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篇 社会主义中国的崛起 专题十五 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与外交成就 一、选择题 1.(2013·湖北百校联考)《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写到,(中国)新政府24个部长中的11个是小党派的代表或无党派“民主人士”,“虽然政权显然由中共掌握,但这些职位不仅仅是形式。更广义地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初期,对有威望的非党人士的意见是真心去征求的。”这主要说明() A.中国特色人民代表大会制已确立 B.新中国诞生为民主党派的创立创造条件 C.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协商制度已经形成 D.新中国使民主党派获得了执政权力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对历史材料的理解能力。据材料中“小党派的代表或无党派……”体现了这一制度,可判断,新中国成立初期,形成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选C;A项与题干不符,B项不符合史实,D项说法错误。 2.(2013·泰兴测试)美国著名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在他的著作《中国大趋势》中认为:中国没有以民主的名义使自己陷入政党争斗局面,而是以一党体制实现现代化,发展出一种独特的纵向民主,这是形成稳定的关键。“中国没有……陷入政党争斗局面”是因为实行了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D.依法治国方略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现代中国的社会主义三大基本制度。关键信息:以一党体制实现现代化、没有陷入政党斗争局面。根据三大政治制度的涵义等分析,B项符合题意,A、C两项是三大基本制度之一,但不符合题意;D项是新时期的治国方针,也不符合题意。 3..(2013·南通一中测试)美国学者约翰·奈斯比特在他的著作《中国大趋势》一书中反复强调,民主的含义就是“人民说了算”、“人民是统治者”、“民主意味着人民统治国家”。下列选项中最能反映这一观点的是() A.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依法治国的方略 【答案】C 【解析】现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现代中国的政体是人民民主专政,题干正是反映了这一特点,故C项正确。A、B、D三项项都是新中国的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内容,但与题意不符合。 4.(2013·潍坊四县联考)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将归绥(归顺、平定之意)改为呼和浩特(意为青色的城)、将迪化(开导、教化之意)改为乌鲁木齐(意为优美牧场),这说明新中国 A.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B. 贯彻各民族平等的原则 C.注重行政区划管理 D. 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归顺、平定之意”“开导、教化之意”明显看出新中国成立前的民族歧视行为,在通过命名的对比,很容易理解出新中国实行的是民族平等政策。 5. (2013·邯郸四校联考)下表是历届人大任期时间及召开会议的次数。以下关于此表的分析,符合史实的是 一届人大 1954—1958年 二届人大 1959—1963年 三届人大 1964—1975年 四届人大 1975—1977年 五届人大 1978—1982年  5 4 1 1 5  A.第一届人大选举刘少奇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B.第二届人大决定开始实施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 C.第三、四届人大工作受到“左”倾错误的干扰 D.第五届人大期间将“依法治国”方针写入宪法 【答案】C 【解析】从表中看1964至1977年召开次数明显很少,说明从1954年第一届人大召开后,第三届、第四届召开会议减少,这时期恰值文革时期,左倾错误干扰,故选择C项第一届人大选举的主席是毛泽东;一五计划开始于1953年;依法治国写入宪法是在1999年九届人大期间,故排除A、B、D三项。 6.(2013?南阳模拟)1981年邓小平在指导宪法修订时说:“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在此邓小平强调的是() A.人民民主原则 B.依法治国原则 C.国民平等原则 D.社会主义原则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依法治国原则的理解。 从材料看,加强民主与法制,促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体现了中国政治建设的法制化,答案为B。 7.(2013·江南十校联考)图2反映的两种政治制度,其最主要的区别是()  图2 A.实施群体不同 B.享受权利不同 C.社会制度不同 D.主要作用不同 【答案】C 【解析】图片反映了西藏和澳门的政治制度,西藏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制度,而澳门实行的是资本主义制度。故选C。 8.(2013?南阳模拟)周恩来1958年在青岛民族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在中国适宜于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而不适宜于建立也无法建立民族共和国。历史发展没有给我们造成这样的条件,我们就不能采取这样的办法。”这一论述 A.指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缺乏历史基础 B.要求给予民族区域自治地区自主自治 C.旨在说明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合理性 D.表明建立民族共和国的时机尚不成熟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建国后实行的民族区域自治的理解能力。从周恩来的谈话中可以看到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实行的。 9.(2013·邯郸四校联考)下面这幅漫画讽刺了个别官员违背了中国当下的哪项民主制度 A.人民代表大会制 B.政治协商制度 C.村民自治制度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答案】C 【解析】观察漫画可知,图片中的“村委会选举”、“镇领导”等可知此为村民自治制度。实质讽喻了个别官员违背了村民自治制度,选C, 10..(2013·安徽示范高中联考)1979年1月29日,邓小平在访问美国时宣布:“我们不再使用‘解放台湾’这个提法了,只要台湾回归祖国,我们将尊重那里的现实和现行制度。”这一主张 A.是对《告台湾同胞书》的发展 B.放弃以武力解决台湾问题的政策 C.明确了“九二共识”的前提和立场 D.使“一国两制”的方针正式形成 【答案】A 【解析】中国政府“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解决台湾问题”,故B项错误;“九二共识”是1992年提出的,故C项不正确;“一国两制” 方针确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故D项不正确。;告台湾同胞书》发表于1979年1月1日,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故A项正确。 12.(2013·德州校际联考)1982年12月,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通过的新宪法第31条规定:“国家在必要时得设立特别行政区。在特别行政区实行的制度按照具体情况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法律规定。”这一规定表明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得以发展完善 B.“一国两制”的实践有了法律保障 C.新时期我国对外开放取得重大进展 D.各地方可根据需要自行确定所行制度 【答案】B 【解析】抓住题干的关键词:新宪法第31条规定、特别行政区等,可知这是从法律上保障了一国两制的实施,故B正确。 13. (2013·潍坊四县联考)台湾歌手王少峰在其创作的歌曲《海峡两岸》中写道:“相逢太美分离太痛,海峡两岸情意浓。”如果依次审视1949年以后的两岸关系,下列解读错误的是 A.“分离”的直接原因是国共两党的内战 B.“相逢” 最早应该在20世纪80年代 C.“太痛”说明两岸人民渴望统一 D.“太美”表明两岸当局都接受“一国两制” 【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造成了两岸的分裂,所以两岸的分裂是内战遗留问题,排除A项;1987年台湾当局被迫允许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排除B;两岸的分裂后,两岸人民渴望统一 ,排除C;台湾民进党是“台独势力”,并不接受“一国两制”,符合题意,故选D项。 14.(2013·邯郸四校联考) 1974年,为打击侵入我西沙群岛的南越当局,中国政府决定东海舰队“直接通过台湾海峡”驰援南海。台湾蒋介石海军不仅没有阻拦、还友好地亮起“请通过”信号。2008年马英九就任台湾地区领导人后,很快促成两岸直接“三通”。这说明台湾国民党当局 A.拥护“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B.希望与共产党结成统一战线 C.认同和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D.与共产党根本利益一致 【答案】C 【解析】材料中1974年国共对峙期间,国民党海军对中国海军驰援南海开绿灯,以及2008年国民党当局促成两岸“三通”说明了国共双方有共识,就是都认可“一个中国”的原则,但并不能说明国民党当局拥护“一国两制”。 15. (2013·邯郸四校联考)1972年中日建交,新千年后小泉六次参拜靖国神社,中日关系走入低谷。2006年10月安倍晋三来华访问,最近因日本“国有化”钓鱼岛使中日关系再次走入低谷。以上事实说明 A.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的矛盾不可调和 B.中日关系的发展前景不容乐观 C.日本对外政策随国内外形势的改变而改变 D.日本与中国有着共同的经济利益 【答案】C 【解析】材料中中日关系经历了多次波折,这反映出对外政策的变化,其变化是随国内外形势变化而变化的,选C项。 16. (2013·汕头质检)有学者认为: “这是新中国外交政策从突出强调意识形态的‘一边倒’,转向较多地考虑国家现实利益而开始走向务实的一个相当重要的标志。”该观点依据的史实是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B.参加万隆亚非国际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C.“干扫干净屋子再清客”政策 D.参加日内瓦会议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理解。新中国成立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日益成为国与国之间解决利益、纠纷的国际准则。 17.(2013·安徽省示范高中)1960年1月28日,中缅两国总理签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缅甸联邦政府关于两国边界问题的协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缅甸联邦之间的友好和互不侵犯条约》。中缅边界条约是新中国与亚洲邻国签订的第一个边界条约,为今后解决类似问题树立了良好范例。这表明 A.中国开始放弃“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B.中国开始重视发展与周边邻国的关系 C.中国与邻为善,首次打开了与亚洲国家友好交往的大门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规范国际关系的重要准则 【答案】D 【解析】题干材料强调中缅两国友好和互不侵犯条约及边界条约的签订体现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此前我国政府已经开始重视发展与周边邻国的关系,选项A、B、C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故选D项。 18.(2013·河北重点中学)《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在解释“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时引述了毛泽东的一段话:“关于帝国主义对我国的承认问题,不但现在不应急于去解决,就是在全国胜利以后的一个相当长时期内,也不应急于去解决。因为虽然我们愿意按照平等原则同一切国家建立外交关系,但帝国主义是绝不能很快地就以平等态度对待我们的。”上述材料体现了新中国 A.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旧外交 B.取缔列强在华特权的强烈愿望 C.坚决保障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成果 D.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边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新中国外交实行三大政策的时代特征及目的的理解。A项是对另起炉灶的理解故排除;C项是三大改造和1954年宪法颁布故也应排除;故选B。 19.(2013·安徽六校联考)1960年1月28日,中缅两国总理签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缅甸联邦政府关于两国边界问题的协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缅甸联邦之间的友好和互不侵犯条约》。中缅边界条约是新中国与亚洲邻国签订的第一个边界条约,为今后解决类似问题树立了良好范例。这表明 A.中国开始放弃“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B.中国开始重视发展与周边邻国的关系 C.中国与邻为善,首次打开了与亚洲国家友好交往的大门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规范国际关系的重要准则 【答案】D 【解析】题干材料强调中缅两国友好和互不侵犯条约及边界条约的签订体现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此前我国政府已经开始重视发展与周边邻国的关系,选项A、B、C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故选D项。 20.(2013·百所重点中学联考)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外交政策调整,主张不依据一个超级大国的意图来考虑对另一个超级大国的政策,也不搞“等距离”。这说明 A.平衡两大阵营成为中国首要的任务 B.中国奉行不结盟政策而疏远美苏两国 C.中国奉行积极的独立自主外交政策 D.国力增强是中国外交独立自主的前提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材料信息的分析理解能力。根据材料信息分析,体现了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其余选项不符合题干信息。 21.(2013·汕尾测试)1950年,《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让企图离间中苏关系的杜鲁门大失所望。 然而,对杜鲁门来说,这还不是最糟糕的事情,最糟糕的事情是毛泽东决定清除美国在华的全部势力。中国这一举措 A.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的地位 B.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 C.打破了美国遏制中国的僵局 D.巩固了新中国的主权地位 【答案】D 【解析】从材料看“这一举措”是指“清除美国在华的全部势力”即“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它巩固了新中国的主权地位。 22.(2013·江南十校联考)“我们预备与北京建立对话。我们不能接受其意识形态观点,或者共产主义中国必然施展霸权的理念。但是我们也不希望对中国施加一种国际立场,否定了它的合法国家利益。”这段文字出现在1970年美国总统外交政策咨文中,反映了美国 A.强调两国意识形态的差异 B.采取遏制中国的外交政策 C.仍然阻止中国回到联合国 D.愿意与中国改善外交关系 【答案】D 【解析】 题干的引言明显强调美国“不希望对中国施加一种国际立场,否定了它的合法国家利益”,再根据时间“1970年”判断,此时的美国希望与中国改善关系,以维护其国家利益。故选D。 23. (2013?洛阳模拟)1972年2月签署的《中美联合公报》声明:“任何一方都不应该在亚洲——太平洋地区谋求霸权,每一方都反对任何其他国家或国家集团建立这种霸权的努力……”就中国而言,发表这一声明主要针对着 A.美苏争霸愈演愈烈 B.美国霸权主义不断扩张 C.日本军国主义势力的复活 D.苏联对亚太地区的霸权主义野心 【答案】D 【解析】阅读材料可知-,-材料有两层意思;第一中美双方都不在亚太地区谋求霸权,第二每一方都反对任何其他国家或国家集团建立这种霸权的努力。其意即不仅双方都不在亚太地区谋求霸权而且还要反对在这个地区霸权的任何力量。结合70年代中美关系正常化的时代背景可知这显然是双方针对苏联霸权主义的宣言,故选D项。 24.(2013·湖北百所重点中学联考)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外交政策调整,主张不依据一个超级大国的意图来考虑对另一个超级大国的政策,也不搞“等距离”。这说明 A.平衡两大阵营成为中国首要的任务 B.中国奉行不结盟政策而疏远美苏两国 C.中国奉行积极的独立自主外交政策 D.国力增强是中国外交独立自主的前提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材料信息的分析理解能力。据材料信息分析,体现了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选C。A、B、D选项不符合题干信息。 二、非选择题 25.(2013·南通一中测试)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 “民主”作为现代文明的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原则,是从西方输入的。中国人接受和传播“民主”,最初也是把它与“君主”掺和在一起,视为“君民共主”,甚至“为民做主”。 ——《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国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国民依法离有人身、家宅、财产、营业、言论、出版、集会、结社、通信、居住、迁徒、信仰等自由,有请愿、陈诉、诉讼、任官、考试、选举及被选举的权利;承担纳税、服兵役等义务。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材料四 第一条 为了保障农村村民实行自治,由村民群众依法办理自己的事情,发展农村基层民主,促进农村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二条 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1998年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决议 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击主义法治国家。 ——1999年九届全国人大宪法修正案 请回答: (1)明清两代为实现“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采取了哪些措施? (2)材料二反映了人们对“民主”的认识存在什么问题?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问题。 (3)与材料二相比,材料三的进步性主要体现在哪里? 有何重要意义? (4)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指出,新时期中国民主政治发展出现了怎样的新特点? 【解析】第(1)问,考查明清时期的中央集权制,列举相关措施即可。第(2)问归纳近代前期对民主的理解与当时的政治、经济等背景。第(3)问考查《临时约法》的意义,据关键信息: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第(4)问考查新中国民主政治特点。 【答案】【答案】(1)措施: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设军机处。 (2)问题:当时人们没有真正理解“民主”的内涵。 原因:封建思想根深蒂固;对西方国家了解不深;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 (3)进步性:明确提出主权在民。 意义:法律上宣告君主专制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推动了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 (4)特点:扩大了基层民主、依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标志中国民主法制建设达到新的高度(或是中国法制建设史上的里程碑)。 26.(2013·湛江调研)法律的历史和文明的发展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连。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五表 凡以遗嘱处分自己的财产,或对其家属指定监护人的,具有法律上的效力。 第九表 不得为任何个人的利益,制定特别的法律。 ——《十二铜表法》 材料二 诸八议者(注:八议指亲、故、贤、能、功、责、勤、宾等),犯死罪,皆条所坐及应议之状,先奏请议,议定奏裁(注:一般死罪可降为流罪);流罪以下,减一等。 ——《唐律疏议》 材料三 “私有财产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除非由于合法认定的公共需要的明显要求,并且在事先公平补偿的条件下,任何人的财产不能被剥夺。” ——《人权宣言》 材料四 “法治”的本质不是“治民”,而是“民治”,是人民当家作主治理国家、行使民主权利的形式和保障;应当把法律看成是人民自己创造出来用来规范自己行为、保障自己权益的社会公约,是维护自己合法权利的工具,它具有至上的权威。 ——童光政《二十世纪中国法制文明的演进》 清回答: (1)阅读材料一、二,分别指出《十二铜表法》与唐律的特点。 (2)比较材料一、三,找出它们在内容上的相同点,并据此说明罗马法的深远影响。 (3)材料四中的“民治”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是如何落实的?综上探究,你认为法制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起到了什么重要作用? 【答案】 (1)《十二铜表法》保护私有财产(或:侧重民法);注重法律公平。 唐律注重伦理(或:“以礼入法”);赋予贵族、官僚一定的法律特权,皇帝拥有最高裁决权。 (2)罗马法和《人权宣言》都承认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影响:罗马法奠定了近代资本主义国家立法的基础。 (3)落实:颁布《共同纲领》为施政纲领,实行人民民主专政;选举人大代表,召开第一届全国人大,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民族区域自治等制度。 作用:规范自己,建设公正、公平社会。 27. (2013·安徽示范高中联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吾国对日关系之痛史,宜镌骨铭心,纪其深仇大辱者,有三事焉:曰甲午,曰甲辰,曰甲寅。甲午之役,丧师割地,东亚霸权拱手以让诸日本。甲辰之役,日本与俄争我满洲,而以我国为战场,我反作壁上观,其结果致敌势益见披昌。甲寅之役,日、德构衅,以吾国山东为战场,一如日、俄故事,后幅文章,竞欲演亡韩之惨剧于吾中国。此三甲纪念,实吾民没齿不忘也。 ——李大钊《国民之薪胆》 材料二 周恩来指出中日两国恢复正常关系的途径,先从民间的频繁往来并且达成协议开始,把两国关系大大地发展……1952年到1958年中日民间交流出现高潮。友好与贸易这两个因素,是经常起作用的最积极的因素,有如两个车轮,推动日中关系前进,也给日本政府以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吕乃澄、周卫平主编《大棋局:中日美关系风云五十年》 材料三 中日之间的不正常状态宣告结束。日本方面痛感过去由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重大损失的责任,表示深刻反省。日本国政府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中国政府宣布,为了中日两国人民的友好,放弃对日本国的战争赔偿要求。中国政府和日本政府同意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建立两国间持久的和平友好关系,并进行以缔结和平友好条约为目的的谈判。 ——1972年《中日联合声明》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甲午之役”给中国社会造成的影响,结合时代背景指出“吾国对日关系之痛史”所反映的问题。 (2)材料二反映出周恩来怎样的外交思想?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其影响。 (3)材料三中所说的当时“中日之间的不正常状态”指的是什么?这份声明产生了怎样的深远意义? 【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影响”要抓住关键信息“甲午之役,丧师割地,东亚霸权拱手以让诸日本”来归纳;第二小问“问题”要抓住关键信息“吾国对日关系之痛史,宜镌骨铭心”“ 甲午之役”来归纳。 “甲午之役”给中国社会造成的影响,可以从对中国的政治、经济影响、客观影响等方面综合考虑;“问题”从19世纪末中国社会的时代背景及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角度来思考。 第(2)问从材料中提取信息。与解答此问有关的关键信息是“民间的频繁往来并且达成协议”“两国关系大大地发展”“友好与贸易”“推动日中关系前进”。关联知识中日邦交正常化问题,相关的教材知识是中日两国邦交正常化的背景及结果,解答第一小问要联系二战后中日之间的关系;第二小问要联系中日两国邦交正常化的意义。 【答案】(1)影响:《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便利了列强进一步向中国资本输出,客观上瓦解中国自然经济;刺激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导致民族资产阶级掀起挽救民族危亡运动等。 问题:清政府和北洋政府腐败无能,对外屈膝投降;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列强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加紧侵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2)外交思想:民间先行,贸易先行,以民促官。 影响:促进了中日民间友好往来与经贸交流,为后来实现中日邦交正常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不正常状态:二战后,日本政府长期追随美国,采取敌视新中国的政策,并与台湾方面保持着“外交关系”。 意义:结束了两国长期敌对的历史,打开了两国睦邻友好的新篇章;对于两国关系的发展和亚洲与世界的和平具有重要意义。 28.(2013·百所重点中学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1948年普利策奖获奖漫画《今天的和平》(示意图) 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法国作为西方盟国的重要成员,追随美国,坚决不承认新中国……1958年奉行独立自主政策的戴高乐重新执政后……1964年1月18日,中法两国正式达成建立外交关系的协议。……法国是第一个同中国建立正式外交关系的西方大国,中法建交使中国实现了与西方大国关系的重大突破,沉重地打击了美国顽固坚持的遏制、孤立中国的政策,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理性看待法国:中法建交始末》 材料三 戴高乐将军警告他的后人“永远不要把法国的命运交到别人的手里”时,不会预料到有一天欧洲的经济和政治版图会呈现在这个样子。不过戴高乐可以感到欣慰的是,他毕生所追求的法国复兴,通过将“法国的命运交在别人手里”实现了,他的国民在交出自己一部分命运的同时,也掌握了别人的一部分命运。我们还应该为欧洲的一体化记上另外一大功:欧洲经历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长时间的和平。 ——《欧洲由对抗走向统一,国家间相互制衡是必要条件》 (1)普利策奖是当今世界新闻界的最高荣誉奖,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此漫画为什么在当年能获得该奖。 (2)分析材料二中法国对新中国的态度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及其给新中国带来的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评述材料三中法国“在交出自己一部分命运的同时,也掌握了别人的一部分命运”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三中的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中照片反映的冷战格局下反映的美苏两大集团剑拔弩张情况下产生的消极影响。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中中法建交的“1964年”时的中欧政治、经济、领导人思想等原因分析。第(3)问,此问属于开放性试题,可以言之有理答之有据的回答。 【答案】获奖原因:二战后,美苏“冷战”对抗严重危害了世界和平。作者以漫画形式,并以《今天的和平》为题,批评了美苏军事竞争和核威胁给世界和平带来的严重危害。 (2)变化的主要原因: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欧洲国家开始谋求摆脱美国控制。戴高乐执政后实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 影响:使新中国与西方大国关系实现了突破;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美国孤立新中国的政策,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 (3)此题是开放性试题。评述时,要以材料所提供的观点为依据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此观点进行肯定或否定。但无论是哪一种观点,都要评论有依据,并史论要结合,说理要明确。 第一种观点参考要点:材料观点正确。法国通过“交出自己一部分命运”,实现了 与西欧国家的联合——成立了欧共体(或欧盟),不仅在合作中得到了发展,也冲击了两极格局,提高了欧洲的国际地位,使欧共体成为世界多极化格局下的一极。 第二种观点参考要点:材料夸大了欧洲联合的作用。尽管法国通过“交出自己一部分命运”而建立欧共体,提高了法国的经济政治地位,但至今法国也不能掌握他国命运,也没有完全消除美国政治影响下的阴影。自己的命运只能依靠自己,而不能通过交换获得。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www.ks5u.com)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