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索真理的历程 课后限时作业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70分) 1.能够统一天下的秦始皇,下令修筑了举世闻名的长城去防御敌人,可却不能制造导弹去攻击敌人。从哲学上看,这表明实践具有( ) A.客观物质性 B.主观能动性 C.直接转化性 D.社会历史性 2.科学史上有许多重大的天文学和物理学发现是利用日全食的机会获得的。最著名的例子是1919年的一次日全食,它证实了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的正确性。英国天文学家艾丁顿的观测结果与爱因斯坦事先计算的结果十分吻合,从此相对论得到世人的承认。这说明了(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的动力 C.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解析】人们对日全食现象的研究成果证实了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的正确性,体现了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故C项正确;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 【答案】C 3.著名物理学家丁肇中教授说:“实验是自然科学的基础,理论如果没有实验的证明,是没有意义的。当实验推翻了理论以后,才可能创建新的理论,理论是不可能推翻实验的。”这句话告诉我们( ) 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②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 ③要有创新精神 ④没有终极真理存在 A.①③④  B.①②③④ C.①② D.②③④ 【解析】本题引用丁肇中教授的话,考查学生对实践与认识关系的理解,难度中等。“理论如果没有实验的证明,是没有意义的”说明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①正确。“当实验推翻了理论以后,才可能创建新的理论”说明了认识具有反复性,必须经过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这告诫我们真理总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要有创新精神,不断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②③④均符合题意。 【答案】B 4.我国古代思想家十分重视实践和认识之间的关系,汉代思想家王充在《论衡》中说过:“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这句话表明( )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②认识的对象不会“自言其名” ③实践就是每件事都亲历亲为 ④实践水平越高,人的认识能力就越强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解析】本题考查实践与认识的关系。“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强调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故①②表述正确。 【答案】A 5.下列诗词中,与“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包含哲理相一致的是( ) ①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②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③力行而后知之真 ④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实践的重要性。①②③④都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均正确。 【答案】D 6.实行“一国两制”是解决香港、澳门和台湾问题的伟大构想。澳门回归十年来,“一国两制”在澳门的成功实践,为澳门发展谱写出新的辉煌篇章,为国家发展增添了夺目光彩。从哲学上看,这段话体现了( ) ①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②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③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④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题干强调,“一国两制”的构想既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同时为澳门的发展谱写了新篇章,①②③符合题意;题干未指明实践推动了认识的发展,④不选。 【答案】A 7.下列观点与“近水识鱼性,近山识鸟音”所体现的认识论观点相同的是( ) ①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 ②天地之变,寒暑风雨,水旱螟蝗,率皆有法 ③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 ④知之之要,未若行之之实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题干观点体现的是实践决定认识,①③④与题干所体现的认识论观点相一致;②强调规律,与题意不符。 【答案】C 8.在平面a内,若直线A⊥C,直线B⊥C,则A∥B;在空间,若直线A⊥C,直线B⊥C,则直线A与直线B不一定平行。从哲学上看,这说明( ) A.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B.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具有反复性 C.抽象思维是人们获得正确认识的来源 D.人们难以完全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 【解析】从题干中“在平面a内”和“在空间”两个条件下,有不同的结果,可知A项正确。 【答案】A 9.对于追求和探索真理,古罗马诗人卢克莱修曾说:“站在岸上看船在海上颠簸是一件乐事,站在一座堡垒的窗前看下面的战争和它的种种经过是一件乐事,但是没有一件乐事能与站在真理的高峰目睹下面谷中的错误、漂泊、迷雾和风雨相比拟的了。”这表明( ) ①追求和探索真理比占有真理更有意义 ②追求到终极真理是人生乐事 ③认识要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和不断发展 ④认识的最终目的就是获得和占有真理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本题题干强调了追求和探索真理的意义。①③符合题意;②错误,认识总是在不断变化发展的,不存在终极真理;④错误,认识的最终目的是指导实践。故选C项。 【答案】C 10.鲁迅说:“假如我们设立一个‘肚子饿了怎么办’的题目,拖出古人来问,倘说‘肚子饿了应该争食吃’,则即使这人是秦桧,我赞成他,倘说‘应该打嘴巴’,那就是岳飞,也必须反对。如果诸葛亮出来说明,道是‘吃食不过要发生温热,现在打起嘴巴来,因为摩擦,也有温热发生,所以等于吃饭’,则我们必须撕掉他假科学的面子,先前的品行如何,是不必计算的。”这段论述表明( ) A.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B.主体在认识真理的过程中不起任何作用 C.真理等于客观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D.真理是无法判断和证明的 11.“吸烟有害健康”,人人皆知。多少年来,人们普遍认为,香烟中的尼古丁是“害”人的祸首。这种认识是不科学的。尼古丁只是引起吸烟者对香烟造成依赖的化学物质,因吸烟致死的人群大部分死于亚硝胺、苯并芘引发的肺癌。这说明( ) A.人的认识具有反复性 B.人的认识是有限的 C.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D.客观性是真理的基本属性 【解析】从对香烟中的尼古丁的不同认识来看,说明人的认识具有反复性,故A项正确。人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B项错误;C、D两项表述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答案】A 12.“做人要知足,做事要知不足,做学问要不知足。”——这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外科医学奠基人裘法祖的“座右铭”。其中“做学问要不知足”,是因为( ) A.人具有主观能动性 B.人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 C.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D.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解析】A、C两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B项错误;D项符合题意。 【答案】D 13.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党对“包产到户”的认识也经历了从“允许包产到工、到组”到“规定承包期到期后,再延长30年不变”再到“允许农民以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过程。这一过程体现了( ) ①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②真理是客观和主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③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④真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实践是客观和主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故②错误,排除。 【答案】D 14.中国人对太空有着独特的情怀,从古代的“把酒问青天”、“嫦娥奔月”到今天的“神舟”号系列飞船对太空的探索,太空渐渐被我们所熟悉。这说明( ) ①认识是发展的,人们的认识随着实践能力和水平的发展而发展 ②每一个人的认识能力都是无限的 ③人类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 ④世界上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D 二、非选择题(共30分) 15.(15分)材料一 手足口病早已有之,但主要威胁群体是儿童,且造成了大量伤亡。经过多年的研究和防治,人们在手足口病的预防、治理等方面已经取得了较成熟的经验,从而避免了大规模的人员伤亡。 材料二 2010年入春以来,手足口病再次传播,且出现因此而死亡的病例。针对这种疫情,党中央、国务院及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并采取了坚决果断的措施加以防治。 从认识论的角度看,对手足口病的认识和控制过程给我们什么启示? 【答案】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唯一检验标准和目的归宿。经过多年的研究和防治,人们在手足口病的预防、治理等方面已经取得了较成熟的经验,从而避免了大规模的人员伤亡就表明了这一点。 ②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随着对研究的推进,认识的深入,手足口病变得可防可治了。 ③认识具有反复性与无限性。实践推动了认识的深化、扩展和向前推移。手足口病由造成了大量伤亡到避免了大规模的人员伤亡就体现了这一点。 16.(15分)我国的改革开放已走过30多个年头,30多年来我国GDP平均增长9.4%。但同时,我国也将成为世界上单位GDP能耗最高的国家之一,如果不改变目前高消耗、高污染的增长方式,中国将没有足够的资源和环境容量来支持今天的发展。对此,许多专家提出了“绿色GDP”的概念。在未来20年内,我国将逐步建立一套完整的“绿色GDP”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党的十七大指出,生态文明观念要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1)请用“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的有关知识分析上述材料。(6分) (2)为什么说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9分) 【答案】(1)①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要在实践中追求真理和发展真理。 ②建设生态文明是建设和谐社会理念在生态与经济发展上的升华。“绿色GDP”概念的提出,以及在未来20年内,我国要逐步建立一套完整的“绿色GDP”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体现了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真理需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2)①认识具有反复性。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认识要受到各种条件的限 制。 ②从认识的主体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还会受到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等条件的限制。 ③从认识的客体来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发展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需要一个过程。这就决定了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