩无所谏诤,但悦媚取容而已   ②每事如此,天下何忧不治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裴矩自幼而孤,在伯父身边长大,由于博学而很早知名。隋文帝、炀帝都十分赏识他,委以要职;炀帝更因他熟悉西域风土民情,经常向他咨询西方之事。 B.裴矩工于心计,投炀帝之所好,为向戎狄夸耀强盛,建议作奇技、杂戏于洛邑,又热情款待以笼络其心;尽管“夷人有识者”对此不以为然,但深得炀帝欢心。 C.义兵入关之后,裴矩向炀帝献计,主张当即平定,以免错失良机;又见天下将乱,为全身远祸计,对人尽皆礼遇,对炀帝更是“无所谏诤”,“但悦媚取容而已”。 D.唐太宗是开明的君王,但难免有失误,他先以行贿试探,后又欲诛受贿之人;裴矩直言谏劝,认为是陷人以罪,不合礼义,使太宗收回成命,并受到高度赞扬。 5.联系全文看,下列对文末司马光一段话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史家的眼光,评价唐太宗能够从善如流,隋炀帝则爱好面谀逢迎。 B.强调“表动则景随”,裴矩由隋入唐后,其品性也由卑下而趋于高尚。 C.借用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的事例,说明君王表率作用的重要性。 D.启示后世君王,治国时应当注意从裴矩的变化过程中吸取经验教训。 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裴矩遂能廷折,不肯面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 C(C选项的“遇”应为“对待”,“遇……尽礼”即“以礼善待”之意。) 2. C(“咸私哂其矫饰焉”中的“焉”是语气词,“犹且从师而问焉”中的“焉”则是代词“之”;A项的“为”皆是表被动的介词;B项的“以”都是表目的的连词;D项的“因”都是连词“于是”的意思。) 3. B(A项中下句只是裴矩强调该罪犯的罪行,C项中上句是裴矩为人乖张之道,D项下句是太宗对裴矩敢于讽谏行为的称赞。) 4. C(C项“裴矩向炀帝献计”错误,原文是炀帝向裴矩询问方略。) 5. B(司马光说“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是强调裴矩的“变”并非其品性有所变化,而是君王的表率作用不一样。亦即强调的是“一方”(“表动”)而非“双方”(“表动”与“影随”)。《资治通鉴》编纂的目的是“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给君王作参考,“资于治道”,因而是站在劝谏君王的角度论事的。) 6.(1)译文:裴矩竟然能够当廷辩驳,不肯当面顺从 (此题得分的关键在于能否看出“廷”和“面”是名词作状语,因此要翻译为“当廷”、“当面”。) (2)译文:国君厌恶听到自己的过错,那么忠诚就会变为佞伪;国君喜爱听到正直的言论,那么佞伪就会变为忠诚。 参考译文: 裴矩字弘大,河东闻喜人,从小就是个孤儿,被伯父抚养长大。成人后,由于博学而很早出名。隋文帝做定州总管,委任他做了个“记室”(即秘书)的官职,非常尊敬他。文帝即位后,又多次升迁担任吏部侍郎。大业初年,西域诸蕃到边塞张掖(郡名,在今甘肃张掖市西北)和中原人做生意,炀帝派裴矩前去监管那里的事务。裴矩就遍访西域一带的风土民情以及险要平坦的山川、望族的年长者、物产服饰,回朝后向炀帝禀报。炀帝非常高兴,每天都拉他坐到御座上,向他咨询西域之事。炀帝驾临东都洛阳,裴矩因少数民族来朝见天子敬献礼物的人很多,就劝告炀帝在天下大力征求奇技,在洛阳演出鱼龙曼延、角觗一类的杂戏,来向戎狄夸耀本国的强盛,整整演了一个月。又让所有的店铺都设立帐篷,摆上酒菜,增派主管官员率领蕃夷来宾与本国人洽谈贸易,所到之处都让店家邀请他们就席,吃饱喝足而去。这些人中有认识裴矩的,私下都讥笑裴矩虚情假意。炀帝则称赞裴矩最忠诚,说:“裴矩非常了解我的心意,凡是他陈奏的事,都是我早有打算,一时间未表达出来,裴矩就告诉我了。如果不是一心为国家着想,谁能像他这样呢?”?裴矩后来跟随炀帝到江都。起义军攻入关内,炀帝向裴矩询问方略,裴矩说:“太原发生兵变,京城地区也不会安宁,在远方发布政令,恐怕会失去时机。只有您尽早回宫,事态才能平息安定。”?裴矩见天下将要大乱,担心会给自身带来祸害,待人总是竭尽礼节,即使是那些小官吏,都能得到他们的欢心。这个时候,炀帝已经是极其昏庸奢侈,裴矩却没有直言规劝,只是在皇上面前讨好献媚罢了。太宗刚即位,致力于整顿奸诈的官吏,倘或听说哪个官署的官吏,有接受贿赂的,就派人用财物去试探他。有个司门令史(小属官)接受了赠送的一匹绢,太宗大怒,将要杀了他,裴矩进谏说:“此人接受了贿赂,确实应该处以重刑。但陛下用财物试探,就施以极刑,这叫陷人以罪,恐怕不合倡导道德齐全礼法的要义。”太宗采纳了裴矩的意见,于是召集百官,对他们说:“裴矩竟然能够当廷辩驳,不肯当面顺从。任何事情都能这样,哪里还要担忧天下不安定呢!”?裴矩贞观元年去世,太宗追封他为绛州刺史,谥号为敬。 司马光说:“古人说得好:国君圣明则臣子正直。裴矩在隋朝是奸佞之人,但到了唐代却变成了忠臣,并不是他的品性发生了什么变化。国君厌恶听到自己的过错,那么忠诚就会变为佞伪;国君喜爱听到正直的言论,那么佞伪就会变为忠诚。这说明国君就像是个标竿,臣子就是它的影子,标竿怎么动影子就会怎样跟随。” 154.徐勣 ??  徐勣字元功,宣州南陵人。举进士,选桂州教授。王师讨交趾,转运使檄勣从军。饷路瘴险,民当役者多避匿,捕得千余人,使者使勣杖之,勣曰:“是固有罪,然皆饥羸病乏,不足胜杖,姑涅臂以戒,亦可已。”使者怒,欲并劾勣,勣力争不变,使者不能夺。舒亶闻其名,将以御史荐,勣悉亶为人,辞不答。通判通州,濒海有捍堤,废不治,岁苦漂溺。勣躬督防卒护筑之,堤成,民赖其利。徽宗立,迁中书舍人,修《神宗史》。时绍圣竟与尚在朝,人怀异意,以沮新政。帝谓勣曰:“朕每听臣僚进对,非诈则谀;惟卿鲠正,朕所倚赖。”诏与蔡京同校《五朝宝训》。勣不肯与京联职,固辞。迁翰林学士。国史久不成,勣言:“《神宗正史》,今更五闰矣,未能成书。盖由元祜、绍圣史臣好恶不同,范祖禹等专主司马光家藏记事,蔡京兄弟纯用王安石《日录》,各为之说,故论议纷然。当时辅相之家,家藏记录,何得无之?臣谓宜尽取用,参订是非,勣成大典。”帝然之,命勣草诏戒史官,俾尽心去取,毋使失实。勣与何执申偕事帝于王邸,蔡京以宫僚之旧,每曲意事二人,勣不少降节。谒归视亲病,或言翰林学士未有出外者,帝曰:“勣谒告归尔,非去朝廷也,奈何轻欲夺之!”大观三年,知太平州。召入觐,极论茶盐法为民病,帝曰:“以用度不足故也。”对曰:“生财有道,理财有义,用财有法。今国用不足,在陛下明诏有司,推讲而力行之耳。”帝曰:“不见卿久,今日乃闻嘉言。”蔡京自钱塘召还,微言撼之曰:“元功遭遇在伯通右,伯通既相矣。” 勣笑曰:“人各有志,吾岂以利禄易之哉?”京惭不能对,勣亦终不复用。以疾卒,年七十九。勣挺挺持正,尤为帝所礼重,而不至大用,时议惜之。 ???????????????????????????????????????????????? (节选自《宋史·徐勣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A.不足胜杖,姑涅臂以戒??????胜:能承受 ? ?B.勣力争不变,使者不能夺????夺:强迫 ? ?C.人怀异意,以沮新政????????沮:阻止 ??D.今更五闰矣,未能成书??????更:经过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 .蔡京以官僚之旧 ??????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B.推讲而力行之耳 ??????? 连衡而斗诸侯?? ?? C.不见卿久,今日乃闻嘉言 ???????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 D.以疾卒,年七十九 ??????? 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 ?3.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徐勣刚直守正的一组是 ?? ①勣力争不变,使者不能夺 ②勣躬督防卒护筑之,堤成,民赖其利???? ?? ③勣恶亶为人,辞不答 ④宜尽取用,参订是非,勒成大典 ?? ⑤勣与何执中偕事帝于王邸 ⑥人各有志,吾岂以利禄易之哉 ?? A.①③⑥???? B.①④⑤???? C.②③④???? D.②⑤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朝廷发兵讨伐交趾时,转运使发布官文,徐勣应命从军。由于运送粮饷的路上瘴气弥漫,崎岖险阻,服役的人大多逃避。徐勣同情他们,为使一千多个被捉来的人免遭杖责而据理力争。 B.徐勣一向关心百姓疾苦。担任通州通判时,曾亲自监督修筑海堤,以免海水泛滥成灾。担任太平州知州时,又曾极力陈述现行茶盐法给百姓带来的苦痛,建议皇帝诏令全国有关官员合理地生财、理财、用财。 C.针对《神宗正史》久未编成的状况,徐勣认为原因在于史臣好恶不同,取材各有偏向,意见难以一致,所以应广泛搜集资料,明辨是非,才能修成符合史实的国史。他的见解和主张得到皇帝肯定。 D.皇帝曾命令徐勣与蔡京同校《五朝宝训》,徐勣一再推辞,不肯与蔡京共事。后来在徐勣回乡看望生病的亲人时,蔡京便以翰林学士没有擅离朝廷的先例为由提出异议,但皇帝并不同意蔡京的看法。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每曲意事二人,勣不少降节。 ??? ?译文:?????????????????????????????????????????????????????? (2)人各有志,吾岂以利禄易之哉? ??? ?译文:?????????????????????????????????????????????????????? (3)尤为帝所礼重,而不至大用,时议惜之。 ??? ?译文:???????????????????????????????????????????????????????? 参考答案: 1.B夺:强行改变(他的主张)   2. A(A定语后置标志;取消句子独立性。B并列连词。C才。D因为)   3. A(用排除法)   4. D(文中“或”为“有人”意,并非蔡京)   5.(1)常常违心地奉承二人,徐勣并没有稍稍降低自己的品节。   (2)各人有各人的志向,我哪能因为利禄改变它呢? (3)特别受皇帝礼遇器重,但没有得到重用,当时的议论为此感到惋惜。 参考译文: 徐勣字元功,是宣州南陵人。被举荐为进士,被选举(选拔举荐)为桂州教授。朝廷的军队讨伐交趾(今越南),转运使发文征召徐勣从军。运军饷的道路凶险瘴气弥漫,服役的百姓大多躲避藏匿,(官府)捕获一千多人,使者命徐勣杖打百姓,徐勣说:“这些人的确有罪,但都是些饥饿瘦弱困乏之人,不能承受杖打,姑且染黑臂膀以示警戒,这样做就可以了。”使者发怒,想要连同徐勣弹劾,徐勣据理力争,秉持自己的主张,使者不能强行改变。舒亶听说他的名声,将举荐他为御史,徐勣不齿他的为人,拒绝不回应。徐勣担任通州通判,海边有防护大堤,废弃未曾整治,每年海水泛滥成灾,百姓以此为苦。徐勣亲自督促防卒防护筑修,堤成,百姓依赖(享用)徐勣的功勣好处。徽宗即位,升迁为中书舍人,修订《神宗史》。当时绍圣年间结党结盟(与:交好)的现象在朝中还存在,人怀贰心,来阻挠新政。帝对徐勣说:“我每次听百官进谏回答,不是欺诈就是谄媚,只有你是骨鲠之臣,是我所倚赖的。”诏令与蔡京共同校订《五朝宝训》。徐勣不愿与京供事,坚决拒绝。迁任翰林学士。国史长时间未能修成,勣说:“编修《神宗正史》,已经历14年了(5年?20年?望指正)。未能成书。这是因为元佑\绍圣年间的史臣好恶不同,范祖禹等专门主管依靠司马光的家藏记事,蔡京兄弟纯乎采用王安石的《日录》,各自著述,所以评议一片杂乱。当时辅相之家,家藏记录,哪一家能没有呢?我认为应该全部取用,参验修订是非,集成大典。”帝认为言之有理,命徐勣起草诏书警戒史官,使他们尽心选取剔除,不要使史书失实。徐勣与何执申一起在宫中随侍皇上,蔡京用皇上旧宫僚的身份,常常曲意逢迎两人,徐勣未曾稍稍降低节操(少:太后之色少解《触龙说赵太后》)。请求归省看望生病的亲人,有人进言说翰林学士未有出京的,帝说:“勣请求谒告归省罢了,不是离开朝廷,(你们)怎么想要轻易改变他的诉求。”大观三年,为太平州知州。应召觐见,极力阐述茶盐法已成为百姓苦痛,帝说:“因为财政用度不足,(所以推行茶盐法)。”勣回答道:“生财有道,理财有义,用财有法。现在国库空虚,只要陛下明确诏令有关部门,研究商议,勉力行事就可解决。”帝说:“长时间没见你,今日一见才听到美芹之献。”蔡京从钱塘应诏回京,用隐晦的言辞打动徐勣,说:“您的功勣在伯通(何执中,字伯通,与蔡并为左右相)之上,伯通已经位居相位。”勣笑道:“人各自有自己的志趣,我怎么能因为利禄而改变呢?”京惭愧不能对答,勣也始终未被重用。因病辞世,年79岁。勣正直公正,尤其被皇上礼遇推崇,却未被重用,当时的议论为他感到惋惜。 155.王罴 王罴字熊罴,京兆霸城人。罴质直木强,处物平当,州闾敬惮之。魏太和中,除殿中将军,稍迁雍州别驾,清廉疾恶,励精公事。后以军功封定阳子,除荆州刺史。粱复遣曹义宗围荆州,堰水灌城,不没者数版。时既内外多虞,未遑救援,乃遗罴铁券①,云城全当授本州刺史。城中粮尽,罴乃煮粥与将士均分食之。每出战,常不擐甲胄,大呼告天日:“荆州城,孝文皇帝所置。天若不佑国家,使箭中王罴额;不尔,王罴须破贼。”屡经战阵,亦不被伤。神武遣韩轨、司马子如从河东宵济袭罴,罴不觉。比晓,轨众已乘梯入城。罴尚卧未起,闻阁外汹汹有声,便袒身露髻徒跣,持一白棒,大呼而出,谓曰:“老罴当道卧,貉子那得过!”敌见,惊退。逐至东门,左右稍集,合战破之。轨遂投城遁走。文帝闻而壮之。时关中大饥,征税人间谷食,以供军费。或隐匿者,令递相告,多被篣捶,以是人有逃散。唯罴信著于人人莫有隐者,得粟不少诸州,而无怨讟。文帝以华州冲要,遣使劳罴,令加守备。及神武至城下,谓罴曰:“何不早降?”罴乃大呼曰:“此城是王罴家,死生在此,欲死者来!”神武不敢攻。罴性俭率,不事边幅。尝有台使③至,罴为设食,使乃裂去薄饼缘。罴曰:“耕种收获,其功已深,舂爨造成,用力不少,尔之选择,当是未饥。”命左右撤去之。使者愕然大惭。又客与罴食瓜,客削瓜皮,侵肉稍厚,罴意嫌之。及瓜皮落地,乃引手就地取而食之。客甚愧色。性又严急,尝有吏挟私陈事者,罴不暇命捶扑,乃手自取靴履,持以击之。每至享会,自秤量酒肉,分给将士。时人尚其均平,嗤其鄙碎,罴举动率情,不为巧诈,凡所经处,虽无当时功迹,咸去乃见思。(节选自《北史·王罴列传》) [注)①铁券:古代皇帝颁赐功臣授以世代享受某种特权的凭证。②讟:怨恨。③台使:六朝时推朝廷使者。 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轨遂投城遁走              投:投奔 B.神武遣韩轨、司马子如从河东宵济袭罴   济:渡河 C.时既内外多虞,未遑救援         虞:忧虑,忧患 D.时人尚其均平,嗤其鄙碎         尚:崇尚,推祟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伺的一组是 ( ) A. 咸去乃见思    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 B. 罴乃煮粥与将士均分食之    相如闻。不肯与会 C. 罴为没食    如姬为公子泣,公子使客斩其仇头 D. 天若不佑国家,使箭中王罴额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3.以下语句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王罴“举动率情,不为巧诈”的一组是 ( ) ①死生在此,欲死者来 ②便袒身露髻徒跣 ③乃手自取靴履,持以击之 ④每至享会,自秤量酒肉,分给将士 ⑤尔之选择,当是未饥 ⑥及瓜皮落地,乃引手就地取而食之 A.①③⑤ B.②③④ C.②④⑥ D.③⑤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罴为官清廉,办事公允。当荆州被围,城中粮尽时,他和将士平均分食煮好的粥。 每逢宴会,他亲自称量酒肉,分给将士。 B.王罴虽是性情中人,却为人小气。他请台使吃饭时,竟因对方撕去薄饼边儿而撤去食 物;还曾因客人削的瓜皮太厚,而使客人下不来台。 C.王罴性格质朴正直,倔强急躁,别人总是对他又敬又怕。曾有下属挟带私心跟他谈事,他勃然大怒,拿起靴子来击打对方。 D.王罴作战勇猛;出战时经常不穿铠甲,不戴头盔;面对敌人的偷袭,他英勇杀敌;镇守华州时,他竟欲与神武帝拼命。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乃遗罴铁券,云城全当授本州刺史。 (2)唯罴信著于人,莫有隐者,得粟不少诸州。 参考答案: 1.A(投:应为“丢弃,舍弃”之义) 2.C(前者为介词,“替,给”,后者为介词“对,向”;A项两者都为副词“才” B项都为介词“和,同”;D项都是“假如”的意思) 3. D(①②是说王罴励精公事,勇敢而又忠于国家) 4. B(文中没说王罴“为人小气” 他请台使吃饭时,因对方撕去薄饼边儿而撤去食物,是他“性俭率,举动率情”的表现。) 5.(1)于是就颁赐给王罴铁券,说只要荆州城完整就一定授予本州刺史一职。 (译出大意给1分;“遗”译为表示“给予”一类的意思,给1分;“全”译为表示“完整”、“保全”一类的意思,给1分。) (2)只有王罴能取信于民,所以没有隐匿的人,他征收的粮食不比各州少。(译出大意给1分;“信著于人”译为“取信于民”或“在百姓中享有信誉信誉卓著”等,给1分;“不少诸州”译出比较关系,给1分。) 参考译文: 王罴字熊罴,是京兆霸城人。王罴刚直倔强,处事公平,州郡人对他又敬又怕。魏太和年间,被任命为殿中将军,不久升为雍州别驾,他为人清正廉洁,疾恶如仇,勤于公事。后来因为军功被封为定阳子,任命他做荆州刺史。梁国又派曹义宗围攻荆州,蓄水灌城,大水距城头只有几块墙板的距离。当时内外多事,没有余暇救援,于是授给王罴铁券,说如果能保全城池,则当授他为该州刺史。城中粮尽,王罴煮粥,与将士们均分而食。每次出战,不曾穿盔戴甲,对天大呼道:“荆州城为孝文皇帝设置。上天如果不保佑国家,就让贼箭射中我的头,否则,王罴 必将破贼。屡次作战,也不曾受伤。齐神武帝派韩轨、司马子如从黄河东岸乘夜渡河,偷袭王罴,王罴没有发觉。等到天亮,韩轨的将士已经登梯入城。王罴还没有起床,听见门外闹哄哄的,便光着身子,露着头发,光着脚,抄起一根木棒,大呼而出,说道:“老罴当道卧,貉子怎能过!” 敌人见了,惊慌后退 。王罴追到东门,部下也有一些人赶到,合力击败敌军。韩轨的将士只得弃城逃跑。文帝听说后,赞许王罴豪壮。当时关中饥荒严重,征调民间粮食,以供军用。有隐藏者,命令互相告发,很多人遭受拷打,也有人因此逃散。只有王罴向来计信用,辖境中无人隐藏粮食,征得的粮食也不比别的州少,而且没有怨言。文帝认为华州是险要之地,派使者犒劳王罴,让他严加守备。等到齐神武兵临城下,对王罴说:“为什么不及早投降?”王罴大呼道:“此城就是我王罴的家,生死在此,想死的过来!”齐神武不敢进攻。王罴 为人俭朴直率,不修边幅。有一次,朝廷派来一位使者,王罴为他设下饭肴。使者竟然把薄饼的边缘撕去。王罴说:“耕种收获,已经不易,去壳加火,费力不少,你这种做法,恐怕是不饿。”命令随从将饭肴撤走。使者大惊,十分惭愧。又一次,一位客人与王罴吃瓜,客人把瓜皮削得很厚,王罴不高兴。等到瓜皮落到地上,王罴就从地上拣起来吃。客人神色很惭愧。他为人又严厉急躁,曾经有一名小吏挟私愤报告事情,王罴来不及下令拷打,竟拿起自己的靴子去打他。每次宴会,王罴都亲自称量酒肉,分给将士。当时的人推崇他为人平均,嘲笑他为事琐碎。王罴的举止出自真情,不做巧诈之事,凡是他所任过职的地方,虽然在当时没有什么功迹,在他离任后却都思念他。 156.桑怿 桑怿,开封雍丘人。举进士,再不中,去游汝颍间,得龙城废田数顷,退而力耕。岁凶,汝旁诸县多盗。怿白令:“愿往来里中察奸民。”因召里中少年,戒曰:“盗不可为也!吾在此,不汝容也!”少年皆诺。里老父子死未敛,盗夜脱其衣。里老父怯,无他子,不敢告县,裸其尸,不能葬。怿闻而悲之,然疑少年王生者。夜入其家,探其箧,不使之知觉。明日遇之,问曰:“尔诺我不为盗矣,今又盗里父子尸者,非尔邪?”少年色动,即推仆地缚之。授郏城尉。天圣中,移渑池尉。岁余,改授永安县巡检。枢密吏谓曰:“与我银,为君致阁职”。怿曰:“用赂得官,非我欲,况贫无银!有,固不可也。”吏怒。怿不甚知书,然其所为皆合道理,多此类。始居雍丘,遭大水,有粟二廪,将以舟载之,见民走避溺者,遂弃其粟,以舟载之。见民荒岁,聚其里人饲之,粟尽乃止。怿善剑及铁简,力过数人,而有谋略。遇人常畏,若不自足。其为人不甚长大,亦自修为威仪,言语如不出其口。卒然遇人,不知其健且勇也。庐陵欧阳修曰:“勇力,人所有,而能知用其勇者少矣。若怿,可谓义勇之士。其学问不深而能者,盖天性也。余固喜传人事,尤爱司马迁善传,而其所书皆伟烈奇节士,喜读之,欲学其作,而怪今人如迁所书者何少也!乃疑迁特雄文善壮其说,而古人未必然也。及得桑怿事,乃知古之人有然焉,迁书不诬也,如今人固有而但不尽知也。? ?(《欧阳文忠公集·桑怿传》) 1.对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岁凶,汝旁诸县多盗。????????????????????? 凶:不吉利 B.怿白令:“愿往来里中察奸民。”????????????白:禀告 C.戒曰:“……不汝容也!”少年皆诺。????????诺:答应 D.夜入其家,探其箧,不使之知觉。????????????箧:小箱子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得龙城废田数顷,退而力耕。 尽心力而为之,必有后灾 B.因召里中少年,戒曰?????? 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 C.与我银,为君致阁职??????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D.遂弃其粟,以舟载之。 以此知之,故欲往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桑怿仗义助人的一组是? ( ) ①怿白令:“愿往来里中察奸民。” ②探其箧,不使之知觉。 ③少年色动,即推仆地缚之。 ④用赂得官,非我欲,况贫无银! ⑤见民走避溺者,遂弃其粟,以舟载之。 ⑥聚其里人饲之,粟尽乃止。 A.①③⑤ B.①⑤⑥? C.②③⑥ D.②④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桑怿有武力有谋略,为保护乡里安全,他主动要求监察奸民。里父之子被盗尸,他十分同情,在探明情况之后,次日即奋力抓获案犯。 B.桑怿两次举进士均未中,学问不深行事却合乎情理。枢密吏以“致阁职”向他索贿,他义正辞严地表示,即便有钱也绝不靠贿赂得官。 C.桑怿是一名义勇之士,好仗义助人,但外表的柔弱却与内心的刚强形成鲜明对比,他耻于见人,不够自信,又拙于言辞,令人难以置信。 D.欧阳修高度评价了桑怿,认为他是少数几个懂得应当将勇力用于何处的人,值得广为传颂,并把他视同为司马迁笔下的伟烈奇节士。 5.把文言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乃疑迁特雄文善壮其说,而古人未必然也。及得桑怿事,乃知古之人有然焉,迁书不诬也,如今人固有而但不尽知也。 译文: 参考答案: 1.A.本题重点考查文言实词在上下文语境中应选取的义项的判断能力,四个选项实词均为单音节词语。A“岁”在文中是“年成”“年景”“收成”的意思,“凶”在文中是“庄稼收成不好”的意思;其余三项均符合语境义。 2.D.本题重点考查常见文言虚词在语境中的含义与用法。A中的“而”连接两个动作,表示承接,可以不译;B中的“因”都是连词,可译为“于是,就”;C中的“为”都是介词,可译为“替,给”;D中“以舟载之”中的“以”是介词,可译为“用”,“以此知之”中的“以”是介词,可译为“凭借”。 3.B.①是仗义止盗,B②③是说明桑怿对少年王生的试探与捉拿技巧;④说明桑怿正直清廉;⑤⑥是他助人的具体行动。 4.C.本题重点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对原文内容转述语言正误判断的能力。ABD三项在原文中能找到相应的信息,C中“耻于见人,不够自信” 的说法是没有依据的。 5.于是怀疑司马迁只是文笔雄健,在叙事中善于渲染,而古人不一定就是这样。等到了解到桑怿的事迹,才知道古时的人也有这样的情况,司马迁的书并没有说假话,知道今人中本来就有,只是未能全都知晓而已。 参考译文: 桑怿是开封雍丘人。考进士,两次没有考中,离家到汝颍一带游学,得到龙城几顷废田,回来后竭力耕种。年成不好,汝颍旁边众县盗贼很多。桑怿向县令说:“我愿意往来其中察访不法之徒。”于是召见乡间少年,告诫他们说:“偷盗不可做!我在这儿,不容许你们(偷盗)!”少年们都答应了。乡里有一个老人儿子死了还未装殓,盗贼在夜里盗走了他的衣服。老人害怕,没其他孩子,不敢上告,裸露着儿子的尸体,不能安葬。桑怿听说后很同情他,可是他怀疑是姓王的少年所为。夜里潜入他家,探摸他的箱子,没让王生发觉。第二天遇到他,问道:“你答应我不偷盗,现在又偷盗乡里老人的尸衣,不是你吗?”王生很震惊,(桑怿)就将王生推倒在地捆绑起来。(桑怿)后来被授予郏城尉。天圣年间,该任渑池县尉。一年多,又该任永安县巡检。枢密史对他说:“给我银子,我为你谋个内阁职务。” 桑怿说:“用贿赂获得官职,非出我心,何况我贫穷无银。即使有,本来也不能那样做。” 枢密史很愤怒。桑怿学问不深,行事却合乎情理,事迹大多如此类。 (桑怿)当初居住在雍丘时,遭遇大水,有两米仓的粮食,将用船运送。发现那些逃难躲水患的百姓,就抛弃了粮食,用船载让百姓。看到百姓年成不好,会聚乡里供养他们,直到粮食没有了才停止。桑怿擅长使剑和铁简,力量可抵过几个人,并且很有谋略。遇人时常表现的畏怯,好象力量不够。他为人不很高大,也很注重在威仪方面修养,言语好象言不由衷。猛然与他相遇,不知他身形矫健并且勇武。庐陵欧阳修说:“勇力是人都所有的,可是能真正运用其勇力的太少了。像桑怿,可谓是义勇之士。他的学问不深却能做到,可能是天性。我本来就乐于为人作传记事,尤其喜欢司马迁善于作传,可是他所书写的都是伟烈奇节之士,喜欢读书,想学习他的作法,奇怪现今之人像司马迁那样作史的人太少了!” 于是怀疑司马迁只是文笔雄健,在叙事中善于渲染,而古人不一定就是这样。 等到了解到桑怿的事迹,才知道古时的人也有这样的情况,司马迁的书并没有说假话,知道今人中本来就有,只是未能全都知晓而已。 157.疏广 疏广字仲翁,东海兰陵人也。少好学,明《春秋,家居教授,学者自远方至。地节三年,立皇太子,选广为少傅,数月,徙为太傅。广兄子受,好札恭谨,敏而有辞。宣帝幸大子宫,受迎谒应对,上甚欢悦,顷之,拜受为少傅。太子每朝,太傅在前,少傅在后,父子并为师傅,朝廷以为荣。在位五岁,皇太子年十二,通《论语》、孝经。广谓受曰:“吾闻‘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功遂身退,天之道’也。今仕至二千石,宦成名立,如此不去,惧有后悔,岂如父子归老故乡,以寿命终,不亦善乎?”广遂上疏乞骸骨,上以其年笃老,皆许之。广既归乡里,日令家供具设酒食,请族人故旧宾客,与相娱乐。数问其家金余尚有几所,趣卖以供具。居岁余,广子孙窃谓其昆弟老人广所爱信者曰:“子孙冀及君时颇立产业基DL,今日饮食费且尽,宜从丈人所,劝说君买田宅。”老人即以闲暇时为广言此计,广曰:“吾岂老悖不念子孙哉?顾自有旧田庐,令子孙勤力其中,足以供衣食,与凡人齐。今复增益之以为赢余,但教子孙怠惰耳。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且夫富者,众人之怨也;吾既亡以教化子孙,不欲益其过而生怨。又此金者,圣主所以惠养老臣也,故乐与乡党宗族共飨其赐,以尽吾余日,不亦可乎!”于是族人悦服。以寿终。 节选自《汉书·疏广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选广为少傅,数月,徙为太傅。 徙:调职。 B.广兄子受,好礼恭谨,敏而有辞。  敏:敏感。 ??  C.宣帝幸太子宫,受迎谒应对。    谒:进见。 ??  D.广子孙窃谓其昆弟老人广所爱信者。 窃:暗中。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顷之,拜受为少傅。   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  B.广遂上疏乞骸骨。    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而死。 ??  C.上以其年笃老,皆许之。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  D.今日饮食费且尽。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疏广对子孙教化有方的一组是 ( ) ??  ①吾岂老悖不念子孙哉?       ②自有旧田庐,令子孙勤力其中。 ??  ③增益之以为赢余,但教子孙怠惰耳。④且夫富者,众人之怨也。 ??  ⑤不欲益其过而生怨。        ⑥乐与乡党宗族共飨其赐。 A.①③⑥ B.①④⑤ C.②③⑤ D.②④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A.疏广自幼勤奋好学,深明《春秋》,远方之人也来向他问学。其兄之子疏受谦恭谨慎而有口才。叔侄二人并为皇太子师傅,朝廷引以为荣。 ??  B.皇太子初学有成后,疏广心怀知足常乐、功成身退的想法,要求归老故乡,虽然中途曾经后悔,但最终还是提交了辞呈,并获得皇上的应允。 ??  C.疏广认为自己的金钱为朝廷所赐,应当自己用来颐养天年,因而回归故里之后,并未打算要将钱财留给子孙,每日均请亲朋故友宴饮娱乐。 ??  D.疏广的子孙见饮食费用甚巨,就请人劝疏广多置田宅。疏广表示财产只能使子孙怠情罢了,应当让他们自食其力,过与平常人相同的生活。 5.把第三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 2.此金者,圣主所以惠养老臣也,故乐与乡党宗族共飨其赐。 ?? 参考答案: 1. B。本题重点考查文言实词在上下文语境中应选取的义项的判断能力,四个选项实词均为单音节词语。ACD中的义项解释符合语境,B中“敏”的语境含义应该是“迅速,敏捷”,引申为“聪明、机智”的意思;解释为“敏感”显然错误。 2.B。本题重点考查常见文言虚词在语境中的含义与用法。A中“之”均为助词,调剂音节,可以不译;C中的“以”都是介词,可解释为“因为”,表示原由;D中的“且”都是副词,可译为“将要”,表示时态; B中“广遂上疏乞骸骨”中的“遂”是连词,可解释为“于是,就”,表示承接,“遂自投汨罗而死”中的“遂”是副词,可译为“最终”,表示结果。 3.C.本题重点考查筛选信息得能力。其中①④⑥是疏广回答昆弟老人劝告的话语,分别说明自己也疼爱子孙,富有往往导致众人的仇怨,乐于拿圣主的赏赐“与乡党宗族共飨”,这些并非是对子孙教化有方的体现;②③⑤都是直接表明其对子孙教化方面的言行。 4.B.B项中“虽然中途曾经后悔”可能是对原文“如此不去,惧有后悔”的误解,原文的含义是说“如果不趁此机会离开官场,恐怕以后悔恨”。其余各项与原文意思吻合。 5.(1)有才德的人如果钱财多,就会削弱他的志向;愚笨的人如果钱财多,就会增多他的过失。 (2)这些金钱,是圣明的君主赐给我养老的,所以很乐意与宗族同乡共同享受他的恩赐。 参考译文: 疏广字仲翁,是东海兰陵人。年轻时好学,精通《春秋》,在家教授学业,求学的人从远方前来请教。地节三年时,皇上立皇太子,疏广被铨选为少傅,几个月后,升迁为太傅。其兄之子疏受谦恭谨慎而有口才。宣帝驾临太子宫时,疏受前往迎接拜见应对(宣帝),宣帝非常高兴,不久,疏受被授为少傅之职。太子每次临朝时,太傅(疏广)在前,少傅(疏受)在后,叔侄二人并为皇太子师傅,朝廷引以为荣。在位五年,皇太子年十二时,精通《论语》、孝经。疏广对疏受说:“我听说‘人知足常乐就不会受辱,知道止退就不会有祸患’,‘功成而身退,是自然的道理’。现在官位已到二千石,宦成名立,如果不趁机离去,恐怕以后后悔,还不如爷俩告老回故乡,颐养天年,不很好吗!’” 疏广就上奏章请求告老还乡,皇上因为他的确年老,都答应了。回到乡里之后,每天让家里提供酒食,宴请族人故旧宾客们,与他们娱乐。多次问自己家里金银还剩余多少,催促卖掉金银供养酒食。过了一年多,他的子孙们私下里对疏广所喜爱信任的同族年长者说:“子孙们都希望在父君活着时多建立产业基址,现在每天的饮食费用快要花费(资产),请您到父君那儿,劝说他买些田宅。” 老人就在闲暇时向疏广说了这个打算,疏广回答说:“我难道老糊涂不顾念子孙吗?只是因为原有旧田产房屋,假如子孙尽心尽力,足以衣食无忧,与普通百姓一样。如今再增加家产作为赢余,只不过教子孙们懈怠懒惰罢了。有才德的人如果钱财多,就会削弱他的志向;愚笨的人如果钱财多,就会增多他的过失。况且富有往往导致众人的仇怨;我既没有什么来教化子孙,更不想增加他们的过失因而产生怨恨。还有,这些金钱,是圣明的君主赐给我养老的,所以很乐意与宗族同乡共同享受他的恩赐。这样度过我的晚年,不可以吗!”于是族人心悦诚服。(疏广)最后因年老寿终。 158.辛公义 辛公义,陇西狄道人也。公义早孤,为母氏所养,亲授书传。周天和中,选良家子任太学生,以勤苦著称。武帝时,召入露门学①,令受道义。每月集御前令与大儒讲论,数被嗟异,时辈慕之。 从军平陈,以功除岷州刺史。土俗畏病,若一人有疾,即合家避之,父子夫妻不相看养,孝义道绝,由是病者多死。公义患之,欲变其俗。因分遣官人巡检部内,凡有疾病,皆以床舆来,安置厅事②。暑月疫时,病人或至数百,厅廊悉满。公义亲设一榻,独坐其间,终日连夕,对之理事。所得秩俸,尽用市药,为迎医疗之,躬劝其饮食,于是悉差,方召其亲戚而谕之曰:“死生由命,不关相着。前汝弃之,所以死耳。今我聚病者,坐卧其间,若言相染,那得不死,病儿复差!汝等勿复信之。”诸病家于孙惭谢而去。后人有遇病者,争就使君,其家无亲属,因留养之。始相慈爱,此风遂革;合境之内呼为慈母。 后迁牟州刺史,下车,先至狱中,因露坐牢侧,亲自验问。十余日间,决断咸尽,方还大厅。受领新讼,皆不立文案,遣当直佐僚一人,侧坐讯问。事若不尽,应须禁者,公义即宿厅事,终不还闾。人或谏之曰:“此事有程,使君何自苦也!”—答曰:“刺史无德可以导人,尚令百姓系于囹圄,岂有禁人在狱而心自安乎?”罪人闻之,咸自款服。后有欲诤讼者,其乡闾父老遽相晓曰:“此盖小事,何忍勤劳使君。”讼者多两让而止。《隋书.循吏传》 注:①露门学:古代学校名称。 ②厅事:官府办公的地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数被嗟异 数:多次 B.以功除岷州刺史 除:授予官职 C.尽用市药 市:买 D.讼者多两让而止 两:再次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为母氏所养 A.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若一人有疾,即合家避之 B. 若人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 因留养之 C.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岂有禁人在狱而心自安乎 D. 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 3.下列各句括号中补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母氏)亲授书传 B.(辛公义)以勤苦著称 C.(遇病者)争就使君 D.(辛公义)侧坐讯问 4.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直接写辛公义勤政爱民的一组是 ( ) ①以勤苦著称 ②公义患之,欲变其俗 ③所得秩律,尽用市药 ④其家无亲属,因留养之 ⑤因霹坐牢侧,亲自验问 ⑥罪人闻之,咸自款服 A.①②④ B.③④⑤ C.④⑤⑥ D.①②③ 5.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辛公义早年即失去了父亲,却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B.辛公义用实际行动改变了岷州亲属有病不加照料的不良风气。 C.辛公义到牟州后十多天就使牟州的监狱中不再有积压的案子。 D.辛公义的行为使牟州的罪人受到感动,诚心服罪,不再打官司。 6.将下面文言文中画线的部分用斜线断句。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于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平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也 ①马 无 故 亡 而 入 胡 人 皆 吊 之 ②其 马 将 胡 骏 马 而 归 人 皆 贺 之 ③家 富 良 马 其 子 好 骑 堕 而 折 其 髀 ④丁 壮 者 引 弦 而 战 近 塞 之 人 死 者 十 九 ⑤故 福 之 为 祸 祸 之 为 福 化 不 可 极 深 不 可 测 也 参考答案: 1.D 。本题重点考查文言实词在上下文语境中应选取的义项的判断能力,四个选项实词均为单音节词语。A中的“数”在文中是副词,解释正确;B中的“除”在文中是科官制度用语,意思是“任命、授职”,解释正确;C项中“市”意思是“购买”;D中的“两”的含义可能学生并没有在课内学过,但其含义是“相互”,表示双方施行或遭受同一行为。 2.A 。本题重点考查常见文言虚词在语境中的含义与用法。A中①②的“为”,都表示被动,介词,可以译为“被”;B①中的“若”是连词,可译为“假若,如果”,②中的“若”是代词,可译为“你”;C①中的“因” 是连词,可译为“就”, ②中的“因”是介词,可译为“由”;D中的“乎”虽然都是语气助词,但①中的“乎”,表示反问语气,②中的“乎”中表示揣测语气,相当于“吧”,用法类似,意义不同。 3.D 。本题考查对文句语意的理解,首先要补充省略成分,使文意贯通,根据原文判断省略的应该是前面的“当直佐僚”,辛公义身为“牟州刺史”是主审,是不会“侧坐讯问”的。其余正确。 4.B。①是其“任太学生”,并非属于“勤政爱民”方面;②是针对“父子夫妻不相看养,孝义道绝,由是病者多死”的风俗,辛公义的想法,不是直接写辛公义勤政爱民的;③强调其爱民,④⑤说明桑怿正直清廉;⑥是他助人的具体行动。 5.D。这里的转述有误。原文“罪人闻之,咸自款服。后有欲诤讼者,其乡闾父老遽相晓曰:“此盖小事,何忍勤劳使君。”讼者多两让而止。”这里显然是将几件事情杂糅在一起了。 6.① 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 ② 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 ③ 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 ④ 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 ⑤ 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也 全文标点: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胡中,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马良,其子好骑,堕而折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控弦而战,塞上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也。(《淮南子·人间训》) 参考译文: 靠近边界上的人里有个很会占卜的,他的马无缘无故地逃跑进入胡人的领地去了,别人都来慰问他。他的父亲说:“这件事怎么就不能变成福呢?”过了几个月,他的马带着胡人的好马回来了,别人来向他道贺。他的父亲说:“这件事怎么就不能变成灾祸呢?”家里有很多马,他的儿子喜欢骑马,从马上摔下来,摔断了他的胯骨,别人者来慰问他。他的父亲说:“这件事怎么说不能变成福呢?”过了一年,胡人大规模地侵入边界,成年的男人都拿起弓来去打仗。靠近边界上的人,死掉的有十分之九,只有这个摔断胯骨的儿子因为瘸了的缘故,父亲跟儿子能平安地生活在一块儿。所以福变成祸,祸变成福,变化得没法子研究到底,深得没法子测量啊。 159.初 初,左台大夫、同凤阁鸾台三品魏元忠为洛州长史,张易之奴暴乱都市,元忠杖杀之。及为相,太后召易之弟岐州刺史昌期,欲以为雍州长史。对仗①,问宰相曰:“谁堪雍州者?”元忠对曰:“今之朝臣无以易薛季昶。”太后曰:“季昶久任京府,朕欲剔除一官。昌期何如?”诸相皆曰:“陛下得人矣。”元忠独曰:“昌期不堪。”太后问其故。元忠曰:“昌期少年,不闲吏事,曏②岐州,户口逃亡且尽。雍州帝京,事任繁剧。不若季昶强干习事。”太后默然而止。元忠又尝面奏:“臣自先帝以来蒙被恩渥,今承乏③宰相,不能尽忠死节,使小人在侧,臣之罪也。”太后不悦。由是诸张深怨之。会太后不豫,张昌宗恐太后一日晏驾,为元忠所诛,乃谮元忠与戬④私议云:“太后老矣,不若挟太子为久长。”太后怒,下元忠、戬狱,将使与昌宗廷辨之。昌宗密引凤阁舍人张说,赂以美官,使证元忠。说许之。太后召说。说将入,凤阁舍人南和宋璟壕谓说曰:“名义至重,鬼神难欺,不可党邪陷正以求苟免。若获罪流窜,其荣多矣。若事有不测,璟壕当叩阁力争,与子同死。努力为之,万代瞻仰,在此举也。”及入,太后问之,说未对。元忠惧,谓说曰:“张说欲与昌宗共罗织魏元忠邪?”说叱之曰:“元忠为宰相,何乃效委巷小人之言!”昌宗从旁迫趣说,使速言。说曰:“陛下视之,在陛下前犹逼臣如是,况在外乎!臣今对广朝,不敢不以实对。臣实不闻元忠有是言,但昌宗逼臣使诬证之耳。且臣岂不知今日附昌宗立取台衡⑤,附元忠立致族灭.但臣畏元忠冤魂,不敢诬之耳。”他日,更引问,说对如前。 (录自《资治通鉴·唐纪》,有删略) 注:①对仗:当廷奏事。②曏:从前。③承乏:充任(谦辞)。④戬:高戬,时任司礼丞。 ⑤台衡:指宰相。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张易之奴暴乱都市 暴乱:发动叛乱。 B.朕欲剔除一官 除:革除。 C.昌期少年,不闲吏事 闲:空闲。 D.昌宗从旁迫趣说 趣:催促。 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欲以为雍州长史 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 B.户口逃亡且尽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C.乃谮元忠与戬私议云 勾践既许之,乃致其众而誓之 D.使小人在侧,臣之罪也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魏元忠与张氏兄弟相互斗争的一组是 ①张易之奴暴乱都市,元忠杖杀之 ②今承乏宰相,不能尽忠死节,使小人在侧,臣之罪也 ③将使与昌宗廷辨之 ④昌宗密引凤阁舍人张说,赂以美宫,使证元忠 ⑤若获罪流窜,其荣多矣 ⑥元忠为宰相,何乃效委巷小人之言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③⑤⑥ D.②⑤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元忠曾杖杀张易之的家奴,又曾阻止张易之的弟弟为雍州长史,二张因此恨之入骨。 B.太后生病,张昌宗担心太后一旦去世,失去靠山,被魏元忠诛戮,因而设计陷害元忠。 C.凤阁舍人宋璟劝免张说伸张正义,不为邪恶势力所屈服,即便因此获罪,也是光荣的。 D.张说起先阿附张昌宗,参与了对魏忠元的陷害;后来由于宋璟的劝导,转变了立场,没有按张昌宗的意思加害元忠。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之朝臣无以易薛季昶。 译文: 。 (2)不可党邪陷正以求苟免。 译文: 。 (3)附元忠立致族灭。 译文: 。 参考答案: 1. D 。 趣,cù,通“促”,催促 A暴乱:欺凌扰乱 B除:任命,授予官职 C闲:熟习本题考查古诗文阅读中对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理解能力,能力层级B 2.C 乃,副词,“于是”。 A 欲以为雍州长史 用……作为,是“以(之)为”的省略 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 认为 B 户口逃亡且尽 副词,将要,快要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连词,尚且,还 D 使小人在侧,臣之罪也 句末语气词,表示判断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句中语气词,表示语气的停顿,以引起下文 本题考查古诗文阅读中对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的理解能力,能力层级B 3.B 。是太后的行为; 是宋璟劝说张说的话;是张说对魏元忠说的话由此可以排除A、C、D三项。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的形象的鉴赏能力,能力层级E 4.D 原文中并没有“参与了对魏元忠的陷害”的意思。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要点的归纳能力记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级C 5.(1)如今的朝臣当中,没有人能够取代薛季昶。(此题关键在于“易”的理解,此处有“代替”、“取代”的意思。) (2)不能用阿附邪恶、陷害忠正的手段达到免祸的目的。(此题应注意“党”、“以”及“苟免”的理解,“党”做名词时,有“集团”的意思,这里应做动词,结合句意可以理解为“阿附”;“以”是表目的的连词;“苟”有“苟且”的意思,翻译时为避免生硬可以不翻译出来;“免”结合上下文可知是指“免除(灾祸)”的意思。) (3)站在元忠一边会立即招致灭族之祸。(此题应注意“附”、“致”及“族灭”的翻译。) 参考译文: 起初,左台大夫、同凤阁鸾台三品魏元忠担任洛州长史,张易之的家奴在市上扰乱行暴,魏元忠杖杀他的家奴。等到魏元忠做了宰相后,太后召张易之的弟弟岐州刺史张昌期,想任命他担任雍州长史。在朝廷议事时,太后问宰相说:“谁能胜任雍州长史?”魏元忠回答说:“如今的朝臣当中,没有人能够取代薛季昶。”太后说:“薛秀昶长期在京府任职,我想量外授予他一个官职,张昌期怎么样?”其他宰相都说:“皇上选对了人啊!”唯独魏元忠说:“张昌期不能胜任雍州长史。”太后问魏元忠原因。魏元忠说:“张昌期年轻,不熟悉官吏事务,以前在岐州,户口都将逃亡光了。雍州是国都所在地,事务繁重,他比不上薛秀昶果毅能干老练。”太后保持沉默便不再提此事,魏元忠又曾经当面上皇上奏说:“我从在先帝那里蒙受厚恩以来,到现在充任宰相,未能竭尽忠心死于职守,让小人在您身边,这是我的罪过啊!”太后不高兴。因此张氏兄弟非常怨恨魏元忠。适逢太后身体不适,张昌宗担心太后有朝一日死去,自己会被魏元忠杀害,于是在太后面前诬陷魏元忠和高戬暗中商量说:“太后老了,不如辅助太子做长久计议。”太后发怒,将魏元忠、高戬打入大牢,将让魏元忠和张昌宗当廷辩护。张昌宗暗中联络凤阁舍人张说,用美官贿赂张说,让张说提供诬陷魏元忠的伪证。张说答应了。太后召见张说。张说将进入宫廷时,凤阁舍人南和宋璟对张说说:“正义名誉是最重要的,鬼神难以欺骗,不能用阿附邪恶、陷害忠正的手段达到免祸的目的。假如你获罪被流放,比你诬陷忠良要光荣得多啊。如果事情变得不可预测,我会求见太后据理力争,与你同归于尽。努力做好这件事,要后人崇敬你,就在此一举啊!”等到张说进入朝廷后,太后问张说,张说没有回答。魏元忠害怕,对张说说:“你想同张昌宗共同罗织我的罪名吗?”张说叱责魏元忠说:“你身为宰相,怎么也模仿陋巷小人的言语!”张昌宗在旁边逼促张说,让它快点说。张说说:“陛下您看到了,在您面前尚且如此逼迫我,何况在外面呢?我今天在陛下和众臣面前,不敢不如实回答。我真的没有听到魏元忠说过这样的话,是张昌宗逼迫我做伪证罢了。况且我难道不知道今天阿附魏昌宗立刻可以做宰相,阿附魏元忠立即遭受灭族之罪?但我害怕魏元忠的冤魂,不敢诬陷他啊!”几天后,再提审张说,张说不改变供词。 160.君子之自行 君子之自行也,动必缘义,行必诚①义。孔子见齐景公,景公致廪丘以为养。孔子辞不受,入谓弟子曰:“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今说景公,景公未之行而赐之廪丘,其不知丘亦甚矣。”令弟子趣驾,辞而行。孔子布衣也,官在鲁司寇。万乘难与比行,三王之佐不显焉,取舍不苟也夫! 荆人与吴人将战,荆师寡,吴师众,荆将军子囊曰:“我与吴人战,必败。败王师,辱王名,亏壤土,忠臣不忍为也。”不复于王而循。至于郊,使人复于王曰:“臣请死,”王曰:“将军之遁也,以其为利也。今诚利,将军何死?”子囊曰:“遁者无罪,则后世之为王将者,皆依不利之名而效臣遁。若是则荆国终为天下桡”②。”遂伏剑而死。王曰:“请成将军之义。”乃为之桐棺三寸③,加斧钅质 其上。人主之患,存而不知所以存,亡而不知所以亡,此存亡之所以数至也。荆之为四十二世矣,其时有臣如子囊欤?子囊之节,非独厉一世之人臣也。 荆昭王之时,有士焉,曰石渚。其为人也,公直无私,王使为政廷④。有杀人者,石渚追之,则其父也,还车而返,立于廷曰:“杀人者,仆之父也。以父行法,不忍;阿有罪,废国法,不可。失法伏罪,人臣之义也。”于是乎伏斧钅质 ,请死于王。王曰:“追而不及,岂必伏罪哉?子复事矣。”石渚辞曰:“不私其亲,不可谓孝子。事君枉法,不可谓忠也。君令赦之,上之惠也。不敢废法,臣之行也。”不去斧钅 质 ,殁头于王廷。正法枉必死,父犯法而不忍,王赦之而不肯,石渚之为人臣也,可谓忠且孝矣。 [注]①诚:同“成” ②桡:弱 ③桐棺三寸:《墨子·节葬下》云:“(禹)葬会稽之山,衣衾三领,桐棺三寸,葛以缄之。”后以“桐棺三寸”代指质地朴素的棺木。 ④政廷:执法官。 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景公致廪丘以为养。 养:供养之地 B.遁者无罪 无罪:不加惩处 C.还车而返 还:退回 D.阿有罪,废国法,不可。 阿:私,偏袒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令弟子超驾,辞而行 B.若是则荆国终为天下桡。 石渚辞曰…… 有杀人者,石渚追之,则其父也 C.不复于王而遁 D.石渚之为人臣也,可谓忠且孝矣。 子复事矣 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 3.给文中划线语句添加被省略的词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万乘难与比行——万乘难与(之)比行 B.不复于王而遁——(荆师)不复于王而遁 C.荆之为四十二世矣——荆之为(国)四十二世矣 D.正法枉必死——正法(者)枉(法)必死 4.以下文句分别编为四组,全都描述文中有关人物“动必缘义,行必诚义”的一组是 ①景公致廪丘以为养,孔子辞不受。 ②万乘难与比行,三王之佐不显焉 ③至于郊,使人复于王曰:“臣请死。”④事君枉法,不可谓忠也 ⑤正法枉必死。 ⑥不去斧钅质,殁头于王廷 A.①③⑥ B.①④⑤ C.②③⑥ D.③⑤⑥ 5.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动必缘义”与“行必诚义”互文,意思是:“举动一定要依据道义,实行道义。” B.子囊认为撤军有罪伏剑而死,荆王追悔莫及,赐他一具桐木棺材并“加斧钅质 其上” C.文中认为,在荆国历史上,子囊是不可多得的人杰,其节操不只单单激勉一代人臣 D.上文写孔子、子囊和石渚的事迹,意在彰显儒家所谓的“廉耻”、“仁爱”与“忠孝”。 1.C(还,这里应读“xuán”,作“掉转”讲。) 2.D(两个“之”字,均为助词,取消主谓结构独立性。A项,上句“辞”字作“辞别”讲,下句“辞”字作“拒绝”讲。B项,上句“则”字是用于条件与结果之间的连词,可译为“那么”;下句“则”字是副词,加强判断。C项,上句“复”字是动词,作“告白”讲;下句“复”字,有“仍旧”的意思。) 3.B(省略的主语应是“子囊”) 4.A(②④⑤都不是对“行为”的描述,或是评价语,或是表述观念。) 5.B(“子囊认为撤军有罪”与“荆王追悔莫及”的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参看“译文”。) 译文: 补充注释:①官在鲁司寇:在,古义同“才”;司寇,管粮秣的小吏。②三王:夏禹、商汤、周文武,亦谓禹、汤、文王。③王法枉必死:正,指“君”或“主”;石渚为廷理,故为主法者。 君子独自行事,举动一定要遵循道义,实行道义。孔子遏见齐景公,景公赠廪丘邑,以此作为孔子供养之地。孔子拒绝不接受赠地,回到住处,对弟子说:“我只听说,君子应当有功劳而受禄。时下我游说景公,景公并没有按我的劝导行事,却赐给我廪丘邑,他太不了解我了。”令弟子驱车,辞别景公离去。孔子本是布衣也,官职不过为鲁国司寇。万乘之君品行难与他比肩,三王辅臣的名节没有他的显扬,孔子对待取舍的态度一丝不苟啊! 荆国与吴国即将交战,荆国军队人数少,吴国军队人数多,荆国将军子囊说:“我们与吴国交战,一定会打败仗。这样就使荆国军队溃散,使君主声名被玷污,使荆国领土丧失,忠臣不忍这样办。”他没有向荆王告白就撤兵了。子囊带军队到达都城外,派人向荆王转达他的请求,说:“请处我死刑。”荆王说:“将军撤兵,是因为这样作有利。现今确实对国有利,将军为什么还请处死刑呢?”子囊说:“临阵撤兵的将军不受惩罚,那么今后为王率领军队的人,都会借不利于国家的名义来效法我而退缩。倘若这样,则荆国最终还是天下的弱者。”于是以剑自刎。荆王说:“允我成全将军的义节。”于是赐子囊一具桐木棺材,上面放置斧 钅质 。一国之主忧虑的是,社稷存而不知为什么存,社稷亡而不知为什么亡,这就是存亡之危多次出现的原因。荆为国者已有四十二世,这期间有像子囊这样的人臣吗?子囊的节操,不只单单激勉一代人臣。 荆照王为政时,有士名叫石渚。它为人公直无私,照王任命他为政廷。有人杀了人,石渚追捕凶犯,得知杀人者是自己的父亲,便掉转车头返回,站立在殿庭上说:“杀人者,是我的父亲。对父亲执行刑罚,我不忍;私庇罪犯,枉弃国法,是不能容许的。抛却国法当接受惩处,这是人臣应恪守的义理。”于是伏在斧钅质 上,请昭王下令处死。昭王说:“追捕犯人但没有追到,怎么一定要惩处你呢?你还是履职去吧。”石渚谢绝,说:“不钟爱自己父母,不能称作孝子。为君主职事而枉法,不能称作忠臣。您下令赦免我,是为君者的仁惠。不敢枉废国法,是人臣的品行。”石渚不离斧钅质 ,在昭王廷前断头而死。主法者枉法必被处死,父亲犯了法但不忍捉捕,君主赦罪他却不承受。石渚作为人臣,可称得上既是忠臣又是孝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