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2文化在交流中传播 一、选择题 1.2012年是郑和首次下西洋607周年,607年前,郑和七次率船队浩浩荡荡驶入大海,历时28年,创造了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传播中华文化的先河。下列关于文化传播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文化传播是指人们通过一定的方式传递知识、信息、观念、情感、信仰,以及与此相关的所有交往活动 ②文化既是世界的又是民族的 ③现代信息技术日益成为文化传播的唯一手段 ④从古至今,每一次文化之旅都为中华文化的传播和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答案] D [解析] ②与文化传播无关,③中“唯一手段”说法错误,故选①④。 2.文化的影响不仅取决于内容是否具有独特魅力,而且也取决于先进的传播手段和强大的传播功能。现代大众传媒在文化传播中的功能是(  ) ①创造文化 ②文化传递 ③文化沟通 ④文化共享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大众传媒作为文化传播手段的功能,①观点错误,大众传媒自身无创造文化的功能。②③④符合题意。 3.2012年,第三届夏至音乐节即将在上海、成都和武汉举行。在这一深受大众喜爱的盛大音乐节期间,中法文化之春将推出一批不同寻常的中法艺术家。这(  ) A.是通过大众传媒进行的文化传播 B.有利于促进中法两国文化的发展与进步 C.能够超越时空的局限 D.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不起作用 [答案] B [解析] 中法文化之春,中法艺术家的交流有利于促进两国文化的发展,也有利于促进世界文化的发展,B项符合题意。D项观点错误,A、C与材料无关。 4.“诗是不可译的,中国古典诗歌更是不可译的”,爱好古典诗歌的中国人包括不少专家学者常常带着七分自豪、三分遗憾地感叹。但如果古典诗歌不创新形式走出去,就不能更好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这给我们的启示是 (  ) ①扩大文化传播的途径 ②加强文化交流,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 ③加强文化交流,走向文化的统一 ④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七分自豪、三分遗憾”告诉我们要积极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灿烂的中华文化,是人类社会的共同文化财富,包括古诗词。古诗词面临的问题,不是文化传播途径问题,①不合题意;③“走向文化的统一”表述是错误的,因此选C项。 5.下面漫画所揭示的文化生活道理是(  )  A.不同地域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 B.文化的多样性和文化选择的多样性 C.网络技术和现代信息技术的推广和运用,能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D.广播、电视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文化传播的途径。互联网具有传播同网、全球同时、受众主动、双向互动的特点,漫画主要反映的是这一点,故应选C项。A、B、D三项皆不符合题意。 6.中国互联网大会于2012年9月11日—14日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举行,主题是“开放 诚信 融合——迎接移动互联新时代”。互联网作为一种新兴媒体形式,它(  ) ①是现代社会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②使信息的传递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间和空间的局限 ③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 ④具有很强的开放性以及很高的信息共享度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大众传媒的特点以及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等知识。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互联网只是大众传媒中的一种形式,①说法错误。教育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③说法错误。②④是互联网的特点,符合题意。 7.2012年“两会”期间,许多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建议,中国商品遍及全球市场,要让中国商品成为传播中国文化的良好载体,在一些出口的商品中体现中国文化创意。这反映了(  ) ①文化反作用于经济,给经济以重大影响 ②借助经济活动,进行文化价值观念的渗透 ③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④商贸活动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答案] D [解析] 让中国商品成为传播中国文化的良好载体体现了③;在一些出口的商品中体现中国文化创意体现了④,故选D。①与材料无关;②说法错误。 8.文化传播是一种文化的文化集丛或文化元素从其发祥地扩散到不同地方而被模仿、采纳和接受的社会现象和过程。下列属于文化传播的途径的是(  ) ①丝绸贸易,出国留学 ②亲朋聚会,外国旅游 ③商贸活动,人口迁徙 ④经济交流,政治互访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答案] D [解析] ①②③④都属于文化传播的途径。 9.2012年2月1日,“中欧文化对话年”在布鲁塞尔拉开帷幕。开幕演出由广东现代舞团和比利时罗莎舞蹈团联袂担纲,分别演出现代舞《临池》和《罗莎之舞》。开展“中欧文化对话年”活动有利于(  ) ①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②丰富中国传统文化基本内涵 ③增强民族文化的多元性特征 ④促进中外文化的交流与借鉴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B [解析] ②③与材料无关。 10.2012年3月25日至31日,首届“深圳·世界戏剧周”在深圳举行,这一活动为戏剧文化的国际交流搭建平台,一批经典戏剧让鹏城市民大饱眼福。中外戏剧文化交流是本次活动的特色,通过中外文化的交流有利于(  ) ①吸收各国文化成果 ②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③促进世界文化的发展 ④不同民族文化走向融合和趋同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C [解析] 中外文化的交流有利于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播和世界文化的发展,②③正确。①④说法本身错误。 二、非选择题 11.“中法文化之春”是中法两国举办的一项经常性文化交流活动。“中法文化交流之春”活动2012年再次来到昆明,并于5月4日晚8点率先在昆明剧院带来第一场颇具水准的新型舞剧《城市芭蕾》。除此之外,5月23日、24日又上演了两场由法国音乐家带来的《扎伊德弦乐四重奏》和《迪欧帝弦乐四重奏》。 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谈谈中法文化交流的意义。 (2)面对日益频繁的中外文化交流,作为有志青年学生,你准备怎么做? [答案] (1)①有利于促进中华文化走向法国,增进法国对我国文化的了解,有利于扩大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提高我国的文化竞争力,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②也有利于法国文化走进中国,增进中国对法国文化的了解。③有利于增强中法文化的繁荣和发展,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加强中法文化的交流与合作,进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④有利于促进中法经济、政治活动的交流,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建设和谐世界。 (2)既要热情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吸收各国优秀文化成果,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 12.文化外交已经成为我国继经济外交、政治外交之后的又一大亮点,是中国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中华文化非洲行”“海湾中国文化周”等大型中外文化交流活动的成功举办在全世界掀起了一股“中国热”,扩大了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 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谈谈你对上述现象的认识。 [答案] (1)在现代社会生活中,文化与经济、政治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一特点日益显著,我国通过文化外交促进国际关系的发展体现了这一特点。 (2)文化应该是多元的,任何一种民族文化都是在与其他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汇中发展壮大的。中华文化也是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融汇各民族文化,同时与外来文化不断碰撞、不断交融、相互借鉴、取长补短而成长起来的。开展文化外交有利于扩大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有利于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 (3)我们既要更加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又要更加主动积极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趋势明显加快的今天,我们必须发展文化外交,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一、梳理整合 重点突破 本课的主题是文化的多样性。我们了解到文化多样性的表现,探讨了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态度和做法,了解了文化传播的途径和手段。通过学习,我们既要看到不同民族文化的共性,又要认识到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反对排斥异文化和盲目崇拜异文化的错误倾向。本课的核心知识点整合如下: 知识点 知识点要素 梳理知识要点  透视文化 多样性 文化是民族的 文化是民族的,是指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没有不同民族、不同国家各具特色的文化,就不会有世界文化百花园争妍斗艳、五彩缤纷的景象。   文化是世界的 文化是世界的,是指各民族文化都有世界文化的共性和普遍规律。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尊重文化 多样性 尊重文化多 样性的态度 要尊重文化多样性: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尊重文化多 样性的原则 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只有在各民族平等的基础上,世界各国人民才能相互尊重、共同发展;只有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才能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机与活力。  文化传播 的途径和 手段 文化传播的途径 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商贸活动、人口迁徙、教育。   大众传媒 现代社会中的传媒有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形式,这类传媒被称为大众传媒。大众传媒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二、发现规律 总结方法 思维发散点 感悟与升华  1.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关系 文化是世界性和民族性的统一,只看到文化的民族性是错误的;只看到文化的世界性也是错误的。只看到某一个方面,都会割裂二者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2.全面理解文化多样性 全面理解文化多样性至少要包含三个方面:其一,文化多样性的含义;其二,对待多样性的态度;其三,怎样尊重文化多样性。  3.文化传播的途径是多样的 不要认为文化传播的途径只有商业活动、人口迁徙和教育三种,文化传播途径非常丰富:小到亲朋聚会、外出旅游,大到各种经济、政治、文化活动,都可以成为文化传播的途径。也不要把文化传播的途径和手段相混淆。   (三) 意义类主观题解题方法突破 [典型例题]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在菲律宾马克坦岛上航海家麦哲伦遇难的地方,有一座纪念亭,亭中立有一块石座铜碑。碑的正面有这样的文字:“费尔南多·麦哲伦。1521年4月27日,费尔南多·麦哲伦死于此地。他在与马克坦岛酋长拉普拉普的战士们交战中受伤身亡。麦哲伦船队的一艘船——维多利亚号,在埃尔卡诺的指挥下,于1521年5月1日升帆驶离宿务港,并于1522年9月6日返抵西班牙港口停泊,第一次环球航海就这样完成了。” 这块碑的背面,则刻着另一段文字:“拉普拉普。1521年4月27日,拉普拉普和他的战士们、在这里打退了西班牙入侵者,杀死了他们的首领——费尔南多·麦哲伦。 由此,拉普拉普成为击退欧洲人侵略的第一位菲律宾人。” 从这座奇特的纪念碑,说明文化遗址保护的文化意义。 [解题思路] 1.分析材料:材料以一座奇特的纪念碑为背景材料,设置问题,考查学生对保护文化遗产意义的认识。 2.设问分析:设问中的知识范围为文化生活,待分析事件为文化遗产,切入的角度为文化意义。 3.理论依据:文化遗产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答案: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标志。保护文化遗产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有利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有利于展示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有利于还原和客观评价历史。 [名师支招] 意义类主观题解法 1.试题特点:这类试题主要是针对某一“做法”或某一“事件”有什么意义来设问,答案主要来自背景材料或者实行某项措施后的变化,但需要进行理论提升,要求发散思维,多方联想。 2.解题技巧:回答这种设问的题目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1)学会审题,明确回答的是某一种意义,还是全部意义(经济、政治、文化意义)。 (2)要遵循由小到大,由直接到间接,由微观到宏观,由近及远的原则,做到思路清晰。 (3)要紧扣材料,结合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体现时代性。 (4)意义要多答,力求准确全面,体现一定的综合性。 (5)从句型来说,一般用“有利于”表述。 [学以致用] 2012年6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以下简称《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正式实施一周年。《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一体战略布局中一部重要法律,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文化建设的高度重视。 从文化生活角度,结合材料谈谈重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何现实意义? 答案:(1)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标志,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于推动民族文化发展,实现文化繁荣。 (2)非物质文化遗产属于传统文化范畴,是一个民族智慧的结晶,对其保护,有利于发展民族文化,从而维系民族的生存与发展,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增强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提升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高考资源网 w。w-w*k&s%5¥u 高考资源网 w。w-w*k&s%5¥u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