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复习文言文阅读练习 (9) 161.梁丘据死 梁丘据死,景公召晏子而告之曰:“据忠且爱我。我欲丰厚其葬,高大其垄。”晏子曰:“敢问据之忠且爱于君者,可得闻乎?”公曰:“吾有喜于玩好,有司未能我具也,则据以其所有共我,是以知其忠也。每有风雨,暮夜求,必存吾,是以知其爱也。”晏子曰:“婴对,则为罪;不对,则无以事君,敢不对乎!婴闻之,臣专其君,谓之不忠;子专其父,谓之不孝。事君之道,导亲于父兄,有礼于群臣,有惠于百姓,有信于诸侯,谓之忠。为子之道,以钟爱其兄弟,旅行于诸父,慈惠于众子,诚信于朋友,谓之孝。今四封之民,皆君之臣也,而维据尽力以爱君,何爱者之少邪?四封之货,皆君之有也,而维据也以其私财忠于君,何忠之寡邪?据之防塞群臣,拥蔽君,无乃甚乎?”公曰:善哉!微子,寡人不知据之至于是也。”遂罢为垄之役,废厚葬之令,令有司据法而责,群臣过而谏。故官无废法,臣无隐忠,而百姓大说。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丰厚其葬,高大其垄   垄:田埂  B.据以其所有共我  共:同“供”  C.暮夜求,必存吾     存:问候  D.今四封之民    封:疆界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跟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A.不对,则无以事君         B.钟爱其兄弟  C.诚信于兄弟            D.废厚葬之令 3.下列对文中词句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欲丰厚其葬——“丰厚其葬”意思是“让其葬丰厚”。  B.有司未能我具也——可译为“主管的官员没能够为我备办好”。  C.每有风雨,暮夜求,必存吾——“暮夜求”前省略了主语“梁丘据”。  D.慈惠于众子——翻译时应调整语序,译为“对子侄们慈爱仁惠”。 4.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符合晏子所说“忠”的标准的一组是  ①导亲于父兄     ②有礼于群臣     ③诚信于朋友  ④臣无隐忠      ⑤以其私财忠于君   ⑥有惠于百姓  A.①③④    B.①②⑥     C.②③⑤    D.②④⑤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梁丘据这个人是受齐景公宠爱的近臣,是个曲意逢迎的小人。他死后,齐景公想厚葬他,遭到晏子的反对。  B.晏婴认为梁丘据对君王不是真正的忠和爱,反而是蒙蔽了齐景公,阻塞了言路,使齐景公成了孤家寡人。  C.晏子犯颜直谏,指出齐景公宠信梁丘据是不对的,而且阐述了自己对于忠和孝的看法;他才是真正的忠臣。  D.齐景公是个开明的君主,他听从了晏婴的谏言,放弃了厚葬梁丘据的作法,而且广开言路,使朝政一新。 6.阅读下面文段,翻译画线的句子。(5分)   君子之自行也,动必缘义,行必诚义,俗虽谓之穷,通也;行不诚义,动不缘义,俗虽谓之通,穷也。孔子见齐景公,景公致廩丘(齐国地名)以为养,孔子辞不受,入谓弟子曰:“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今说景公,景公未之行而赐之廩丘,其不知丘亦甚矣。”令弟子趣驾,辞而行。孔子布衣也,万乘难与比行,三王之佐不显焉,取舍不苟也夫!  (1)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  译文:  (2)今说景公,景公未之行而赐之廩丘,其不知丘亦甚矣。  译文: 1.A 2.A 3.C 4.B 5.C 6.①我听说君子有功劳才接受俸禄。(要点:a.“当功”,译为有功、立功即可;b.“以”相当于“而”,随语译为“才”)②如今我游说齐景公,景公没有实行我的主张就赏赐我廩丘,他也太不了解我了。(要点:a.“说”;b.“未之行”;c.“赐之”;d.“亦甚”译为补语也可。) 译文: 梁丘据死了,齐景公召见晏子并告诉他说:“梁丘据对我既忠又热爱,我打算让他的丧事办得丰裕些,让他的坟墓建得高大些。”晏了说:“请问梁丘据对您的忠诚和热爱的表现,能说给我听听吗?”齐景公说:“我喜好的玩物,主管的官员没能够为我备办好,而梁丘据把他自己拥有的玩物供我享用,因此知道他忠诚。每每刮风下雨,夜间找他,他一定问候好,因此我知道他热爱我。”晏子说:“我应对(您的话),就会获罪;不应对,就没有用来事奉君王您的,怎敢不应对呢!我听到过这样的说法,臣子(的心思)专门用在他的君王身上,叫做不忠;儿子(的心思)专门用在他的父亲身上,叫做不孝。事奉君王的原则是,劝导君王亲近父兄,对群臣以礼相待,对百姓施加恩惠,对诸侯讲信用,这叫做忠。做儿子的原则是,要钟爱他的兄弟,(把这种爱心)施加到他的父辈身上,对子侄们慈爱仁惠,对朋友诚实守信,这叫做孝。如今四境以内的人民,都是君王您的臣子,可是只有梁丘据竭尽全力爱护您,为什么爱您的人这样少呢?四境以内的财富,都是您所拥有的,却只有梁丘据用他的私财对您尽忠,为什么尽忠的人这样少呢?梁丘据阻塞群臣,蒙蔽君王,恐怕太厉害了吧?”齐景公说:“好啊!没有你,我不知道梁丘据达到这样的地步了。”于是停止了候选高大坟墓的劳役,废除了厚葬的命令,让主管的官员住所法制各负其责,让君臣指出君王的过失进行谏诤。因此官员没有无法运用的法律重要讲话,臣子没有难以表达的忠诚,而百姓非常高兴。 (原文节选自《晏子春秋》) 译文二: 君子在品行上自我要求,有举动一定遵循道义,做事情一定踏实于道义,世俗即使认为这行不通,君子也认为行得通;做事情不踏实于道义,有举动不遵循道义,世俗即使认为这行得通,君子也认为行不通。孔子会见齐景公,齐公送给他廩丘作为他的奉养之地,孔子推辞不接受,回去告诉弟子说:“我听说君子有功劳才接受俸禄。如今我游说齐景公,景公没有实行我的主张就赏赐我廩丘,他也太不了解我了。”让弟子急忙驾车,告辞后就走了。孔子是平民,万乘大国的君主难跟他冻死,夏禹、商汤、周王的辅佐大臣也没有他显耀,这是由于他在取舍上不马虎啊!   (原文节录自《吕氏春秋》) 162.蹇叔哭师   昔缪公兴师以袭郑,蹇叔谏曰:“不可。臣闻之,袭国邑,以车不过百里,以人不过三十里,皆以其气之趫①与力之盛,是以犯敌能灭,去之能速。今行数千里,又绝诸侯之地以袭国,臣不知其可也。君其重图之。”缪公不听也。蹇叔送师于门外而哭曰:“师乎!见其出而不见其入也。”蹇叔有子曰申与视,与师偕行。蹇叔谓其子曰:“晋若遏师必于殽。”缪公闻之,使人让蹇叔曰:“寡人兴师,未知何如。今哭而送之,是哭吾师也。”蹇叔对曰:“臣不敢哭师也。臣老矣,有子二人,皆与师行。比其反也,非彼死则臣必死矣,是故哭。”师过周而东。郑贾人弦高、奚施将西市于周,道遇秦师,曰:“嘻!师所从来者远矣。此必袭郑。”遽使奚施归告,乃矫郑伯之命以劳之,曰:“寡君固闻大国之将至久矣。大国不至,寡君与士卒窃为大国忧,惟恐士卒罢弊与糗粮匮乏。何其久也!使人臣犒劳以璧,膳以十二牛。”秦三帅惧而谋曰:“我行数千里,数绝诸侯之地以袭人,未至而人已先知之矣,此其备必已盛矣。”还师去之。当是时也,晋文公适薨,未葬。先轸言于襄公曰:“秦师不可不击也,臣请击之。”襄公许之。先轸遏秦师于殽而击之,大败之,获其三帅以归。此缪公非欲败于殽也,智不至也。智不至则不信。言之不信,师之不反也从此生。故不至之为害大矣。   [注]趫:壮盛。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又绝诸侯之地  绝:穿过    B.使人让蹇叔曰  让延请  C.道遇秦师    道:在路上   D.晋文公适薨   适:刚刚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跟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A.寡人兴师,未知何如         B.师所从来者远矣  C.恐士卒罢弊与糗粮匮乏        D.使人臣犒劳以璧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君其重图之    ②其若是,孰能御之  B.①遽使奚施归告,乃矫郑伯之命以劳之    ②勾践既许之,乃致其众而誓之  C.①智不至则不信    ②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D.①师之不反也从此生  ②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4.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秦穆公兵败原因的一组是  ①是以犯敌能灭,去之能速。     ②今哭而送之,是哭吾师也。  ③惟恐士卒罢弊与糗粮匮乏。     ④数绝诸侯之地以袭人。  ⑤先轸遏秦师于殽而击之       ⑥智不至则不信  A.①③④    B.②④⑤     C.③④⑤    D.④⑤⑥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穆公不听蹇叔的劝阻,派兵长途跋涉去偷袭郑国,结果遭到对方痛击,落得全军覆没的下场,教训惨痛。  B.老臣蹇叔经验丰富,料事如神,断定秦军一定会兵败殽山,可惜秦穆公智力达不到蹇叔的水平中,不肯相信。  C.郑国商人弦高机智果敢,一边派人回国报信,一边假托王命犒劳秦军,挽救了自己的国家,爱国精神可嘉。  D.先轸善于抓住战机,在殽山阻截秦军发动攻击,大败秦军,俘获了秦国的三个主将,是出乎秦穆公预料的。 6.阅读下面文段,翻译画线的句子。(5分)   越石父贤,在缧绁中。晏子出,遭之途,解左骖赎之,载归,弗谢。入闺久之,越石父请绝,晏子戄然,摄衣冠谢曰:“婴虽不仁,免子于厄,何子求绝之速也?”石父曰:“不然。吾闻君子诎于不知己,而信于知己者。方吾在缧绁中,彼不知我也。夫子既已感寤而赎我,是知己;知己而无礼,固不如在缧绁之中。”晏子于是延入为上客。  (1)晏子出,遭之途,解左骖赎之,载归,弗谢。  译文:  (2)知己而无礼,固不如在缧绁之中。  译文: 1.B  让,责备 2.B 3.B  “乃”都表顺承;A项“其”,前一表祈使,后一表假设;C项“则”前一是“就”,后一是“却”;D项“也”,前一在句中舍缓语气,后一在句末表判断语气。 4.D  ①②③句都不是 5.A  不是对方,应是晋国。 6.①晏子外出,在路上遇见他,就解下左边的马把他赎下来,用车载着回家,越石父没有道谢。(3分,重点:“遭之途”,“左骖”,“弗谢”的主语。②了解我却不以礼相待,还不如被拘禁。(2分,重点:“而”,“缧绁”。“固”是本来的意思,可灵活处置。比如译为“本来”、“原本”、“实在”、“真”、“还”等等均可。 译文: 说明:本文节选自《吕氏春秋·先识览·悔过》。 本篇侧重论述“智亦有所不至”的危害。文章指出,智力不及,“说者旦辩,为道虽精,不能见矣”。秦穆公就是这样。他不用蹇叔之谏,以至全军覆没,三帅被俘,这完全是由于“智不至”造成的。所以, 文章在结尾说,“不至之为害大矣”。文章在记述秦晋殽之战的经过时,表现了蹇叔的远见、郑商人弦高的机智。本篇以“悔过”为题,意在说明:君主“智不至”,依然能够成就一番事业,关键在于能够悔过自新。秦穆公终成霸业便是一个明证。 译文 从前,秦穆公发兵偷袭郑国,蹇叔劝谏说:“不行。我听说过,偷袭别国城邑,用战车不能超过百里,用步兵不能超过三十里,都是凭着士兵土气旺盛和力量强大,因此进攻敌人能消灭他们,撤离战场能够迅速离去。现在要行军几千里,又要穿越其他诸侯国的领上去偷袭郑国,我认为这不行。请您慎重考虑。”穆公不听从他的意见。蹇叔送军队出征送到城门外,哭着说;“将士们啊,我看到你们出去却看不到你们回来啊。”蹇叔的两个儿子叫申和视,参加军队一起出征。蹇权对他的儿子们说;“晋国如果阻击我军,一定在殽山。”秦穆公听说这件事,派人责备蹇叔说:“我出兵打仗,还不知结果怎样,现在你哭着给军队送行,这是给军队哭丧啊。”蹇叔回答说:“我不敢给军队哭丧。我老了,有两个儿子,都跟军队一起出征,等队伍回来时,不是他们死了,就一定是我死了,因此才哭的。”秦军经过周地向东进发。郑国商人弦高、奚施将要西行到周地做买卖,半路上遇到秦军,弦高说:“哎呀!秦军是从很远的地方来的,这一定是去偷袭郑国。”立刻让奚施回国报告,自己就假托郑伯的命令慰劳秦军,说:“我们国君本来听说贵国军队要来,已经好久了。贵军没有来到,我们国君和战士们私下替贵军担心,惟恐你们的士兵疲劳以及干粮缺乏。派我用玉璧犒劳贵军,用十二头牛提供膳食。”秦军三个主将害怕了,商量说:“我军行军数千里,多次越过其他诸侯的国土去袭击郑国,没有到达而人家已经先知道了,他们的防备一定已经很充分了。”(就)回师撤离。这时候,晋文公刚刚死去,还没有安葬。先轸对晋襄公说:“秦军不可不攻打啊,我请求攻打它。”晋襄公答应了。先轸在殽山截住秦军进行攻击,大败秦军,俘获秦国的三个主将回国。这不是秦穆公想要在殽山失败,而是智力达不到(蹇叔的水平)。智力达不到就不相信。不信(蹇叔的)话,军队回不来(的结果)就是由这造成的,所以智力达不到所形成的害处很大呀。 译文二: 越石父很贤能,被拘捕了。晏子外出,在路上遇见他,就解下左边的马把他赎下来,用车载着他回家,越石父没有道谢。晏子进入内室很久(没出来),越石父请求绝交。晏子显得十分敬畏,整理衣冠道歉说:“我虽然不够仁德,(却)使您从困厄中解脱出来,您为什么这样快就要绝交呢?”越石父说:“不是这样。我听说君子在不了解自己的人那里可以受屈,而在了解自己的人那里能够伸展。我在拘禁之中时,那些人不了解。先生您已经有所感悟而赎我出来,这就是知己了。了解我却(待)我无礼,还不如在拘禁之中。”晏子于是请他进去,做上等宾客。           (本文节选自《史记·管晏列传》) 163.苏秦说秦王   (苏秦)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敝,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负书担囊,形容枯槁,面目黧黑,状有愧色。归至家,妻不下纴,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曰:“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期年,揣摩成,乃见说赵王于华屋下。抵掌而谈,赵王大说,封为武安君,受相印,革车百乘,锦绣千纯,白璧百双,黄金万镒,以随其后。约从散横,以抑强秦,故苏秦相于赵而关不通。当此之时,天下之大,万民之众,王侯之威,谋臣之权,皆欲决于苏秦之策。不费斗粮,未烦一失,未战一士,未绝一弦,未折一矢,诸候相亲贤于兄弟。夫贤人任而天下服,一人用而天下从。故曰式于政,不式于勇,式于廊庙之内,不式于四境之外。当(苏)秦之隆,黄金万镒为用,转毂连骑,炫煌于道,山东之国,从风而服,使赵大重。将说楚王,路过洛阳,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妻侧目而视,侧耳而听;嫂蛇行匍匐,四拜自跪而谢。苏秦曰:“嫂,何前倨而后卑也。” 1.对文段中画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妻不下纴:指妻子不从织机上下来迎接。  B.式于廊庙之内:式,用;廊庙,指朝廷。  C.未战一士:没有让一个士兵去打仗。  D.使赵大重:使赵国的国力强大起来。 2.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意义跟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形容枯稿          B.简练以为揣摩  C.山东之国          D.嫂蛇行匍匐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引锥自刺其股      ②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B.①抵掌而谈,赵王大说   ②君将哀而生之乎  C.①当秦之隆,黄金万镒为用 ②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D.①诸侯相亲贤于兄弟    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4.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反映苏秦合纵成功的一组是   ①乃见说赵王于华屋之下    ②赵王大说,封为武安君,受相印   ③苏秦相于赵而关不通     ④式于政,不式于勇   ⑤转毂过骑,炫煌于道     ⑥清宫除道,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  A.①③⑤    B.②③⑥     C.②④⑤    D.③④⑥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秦耗尽资用,游说秦王没有成功,狼狈还家,受到家人蔑视  B.苏秦不怕失败,发奋读书,刻若钻研,充满自信,终于成功。  C.苏秦游说赵王,受到重用,一时间合纵策略遍行于天下诸各侯国。  D.苏秦衣锦还乡,家人大事欢迎,他嫂子前倨后恭最让人觉得好笑。 6.阅读下面文言语段,翻译画线的句子。(5分)   景公问于晏子曰:“为政何患?”晏子对曰:“患善恶之不分。”公曰:“何以察之?”对曰:“审择左右。左右善,则百僚各得其所宜,而善恶分。”   孔子闻之曰:“此言也信矣!善进,则不善无由入矣;不善进,则善无由入矣。”  (1)何以察之?(2分) 译文:  (2)此言也信矣!善进,则不善无由入矣。(3分)   译文: 1.D(“使赵大重”的意思是“使赵国的地位十分显要”。) 2.D(A“形容”这里是“体态面容”,现代是动词“描述”。B“简练”这里是“在学术技艺上下功夫磨练”,现在是“简明精练”。C“山东”这里指崤山以东,现在指山东省。) 3.C(A①其,他的;②其,其中的。B①而,连接状语与中心词;②而,表并列。C项两个“之”都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D①于,表比较;②于,表被动。) 4.B 5.C(“遍行于天下诸侯各国”就包含了秦国,文中讲的是“山东之国”。) 6.(1)靠什么明察这个问题?[重点词“何以”、“察”](2分) (2)这话,确实啊!善的得到进用,那么不善的就无从进入(朝廷)。[翻译重点在“也”、“信”、“进”、“入”、“无由”。第一句译为“这话确实不错啊!”“这话说得实在啊!”也可以。“信”译为“可信”不对。第二句译成一般原理也可,如将“进”、“入”只泛泛地理解为“进去”(不涉及朝廷)应算对;采用意译也可,如将“无由”译为“没有因由”、“没有条件”等也应算对。](3分) 译文一: (苏秦)游说秦王,上书进言十次,他游说的内容(指连横策略)得不到实行。黑貂皮衣破了,百斤黄金用光了。资用匮乏,离开秦国回家。挑着书囊,体态憔悴,面容黑黄,带有惭愧的样子。回到家里,妻子不从织机上下来迎接,嫂子不给他做饭,父母不跟他说话。于是他就在夜间打开书籍(攻读),摆开几十个书箱,找到姜太公的兵书《阴符》的谋略,伏案诵讯,选来熟习,探求它的真谛。读书困倦想睡,就拿起锥子刺自己的大腿,血流到脚上,他说:“哪里有游说君王不能让他们登出金玉锦绣,取得卿相尊位的呢?”一年的工夫,钻研成功,于是在华丽的殿堂中博得赵王的赏识(拜见游说赵王?)。亲密交谈,赵王非常高兴,封他为武安君,授给相印,随后赏赐他兵车百辆锦绣千匹,白璧百双,黄金万镒。缔结合纵离散连横,来抑制强大的秦国,所以苏秦在赵国为相,函谷关封闭(六国不跟秦沟通)。这时候,那么广大的天下,那么众多的人民,那么威严的王侯,那么有权势的谋臣,都要取决于苏秦的策略。没有耗费一斗粮食,没有烦劳一兵一卒上阵打仗,没有扯断一根弓弦,没有弄折一支羽箭,诸侯之间相互亲近胜过亲兄弟。贤能的人得到任用天下人服从,一个人被重用天下人跟随。所以说,(有效的谋略)用在政治上,不用在勇武上,用在朝廷之内,不用在边境之外。当苏秦身在高位的时候,黄金万镒随他使用,车轮飞转,马队相连,在道路上光彩夺目,六国诸侯,闻风服从,使赵国的地位十分显要。(苏秦)将要去游说楚王,路过洛阳,父母听到消息,收拾房屋扫道路,安排乐队设置酒宴,到城郊三十里之外迎接;妻子不敢正眼看他,侧着耳朵听他说话;嫂子匍匐在地像蛇那样爬行,行四拜大礼跪地谢罪。苏秦说:“嫂子,为什么先前那样傲慢,如今又这样卑躬屈膝呢。” (说明:黑貂裘不是苏秦自己穿的,是托人进见用的礼物。译文避繁就简。) 译文二: 齐景公向晏子问道:“处理政事担忧什么?”晏子回答说:“担忧善恶不分。”齐景公问:“靠什么明察这个问题?”(晏子)回答说:“审慎选择近臣。近臣善,那么百官就能明确各自应该做什么,善恶从而分明。” 孔子听到这件事,说:“这话,确实啊!善的得到进用,那么不善的就无从进入(朝廷);不善的得到进用,那么善的就无从进入(朝廷)。” 164.齐使者如梁 齐使者如梁,孙膑以刑徒阴见,说齐使。齐使以为奇,窃载与之齐。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忌数与齐诸公子驰逐重射。孙子见其马足不甚相远,马有上、中、下﹑辈。孙子谓田忌曰:“君弟重射,臣能令君胜。”田忌信然之,与王及诸公子逐射千金。及临质,孙子曰:“今以君之下驷与彼上驷,取君上驷与彼中驷,取君中驷与彼下驷。”既驰三辈毕,而田忌一不胜而再胜,卒得王千金。 其后魏伐赵,赵急,请救于齐。齐威王欲将孙膑,膑辞谢曰:“刑余之人不可。”于是乃以田忌为将,而孙子为师,居辎车中,坐为计谋。田忌欲引兵之赵,孙子曰:“夫解杂乱纷纠者不控捲,救斗者不搏击,今梁赵相攻,轻兵锐卒必竭于外,老弱罢于内。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据其街路,冲其方虚,彼必释赵而自救。是我一举解赵之围而收弊于魏也。”田忌从之,魏果去邯郸,与齐战于桂陵,大破梁军。 后十三岁,魏与赵攻韩,韩告急于齐。齐使田忌将而往,直走大梁。魏将庞涓闻之,去韩而归,齐军既已过而西矣。孙子谓田忌曰:“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齐号为怯,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兵法,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五十里而趣利者军半至。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明日为五万灶,又明日为三万灶。”庞涓行三日,大喜,曰:“我固知齐军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乃弃其步军,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马陵道陕,而旁多阻隘,可伏兵,乃斫大树白而书之曰“庞涓死于此树之下”。于是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期曰“暮见火举而俱发”。庞涓果夜至斫木下,见白书,乃钻火烛之。读其书未毕,齐军万弩俱发,魏军大乱相失。庞涓自知智穷兵败,乃自刭,齐因乘胜尽破其军。        (节选自《史记》) 1、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君弟重射,臣能令君胜   君弟:您只管  B.田忌一不胜而再胜     再胜:第二次取胜  C.齐威王欲将孙膑      将:率领  D.士卒亡者过半矣      亡:死亡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今以君之下驷与彼上驷   ②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  B.①赵急,请救于齐      ②受任于败军之际  C.①魏将庞涓闻之,去韩而归  ②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D.①齐因乘胜尽破其军     ②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3、对下列各句中“其”字指代内容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孙子见其马足不甚相远    指代前文中的“(田)忌”  B.据其街路          指代前文中的“大梁”  C.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   指代前文中的“庞涓”  D.读其书未毕,齐军万弩俱发  指代前文中的“斫大树白” 4、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孙膑军事才能的一组是  ①孙子谓田忌曰:“君弟重射,臣能令君胜。”  ②居辎车中,坐为计谋  ③与齐战于桂陵,大破梁军。         ④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  ⑤马陵道狭,而旁多阴隘,可伏兵。      ⑥于是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⑤    D.②④⑥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孙膑原在魏国,因受迫害而沦为刑徒,后来,他暗地里见到并说服了齐国使者,得以逃到齐国,受到齐国将军田忌的信任和像对待客人一样的款待。  B.在田忌与齐王等人赛马时,孙膑教给田忌用下等马与对方的上等马对比,用上等马与对方的中等马对比,用中等马与对方的下等马对比,结果一负、一平、一胜,赢了齐王千金。  C.本文记叙的“围魏救赵”和“马陵道之役”的故事,充分表现出孙膑的卓越的军事才能。期中“马陵道之役”的胜利,更是由于他通过仔细研究,充分掌握了敌我情况而取得的。  D.文章刻画人物的性格面貌,生动逼真。写孙膑的出谋献策,往往只说做法,不讲原因,到了,才看到它的作用。这种写法,曲折有趣,引人入胜。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⑴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2分)  译文:  ⑵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3分)  译文: 1、A(B项“再胜”应为“两次取胜”;C项“将”应为“使孙膑为将”;D项“亡”应为“逃往”) 2、C(A组中,第一句中的“与”意为“和、同”,第二句中的“与”应为“给”;B组中两个“于”,前者为“向”,后者为“在”;C组中两个“而”皆为连词,表顺承关系,可不译;D项中两个“因”,前者为“于是”,后者为“通过”) 3、D(“其”应指代“大树白”) 4、D(第1句侧重表现孙膑的“智慧”;第3句前一分句的主语是“庞涓”,后一分句的主语是田忌,都与孙膑无关;第5句是司马迁对“马陵”地理环境的客观叙述) 5、B(应为“一负二胜”) 译文: 齐国全都来到魏国都城大梁,孙膑以受刑囚犯的身份暗中求见齐使。齐使认为孙膑是一位奇才,就私下用车把他载到齐国。齐将田忌认为孙膑有才就像对待客人那样对待他。 田忌屡次与齐国几位贵公子下很重的赌注赛马,孙膑见田忌的马匹与对手的马匹相关不远,这些马匹分上、中、下三等。孙膑对田忌说:“您只管下大赌注,我能让您取胜。”田忌相信孙膑的话对,(于是)和齐王及各位公子下了千金的赛马赌注。等到临近比赛,孙膑说:“今天用您的下等马匹与他们的上等马匹比,用您的上等马匹和他们的中等马匹比,用您的中等马匹与他们的下等马匹比。”双方赛马完毕,田忌一负二胜,终于赢得齐王千金。 这以后,魏国进攻赵国,赵国危急,向齐国请求救兵。齐威王要让孙膑担任统帅,孙膑推辞说:“遭受重刑的人难当重任。”齐王于是让田忌担任统帅,而让孙膑担任军师,坐在有篷盖车中,为齐军出谋划策。田忌要率领齐军直奔赵国,孙膑说:“理乱丝只能用手徐徐解开,不可紧握拳头使劲;排解斗殴也只能好好的劝解,不可插手帮打。现在魏赵两国交战,魏国的精兵必定全部用在国外,老弱残兵在国内疲惫不堪;您不如率兵快速直奔大梁,占据它的交通要道,冲击它的真正空虚之地,魏国就一定会舍弃赵国而前来自救,这样,我们就可以一下子解除赵国被围的局面,同时消弱魏国的力量。”田忌听从了孙膑的建议,魏军果然撤离了赵国都城邯郸,与齐军在桂陵打了一仗,结果田忌大败了魏军。 又过了十三年,魏与赵联合攻打韩国,韩国紧急向齐国求救。齐王派田忌为将前往救韩,直奔大梁。魏国大将庞涓听到了消息,就撤离韩国回头追击齐军,但此时齐军已奔西而去。孙膑对田忌说:“他们魏国军队一贯骄横看轻齐军,齐军一直被认为胆怯;善于作战的人顺着事情的发展趋势向有利的方面加以引导(魏兵以齐兵为怯,齐兵就伪装胆怯逃亡,诱使魏兵上当)。兵法上说:(一昼夜)追逐胜利于百里之外,(兵既疲累,供应也不及)这样,虽上将也难免爱挫,(即使是追逐)五十里,士卒也只有一半能够先期到达。让齐军进入魏地后筑供十万人吃饭用的灶,第二天筑供五万人吃饭用的灶,第三天筑供三万人吃饭用的灶。庞涓率军连追了三天,非常高兴,说:”我本来知道齐军胆小,进入我国仅三天,齐军中的逃亡者就超过了一半。“于是丢下步兵,和他的骑兵昼夜兼程追击齐军。孙爱估计庞涓的行程,晚上将到达马陵。马陵一带道路狭窄,道旁有许多障碍,可埋伏军队。于是(派人)砍去一大树的树皮,露出白色木质部分,在上面写上“庞涓死于此树之下>”同时让善于射箭的一万齐兵弓弩手夹道埋伏,约定说:“晚上见到举火的就万箭齐发。”庞涓果然到夜晚到达砍去树皮的大树下,见白色木质上写有字迹,就点燃火把照看。未等读完上面的字,齐军就万箭齐发,魏军大敌逃散。庞涓自知败势不可挽回,就割脖子自杀了。齐军于是彻底打败了庞涓的军队。 6、⑴善于作战的人顺着事情的发展趋势向有利的方面加以引导。 ⑵和他的骑兵一道,两日的路程并作一日赶,追击逃奔的齐军。 165.于定国 丞相西平侯于定国者,东海下邳人也。其父号曰:“于公”,为县狱吏,决曹掾,决狱平法,未尝有所冤,郡中离文法者,于公所决,皆不敢隐情。东海郡中为于公生立祠,命曰“于公祠”。东海有孝妇,无子,少寡,养其姑甚谨,其姑欲嫁之,终不肯。其姑告邻人之曰:“孝妇养我甚谨,我哀其无子,守寡日久,我老,久累丁壮奈何?”其后,母自经死。母女告吏曰:“孝妇杀我母。”吏捕孝妇,孝妇辞不杀姑,吏欲毒治,孝妇自诬服,具狱以上府。于公以为养姑十年以孝闻,此不杀姑也。太守不听,数争不能得,于是于公辞疾去吏。太守竟杀孝妇,郡中枯旱三年。后太守至,卜求其故,于公曰:“孝妇不当死,前太守强杀之,咎当在此。”于是杀牛祭孝妇冢,太守以下自至焉,天立大雨,岁丰熟。郡中以此益敬重于公。于公筑治庐舍,谓匠人曰:“为我高门,我治狱未尝有所冤,我后世必有封者,令容高盖驷马车。”及子,封为西平侯。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决狱平法,未尝有所冤 狱:案件 B.郡中离文法者 文法:法令条文 C.我老,久累丁壮奈何 丁减:年轻男子 D.其后,母自经死 自经:上吊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其父号曰“于公”,为县狱吏 B.其姑告邻人之曰 旦曰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 C.于公以为养姑十年以孝闻 D.郡中离文法者 不赂者以赂者丧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3.下列句中的“姑”字与例句中的“姑”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养其姑甚谨 A.被驱遣,小姑如我长 B.昨夜洞房停红烛,侍晓堂前拜舅姑 C.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D.姑妄听之 4.下列句子分为四组,全都能表现“于公”执法公正的一组是 ( ) ①决狱平法,未尝有所冤 ②东海郡中为于公生立祠 ③郡中离文法者,皆不敢隐情 ④数争不能得,于是于公辞疾去吏。 ⑤于是杀牛祭孝妇冢 ⑥及子,封为西平侯 A.①③④ B.②⑤⑥ C.①④⑤ D.③④⑥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丞相西平侯于定国的爸爸曾作过县里的狱吏,后来升为郡里的狱官,他断案执法公正,从未有过被冤枉的。 B.东海郡有个孝妇,没有子女,年轻时就守寡,侍奉她的婆婆特别恭谨。《窦娥冤》中窦娥有一句唱词:“做甚么三年不见甘霖降,也只为东海曾经孝妇冤。”其中“孝妇”说的就是她。 C.东海孝妇的婆婆可怜她,不忍心长久地拖累他,上吊身亡。后来,她婆婆的邻居家有个女孩告到官府,说:“这个女人杀了她的婆婆。”官府逮捕了孝妇。 D.文中的“于公”在孝妇“屈打成招”后,认为孝妇侍奉婆婆几十年并以孝闻名,这就证明她不会杀死婆婆,可是多次争辩也未能改变太守的意见,于是她就借病辞去官职。 6.翻译下列文言文中划横线的句子。(5分) 介子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耳。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何! 唯二三子者,以为己力,不亦诬乎?”文公即位,赏不及推。推母曰:“盍亦求之?”推曰: “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也食。”其母曰:“亦使知之”推曰:“言,身之文 也,身将隐,安用文?”其母曰:“能如是,与若俱隐。”至死不复见。 (1)推母曰:“盍亦求之?”推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 译文: (2)推曰:“言,身之文也,身将隐,安用文?”其母曰:“能如是,与若俱隐。” 译文: 1.C 2.D 3.B 4.A 5.C 6.(1)介之推母亲说:“你何不也去求赏赐呢?”介子推说:“(知道是);罪过而去效法他们,那罪过就更重了。”(2)介子推说:“语言,原来是用来表白自身的行动的。自身将退隐,还用得着表白吗?”他的母亲说:“你能这样,我和你一起隐居吧。” 译文: 丞相西平侯于定国,是东海郡下邳县人。他的父亲被称为“于公”。于公曾作过县里的狱吏,后又升为郡里的狱官副佐。他断案执法公正,从未有过被冤枉的。郡中触犯法网的人,经于公判决的,都不敢隐瞒真情。东海郡中百姓在于公活着时就为他建立了生祠,名叫“于公祠”。东海郡有个孝妇,没有子女,年轻时就守寡,侍奉她的婆母特别恭谨,她的婆母想要她改嫁,她始终不肯答应。她的婆母告诉怜人说:“这孝顺媳妇侍奉我很是恭谨,我哀怜她没有子女,守寡的日子很久了,我年纪老了,怎么能长久地拖累年轻人呢?”后来,她的婆母自已吊死了。婆母的女儿告到官府说:“这个女人杀了我母亲。”官府逮捕了孝妇,孝妇辩解说她没有杀死婆母,办案的官吏企图用毒刑拷打治罪,孝妇自己被迫招认了假罪名。定案后报送上级官府。于公认为孝妇侍奉婆母十年并以孝敬闻名,这就证明她不会杀死婆母。太守不听他的意见,于公多次争辩都不能改变太守的意见,于是他就借病辞去官职。太守后来终于杀了孝妇。此后,郡中枯旱三年。后任太守到此,卜卦寻问枯旱的原因,于公说:“孝妇不应当处死,前任太守强行杀死了她,灾祸的原因应当就在这里。”于是新任太守就杀牛为牲去祭奠孝妇的坟墓,太守以下的官吏都亲自到坟前祭奠。天上即刻降下了大雨,当年五谷丰登。郡中的人因此更加敬重于公。于公修建房屋住宅,对工匠说:“替我把门修造得高高大大的,我判案从未有过冤案,我的后代一定有受封赏的人,要让高车驷马都能通过。”到了他的儿子于定国,果真被封为西平侯。 166.韩延寿 韩延寿,燕人也,少为郡文学。大将军霍光持政,征郡国贤良文学,问以得失。因擢延寿为谏大夫,迁淮阳太守。治甚有名,徙颖川。颍川多豪强,难治,民多怨仇。延寿欲更改之,教以礼让,恐百姓不从,乃历召郡中长老为乡里所信向者数十人,设酒具食,亲与相对,人人问以谣俗,民所疾苦,为陈和睦亲爱、销除怨咎之路。长老皆以为便。数年,徙为东郡太守。延寿为吏,尚礼义,好古教化,广谋议,纳谏争;修治学官,习射御之事,治城郭,收赋租,先明布告其日,以期会为大事,吏民敬畏趋向之。又置正、五长,相率以孝弟,不得舍奸人。闾里仟佰有非常,吏辄闻知,奸人莫敢入界。其始若烦,后吏无追捕之苦,民无棰楚之忧,皆便安之。接待下吏,恩施甚厚而约誓明。延寿尝出,临上车,骑吏一人后至,敕功曹议罚白。还至府门,门卒当车,愿有所言。延寿止车问之,卒曰:“今旦明府早驾,久驻未出,骑吏父来至府门,不敢入。骑吏闻之,趋之出谒,适会明府登车。以敬父而见罚,得毋亏大化乎?”延寿举手舆中曰:“微子,太守不自知过。”归舍,召见门卒。遂待用之。   (节选自《汉书·韩延寿传》) 1.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人人问以谣俗,民所疾苦    疾苦:疾病痛苦  B.修治学官,习射御之事     射御:射箭抵御  C.收赋租,先明布告其日     布告:公布宣告  D.接待下吏,恩施其厚而约誓明  接待:迎接款待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因擢延寿为谏大夫,迁淮阳太守    ②侯生因谓公子曰:“今日嬴之为公子足矣!”  B.①乃历召郡中长老为乡里信向者数十人    ②百姓皆以王为爱也  C.①以敬父而见罚,得无污大化乎?    ②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  D.①设酒具食,亲与相对    ②蜩与学鸠笑之曰 3.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之”字称代内容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期会为大事,吏民敬畏趋向之  称代韩延寿  B.皆便安之            称代上文太平安宁的局面  C.延寿止车问之          称代门卒  D.骑吏闻之,趋之出谒       称代骑吏的父亲 4.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延寿政绩突出的一组是  ①设酒具食,亲与相对      ②后吏无追捕之苦,民无棰楚之忧,皆便安之  ③以期会为大事,吏民敬畏趋向之 ④闾里阡陌有非常,吏辄闻知,奸人莫敢入界  ⑤骑吏一人后至,敕功曹议罚白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⑤    D.②③⑤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延寿刚担任颖川太守时,由于豪强大户在背后怂恿挑拔,致使工作难以开展。 B.延寿为官重视教化,严明法纪,组织百姓做好治安保卫工作,社会太平安宁。 C.延寿政令处罚骑吏,幸得门卒说明真相而使骑吏得到赦免,门卒也得到了重用。 D.延寿为官令行禁止,恩威并用,采取措施化解社会矛盾,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6.将下列语段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5分)   初,范文正公贬饶州,朝廷方治朋党,士大夫莫敢往另,王侍制质独扶病饯于国门,大臣责之曰:“君,长者,何自陷朋党?”王曰:“范公天下贤者,顾质何敢望之;若得为范公党人,公之赐质厚矣!”闻者为之缩颈。   [注]朋党:指为争权夺利、排斥异己而结合起来的集团。  (1)王侍制质独扶病饯于国门   译文:  (2)范公天下贤者,顾质何敢望之   译文: 1.C  A项:疾苦:痛苦 B.射箭驾车,代打仗 D.对待。 2.A 3.A  指代交纳租赋这件事 4.B  ①是关心厚待百姓,⑤与政绩无关。 5.A(对照译文) 6.①侍制王质独自抱病在都都门(为范仲俺)饯行。(2分)(语序正确1分;扶病,带病、抱病1分)②范公是天下有才有德的人,只是我怎么敢奢望与他结为朋党。(3分)(句式正确1分。顾,只是,不过;望,希望,奢望;之,与他结为朋党。错1处扣1分) 译文: 韩延寿是燕地人,年轻时做州郡里的文学掾。大将军霍光把持朝政,征召地方郡国中的品行贤良富有才能的文学掾吏,拿治理国家的得失(好坏)问题向他们询问。因此提拔韩延寿做谏大夫,后升为淮阳太守。(延寿)治理地方非常有名,后调任颖川太守。颖川有许多豪强大户,非常难治理,老百姓大多逞勇斗狠,互相结下仇恨。韩延寿想要改变这种风气,用礼义谦让的道德教育他们,又担心他们不听从,于是把乡里为人信任崇敬的年高德尊者全部召来,准备了酒食,韩延寿亲自向他们当面请教,向他们每个人询问政绩教化的好坏情况和老百姓的疾苦,向他们陈述和睦相处相亲相爱消除仇恨的办法。那些年高德尊的人认为非常有利。几年以后,韩延寿被调任东郡太守。延寿做官,崇尚重视礼义治国,喜欢用古代的乐教感化天下,广泛征求奇谋秘计,采纳别人的劝谏,重视整治学校,学习射箭驾车的本领,他管理城郭,收取租赋,都是预先公布限定的日期,官吏百姓把规定的日期当作大事,在那一天纷纷地交纳。又设置里正、伍长,鼓励大家孝顺父母、兄弟亲善,颁布法令,不得让坏人留宿在家里。地方乡里有不寻常的事情发生,官吏就能早早地知晓,坏人不敢进入他管辖的境内。这些措施和制度,开始实行起来好像很烦,但施行以后官吏就不用从事追捕坏人的苦差,老百姓也没有犯法被鞭打的忧患,吏民都安心于这种稳定的局面。延寿对待下属,恩德丰厚而纪律严明。他曾经出行,临到上车时,一位骑吏后来,延寿下令功百商议处罚的办法并告知本人。等到他从外面回到衙门,有一个门卒拦在车前,说希望有话对他说。延寿把车停下来,问他要说什么,门卒说:“明府公说今天一大早要外出,但等了很久还没有出来,骑吏的父亲来到衙门,在外面徘徊不敢进去。骑吏听说父亲来了,便赶忙跑出去拜见父亲大人,恰逢(正好)这时明府公出来上车。一个人因为尊敬自己的父亲却被处罚,恐怕有损(影响)良好的社会风气的形成吧!”延寿在车中抬起手来说“如果没有您,我就不知道自己的过错了。”回到舍邸,召见了门卒,于是重用了他。 167.国渊 国渊字子尼,乐安盖人也。太祖辟为司空掾属。每于公朝论议,常直言正色,退无私焉。太祖欲广置屯田,使渊典其事。渊屡陈捐益,相土处民,计民置吏,明功课之法,五年中仓廪丰实,百姓竞劝乐业。太祖征关中,以渊为居府长史。田银、苏伯反河间,银等既破,后有余党,皆应伏法。渊以为非首恶,请不行刑。太祖从之,赖渊得生者千余人。破贼文书,旧以一为十,及渊上首级,如其实数。太祖问其故,渊曰:“夫征讨外寇,多其斩获之数者,欲以大武工,且示民听也。河间在封域之内,银等叛逆,虽克捷有功,渊窃耻之。”太祖大悦,迁魏郡太守。 时有投书诽谤者,太祖疾之,欲必知其主。渊请留其本书,而不宣露。其书多引《二京赋》,渊敕功曹曰:“此郡既大,今在都辇,而少学问者。其简开解年少,欲遣就师。”功曹差三人,临遣引见,训以“所学未及,《二京赋》,博物之书也,世人忽略,少有其师,可求能读者从受之。”又密喻旨。旬日得能读者,遂往受业,吏因使作笺,比方其书,与投书人同手。收摄案问,具有情理。迁太守仆。居列卿位,布衣蔬食,禄赐散之旧故宗族。恭俭自守,卒官。 《三国志·魏书》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使渊典其事 典:主管 B.渊屡陈捐益 捐:舍弃 C.百姓竞劝乐业 劝:劝勉 D.其简开解年少 简:简朴 2.下列句子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常直言正色,退无私焉 B.计民置吏,明功课之法 C.旬日得能读者,遂往受业 D.收摄案问,具得情理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 B. C. D. 4.下列句子分为四组,全都说明国渊“恭俭自守”的一组是 ( ) ①常直言正色,退无私焉 ②计民置吏,明功课之法 ③及渊上首级,如其实数 ④渊请留其本书,而不宣露 ⑤收摄案问,具得情理 ⑥居列卿位,布衣蔬食 A.①②④ B.①③⑥ C.②③⑤ D.④⑤⑥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国渊为太祖兴办屯田,从屯田项目的确定,民众、官吏的安置,到官员政绩的评定等,都恪尽职守,仅五年,就成绩斐然,颇受百姓欢迎。 B.国渊决狱断刑公平宽恕。在处理田银、苏伯等反贼的余党时,国渊劝谏太祖因人量刑,对其余党从轻发落,终使一千多人得以活命。 C.国渊据实上报斩杀捕获贼兵的数量,他认为,过去的奏报常常“一以当十”,夸大战绩,这是弄虚作假的做法。对此,他感到十分羞耻。 D.国渊在审理匿名信案件时,机智缜密。他并不大张旗鼓,而是先暗中寻找能读解《二京赋》的人,然后套取笔迹,最后根据笔迹捕获写信人。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1)渊以为非首恶,请不行刑。 译文: (2)布衣蔬食,禄赐散之旧故宗族。 译文: 选拔 2.C 十日。A.古义是"没有私底下(议论)",今义是"不自私"。B.古义是"考核政绩",今义是"学生规定的作业、技能"。D.古义是"事情的真相",今义是"人的常情和一般道理"。 3.C 都是指示代词,"那"、"那些"。A.介词,"用"、"凭"/连词,表承接关系。B.助词,起提顿作用/助词,与"愚"组成名词性短语。D.连词,表转折关系/连词,表递进关系。 4.B 恭俭自守,即谦恭节俭,保持操守。②是他屯田的一些做法,表现他的政绩,④⑤是表现他断案如神的,故②④⑤均不合题意。 5.C "以一当十",夸大战绩,是指征讨境外敌寇时的做法,对这种做法,国渊并无异议;他感到羞耻的,是对征讨境内田银等叛贼也虚报战绩的做法。 6.【文言翻译】(5分)(1)国渊认为他们(或这些人)不是首恶分子,请求不要对他们执行死刑。(2分)(译出省略成分“他们”“这些人”得1分,“执行死刑”得1分) (2)穿布衣吃素食,把俸禄赏赐都分给亲戚朋友。(3分)(“穿布衣,吃素食”,名词作动词,得2分;“把俸禄赏赐都分给……”得1分) 译文: 国渊字子尼,乐安盖县人。被太祖皇帝征召任为司空属下的官职。每每在朝廷上议论政事,总是态度严肃,直言不讳,退朝后再不私下议论。太祖皇帝打算大力推行屯田措施,便让国渊主管这项事务。国渊屡次陈述应当舍弃或增加的项目,考察土地,安置民众,计算用人数量,安排设置官吏,明确订立考核政绩的条例。经过五年的时间,就使粮仓丰实,百姓竞相勉励,愉快地耕种。太祖皇帝征讨关中,任命国渊为居府长史。田银、苏伯在河间谋反,田银等人被打败后,他们的那些余党,按律都应处斩。国渊认为这些人都不是首恶分子,于是奏请不要对他们执行死刑。太祖皇帝准许了他的奏请,依靠国渊的奏请得到活命的有一千多人。以前,写斩杀敌兵的奏章,往往以一当十。到了国渊上报斩杀敌兵首级的数量时,则按实数上报。太祖皇帝询问原因,国渊回答说:“征讨境外敌寇时,多报斩杀捕获敌兵的数量,是想夸大战绩,向百姓显示实力。而河间在境内,田银等人是朝廷的叛逆,战胜他们虽然有功,但若虚报战绩,我会感到羞耻。”太祖皇帝听后很高兴,于是提升国渊为魏郡太守。当时有人写匿名信诽谤朝政,太祖皇帝非常痛恨这种举动,很想知道写信的人是谁。国渊奏请把原信留下,而不把它宣扬泄露出去。那封信很多地方引用了《二京赋》的内容,国渊命令功曹说:“这个郡本来很大,而且又是都城,但有学问的人却不多。你去挑选几个聪明有知识的年轻人,我想派他们去拜师学习。”功曹挑选了三个人,国渊在遣派前召见了他们,教导说:“你们学习的东西还不广泛,《二京赋》是博学多识的书,世人忽略了它,很少有能讲解它的老师,你们可去找寻能够读懂它的人,并向他请教。”然后又秘密地告诉他们自己的真正意图。花了十来天的时间就找到能读《二京赋》的人,三人就去拜师学习。官吏趁机要那人写了一纸笺书,然后与那封信作比较,发现那人所写的与寄信是同一种笔迹。随即拘捕并审问那人,得到了全部的事实真相。过后,国渊又被提升为太守仆。国渊虽然身居列卿的高位,但仍然穿布衣吃素食,自己的俸禄赏赐都拿来分发给宗亲朋友。始终保持着谦恭节俭的节操,最后死于任上。 168.则天朝 则天朝,奴婢多通外人,辄罗告其主,以求官赏。润州刺史窦孝谌妻庞氏,为其奴所告夜醮①,敕御史薛季旭推之,季旭言其咒诅,草状以闻,先于玉阶涕泣不自胜,曰:“庞氏事状,臣子所不忍言。”则天纳之,迁季旭给事中。庞弃市,将就刑,庞男希瑊诉冤于侍御史徐有功。有功览状曰:“正当枉状。”停决以闻。三司对按,季旭周密其状。秋官及司刑两曹既宣覆而自惧,众迫有功。有功不获申,遂处绞死。则天召见,迎谓之曰:“卿比按,失出②何多也?”有功曰:“失出,臣下之小过;好生,圣人之大德。愿陛下弘大德,天下幸甚!”则天默然久之,曰:“去矣!”敕减死而放于岭南。有功以之去官。月余,复授侍御史。有功俯伏流涕,固不奉制。则天固授之,有功曰:“臣闻鹿走于山林,而命悬于厨者何?势使然也。陛下以法官用臣,臣以从宽行法,必坐而死矣。”则天既深器重,竟授之,迁司刑少聊。时周兴、来俊臣等罗告天下衣冠,遇族者千百家,有功居司刑,平反者不可胜纪,时人方之于定国③。中宗朝,追赠越州都督,并授一品官,优赐其家。开元初,窦希瑊外戚荣贵,奏请回己之官,以酬其子。 注:①醮—僧道设坛作法,祈祷或诅咒 ②失出—重罪轻判或有罪不判。 ③于定国—西汉大臣,掌管刑狱,他断案公正宽和。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辄罗告其主 罗:罗织。 B.敕御史薛季旭推之 推:审问。 C.停决以闻 闻:听闻 D.有功居司刑 居:担任 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季旭言其咒诅,草状以闻。 B.有功览状曰:“正当枉状。” C.臣以从宽行法,必坐而死矣。 D.则天既深器重,竟授之。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为其奴所告夜醮。 B.先于玉阶涕泣不自胜。 吾属今为之虏矣!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C.卿比按,失出何多也? D.则天默然久之。 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 作《师说》以贻之。 4.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徐有功“好生之德”的一组是( ) ①有功览状曰:“正当枉状。”停决以闻②众迫有功,有功不获申 ③愿陛下弘大德,天下幸甚 ④敕减死而放于岭南 ⑤有功居司刑,平反者不可胜纪 ⑥奏请回己之官,以酬其子 A.①②⑤ B.②④⑥ C.③④⑥ D.①③⑤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润州刺史窦孝谌的妻子庞氏因为家中奴婢的诬告,被判了死刑。庞氏的儿子跑到徐有功那里为母亲鸣冤叫屈。 B.徐有功发现庞氏一案确是冤案,便立即制止了行刑,并向上禀告,三司官员于是重审,最后使庞氏免受刑罚。 C.徐有功在审理庞氏一案时力主从轻发落,冒犯了武则天,因为被革职流放到岭南。一个月后又官复原职。 D.徐有功由于具有好生之德,富有正直之气,因此颇得时人赞誉,中宗时,出任越州都督,并被授予一品官衔。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1)时人方之于定国。 译文: (2)臣闻鹿走于山林,而命悬于厨者何? 译文: 1.C 让……听到;禀告 2.B 古义:确实。今义:"正处在""合理合法"等。 3.A 都是介词,表被动"被"。B.介词,"在"/介词,"比"。C.疑问副词,"为什么"/疑问代词,"什么"。D.音节助词,无实义/代词,"他"。 4.D ②有功被众人所迫,不能表达自己的主张。④武则天赦免庞氏死罪,将她流放岭南。⑥窦希瑊答谢徐有功,将自己的官职转让给徐有功的儿子。 5.A B.庞氏最后是"敕减死而放于岭南。"C."流放岭南"的是庞氏。D.越州都督之衔是"追赠",即在他死后追封,而非"出任"。 6..(1)当时的人将他比作(汉代的)于定国。(2分)(“方”,1分;句式“方之……”,1分) (2)我听说鹿虽然在山林中奔跑,但它的性命却掌握在厨子的手中,这是为什么呢? 或:我听说鹿虽然奔跑在山林中,但为什么它的性命却掌握在厨子的手中呢?(3分) (“走于……”,1分;“命悬于……”,1分;“何”,1分) 译文: 武则天当朝时,官员家中的奴婢多勾结外人,经常罗织罪名告发自己的主人,来求取朝廷的赏赐。润洲刺史窦孝谌的夫人庞氏,被奴仆诬告她夜间请道士作法诅咒武则天,武则天命令御史薛季旭审理这件案子。薛季旭认定庞氏诅咒了武则天,于是写下奏章禀告武则天,并事先到宫殿前的台阶上痛器流涕,做出难以自控的样子,然后说:“庞氏所做的事情,我实在不忍说出来。”武则天接纳了他的审判结果,并提升他为给事中。庞氏被判死罪,马上就要执行死刑,庞氏的儿子窦希瑊跑到侍御史徐有功那里诉冤。徐有功看了他的诉状,说:“这的确是件冤案。”便叫人暂停行刑,并向上禀告。于是三司的官员一同再审,薛季旭把庞氏的案情说得具体细致,就像真的一样。刑部及大理寺的官员由于公开审理担心自己因轻判而丢官,便一起逼迫徐有功维持原判。徐有功没有机会说话,于是庞氏便被判处绞刑。武则天召见徐有功,迎面就说:“你审理案件,为什么有那样多重罪轻判的情况呢”徐有功回答说:“重罪轻判,则我的小过失;爱惜人的生命,是圣人高尚的品德。希望陛下弘扬圣人的美德,那么天下人将十分幸运了!”武则天沉默了好一会儿,才说:“你走吧!”于是下旨免除庞氏的死罪 ,将她流放到岭南。徐有功也因此被革除了官职。一个多月后,武则天又恢复他侍御史的官职。徐有功伏地痛器,坚持不肯接受旨意。武则天却坚持要授予徐有功官职。徐有功说:“我听说鹿虽在山林中奔跑,但它的性命却掌握在厨子的手中,这是为什么呢?这是环境使它这样啊。陛下任用我为法官,我因从宽执法,一定会受牵连而获罪致死。”武则天非常器重徐有功,最终还是授予他官职,还升任他做司刑少卿。当时,周兴,来俊臣等人罗织罪名,诬告朝廷命官,遭到灭族的有数千百家。徐有功担任司刑少卿时,含冤得到平反昭雪的人不计其数,当时的人将他比作汉代的于定国。唐中宗时,追封徐有功为越州都督,并追授徐有功一品的官衔,让他的家人享受特殊的待遇。开元初,窦希瑊身为皇亲国戚,非常荣贵,便奏请把自己的官职让给徐有功的儿子,以表示对徐有功的酬报。(选自《大唐新语·卷四·执法第》) 169.唐震 唐震字景贤,会稽人。少居乡,介然不苟交,有言其过者辄喜。既登第为小官,有权贵以牒荐之者,震内牒箧中,已而干政,震取牒还之,封题未启,其人大愧。咸淳中,由大理司直通判临安府。时潜说友尹京,恃贾似道势,甚骄蹇,政事一切无顾让。会府有具狱将置辟,震力辨其非,说友争之不得,上其事刑部,卒是震议。六年,江东大旱,擢知信州。震奏减纲运米①,蠲②其租赋,令坊置一吏,籍其户,劝富人分粟,使坊吏主给之。州有民庸童牧牛,童逸而牧舍火,其父讼庸者杀其子投火中,民不胜掠,自诬服。震视牍疑之,密色物之,得童傍郡,以诘其父,对如初,震出其子示之,狱遂直。……十一年二月,兵大至,都大提举邓益遁去,震尽出府中金钱,募有能出战者赏之。众惧不能战,北兵登陴,众遂溃。震入府中玉芝堂,其仆前请曰:“事急矣,番江门兵未合,亟出犹可免。”震骂曰:“城中民命皆系于我,我若从尔言得不死,城中民死,我何面目生邪?”左右不敢言,皆出。有顷,兵入,执牍铺案上,使震署降,震掷笔于地,不屈,遂死之。(《宋史·唐震传》) 【注】①纲运米:指朝廷分批调运的米。②蠲:免除。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封题未启 启:打开。 B.政事一切无顾让 顾让:指顾念谦让别人 C.令坊置一吏,籍其户 籍:登记。 D.民不胜掠,自诬服 诬服:指诬告别人犯罪。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①有言其过者辄喜 ②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B.①有权贵以牒荐之者 ②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C.①会府有具狱将置辟 ②会天大雨,道不通 D.①我若从尔言得不死 ②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3.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会府有具狱将置辟 B.震出其子示之,狱遂直 C.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D.史朝夕狱门外 4.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够表现唐震正直忠诚品质的一组是( ) ①震取牒还之,封题未启 ②说友争之不得,上其事刑部 ③江东大旱,擢知信州 ④震出其子示之,狱遂直 ⑤使震署降,震掷笔于地 A.①②⑤ B.③⑤ C.①③④ D.②④ 5.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唐震年少居乡能严格要求自己,做到了闻过则喜。中进士后做小官,但他决不靠某权贵的推荐升官。 B.唐震任临官府官员,看到仗恃贾似道势力的潜说友执法上的错误,他敢于抵制,把这件事报告给刑部,使自己的正确见解得到认可。 C.唐震主管信州,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救济遭旱灾的百姓,他还能明察而求得实证,平反了一屈打成招的冤案。 D.元兵大至,将帅邓益逃跑,唐震就拿钱募人出战。危难之际,他放弃逃生机会,在敌人面前,他因决不投降而死。 6.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1)何怪乎遭风雨霜露饥寒颠踣而死者之比比乎?(《治平篇》)(2分) 译文: (2)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学记》)(3分) 译文: 1.答案为D。(“诬服”是“无辜而认罪”。) 2.答案为B(A两个“其”都是“他的”。B第一个“以”是介词,用;第二个“以”是介词,因为。C两个“会”都是“恰巧”。D两个“得”都是“能够”。) 3.答案为D 4.答案为A。③④句不能够表现唐震正直忠诚品质。 5.答案为D。唐震拿出自己全部金钱募人出战,不合文意。原文是说唐震拿出州府中的全部金钱,招募能出战的人,奖赏他们。 6.译文:(1)遭到风雨霜露饥寒倒地而死的人到处都是,这还有什么奇怪的呢? (2)优秀的歌唱家会使听众不约而同地跟着他歌唱。优秀地教师会使学生自然地跟着他指引的路去努力学习。 译文: 唐震字景贤,是会稽人,他青年时居住乡里,性情坚定不随便与人交往,有人指出他的过失,他总是很高兴。中进士后他做了小官,有个权贵用短信推荐他,唐震把这短信放进箱子里,后来他参与朝廷政事,就取出短信还给那个权贵,结果,封信的标记都没有打开,那个权贵很惭愧。咸淳年间,唐震由大理司直做临安府通判。当时潜说友做京城长官,他仗恃贾似道势力,很傲慢不驯,政事上一概不顾念谦让别人。恰逢临安府有审定的案件将案犯判为唐震的见解是对的。咸淳六年,江东大旱,朝廷提升唐震主管信州。唐震奏告朝廷减少分批调运的米,免除那里的租赋,命令城市住宅区设立一个官吏,登记那里的户口,劝说富人分出粮谷,让住宅区的官吏主管供应粮谷。州里有个人雇牧童放牛,牧童逃走了,牧舍着了火,牧童的父亲诉讼雇主杀了他的儿子投入火中,这个人受不了拷打,就无辜认了罪。唐震看了这个案子的公文很怀疑,秘密地寻找那个牧童,在旁边的郡找到了牧童,根据这个又追问牧童的父亲,他回答还像先前一样,唐震让他的儿子出来给他看,这个案件于是得到了公正判决。 咸淳十一年二月,大量的元兵攻到信州,都大提举邓益逃离,唐震拿出州府中的全部金钱,招募能出战的人,奖赏他们。众人畏惧,不能作战,元兵登上城墙,众人于是溃散。唐震进入州府里的玉芝堂,他的仆人上前请求他说:“情况很危急了,番江门的敌人军队还未会合,赶快逃出去还能免于灾祸。”唐震斥责说:“城中百姓的性命都关系在我一人身上,我如果听从你的话能够不死,城中百姓死了,我有什么脸面活着呢?”左右的人不敢说话,全都出去了。过了一段时间,元兵进来了,元兵头目拿着公文铺放在桌子上,让唐震签署投降,唐震把笔扔在地上,不屈服,于是因此而死。 170.卫绾 建陵侯卫绾者,代大陵人也。绾以戏车为郎,事文帝,功次迁为中郎将,醇谨无他。孝景为太子时,召上左右饮,而绾称病不行。文帝且崩时,属孝景曰:“绾长者,善遇之。”及文帝崩,景帝立,岁余不诮可绾,绾日以谨力。 景帝幸上林,诏中郎将参乘,还而问曰:“君知所以得参乘乎?”绾曰:“臣从车士幸得以功次迁为中郎将,不自知也。”上问:“吾为太子时召君,君不肯来,何也?”对曰:“死罪,实病。”上赐之剑。绾曰:“先帝赐臣剑凡六,剑,不敢奉诏。”上曰:“剑,人之所施易,独至今乎?”绾曰:“具在”。上使取六剑,剑尚盛,未尝服也。郎官有谴,常蒙其罪,不与他将争;有功,常让他将。上以为廉,忠实无他肠,乃拜绾为河间王太傅。吴楚反,诏绾为将,将河间兵击吴楚,有功,拜为中尉。三岁,以军功,孝景前六年中封绾为建陵侯。 其明年,上废太子,诛栗卿之属。上以为绾长者,不忍,乃赐绾告归,而使郅都治捕栗氏。既已,上立胶东王为太子,召绾,拜为太子太傅。久之,迁为御史大夫。五岁,代桃侯舍为丞相,朝奏事如职所奏。然自初官以至丞想,终无可言。天子以为敦厚,可相少主,尊宠之,赏赐甚多。 为丞相三岁,景帝崩,武帝立。建元年中,丞相以景帝疾时诸官囚多坐不辜者,而君不任职,免之。其后绾卒,子信代,坐酬金失侯。 (节选自《史记·万石张叔列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功次迁为中郎将 次:依次 B.属孝景曰:“绾长者,善遇之。” 属:能“嘱” C.常让他将 让:责备 D.天子以为敦厚,可相少主 相:辅佐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 A.召上左右饮 B.而绾称病不行 C.上以为廉 D.而君不任职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而绾称病不行 B.文帝且崩时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适也? C.上赐之剑 D.以军功,孝景前六年中封绾为建陵侯 执其手而与之谋 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 4.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卫绾“醇谨敦厚”的一组是 ( ) ①召上左右饮,而绾称病不行 ②有功,常让他将 ③将河间兵击楚,有功 ④代桃侯舍为丞相,朝奏事如职所奏 ⑤绾以戏车为郎,事文帝,功次迁为中郎将 ⑥丞相以景帝疾时诸官囚多坐不辜者,而君不任职,免之。 A.①②④ B.②③⑤ C.①⑤⑥ D.③④⑥ 5.以下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卫绾历任文、景、武三朝,为人醇厚谨慎。文帝时,有一次太子孝景召请文帝左右近臣饮,卫绾借口生病推辞。 B.景帝即位后,一年多的时间对卫绾不闻不问,卫绾却一天比一天谨慎。景帝曾想赐给卫绾一把剑,被卫绾回绝,卫绾不与人争功。景帝认为他廉洁忠诚,后因平叛有功而得以提升,后来因为军功而被封为建陵侯。 C.卫绾曾做太子太傅,后业代替挑侯舍做了丞相,他在朝迁上奏事,但举职分内例行的事上奏,不别有所议论,自从他开始做官以至于位居丞相,终究无所建树,亦无过错。 D.武帝即位后,丞相卫绾在景帝卧病时曾滥杀无辜而免去了官职。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1)上使取六剑,剑尚盛 ,未尝服也。(3分) 译文: (2)其后绾卒,子信代,坐酬金失侯。(2分) 译文: 1.C(让:推让) 2.C 3.D(A而:转折连词; B且:将,副词; C之:第三人称代词 D①以:因为,介词;②以:用,介词) 4.A(③有战功;⑤因功而升迁;⑥被免官的原因) 5.D(“滥杀无辜”错,见译文)6.翻译见译文 译文: 建陵侯卫绾是代国大陵人。他因为擅长戏车超乘,被任命为宿卫侍从的郎官,用侍汉文帝,积功依次升迁为中郎将,他情性醇厚谨慎,没有其他的才能。孝景帝在做皇太子的时候,召请皇上的左右近臣饮宴,卫绾却装病不去。文帝在临死的时候,嘱咐孝景帝说:“卫绾是位年辈尊而有德行的人,你要好好对待他。”到了文帝崩逝,景帝即位,有一年多,对于卫绾不加闻问,而卫绾一天比一天谨慎。 景帝驾幸上林苑,命令中朗将卫绾共乘一辆马车,随身护卫,景帝回去后卫绾说:“你知道你为什么能和我同乘一辆马车吗?”卫绾说:“微臣从一个戏车的士卒,侥幸得以因功依次升迁为中郎将,我自己不知是什么缘故。”皇上问道:“我做皇太子的时候召你来饮宴,你不肯来,为什么呢?”卫绾回答说;“真是罪该万死,不过那时实在是有病。”皇上赐他一把剑,他说:“先皇帝赐给臣的剑已有六把,臣不敢再接受陛下的赏赐。”皇上说:“剑是人往往拿来送人或交易他物,难道惟独你保存至今吗?”卫绾说:“都还在。”皇上派人去取那六把剑,剑都还在剑鞘之中,不曾佩带过。中郎将所属的郎宫犯了过错,卫绾常常隐瞒他们的罪责;他又不和其他的中郎将争执。有了功劳,也往往让给其他中郎将。皇上认为他廉洁忠诚,其实没有害人的歹心肠,于是任命他为河间王的太傅。吴楚七国造反的时候,皇上任命卫绾为将军,率领河间的军队去讨伐叛军,他颇有功劳。被任命为中尉。过了三年,卫绾又因军功,在孝景前六年中,被封为建陵侯。 次年,即孝景前七年,皇上废太子荣为临江王,诛杀太子之舅栗卿等外家亲属。皇上因为卫绾是位年高有德的长者,不忍命他按治这桩大狱,于是赐他告假返乡,而命郅都搜捕治理栗氏之狱。后来,皇上立胶东王为太子,召回卫绾,任命他为太子太傅。过了许久,升任他为御史大夫。过了五年,代替桃侯刘舍为丞相,他在朝廷上奏事,但举职分内例行之事上奏,不别有所议论。但是自从他开始做官以至于位居丞相,终究无所建树,亦无过错。天子认为他敦厚老成,可以辅佐少主,对他很尊重和宠信,赏赐甚多。 他做了三年的丞相,景帝逝世,武帝即位。却因在景帝卧病时,官府中的囚犯大多是无罪受冤屈的,而他官居丞相未能负起责任,所以免去他的官职。后来卫绾去世,他的儿子卫信继承侯爵,因犯酬金(不足)的罪失去侯位。 171.顾宪之 顾宪之字士思,吴郡吴人也,祖凯之,宋镇军将军、湘州刺史。宪之未弱冠,州辟议曹从事,举秀才,累迁太子舍人,尚书比部郎,抚军主簿。元徽中,为建康令。村有盗牛者,被主所认,盗者亦称己牛,二家辞证等,前令莫能决。宪之至。覆其状,谓二家曰:“无为多言,吾得之矣。”乃令解牛,任其所去,牛迳还本主宅,盗者始伏其辜。发奸擿伏,多如此类,时人号曰神明。至于权要请托,长吏贪残,据法直绳,无所阿纵,性又清俭,强力为政,甚得民和。 齐高帝即位,除衡阳内史。先是,郡境连岁疾疫,死者太半,棺木尤贵,悉裹以苇席,弃之路傍。宪之下车,分告属县,求其亲党,悉令殡葬。其家人绝灭者,宪之为出公禄,使纪纲①营护之。又土俗,山民有病,辄云先人为祸,皆开冢剖棺,水洗枯骨,名为除同祟。宪之晓喻,为陈生死之别,事不相由,民俗遂改。时刺史王奂新至,唯衡阳独无讼者,乃叹曰:“顾衡阳之化至矣。”“若九郡率然,吾将何事!”还为大尉从事中郎。出为东中郎长史、行会稽郡事。山阴人吕文度有宠于齐武帝,于余姚立邸,颇纵横。宪 之至郡,即表除之。文度后还葬母,郡县争赴吊,宪之不与相闻。文度深衔之,卒不能伤也。 比至高祖受禅,宪之风疾渐笃,固求还吴,天监二年,就家授大中大夫。宪之虽累经宰郡,资无担石,及归,还堵,不免饥寒。八年,卒于家,年七十四。 注:①纪纲:仆从。 (节选自《梁书》列传第四十六) 1.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牛迳还本主宅,盗者始伏其辜 辜:罪。 B.发奸擿伏,多如此类 擿:揭发。 C.若九郡率然,吾将何事 率:轻率。 D.宪之至郡,即表除之 表:上奏章。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乃令解牛,任其所去。 惠王患之,乃令张仪佯去秦。 B.宪之晓喻,为陈生死之别。 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 C.于余姚立邸,颇纵横。 欲与秦王好,会于西河渑池外。 D.悉裹以苇席,弃之路傍。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3.下列句中加点“之”字指代的内容,括号中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无为多言,吾得之矣。(指牛的主人) B.悉裹以苇席,弃之路傍。(指苇席) C.宪之为出公禄,使纪纲营护之。(指“其家人绝灭者”) D.文度深衔之,卒不能伤也。(指“宪 之不与相闻”这件事情) 4.下面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顾宪之为官刚正不阿的一组是( ) ①牛迳还本主宅,盗者始伏其辜。 ②至于权要请托,长吏贪残,据法直绳,无所阿纵。 ③其家人绝灭者,宪之为出公禄,使纪纲营护之。 ④宪之至郡,即表除之。 ⑤文度后还葬母,郡县争赴吊,宪之不与相闻。 ⑥宪之虽累经宰郡,资无担石,及归,还堵,不免饥寒。 A.①③⑤ B.②④⑤ C.②④⑥ D.②③④ 5.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顾宪之弱冠之年即任南宋建康令,决冤狱,拒请托,抑贪残,百姓因此心平气和。 B.顾宪之衡阳为官时,一心为民处置瘟疫造成的祸害,并教化民众,使全郡大治。 C.顾宪之志节刚正,治理会稽郡时,抑制佞幸之臣在乡里大造府邸,不与其通音信。 D.顾宪 之虽连任郡宰,却无甚私财,因病重还乡之后竟“不免饥寒”,足见一生清廉。 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翻译文中三个划线的句子。(5分) (阳货)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曰: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曰:不可,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曰:不可。日月逝矣,岁不我与。”孔子曰:“诺,吾将仕矣。”(《论语·阳货》) (1)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2分) 译文: (2)日月逝矣,岁不我与。(2分) 译文: (3)诺,吾将仕矣。(1分) 译文: 1.C/ 率;全。 率然:全部这样。 2.D/①:用 ②以:而 3.C/A 、指判断谁是牛的主人的方法;B、指“死者”; D、指顾宪之 4.B。 ①言其善于断案 ③是说宪之替老百姓解难 ⑥是说宪之为官清廉。 5.A/ “南宋建康令”中“南宋”当为“南朝宋时期”,“节选自《梁书》亦可佐证;”甚得民和“是指得到百姓的拥护。 6.阳货对孔子说:“喂!我跟你说,怀着一身本领却听任国家昏乱,可以叫做仁吗?回答说:不可以。喜欢从事政治却屡次错过时机,可以叫聪明吗?回答说:“不可以。时光流逝了,岁月不等待我们。”孔子说:“好吧,我将要从政了。” 译文: 顾宪字士思,吴郡人。祖父顾凯之,曾任南朝宋的镇军将军,湘州刺史。顾宪之十七八岁时,州府征召为仪曹从事,考中秀才,接连升为太子舍人,尚书比部郎,抚军主簿等。宋元徽朝时任建康县令。当时有盗窃耕牛的人,牛被主人认出,但偷窃者也称牛是自己的,两家的讼词、证据都一样,前任县令不能判决。顾宪之到任后,把这状纸翻转过来,对两家说:“不要再说了,我知道该怎么处理了。”于是下令解开牛,任随牛走往何处。牛直接走回到原来主人宅室,偷窃者才伏地认罪。顾宪之揭发奸邪的或藏匿的罪犯大都采用这类的方法,当时的人专称他“神明”。 至于有权势的人的请托,官吏们的贪残,他都根据法律公正处理(拒绝请托,打击贪残),从不偏袒和放纵,品性又清廉节俭,尽力治政,得到了百姓的拥护。 齐高帝(萧道成)即位后,顾宪之被授予衡阳内史官职。行前,衡阳连年瘟疫流行,很多人染病而死,棺木价格昂贵,人们只好用苇席名裹尸首,丢在路旁。顾宪之到任后,分别通告所属各县,寻找死者亲属和朋友,要求对死者全部殡葬。如果是家人都死了的,百姓又患病无助的,顾宪之就拿出自己的傣禄,派仆从设法去救护他们。当地风俗,老百姓患了病,就说是先人带来的灾祸,都掘墓棺冲洗枯骨,说是“除祟”。宪之向百姓晓之以理,说明生死之别,祸事的不相因,这种风俗于是改正过来,当时刺史王奂到各地督察事务,发现只有衡阳无诉讼官司,于是感慨地说:“顾宪之对百姓的教化达到了极至,如果全国都这样做,我还需督察什么呢!”不久,顾宪之担任太尉从事中郎。后又外放为东中郎长史,掌管会稽 郡事务。山阴人吕文度在齐武帝面前得宠,在余姚建宅邸,很是气派。顾宪之到任后,即上章要求拆除。吕文度后来回乡葬母,各郡县争恐后去吊唁,而顾宪之却不理睬。吕文度深深怀恨他,但最终难以加害。等到高祖继承帝位,顾宪之已得病且逐渐加重,于是坚决请求回吴郡老家。天监二年,在家中被授予大中大夫。顾宪之虽在地方任职多年,但并没有什么财物,回家时,唯有四周土墙,别无长物,不免陷于饥寒。于监八年,在家逝世,享年七十四岁 172.段太尉逸事状 太尉始为泾州刺史时,汾阳王以副元帅居蒲,王子唏为尚书,领行营节度使,寓军邠州,纵士卒无赖。邠人偷嗜暴恶者,率以货窜名军伍中,日群行丐取于市,不兼,辄奋击折人手足,椎釜鬲瓮盎盈道上,至撞杀孕妇人。邠宁节度使白孝德以王故,戚不敢言。 太尉自州以状白府,愿计事。至则曰:“天子以生人分公理,公见人被暴害,因恬然,且大乱,若何?”孝德曰:“愿奉教。”“太尉曰:”某为泾州,甚适,少事;今不忍人无寇暴死,以乱天子边事。公诚以都虞侯命某者,能为公已乱,使公之人不得害,“孝德曰:“幸甚!”如太尉请。 既署一月,唏军士十七人入市取酒,又以刃刺酒翁,坏酿器,酒流沟中。太尉列卒取十七人,皆断头注槊上,植市门外,唏一营大噪,尽甲。孝德震恐,召太尉,曰:“将奈何?”太尉曰:“无伤也,请辞于军。”孝德使数十人从太尉,太尉尽辞去。解佩刀,选老躄者一人持马,至唏门下。甲者出,太尉笑入,曰:“杀一老卒,何甲也?吾戴吾头来矣。”甲者愕。因谕曰:“尚书固负若属耶?副元帅固负若属耶?奈何欲以乱败郭氏?为白尚书,出听我言。唏出见太尉,太尉曰:“副元帅勋塞天地,当务始终。今尚书恣卒为暴,暴且乱,乱天子边,欲谁归罪?罪且及副元帅。今人恶子弟以货窜名军籍中,杀害人,如是不止,几日不大乱?大乱由尚书出,人皆曰:尚书依副元帅,不戢士,然则郭氏功名,其与存者几何?”言未毕,唏者再拜:“公幸教唏以道,恩甚大,愿奉军以从。”顾叱左右曰:“皆解甲,散还火伍中,敢哗者死。”旦,俱至孝德所,谢不能,请改过。邠州由是无祸。 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纵士卒无赖 无赖:横暴不守法纪 B.辄奋击折人手足 手足:手和脚 C.当务始终 始终:有始有终 D.其与存者几何 几何:几人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为白尚书,出听我言 B 因谕曰 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C 孝德使数十人从太尉 D 尚书固负若属耶 愿奉军以从 余固笑而不信也 3.下列各句中“以”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今邠人恶子弟以货窜名军籍中 把 B.以乱天子边事 用 C.邠宁节度使白孝德以王故 因为 D.奈何欲以乱败郭氏 而 4.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段太尉超人胆识的一组是 ①今不忍人无寇暴死 ②皆断头注槊上,植市门外 ③无伤也,请辞于军 ④孝德使数十人从太尉,太尉尽辞去 ⑤解佩刀,选老躄者一人持马 ⑥为白尚书,出听我言 A.①③④ B.②⑤⑥ C.①②⑥ D.③④⑤ 5.下面是对文章的简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作者写郭唏军队无法无天,写白孝德慑于郭子仪的权威而不敢过问,这就为段太尉的出场点明背景,渲染气氛。 B.段太尉与白孝德的一段对话,写出了太尉对整顿郭唏军队已成算在胸,这表现了太尉勇于任事、志在救民的品格。 C.段太尉将郭唏的十七个军士斩首示众,这对打击郭唏的嚣张气焰虽说是必要的,但它却激起了军营的叛乱,造成了不该出现的紧张局面。 D.这段文字采用衬托、对比、正面描写和细节描写等方法,把为了邠州人民而主动制止郭唏军队横暴的段大尉写得栩栩如生。 6.把下列文言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1)愿无伐善,无施劳。 译文: (2)“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译文: 1.D (“几何”是“多久”的意思) 2、A(两个“白”都是“告诉、禀告”之意。B、前一个“因”是“于是”的意思,后一个“因”是“通过,由”的意思;C、前一个“从”是“跟随”的意思,后一个是“听从”之意;D、前一个“固”是“难道”之意,后一个“固”是“本来”之意。)3、C(A凭借;B而;D用)4、D(①是说明自己的理由;②是段太尉对犯纪军士的处置;⑥是太尉对甲者的要求,这些都不属于“超人胆识”5、C(军营没有“叛乱”,“噪”是“大肆喧哗”的意思) 6、(1)我愿意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不表白自己的功劳。 (2)(我的志向是)使老年人得到安顿,使平辈的人与人讲诚信,使年轻人得到关怀爱护。 译文: 太尉担任泾洲刺史的时候,汾阳王郭子仪以副元帅的身份出镇蒲州,他的儿子郭唏做尚书,代理行营统领,驻军州,纵容士兵不守法纪。邠州懒惰贪婪、凶残邪恶的人凭借行贿的手段,混进军队里,每天成群结队在市场上勒索钱物,稍不满意,动不动就举槌将人的手脚打断,釜、鬲、瓮、盎等器具更是被他们打得碎片满路,直到把被他们撞上的孕妇、妇女杀死,邠宁节弃使白孝得罪因为汾阳王的缘故,忧虑却不敢过问。 太尉从泾州打报告,向邠宁节度使衙门报告(郭唏纵容士兵不守法纪,残害百姓的情况),表示愿意商议公事。太尉到后对白孝德说:“皇上把百姓交给您治理,您看到百姓被欺凌,被杀害,仍旧很安适,(社会)将要大乱,您怎么办?”白孝德说:“希望听到您的指教。”太尉说:“我治理泾州很安闲,没有多少事要处理,我不忍心看到百姓在没有外敌或盗匪的情况下被欺凌被杀死而使皇上的边境不得安宁。您如果任命我担任都虞侯的官职,我能为您制止混乱。”白孝德就按照太尉的请求任命他为都虞侯。 太尉暂任都虞侯一个月后,郭唏军中的十七个士兵市场取酒,又用刀剑刺杀酿酒的技工。打坏酿酒的器具,酒流淌到沟里。太尉布置士兵,抓获了那十七个人,将其杀死,并将他们的头砍下,挂在丈八长矛上,竖立在市场的门口,郭唏一营的士兵(知道这件事后)大肆喧哗,全部穿上了盔甲。白孝德既震惊,又害怕,立刻召见太尉,说:“这件事该如何处理?”太尉说:“不要紧,请让我去郭唏的部队中解释一下。”白孝德要派几十人跟随太尉前往,太尉全部辞退了他们。太尉取下身上的佩刀,只选了一个年老而腿脚不好的人替他牵马,来到郭唏的军中。穿着盔早的士兵出来,太尉边笑边走进去,说:“杀我一个人,何必要穿盔甲?我是顶着我的头来的。”穿着盔甲的士兵很是惊讶。于是太尉就开导他们说:“尚书难道亏待了你们吗?副元帅难道亏待了你们吗?为什么要制造混乱来败坏郭家的声誉呢?替我告诉尚书,请他出来听我说几句。”郭唏出来会见太尉,太尉说:“副元帅功勋充塞天地,应当努力做到有始有终。现在尚书放纵部下做凶暴不法之事,凶暴的事做多了,将会造成混乱,乱了皇上的边疆,那要归罪谁呢?罪将累及副元帅。现今邠人中的邪恶之徒,用贿赂手段混进军中,杀人害人,像这种情况不加以制止,不大乱的情况还能保持几天?”大乱由尚书这里发生,人们都说:尚书依仗副元帅,不管束士兵。既然这样,郭氏的功名还能保存多久?“太尉的话还未说完,郭唏两次拜谢说:“有幸蒙您用大道理来教导我,您对我的恩情太大了,我愿意让全军来听从你的教导。”郭唏看了看身边的随从并训斥说:“全部除去盔甲,解散回到自己的队伍中去,敢喧哗的处死。”第二天,太尉与郭唏一起来到白孝德官署,郭唏谢罪,说自己无能,请允许改过。邠州从此没有了祸乱。 173.马钧 马先生钧,字德衡,天下之名巧也。少而游豫,不自知其为巧也。当此之时,言不及巧,焉可以言知乎?为博士,居贫,乃思绫机之变,不言而世人知其巧矣。 旧绫机五十综者五十蹑,六十综者六十蹑。先生患其丧功费日,乃皆易为十二蹑。其奇文异变,因感而作者,犹自然之成形,阴阳之无穷。此轮扁之匠不可以言言者,又焉可以言校也? 先生为给事中,与常侍高堂隆、骁骑将军秦朗争论于朝,言及指南车。二子谓“古无指南车,记言之虚也”。先生曰:“古有之。未之思耳,夫何远之有!”二子哂之,曰:“先生名钧,字德衡,钧者器之模,而衡者所以定物之轻重,轻垂无准,而莫不模哉?”先生曰:“虚争空言,不如试之易效也。”于是二子遂以白明帝,诏先生作之,而指南车成。此一异也,又不可以言者也,从是天下服其巧矣。 居京师,都城内有地可以为园,患无水以溉,乃作翻车,令童儿转之而灌,水自覆,更入更出,其功百倍于常。此二异也。…… 有裴子者,上国之士也,精通见理,闻而哂之,乃难先生。先生口屈不能对。裴子自以为难得其要,言之不已。傅子谓裴子曰:“子所长者言也,所短者巧也;马氏所长者巧也,所短者言也。以子所长,击彼所短,则不得不屈;以子所短,难彼所长,则必有所不解者。夫巧者,天下之微事也,有所不解而难之不已,其相击刺,必已远矣。必乖于内,口屈于外,此马氏所以不对也。……” 马先生之巧,虽古公输般、墨翟、王尔,近汉世张平子,不能过也。公输般、墨翟皆用于时,乃有益于世。平子虽为侍中,马先生虽给事省中,俱不典工官,巧无益开世,用人不当其才,闻贤不试以事,良可恨也。…… [注]翻车:水车,亦称龙骨车。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旧绫机五十综者五十蹑 蹑:踏板。 B.于是二子遂以白明帝 白:禀奏、告诉。 C.夫巧者,天下之微事也 微:细小。 D.俱不典工官 典:主管。 2.下列各句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 ) A.犹自然之成形 B.阴阳之无穷 C.与常侍高堂隆、骁骑将军秦朗争论于朝 D.其奇文异变,因感而作者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不自知其为巧也 B.此轮扁之匠不可以言言者 焉可以言知乎 此一异也,又不可以言者也 C.而衡者所以定物之轻重 D.乃皆易不十二蹑 此马氏所以不对也 不如试之易效也 4.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能够从正面突出表现马钧技巧高超的一组是 ( ) ①为博士、居贫,乃思绫机之变 ②先生患其丧功费日,乃皆易为十二蹑 ③其奇文异变,因感而作者,犹自然之成形,阴阳之无穷 ④虚争空言,不如试之易效也 ⑤从是天下服其巧矣 ⑥令童儿转之而灌,水自覆,更入更出,其功百倍于常 A.①③⑤ B.①②④ C.②③⑥ D.③⑤⑥ 5.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这几段文字从“不自知共为巧”“不言而人知其巧”到“从是天下服其巧,”逐层递进,展现了著名科学家马钧的形象。 B.马钧强调思考,勤于探索,重视实践,具有钻研的热情和毅力,显示出我国古代科学家的优秀品质。 C.选文明显流露出作者对马钧及共创造发明的颂赞心情和对扼杀科学的人与事不满。 D.选文历叙了马钧改进织绫机、制造指南车、发明龙骨水车和能言善辩等事,记叙中时时参以议论,文笔简净朴素,层次分明。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1)(裴子)精通见理,闻而哂之,乃难先生。 译文: (2)用人不当其才,闻贤不试以事,良可恨也。 译文: 1.C/深奥。 2.D/织作出来的。3.B/表述。 A项:知道、了解;同“智”,聪明。 C项;表凭借, “用来……的(东西)”;表原因,“……的原因”。 D项:调换;容易。 4.C。 5.D/“能言善辩”错,马钧不善言谈。6.参见译文中的划线句子。 译文: 马先生名叫钧,字德衡,全国有名的巧工匠。年轻时(遇事)拿不定主意,不了解自己有技巧在身。当时,谈话不涉及巧技,怎么能够说是聪明呢?担任博士,生活不得志,于是思考绫机的改良问题,不用说人们就知道他是个有技巧的人了。 旧式的绫机有五十根综的就有五十个踏板,六十根综的就有六十个踏板。马先生担忧它浪费人工和时间,于是都改为十二个踏板。织出的布有奇异的花纹,都是根据自己的灵感织作出来的,就像是天然生成,变化无穷。即使是轮扁这样的能工巧匠也不能用语言来表述,又怎么可以用语言来校验呢? 马先生担任给事中,和常侍高堂隆、骁骑将军在朝廷争论,谈到指南车。两个人说“古代没有指南车,书上记载的话是假的”。马先生说:“古代有指南车。没有认真思考这件事罢了,有什么根据说以往没有呢!”两个人嘲笑他,说:“先生名叫钧,字德衡,钧是制作陶器的模子,衡是用来称量物体轻重的,连轻重还没有个定准,怎么可以成为一切事物的楷模呢?”马先生说:“与其谈论不着实际的话,不如试验一下容易验证。”于是两个人把这事禀奏明帝,明帝便诏令马先生制作指南车,指南车果真做成了。这是一大奇异之事,又是一下难以用语言表述的,从此全国上下都佩服他的技巧了。 住在京城,城内有一块可以种树木和蔬菜的园子,但担心没有水用来灌溉,马先生于是制作了翻车,让儿童转动翻车提水灌溉,水自动灌入翻车提上,连续不断,功效比平常的提高近百倍。这是第二大奇异之事。 ……有个姓裴的先生,全国有名,学问精通,通晓事理,听说(这事)后讥笑不已,就责难马先生。马先生口齿木讷难以回对,裴先生自认为抓住了对方的要害,说个不停。傅先生对裴先生说:“你擅长的是语言表达,不足的是巧技;马先生擅长的是巧技,不足的是语言表达。用你擅长的,攻击人家不擅长的,则人家不得不屈服;用你不擅长的,反驳人家擅长的,则一定有你难以理解和明白的(地方)。技巧,是天下深奥的东西,有难以理解和明白地方却责难不止,如果互相攻击指责,相距就会更远。内心乖巧,说话木讷,这是马先生不能够应对的原因。……” 马先生的巧技,即使是古代的公输般、墨翟、王尔,近代的张平子,也难超过。公输般、墨翟的巧技都为当时所用,于是对世人有益。平子虽为侍中,马先生虽为给事中,但都不是主管工匠的官员,巧技对当世没有什么益处,用人未能发挥他的真正才能,了解此人贤能而不让他去管事(或“而不能尽其才),实在是很遗憾的啊。………… 174.吴起 吴起者,卫人也。好用兵。其少时,家累千金,游仕不遂,遂破其家。乡党笑之,吴起杀其谤己者三十余人,而东出卫郭门,与其母诀,啮臂而盟曰:“起不为卿相,不复入卫。”遂事曾子。居顷之,其母死,起终不归。曾子薄之,而与起绝。起乃之鲁,学兵法以事鲁君。鲁以为将,将而攻齐,大破之。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卒疑之,谢吴起。 吴起于是闻魏文侯贤,往事之,文侯以为将,击秦,拔五城。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卧不设席,行不骑乘,亲裹赢粮,与士卒分劳苦。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卒母闻而哭之。人曰:“子卒也,而将军自吮其疽,何哭为?”母曰:“非然也。往年吴公吮其父,其父战不旋踵,遂死于敌。吴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是以哭之。”文侯以吴起善用兵,廉平,尽能得士心,乃以为西河守,以拒秦、韩。 魏文侯既卒,起事其子武侯。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而谓吴起曰:“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起对曰:“在德不在险。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武侯曰:“善”。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吴起者,卫人也,好用兵。 兵:军事 B.曾子薄之,而与起绝。 薄:不厚,不善待 C.而君用起,则是弃卫。 弃:疏远,得罪 D.鲁君疑之,谢吴起。 谢:辞退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文侯以为将 B.亲裹赢粮 C.其父战不旋踵 D.廉平,尽能得士心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或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鲁卫兄弟之国也 B.啮臂而盟 子卒也 浮西河而下 C.往年吴公吮其父 D.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 妾不知其死所矣 是以哭之 4.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吴起军事才能的一组是 ( ) ①起不为卿相,不复入卫 ②鲁以为将,将而攻齐,大破之 ③吴起于是闻魏文侯贤,往事之 ④文侯以为将,击秦,拔五城 ⑤卧不设席,行不骑乘 ⑥乃以为西河守,以拒秦韩 ⑦魏文侯既卒,起事其子武侯 A.①③⑥ B.②④⑤ C.③⑥⑦ D.②④⑥ 5.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吴起年轻时,家里很富有,他为了博取功名,四处求官,结果官没有求到,把家产也耗尽了,遭到同乡人的耻笑。这说明吴起是个功名心很重的人。 B.鲁国国君之所以不敢留用吴起,是因为担心诸侯各国忌恨鲁军事强大,联合起来对付鲁国。 C.吴起不顾自己中毒的危险,为病卒吮疽,使病卒的母亲大为悲伤,更增忧虑。从侧面表现吴起深得士兵的拥戴。 D.吴起劝武侯不要以山河之固为宝,而应懂得修政在德的道理,反映了作为军事家的吴起的政治眼光。 6.翻译下列文言文中划线的句子。(5分) 巫马子谓子墨曰:“子兼爱天下,未云利也,我不爱天下,未云贼也,功皆未至,子何独自是而非我哉?” 子墨子曰:“今有燎者于此,一人奉水将灌之,一人掺火将益之。功皆未至,子何贵于二人?” 巫马子曰:“我是彼奉水者之意,而非夫掺火者之意。” 子墨子曰:“吾亦是吾意,而非子之意也。” (1)了何贵于二人? 译文: (2)我是彼奉水者之意,而非夫掺火者之意。 译文: 1.B(轻视) 2.D(A.“以之为”之意;B.背负粮食;C.“后退”之意;均与现代汉语不同。D项是“廉洁公平”之意) 3.D(A表判断,B表承接,C作代词,代他。D一是代词,代“疽”,一是助词。) 4.D 5.B 6.(1)您认为两人之中谁应该被肯定呢? (2)我(当然)肯定那端水灭水人的想法,否定那引火助燃人的想法。 译文:巫马子对墨子说:“您(主张)爱天下一切人,谈不上有什么好处,我不爱天下(一切人),也谈不上有什么害处。(既然咱们的主张)都没有产生什么后果,您为什么单单地认为自己的对,而认为我的错呢?” 墨子道:“比如有人在这里放了火,一个端着水,准备扑灭它,另一人拿着燃烧的东西,准备助长火势。(两人的行动)虽然都没成为现实,但您认两人之中谁应该被肯定呢?”巫马子道:“我(当然)肯定那端水灭火人的想法,否定那引火助燃人的想法。” 墨子又道:“(如此说来)我仍然认为自己的主张对,而认为您的观点是错误的。” 译文:吴起,卫国人,爱好用兵之道。年轻时,家里累积千金资财,游历求官不成,终于使家庭破落。乡里人讥笑他,吴起便杀了那些诋诽自己的人三十多名,然后朝东走出卫国城门,跟他母亲诀别时,咬着臂膀发誓说:“如果我吴起做不了卿相,就不再回卫国了。”于是他服事曾参。过了没多久,他的母亲死了,吴起始终没有回家。曾参因此轻视他,而与他绝交。吴起就到鲁国去,学习兵法来服事鲁国国君。鲁国让他当将军,带军队进攻齐国,使齐国吃了大败仗。那鲁国是个小国,但有了打胜仗的名声,那么诸侯国就得考虑鲁国了。况且鲁国和卫国是兄弟关系的国家,然而鲁国任用了吴起,就是抛弃卫国。鲁国国君终于怀疑吴起,就谢绝(辞退)了他。 吴起这时听说魏文侯贤明,就是服事他,文侯用他做将军,进击秦国,攻占了五座城池。吴起身为将军,与最下等的士兵同穿同吃。他睡觉不铺席子,行军不骑马乘车,亲自包装背负粮食,为士兵分担劳苦。士兵中有个生了毒疮的,吴起为他吮吸脓汁。这个士兵的母亲听到了哭了起来。有人说:“你儿子是士兵,将军却亲自吮吸他的毒疮,你还哭什么呢?”母亲说:“不是这样的。往年吴公替他父亲吮吸毒疮,他的父亲在战斗中勇往直前,决不后退,终于死在敌人手里。吴公现在又给我的儿子吮吸毒疮,我不知道儿子将会死在哪里,因此替他哭泣。“文侯认为吴起善于带兵打仗,廉洁公正,能完全得到士兵的爱心,就任用他做西河太守,来拒御秦国和韩国。魏文侯死后,吴起服事文侯的儿子魏武侯。武侯游黄河顺流而下,到了河流中间,回头对吴起说:“壮美啊,山河如此险固!这是魏国的珍宝啊。”吴起回答说:“国家的珍宝在于国君的恩德,而不在于山河的险固。如果国君不施恩德,船里的人都是仇敌。”武侯说:“好”。 175.赵普 (赵)普独相凡十年,刚毅果断,以天下事为己任。尝欲除某人为某官,帝不用;明日,复奏之,又不用;明日,更奏之。帝怒,裂其奏投诸地,普颜色自若,徐拾奏归,补缀,复奏如初。帝悟,卒可其奏,后果以称职闻。又有立功当迁官者,帝素嫌其人,不与。普力请与之,帝怒曰:“朕不与迁官,将奈何? ”普曰:“刑以惩恶,赏以酬功。刑赏者天下之刑赏,非陛下之刑赏也,岂得以喜怒专之! ”帝弗听,起,普随之。帝入宫,普立于宫门,良久不去,帝竟从其请。一日,大宴,雨骤至,良久不止。帝怒形于色,左右皆震恐,普因言:“外间百姓正望雨,于大宴何损!不过沾湿供帐乐衣耳。百姓得雨,各欢喜作乐。适当其时乞令乐官就雨中奏技。”帝大悦,终宴。普临机制变,能回帝意类此。常设大瓦壶于视事阁中,中外表疏,普意不欲行者,必投之壶中,束焚之。其多得谤咎,殆由此也。 普既出镇,上书自诉云:“外人谓臣轻议皇弟开封尹,皇弟忠孝全德,岂有间然?矧①昭宪皇太后大渐②之际,臣实预闻顾命,知臣者君,愿赐昭鉴!”帝手封其书,藏之金匮。九月,吏部侍郎参知政事吕余庆以疾求解职;丁卯,罢为尚书左丞。余庆为帝霸府(藩王府邸)元僚,赵普、李处耘皆先进用,余庆恬然不以介意。处耘获罪时,余庆知江陵,还朝,帝委曲问处耘事,余庆以理解释。及普忤旨,左右争倾之,余庆独为明辨,帝意稍解。时称长者。(《续资治通鉴·宋纪七》) [注]①矧(shěn):况且 。 ②大渐:病重。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尝欲除某人为某官 除:封授 B.卒可其奏 可:同意 C.中外表疏 疏:陈述 D.左右争倾之 倾:倾轧、排挤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 A.普颜色自若 B.适当其时 C.帝委曲问处耘事 D.余庆以理解释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① 刑赏者天下之刑赏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B.① 岂得以喜怒专之 ②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C.①必投之壶中 ②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欲呼张良与俱去 D.①帝怒,裂其奏投诸地 ②……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4.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赵普性格“刚毅果断”的一组是 ( ) ①尝欲除某人为某官,帝不用 ②徐拾奏归,补缀,复奏如初 ③良久不去,帝竟从其请 ④必投之壶中,束缊焚之 ⑤赵普、李处耘皆先进用 ⑥时称长者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⑤ D.②③⑥ 5.下列叙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皇帝当初并不怎么重用赵普,曾经把他的奏章撕碎了扔在地上,但最终被他刚毅的性格所感动,他也以称职而闻名于世。 B.赵普很善于临机应变,使皇帝改变主意,有一次皇帝因雨不止影响大宴而发怒,赵普告知百姓正在宫外奏乐求雨,使皇帝转怒为喜。 C.赵普上书称赞皇弟,并想事先得到皇帝的临终遗诏,言下有推荐皇弟作接班人之意,并希望早定此事,皇帝很重视他的话。 D.李处耘获罪,赵普违背皇帝的旨意,吕余庆先后竭力为他们开脱。李、赵无事,吕余庆却因此被罢为尚书左丞。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1)又有立功当迁官者,帝素嫌其人,不与。(3分) 译文: (2)其多得谤咎,殆由此也(2分) 译文: 1.C/疏,疏奏,名词。2.D/“颜色”,神色、脸色;“适当”正处在……;“委曲”,详情,详细地。3.A/两个“者”,都是语气助动词,表提示、停顿。B.“以”介词,①因为,②拿,用;C.①代词,指代“意不欲行”的“中外表疏”,②动词,到……地方去;D.①人称代词,他(的),②语气副词,表测度语气,“大概”。4.B。 5.C/A.“不怎么重用赵普”错,“称职”的是赵普推荐的人;B. “求雨”错,是庆贺下雨; D.吕余庆罢为尚书左丞在前,且是自请“解职”。 6.译文见附录。 译文: 赵普独自担任宰相共十年,刚毅果断,把天下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职责。(赵普)曾经想要封授某人官职,皇帝没答应;第二天,(赵普)又上奏皇帝,(皇帝)又没答应;又过了一天,(赵普)再次上奏皇帝。皇帝大怒,撕裂他的奏章将其丢在地上,赵普神情不变,慢慢拾起奏章归家,将其修补,又如当初一样上奏。皇帝省悟,终于同意了他的奏请。后来(被赵普推荐的人)果然凭借称职而闻名。又有一位建立了功业应当升官的人,因皇帝向来厌恶他,不授予他应得的官职。赵普极力请求授予,皇帝大怒道:“朕就是不给他升官,你怎么办?”赵普说:“刑法是用来惩罚有罪之人的,赏赐是用来酬报有功之臣的。惩处赏赐是国家的惩处和赏赐,不是陛下一人的惩处和赏赐,难道能够因个人的喜怒而独断吗?”皇帝听不进去,起身离开,赵普紧跟着。皇帝入宫后,赵普站在宫门外,很久没有离去,皇帝最终听从了他的请求。一天,(皇帝)举行盛宴,一场大雨突然袭来,很久未停。皇帝的怒气表露在脸上,左右大臣都十分震惊害怕,赵普乘机对皇帝说:“皇宫外面的老百姓正渴盼雨水,这场大雨对您的盛宴有什么妨害呢!不过沾湿一下幕帐和乐工的衣饰罢了。百姓盼到了雨水,个个喜笑颜开,奏乐庆祝。正处在这个欢乐的时刻,我等请求乐官(就)在雨中献技。”皇帝非常高兴,宴会圆满结束。赵普就是像这样随机应变,能使皇帝回心转意的。(赵普)一直将一个大瓦壶放在议事厅内,朝迁内外的奏疏,赵普心里不想施行(办理)的,一定将它们放入壶中,捆些乱麻点火将其烧毁。赵普(他)遭到世人许多毁谤和责怪,大概就是因为这个缘故。 赵普调出京师镇守地方后,上书皇帝道:“朝廷外面的人说我轻易地谈论皇叔 开封尹,皇叔是个忠孝两全的人,怎么能够离间他和圣上的关系呢?况且(正值)昭宪皇太后重病之际,我实在是想事先得知天子遗诏。了解我的人是圣上,请圣上明鉴!”皇帝新手封存了他的信,把它藏在金柜里。九月,吏部侍郎兼参知政事吕余庆因病请求辞职:丁卯日,(皇帝)免除吕余庆吏部侍郎兼参兼政事的官职,让其任尚书左丞。吕余庆是帝霸府的幕僚,赵普、李处耘都在先前被皇帝起用,吕余庆坦然面对,不把此事放在心里。李处耘遭罪时,吕余庆正在江陵任知州,他回到朝廷时,皇帝详细向他询问处置李处耘一事,吕余庆用(恰当的)道理加以解释。……等到赵普抵触圣意,左右大臣争相倾轧他,唯独吕余庆为他说明辨白,皇帝(想惩处赵普)的心思(才)稍微缓解。时人称吕余庆为谨厚者。 176.专诸 专诸者,吴堂邑人也。伍子胥之亡楚而如吴也,知专诸之能。伍子胥既见吴王僚,说以伐楚之利。吴公子光曰:“彼伍员父兄皆死于楚而员言伐楚,俗自力报私仇也,非能为吴。”吴王乃止。伍子胥知公子光之欲杀吴王僚,乃曰:“彼光将有内志,未可说以外事。”乃进专诸于公子光。 光既得专诸,善客待之。九年而楚平王死。春,吴王僚欲因楚丧,使其二弟公子盍余、属庸将兵围楚之潜(水名);使延陵季子于晋,以观诸侯之变。楚发兵绝吴将盍余、属庸路,吴兵不得还。于是公子光谓专诸曰:“此时不可失,不求保获!且光真王嗣,当立,季子虽来,不吾废也。”专诸曰:“王僚可杀也。母老子弱,而两弟将兵伐楚,楚绝其后。方今外困于楚,内空无骨鲠之臣,是无如我何。”公子光顿首曰:“光之身,子之身也。”四月丙子,伏甲士于窟室中,而具酒请王僚。王僚使兵陈自宫至光之家,门户介陛左右,皆王僚之亲戚也。夹立侍,皆持长铍。酒既酣,公子光详为足疾,入窟室 中,使专诸置匕首鱼炙之腹中而进之,既至王前,专访擘鱼,因以匕首刺王僚,王僚立死。左右亦杀专诸,王人扰乱。公子光出其伏甲以攻王僚之徒,尽灭之,遂自立为王,是为阖闾。阖闾乃封专诸之子以为上卿。(《史记·刺客列传》) 1.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乃进专诸于公子光 进:推荐。 B.光既得专诸,善客待之 客:好客。 C.公子光详为足疾 详:通“佯”,假装。 D.既至王前,专诸擘鱼 擘:掰,用手把东西分开或折断。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 A.内空无骨鲠之臣 B.门户阶陛左右,皆王僚之亲戚也 C.左右亦杀专诸,王人扰乱 D.尽灭之,遂自立为王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专诸擘鱼,因经匕首刺王僚 B.使延陵季子于晋,以观诸侯之变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敛赀财以送其行 C.伍子胥之亡楚而如吴也 D.阖闾乃封专诸之子以为上卿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良乃入,具告沛公 4.以下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说明阖闾事成原因的一组是( ) ①光真王嗣,当立 ②方今外困于楚,内空无骨鲠之臣 ③夹立待,皆持长铍 ④伏甲士于窟室中,而具酒清王僚 ⑤使专诸置匕首鱼炙之腹中而进之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②④⑤ D.②③⑤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楚平王死后,吴王僚趁火打动,派兵围楚。不料楚国出兵断其回路,导致国内空虚,给公子光夺位造成可乘之机。 B.专诸认为,公子光是吴国真正的继承人,吴王僚欲把王位传给他人是不道德的,所以专诸才决定帮助公子光夺取王位。 C.公子光看到夺位之机已到,一方面解除专诸后顾之忧,让其刺杀王僚;另一方面设宴邀请王僚,王僚终一上当被杀。 D.公子光依靠专诸夺位成功,他没有忘记自己对专诸的承诺,还是封专诸的儿子做了上卿。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1)且光真王嗣,当立。 译文: (2)光之身,子之身也。 译文: 1.B(客:像对待客人一样。名词作状语) 2.A(骨鲠:耿直。 C项“扰乱”:混乱;扰:乱) 3.A(于是;经由,通过; B“以”:连词,译成“来”; C亡;逃跑;D乃:于是,就) 4.C 5.B(专诸帮助公子光是认为王僚伐楚不当,选项中的分析是无中生有) 6.(1)况且我是真正的大王的后代,应当即位。 (2)我的身体就是你的身体。(你身后的事,一切由我担当) 译文: 专诸,是吴国堂邑人。伍子胥逃离楚国到吴国,了解专诸的才能。伍子胥见到吴王僚以后,拿讨伐楚国的好处劝说吴王。吴公子光说:“那个伍员(伍子胥)的父亲和哥哥被楚国害死而说讨伐楚国,是伍员想自己报私仇,不可能为吴国着想。”吴王就没有听从伍子胥的意见。伍子胥知道公子光想杀吴王僚,就说:“公子光心里有自己的事,不可以拿其他的事来劝说他。”于是,向公子光推荐了专诸。 公子光得到专诸以后,好好地像待客人一样地对待他。过了九年,楚平王死了。这一年春天,吴王僚想趁楚国国丧,使他的二位弟弟盍余、属庸带领军队包围楚国的潜水;派延陵、季子到晋国,来观察其他国家的变化。楚国出兵断绝了吴将盍余、属庸的退路,吴国的军队不能撤回。于是公子光对专诸说:“这个时机不可丧失,不求成功还会有什么收获!况且我是真正的大王的后代,应当即位,季子即使回来,也不会废除我。”专诸说:“王僚可杀。母亲年老,儿子弱小,而且两个弟弟带兵讨伐楚国,楚国断绝了他们的后路。现在吴国外面正被楚国围困,国内空无耿直的大臣,这不能拿我怎么办。”公子光叩头说:“你身后的事,一切由我担当。”这个四月丙子日,公子光在地下室里埋伏了全副武装的士兵,并且摆好了酒宴请王僚。王僚派兵从王宫一直排列到公子光的家,门窗台阶附近,都是王僚的内外亲属。站在两旁作陪的,都手拿长矛。喝酒喝到畅快时,公子光装作脚有病,进入地下室中,派专诸放匕首到煮好的鱼肚子中献给王僚,到了吴王面前以后,专诸用手把鱼掰开,趁机拿匕首刺杀王僚,王僚立刻死亡。旁边的武士也杀专诸,吴王的人搅扰混乱。公子光让埋伏好的士兵出来进攻王僚的人,把他们杀完了,于是立自己为吴王,这就是阖闾。阖闾于是封专诸的儿子做了上卿。 177.公子闻赵有处士   公子闻赵有处士毛公藏于博徒,薛公藏于卖浆家。公子欲见两人,两人自匿,不肯见公子。公子闻所在,乃间步往,从此两人游,甚欢。平原君闻之,谓其夫人曰:“始吾闻夫人弟公子天下无双,今吾闻之,乃妄从博徒卖浆者游,公子妄人耳!”夫人以告公子。公子乃谢夫人去,曰:“始吾闻平原君贤,故负魏王而救赵,以称平原君。平原君之游,徒豪举耳,不求士也。无忌自在大梁时,常闻此两人贤,至赵,恐不得见。以无忌从之游,尚恐其不我欲也,今平原君乃以为羞,其不足从游。”乃装为去。夫人具以语平原君,平原君乃免冠谢,固留公子。平原君门下闻之,半去平原君归公子。天下士复往归公子。公子倾平原君客。 公子留赵十年不归。秦闻公子在赵,日夜出兵东伐魏。魏王患之,使使往请公子。公子恐其怒之,乃诫门下:“有敢为魏王使通者,死。”宾客皆背魏之赵,莫敢劝公子归。毛公、薛公两人往见公子曰:“公子所以重于赵,名闻诸侯者,徒以有魏也。今秦攻魏,魏急而公子不恤,使秦破大梁而夷先王之宗庙,公子当何面目立天下乎?”语未及卒,公子立变色,告车趣驾归救魏。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乃间步往,从此两人游  从此:自此以后   B.公子妄人耳       妄人:狂妄的人   C.平原君乃免冠谢 免冠:脱下帽子   D.公子当何面目立天下乎 面目:脸色、面貌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①故负魏王而救赵,以称平原君   ②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B.①今平原君乃以为羞        ②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C.①平原君闻之,谓其大人曰     ②问其深,则其好者不能穷也   D.①有敢为魏王使通者,死      ②臣请为王言乐 3.对下列各句中“之”字指代内容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平原君闻之,谓其夫人      指代魏公子“从此两人游,甚欢”   B.以无忌从之游,尚恐不我欲也   指代“毛公”、“薛公”   C.魏王患之,使使往请公子     指代“秦日夜出兵东伐魏”   D.平原君门下闻之         指代平原君“固留公子” 4.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公子天下无双”的一组是   ①乃间步往,从此两人游         ②故负魏王而救赵,以称平原君   ③天下士复往归公子。公子倾平原君客   ④宾客皆背魏之赵,莫敢劝公子归   ⑤公子所以重于赵,名闻诸侯者,徒以有魏也   ⑥语未及卒,公子立变色,告车趣驾归救魏   A.①②⑤   B.①④⑥    C.②③⑥   D.③④⑤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信陵君思贤若渴,他悄悄步行往见身处“博徒卖浆者流”的毛公、薛公,并成了了二人的真正朋友。   B.信陵君所见的毛公、薛公被平原君斥为荒唐之人,这使信陵君改变了对平原君的看法,并整装离他而去。   C.信陵君礼贤下上的行为感动了平原君的门客,他们纷纷离开自己的主人而投奔到信陵君的门下。   D.魏国危急,魏王使使往请信陵君,众多门客都不敢劝其归魏,只有毛公、薛公以大义相劝,使他离赵救魏。 6.把下面一段文言文中画线的部分译成现代汉语。(5分)   都超与谢玄不善。苻坚将问晋鼎,既已狼噬梁歧,又虎视淮阴矣。于是朝议遣玄北讨,人间颇有异同之论。唯超曰“是必济事。吾昔尝与共在桓宣武府,见使才皆尽,虽履屐之间,亦得其任。以此推之,容必能立勋。”元功既举,人咸叹超之先觉,又重其不以爱憎匿善。  (1)于是朝议遣玄北讨,人间颇有异同之论。(3分) 译文: (2)人咸叹超之先觉,又重其不以爱憎匿善。(2分) 译文: 1.C  A项:“从此”在这里是两个词,跟随这(两个人);B项:“妄人”,这里应该理解为“糊涂、荒唐的人”;D项:“面目”,在这里是“面子、颜面”的意思。 2.C  两句中的“其”字,前一个是人称代词,他的,后一个是指示代词,那些;A项:两个“以”字,都表示承接关系;B项:两个“乃”字都表示转折关系;D项:两个“为”字,都是介词,相当于给、替) 3.D  这里的“之”称代的是平原君误解信陵君这件事 4.C  本题可用排除法。④表明信陵君门客不敢劝说他的原因,⑤是毛、薛二公劝说信陵君的话,排除包含这两句的选项,就只有C项正确了。 5.B  平原君耻笑的不是毛、薛二公,而是信陵君;另外,“整装离他而去”的说法也欠妥当,因为从后面看,信陵君只是准备离开。 6.郗超和谢玄两人的关系不好。苻坚想灭掉东晋,已经吞掉了梁州和岐山,又准备侵入淮南一带。在这紧急之时朝廷议定派谢玄统兵北伐,人们当中(对此)很有不同的看法。只有郗超说:“这个人一定能成就大事,早先我曾和他一起在桓温军府中供职,看到谢玄用人都能做到人尽其才,即使是很小的任务,也要任用合适的人去做。我因此举荐他,也许他会立功的。”后来大功已成,人们都赞叹郗超有先见之明,并敬重他不因个人爱憎埋没人才的品格。(意思对即可) 译文 魏公子听说赵国有隐士毛公隐居在赌徒群中,(又有)薛公隐居在卖酒人的家里。魏公子想要会见这两个人,两人主动躲起来,不肯会见公子。魏公子知道了他们隐藏的地方,就秘密地步行前去,跟这两个人交往,彼此非常融洽。平原君听说这件事,对他的夫人说:“当初我听说您的弟弟(信陵)公子是天下独一无二的(人物),现在我听说他竟然随便跟赌徒和卖酒浆的人交往。公子是个糊涂人罢了。”平原君夫人把这些话告诉了魏公子。魏公子就告别平原君夫人要离开(赵国),说:“当初我听说平原君贤能,所以辜负了魏王而救援赵国,来满足平原君的心意。但平原君和人们的交游,只是一种装饰门面的壮举罢了,并不是为了寻求贤士。我在大梁的时候,时常听说这两个人贤能,到了赵国以后,唯恐不能见到他们。像我这样的人跟他们交往,还怕他们不要我呢。如今平原君竟然把跟他们交往当作是羞耻的事情,恐怕真不值得和他交朋友了。”于是整理行装准备离开赵国。平原君夫人把这些话全部告诉了平原君,平原君就脱掉帽子谢罪,坚决挽留魏公子。平原君的门下客听说这件事,半数人离开平原君来归附魏公子。天下的士人又前往归附魏公子,魏公子使平原君的门客都到自己门下来了。 魏公子留居赵国十年不回国。秦国听说魏公子在赵国,日夜加紧派兵东去进攻魏国。魏王忧虑这件事,派遣使者去请魏公子回国。魏公子害怕魏王怨恨他,就告诫门下客:“有谁敢替魏王的使者通报的,处死。”宾客都是背弃魏国来到赵国的,没有谁敢劝告公子回国。毛公和薛公两人去见公子说:“公子之所以在赵国受到重视,声名传闻到各国,只因为有魏国。现在秦国进攻魏国,魏国危急而公子不同情,假使秦军攻破大梁,毁坏先王的宗庙,公子还有什么脸面站立在世上呢?”话还没有说完,公子立刻变了脸色,吩咐准备车马赶快启程回去解救魏国。 178.智伯 智伯率韩、魏二国伐赵。围晋阳,决晋水而灌之。城下缘木而处,县釜而炊。襄子谓张孟谈曰:“城中力已尽,粮食匮乏,大夫病,为之奈何?”张孟谈曰:“亡不能存,危不能安,无为贵智士。臣请试潜行,见韩、魏之君而约之。”乃见韩、魏之君,说之曰:“臣闻之,唇亡而齿寒。今智伯率二君而伐赵,赵将亡矣。赵亡则君为之次矣。及今而不图之,祸将及二君!”二君曰:“智伯之为人也,粗中而少亲,我谋而泄,事必败,为之奈何?”张孟谈曰:“言出君之口,入臣之耳,人孰知之者乎?且同情相成,同利相死。君其图之。”二君乃与张孟谈阴谋,与之期。张孟谈乃报襄子。至其日之夜,赵氏杀其守提之吏,决水灌智伯。智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军,杀其身而三分其国。襄子乃赏有功者,而高赫为赏首。群臣请曰:“晋阳之存,张孟谈之功也。而赫为赏首,何也?”襄子曰:“:晋阳之围也,寡人国家危,社稷殆。群臣无不有骄侮之心者,唯赫不失君臣之礼,吾是以先之。”由此观之,义者,人之大本也,虽有战胜存亡之功,不如行义之隆。故君子曰:“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 节选自《淮南子·人间训》 1.对下列各句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城下缘木而处 缘:沿着 B.无为贵智士 贵:尊重 C.不如行义之隆 隆:高尚 D.美行可以加人 加:超过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且同情相成,同利相死 B.二君乃与张孟谈阴谋 C.城中力已尽,粮食匮乏 D.有战胜存亡之功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及今而不图之,祸将及二君 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 B.乃见韩、魏之君,说之曰 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C.吾是以先之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D.赵亡则君为之次矣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4.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张孟谈胆识谋略的一组是( ) ①晋阳之存,张孟谈之功也 ②臣请试潜行,见韩、魏之君而约之 ③及今而不图之,祸将及二君 ④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军 ⑤二君乃与张孟谈阴谋,与之期 ⑥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 A.①②④ B.②③⑤ C.①③⑥ D.④⑤⑥ 5.下列对原文的解说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智伯率韩、魏围困晋阳,赵形势危急,赵襄子找张孟谈问计。张孟谈提出了游说韩、魏,共谋对付智伯的计策。 B.张孟谈先打消韩、魏二君的顾虑,再晓以利害,最终说服了韩、魏二君,为了三家共同的利益,联合起来打击智伯。 C.赵氏掘开大堤,水淹智伯,韩、魏攻其两翼,赵襄子正面进攻,终于大败智伯的军队,杀死了他,并瓜分了他的土地。 D.赵襄子赏有功之臣,首先奖赏的不是张孟谈而是高赫,臣子们不解。赵襄子解释说,笃行忠义比“战胜存亡”更可贵。 6.阅读下面的文字,翻译划线的句子。(5分) 楚庄王谋事而当,群臣莫能逮,退朝而有忧色。申公巫臣进曰:“君退朝而有忧色,何也?”楚王曰:“吾闻之,诸侯自择师者王,自择友者霸,足己而群臣莫之若者亡。今以不谷之不肖而议于朝,且群臣莫能逮,吾国其几于亡矣,吾是以有忧色也。” (刘向《新序·杂事第一》) [注] 不谷:古代君王自称的谦词。 (1)诸侯自择师者王,自择友者霸,足己而群臣莫之若者亡。(3分) 译文: (2)吾国其几于亡矣,吾是以有忧色也。(2分) 译文: 1.A(缘,攀援,在这里可译为“爬上”) 2.C(其余三项,“同情”在这里是指“情况相同”;“阴谋”是动词,“暗中谋划”;“存亡”在这里是“使(将要)灭亡的保存下来”) 3.B(两个“乃”都表顺承关系,相当于“于是,就”。其余三项,两个“而”字,前一个表示假设关系,后一个表示转折关系;两个“以”字,前一个表原因,可译为“因为”,后一个表顺接,相当于“而”;两个“则”字,前者是连词,表示假设关系,后者表转折关系。) 4.B(①是群臣为张孟谈请功时的话,侧面间接反映了他的胆识谋略;②张孟谈请求前往作说客,是他胆识谋略的直接表现;③是他游说韩魏二君的说词,晓之以利害,是能说服韩魏二君的关键;④是赵襄子的行为;⑤张孟谈的胆识谋略保证了谈判成功;⑥是作者引《老子》的话,表明高尚品德的重要。) 5.B(“为了三家共同的利益”与文意不符。) 参考译文: 智伯率领韩、魏两家攻打赵家,乌黑了晋阳城,并挖开晋水灌淹它。(晋阳)城中的军民爬上树居住,悬挂着锅来烧饭。这时赵襄子对张孟说:“(晋阳)城里人力已经耗尽,粮食也十分缺乏,将领们也都疲惫不堪,怎么办呢?”张孟谈说:“国家面临灭亡而不能使它保全,有了危难却不能使它安定,那也就不用尊重我们这批有智谋的人了。请让我试着偷偷出城,去会会魏、韩二家君王,和他们商定这件事。”于是张孟谈见到魏、韩两君王,劝说道:“我听说:唇亡齿寒。今天智伯率领你们两家攻伐我们赵家,赵家就要灭亡了。赵家如果灭亡,你们两家就是下一个(要灭亡的)了。如果不趁现在想办法,灾难也就很快要落到你们两家头上了。”韩、魏两家君王说:“智伯这个人,内心骄横而少恩寡情。我们的计谋如果泄露,事情就坏了,这如何是好?”张孟谈说:“话从二位君王口中出,进入到我人耳中,谁还会知道?再说,情况相同的人应该互相成全,利益一致的人应该生死与共。二位君王还是仔细想想吧!”于是韩、魏二君王与张孟谈暗中谋划,和他商定举事日期。张孟谈就回城报告赵襄子。到了约定日期的夜晚,赵襄子(派人)杀了看守提防的官吏,挖开大堤(使水倒)灌进智伯军营,智伯军队连忙堵水,一片慌乱。韩军和魏军从两翼攻打过来,赵襄子又率军队从正面出击,将智伯的军队打得大败,杀死智伯,又将他的封地一分为三。赵襄子奖赏有功人员时,最先受奖赏的是高赫。大臣们提出问题:“晋阳能够保住,是张孟谈的功劳。可现在却是高赫获首赏,这是什么缘故?”赵襄子回答:“当晋阳被围困的时候,我的国家危难的时候,众多大臣没有不对我流露出轻侮骄傲的神情的,唯有高赫仍然有失君臣礼节,所以我首先奖赏他。”由此看来,“义”才是做人的根本。即使战胜敌人,挽救国家,也比不上施行忠义来得高贵。所以《老子》说:“美好的言辞可以博得尊重,美好的德行可以超越众人。 6.(1)诸侯能自己选择老师的,就能称王;能自己选择朋友的,就能称霸;自满自足而群臣比不上他的,就会亡国。(三个分句,每句1分) (2)我们国家大概接近灭亡了吧,我因此现出了忧愁的神色。(两句话,每句1分)译文意思对即可。 译文: 楚庄王谋划一件事情,做得很妥当,群臣没有谁能赶上他,退朝以后,脸上露出忧愁的神色。申公巫臣进前说道:“您在退朝之后面露忧色,这是为什么呢?”楚王回答说:“我听说过这样的话,诸侯能自己选择老师的,就能称王;能自己选择朋友的,就能称霸;自满自足而群臣比不上他的,就会亡国。现在凭我这样没能耐的人,在朝廷上商量大事,群臣就比不上我了,我们国家大概要灭亡了吧,我因为现出了忧愁的神色。” 179.尊贤 人君之欲平治天下而垂荣名者,必尊贤而下士。夫朝无贤人,犹鸿鹄之无羽翼也,虽有千里之望,犹不能致其意之所欲至矣;故绝江海者托于船,致远道者托于乘,欲霸王者托于贤。是故吕尚聘,而天下知商将亡,而周之王也;管夷吾、百里奚任,而天下知齐、秦之必霸也。纣用恶来,齐用苏秦,秦用赵高,而天下知其亡也。 齐景公伐宋,至于岐堤之上,登高以望,太息而叹曰:"昔我先君桓公,长毂八百乘以霸诸侯,今我长毂三千乘,而不敢久处于此者,岂其无管仲欤!"弦章对曰:"臣闻之,水广则鱼大,君明则臣忠;昔有桓公,故有管仲;今桓公在此,则车下之臣尽管仲也。" 杨因见赵简主曰:"臣居乡三逐,事君五去,闻君好士,故走来见。"简主闻之,绝食而叹,跽而行,左右进谏曰:"居乡三逐,是不容众也;事君五去,是不忠上也。今君有士,见过八矣。"简主曰:"子不知也。夫美女者,丑妇之仇也;盛德之士,乱世所疏也;正直之行,邪枉所憎也。"遂出见之,因授以为相,而国大治。 子路问于孔子曰:"治国何如?"孔子曰:"在于尊贤而贱不肖。"子路曰:"中行氏尊贤而贱不肖,其亡何也?"曰:"中行氏尊贤而不能用也,贱不肖而不能去也;贤者知其不己用而怨之,不肖者知其贱己而雠之。贤者怨之,不肖者雠之;怨雠并前,中行氏虽欲无亡,得乎?" (节选自刘向《说苑·卷八·尊贤》,有改动)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犹不能致其意之所欲至矣 致:达到 B.故绝江海者托于船 绝:横渡 C.贱不肖而不能去也 贱:地位低下 D.怨雠并前,中行氏虽欲无亡,得乎? 同"仇",仇恨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欲霸王者托于贤 B.简主闻之,绝食而叹 C.遂出见之,因授以为相 D.子路问于孔子曰:"治国何如?" 3.下列各组句子,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长毂八百乘以霸诸侯 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B.中行氏尊贤而贱不肖,其亡何也? 其孰能讥之乎? C.水广则鱼大,君明则臣忠 竭诚则吴越为一体 D.遂出见之,因授以为相 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 4.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阐述"尊贤兴国"道理的一组是( ) ①致远道者托于乘,欲霸王者托于贤 ②管夷吾、百里奚任,而天下知齐、秦之必霸也 ③昔有桓公,故有管仲 ④简主闻之,绝食而叹 ⑤因授以为相,而国大治 ⑥中行氏尊贤而贱不肖,其亡何也? A.①②⑤ B.①④⑥ C.②③⑤ D.③④⑥ 5.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人君树立功名、成就霸业抑或破家亡国、身败名裂,根本的原因在于能否尊贤而下士。 B.齐景公感慨自己有三千辆兵车却不敢在宋国久留,弦章告诉他,要多有几个管仲一样的贤臣就好了。 C.杨因是一个有争议的人,而赵简主用鞭辟入里的分析力排众议,委以重任,表明赵简主能够尊贤用贤。 D.孔子认为尊贤与贱不肖是治国的重要方略,中行氏因为"尊贤而不能用","贱不肖而不能去"而导致灭亡。 6.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4分) ①人君之欲平治天下而垂荣名者,必尊贤而下士。 译文: ②臣居乡三逐,事君五去,闻君好土,故走来见。 译文: 1.C 2.D 3.C 4.A 5.B 译文 君王要想使天下安定太平,把光荣的名声流传到后世,一定要尊重贤臣,谦虚地对待士人。朝廷没有贤臣,就像鸿鹄没有翅膀一样,虽然有飞翔千里的愿望,还是不能达到自己心中想要到达的地方;所以越过江海的人要依靠船只,到达远方的人要依靠车马,想要称霸成王的人要依靠贤士。因此,吕尚被聘用,天下人就知道商将要灭亡,周将要称王了;管仲、百里奚被任用,天下人就知道齐、秦一定会称霸了。纣王任用恶来,齐国任用苏秦,秦王任用赵高,天下人就知道他们将要灭亡了。 齐景公攻打宋国,来到岐堤上面,登高而望,长叹道:"过去我的先父桓公,只有八百辆兵车,就能在诸侯中称霸。如今我有三千辆兵车,却不敢长久地呆在这里,难道是因为没有管仲的缘故吗?"弦章回答说:"我听说,水面宽广,鱼儿就长的大,君王圣明,臣子就忠诚。从前,因为有桓公,所以才有管仲;现在如果桓公在这里,那么车下的大臣就全都是管仲了。" 杨因求见赵简主,说:"我在家乡,三次被人驱逐,侍奉国君,又有五次被撤职;听说您喜爱士人,特地跑来见您。"赵简主听了,停止吃饭,叹息不已,直起身子,跪着行走。左右的人上前劝谏说:"在家乡三次被人驱逐,这说明他不受大家欢迎;事奉国君五次被撤职,这说明他对国君不忠;现在您看中的这个人,已经被人指出八次过失了。"赵简主说:"你们不知道啊,美女是丑妇的仇敌;品德高尚的君子,是被乱世所疏远的;正直的行为,是邪恶坏人所憎恶的。"于是出去接见杨因,并授给他相位,国家治理得很好。 子路问孔子说:"怎样治理国家?"孔子回答说:"(治理国家的根本)在于尊重贤能的人,轻视那些没有才能的人。"子路说:"晋国的中行氏尊重贤能,轻视那些没有才能的人,他的灭亡是什么缘故?"孔子说:"中行氏尊重贤人却不能重用他们,轻视不贤之人却不能罢免他们;贤能的人知道他不重用自己而埋怨他,不贤之人知道他看不起自己而仇恨他;贤能的人埋怨他,不贤之人仇恨他,埋怨和仇恨一同摆在他面前,中行氏即使想不遭灭亡,能够办得到吗?" 6.①君王要想使天下安定太平,把光荣的名声流传到后世,一定要尊重贤臣,谦虚地对待士人。 ②我在家乡,三次被人驱逐,侍奉国君,又有五次被撤职;听说您喜爱士人,特地跑来见您。(每句2分,共4分) 180. 王彦章 王彦章,字贤明,郓州寿张县人也。……龙德三年四月晦,晋师陷郓州,中外大恐。五月,以彦章代戴思远为北面招讨使。拜命之日,促装以赴滑台。遂自杨村寨浮河而下,水陆俱进,断晋人德胜之浮梁,攻南城,拔之,晋人遂弃北城,并军保杨刘。彦章以舟师沿流而下,晋人尽弃北城,析屋木编筏,置步军于其上,与彦章各行一岸,每遇转滩水汇,即中流交斗,流矢雨集,或舟筏覆没,比及杨刘,凡百余战。彦章急攻杨刘,昼夜不息,晋人极力固守,垂陷者数四。六月,晋王亲援其城,彦章之军重壕复垒,晋人不能入。晋王乃于博州东岸筑垒,以应郓州。彦章闻之,驰军而至,急攻其栅,自旦及午,其城将拔。会晋王以大兵来援,彦章乃退。七月,晋王至杨刘,彦章军不利。遂罢彦章兵权,诏令归阙,以段凝为招讨使。 先是,赵、张二族挠乱朝政,彦章深恶之,性复刚直,不能缄忍。及授招讨之命,因谓所亲曰:“待我立功之后,回军之日,当尽诛奸臣,以谢天下。”赵、张闻之,私相谓曰:“我辈宁死于沙陀之手,不当为彦章所杀。”因协力以倾之。时段凝以贿赂交结,自求兵柄,素与彦章不协,潜害其功,阴行逗挠,遂至王师不利,竟退彦章而用段凝,未及十旬,国以之亡矣。 [注]德胜:即德胜渡,当时黄河上一处重要渡口。 杨刘:即杨刘镇,在今山东东阿东北古黄河南岸。 晋王:即李存勖,其父李克用被唐封为晋王,李存勖袭封。 1.下列词语的解释,不当的一项是 A.促装以赴滑台 促装:催促收拾行李 B.析屋木编筏 析:拆毁 C.垂陷者数四 垂:接近、快要 D.彦章之军重壕复垒 重:读chóng,重叠,一层层 2.比较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以彦章代戴思远为北面招讨使 ③诏令归阙,以段凝为招讨使 ②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④. 举所佩玉决玦以示之者三 A.两个“为”不同,两个“以”相同 B.两个“为”相同,两个“以”不同 C.两个“为”不同,两个“以”也不同 D.两个“为”相同,两个“以”也相同 3.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A.每遇转滩水汇,即中流交斗 B.赵、张二族挠乱朝政,彦章深恶之 C.因协力以倾之 D.晋师陷郓州,中外大恐 4.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彦章闻之,驰军而至,急攻其栅,自旦及午,其城将拔——王彦章听说后,急奔晋王大军而来,猛攻晋军营寨,从清晨到中午,快要把城攻下来 B.当尽诛奸臣,以谢天下——将把奸臣全部杀掉,来告谢天下 C.时段凝以贿赂交结,自求兵柄——当时段凝用贿赂结交权要,为自己谋取兵权 D.素与彦章不协,潜害其功,阴行逗挠,遂至王师不利——(段凝)一向与彦章关系不和睦,暗地里妒忌他成功,私下逗留观望,致使朝廷的军队不能获胜 5.下面最能表现彦章善于作战的一项是 A.水陆俱进,断晋人德胜之浮梁 B.每遇转滩水汇,即中流交斗,流矢雨集 C.彦章之军重壕复垒,晋人不能入 D.驰军而至,急攻其栅 6.下面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彦章受命于危难之中,凭着自己的作战才能,挽狂澜于既倒,一下子扭转了颓势。 B.彦章能征惯战、骁勇忠烈,但遇上了晋王,终于不敌,也因此被罢了兵权。 C.彦章生性刚烈耿直,曾对亲近的人表示要杀尽败坏朝政的奸臣。 D.段凝谋取兵权成功,当了招讨使。可不到一百天,国家就灭亡了。 1.A(促:急忙)2.C(“为”分别为动词、介词,“以”分别为介词、连词)3.D(中外:朝廷内外)4.A(驰军:率领军队疾奔)5.A 6.B 译文: 王彦章,字叫贤明,是郓州寿张县人。 龙德三年四月的最后一天,晋军攻占郓州,朝廷内外一片恐慌。五月,叫王彦章取代戴思远做北面招讨使。拜任的当天,急忙收拾行装赶往滑台。于是从杨村寨乘船沿黄河而下,水陆一齐进发,截断了晋军在德胜的浮桥,进攻南城,南城被攻克。晋军于是放弃北城,合并兵力守住杨刘。王彦章带领水军顺流而下,晋军全部撤出北城,拆毁房屋用木料编成木筏,让步军乘坐在上面,与王彦章的军队各自靠着一边河岸行进,每当遇到转弯浅滩水流交汇的地方,就在河中交战,飞箭密集如雨,有的舟筏沉没,等行进到杨刘时,共打了一百多仗。王彦章猛攻杨刘,昼夜不息,晋军竭尽全力坚守,多次几乎陷落。六月,晋王亲自率兵增援杨刘,王彦章的军队构筑了层层壕沟壁垒,晋军不能攻入。晋王于是在博州附近的黄河东岸筑起城垒,以便救应郓州。王彦章听说后,率军疾奔赶到,猛攻晋军营寨,从清晨到中午,快要把城打下来。这时晋王率领大军赶来救援,王彦章只好退兵。七月,晋王抵达杨刘,王彦章的军队作战失利。于是罢免了王彦章的兵权,下诏命令他返回朝廷,叫段凝做招讨使。 此前,赵岩、张汉鼎两家败坏朝政,王彦章对他们深恶痛绝,性情又刚烈正直,不能闭口忍耐。到接受招讨使的任命,就对身边的亲信说:“等我立功之后,回兵之日,要全部杀掉奸臣,来告谢天下。”赵、张等人听说后,私下互相说:“我辈宁可死在沙陀人的手里,也不要被王彦章所杀。”因此合力来排挤他。当时段凝用贿赂来结交权要,为自己谋取兵权,一向与王彦章关系不和睦,暗地里妒忌他成功,私下逗留观望,致使朝廷的军队不能获胜,终于斥退王彦章而进用段凝,不到一百天,国家就灭亡了。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