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论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 2009年7月5日,新疆乌鲁木齐市发生了“7·5”打砸抢烧严重暴力犯罪事件。截至6日19时,死亡人数增至156人,受伤人员1080人。这一事件的幕后黑手,是以热比娅为首的宗教极端势力、民族分裂势力和国际恐怖势力。回答1-2题。 1. 以热比娅为首的“三股势力”策划煽动的打砸抢烧严重暴力犯罪事件,使新疆人民遭受了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再次说明了热比娅宣传的所宣称的“非暴力” 、“民主人权”,是彻头彻尾的谎言。这说明了:( ) A. 现象包括真象和假象,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B. 现象离不开本质,现象决定本质 C. 本质总是要通过现象表现出来 D. 认识的根本任务是指导实践 2. 在上面材料中,这一结论的得出:( ) ①实现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②运用了分析和综合相结合的思维方法 ③以大量具体事实为基础 ④思考在其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A. ①②③ B.①②④ C. ①③④ D.①②③④ 3.以民族分裂分子热比娅为首的“世界维吾尔代表大会”在西方国家面前总宣称自己是一个“非暴力、与恐怖主义毫无牵连的团体”,主张民主人权,但近 日却通过互联网等多种渠道煽动闹事“要勇敢一点”、“要出点大事”。这说明:( ) ①现象是本质的表现,本质表现为现象 ②真象表现本质,假象则是主观臆造的产物 ③只有透过现象,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 ④理性认识来源于感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反映 A、 ①③④ B、①④ C、①③ D、 ②③④ 4.2009年7月16日,世界运动会在台湾高雄正式开幕。世界运动会除了每个场馆需要详实准确的气象信息外,其他一些重大活动也在要求气象预报越来越精确。这说明了:( ) A .只要人类需要就一定能达到目的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C.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在不断地深化发展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5. 2009年7月9日19时19分13秒,云南楚雄州境内发生了6.0级地震,引发巨大灾难。目前,人们还不能准确预测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强度,这说明( ) A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制约,人们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应在实践基础上不断发展认识 B有些自然规律是无法掌握的 C地震的出现是一种偶然现象,并无规律可循 D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不可能预测到地震的发生 6.一位禅师说:“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人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认识事物所经历的“只是山”、“不是山”、“还是山”的过程表明 ①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②感性认识需要上升到理性认识 ③正确认识总是在与错误认识的斗争中发展的 ④把握事物内在的规律性要经历一定的曲折与反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009年7月1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在北京参观“走进世博会——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暨世博会历史回顾展览”。 上海世博会吉祥物“海宝”热情迎接着观众们的到来回答7—8题 7.上海世博会方案事先需要经过可行性论证。可行性论证的认识论意义在于( ) ①实践是认识来源 ②发挥意识对物质的决定因素作用 ③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④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提高人们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8.上海世博会的吉祥物是一个从汉字“人”延伸出来的虚拟的小家伙,名字叫“海宝”。以汉字“人”作为核心创意,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内涵。这一事实给我们的启示是:( ) A、创意是主观的东西,不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B、创造性思维往往脱离实际 C、要有创新精神,不能墨守成规 D、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 9.“嫦娥奔月”表达的美好理想,经过人们千百年的努力,在现代生产力和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通过“嫦娥一号”探月活动的成功正在成为现实。从哲学认识论的角度看,这表明:( )   ①社会实践是科学理论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 ②认识能力的提高是科学实践成功的首要因素 ③认识能否达到目的依赖于实践的社会历史条件 ④正确的实践目的是认识获得成功的决定因素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0.目前,人类还无法对地震等自然灾害进行准确预报。这表明( ) ①人类的认识有待于进一步发展 ②人类的认识永远不能达到真理 ③人类的真理性认识包含谬误的成分 ④在实践中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A.①②   B.①④   C.①③    D.②③ 11.“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表明:( ) A.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基础 B.价值观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有导向作用 C.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条件的制约 D.人在客观条件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12.有人指出,推动农村改革,最重要的主体还是农民自己。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依靠广大农民。只有农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新农村建设才会真正蓬勃发展。这一观点的哲学依据是( ) ①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就能获得成功 ②生产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③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④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3.“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这句话告诉我们:( ) A、实践是获得认识的惟一途径 B、认识对实践具有推动作用 C、实践是认识的源泉 D、认识和实践密不可分 14.由于塑料袋产生的垃圾对地球污染日益严重,各国都在积极采取对策。一方面呼吁人们远离塑料袋、拒用塑料袋,另一方面是依靠科技进步、努力探索用回收利用和降解相结合的办法去解决。这反映了( ) A、实践不断为人们提供新的课题,促使人们去解决B、认识是在变革社会的实践中发生的 C、认识的最终目的是把理性认识应用于实践 D、实践的发展不断提供新的认识工具和技术手段 15、为了控制这些白色污染,美国近半数的州实施了塑料袋“禁用法”,印度马哈拉施特拉实行对乱扔、乱用、乱发塑料袋者,最高可判5年监禁,并处10万卢比的罚款,意大利实行“塑料袋课税法”。这充分说明:( ) A、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  B、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 C、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 D、客观是主观研究的对象与结果 16、2009江苏高考作文题是“品味时尚”, 时尚表现为服饰、语言、文艺等方面的新奇事物在一定时期内的模仿和流传。各种时尚层出不穷,其间美与丑、雅与俗、好与坏,交错陈列。创新与模仿永不停息的互动。有些时尚如过眼云烟,有些时尚会沉淀为经典。从认识论角度看,要求我们( ) ①抓住事物的本质 ②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 ③坚持从实际出发 ④感性认识要上升到理性认识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17、生活中我们发现,当一个人穿上竖条衣服时,给人收缩感,显得稍瘦;穿上横条衣服时,给人扩张感,显得稍胖。不同纹路的衣饰产生不同视觉效果表明:( ) A、错觉实际上是一种假象?????? B、感性认识是易变、不可靠的 C、感性认识受到客观因素的制 D、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透过现象把握本质 18、对于自己拥有珍贵的东西,我们往往“不识庐山真面目”,有时候需要通过别人的评价,才能真正地认识它。这说明( ) A.本质隐藏在事物内部,仅靠个人是不可把握的 B.只有摆脱自身感性经验的限制,才能真正地认识事物 C.只有从他人的评价出发,才能客观全面地看问题 D.只有依靠他人的评价,才能如实地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 19、“蚂蚁具有和我们不同的眼睛,它们能看见我们看不见的光线但是,在认识我们所看不见的这些光线方面,我们的成就比蚂蚁大得多。我们能够证明蚂蚁看得见我们所看不见的东西,而且这种证明只是以我们的眼睛所造成的知觉为基础,这就说明人的眼睛的特殊构造并不是人的认识的绝对界限”。恩格斯这个论断的根据是:( ) ①实践促进人的感觉能力的进化与发展 ②实践促进感知事物的技术手段的发展  ③实践促进对感知信息进行综合分析能力的提高 ④实践促进人类直觉事物本质能力的提高 20、在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上,下列说法中既坚持唯物论,又坚持辩证法的有:( ) A、感性认识依赖于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从感性认识中来 B、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 C、只有经过理性认识才能达到抽象思维 D、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和源泉 21、“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孙子兵法》)这段话启示我们要 A.按客观规律办事 B.透过现象看本质 C.准备走曲折的路 D.坚持从实际出发 22、哲学原自生活,生活中处处有哲学。生活中我们发现,当一个人穿上竖条衣服时,给人收缩感,显得稍瘦;穿上横条衣服时,给人扩张感,显得稍胖。不同纹路的衣饰产生不同视觉效果表明 A.错觉实际上是一种假象 B.感性认识是易变、不可靠的 C.感性认识受到客观因素的制约 D.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透过现象把握本质 23、中国人对太空有着独特的情怀。从古代的“把酒问青天”、“嫦娥探月”到今天的“神舟”号系列飞船对太空的探索,太空将渐渐被我们所熟悉。这说明( ) ①认识是发展的,人们的认识随着实践能力和水平的发展而发展 ②每一个人的认识能力都是无限的 ③人类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 ④世界上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4. 下列词语中符合认识运动反复性和无限性的是( ) A.一概而论 B.三人成虎 C.百感交集 D.千虑一得 25.抗灾救难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居安思危,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这个思想的哲学依据是,人能够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B ①认识自然规律,精确预见自然的未来变化 ②认识人类行为和自然相互作用的可能后果 ③采取适当的行动防止不利于自己的结果产生 ④采取适当的行动改变自然规律和相关的条件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二、材料题: 26.胡锦涛主席指出,中国过去30年的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中国未来的发展,也必须靠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也是13亿中国人民的共同抉择。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结合材料,运用实践的知识回答,为什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改革开放?(10分) 27. 材料:当前华尔街爆发的金融危机引起了全世界的反思,得出的一个共同的结论就是金融业需要加强监管。以前美国多层次多主体的监管模式被认为是很好的,也是别的国家竞相效仿的对象,没想到美国的问题却最严重,所以大家现在只能笼统地说加强监管,具体该怎么办,却必须要在实践中探索完善。 材料体现了什么认识论道理?(10分) 28.《人民日报》载文指出,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继往开来、推陈出新、蓬勃发展,不断从生动的实践中汲取营养,不断深化对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为党和政府的决策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服务。 ? 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认识论的观点的?(10分) 材料一: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就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毛泽东思想是马列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过程中产生的伟大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丰富发展了这个理论体系,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材料二: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现,推进改革和发展。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 (1)结合材料一,运用真理的有关知识说明我党对待马思克主义态度的正确性。(10分) (2)联系材料二,运用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的关系,说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应怎样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10分) 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选择题 1、A “非暴力” 、“民主人权”是假象,分裂祖国是本质。 2、D 3、C 4、B 5、A 本题考查了认识具有反复性,从认识的主体来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故选A。B、C、D项不正确。 6、D 7、A 注意学科范围“认识论”。 8、D 9、C ②④错误,排除 10、B 11、C 材料强调的是客观条件。 12、B 13、C 14、A 15、C 材料体现的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 16、C 17、C 18、B 19、B 20、B 要符合两个条件:既坚持唯物论,又坚持辩证法 21、B 22、C 23、D ②“每一个人的认识能力都是无限的”说法不科学。 24、D 25、B ①不符合实际,④错误。 二、非选择题 26.(1)实践具有社会性和历史性。实践的社会性要求坚持改革开放,在国际关系这一社会关系中进行实践活动。人的实践是历史地发展着的,现代社会的实践要求我们坚持改革开放,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实际。(2)改革开放属于处理社会生产关系的实践,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它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推动社会历史的变迁和进步。(3)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改革开放30年来取得的伟大成就表明,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27.(1)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是适应实践的需要产生的,华尔街金融危机引发人们的思考,得出金融业需要加强监管的结论。认识是在变革实践的对象中发生的,具体该怎么办,必须要在实践中探索完善。(2)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华尔街金融危机说明“美国多层次多主体的监管模式是很好的”的观点事错误的 28.(1)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动力。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不断发展,并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深化对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体现了实践决定认识的观点。 (2)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对实践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发展和深化,为党和政府的决策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服务,体现了认识的反作用。 (3)认识总是发展的,应当在实践的基础上使认识不断深化扩展向前推移。认识具有无限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继往开来、推陈出新、蓬勃发展,体现了认识是无限发展着的。 29. (1)①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是客观的。马克思主义科学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 ②真理是具体有条件的,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我们党根据我国国情和革命与建设的实际,在实践中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 ③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发展真理。我们党要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 (2)坚持科学发展观,从我国国情出发,深化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尊重客观规律,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客观规律办事。积极创造条件,践行科学发展观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