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2文化在继承中发展 一、选择题 1.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进程中,我们目睹了太多的城市记忆被抹杀,历史文脉被割裂,地域特点被淡化。而扬州通过古城复兴改善人居,实现传统文化载体与现代城市交相辉映的可持续发展思路,打造出一个充满人文精神的扬州城。这启示我们(  ) A.文化继承是发展的前提 B.传统文化能提升城市品位 C.传统文化影响城市发展 D.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答案] A [解析] 材料中扬州人“古城复兴”、“改善人居”的做法,使“传统文化载体与现代城市交相辉映”,体现了继承传统文化与城市发展的关系,A项符合题意。B项的传统文化没有具体区分出优秀文化与落后文化,表述不正确。C、D两项与题意无关。 2.2012年9月18日下午,发展中国家科学院第十二次学术大会暨第二十三届院士大会在天津隆重开幕,国家主席胡锦涛出席开幕式并致词。胡锦涛强调, 发展中国家必须奋起直追、锐意创新,高度重视科技的作用,大力发展科学技术。之所以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是因为(  ) ①科学技术是推动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②自古以来,科学技术的每一项重大发现和发明都会推动人类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③科学技术决定着文化发展的方向 ④发展科技是我们工作的中心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 A [解析] ①②表明科技的作用,符合题意。③说法错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文化发展的方向;④说法错误,经济建设是我们工作的中心。 3.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对我国古代文化的繁荣昌盛作出了重要贡献。从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到荀子的“制天命而用之”,都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百家争鸣”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集中反映了(  ) A.社会制度的更替影响文化发展 B.科学技术推动文化发展 C.思想运动促进文化发展 D.教育活动影响文化传承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的理解。材料强调“百家争鸣”对文化发展的贡献,而“百家争鸣”属于思想运动,故选C;其他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4.百家讲坛引发了传统文化热,但是有人认为传统文化的弘扬,必然会对现代文化产生冲击,此观点(  )  A.割裂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联系 B.明确了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C.合理地处理了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D.坚持对传统文化进行“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答案] A [解析] 观点只看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对立,没有看到二者的联系。传统文化,特别是民族传统文化是文化发展的根基,现代文化应该充分继承传统文化的精华,故选A项。 5.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历史不外是各个时代的依次交替。每一代都利用以前各代遗留下来的材料、资金和生产力;由于这个缘故,每一代一方面在完全改变了的条件下继续从事先辈的活动,另一方面又通过完全改变了的活动来改变旧的条件。”这段话体现出的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是(  ) A.继承就是承袭传统 B.发展就是创造体现时代精神的新文化 C.在发展的基础上继承,在继承的过程中发展 D.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答案] D [解析] A、B割裂了继承与发展的关系,“继承就是承袭传统”没有认识到继承要有所淘汰,要批判地继承;“发展就是创造体现时代精神的新文化”没有认识到发展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发展。C说法本身错误。D正确且符合题意。 6.下表中的变化说明(  ) 古代 当代  法治 封建社会的韩非子推行法治,其思想的实质是使法律成为君主治理天下的工具,维护封建君主的统治 我们党和政府坚持依法治国的原则,其根本目的是保证人民充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  德治 儒家思想认为德治是治国理政的最佳方式,中国传统德治思想的核心是以维护尊卑等级秩序为目的的“仁” 我们党和政府坚持以德治国的原则,根本目的是通过加强道德建设,把提高人的道德素质作为实现中华民族振兴的一个重要环节  ①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②对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地继承 ③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 ④传统文化的具体内涵会因时而变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答案] B [解析] 材料没有涉及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比较,①不符合题意;当代法治和德治思想是对古代法治和德治思想的继承与发展,②③④正确。 7.伴随社会的变革,古老的剪纸焕发出时代的神韵,这说明(  )  ①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②文化具有传承性 ③文化具有多样性   ④社会变革推动文化的发展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答案] D [解析] 文化多样性主要指民族文化的个性,材料没有体现,排除③,故选D项。 8.马克思在《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中指出,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本主义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了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这些事实主要证明了(  ) A.科技进步是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B.社会制度的变化决定着文化发展的方向 C.文化多样性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主要动力 D.世界文化的传播要通过一定的媒介来实现 [答案] A [解析] 首先提取材料中的信息:三大发明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然后把这些信息转换为课本信息,即科技的发展推动了文化的发展,由此可知此题选A。B、C、D均与题意不符。 9.(2012·聊城市五校联考)建国以来,我国文化实现了从衰微到大发展大繁荣的飞跃,造成这一变化最根本的原因是(  ) A.科学技术进步 B.教育事业发展 C.社会制度更替 D.思想运动产生 [答案] C [解析] 每当社会制度发生新旧更替时,代表新的政治、经济力量的新文化,通过反对旧文化的斗争,有力地促进文化的进步,故选C项。A、B、D三项都不是决定因素(根本原因)。 10.2012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今年中央财政已经按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编制预算,地方财政也要相应安排,确保实现这一目标。这意味着,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 4%的目标,自1993年提出以来19年后,我国有望首次实现这一承诺。国家之所以高度重视教育,是因为(  ) ①教育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②教育是影响文化发展的决定因素 ③教育具有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 ④教育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③④ D.④ [答案] D [解析] 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具有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①③错误;教育是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不是决定因素,②错误。故选D。 二、非选择题 11.(2012·南京师大附中检测)材料一 拥有住房是中国人的传统,中国人将拥有住房看成是人生的一大追求,没有房子就意味着没有“家”,就成了无家可归的人,就成了没有根的树。房子在中国人的心中是稳定、温暖、和谐、团圆的象征,是组成家庭的首要必备之物,它不单纯是一个遮风挡雨的住处、一个休息的地方,更多地被赋予了精神层面上的意义——心灵的港湾,落叶归根的去处。 材料二 中国人对“房”总是情有独钟。受中国的“农耕文化”和“家国伦理”的影响,中国人心目中的“家”不仅是遮风避雨的居住场所,也是最终的情感归宿地。中国人渴望“居者有其屋”,不愿意租房,往往不惜集几代人的力量购房,这在推动房价上涨的同时,也使个人背上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变成“房奴”。 (1)请你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分析中国传统的“家”文化对房价产生的影响。 (2)面对中国传统的“家”文化,我们应该怎样进行文化选择? [答案] (1)①文化对人具有深远持久的影响,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②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传统的“家”文化把拥有房产作为人生的极大追求,刺激了国人对住房的需求,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会推动房价上涨。 (2)①传统“家”文化中精华与糟粕并存,我们要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的原则。②传统“家”文化中存在着一些不合时代要求的价值观念,我们要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实践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为传统“家”文化注入新的时代精神。③坚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家”文化的有益成果。 12.(2012·西城质检)走进首都博物馆,同学们最感兴趣的是“京城旧事·老北京民俗展”:中秋节拜“兔儿爷”、冬至日的“九九消寒图”、过小年“糖瓜祭灶”……大家赞叹之余也不禁惋惜传统民俗在现实生活中的消逝。有同学提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不能丢掉我们的“根”,应当把这些传统民俗都恢复过来。 你赞同把传统民俗都恢复过来吗?请你运用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说明理由。 [答案] (1)文化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的。传统民俗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政治的变化,一些传统民俗消逝是正常的,不必都恢复。一味恢复反而会阻碍社会和人的发展。 (2)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应保留和传承传统民俗中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本特征的内容。传统民俗应在继承中发展,其具体内涵或形式应因时而变。  一、梳理整合 重点突破 如何对待我们的传统文化,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本课探讨了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的特征,论证了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我们要树立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本课的核心知识点整合如下: 知识点 知识点要素 梳理知识要点  传统文化 的特征 相对稳定性 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   鲜明的民族性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过程中创造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对待传 统文化 的态度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继承与 发展的 关系 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继承与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影响文化 发展的 重要因素 社会制度更替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着社会制度的变化,也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方向。   科技进步 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思想运动 思想运动往往成为社会变革的先导。不同思想文化在思想运动中相互激荡,不但催生着社会变革,也促进了文化的发展。   教育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二、发现规律 总结方法 思维发散点 感悟与升华  1.区分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不同地位 注意区分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及传统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传统习俗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传统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传统文艺被称为“民族精神的火炬”,传统思想是中华文化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2.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 它至少包含两层含义:其一,“稳定”,就是说我国的传统文化的精华与核心价值是相对稳定的;其二,“相对”,就是说,这种稳定并不是绝对的一成不变,而是相对的稳定要因时而变。   (四) 收敛型主观题解题方法突破 [典型例题] 某校高二(1)班的同学在以“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变革”为课题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中,结合当前社会现实,展开讨论。请你参与其中,并回答有关问题。 曹参任汉相三年,遵照萧何制定好的法规治理国家,主张清静无为不扰民,使汉初社会凋敝残破的局面得以改观。史称“萧规曹随”。 此后的“文景之治”又相继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使国力日益增强。汉武帝凭借丰富的物质积累和稳固的统治基础,开疆拓土,实施改革,实现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成就了西汉盛世。 甲同学:“萧规曹随”反映曹参推崇的是“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他以“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所以,我国政府也应“无为而治”。 请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谈谈我们应该如何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 [解题思路] 1.材料分析:材料以西汉初期社会发展及当时治国理念为背景考查。 2.设问分析:要求学生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待分析事件为中国传统文化,分析角度为如何继承和发展。通过审题,本题的设问实质上包含两个要求:一是如何继承传统文化,这涉及继承传统文化的态度问题;一是如何发展传统文化,即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3.理论依据:继承发展传统文化要坚持的正确态度;继承和发展的关系。 答案:(1)继承发展传统文化要坚持的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面对传统文化,要辩证地认识它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自觉地加以改造和剔除。 (2)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对待传统文化,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立足社会实践,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名师支招] 收敛型主观题解法 1.试题特点: 这种类型试题的主要特点是设问中的知识范围要求很具体,或者像本题一样具体到一个知识点,或者一个具体的知识块。 2.解题技巧: 读取设问时一般要把握三点:知识范围、待分析事件、答题角度。主要思路是:以所要求的知识范围为依据,到材料中寻找相关信息,并有理有据地组织答案。 [学以致用] 近年来,山东省潍坊市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积极发掘地方传统文化的精华,使红木嵌银漆器、刺绣、高密三绝、临朐红丝砚等实现了规模化生产,成为民间工艺的上乘佳品。 同时,潍坊风筝与杨家埠木版年画更是成为两张靓丽的城市文化名片。传统文化的发展,不仅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而且衍生了大舜文化、佛教文化等独具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 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分析说明潍坊市是如何对待传统文化的? 答案:(1)继承传统文化,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潍坊市坚持保护为主、合理利用,积极发掘地方传统文化的精华。 (2)发展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传统文化产品的规模化生产和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的产生是潍坊市推动文化发展的集中体现。 (3)不断进行文化创新。潍坊市立足于本市实际,坚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不断推动传统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高考资源网 w。w-w*k&s%5¥u 高考资源网 w。w-w*k&s%5¥u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