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1个人收入的分配 38.[2012·安徽卷] 2011年,全国流动人口达到2.3亿,未来20年还将有3亿农村人口进入城镇,中国正进入一个“流动时代”。 材料二 流动人口是城市建设的重要力量,他们渴望与市民共享城市发展成果,强烈期盼改善工资待遇、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子女入学、住房等状况。从社会管理的视角看,引导人口有序迁移,统筹规划,优化配置公共服务资源,创新社会管理,是促进流动人口社会融合亟待解决的课题。 C1、 (2)用经济生活中促进社会公平的相关知识,说明政府如何应对流动人口的期盼。 [答案] (2)保证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占合理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提高流动人口的收入。通过再分配更好实现社会公平。发挥财政在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中的物质保障作用。促进教育公平,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与基本医疗卫生制度,让流动人口均等享受基本公共服务(考生若答出“提高经济效率,增加社会财富”等举措,可酌情给分) [解析] 回答本题时,首先要正确分析材料中流动人口的期盼是什么,从材料可知是工资待遇、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子女入学、住房等问题的合理解决。其次要明确设问中的行为主体是政府,然后结合实现社会公平的理论知识,逐步分析解决上述问题的措施。 10.C1[2012·江苏卷] 如下图所示,有利于实现社会结构由“金字塔型”向“橄榄型”转变的措施是(  )  ①改革税制增加社会各阶层收入 ②不断加强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 ③提高初次分配中劳动报酬比重 ④逐步增加社会公共物品的供给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10.B [解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我国的分配政策。由“金字塔型”向“橄榄型”转变,实际上就是要减少低收入人数,增加中等收入人数,因此加强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和增加初次分配中劳动报酬比重有利于提高中等收入者的比重,②③应选。①错在“各阶层收入”上。增加社会公共物品的供给与题意无关,④不选。 16.C1[2012·课标全国卷] 2011年1月,R市以居住证制度取代暂住证制度,300余万生活在该市的流动人口告别“暂住”状态,在劳动就业、医疗卫生、教育等12个方面开始享受与市民同等的权益。这一举措(  ) ①促进了社会公平正义 ②消除了收入再分配的差距 ③有利于协调城乡统筹发展 ④减少了城市管理支出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5.C1[2012·天津卷] 下图是我国对农村人口的扶贫标准以及对应的扶贫对象数量的柱形图。对该图的正确解读是(  )  A.扶贫对象数量的多少,标志着治理贫困成效的大小 B.扶贫对象数量的增加,实现了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 C.扶贫标准的提高,有利于使经济发展成果惠及更多人口 D.扶贫标准的提高,促成了合理有序分配格局的形成 5.C [解析] 本题考查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的知识点。材料中扶贫标准不断提高以及对应的扶贫对象数量不断增加,体现了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有利于经济发展成果惠及更多人口。故选答案C。 16.B [解析] 本题考查促进社会公平及统筹城乡发展的知识。该市采取居住证制度取代暂住证制度,使外来人员可以和本市市民享受到同等的权利,有利于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也有利于协调城乡统筹发展,①③符合题意。这一举措不会消除收入再分配差距,也不会减少城市管理支出,②④说法错误。 [2012·襄阳四校期中] 下表是襄阳市某居民2010年收入一览表(资料源于襄州市统计局) 内容 工资、薪 金收入 房屋、土地 等其他收入 国债收入 股票收益 利息收入  比例(%) 40 29 7 10 14  注:财产性收入,一般是指家庭拥有的动产(如银行存款、有价证券等)、不动产(如房屋、车辆、土地、收藏品等)所获得的收入。 该图表明(  ) ①财产性收入已成为该居民收入的主要组成部分 ②按生产要素分配是我国的主要分配方式 ③我国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④投资方式的多样化,导致居民收入来源的多样化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C [解析] ②错误,按劳分配是我国的主要分配方式。材料中体现的是我国的分配制度,不是所有制制度,③与题无关。 [2012·南阳一中测试] 2011年9月17日,美国爆发占领华尔街运动,并迅速蔓延至全国各大城市。运动发起者喊出了“我代表99%,不再忍受1%的贪婪与腐败”。给我们的经济学启示是(  ) ①坚持效率与公平并重,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开放成果 ②整顿规范分配秩序,坚持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制度 ③坚持公平民主制度,维护人民当家作主地位 ④防止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目标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①④ D [解析] “我代表99%,不再忍受1%的贪婪与腐败”指的就是社会分配的公平问题,因此①④符合题意。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制度会扩大收入差距,②错误。③不是从经济学角度得出的结论,与题意不符合。 [2012·石家庄质检] 河北省从2011年7月1日起调整全省最低工资标准。月最低工资标准各档次分别为1 100 元、1 040元、960元、860元,对应的小时最低工资标准分别为11元、10.4元、9.6元、8.6元。该举措有利于(  ) ①维护劳动者权益,促进社会和谐 ②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③促进政府在再分配中更加注重公平 ④弥补市场调节失灵导致的收入差距扩大 A.①③ B.①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C [解析] 初次分配是指在物质资料生产部门内部的分配,本着谁参与生产谁参与分配的原则,初次分配形成三部分收入,即个人、国家和企业。再分配主要通过国家财政支出的形式实现,主要平衡收入分配差距,向非物质生产部门支出,如国家机关人员的工资等。最低工资标准的调整不是国民收入的再次分配范围,③与题意不符合。 38.[2012·课标全国卷]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收入不断增加,1978年我国职工工资总额为568.9亿元,2009年达到40 288.2亿元;职工平均工资由1978年的615元增加到2009年的32 736元。 材料一 在我国居民收入不断增加的同时,收入分配中的一些问题也逐步显现出来。 2009年,我国的最低工资是我国人均GDP的25%,世界平均为58%;我国最低工资是我国平均工资的21%,世界平均为50%。 我国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再分配中的比重分别如图(a)、图(b)所示。  ——摘编自2011年3月7日《经济观察报》 C1(1)根据材料一概括我国国民收入分配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经济生活知识提出解决问题的政策建议。 [答案] 问题: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最低工资在人均GDP中占比低,在平均工资中占比低,最低工资水平偏低。居民所得在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中占比呈减少趋势,政府和企业所得占比呈增加趋势,国民收入分配结构不合理。 对策: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建立职工工资和居民收入的正常增长机制;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机制,促进社会公平。 [解析] 本题以我国的居民收入与政府和企业的收入对比和与世界平均水平的对比为背景材料,考查收入分配与公平的相关理论与我国目前的个人收入分配问题。先进行“描述和阐释”,再进行“论证和探究”。对收入分配问题进行“描述和阐释”的时候,既要和世界的平均水平进行对比,又要把居民收入和政府及企业的所得进行对比;对收入分配问题进行“论证和探究”的时候,既要针对一个个问题有具体的举措,又要在整个问题的基础上建立相应的机制。 C2财政与税收 25.C2[2012·全国卷] 2011年末,我国开始在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进行“营业税改增值税”的改革试点。之所以进行“营业税改增值税”的试点,是因为增值税(  ) ①不受企业盈亏影响 ②可以避免重复征税 ③税源广且便于征收 ④能防止进货商品的偷漏税行为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5.C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准确掌握增值税和营业税的特点。营业税的征收不受企业盈亏的影响;增值税的征税对象是增值额,可以避免重复征税,且本环节缴纳增值税时需提供上一环节的增值税纳税凭证,因而能防止进货商品的偷漏税行为。由此可见①③属于营业税的特点,②④是增值税的特点。 26.C2[2012·广东卷] 对下图解析正确的是(  )  A.该省财政收入是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增长而增长的 B.该省地区生产总值应与居民收入水平保持同步增长 C.该省财政收入快速增长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基础 D.该省财政收入的比重过大不利于个人购买力的增加 26.D [解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影响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发展水平和分配政策。财政收入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而增长,故A表述错误。居民收入水平应与地区生产总值保持同步增长,故B表述错误。大力发展经济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基础,故C表述错误。财政收入的比重过大不利于个人购买力的增加,故D表述正确符合题意。 25.C2[2012·浙江卷] 2011年,国家将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由2 000元提高到3 500元后,又大幅上调增值税和营业税起征点,如月销售额和营业额的最高标准都由原先的5 000元提高到20 000元。国家提高税收起征点的直接效果是(  ) A.促进分配公平,达到财政收支平衡 B.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提高企业生产效率 C.增加中低收入者收入,减轻小微企业负担 D.刺激居民消费需求,推动企业转型升级 25.C [解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国家提高税收起征点的意义。题干中涉及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和增值税、营业税起征点上调,其直接效果是增加中低收入者收入,减轻小微企业负担,C正确。A中“达到财政收支平衡”,题干没有体现。题干没有涉及“企业生产效率”,故B错误。国家提高税收起征点,有利于刺激居民消费需求,推动企业转型升级,但这个属于间接效果,D不选。 近年来,我国个人所得税税制改革引起了广泛讨论。回答26~27题。   26.C2[2012·重庆卷] 根据上图,甲乙两方案相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甲方案有利于B家庭,有利于增加国家税收收入 ②乙方案有利于A家庭,有利于增加国家税收收入 ③甲方案有利于B家庭,有利于缩小家庭收入差距 ④乙方案有利于A家庭,有利于缩小家庭收入差距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6.B [解析] 本题考查个人所得税。根据图表信息,按照甲方案征税,A、B两家为国家每月交税145元,B家庭可以不交税,故这个方案有利于B家庭,也有利于增加国家税收;按照乙方案征税,A、B两家为国家每月交税105元,A家庭比B家庭少交税45元,故这个方案有利于A家庭,也有利于缩小家庭收入差距,故①④符合题意。选B项。 [2012·丰台区练习] 2012年首期最大发行总额为500亿元的电子式储蓄国债于3月10日发售。这一政策发挥影响的路径是(  ) ①增加财政收入 ②增加国内需求 ③扩大政府投资④刺激经济发展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③-②-④-① D.②-④-③-① B [解析] 增发国债会形成财政收入,再用于扩大政府投资,会刺激投资需求,发挥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刺激经济的发展。 [2012·吉林市二诊] 从家电下乡启动至2012年1月31日,安徽省累计销售家电下乡产品1 499.8万台,销售金额374.3亿元。其中,已获财政补贴的家电下乡产品1 469.3万台,财政补贴金额45.4亿元。此举(  ) ①是政府在运用行政手段扩大内需 ②有利于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 ③有利于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④是市场在调节家电资源的优化配置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B [解析] 对家电下乡产品给予一定的补贴,是政府运用经济手段的体现,①不选。材料强调的是宏观调控对市场发展的作用,④不合题意。 13.[2012·深圳期末]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供给学派”代表人物阿瑟·拉弗提出的“拉弗曲线”理论(见右图),曾得到美国前总统罗纳德·里根的青睐和支持。在1980年的总统竞选中,里根将这一理论作为“里根经济复兴计划”的重要理论之一。里根执政后,经济增长也出现当时少有的景气,可以说“拉弗曲线”理论立下了汗马功劳。 材料二 我国近几年结构性减税的内容 税种 税改内容  税收 减免 个人所得税  起征点提高到3 500,由九级调整为七级   企业所得税  企业所得税减免优惠项目:①从事农、林、牧、渔业项目的所得;②从事符合条件的环境保护、节能节水项目的所得;③软件生产企业或集成电路设计(生产)企业;④需要国家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⑤技术先进服务型企业;⑥动漫企业减免企业所得税;⑦小型微利企业可享受20%优惠税率   增值税  ①从生产型增值税向消费型增值税的转变,纳税人购进的固定资产所发生的进项税额能够在发生当期抵扣;②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征收率由过去的6%和4%一律降至3%  税收 增加 资源税  提高磷矿石、玉石、珍珠岩等矿产资源税   增值税  提高金属矿、非金属矿的采选产品的增值税率   消费税  提高烟酒的消费税率,停征养路费,改征成品油消费税  (1)结合材料一,简要概括“拉弗曲线”理论所描述的经济学道理。 (2)根据材料二,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说明我国实施结构性减税的意义。 [答案] (1)“拉弗曲线”是描绘税收与税率关系的曲线:一般情况下,税率越高,政府的税收收入就越多;但税率的提高超过一定的限度时,政府的税收收入反而会减少。 (2)结构性减税是积极财政政策的重要内容,它是宏观调控政策的重要内容,它在改善人民生活、促进资源合理配置和国民经济平稳运行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具体表现在:①促进节能减排,保护环境,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可持续发展。对矿产资源税和烟酒增税和油的收税,促进了人们对资源的合理利用,有利于保护环境。②促进了技术革新和产业升级。改增值税为消费税,不仅避免了重复征税,鼓励了企业增加固定资产投资,鼓励企业向资金、技术密集型发展;对高新技术企业的减免,有利于促使企业自主创新,有利于产品和产业升级。③促进了企业的发展,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促进了企业经济的复苏。企业所得税的减免和增值税转型,减轻了企业的负担,增加了企业的收入,促进了企业的发展。④促进了就业,增加居民收入,扩大消费。个税调整,直接减轻了居民的税负负担,增加了居民收入,扩大了消费;对小微企业的税收优惠,有利于小微企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方便人民生活。 [解析] 第(1)问,可以直接根据图表得出信息,注意分成两个不同的阶段,即税率在E点前后的税收收入的不同。第(2)问,先指出材料中几种不同税种的变化情况,再结合课本上这几种税种的作用进行分析。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