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十四 二战后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 一、选择题 1.(2013·汕尾二模)1946年3月,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发表著名的“铁幕”演说,宣称“从波罗的海的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边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美国接下来 A.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 B.发动“冷战” C.发动朝鲜战争 D.帮助建立“欧共体” 【答案】B 【解析】据题干丘吉尔认为苏联威胁了欧洲资本主义国家的安全,因而主张对抗苏联,为此美国发动了“冷战”,以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故选B。 2.(2013·临沂期中模拟)《冷战》一书中提出,如果把冷战时期重新定义为“长时期的和平”倒是颇为令人耳目一新的。该文对冷战重新定义的主要依据是 A.美国马歇尔计划推动了欧洲重建 B.冷战期间各国没有剧烈冲突 C.不诉诸武力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 D.美苏在国家利益上没有矛盾 【答案】C 【解析】两极格局下,美苏两大阵营势均力敌,由于核武器的威力,都不敢轻易动武,是世界维持半个多世纪整体上的稳定,避免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这一方面是值得肯定的。 3.(2103·河北高中联考)上世纪美国“最出色”的外交家乔治·凯南在1946年说:“我们面对着一个政治力量,它狂热地坚信和美国之间不可能有永久性的妥协办法。”次年,他告诫美国应该奉行一个长期的对苏政策,并要保持“坚定与耐心”。这些言论 A.批评了冷战政策 B.夸大了美苏之间的分歧 C.力图缓和与苏联之间的关系 D.力主对苏联采取遏制政策 【答案】D 【解析】由1946年,冷战还没全面开始,排除A。B项表述错误,二战后美苏两国国家利益和意识的分歧日益扩大。由“不可能有永久性的妥协办法”“美国应该奉行一个长期的对苏政策”看出C项表述错误。 4.(2013·山西模拟)二战后,捷克斯洛伐克贝奈斯总统领导的民主联盟曾被视为东西方之间可能的桥梁,但在预定举行的大选中将面临失败的共产党人在1948年2月夺取了政权。从当时国际环境看,这一变化反映出的是 A.美苏两国关系的日趋紧张 B. “冷战”由捷克斯洛伐克问题而引发 C.两极格局形成导致欧洲的分裂 D. 马歇尔计划激化了欧洲国家内部矛盾 【答案】A 【解析】 根据所学史实二战后国际关系起主导的是两极格局,正是由于苏联的插手才会使捷克共产党做出夺取政权的行动。 5.(2013·乐山调研)柏林墙的正式名称是“反法西斯防卫墙”。肯尼迪曾评价柏林墙是“世界上第一堵不是用于抵御敌人,而是用来对付自己的百姓的墙。”下列关于柏林墙的说法,正确的是①修筑柏林墙是为了防止法西斯死灰复燃 ②柏林墙是二战后东西方冷战关系的标志 ③柏林墙切断了东西柏林之间的联系和自由往来 ④1990年柏林墙被拆除即标志雅尔塔体系彻底完结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B 【解析】 柏林墙是美苏冷战的“象征”。柏林墙的建立,阻止了东西柏林之间市民的来往,成为德国分裂的象征。故②③正确,符合题意。①与史实不符;柏林墙被拆除的时间是1989年,故排除④。 6.(2013·泰兴测试)以下海报是荷兰政府于1949年刊印的,由此可知,荷兰政府意意在( )    A.揭露美国利用经济手段控制荷兰的阴谋 B.宣传马歇尔计划对荷兰经济的重要性 C.成为美国的盟友,共同遏制苏联 D.希望民众与政府齐心协力克服经济困难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对马歇尔计划的理解。马歇尔计划是美国对西欧国家的经济援助,从图片中的“你便没有面包可吃,而你的孩子也会挨饿”可知荷兰政府宣传马歇尔计划,故选B项;马歇尔计划是美国经济上的冷战政策,A、C项与题干图文不符;D项图文未体现。 7.(2013?南阳模拟)“其目的不是同共产主义作斗争,而是同经济失调作斗争,因为经济失调很容易使一切极权主义运动在欧洲社会混水摸鱼,现在俄国共产主义正要钻这个空子。”以上叙述说明了 A、美苏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B、美国要恢复西欧经济以遏制苏联 C、多极化趋势出现 D、美苏开始由对抗走向对话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对二战后美国推行的马歇尔计划的理解。材料中的极权主义是指苏联的共产主义,马歇尔计划主要是通过扶植西欧经济,达到遏制共产主义的目的。 8.(2013·扬州测试)古巴导弹危机已经走过50个春秋。危机时的美国国防部长罗伯特·S·麦克纳马拉曾说:“导弹危机充满了错误信息、错误判断、错误计算的例子……这必定会导致这样的结论:我们必须在可能的范围内寻求回到无核的世界”。这表明古巴导弹危机() A.客观上缓解了冷战期间的国际紧张局势 B.美苏核均势下的一次争锋 C.由美国发起并以苏联妥协告终 D.拉开了美苏双方冷战的序幕 【答案】A 【解析】据所学史实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发生的直接原因是苏联在古巴部署导弹故排除C;拉开冷战序幕的是杜鲁门主义故排除D;古巴导弹危机是以苏联最终撤回导弹美国胜利而告终,说明当时战略优势是在美国方面故应排除B。故选A。 9.(惠州市2013调研)1991年,苏联解体,冷战结束,但冷战的“化石”仍然存在。属于冷战化石的是 A.北约 B.华约 C.欧盟 D.世界贸易组织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二战后冷战格局。冷战的“化石”即冷战后仍然存在的冷战产物,C、D两项与冷战无关;B项在苏联解体之前已经解散,A项为冷战产物并一直延续至今,选择A项。 10.(2013·济南模拟)1963年法国拒绝了英国加入欧洲共同市场(欧共体前身)的请求。戴高乐在解释法国的决定时说,如果让英国加入,就意味着最终会出现“一个依赖美国并由美国领导的庞大的大西洋共同体”,这是不能接受的。这说明 A.欧洲一体化进程停滞 B.法国挑战美国的领导地位 C.美国加强对西欧的控制 D.西欧已完全摆脱美国的控制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提取与理解能力。提取材料信息“如果让英国加入,就意味着最终会出现“一个依赖美国并由美国领导的庞大的大西洋共同体””可以看出戴高乐是反对美国的领导地位。 11. (2013·浙江名校联考) 法国前总统吉斯卡尔·德斯坦宣称:“一个反对美国的欧洲是不可想象的,一个美国庇护下的欧洲是不能接受的。我希望一个站起来的欧洲。”其意图在于 A.建立一个强大的单边主义的欧洲 B.建立平等的欧美伙伴关系 C.重新确立欧洲国际政治经济的中心地位 D.努力构建一个统一的欧洲 【答案】B 【解析】 由材料中“一个反对美国的欧洲是不可想象的”可排除A项。“我希望一个站起来的欧洲”可知法国前总统的意图是要建立平等的欧美伙伴关系,故B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C项,可排除。材料主要涉及欧美关系,并非强调欧洲的联合,排除D项。 12. (2013·邯郸四校联考)英国曾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大力鼓动欧洲联合的国家。但在是否加入欧共体的问题上,英国人用“with”而不是“of”来形容英国与欧洲大陆的关系。产生这种矛盾心理的主导因素在于英国( ) A.拥有丰富的资源和最广阔的市场 B.与欧洲大陆主要国家的政体相近 C.念念不忘其昔日显赫的大国地位 D.企图控制欧洲并与美国全面抗衡 【答案】C 【解析】英国自工业革命以来一直是欧洲甚至是世界霸主,但二战后实力下降,战后英国大力股东欧洲联合,但直到70年代才加入欧共体,材料中“with”和“of”的区别反映了英国对大国地位的怀念和现实的无奈。 13.(2013·安徽示范高中联考)1964年第二次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纲领指出:“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和新殖民主义是国际紧张局势和冲突的一个基本根源。”1973年第四次首脑会议号召不结盟国家要“通过有效行使反对霸权的国家主权来巩固它们的独立”,“拒绝任何形式的奴役和依附、任何干涉和压力”。材料强调不结盟运动国家 A.把斗争矛头主要指向了霸权主义的美国 B.不满美、苏两国对第三世界的激烈争夺 C.从反帝、反殖发展到反对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 D.认识到发展民族经济与争取国家独立的重要性 【答案】C 【解析】材料反映了不结盟运动国家坚持反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捍卫国家主权的宗旨,选C。材料不能明确体现A、B、D三项。 14.(2013·盐城摸底)1984年7月,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指出:“面向21世纪,在日本人一致同意前提下,大胆触动过去意见纷纭或回避触及的问题,重新形成统一看法,以促进日本作为一个国家和民族在世界上堂堂正正地前进,推动国家的发展。”这表明日本() ①企图摆脱雅尔塔体系的束缚 ②奉行相对独立的外交政策 ③积极谋求世界政治大国地位 ④政府将正视历史,勇担责任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日本崛起的对外政策的认识。随着日本经济实力增强,日本开始奉行相对独立的外交政策,积极谋求世界政治大国地位,①②③正确,④说法不正确。 15.(2013·南通一中测试)有学者认为:“伴随着冷战的结束,最直接、最明显的损失是两个前超级大国建立的联盟体系的消失。……全球失去了对混乱和暴力的威慑,相应的,世界的未来少了一种确定性。”对材料观点概括最准确的是() A. 结束美苏“冷战”不利于国际社会的稳定 B.美苏联盟体系曾经维护了世界和平 C.“冷战”结束后新的国际力量对比尚未定型 D. 动荡的国际局面需要建立单极霸权 【答案】C 【解析】关键信息:全球失去了对混乱和暴力的威慑,相应的,世界的未来少了一种确定性。A、B两项有所体现,但不符题意;D项题干未能体现。 16. (2013?洛阳模拟)保罗?约翰逊在《现代:从1919到2000年的世界》中写道:“(20世纪)80年代,人类刮起了一场巨大的求变之风……80年代成为当代史的分界线。民主精神恢复了自信,开始广泛传播。”这场“求变之风”对世界产生的深远影响是 A.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 B.壮大了国际社会主义力量 C.导致社会主义阵营瓦解 D.加快了西方政治民主化进程 【答案】A 【解析】据材料可知:这场“求变之风”发生时间在80年代,其结果是“民主精神恢复了自信,开始广泛传播”(资本主义民主)所以可以断定这场“求变之风”就是20世纪80年代东欧和苏联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剧变,其最终结果是导致东欧剧变苏联解体,进而引起世界格局的变化,故选A项。这场剧变导致社会主义力量严重削弱、社会主义运动严重受挫,故排除B项;早在1960年中苏关系恶化时社会主义阵营就开始瓦解故排除C项;D项与材料不吻合故排除。 17.(2013·安徽百校模拟)1917年俄国二月革命中,红旗取代了三色旗。74年后,这一幕又重演了一次。有所不同的是,带有镰刀和锤子图案的红旗徐徐下降,俄罗斯的红、益、白三色旗冉冉升上克里姆林宫。这反映了俄国人民 A.对十月革命的彻底否定 B.追求民主政治与民生幸福 C.对传统政治体制的认同 D.探索符合国情的社会制度 【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苏联解体,这与苏联长期以来体制的严重弊端有关。但苏联的解体不是彻底否定十月革命的结果,也不是探索一条符合国情的社会制度,更与历史上的沙皇体制无关,这体现了俄国人民追求民主与民生幸福的一种变革,故选B。 18.(2103·河北高中联考)哈佛大学教授弗格森将1989年1 1月9日柏林墙的坍塌视为“世界经济的转折点”。其主要依据是 A.不诉诸武力的冷战方式保障了经济的安全 B.德国的再次统一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C.冷战秩序的瓦解加速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D.冷战秩序的瓦解加速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答案】D 【解析】 考查学生知识迁移能力。注意“1989年1 1月9日柏林墙的坍塌”标志两德统一,冷战格局即将结束,A项的表述错误;B项的表述不符合题意;依据所学知识,冷战格局的结束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奠定政治基础,答案为D。 19.(2013·江西红色六校联考)有学者认为:“伴随着冷战的结束,最直接、最明显的损失是两个前超级大国建立的联盟体系的消失。……全球失去了对混乱和暴力的威慑,相应的,世界的未来少了一种确定性。”对材料观点概括最准确的是( ) A. 结束美苏“冷战”不利于国际社会的稳定 B.美苏联盟体系曾经维护了世界和平 C.动荡的国际局面需要建立单极霸权 D. “冷战”结束后新的国际力量对比尚未定型 【答案】D 【解析】 美苏“冷战”结束有利于国际社会的稳定。故排除A。美苏两国为争夺势力范围和世界霸权,肆意践踏国际法,干涉别国内政,甚至不惜大举用兵,严重破坏了世界和平。故排除B。C项与史实不符。美苏两大集团势均力敌,彼此不敢轻易动武,又使得近半个世纪没有爆发新的世界大战。当两极格局结束后,由于没有新的力量均势制约美国,“世界的未来少了一种确定性”。因此选D。 20.(2013?扬州测试)瑞士文化史学家雅各布?布克哈特把图像称作“人类精神过去各个发展阶段的见证”。对右图冷战后发生的历史现象的解读最恰当的是() A.恐怖主义威胁全球 B.美国试图独霸世界 C.美俄经济竞争愈演愈烈 D.美俄两国再度陷入冷战状态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两极格局后世界政治格局的理解能力。据图示所示美国反对恐怖主义折射出的是两极格局结束,后美国通过反对恐怖主义威胁,凭借其强大的军事优势奉行单边主义,企图实现美国独霸世界的愿望,故选B。 21.(2013·江西红色六校联考) “历史发展的逻辑可能是极具讽刺意味的:一方面,美国无法放弃借助苏联解体的历史契机图谋世界霸权的野心;另一方面,美国越是想称霸,越是无法实现称霸的梦想,美国称霸的结果只会加速与其它世界强国实现世界权力均衡的进程。”该材料表明( ) A.美国放弃霸权政策奉行多边主义 B.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 C.美国与世界各强国之间势均力敌 D.两极格局结束单极世界形成 【答案】B 【解析】 从材料信息可知,苏联解体后,美国企图独霸世界,但此企图受到越来越多的力量的制约,世界其他强国与美国形成力量制衡。这反映了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故选B。 22.(2103·河北高中联考)保罗·肯尼迪在《大国的兴衰》中写道:“国际政治领域的现实主义反对政治一体化,满足于现在的国际无政府状态,坚持国家利益,民族利益至上。如果他们在理论上和政治上保持强势,世界联邦和世界政府的理想就会遥遥无期。”由此可见,保罗·肯尼迪主张 A.实现世界政治文明的统一 B.尊重世界政治文明的多样性 C.推动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 D.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 【答案】A 【解析】材料“世界联邦和世界政府的理想”可以看出作者主张实现世界政治文明的统一,A符合题意。B、C、D项表述不符合题意。 23.(2013·湖北名校联考)俄罗斯学者说:“在长达10年的时间里人类已从两个国家集团的对抗转向本质上是另一种对抗—一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美国和所有其他人的对抗。而且,越是在文化和经济发展上离美国越远的社会,这种对抗就越尖锐,其采取的方式就越是残酷和无情。”此核心观点认为美国 A.面临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冲击 B.遭受国际恐怖主义活动的严重威胁 C.面临欧洲联盟成立后竞争的压力 D.建立单极世界的目标不利于世界和平 【答案】D 【解析】“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美国和所有其他人的对抗”是因为,“冷战”结束后,世界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极力构筑以自己为主导的单极世界,导致与其他国家关系紧张。 24.(2013·临沂期中模拟)美国经济学家克鲁格曼认为:全世界都在努力生产美元能够购买的商品,而美国则负责生产美元……以印刷品的价格换取石油。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 B.世界银行的成立 C.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 D.第二次世界大战 【答案】A 【解析】1944年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了美元的中心地位,美元成为国际贸易结算、国际储备的中心货币,因此出现其他国家用商品换美元的情况。 25.(2013?扬州模拟)1948年11月,国民政府宣布金圆券大幅贬值后,上海中央银行柜台前老百姓都急于将金圆券兑换成黄金或美元。当时美元像黄金一样被抢购的主要原因是() A.《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的发表 B.《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的签订 C.《布雷顿森林协议》的签订 D.《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签订 【答案】C 【解析】 据题干提示说明美元与黄金之间关系,据1944年布雷顿森林体系规定,美元与黄金挂钩,美元充当黄金的等价物,确定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故出现上述现象,选C。 26.(2013·洛阳模拟)1965年法国总统戴高乐曾说:“美国享受着美元所创造的超级特权和不流眼泪的赤字。她用一钱不值的废纸去掠夺其他民族的资源和工厂。”材料反映了() A.布雷顿森林体系已经趋向崩溃 B.战后西欧国家普遍衰落的困境 C.美国在世界贸易中的支配地位 D.世界货币体系内部的欧美矛盾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从材料分析理解能力。解答题可用排除法,A是在20世纪70年代后,20世纪60年代西欧经济普遍恢复,C项与材料内容不符。材料反映的是美国利用美元特权掠夺其它国家,故D项正确。 27.(2013·惠州调研)1963年戴高乐访问希腊时说:“希腊和法国可能作出的‘最大贡献’将是保持独立的国家地位,而不做卫星国。”言外之意是戴高乐不满意 A.布雷顿森林体系 B.《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C.美国控制西欧 D.欧洲共同体 【答案】C 【解析】 战后美国控制西欧,没有相对独立的地位。从题干看,说明了戴高乐对美国控制西欧的不满,故选C。A项片面;B项与题干无关;D项错误。 28.(2013·济南模拟)下表是美国、欧共体和日本的国民经济占世界经济总量的比例表(单位:亿美元)对表中数据变化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年份 美国 欧共体 日本  1956 34.88% 15.85% 4.26%  1973 27.08% 27.017% 18.023%   A.福利政策的实施减缓了美国经济发展的步伐 B.世界经济格局呈现出美、日、欧三足鼎立之势 C.表中的经济现象有力地冲击了两极格局 D.欧、日经济的发展威胁了美国的霸主地位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图表信息的提取与理解能力。提取图表信息,分析图表数据,A选项从表中看不出来,符合题意要求。 29.(2013·汕尾测试)有学者指出:各国在经济一体的初始阶段都能够享受到极大的增长效应,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区域经济一体化对经济的促进作用就取决于各组织进一步深化发展的速度和深度。下列最能顺应这一区域经济发展规律的应是 A.欧洲联盟 B.上海合作组织 C.亚太经合组织 D.世界贸易组织 【答案】A 【解析】从材料“取决于各组织进一步深化发展的速度和深度”, 欧盟是当今世界合作程度最高的区域经济集团化组织,可知选择A项, 30.(2013·安徽示范高中联考)“如果民族特性的和政治自由的观念,在几乎所有欧洲国家的领土划分和国内秩序中获得稳固结构,那么从自由主义运动开始起,被推导或被预见的自由原则的另一结果却以截然不同的方式发生——准备实现‘欧罗巴合众国’。”“欧罗巴合众国”的最初出现带来的国际影响是 A.增强了西欧国家的经济实力 B.实现了欧洲经济政治一体化 C.自由主义运动开始席卷全球 D.世界经济呈现出多极化趋势 【答案】D 【解析】 “欧罗巴合众国”应是指欧洲一体化进程,其开始的时间是1950年舒曼计划的提出构想,当时世界经济呈现出美苏是两个超级大国,其余国家普遍削弱的情况,之后出现了日本、欧洲国家的联合、中国经济的发展等多个中心,故D项正确。 31.(2013·河北高中质检) 1957年西欧六国签订《罗马条约》。对此,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在会见法国代表团时说:“(欧洲)共同市场建成的那一天,将是自由世界最美好的日子之一,甚至要比赢得战争胜利的那一天更加美好。”美国对“共同市场”所持态度() A.表明美国希望欧洲一体化为其霸权服务 B.旨在推动欧洲一体化 C.意味着美国全球战略的重大调整 D.有助于欧洲经济的恢复 【答案】A 【解析】 从题干“共同市场建成的那一天,将是自由世界最美好的日子之一”的信息分析判断,自由世界即资本主义世界,而美国是其中的主导者,可见美国希望把欧洲一体化视为其霸权服务的工具。故A项正确。 32.(2013?扬州模拟)著名史学家汤因比指出:技术与经济一体化的建立提供了这样一种可能性,即在统一的“世界国家”中,这种一体化能让整个人类协调一致,统一行动。这个“世界国家”的建立必须与以往的“统一帝国”的建立有着截然不同的方式。以往“统一帝国”建立采用武力的方式,而“今天这个世界上,武力统一世界的尝试,只能自取灭亡”。由此看来,汤因比认为 ①“世界国家”的建立依赖于技术与经济的一体化②克服全球性危机只能依靠和平而非武力方式③“世界国家”的建立使世界各国能获得均衡利益④“世界国家”从本质上和传统民族国家没有区别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④ D.①②④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史实经济全球化建立的世界国家并不等于民族主权国家故排除④;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发达国家主导,对发展中国家暂时是处于不利地位,故③错误,故选A。 33.(2013·汕头质检) 对下面漫画解读正确的是( )  民主党和共和党忙着砌砖,都说“我的比较高”,他们砌的是贸易壁垒。(中国在壁垒外面) A.中美全面对抗加剧 B.区域集团化发展 C.贸易保护主义盛行 D.全球化趋势加强 【答案】C 【解析】观察图,可以理解出无论是民主党,还是共和党,都在砌的是贸易壁垒,实质反映了一种贸易保护主义,故选C项。 34.(2013·黄山联考)下表是《全世界区域性经济合作和一体化组织地区分布统计表》,从中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欧洲 南、北美洲 亚洲 非洲 大洋洲 跨地区  39个 40个 6个 8个 1个 7个  A.经济区域集团化与经济全球化尖锐矛盾 B.亚太经合组织是当今世界最大的区域经济集团 C.区域集团化地区分布极不平衡 D.发达国家是区域经济集团化的最大受益者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经济区域集团化和经济全球化的理解能力。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大洋洲区域集团化组织只有1个,而欧洲39个、南北美洲有40个之多,通过比较应该反映的是区域集团化地区分布极不平衡。故选C。 35.(2013·山西模拟)下表说明 1965-一1995年世界出口方向(占世界总出口百分比) 发达国家间贸易 发达与发展中国家之间贸易 发展中国家间贸易   1965  59.O  32,5  3.8   1970  62.1  30.6  3.3   1975  46.6  38.4  7.2   1980  44.8  39.O  9.O   1985  50.8  35,3  9.O   1990  55.3  33.4  9.6   1995  47.0  37.7  14.1   (注:总数不足100归因于与经互会国家的贸易,国家未被区分,有误差。资料来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贸易趋向统计年鉴》) A. 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大大推动了国际贸易发展 B.发达国家主导国际贸易阻碍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C.贸易失衡激化了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矛盾 D.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没有根本改变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世贸组织成立于1994年故排除A项;B想的错误在于没有关注到苏联;C项从材料中无法直接得出故排除。 36. (2013·浙江名校联考)2010年4月世界银行发展委员会宣布,将我国在世行的投票权从先前的2.77%提高到4.42%,中国就此正式坐上了仅次于美国和日本的世行第三把交椅,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美国、日本、中国成为当今世界的三极 B.世界银行关注发展中国家 C.美国的世界经济霸主地位被打破 D.世界经济呈现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答案】D 【解析】 我国在世行投票权的增加,证明了我国作为新的经济实体已被世界所关注,这反映了世界经济的多极化趋势,故D项正确。B项材料无法体现,可排除。A项表述错误,美国世界经济霸主地位被打破应是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可排除C项。 37.(2013·安徽示范高中联考)2012年7月20日路透社报道,WTO上个月裁定,中国对从美国进口的冷压薄板电工钢进行调查并征收反倾销与反补贴关税违反全球贸易规则,对此中国提起了申诉。同月27日美国商务部宣布,初步裁定中国出口的应用级风塔价格过低,其海关对此类产品进口商征收相应的反倾销税押金。由此可见 A.世贸组织无法调解各国贸易纠纷 B.发展中国家加入WTO弊大于利 C.发达国家是全球化中最大受益者 D.实现全球贸易自由化任重道远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材料的理解能力。根据题干现象分析两个事件的共性,在国际贸易中一些国家政府裁决中国贸易出现商品倾销,其实质是保护本国企业和商品的利益,因此贸易自由化任重道远。其余选项在材料中不能反映。 38.(2103·河北高中联考)2012年9月17日,中国金融40人论坛指出:“今天的世界需要新的‘马歇尔计划’,促进全球范围对基础设施的投资,以打破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瓶颈,并给高收入国家的结构性改革提供空间。”这一设想 A.以推动世界经济整体发展为目的 B.以全球基础设施为主要投资范围 C.以扩大资本在全球的流动为手段 D.对促进高收入国家的发展更有利 【答案】A 【解析】马歇尔计划是美国在冷战格局下推行的欧洲经济复兴计划,其目的是扶助西欧发展经济,从材料“今天的世界需要新的‘马歇尔计划’”其含义是推动世界经济的发展。B、C、D项的表述不全面。 39.(2013·梅州模拟)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传播于世界各地的新闻有90%以上为美国和西方国家所垄断,其中又有70%由跨国公司垄断。在第三世界国家的电视节目中有60%—80%来自美国,而在美国的电视中,外国节目仅占l%—2%,在全世界跨国流通的100本书中,有85本是由发达国家流向发展中国家。面对这一现象,发展中国家正确的态度是 A.要采取措施抵制外来文化产品 B.全力进口发达国家的文化产品 C.让市场自由选择各类文化产品 D.积极提高本国文化产业竞争力 【答案】D 【解析】从材料中看出,西方国家利用自身的优势,加强对文化的垄断和输出;发展中国家不能消极抵制经济全球化,要积极面对,关键在于提高自身的国际竞争力。 40.(2013·黄山联考)2011年12月11日,胡锦涛同志在某论坛上高度评价某事件,称其“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进入了历史新阶段,在更大范围、更高水平上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推动中国和世界的关系发生了举世瞩目的变化”。该事件是指(  ) A.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开发开放上海浦东 C.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 D.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中国现代改革开放的理解能力。根据题干提供的相关信息“推动中国和世界的关系发生了举世瞩目的变化”应该是经济全球化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故选D。 二、非选择题 41. (2013·潍坊模拟)二战后,国际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普利策新闻奖,是美国一种多项的新闻、文化奖金,被视为美国新闻界最高奖项。1948年,美国漫画家鲁布·哥德堡的时事漫画“今天的和平”(见右图)获得普利策奖。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漫画“今天的和平”为什么在当年能获得普利策新闻奖? 材料二 当我发表就职演说的时候,我提到一个需要谈判的时代,而不是对抗的时代,我们一直在进行谈判。我们在谈判中取得了一些进展,重要的事情上,我们在世界上许多地区正在进行谈判而不是正在对抗,在这些地区,对抗可能导致爆炸性的局面……现在,当我们环顾我们所处的世界时,我们发现美国已经不再处于十分突出的地位或者完全支配的地位了。 ——尼克松在堪萨斯城的讲话(1971年7月6日) (2)依据材料二,概括尼克松时代美国对外政策的基本特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该特征的原因。 材料三 1993年年末,美国总统比尔·克林顿曾脱口而出地说:“啊,我想念冷战。”确实,二战后长达半个世纪的冷战除了给一些国家提供发展机遇外,还给了美国国力发展以多方面的刺激。有一个美国人就发出了这样的感叹:“对于美国这样具有多样性的国家,只有外部的各种挑战可以使它团结起来”。“苏联曾经是有用的敌人。美国相信,不仅要和苏联的军事力量竞赛,还要和苏联的成就竞赛。……没有苏联的空间计划,美国人就不可能登上月球……受到苏联挑战的艾森豪威尔、肯尼迪和约翰逊政府找到了帮助那些受压制者的‘国家安全’的理由。” ——齐世荣《15世纪以来世界九强兴衰史》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以“冷战的后果”为主题进行论证。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150字以内) 【解析】第(1)问解答是注意时间1948年,并与漫画图片文字结合可知漫画讽刺了美苏“冷战”带来的危害。第(2)问解答时注意“我们在世界上许多地区正在进行谈判而不是正在对抗,”据此可以得出美国外交的政策的基本特征是谈判,不是对抗。在结合70年代世界政治力量的演变即可回答出原因。第(3)问是综合考查学生学科素养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 【答案】(1)原因:二战后,美苏“冷战”对抗严重危害了世界和平。作者以漫画形式,并以“今天的和平”为题,批评了美苏军事竞争和核威胁给世界和平带来的严重危害。 (2)特征:以谈判为主要方式(处于守势)。原因:美国实力相对下降;美苏对抗(或军备竞赛)的拖累;欧共体、日本的崛起;不结盟运动兴起。 (3)一方面,冷战给世界和平与发展带来危害: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德国分裂;古巴导弹危机;核军备竞赛;世界处在核战争的阴影之下。 另一方面,冷战客观上有积极的作用;促进了世界科技的发展;促进了国家的凝聚力;美苏势均力敌,避免了大规模战争的爆发。 冷战为一些国家的发展提供机遇:日本、西欧得到美国的扶持和发展机遇;中国得到了 苏联的支持,巩固了政权。 冷战对美国有积极作用:促进美国内部的团结;促成了美国人登上月球;促进了美国经济制度的改革。 总之,冷战既给世界造成危害,又有一定的客观积极作用。 42.(2013·如东县调研)正在蔓延的“欧债危机”,对欧盟领导人的智慧产生了严竣的考验。而法、德两国的一举一动牵动着整个欧洲的神经。 材料一 经过两次世界大战的厮杀后,昔日称雄于世界的欧洲列强均已降为二等国、三等国,它们面对的是一个虚弱不堪、支离破碎的欧洲。欧洲政治家们清醒地认识到,如此下去,欧洲不再是欧洲人的欧洲。 ——摘自《世界史》 (1)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欧洲政治家们担忧“欧洲不再是欧洲人的欧洲”的主要原因。 材料二 “美国人的政策有时表现得令人恼火,这些表现,有时会使人想到美国的压力可能是建设欧洲的重要因素。……美国并不是欧洲的—部分……这在地图上是可以看到的。”“欧洲是欧洲人的欧洲”“法德合作是欧洲一切组织建设的基础”“建设欧洲是要以能行动的、具有权力的、能负担责任的因素为基础的。这些因素,就是国家。只有国家才是有权命令并有权要求服从的实体,除了由各个国家组成的欧洲之外,没有,也不可能有别的欧洲。” ——周荣耀《戴高乐主义论》 (2)戴高乐的“欧洲观”的核心是什么?依据材料简述这一核心的主要内容。 材料三 欧洲一体化大事记(1951—2004年) 1951 法、德六国签订《巴黎条约》,成立欧洲煤钢共同体  1967 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及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合并成为欧洲共同体  1973 英国、丹麦和爱尔兰成为成员国,欧共体第一次扩大  1979 欧共体成立欧洲议会  1981 希腊成为成员国,欧共体第二次扩大  1986 西班牙、葡萄牙成为成员国,欧共体第三次扩大  1993 欧洲统一大市场正式启动,实现了人员、货物、资本和服务的自由流动  1995 奥地利、瑞典和芬兰成为成员国,欧盟第四次扩大  2002 欧元开始在市场上正式流通  2004 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波兰、匈牙利等十国加入欧盟,欧盟第五次扩大  (3)根据材料指出“欧洲是欧洲人的欧洲”进程中的两大趋势。并指出欧盟的扩大反映了世界政治格局的什么重大变化。 【解析】第(1)问从二战后政治、经济、军事格局等方面归纳欧洲地位的变化。第(2)问依据材料归纳戴高乐的观点,从材料关键信息概括其主要内容。第(3)问从经济一体化、政治一体化等角度归纳其趋势;变化从欧盟成立时的国际政治格局背景角度说明。 【答案】(1)二战后,形成了以美苏对抗为核心的两极格局;资本主义世界形成了以美元为中心的货币体系;组成了以英国为首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美国通过马歇尔计划加强了西欧的控制。 (2)核心:欧洲是欧洲人的欧洲。 内容:欧洲联合必须以法国和德国的和解为基本前提和首要条件;主权国家是实现欧洲联合的基础;摆脱美国的控制和影响,使欧洲成为真正独立自主的欧洲。 (3)趋势:经济一体化程度不断提高:单一的经济一体化向经济、政治一体化双重性组织发展。变化:两极格局结束,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43. (2013·惠州调研)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国应该尽力协助世界回复至经济健全的常态,没有它,就没有政治的安定,没有牢固的和平。……任何政府诚意协助复兴工作的,必将得到美国政府的全部合作。任何政府勾心斗角组挠他国复兴工作的,必不能享用我们的援助。 ——马歇尔1947年在哈佛大学演讲 材料二 1950年春,让·莫内(“欧洲之父”)提出:由于美国经济进入萧条期,即将结束的马歇尔计划不可能延长;联邦德国成立引发法国公众舆论开始担忧德国威胁的重演……莫内敏锐地感觉到,上述因素的相互作用,提供了欧洲走向联合的机遇……。1951年,……坚冰已经突破,更广泛的欧洲联盟的前景出现在地平线上。 ——崔永元《“欧洲之父”的思想及其亚洲启示》 材料三 经济全球化速发展,对此出现了以下两种议论、看法: 看法一 “好在世界已经变得越来越小。已无新大陆可以发现。连南极冰层下的土地业已测量清楚,连大西洋中时隐时现的珊瑚岛也已记录在案。已有‘地球村’的说法。东方人、西方人,不过是‘地球村’中的‘鸡犬相闻’的村民而已。” ——(刘心武《献给命运的紫罗兰》) 看法二 见右图漫画 材料四 1958年,张闻天向中央写报告申请,1959年上海办世博会。建议如石沉大海,没有结果。2010年,上海成功举办第四十一届世博会,中国大步与大度地走向世界,并邀请世界走向我们。 ——根据《凤凰网》资料整理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马歇尔计划”实施的背景和目的。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欧洲国家突破“坚冰”、走向联合的因素有哪些? (3)选择材料三中任一看法,依据材料概括其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张闻天建议石沉大海的原因。 【解析】第(1)问从美、苏、欧三国以及当时世界形势分析,全面回答即可。 第(2)问欧洲走向联合的原因也可从当时美苏争霸的格局、欧洲经济恢复与国际地位不平衡的现状、德法关系的和解(关键)以及材料中马歇尔计划的到期、联邦德国成立的威胁等方面分析接口。 第(3)问是开放性问题,看法一突出经济全球化积极意义,看法二突出发达国家在全球化中的主导地位,而发展中国家则处于不利的地位,是发达国家为主导的资本的新一轮扩张。第(4)问把握时间信息,从国际关系、经济状况以及中国当时的“左”倾错误等分析即可。 【答案】(1)背景:①二战结束,雅尔塔体系形成,反法西斯同盟瓦解; ②美国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经济与军事实力,想要称霸世界; ③苏联成为唯一能与美国对抗的国家,大国沙文主义抬头; ④西欧国家普遍衰落。 目的:①帮助欧洲国家恢复与发展经济,进而控制欧洲; ②利用欧洲国家反苏反共; ③稳定资本主义统治秩序,实现其全球战略目标。 (2)因素:①美苏以欧洲为“冷战”的主战场,欧洲各国希望摆脱美苏控制; ②战后,欧洲各国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③美苏强大,欧洲单个国家无法与美苏抗衡; ④美国经济援助不可能延期; ⑤联邦德国成立引起担忧; ⑥法德历史性的和解。 (3)选看法一:经济全球化(或“地球村”的出现)密切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有利于世界经济的发展。理由:有利于利用世界各地的资源,为各个国家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会;极大地丰富和方便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选看法二:经济全球化是以美国等发达国家为主导的,加速了其资本的扩张,使发展中国家处于不利的地位。理由:美国等发达国家经济实力占有优势(或:具有资本技术优势,控制着不合理的经济秩序)往往是获利者;发展中国家经济的落后,处于劣势和被动地位。 (4)原因:①中国当时工业科技落后; ②处于冷战时期,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尚未建交; ③总路线、大跃进,经济建设中的“左”倾错误迅速发展; ④中央对世博会缺乏了解。 44. (2013·宿迁调研) “全球化”一词直到80年代中期才出现,但全球化现象早已客观存在,并且它与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历史”理论有渊源关系。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全球化经历了3个伟大的时代:“全球化1.0”主要是国家间融合和全球化,开始于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时,持续到1800年前后,是劳动力推动着这一阶段的全球化进程,这期间世界从大变为中等。“全球化2.0”是公司之间的融合,从1800年一直到2000年,各种硬件的发明和革新成为这次全球化的主要推动力——从蒸汽船、铁路到电话和计算机的普及,这其间因大萧条和两次世界大战而被迫中断,这期间世界从中等变小。而在“全球化3.0”中,个人成为了主角,肤色或东西方的文化差异不再是合作或竞争的障碍。软件的不断创新,网络的普及,让世界各地包括中国和印度的人们可以通过因特网轻松实现自己的社会分工,世界变平了,从小缩成了微小。 ——托玛斯·弗里德曼 《世界是平的》 材料二 “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世界史不是过去一直存在的;作为世界史的历史是结果。”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请回答: (1)据材料一,说明全球化3.0阶段与前两阶段在主体和推动力上有何不同?出现这种不同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运用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证材料二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250字左右) 【解析】第(1)问据材料一可知,其主体即可。1.0、2.0阶段的主体是国家、跨国公司,推动力是劳动力和各种硬件,而3.0主体是个人,推动力是网络的普及和软件的创新;根本原因可从科技进步推动生产力发展方面来回答。第(2)问要提取材料二中的观点:即人类历史逐步成为“世界史”,“世界史”是人类社会历史生产发展和联系的结果,然后再联系材料一的三个阶段的相关史实来说明,注意要用典型事例,史论结合。 【答案】 (1)主体:3.0 阶段的主体是个人,而前两阶段的主体是国家和跨国公司; 推动力:3.0阶段的推动力是网络的普及和软件的创新;而前两阶段的推动力是劳动力和各种硬件的革新。 根本原因:科技的进步。 (2) 观点明确 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史”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结果,人类历史日益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史”(2分)  论据 新航路开辟前,世界各地处于相对隔绝状态(2分)   新航路开辟,结束世界各地相对孤立的状态,各地文明汇合交融,日益连成一个整体(2分)   两次工业革命,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交通、通讯手段革新,世界联系更加紧密 (2分)   二战后,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进行,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2分)  论证、语言表达 2分  5.(2013·皖南八校联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自公元1500年,世界进入全球化时代,贸易中心逐渐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地区以来,欧洲国家就利用它们在工业技术、经济与政治制度上的优势,孜孜不倦地探求在这个全新时代寻求霸权的道路:从西班牙国王……(到)俾斯麦或伊藤博文,都清楚地明白经济发展、海外扩张与军事征服,将成为构筑一个大国的三根必要支柱。 ——朱步冲《西方大国崛起的条件:海权,工业,殖民》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近代西方崛起过程中的共性特点及其根源。 材料二 日本的工业生产指数(1970年=100) 年份 制造业 纤维 化学 橡胶 钢铁 机械 工业 一般 机械 电气 机械 运输 机械  1955 12.5 28.2 12.6 15.3 10.2 5.4 7.2 2.8 5.9  1973 127.8 114.1 128.5 127.7 129.4 132.2 119.2 139.2 141.4  1955~1973年增长倍数 9.2倍 3. 04倍 9.1倍 7.3倍 11.6倍 23.4倍 15.5倍 48.7倍   ——孙执中《荣衰论(战后日本经济史1945~2004)》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战后日本经济重新崛起的因素,并简述日本经济重新崛起的影响。 材料三    (3)根据材料三分析当今国际关系领域的新特点。综合上述材料,从文明交流的角度谈谈你对当前国际竞争与合作的看法。 【解析】第一问把握材料“海外扩张与军事征服”以及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特点即可。第二问考查战后日本的崛起,原因从内外两个角度分析,影响则从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以及日本右翼势力等角度分析。第三问当今国际关系领域的新特点可从国际关系格局的变化、国际交流的领域和内容以及第三世界的崛起等方面分析。看法则是开放性的,把握文明的多样性、借鉴性、平等性等即可。 【答案】(1)共性特点:通过侵略扩张建立霸权,抢占世界市场。 根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开放性和扩张性。 (2)因素:战后通过民主改革,消除了生产关系中的封建落后因素;美国的扶植政策(返还工业企业设备,提供大量的资金和物资);朝鲜战争及美国对日“特需订货”;制定符含本国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并适时调整;加强政府投资,重视教育;大力发展外贸,提出“贸易立国”、“出口第一”的口号。 影响:促成了资本主义世界三足鼎立局面的形成;有利于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同时其谋求政治大国地位的意图日益明显;日本右翼势力膨胀,给世界和平与安全带来新的不安定因素。 (3)新特点:寻求国际合作共谋发展大局,在国际社会形成广泛共识;美、欧等传统强国所维系的国际秩序日益动摇,新兴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发言权不断增加,尤其是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引人瞩目,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增强;国际合作领域不断拓展,合作形式多样化;威胁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各种因素依然存在。 看法:略。示例:当今世界文明发展呈现出多元共生的特征,在全球化推动下,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选择;坚持相互尊重、平等互利原则,通过竞争提升发展品质,通过合作丰富发展内涵,实现互利共赢;国际交往中,尊重各国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反对任何形式的霸权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倾向。 46.(2013·黄山联考)二战结束以来,国际局势风起云涌,变化莫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波罗的海的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边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苏联对铁幕以东的中欧、东欧国家进行日益增强的高压控制。对苏联的扩张,不能采取‘绥靖政策’。美国正高踞于世界权力的顶峰,应担负起未来的责任。” ——1946年3月英国首相丘吉尔的“铁幕演说“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丘吉尔“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这一言论出台的背景,并指出美国为“担负起责任”采取了哪些主要行动。 材料二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得到了迅猛发展。……目前,近7万家跨国公司,其产值已经达到世界总产值的40%,贸易额约占世界贸易总额60%,对外投资约占全球直接投资90%,由于跨国公司通过市场内部化进行全球性生产经营活动,因而使“经济无国界”,从而将全球的生产连为一体,并且形成生产—研发一销售全球一体化。 ——摘自新华网 (2)材料二反映了世界经济发展的什么现象?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现象出现的政治背景。 材料三 美国学者哈斯先生认为“多极合作时代”的到来仅是一种可能。但对“多极”能否“合作”持怀疑态度。我却对“多极合作时代”的到来持相对乐观态度。21世纪上半叶,世界和平局面有望得以继续,这是有利于实现多极合作的重要前提。……联合、对话、合作已成为时代的主旋律。……快速发展变化中的世界格局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共同行为准则和组织机构作保障,这是实现多极合作必备的条件。……不管前进道路上存在多少困难和障碍,只要地球村人树立起共存共荣意识,坚持合作对话方向,维护互利共赢原则,共同构建21世纪世界新秩序的目标就一定能实现。 ——杨文昌 《人民中国》2008年第十期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多极合作时代”是否能实现及理由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二战后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发展的理解。第一问两极格局形成的原因可以结合二战后国际关系的变化;美苏社会制度、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的差异;美苏争霸。行动:可以分为冷战:在欧洲变现为政治上杜鲁门主义的提出;经济上:马歇尔计划的提出;军事上:北约成立;在亚洲发动热战: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第二问现象根据材料二“由于跨国公司通过市场内部化进行全球性生产经营活动,因而使“经济无国界””的描述应该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从政治上看应该是两极格局解体,政治多极化趋势加强。第三问首先亮明观点:观点一:“多级合作时代”能够实现。可以从政治多极化趋势在20世纪70年代以来加强;国际关系由对抗到缓和、合作;观点二:“多级合作时代”不可能实现,可以从美国的单边主义出发,国际局势并不太平,地区性的冲突加剧考虑。 【答案】 (1)背景:①二战后,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结束;②美国要称霸世界,而苏联成为其障碍。③美苏因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矛盾。 行动:①在欧洲进行“冷战”,提出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建立北约;②在亚洲侵略朝鲜、越南,支持国民党打内战等。 (2)现象:经济全球化。。 背景: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结束;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加强。 (3)观点一:“多极合作时代”能够实现。 理由: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政治格局出现多极化趋势。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主要国家在处理重大国际问题中以合作、谈判、协商为主。 观点二:“多极合作时代”不可能实现。 理由:两极格局结束后,美国极力构建单极世界;有些国家以战争解决一些地区矛盾。 47.(2013·邯郸质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具有近代意义的“最惠国待遇”滥觞于17世纪的欧洲。当时欧洲各国普遍重视对外贸易,不允许一国给予另一国特殊权利或待遇,要求利益均沾……但是,这种相互给予“最惠国地位”的做法,一直受传统经济政策思维阴影笼罩,长时期内并没有获得大的进展。直到19世纪中期,“最惠国待遇”才发生了质的飞跃。1860年英法通商条约的签订,使现代意义的无条件的最惠国待遇才真正诞生,类似条约在欧洲各国的流行,全球贸易额由此大幅上升。 材料二 1680年英国东印度公司拟定的与缅甸国王之间的“通商条约”。该条约第17条规定:如果此后国王给予任何其他国家以比本条款所含者更多或不同的特权,亦需给英国以同样特权。1843年中英《虎门条约》第8条规定:“设将来大皇帝有新恩施及各国,亦应准英人一体均沾,用示平允。”这里的“一体均沾”亦即“最惠国”。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高心湛《“最惠国待遇”的源流及其他 》(《历史教学》2005年第02期) 材料三 在货物贸易中,一个WTO成员给予另一国产品的关税优惠或其他与贸易有关的好处,应立即和无条件地永久给予所有WTO成员的同类产品。最惠国待遇原则也有可以不执行的例外情况:某发达国家给予发展中国家出口的工业品及半成品以更加优惠的差别的关税待遇;在非关税措施方面给予发展中国家更为优惠的差别的待遇;发展中国家之间实行的优惠关税;对最不发达国家的特殊优惠,可不给予其他发达国家成员。 ——摘编自中国广播网《最惠国待遇原则》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中期“最惠国待遇”原则诞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最惠国待遇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WTO的“最惠国待遇”原则。 【解析】 (1)19世纪中期“最惠国待遇”原则诞生的原因:根据时间范围,需要结合工业革命的影响及材料一回答。(2)根据材料二英国与中、印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来归纳最惠国待遇的特点,如单方面(片面)、强加的、不平等的“最惠国”待遇。影响可从对中国主权完整、卷入世界市场、世界贸易联系等。(3)结合材料三,可知WTO的“最惠国待遇”推动了公平贸易,对发展中国家的优惠待遇,有利于其经济发展。此外,结合所学知识,这个原则有利于世界贸易的体系化、制度化、法律化;有利于自由贸易,从而推动了世界贸易的发展 。 【答案】 (1)工业革命的扩展;自由主义经济理论的推动;世界市场的形成;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消除关税壁垒。 (2)特点:强加的、单方面给惠的(片面的)、不平等的“最惠国”。影响:破坏中国的主权完整;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客观上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贸易联系。 (3)体系化、制度化、法律化;追求自由贸易的同时,也要追求公平贸易;推动了世界贸易的发展;给予发展中国家优惠待遇,有利于其经济发展。 48.(2013·河北名校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美国应该尽力协助世界回复至经济健全的常态,没有它,也就没有政治的安定,没有牢固的和平。我们的政策不是反对任何国家、任何主义,而是反对饥饿、贫穷、悲惨、混乱。我们的任务是唤起合理经济的再生,促使政治社会的结构容纳自由制度存在。我相信这种援助,在危机深重的时候,决不能根据零碎解决的办法。美国政府未来的援助,应该不仅是缓和物,而是彻底的治疗。 ——美国国务卿马歇尔在哈佛大学的演说 材料二 欧洲一体化不应该是死板的,它必须尽可能伸展自如和富有弹性。它不应该是束缚欧洲各国人民的紧身衣,而应该是他们和他们赖以发展的共同依靠,是一种健康的、适应各自正常特性发展的共同支柱…… ——康拉德·阿登纳《阿登纳回忆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准备采取的政策及其政治目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欧洲一体化的背景和目的。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用史实分析说明世界格局与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关系。 【解析】(1)美国提出对遭遇社会危机和经济困难的国家提供援助,即1947年的马歇尔计划。主要政治目的就是扶植和控制西欧与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对抗。(2)在马歇尔计划的援助下,欧洲经济逐渐恢复。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西欧国家开始摆脱美国的控制,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进一步加强了政治上的联合,提高欧洲的国际地位。法德矛盾的缓和是欧洲联合的关键。(3)世界政治格局影响世界经济格局,世界经济格局决定世界政治格局的走向。前者可以列举美苏对抗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改革开放前后的中国经济等。后者可以列举欧洲国家走向联合对世界政治多极化的影响 【答案】 (1)政策:马歇尔计划(或欧洲经济援助计划)。 政策目的:实施“冷战”、遏制苏联;扶持和控制西欧国家;拉拢东欧国家。 (2)背景:欧洲经济逐步复兴;法德实现民族和解;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 目的:加强欧洲各国的经济联系与发展;提高欧洲的国际地位。 (3)关系:世界格局的紧张,会严重阻碍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反过来可以缓解世界格局紧张的压力,推动世界和平。 举例分析:如美苏两极格局下的长期冷战对抗,严重阻碍了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冷战初期,美国一度控制和占领欧洲市场,但欧洲国家通过一体化成为可以和美国抗衡的一支重要力量,从而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促使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49.(2013·济南模拟)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风云变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经过两次世界大战的厮杀后,昔日称雄于世界的欧洲列强均已沦为二等国家、三等国家,他们面对的是一个虚弱不堪、支离破碎的欧洲。在东方,来自苏联和东欧盟国的威胁日益严重;在西方,来自美国的经济渗透和政治控制不断加强,欧洲政治家们清醒地认识到,如此下去,欧洲不再是欧洲人的欧洲。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材料一认为“欧洲不再是欧洲人的欧洲”的理由是什么? 材料二 1971年7月理查德·尼克松在堪萨斯城重申他的意见,认为现在已有几个世界实力中心一一西欧、日本、中国以及苏联和美国,在本世纪1/3时间里这五支力量将成为决定未来的中心。 ——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尼克松提出“决定未来的中心”的时代背景。 材料三 在旧的世界格局已经打破,新的格局尚未形成之际,中国积极开展外交活动,活跃在国际外交舞台上。2000年中国倡导联合国5个安理会常任理事国首脑举行会晤。中国还积极参与联合国的维和、裁军等活动。2001年,中国在上海成功举办了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同年,也是在上海中国倡导建立了上海合作组织,并发挥着主导作用。 ——《新形势下的国际观察》 (3)材料三中“旧的世界格局已经打破”指什么?根据材料三概括新时期我国外交活动的特点。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二战后国际关系的理解能力。第(1)问,结合二战概况及二战后大国情况回答即可。第(2)问,70年代,多个实力中心崛起,所以尼克松提出“决定未来的中心”。第(3)问,“旧的世界格局已经打破”是指由于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结合材料信息及课本知识可知我国外交活动的特点。 【答案】 (1)两次世界大战使欧洲遭到严重削弱;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对欧洲的经济渗透和政治控制不断加强;受到来自苏联和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威胁。 (2)中国和第三世界的崛起,西欧、日本的崛起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在国际关系中发挥了重大影响;苏联在美苏冷战中占有一定的优势,形成对美国霸权的遏制。 (3)打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 特点: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跃在地区性国际组织中。( 50.(2013·安徽示范高中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世界最终成为一个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从此,世界进入以整体发展为根本特征的新阶段。世界上所有国家和地区的国民经济活动已联系在一起,既相互斗争又相互依赖。因而,此后出现的经济危机,才具有真正的世界性。 ——杨泽伟《世界整体发展与30年代经济危机的爆发》 材料二 20世纪30年代是中国经济的一个重要发展时期,由于受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中国宏微观经济发生了剧烈的变化。是时,中国民族工商业、农业受到剧烈的冲击,损失惨重,不少企业数十年苦心经营,或被兼并收购或破产倒闭。然而,经济危机下处于生存考虑的民族经济在组织调整和升级换代上非常积极,使得中国民族产业的现代化和世界化更上了一个层次。 ——贾少青《浅议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材料三 从1928年开始苏联取消租让企业,取代的是以接受技术援助为主要形式。1924年苏联同外国签订的技术援助协定只有5个,到1929年迅速发展到70多个,到1945年又增加到220多个。这一时期苏联所接受的技术援助,大部分都是来自当时世界最发达、技术上最先进的国家。比如在整个斯大林时期,苏联所接受的技术援助项目中,美、德两国一直占70%以上。 ——苏栋《30年代苏联利用西方经济危机发展本国经济》 (1)依据材料二,论证材料一所说世界各国经济存在“既相互斗争又相互依赖”的现象的观点。除了经济危机,在30年代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其他因素有哪些? (2)有人说,世界市场形成是经济全球化的最初表现,而苏联的出现使世界经济“半球化”了。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局面是怎样逐步被打破的。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材料的理解、归纳、概括能力。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中“由于受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是时,中国民族工商业、农业受到剧烈的冲击,损失惨重”“使得中国民族产业的现代化和世界化更上了一个层次”回答。第二小问,结合中国20世纪30年代中国的政治、经济等史实回答。第(2)问,结合20世纪20年代苏联采取的发展经济措施的政治、科技、外交等关系分析。 【答案】(1)论证:在世界经济危机影响下,中国民族工商业、农业受到剧烈冲击,但同时又促进了中国民族产业的现代化和世界化。 其他因素:促进——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鼓励发展工业;阻碍——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打击了民族工业;国统区实行战时经济统制,官僚资本膨胀,民族资本萎缩。 (2)打破:世界经济“半球化”的出现完全是西方对苏联的敌视、封锁、包围造成的,但是列宁实行新经济政策(租让制),既解决了经济建设需要的资金、技术等问题,也保持了与西方的经济交往;苏联利用西方经济危机之时接受技术援助,使东西方经济并未完全割裂,同时不断提高自身综合实力;二战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开展、跨国公司和各种国际组织的推动、苏东剧变导致两极格局的瓦解,最终推动世界经济进一步向全球化发展。 51.(2013·河北名校调研)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明朝)嘉靖年间,宁波港外的双屿岛上,人口3000,其中葡萄牙人1200。房屋千余间,有医院两所,天主教教堂六、七间。(葡萄牙平托《远游记》) “洋船至宁波者甚多,将来番船云集,留住日久,将又成一粤省之澳门矣”(《粤海关志》卷8)。遂以“浙民习俗易嚣,洋商错处,必致滋事”(《清高宗圣训》卷281)为由,于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下令停止厦门、宁波、云台山等港口的贸易,只留广州一个港口与外商贸易。(《清朝对外政策的演变》) 材料三  ——根据马世力《世界经济史》中的有关数据编制 从1948年到1973年,世界出口贸易量的年均增长率为7.8%,而战前,从1913年到1938年世界出口贸易量的年均增长率仅为0.7%。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贸易发展的阶段与原因》 材料三 美国学者约翰·奈斯比特说:“在把我们这个星球转变为‘地球经济村’中起了主要作用的两项发明是喷气式飞机和通信卫星。其中通信卫星大概是最重要的发明。” (1)根据材料一,分析明朝和清朝在宁波地区对外政策的主要变化及其目的。 (2)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材料二中1800年至1870年和1948年至1973年两个阶段国际贸易发展的历史背景。 (3)根据材料二、三,谈谈你对“地球经济村”发展的认识。 【解析】第(1)问明朝嘉靖年间,外国人可以来华贸易,居住;乾隆年间下令停止厦门等港口的贸易,只留广州一个港口与外商贸易。原因包括“浙民习俗易嚣,洋商错处,必致滋事”,害怕防止洋商操纵民众滋事,也与新航路的开辟,西方殖民者到来有关。第(2问)阶段一原因,结合题目时间可知是,工业革命后,先进交通通讯工具推动欧洲国家的商品输出;阶段二原因,结合题目时间可知是,以美国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关贸总协定、第三次科技革命等。第(3)问喷气式飞机、通信卫星等先进工具推动“地球经济村”的进程,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是重要保障。 【答案】(1)明朝嘉靖年间,一度开放宁波,允许洋人居住和传教。清朝乾隆帝时,严格控制对外贸易,只允许广州一地通商。 目的:防备西方殖民扩张;防止洋商操纵民众滋事。 (2)背景:1800~1870年,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大大提高了工业生产能力;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初步形成,加强了世界联系;通信工具和交通工具的发展。 1948~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关贸总协定重建了世界经济、贸易体系,国际贸易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两极格局、雅尔塔体系,美苏对峙“冷战”,使世界政治相对稳定;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 (3)世界生产力发展水平、信息交流和交通工具是其发展的客观条件;其发展有利于世界贸易体系的公平化、制度化。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www.ks5u.com)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