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1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同步测试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11年9月19日,“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指导的超级稻第三期目标亩产900千克高产攻关获得成功。农业部专家组按照严格的测产验收规程,测得试验田平均亩产达到926.6千克。袁隆平曾说,在杂交水稻的研究、推广历程中,广大科技工作者、基层农业科技人员和广大人民群众都付出了极大的精力,功劳归于人民群众。材料体现了(  ) ①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②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动力 ③实践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  ④人能够调整杂交水稻生长发育的规律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③ 2.2011年7月26日,我国首台自主设计、自主集成的载人潜水器“蛟龙”号首次下潜至5 038.5米,顺利完成本次5 000米级海试主要任务。“蛟龙”号设计深度为世界第一的7 000米,预计2012年将进行7 000米级海试。这表明(  ) 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②实践活动具有主观能动性 ③正确的意识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 ④意识可以直接引起物质形态的变化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走出高楼大院,跳出文山会海,在基层这片沃土中才能发现新闻报道的源泉。2011年8月27日,云南省新闻战线“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正式启动,全省各主要新闻媒体主动走进基层一线,用实际行动发挥出新闻事业的最大价值,更好地服务于基层。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的哲学依据是(  )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主要标准 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4.阅读漫画。从哲学上看,二人争论的焦点是(  )  A.实践是不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不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和认识何者起决定作用 D.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问题 5.“入山见木,长短无所不知;入野见草,大小无所不识。然而不能伐木以作室屋,采草以和方药,此知草木所不能用也。”造成上述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 A.不懂得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不懂得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C.不懂得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不懂得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6.某魔术大师说,“要成为一个成功的魔术师有很多东西要学。我不停地思考创新,就是为了让我的魔术表演更吸引观众。”这段话蕴涵的哲学道理是(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7.从前一度认为“教育产业化,医疗社会化,住房商品化”,现在看来这一认识有误区,如要解决好居民的住房问题,还应该有一定数量的保障房。这表明(  ) ①实践是主观和客观的交汇点 ②认识都具有有限性  ③认识具有反复性  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二、非选择题 8.201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九十年来,中国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九十年来,实践上的每一次创造,理论上的每一次突破,事业上的每一次进步,无不闪耀着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的光辉。 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参考答案 答案:1.D 解析:本题考查实践的特点和作用。从材料可以看出,“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把自己确定的目标变为现实,故③可选;杂交水稻的研究和推行是众多人共同参与的结果,故①可选。②表述正确但与题意无关;人不能调整水稻生长发育规律,④表述有误。 答案:2.A 解析:“蛟龙”号是我国自主设计、自主集成的载人潜水器说明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①入选;“蛟龙”号顺利完成本次5000米级海试主要任务,预计2012年将进行7000米级海试说明实践活动具有主观能动性,②入选;③④说法错误,排除。 答案:3.C 解析: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可以使新闻工作者深入社会实践,获得对基层的新认识,更好地服务于基层,故选①②④。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③说法错误。 答案:4.C 解析:二者争论的焦点在于是否重视实践,是否承认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C项正确。 答案:5.B 解析:本题考查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由材料可知,造成“草木所不能用”的原因在于不懂得实践是认识的目的,B项符合题意。 答案:6.D 解析:“我不停地思考创新,就是为了让我的魔术表演更吸引观众”,说明思考创新的目的在于服务于实践,只有D项符合题意。 答案:7.A 解析: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解决住房问题,原有的认识是住房商品化,而现在认识到要建设一定数量的保障房,这说明了③。通过实践证明原有的认识有误区,体现了①。②错误,具体的认识是有限的,整个人类的认识是无限的。④不符合题意。 答案:8.(1)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检验真理就是检验主观认识是否同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相符合。 (2)主观认识本身无法证明自身是否正确,认识对象也不能“自言其明”,两者都不能成为检验真理的标准。 (3)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是连接主客观的桥梁,人们可以用实践的客观结果来检验认识是否符合客观实际。 (4)如果不坚持实践标准,就会陷入主观主义的错误。 解析:本题考查实践为什么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可以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思路回答,需要回答真理的含义、主观认识和实践活动本身的性质、反对的错误倾向。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