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同步练习 一.判断题 1. 实践是人们改造整个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 ) 2. 实践是联系主观与客观的桥梁和纽带。 ( ) 3. 科学理论是经过实践证明的正确的认识,因而可以用来检验认识。 ( ) 4. 任何真理都需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 ) 5. 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表明它必定是一种圆圈式的循环运动。 ( ) 二.单项选择题 6.从“发展才是硬道理”,到“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从“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到“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关注社会公平”,党的十七大对发展观、公平观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表明 ( ) A.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 B.真理都是客观与主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C.人们对同一确定对象的认识,真理不止一个 D.真理都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7.一位学成归国的博士,毅然来到天山脚下的尼勒克草原,运用学到的试管冻制、胚胎移植等新技术进行试验,使奶牛产下了良种牛犊。他把这一养殖良种奶牛的技术传给了当地牧民,实现了共同富裕。上述事例给我们的启示是 ( ) A.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重要标准 B.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和社会历史性 C.正确的认识只有为实践服务才能发挥其实际意义 D.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8.实践的观点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实践是 ( ) ①马克思主义哲学革命性和科学性统一的基础 ②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能把人的意识直接变为物质 ③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和检验标准 ④实践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9.如果你要知道砒霜是否有毒,你就得亲口去尝一尝。”这句话 ( ) A.否认了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B.否认了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C.否认了人们可以认识客观事物 D.否认了获得认识的途径不是唯一的 10.“‘嫦娥一号’研发团队用短短三年多时间攻克了一系列技术难题,拿下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使中国人更加深入地认识宇宙”。这体现了 (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11.“当一位杰出的老科学家说什么是可能的时候,他差不多总是对的;但当他说什么是不可能的时候,他差不多总是错的。”这句话 ( )   A.否认了真理的客观性    B.承认了真理的相对性   C.认为事物是不可知的   D.否认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12.在听完一位成功的企业家讲课后,一些来自企业的学员感到有些失望,便问:“你讲的那些内容我们也差不多知道,可为什么我们之间的差距会那么大呢?”这位企业家回答说:“那是因为你们仅是知道,而我却做到了,这就是我们的差别。”这句话表明于实践高于理论认识,因为实践具有 ( ) A.社会性 B.历史性 C.能动性 D.直接现实性 13.“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一千年前,诗人李白如此表达了不能登月的惆怅。今天,我们通过“嫦娥一号”传回的图片清晰地感受到了月亮的倩影,千年梦想变为现实。这说明 ( ) A.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B.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C.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D.实践具有革命性和科学性 14. 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 ( ) A.科学性 B.实践性 C.客观性 D.革命性 15.一种认识正确与否,只能由实践来检验。这是因为 ( ) A. 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 B. 实践是客观见之于主观性的活动。 C.实践的主体是人民。 D.实践能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 16.一场年度世态文字的评选中,“涨”,当选为中国2007年度世态文字:猪年猪肉涨了,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也涨了……。美国入选的是象征着新想法和新科技结合的:“W00T”("数字时代一切皆能链接"),日本入选的是人们渴望诚信的“伪”(不断的不良食品风波)。这些文字当选为年度世态文字,其根源是 ( ) A.客观事物 B.社会实践 C.知识 D.人脑 17.下列活动不属于实践活动的是 ( ) A.学生学习文化知识 B.教师讲课  C.农民种田 D.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18.泰戈尔说:“真理之川从他的错误之沟渠中流过。”这说明 ( ) A.真理与谬误相互区别 B.真理与谬误相互融合 C.真理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 D.真理以谬误为基础而存在 19.下列词语中符合认识运动反复性和无限性的是 ( ) A.一概而论 B.三人成虎 C.百感交集 D.千虑一得 20.大人与小孩对同一幢房子有不同理解,这是由于 ( ) A.认识对实践具有依赖性 B.实践与认识具有差异性 C.实践与认识具有一致性 D.实践水平决定认识水平 三.简答题 21.孔子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鲁迅说“即使是天才,生下来的第一声啼哭,也和平常的儿童一样,决不会是一首好诗。” (1)以上言论各反映了什么样的哲学思想? (2)谈谈你对上述言论的认识。 四.简析题 22.有人说,被社会公认的思想是真理。请你运用所学的哲学知识对这种观点进行评析。 五.综合探究题 23.实行黄金周以来,公民的休息权利得到了充分保障,也有效拉动了假日经济。但黄金周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比如加大对景区的破坏,容易引发安全事故等。经过一年多的多方研究论证,国家法定节假日调整方案已基本形成,增设了清明、中秋、端午等传统节日的假日,这有利于弘扬和传承民族传统文化。从2007年11月9日起,这一方案向社会予以公布,开展民意调查。高二(5)班同学表现了极大关注,并对此问题进行探究。 (1)如果你是探究小组的成员,你想通过哪些方法收集意见?(至少三种) (2)请从认识论的角度探究对国家法定节假日进行了调整的必要性。 参考答案 1.× 2.√ 3.× 4. √ 5.× 6.D 7. C 8.C 9.D 10.C 11.B 12.D 13.B 14.C 15.D 16.B 17.A 18.C 19.D 20.A 21.(1)孔子认为知识可以生来就有,实质上是否认了认识来源于实践;鲁迅则认为知识不是天生的,坚持来源于实践。 (2)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是主体对客体能动的反映,这种反映只有在实践中、在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中才能完成。在实践活动中,人们借助于一定的工具和手段,同客观物质对象发生关系,使客观对象发生某种改变,并从中获得对客观事物的认识。 鲁迅认识到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坚持了认识论中“实践第一”的思想,是唯物主义的。 ②孔子从唯心主义的立场出发,把认识看成是主观自生的东西,是错误的。 22.(1)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一种思想是否是真理,取决于它同客观事物是否相符,而不取决于是否被社会公认。(2)真理迟早会被社会公认,但被社会公认的思想不一定就是真理。因此,上述观点否定了真理的客观性。③检验真理的标准是社会实践,而不是被社会公认。可见,上述观点把检验真理的标准主观化了。 23.(1)网上调查、问卷调查、开座谈会等。 (2)①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行黄金周以来,公民的休息权利得到了充分保障,也有效拉动了假日经济。但黄金周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因此,必须对国家的法定节假日进行调整,使之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②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调整法定节假日,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增设清明、中秋、端午等传统节日的假日,这有利于弘扬和传承民族传统文化。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