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诗词中,与“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包含哲理相一致的是 (  ) ①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②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③近水识鱼性,近山识鸟音 ④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题干强调的是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的重要性,仔细分析这四句古诗词,都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故选D项。 答案:D 2.深一点,才能真一点。“从地里长出来的”记者陈中华坚持用脚跑新闻,向我们诠释了一个并不深奥的道理:“真一点”是价值观,“深一点”是方法论,“真一点”是新闻追求,“深一点”是现实路径。这一并不深奥的道理的哲学依据有 (  ) ①学好哲学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础 ②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统一的 ③实践出真知,实践是新闻的发源地 ④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世界观和方法论、实践和认识的关系。①错误,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础;“‘真一点’是价值观,‘深一点’是方法论”体现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②入选;“‘真一点’是新闻追求,‘深一点’是现实路径”体现了实践和认识的关系,③入选;④在材料中没有体现,不选。故选B。 答案:B 3.某魔术大师说,“要成为一个成功的魔术师有很多东西要学。我不停地思考创新,就是为了让我的魔术表演更吸引观众。”这段话蕴涵的哲学道理是 (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解析:“我不停地思考创新,就是为了让我的魔术表演更吸引观众”,说明思考创新的目的在于指导实践,只有D项符合题意。 答案:D 4.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下列选项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有 (  ) ①暗潮已到无人会,只有篙师识水痕。 ②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③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④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⑤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 A.①③⑤ B.②③④ C.②③⑤ D.①③④ 解析:①③⑤都强调了实践的作用,符合题意;②④与题意无关,没有体现实践的观点。 答案:A 5.“入山见木,长短无所不知;入野见草,大小无所不识。然而不能伐林以作室屋,采草以和方药,此知草木所不能用也。”造成上述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  ) A.不懂得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不懂得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C.不懂得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不懂得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能够对草木认识非常清楚,但是不会应用即“不能伐林以作屋,采草以和药,此知草木所不能用也”,可见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不懂得实践是认识的目的,故选B项。 答案:B 6.“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一千年前,诗人李白如此表达了不能登月的惆怅。今天,我们通过“嫦娥一号”传回的图片清晰地感受到了月亮的倩影,千年梦想变为现实。这说明 (  ) A.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B.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C.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D.实践具有革命性和科学性 解析:任何实践活动都受历史条件的制约,都是历史的产物。不同历史发展阶段,人类实践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各不相同。李白在那个时代登月只是一个梦想,随着人类实践的发展梦想变成现实。所以本题说明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答案:B 7.苏轼在《石钟山记》中就士大夫和渔工水师没有正确认识到“钟声”产生的原因时指出:“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这段话中蕴涵的哲理是 (  ) 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C.认识正确与否只能通过实践来检验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解析:通过对苏轼分析钟声产生的原因,得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的结论,故选B。 答案:B 二、非选择题 8.201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九十年来,中国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九十年来,实践上的每一次创造,理论上的每一次突破,事业上的每一次进步,无不闪耀着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的光辉。 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解析:本题考查实践为什么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可以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思路回答,需要回答真理的含义、主观认识和实践活动本身的性质、反对的错误倾向。 答案:(1)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检验真理就是检验主观认识是否同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相符合。 (2)主观认识本身无法证明自身是否正确,认识对象也不能“自言其明”,两者都不能成为检验真理的标准。 (3)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是连接主客观的桥梁,人们可以用实践的客观结果来检验认识是否符合客观实际。 (4)如果不坚持实践标准,就会陷入主观主义的错误。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