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3 第2讲 文化传承与创新 一、选择题 1.2011年春节期间,一出《十谢共产党》的花灯戏在贵州省遵义市湄潭县传唱,原创与表演者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歌为心声,《十谢共产党》唱出了中国农村发生的巨大变化,展现了新时代农民的精神风貌。这说明(  ) ①文化是对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②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源泉 ③文化对经济发展具有推动作用 ④劳动群众是文化创作的主体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 A [解析] 《十谢共产党》唱出了中国农村的变化,展现了农民的精神风貌,体现了①②。③观点错误,只有先进文化才能推动经济的发展。④观点不科学,人民群众是文化创新的主体,不能把人民群众的范围缩小为劳动群众。 2.在日渐强劲的城市化浪潮中,很多城市古建筑在远未濒危时就被拆除了,这不仅是浪费,更是对城市文化传统的“屠杀”。失去了文化传承的城市是文明残缺的城市,看不见历史的城市是文化的“死城”。这启示我们,城市化应当(  ) A.优先考虑保护传统文化 B.重视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C.坚持对传统建筑的全面保留 D.坚持传统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答案] B [解析] 题干强调城市化过程中对传统文化保护的重要性,B符合题意。A表述无根据。对传统文化应坚持批判地继承,C错误。D不是给我们的启示。 3.2010年热播的电视节目《中国达人秀》,将镜头定格在平凡小人物身上,以现实的深度与情感的浓度穿透人性,以开放的创造精神与自觉的文化态度促成了“舶来品”的华丽转身。《中国达人秀》的成功启示我们(  ) ①借鉴外来文化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②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③进行文化创新应考虑到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基本需要 ④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 C [解析] 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可以增强人们对国家、民族的认同感与归属感,但题干强调的是文化创新需要立足于群众实践,博采众长,以我为主,②与题意不符。排除②,选C。 4.2011年2月16日,中国木版年画展在哈萨克斯坦中央国家博物馆隆重开幕,一批批参观者在零距离触摸中,感受到中华文化的魅力。这表明(  ) A.世界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在不断缩小 B.中哈两国人民的价值观正在趋同 C.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D.世界各国都遵循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答案] C [解析] A、B、D说法明显错误,故排除,C符合题意。 5.2010年以来,我国积极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三网融合能够(  ) ①发挥科技的力量,推动文化创新 ②提供物质载体,促进文化产业发展 ③提高信息化水平,取代传统媒体 ④促进文化传承,提高居民文化素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 B [解析] 三网融合能够提高信息化水平,但并不能取代传统媒体,排除含③的选项,故选B。 6.下面三幅图片分别为韩国釜山、卡塔尔多哈、中国广州三届亚运会吉祥物,反映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这说明(  )  ①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②尊重文化多样性就是要吸收外来文化 ③尊重文化多样性有利于世界文化繁荣 ④举办亚运会有利于文化交流和传播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文化多样性和文化传播的相关知识。三届亚运会吉祥物均反映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这表明文化不仅是民族的,还是全世界共同的资源,故①正确;对外来文化不能盲目吸收,故②错误;富有民族特色的亚运会吉祥物,促进了世界文化的繁荣,将本民族的特色文化通过亚运会传向了世界,故③④均正确。 7.“我希望世界各地的文化之风都能尽情地吹到我的家园,但是我不能让它把我连根带走。”甘地这句名言强调的是(  ) A.要扬弃传统文化,革故鼎新 B.要承认不同民族文化具有共同性 C.要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促进世界文化繁荣和发展 D.要汲取其他民族文化的长处,也要保持本民族文化的特色 [答案] D [解析] 甘地的前半句话强调了要吸取各地文化中的精华,后半句强调的是要保持民族文化的特色,故D最符合题意。 8.电影《唐山大地震》再现了唐山大地震的场景,在创作拍摄上注重运用国际上灾难大片的一些基本元素。同时,将传统特技和数字高科技有机结合,使这部影片有了比较完美的艺术和技术的精彩呈现。这说明(  ) ①文化形态更替是由科技进步决定的 ②创新推动着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③现代高科技是文化创新的根本动力 ④实现文化创新需要博采众长 A.①② D.②③ C.②④ D.①④ [答案] C [解析] 《唐山大地震》通过技术创新取得了巨大成功,说明了创新的重要作用,故②正确;《唐山大地震》的拍摄借鉴了国际上一些灾难片的基本元素,体现了文化创新要坚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故④正确,故答案为C。 9.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才兴,事业旺。以人才为基础,我国经济才会有持久性的快速发展。这表明(  ) A.教育对经济发展有先导性、全局性作用 B.教育是立国之本和强国之路 C.要把教育当作目前的中心任务 D.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了发展教育事业这一知识。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作用,A错误。我国应把经济建设作为中心任务,C错误,排除。D本身是正确的,但与本题材料没有关联。 10.(2011·北京文综)歌剧《木兰诗篇》是我国艺术家创作的一部优秀作品。该剧吸纳欧洲歌剧艺术的表现手段,融入中国戏曲的表演形式,讴歌了伟大的民族精神,在国内外获得高度评价。这表明(  ) A.不同民族文化的竞争促进了文化融合 B.不同艺术形式的融合有助于文化发展 C.不同民族文化的融合是文化发展的关键 D.东西方艺术都应当保持各自的民族特色 [答案] 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文化发展。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审明题意。材料表明,歌剧《木兰诗篇》吸纳欧洲歌剧艺术的表现手段,又融入中国戏曲表演形式,在国内外获好评,说明不同艺术形式的融合使《木兰诗篇》这一传统剧目大放异彩,得以发展,故B符合题意。A不符合题意,材料并没有涉及不同民族文化的竞争;D与题意相反;C说法错误,文化继承与创新是文化发展的关键,故应选B。 二、非选择题 11.2011年5月21日是第八个“世界文化多样性促进对话和发展日”。2001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此后,联大在2002年12月20日宣布每年的5月21日为“世界文化多样性促进对话和发展日”,以加深人们对于文化多样性价值的理解,并推动人们了解如何更好地进行文化交流与合作。 (1)为什么要维护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2)有人认为:“一个民族的文化只能属于这个民族,它是这个民族发展的见证。”你赞同这种说法吗?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 (1)①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2)①文化是在社会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在一定地域内由其社会实践产生并发展的。不同的社会实践,使每个民族的文化具有明显的个性和特征,它是民族实践过程的反映,也是这个民族发展的见证。 ②一个民族的文化不仅是属于这个民族的,同时也是世界的。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规律,因而各民族的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人们不能只看到民族文化的个性和特征,而应认识到民族文化的共性和世界性。 ③认为“一个民族的文化只能属于这个民族”的观点是不科学的。 12.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9.0级大地震。 材料一 日本在地震、海啸及核泄漏事件发生后的第一时间内,通过一切传播手段向公众传递如何避灾减灾、安全自救以及与此相关的科学知识。在此之前,作为多地震国家,防震知识和自救手段也是日本日常学校、社区和媒体宣传教育的重要内容。 材料二 由于公众对自身安全状况的忧虑、以及相关核知识的匮乏造成了一场起始于谣言的恐慌性抢购,在危机之后,我们要深刻反思:要注重教育,将提高公众科学素养作为一项长期坚持的工作,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一个国家有没有前途,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国家重视不重视教育。 材料三 温家宝总理在一次答记者问中讲到:世界的文化是多样的,国家的社会制度也是不同的,但是我们认为这都不妨碍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之间相互尊重、平等相待、互相学习和借鉴。在这方面,我曾经在新加坡就讲过,开放包容,国家才能富强。 (1)与日本国民在地震之后的冷静与坚毅相比,我国国民“听风就是雨”的表现值得反思。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回答我国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的原因是什么? (2)从文化多样性的角度,谈谈材料三给我们的启示。 [答案] (1) ①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随着教育方式的不断变革,教育在人类文化的传承中的影响越来越大 ②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③发展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客观要求,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需要,有利于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素质,增强我国综合国力。(或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 (2)A.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文化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B.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C.正确态度; 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它民族文化,坚持一律平等的原则,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D.根据本国自身情况,结合自身发展需要有选择借鉴吸收外来优秀文化,反对全盘西化的观点。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www.ks5u.com)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