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届高三政治专项复习题:实践及其作用 一.选择题 单项选择题 1.所谓社会实践是指   A.以人民群众为主体的社会性活动  B.人们改造自然的一切活动   C.人们改造社会的一切活动   D.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 2.实践具有历史性。这是指   A.实践活动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孤立的个人的实践活动是不存在的   B.实践总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   C.生产实践是在一定历史阶段中进行的   D.一定社会的人们,改造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目的是不同的 3.下列各选项中,属于实践活动的是:   ①工人炼钢,农民种地  ②教师讲课   ③积极锻炼身体,增强体质  ④顾客在商店购物   ⑤科学家在实验室搞试验   A.①②⑤  B.①②③  C.①③⑤  D.②④⑤ 4.下列各选项中,属于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活动的是   ①处理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关系  ②处理各阶级、各阶层之间的关系   ③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的改革  ④处理个人与他人之间的关系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5.下列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   A.教育活动  B.处理社会关系的活动  C.科学实验活动 D.生产实践活动 6.“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句话表明   A.实践是认识的唯一目的  B.实践是认识的源泉   C.实践是认识的发展根本动力  D.认识是不断发展的 7.社会革命是千百万人参加的共同事业,在革命队伍内部,人们只有结成良好的社会关系才能顺利地进行斗争。当前,我国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才能顺利进行。这说明   A.实践具有客观性、物质性  B.实践具有能动性   C.只有改造社会关系的实践活动,才具有社会性 D.实践具有社会性 8.在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活动中,我们要避免盲目的实践活动。这“盲目的实践活动”是指   A.没有理性认识指导的实践活动  B.没有科学理论指导的实践活动   C.没有目的的实践活动  D.没有主观能动性的实践活动 9.数学是从丈量土地、兴修水利、测量容积、计算时间、制造器皿等实践活动中产生的。许多几何定理是埃及人在丈量土地过程中总结出来的。这些事实表明   A.社会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对象是认识的来源   C.人脑是认识的来源  D.生产劳动是认识的来源 10.“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这句话表明   A.革命理论是第一性的,实践是第二性的   B.革命理论对实践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   C.革命理论是第一重要的,实践是第二重要的   D.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能动性活动 11.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这是因为   ①实践的主体是客观的、物质的   ②实践的对象是客观的、物质的   ③由怎样的人使用什么样的手段去改造哪些客观事物,归根到底是由人的意志决定的   ④构成实践手段的材料是物质的东西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2.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我们要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依靠人民群众,坚持群众路线。从认识论这个角度来说,是因为   ①实践决定认识  ②实践的主体是人民群众  ③实践是社会性、群众性的活动 ④理论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13.人们改造社会的实践活动的对象是   A.社会关系  B.阶级关系   C.剥削阶级掌握的国家政权 D.旧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文化教育制度 14.毛泽东同志指出: “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这说明   A.实践就是学习,学习也是实践  B.只有实践才能获得真正的知识   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D.既要通过认真读书获取知识,更要在实践中去获取知识 15.人们的实践活动具有目的性。改造自然的实践是为了创造出新的物质生产资料和物质生活资料。改造社会的实践是为了创造出新的社会关系。这说明实践是   A.人们的主观的活动  B.客观的、物质性活动   C.人们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  D.人们有意识有目的地探索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动性活动   16.英国过去有一个名叫亚克敏的人,可称得上是读书最多的人,他除了读遍了家里七万多册藏书外,还博览群书,见书就读。可是他一辈子没写过一篇文章,也没做过一次研究,终生一事无成。这个事实说明   A.不以实践为目的认识是毫无意义的  B.学习书本知识,不能真正获得知识   C.学习直接经验比学习间接经验更重要  D.间接经验是不可靠的 不定项选择题   17.实践的特征有   A.实践是与主观认识活动相区别的客观物质活动   B.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能动性的认识活动   C.实践是社会性的活动,而不是单个人的活动   D.实践是历史性的活动   18.构成社会实践的基本要素有   A.实践的主体  B.实践的对象  C.实践的手段  D.实践的目的   19.实践的基本形式有   A.生产劳动  B.处理社会关系的活动   C.科学实验活动  D.文化、艺术、教育活动   20.实践的主体——人   A.是客观的。因为每一代人的体力和智力,最终是由客观条件决定的   B.是主观的。因为人有主观能动性   C.是客观的。因为人的体力和智力是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客观形成的   D.是主观的。因为实践是人们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   21.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这是因为   A.人的认识对象是由实践的需要确定的   B.人的认识只有在变革对象的实践中才能产生   C.人脑不会自行产生认识,人只有在实践活动中,接触了客观事物,人脑才能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   D.理性认识指导人们改造自然和社会,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实现   22.我国人民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提出了很多新观念、新思想、新理论。检验这些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是   A.是否有利于提高社会生产力,是否有利于提高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B.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C.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D.社会实践   23.我们既要认真读书,学习间接经验,又要积极参加实践,获得直接经验,把两者结合起来。这是因为   A.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发挥科学知识的指导作用   B.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消化书本知识,使之变为实际知识   C.只有通过实践把书本知识转化为实际知识,才能使自己获得真才实学,为社会多作贡献   D.认识既来源于直接经验又来源于间接经验   24.毛泽东同志说:“你要有知识,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就得尝尝它,亲口吃一吃。你要知道原子的组织和性质,你就得实行物理学和化学的实验,变革原子的情况。”这段话表明   A.实践是认识的唯一途径  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之一   C.就知识总体而言,任何知识都离不开直接经验   D.每个人要获得知识,就必须亲自参加实践   25.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观点,这是因为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之一  D.实践是认识的唯一目的   26.牛顿小时候并不聪明,学习成绩也不出众。有一次,他仿造了一架小风车,同学们问他风车转动的原理,他答不出来而受到了同学的讥笑。从此,他奋发学习,成为全班学习最优秀的学生。长大后,他醉心于科学研究,成为伟大的科学家。牛顿的故事说明了   A.刻苦努力,勤奋学习,是个人取得学业和事业成就的唯一原因   B.一个人是否具有卓越才能是由先天决定的,但后天的学习与实践也有重大影响   C.人的才能是在后天勤奋学习和刻苦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与先天素质无关   D.不学习、不实践,任何天资聪明的人也不会取得成就 二.非选择题   简答题   27.如何理解实践的能动性和实践的物质性是统一的?   28毛择东同志在《实践论》中指出:“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十分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请结合青年学生中存在的“为考而学,为分而学”的现象,谈谈你对毛泽东同志这段话的理解。 辨析题   29.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因此,每个人只有亲自参加实践才能获得知识.   30马克思主义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真理,因此,马克思主义可以作为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 论述题   31.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改革实践的深入发展,我们逐步摆脱了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特有的、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的束缚,使我们在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上的认识有了新的重大突破。实践表明,市场作用发挥充分的地方,经济活力就比较强,发展势态就比较好。我国经济要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加快发展,参与国际竞争,就必须继续强化市场机制作用。实践的发展,要求我们进一步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请结合上述论述,说明实践对于认识的形成和发展所起的作用。   32.江泽民同志指出:“邓小平同志创立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在这个理论指导下制订的党的基本路线,是我们必须遵循的行动指南。”“这个理论,科学地把握社会主义的本质,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请运用理论和实践辩证关系的原理,结合江泽民同志的这段论述,回答:   (1)为什么说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   (2)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什么能成为我们行动的指南?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单项选择题 1.D 2.B 3.A 4.C 5.D 6.C 7.D 8.B 9.A 10.B 11.D 12.C 13.A 14.D 15.D 16.A 不定项选择题 17.ACD 18.ABC 19.ABC 20.AC: 21.ABC 22.D 23.ABC 24.C 25.ABD 26.D 二.非选择题 简答题 27.(1)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因为,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人们怎样改造客观世界,总是在某种意识的指导下进行的。所以说,实践具有能动性。 有意识的实践活动,总是追求达到一定的目的。人们在实践中 改造客观事物,就是把原有的东西改造为新的东西,创造出新的东西。这种有目的的创造活动充分说明了实践具有能动性。   (2)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实践的基本要素,即实践的主体、对象、手段都是客观的物质的。由这三个要素有机结合而形成的实践活动,必然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实践的能动性和实践的物质性是统一的。我们不应用其中的一个特征去否定另一个特征。因为,意识根源于物质,只有意识符合客观性的要求,人们才能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实践的创造性才能真正发挥出来。 28(1)认识的根本任务是认识和掌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即“能够解释世界”。而认识的根本目的,则是把理性认识应用于实践,去指导实践,即利用理性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毛泽东同志这段话,强调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这一认识论的道理。   (2)有些青年同学对待学习,存在着为考试而学,为分数而学的现象。他们只重视学习高考的学科,而对非高考的学科,采取应付的态度,这是十分错误的。毛泽东同志这句话告诉我们,学习知识的目的全在于应用。中学设置的非高考学科的课程,也是在实践中非常需要的。我们应做到为了应用(实践)而认真学习所有课程,并注意学了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这样学到的知识才是有意义有价值的。 辨析题 29(1)命题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源泉是正确的。因为人只有在改造客观对象即实践时,客观对象才能反映到人脑中来,形成认识。   (2)但命题根据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从而得出“每个人只有亲自参加实践才能获得知识”的结论却是错误的。   因为:第一,就知识总体和知识自身而言,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但就个人而言,每个人获得知识的途径(或手段)有两个:一是亲身实践,获得直接经验,二是学习他人的间接经验(其中最主要的是书本知识)。第二,一个人的时间、精力都是有限的,不可能也无必要事事都去通过实践而获得知识。学习间接经验是非常重要的。   (3)认识的来源和个人获得知识的手段或途径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不同问题,不容混淆。 30(1)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只能是实践。因为,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一方面,实践是有目的有意识的能动性活动,实践受主观认识为指导。另一方面,实践是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实践的对象是客观事物。这样,实践就具有把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联系起来的特性。如果以一种主观认识的指导,在实践中改造客观事物,达到预期目的,那就证明这种认识是正确的;否则就是错误的。   (2)马克思主义是经过实践反复检验过的真理,对实践有重大指导作用。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不管它多么正确,它仍然属于主观的认识范畴。作为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必须具有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特性。作为一种认识的马克思主义,不具备这一特性。因此,马克思主义虽然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真理,但它不能作为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 论述题 31(1)实践是认识产生和形成的来源。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经济改革的目标,不是人脑主观自生的,而是来源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践。首先,这一目标的提出,是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实践需要。其次,这一目标的提出,是在经济改革的实践中产生和形成的。没有这个实践,人们就不可能提出这一目标。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从党的十二大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到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认识的发展,是由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践推动的。在这一实践中,矛盾不断解决又不断产生,需要解决的新课题总是不断涌现,这就必然促使人们不断地了解客观实际,研究客观实际,人们也就能够在新的实际水平上深化和发展对经济体制改革的认识。 32(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是理论的基础,实践对理论具有决定作用,理沦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正确指导作用。   (2)实践是理论的基础。建设有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我国社会现代建设实践过程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中,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第一次科学地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一系列基本问题:所以说,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列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产物。   (3)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正确的指导作用。这是因为科学理论透过现象抓住了事物的本质,反映了事物发展的规律,从而能够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科学地反映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正确地反映了在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里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规律.从而能正确指导我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活动,成为我们必须遵循的行动指南。 三、典型例题 1.单项选择题   (1)恩格斯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句话强调的是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C.实践是认识的最终日的  D.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标准 分析   ①该题引用恩格斯的一句话,考查学生对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实践决定认识这一方面的掌握情况。   ②该题的正确选项是B。恩格斯的这句话所强调的就是社会实践的需要,推动科学前进,体现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的哲学道理。   ③题肢ACD不能人选。因为题肢ACD虽然都从不同角度正确地讲了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但都不符合题目要求的“这句话强调的是什么”的要求,所以不能人选。   (2)80年代初,邓小平从实际出发,为解决香港、澳门和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和平统一,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197年7月1日,我们已经成功地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证明了“一国两制”的构想是科学的。这个事例说明   A.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  B.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C.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D.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 分析   ①该题联系邓小平“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对我国成功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的实际事例,考查学生对实践决定认识原理的掌握情况。   ②该题的正确选项是C。我国对香港成功恢复行使主权的实践,证明了邓小平“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科学性,具体体现了“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的哲学道理。   ③题肢ABD均不符合题干内容的规定性,故排除。   (3)毛泽东同志说:“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十分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毛泽东同志的观点:   A.揭示了认识的根本任务就是要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B.表明了只要懂得了客观事物的规律性,就能用这种规律性的认识去改造世界   C.主要指出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客观世界   D.说明了只要用理性认识去指导实践,就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分析   ①此题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是:实践决定认识—认识的根本目的是实践。考查学生对以上知识的理解情况。   ②该题的正确选项是c。科学研究的根本任务在于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其根本目的是为了指导人们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否则,即使正确的理论,也是毫无意义的。题肢C的评价是正确的。   ③ABD均不能人选。题肢A本身观点是正确的,但不符合题干内容的规定性,题干主要反映的是认识的目的问题,而不是认识的任务问题,故排除。B题肢是错误的,因为懂得了客观事物的规律性,不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也不能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所以,B题肢不能人选。D题肢混淆了理性认识和科学理论二者的区别,把理性认识当成科学理论。理性认识有正确与错误之分,来自实践的理性认识,是否正确,必须在实践中受检验,看其能否起到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而科学理论是已经在实践中得到证明了的,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的本质及规律的理论,因而它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能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所以,D题肢也不能人选。   (4)以下所列各项活动中,属于实践活动的是:   ①老师给学生讲课 ②学生听课做作业 ③种地、炼钢、盖房子 ④经济政治体制改革 ⑤宇航员乘宇宙飞船上月球采集资料  ⑥ 蜘蛛织网,蜜蜂采蜜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②④⑤⑥ D①③④⑤ 分析: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其基本形式有: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实验。②学生听课做作业,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活动、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活动的具体表现。应排除。⑥蜘蛛织网,蜜蜂采蜜,是动物的本能活动,应排除。   本题正确选项D   2.不定项选择题   (1)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诗云: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对此诗句的正确理解是   A.获得直接经验比学习间接经验更重要   B.人们要获得知识,既要通过读书获得间接经验,又要通过实践获得直接经验   C.要真正掌握和发展间接经验,就必须参加实践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分析   ①此题是考查学生对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之间关系的理解。考查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懂得只有把读书和实践密切结合起来,才能使自己具有真才实学,为社会作出贡献。   ②此题正确选项是BC。B题肢讲一个人的知识是由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两部分构成,通过读书,学习间接经验;同时,一定要积极参加实践.要真正掌握书本知识,并把本书知识转化为实际知识,有所发明创造、就必须参加实践,所以BC题肢,均为正确认识.A题肢不是正确选项。它强调了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重要,是错误的。任何轻视书本知识或实践的观点都是不正确的。D题肢本身是正确的,但与题干不相符,所以排除。   (2)实践的定义不是指   A.人们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  B.人们改造自然,获得物质生活资料的能力   C.人们有意识有目的活动  D.人们进行的生产活动 分析   ①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实践的概念,考查学生对实践概念的理解。考查形式是反向选择。   ②此题正确选项为ABCD。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题肢A将“客观世界”与“世界”混为一谈;题肢B指的是生产力概念;题肢C是实践的特征之一;题肢D是实践的最基本形式。它们都不是实践的定义。根据题干的特殊要求,均入选。   3.辨析题   正确的认识来源于实践,错误的认识是人们自己编造的。 答案要点: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人的正确认识是从实践中来的。因为认识是客观对象在人脑中的反映,只有参加实践活动,才能产生认识。题中观点的前半句是正确的;认为“错误的认识是人们自己编造的”,这是错误的。因为人的错误认识归根结底也来自实践,离开实践谈认识,就会走向唯心主义。   正确理解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这一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对于我们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这一知识的正确理解,搞清楚正确的认识、错误的认识都来源于实践。   本题同时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对理论是非进行判断、分析,提高学生的辨证思维能力。   答案通过分析正确认识来自实践的道理,说明错误认识也来自实践,指出正确理解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的重要性。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