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项训练(三十一) [语文基础知识+文学类文本阅读] 一、语文基础知识(15分)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组是(3分)(  ) A.装祯(zhēn)    供(gòng)应 鞭辟(pì)入里 怙恶不悛(quān) B.剽(piāo)窃 掮(jiān)客 莞(wǎn)尔而笑 锥(chuí)心泣血 C.信笺(jiān) 戏谑(xuè) 未雨绸缪(móu) 胼手胝(zhī)足 D.笑靥(yè) 参与(yù) 如椽(yuán)之笔 心宽体胖(pán)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3分)(  ) A.祛除 返修率 棉里藏针 君子一言,驷马难追 B.剪辑 勘误表 革故鼎新 言者无罪,闻者足诫 C.宣泻 破天荒 和盘托出 管中窥豹,可见一斑 D.纪要 及时雨 如雷贯耳 黄钟毁弃,瓦釜雷鸣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1)云南有着美丽的风景,山清水秀,月色朦胧;风摇叶展,山路________;九转十八盘,山雨雾中行。 (2)北京市________采取了调高13个重点区域停车费、市属机关干部企事业单位错峰上下班等多项措施,________很难从根本上解决日益严重的交通拥堵问题。 (3)山东省防汛抗旱指挥部要求,各地要________完善抗旱应急预案,加大资金投入,加强水资源调度工作,抗旱保苗,确保群众饮水安全。 A.曼延  尽管……也……  修订 B. 曼延  即使……也……  修订 C. 蔓延  尽管……也……  修正 D. 蔓延  即使……也……  修正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3分)(   ) A.在陈光标摆拍、秀钱墙之前,他就已经是中国首善。那个时候,在令人仰止的“中国首善”牌匾后,充斥着的是众多芸芸众生对一个高尚的名字的敬仰。 B.深圳拟出台的一条法规规定,除国家职业规范明确规定有性别要求外,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用人单位,在招聘广告中不得设置性别要求。 C. 神八能否与一个月前升空的天宫一号顺利交会对接,是这出“航天大戏”的最大看点,它们在340公里外太空的“拥吻”,也被认为将给中国太空计划刻下“里程碑式的印记”。 D. 良好的商业信誉是靠长期的艰苦努力建立起来的,它本身就是商品价值的一部分,徽商的发迹,与努力提高和积极建造自己的信誉是分不开的。 5.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3分)(  ) A.贺敬之、丁毅的《白毛女》、丁玲的《我在霞村的时候》《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属于解放区文学。 B.唐代“古文运动”是我国一次文体改革运动,到了宋代继续提倡这种改革,出现了被世人称颂的“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 C.《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莫里哀悲剧《悭吝人》中的阿巴贡,《欧也妮·葛朗台》中的葛朗台都是悲剧式的人物。 D.《高老头》《死魂灵》《猎人日记》《战争与和平》《汤姆·索亚历险记》都属于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的作品。《最后一课》《项链》《警察和赞美诗》都是世界文学中的短篇精品。 二、名篇名句默写(5分) 6.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限选其中的5个小题作答)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任重而道远。(《论语》) (2)五更鼓角声悲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杜甫《阁夜》) (3)______________________,赢粮而景从。 (贾谊《过秦论》)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时无声胜有声。(白居易《琵琶行》) (5)古人云:“______________________”,岂不痛哉! (王羲之《兰亭集序》) (6)潦水尽而寒潭清,____________________。(王勃《滕王阁序》) (7)东篱把酒黄昏后,____________________。(李清照《声声慢》) (8)飞湍瀑流争喧豗,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蜀道难》)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问题。 门 神 朱以撒 在北方这个镇子上走,渐渐就走到幽静处,见到一个小村落。村子沉浸在早春的清寒中,人们在院子里坐着,披着初升的阳光。门或大开或半启,只有那些合起来的,展示着一尊尊颜色鲜艳的门神——这是我在北方,眼睛里最为饱满壮硕的形象。在夜间,从每一家紧闭的门前经过,门面是这么地威猛庄严不可侵犯,里边的一家人在安然的梦乡里,没有担心和牵挂。 似乎,就倚仗着大门上的这两尊神人。 我感到很惊奇——这种给门面如此庄重的形式。看每一家请来的门神,崭新中洋溢着盎然的生气。每一家的门神都不同,却都孔武有力威风凛凛。那被夸大了的头颅、缩短了的四肢,圆鼓而扩张的眼球,还有为了猛厉,脖颈干脆取消,头颅直接安在肩上。他们被鲜亮的油彩涂满了全身,尤其是黑、红的交错,使一尊门神突出了他尖锐的穿透力。晚间回头一瞥,让人惊骇。门神美丑有之,我还是喜欢雄丑一路的,笔墨简单,色调无多,面目狰狞,凶相毕露。 一户人家选择一对门神,不是用来赏玩的,而是让他们抵御鬼魅、阻挡污浊的。在人的内心,这个世界太广大幽邈了,有美善,也就有丑恶;有看得见摸得着的,也就有更多看不见摸不着的。正是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更广泛地浮游在我们前后,干扰着我们的情绪。乡野无际,人稀地广,夜幕里几声稀疏的犬吠,更显示了置身在旷野里村落的清寂孤零。紧闭的大门,将门神推到夜色的前沿,赋予了卫士的重托,凭借他们的神色、气度,对抗那些言说不明之物。 一种心态如果形成了,也就有相应的手法萌生。耕耘稼穑之事那么多,有些方面就只能由类似门神一类的心理神灵来承担。他们出场了,人的心里就坦然多了。 门的功能就是开合。它和语言表达一样,是需要开合的,许多语言由于缺乏一个把门的,脱口而出,结果因言获罪。三缄其口——让人摸不着内心的真实,至少离危险会小一些。我们对门户最理想的期待已经过去,当你披着一身月色经过这么一片村落时,惊奇地发现,门户开着。是主人疏忽了,还是根本不在意?闭户理应是夜寝前一个不可忽视的操作程序啊。时间过去那么久,它始于哪个朝代,又终结于何时,没人能探究清楚。多么安宁啊,人在里边安睡,梦乡温馨,门大敞着。门实际上也就是一种象征,一个装饰品而已。当门神彩绘上了门板,它就是一帧画了。 最有舞台剧色彩的是这样:把门拉开一条缝,伸出半个脑袋,向外张望,神色有询问、警觉、戒备。这种开合的中间状态的有利因素在于,如果有危险,立即将脑袋缩回,门呼地就关上了,就连简陋不堪的柴扉,也以紧闭为常见;如果是贵客,趁势将门打开,笑脸相迎。当然,这样比起夜不闭户已经多了一些不安了。打开迎接客人,反而是一桩郑重的事。这是一个时代慌乱的表情——其实,柴扉是根本抵挡不了什么的。破门而入——这个动作太让人惊恐了,迅疾猛烈,一瞬间门户开裂,不可抵挡之力侵入堂奥。 尽管如此,人们对于门的重视还是日甚一日,对于门的制作,它的美观、耐用,特别是抵御的强度,都有专门的人才在研究。许多门面被制造出来,它们铁骨铮铮,冰冷坚硬,已毫无木质的朴素、芳香,毫无那种天生天养的气质。想一想,久远的居住至今,从无门到有门,从朴质之门到堂皇之门,人们在琢磨着它的可靠程度,赋予它更复杂的心情。日常生活中,门的开合功能已经有了倾斜,它们闭合的时间,远远大过了开启。 这一年深冬,我又一次来到这个北方小镇,来到这个小小村落。年头年尾,已经有些异样了,风沙磨洗,骄阳暴晒,门神的色调淡去了许多,气焰也敛去了不少。尘泥附着于铠甲之上,主人已没有闲暇挤一把抹布,帮他们洗去。 快过年了。想想这一年来日子平和,门庭安宁,不禁欢喜起来——应该用虔敬之心再请两尊新的门神了。 7.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 A.门神颜色鲜艳,饱满壮硕,威风凛凛,能够帮助人们抵御鬼魅,阻挡污浊。 B.因为人们对未知世界存有畏惧心态,所以催生出门神这一类的心理神灵。 C.随着时代变迁,人们越来越重视门的可靠程度,门闭合的时间也远远多过开启。 D.在文末作者表达了应该用虔敬之心请门神来护卫生活的平和与安宁的愿望。 E.文章借北方农村常见的门神形象,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门的功能的理性思考。 8.文章以“门神”为题,为什么还要占用大量篇幅来写门?(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文中说“门的功能就是开合”,请联系文意概括,门的开合有哪几种状态?分别反映了怎样的社会心态?(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作者由门的开合引申到这样的社会现象:有人脱口而出,结果因言获罪;有人三缄其口,结果远离危险。请联系你的生活经历或阅读体验,谈谈对这一社会现象的思考。(不少于200字)(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