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沙田中学高二哲学测试题 一、单选题 1、关于哲学的产生、正确的观点有 ①哲学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②哲学的产生最终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好奇心;③哲学产生于人们对世界的思考;④哲学产生于人们的主观情绪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对世界观、方法论、哲学三者之间的关系,表述正确的有 ①哲学既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又是关于方法论的学说;②科学的世界观决定了科学的方法论,二者构成哲学;③不同的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不同;④要形成世界观和方法论就必须学习哲学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3、“心诚则灵,心不诚则不灵”的说法是 A、主张物质和意识辩证统一的唯物主义观点 B、主张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的唯物主义观点 C、否认意识能动作用的形而上学观点 D、夸大意识能动性的唯心主义观点 4、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广告:“移动用户编辑短信到×××,联通用户编辑短信到×××,小灵通用户……可以知道自己的前世及今生命运”这种广告 A、是朴素唯物主义的表现 B、是唯心主义的表现 C、坚持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 D、认为世界本质是物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5、“你最好接受自己的长相,你是骆驼,就不要去唱苍鹰的歌,骆驼照样充满魅力。”这段话是一个 A、唯心主义命题 B、乐观主义命题 C、悲观主义命题 D、唯物主义命题 6、英国哲学家贝克莱认为“存在就是被感知”,下列选项中与此相对立的哲学观点是… A、心外无物 B、社会是由神灵创造的 C、气者,理之依也 D、物是观念的集合 7、“现实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影子”。这是 A、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B、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 D、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8、马克思主义哲学最主要的特征是 A、阶级性 B、革命性 C、实践性 D、科学性 9、“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这一事例说明了其子和邻人之父的看法是 ①唯物主义的态度;②唯心主义的态度;③客观地看待事物;④以主观想象代替客观事实 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10、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是 ( ) A.哲学是各门具体科学的基础 B.哲学和具体科学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C.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 D.具体科学对哲学有反作用 11.哲学的基本问题为 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B.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问题 C.物质和意识哪个是世界的本原问题 D.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关系问题 12.“心外无物”和“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分别属于 A.主观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 B.客观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 C.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近代机械唯物主义 D.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13、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于 ①世界是否是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 ②意识对物质是否具有反作用 ③世界的本质是物质还是意识 ④是物质决定意识,还是意识决定物质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14、“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耽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这首唐诗蕴含的哲学道理是 A、只有正确的认识才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B、要使主观符合客观,就必须从实际出发 C、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可以有不同的反映 D、反映客观事物的意识才能推动事物的发展 15、“木无本必枯,水无源必竭”,某市政府广开言路,首创了“信访民主听证评议制”,通过体察民情,了解民意,该市决定不建大广场大工程,而是投资400万元治理小街小巷,大大改善了群众的生活环境,得到了群众的广泛拥护,以“木无本必枯,水无源必竭”来比喻政府与群众的关系说明 A、意识是对物质的正确反映 B、意识是感觉的综合体现 C、意识是对物质的能动反映 D、意识的形式和内容都是客观的 16、“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这句话说的是 A、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是无限的 B、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是在扩展、在加深 C、人们的意识总是能正确地反映一切客观事物 D、人们能正确地认识客观事物,是由于人们得出了对客观事物相同的反映 17、现代桥梁专家茅以升谈到自己的治学经验时,强调“博闻强记、多思多问;取法乎上,持之以恒”。其中“法”指 A.物质的客观性 B.意识的能动性 C.事物的规律性 D.实践的历史性 18、“劈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这一谚语包含的哲理是 A.按照木头的纹理劈柴就会势如破竹,迎刃而解 B.做任何事情,如果不尊重客观规律盲目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必然劳而无功 C.人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 D.客观规律会妨碍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19、“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句诗体现的道理是 A、世界观不同,直接影响着人们对客观事物反映是否正确 B、思维方法不同,直接影响着人们对客观事物反映是否正确 C、一个人原有知识正确与否,极大地影响着他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 D、人们的立场不同,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就会不同 20、掩耳盗铃的行为,否认了 A、事物是客观存在的 B、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是不可分的 C、物质现象的可知性 D、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21、《列子·天瑞》记述了“杞人忧天”的故事,这个杞人的错误在于 A、否认了世界是物质的 B、否认了物质世界是运动的 C、否认了物质世界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D、否认了物质世界运动的绝对性 22、培根说:“灰心生失望,失望生动摇,动摇生失败”,这就是说 A、物质对意识有决定作用 B、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C、正确的意识能推动事物发展 D、错误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阻碍作用 23、清代著名画家郑板桥在《题画》中说:“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他强调“意在笔先”“趣在法外”。这说明 A、绘画创作不遵循认识的一般规律 B、并非所有意识都是由客观存在决定的 C、艺术创作只凭主观虚构 D、艺术创作有其特有的规律 近几年来,太湖流域因片面强调发展生产,肆排放污水,造成太湖生态环境被严重破坏。太湖无锡流域突然大面积蓝藻暴发,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恶劣的影响。据此回答第24~25题。 24、从哲学上看,上述做法错误的根源在于 A、利用自然过于充分 B、没有对自然物进行彻底改造 C、没有充分认识到自然界的客观性 D、没有认识到自然界先于人与人的意识而存在 25、要纠正地方轻环境污染治理、重GDP追逐的偏向,必须教育地方官员树立“坚持科学发展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这表明 A、意识具有反作用 B、人的意识具有差异性 C、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 D、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26、以下选项中最能表现主观能动性的是 ①天意从来高难问,人生由命非由他;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③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④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27、依据人物性别、年龄、身份、职业、性格和创作者对人物的褒贬不同,京剧的行当可以划分为生、旦、净、末、丑。每一行当都有不同的脸谱造型,这些脸谱是对社会生活中形形色色人物形象进行抽象概括后的艺术加工。用哲学的语言来说 A、艺术源于艺术家的主观创作 B、客观现实以艺术作为摹本 C、艺术是对客观现实能动的反映 D、客观现实是对艺术的再创造 28、中国古代的哲学大师老子,在其《道德经》中教导人们“师法自然”,即以自然为师。这里反映的哲学道理是 A、人对自然无能为力,只能做自然的奴隶 B、人应该成为自然的朋友 C、人是自然界的主人,可以随心所欲地改造自然界 D、人类处理自身与自然的关系应以尊重自然规律为前提和基础 29、30年前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农村实行家庭承包经营的决定;30年后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再次对农村改革发展作出新的战略部署。这两次做法 A、都是国家领导人的意志的体现 B、都是由我国农村的生产力水平决定的 C、都是由农民的意愿决定的 D、都决定了社会发展的客观性 30、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对这个“物质”的理解,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A、世界上存在的一切事物和现象 B、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C、一切具体物质形态的总和 D、除了人脑以外的客观存在 31、下列现象中属于意识现象的有 ①刺激感应性 ②自然科学 ③宪法 ④鹦鹉学舌 ⑤“十一五”规划 ⑥和平与发展 ⑦紫外线 A、②③⑤ B、①②③④ C、④⑥⑦ D、②④⑥ 32、金融危机、大小非、粮食危机、5.12、山寨版、奥运经济、房地产救市、4万亿、抱团事件、免检事件、三鹿奶粉等热门关键词频繁出现载网络搜素引擎中。这些关键词内涵不同,但都反映了人们的某种认识。从哲学上看这都是 A、人脑的机能 B、人脑的产物 C、对事物的抽象思维 D、对事物的具体感觉 33、火星这颗红色的星球,多少年来人们一直想揭开罩在它头上神秘的面纱。自“勇气号”登上火星发回大量的图像资料后,人们对火星的认识才有了真实直观的印象。这主要表明 A、意识都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 B、意识能够随时随地地反映客观事物 C、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映要受客观条件的制约 D、人们都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 34、黑洞是一种人们至今还没有观察到的特殊物质,但科学家们根据爱因斯坦的科学理论对黑洞的特征作了生动的描述。材料说明 A、有时是先有意识后有物质 B、意识是对物质的正确反映 C、意识是人脑的产物 D、意识能够能动地反映客观事物 35、道德力量始终是国家发展、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社会道德建设,这是因为 A、以意识为指导可以改造客观事物 B、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积极作用 C、只有正确的意识才能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D、意识的能动作用使事物向正确方向发展 36、在奥运场馆的建设中,全体建设者发扬拼搏精神,靠智慧、靠科技创新、靠冲天干劲高质量完成着奥运工程,共筑着反映时代风貌的建筑精品。这说明 ①精神不是万能的,但没有精神是万万不能的 ②正确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 ③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 ④要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37、“好心办傻事、热心办错事”是现实生活中常有的事,要想少做“傻事、错事”,就必须 ①肯定意识的能动作用 ②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③用科学理论去改变具体实际 ④使自己的思想适应不断变化的客观情况,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②③ 38、“规律就是关系......本质的关系或本质之间的关系。”对列宁这一论断的正确理解是 ①规律与联系是没有差别的 ②规律与联系的差别在于是否具有客观性 ③规律是一种联系,但联系未必是规律 ④规律是指本质的联系,而不是现象的联系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②③④ 39.中国探月工程分“三步走”:一期工程为“绕”,二期工程为“落”,将在2017年左右进行的三期工程为“回”。根据方案进行相应的探测活动表明 A.意识对物质具有决定作用 B.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C.人们的意识总是具有超前性 D.意识具有能动性,可以指导人们的活动 40.随着社会的发展,电脑日益普及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大作用。电脑的普及和作用 A.否认了意识对物质的决定作用 B.增强了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C.表明电脑和人脑的功能趋于一致 D.肯定了电脑是意识的源泉 41、《道山晴雨》中有一则故事:一个长相很丑的人叫画家给他画像,嫌画得不好,让画家改了几次,最后还是说他画丑了。从哲学上看,故事中的丑人一再让画家把自己画漂亮一点,这种想法 A.是正确的,因为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B.是错误的,因为客观存在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 C.是正确的,因为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D.是错误的,因为主观对客观不会产生任何作用 42、“仁者见仁,知智见智”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A.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结论不一样,但有可能都是正确 B.阶级立场不同结论就不一样 C.角度不同,结论就有正确和错误之分 D.价值观不同结论不同 43.哲学上讲的运动是指 A.自然界的变化和发展 B.人类社会的变化和发展 C.人的思维的变化和发展 D.宇宙中的一切变化和过程 44.《刻舟求剑》的楚国人,错在 A.离开运动谈物质 B.离开物质谈运动 C.否认了物质的客观性 D.肯定了物质是运动的 45.下列关于运动和静止关系表述错误的是 A.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 B.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C.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D.静止就是不运动 46、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 A.客观性 B.条件性 C.反复性 D.主观性 47、狄德罗认为研究自然有三种方法,通过观察搜集材料,通过思考把材料组合起来,通过实验证实组合的结果。这蕴涵的哲理是  A.认识的范围局限于自然界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D.实践是认识的目标的和归宿 48、元好问有诗:眼处欣生句自神,暗中摸索总非真。画图临出秦川景,亲到长安有几人?下列选项中与此诗所包含的哲理相同的是 A.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B.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C. 暗潮已到无人会,只有篙师识水痕 D.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49、科学发展是针对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城乡差距大、就业压力增加、资源短缺、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等问题和矛盾提出的。提出科学发展观的认识论依据是 A.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B.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50、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 A.联系 B.矛盾 C.运动 D.实践 51、成语“守株待兔”的哲学寓意主要在于 A、不能把事物现象的联系作为本质联系 B、不能把事物偶然的联系作为必然联系 C、不能把事物外在的联系作为内在联系 D、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52、下列对“联系”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联系 B、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条件性 C、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 D、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53、俗话说:“花在树则生,离枝则死;鸟在林则乐,离群则悲。”这句话蕴涵的哲理是 A、整体和部分的联系是普遍的 B、局部的性质和意义的体现离不开整体 C、既要通观全局,又要重视局部 D、事物的存在与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54、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和宏观调控,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要求,绝不能把他们割裂开来,否则不利于改革和发展大业。这说明事物内部两个方面之间 A、无任何联系 B、既相互依赖又相互排斥 C、相互排斥、相互对立 D、相互转化 55、经贸摩擦在两国经济交往中是正常现象,中美两国多次经济对话为消除经贸领域的摩擦和误解创造了良好的氛围,但两国间的经贸问题需要双方共同努力加以解决。材料体现了 ①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②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 ③矛盾双方的对立是相同的,是可以消除的 ④矛盾双方的转化是有条件的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④ D、②③ 56、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这句话主要说明 A、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 B、矛盾双方具有各自的特点 C、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特点 D、共性与个性是相互区别的 57、有些人在市场经济中一味恋“大”,而另一些人则盲目求“大”。他们的共同错误在于违背的哲理有 ①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②主观和客观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③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前提 ④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58、我国农村的税费改革是先从安徽省开始的,然后在浙江、河南等地普遍推广。这一做法 ①坚持了一分为二的观点 ②体现了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③把握了事物之间的联系 ④遵循了由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的认识顺序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59.构建节约型社会是一项系统工程,既需要建章立制,弥补体制、机制以及法律法规等方面的诸多漏洞,还需要政府、企业、社会每一个成员切实行动起来,从现在做起,珍惜每一滴水、每一度电、每一份资源。构建节约型社会是一项系统工程,说明 A.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B.人们可以计划确定事物之间的联系 C.世界上的事物都是可以认识的 D.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可以改变的 60.三峡工程和青藏铁路等大型重点工程的建成,说明 A.人能够在已有条件的基础上创造条件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 B.人可以任意创造联系 C.人可以任意发挥主观能动性 D.人能够随意按照自己的需要创造原本没有的联系 61.要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当前“三农”问题,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大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调整农业结构的哲学依据是 A.只有优化部分的结构,才能使整体的功能大于各部分的功能之和 B.没有整体就无所谓部分 C.整体的性能状态会影响部分的性能状态 D.事物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 62.“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以某一时。”这告诉我们 A.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无条件的 B.必须重视局部 C.必须学会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联系 D.整体由部分构成,不可忽视部分 64.郑板桥有诗句“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明年再有新枝者,十万龙孙绕凤池”。其中的寓意是 ①新事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②发展的实质就是新事物的产生 ③旧事物不符合发展的规律 ④ 新事物的成长要靠人们的扶持 A.①④ B.②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65.下列体现了发展观点的俗语是 A.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B.出门失火,殃及池鱼 C.邯郸学步 D.唇亡齿寒 66.如今因特网成为了青少年拓宽视野、了解世界的重要途径,然而,也使许多青少年沉迷于网络游戏而无法自拔,荒废了学业。这说明 A.一切事物内部都包含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 B.任何事物既有优点也有缺点C.矛盾双方可以相互转化 D.事物矛盾具有特殊性 67.“世外桃源该多好,无奈风波添烦恼,只缘矛盾来捉弄,它是庸人爱自扰。”这首诗错在 A.忽视了矛盾双方的对立,只看到统一 B.坚持了一分为二地看待事物 C.幻想没有矛盾,否认了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D.只注重矛盾双方的对立,忽视了其统一性 68.“依依袅袅复青青,勾引春风无限晴。白雪华繁空扑地,绿丝条弱不胜莺。”这是白居易对一种树的描写,其中蕴含的哲理是 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B.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矛盾 C.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D.同一事物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矛盾各具有其特点 69.“因地制宜”、“量体裁衣”共同体现的哲理是 A.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B.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C.矛盾的普遍性 D.矛盾的客观性 70.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这是因为 A.矛盾普遍性离不开矛盾特殊性 B. 矛盾特殊性离不开矛盾普遍性 C. 矛盾普遍性和矛盾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D.从特殊到普遍,从普遍到特殊循环往复 71.互联网的健康发展事关国家的稳定和发展,事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事关千百万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这一观点体现了 A.事物处于普遍联系之中 B.把握分寸,坚持适度原则 C.矛盾双方可以互相转化 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72.近年来,中外文化交流不断加强,“走出去”、“引进来”同样适用于文化领域。中外文化交流合作互利互赢,从哲学角度表明 A.客观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B.整体统帅着部分 C.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D.意识对事物发展起推动作用 73.城市建筑不协调,有些建筑个体不顾城市的整体,个性过于张扬,不能形成良好的城市形象;有些城市在建设规划中,不尊重自然山水,往往让人们有山不见山,有水不见水。这两种城市给我们的启示是 A.要正确处理理论和实践的关系 B.要重视部分的作用 C.要树立整体观念,确定最优方案 D.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 74.五代著名画家曾筌曾奉皇帝之命,改吴道子画的“钟馗捉鬼图。”皇帝要求他把原画中钟馗用食指抉鬼艮改成用拇指。黄筌研究数日后无法下笔,最后把原画送还给皇帝,并说。吴道子所画钟馗,一身之力俱在食指,不在拇指,故不敢改。若改动—个指头,就要改全身、改全画。”皇帝听完,只得听从他的建议,找人重画了一张。黄筌的看法说明 A.联系是客观的,但事物的联系又是可以改变的 B.只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改造和利用规律 C.在整体和部分的联系中,整体居主导和统率地位 D.在一定的条件下,关键的部分也会对整体起决定作用 75.下列说法中与“皮之不存,毛将安附?”所体现哲理一样的选项是 A.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B.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 C.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D.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支红杏出墙来 76.没有农民的富裕,就没有全社会的繁荣和稳定。从哲学上看,这要求我们 A.始终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我们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 B.要有大局观念,做事情要从整体出发 C.努力发展农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 D.搞好局部,使得整体的功能得到最佳发挥 77.“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俄有老父至曰:‘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对上述办事方式,其哲学启示为 A.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可取的 B.割裂了整体与部分的联系,是不可取的 C.抓住了事物的主要矛盾,是可取的 D.割裂了共性与个性的联系,是不可取的 77.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最根本的分歧在于 A.是否承认规律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B.是否承认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C.是否运用联系的观点观察和处理问题 D.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78.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系统的基本特征是 ①整体性 ②有序性 ③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④复杂性和多样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79.下列说法中,与“牵一发而动全身”包含同一哲理的是 A .勿疏小善,方恢大略 B .一着不慎,全盘皆输 C .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D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 80、近代思想家龚自珍说:自古及今,法无不改,势无不积,事例无不迁,风气无不移易。这说明   A.世界上存在无物质的运动   B.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C.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D.物质是运动的内在动力 81、发展先进文化,既要继承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又要弃其糟粕。要跟上时代步伐、体现时代特征、与时俱进、增添新的内容,具有更强大的生命力和吸引力。决不能照搬旧文化,决不能因循守旧、裹足不前。这是说: A.要坚持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B.要看到事物是运动变化发展的 C.要看到时代是文化运动的载体 D.要看到发展实质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82、为满足我国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船发射及后续工程,满足探月第二、三期工程的需要,科研部门正在研发新一代更大推力、更安全的运载火箭。可见发展: ①后出现的事物标志着发展;②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③是上升的、前进的、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变化;④需要创新、跨越式发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83、改革开放已30多年了。在改革开放初,有不少地区领导认为发展就是经济增长,导致严重的环境、资源问题,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党的十七大提出贯彻科学发展观,提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永续发展,从而带来发展模式的新变化,开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由片面经济发展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启示我们从根本上看: A.意识的发展带来实践的发展 B.实践和客观实际的变化发展带来认识的发展; C.认识的发展总是滞后于客观实际的发展; D.发展的实质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84、“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与此诗句哲理相同的是: ①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②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③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④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84.在地球自转偏向力等因素影响下,黄河入海口继续向北滚动,在黄河入海口泥沙堆积创造世界上最“年青”的陆地。黄河造陆及向北滚动说明:( ) A.事物变化杂乱无章,不可捉摸 B.客观事物运动变化规律是客观的 C.客观事物处于永不停息运动、变化、发展中 D.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85.曹植七步诗的后两句是: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其实,曹植和曹丕如果不是“同根生”,曹植的才华和抱负就不能对曹丕的皇位构成威胁,曹丕也无须去“煎”他。丕、植两兄弟的真实关系应该是:“只缘同根生,相煎分外急。”由此可知 A.矛盾双方没有对立,就没有统一 B.矛盾双方没有统一,就没有对立 C.矛盾双方互相依存,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D.矛盾双方依据一定条件各向其相反方向转化 86.“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履人。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这首唐诗所包含的哲学道理主要是 A.矛盾双方各向自己相反的方向转化 B.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C.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D.事物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 87.古语云: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这就要求我们 A.要在对立中把握事物的同一性 B.要善于抓中心、抓重点、抓关键 C.要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D.要看到事物的对立性 88.挫折既是人生路上的“绊脚石”,又是前进道路上的“垫脚石”,这种看法 A.是全面看问题的辩证观点 B.正确发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C.说明意识能反作用于物质 D.说明量变会引起质变 89.李政道说,科学与艺术是一枚硬币的两面,连接它们的是创造力;福楼拜说,科学与艺术“从山麓分手,又在山顶汇合”。从哲学上看,这两句话都强调了 A.矛盾的双方各有其特点 B.矛盾的双方对立统一 C.矛盾的双方相互转化 D.任何事物之间都是矛盾的 90.历届奥运会吉祥物在设计时都遵循了“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的理念,将最耀眼的本土文化呈现给世人。从哲学上看,这是因为 A.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B.矛盾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 C.整体由部分组成,整体离不开部分 D.矛盾的特殊性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殊本质 91.国泰民安是中国人历来的社会理想,而要长治久安就必须居安思危,因为“思所以危则安矣”。居安思危、思所以危则安是因为 ①安和危作为矛盾双方是不同质的事物 ②安和危作为矛盾双方是同质的事物 ③安和危作为矛盾双方可以互相包含 ④安和危作为矛盾双方可以互相转化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92.一般来说,在世界各国的工业化过程中,有三个阶段,一是以农养工的工业原始化积累阶段;二是农业、工业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农工自养的工业化中期阶段;三是工业积累支援农业,即反哺农业的工业成熟阶段。材料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A.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 B.矛盾是指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C.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 D.矛盾是世界上诸种事物之所以千差万别的内在原因 9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坚持规划先行,抓好试点示范:“抓好试点示范”这一要求体现的哲理是 A.坚持量变质变的辩证统一 B.坚持整体和部分的辩证统一 C.坚持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 D.坚持内因外因的辩证统一 94.下列选项中,与量体裁衣包含同一哲理的是 A.牵牛要牵牛鼻子 B.好钢用在刀刃上 C.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D.因时制宜,因地制宜 95.“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本来不易表现的愁思,在古代诗人的笔下却被描写得形态万千、生动感人,让人浮想联翩。这说明 A.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改变事物的性质 B .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C.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其表现出来 D.人的主观世界必须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改造 96、“十一五”期间,北京将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北京市放眼世界经济发展趋势,依据其深厚的文化积淀、强劲的科技创新能力和丰富的人才资源,根据不同地区的特点合理规划,积极建设数字娱乐示范基地、“798”艺术区等多个特色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这一做法坚持的原则是 A、主观与客观相统一 B、分析与综合相结合 C、办事情要抓住重点 D、一分为二地看问题 97、创意可以说是日本动画片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日本动画片最大的特点就是人物形象个性化强,要么极其夸张,充满喜剧效果,要么稀奇古怪,充满神秘色彩。中国动画片并非技术不如人,关键是缺少创意、想象和个性。这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 A、必须如实地把事物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 B、要弄清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处的阶段和地位 C、必须具有创新精神,大胆革新,勇于创新 D、培养创新精神是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目的 98、一个民族在灾难中失去的,必将从民族的进步中得到补偿。这给我们的启示是 A.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 B.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 C.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D.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99、日前,“改革开放30年十大流行语”在上海揭晓,“下海”、“下岗再就业”“农民工”“不管黑猫白猫,捉到老鼠就是好猫”“上网”“改革开放”“北京奥运”“炒股”“中国特色”“雄起”……成为广大人民群众耳熟能详的热门词汇。这表明 A.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同步发展 B.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C.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D.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100、胡锦涛总书记在安徽考察时明确表示,“允许农民以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自由转让或出租土地,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实施土地制度改革意味着 A、调整上层建筑中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部分 B.调整生产关系中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部分 C.将实行农村生产资料私有化 D.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彻底改变 101、诺贝尔奖评奖委员会代表团中一位瑞典著名科学家在访问浙江大学时说:“对于知识创新时代的学生而言,最重要的能力不是回答问题,而是提出问题。”从哲学上讲,它说明 A.哲学起源于对实践的追问 B.矛盾的斗争性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C.思维是存在的基础 D.要坚持辩证法的革命精神和批判性的思维方法 102、“天下皆贫我独富,我富也贫。天下皆富我亦富,此为真富。”华西人的这种致富观蕴含的哲理是 A、自我价值的实现离不开个人的主观努力 B、个人活动和社会发展是对立统一的 C、实现人生价值必须重视个人利益 D.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是统一的 二、非选择题 103.某市前几年利用当地资源兴办了一些小造纸厂、小制革厂等小型企业,在给当地带来暂时的经济利益的同时,造成了自然资源的浪费及生态环境的破坏。痛定思痛,当地领导提出:“既要金山银山,也要青山绿山。”他们采取一系列措施,关停了污染严重的企业,投巨资治理环境。他们还曾断然拒绝了可能给当地造成环境污染的数额达千万美元的外商投资。结果,后来因环境优美,又吸引了大量外资,外商在该市的投资总额迭20多亿美元,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该市在发展经济过程中是怎样用唯物辩证法的思想指导工作的? 104、自20世纪90年代初确立发展市场经济以来,我国便有了促进经济“又快又好”的说法。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在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同时,也暴露了经济增长速度过快、公共服务投入不足等许多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针对这一情况,中央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有了新的认识和体会,提出了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从“又快又好”到“又好又快”,表明了我们更加重视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中央对经济发展从“又快又好”到“又好又快”提法的变化,体现了哪些哲学道理? 105、列宁说:“当我们不知道自然规律的时候,自然规律是在我们的意识之外独立地存在着并起着作用,使我们成为‘盲目的必然性’的奴隶。一经我们认识了这种不依赖于我们的意志和我们的意识而起着作用的规律,我们就成为自然界的主人。” (1)为什么说“当我们不知道自然界规律的时候……我们成为‘盲目的必然性’的奴隶”?(2)怎样才能使我们由“奴隶”变成“主人”? 106、西部某地政府为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机遇,实现脱贫致富的目标,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到东部地区招商引资,满以为可以引来金凤凰,但结果却一无所获。该地领导通过深刻反思和广泛调查,决定调整思路,根据本地的自然景观发展旅游业,大力治理环境;引导农民发展市场前景广阔的中草药种植,并加强技术服务;还聘请高新技术人员,办起了高新制药厂,产品远销海内外,效益十分可观;大力发展交通运输、电信和服务业。三年下来,不仅使农民迅速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甩掉了贫困的帽子,实现了小康,而且也使环境有了较大改善。他们根据新的情况,重新制定了招商引资政策,引来了各大企业入股,搞起现代企业制度,使制药厂迅速成长为一家大型骨干制药企业,也使本地的经济得到迅速发展。 该地政府思路的调整表明了什么哲学道理?请结合材料作出说明。 107、“泰山不拒细壤,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所以,细节就是全局的基础,细节是事业成功与否的关键。请你谈谈“细节决定成败”这个观点的看法。 108、运用所学《生活与哲学》有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1:高中物理、化学等课程向我们介绍了很多大胆精彩的猜想、精确控制的实验、正确有效的定律。然而,科学探索充满了失败、挫折和不测。如,诺贝尔为发明安全炸药,多次身受重伤;美国航天飞机“挑战者”号和“哥伦比亚”号先后发生爆炸和解体,多名宇航员殉难;中学数学教师欧姆发现的电阻定律长期得不到德国权威们的承认;修道院教士孟德尔的遗传定律被一些权威抵制达34年之久……。正是人类的孜孜以求,终使科技成果层出不穷。 材料2:科技成果的广泛使用,一方面刷新了世界图景,改善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使人类置身于舒适、便利之中;另一方面又部分地破坏了人与环境的平衡,甚至由于人们非道德地使用科技,导致危害人类自身安全的事情频发。如,炸药被广泛使用于战争。 结合材料1分析人类科学探索的历程是如何体现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的。 结合材料2,谈谈人类在广泛使用科技成果方面,给了我们什么哲学启示? 高二政治试题参考答案 103、答:(1)该市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自然资源、环境保护的关系,吸引外资促进经济发展。(2)该市坚持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一方面注重发展经济,另一方面又注意保护环境,没有因为发展经济而牺牲环境,兼顾了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3)该市坚持用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看问题,除自身努力外,还以优美的环境吸引外商投资来发展本地经济。(4)该市坚持用发展的观点处理问题,在他们认识到以前兴办的企业造成自然资源的浪费及生态环境的破坏后,转变思维,治理改善环境,大量吸引外资发展本地经济,使该市经济发展走上了可持续发展道路。 104、答:(1)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针对“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同时,也暴露了经济教务长速度过快,公共服务投入不足等许多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体现了这一点。 (2)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焉,从“又快又好”到“又好又快”,表明了我们更加重视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体现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的结合。 (3)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认识具有无限性,反复性,我们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认识,从“又快又好”到“又好又快”,是对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 105、答:(1)因为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在我们没有认识规律的时候,我们的行动总是盲目的,若尊重了规律,就会取得预期的效果,反之,则会受到惩罚,因此,当我们不街道自然规律的时候,我们是规律的“奴隶”。 (2)由“奴隶”变为“主人”,关键在于认识和利用规律。必须以坚强的意志和毅力,进行艰苦的探索,解放思想,认识和把握规律,尊重规律,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 106、答(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要求我们在一切工作中都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主观符合客观。该地政府开始时从主观愿望出发制定的招商引资政策的失败,说明其没有做到从实际出发,后来调整政策,根据本地的自然条件发展旅游业和中草药种植来,坚持了从本地实际出发,做到了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事物是运动变化的,大该地经济和环境有了较大发展的时候,根据新的情况,重新制定招商引资政策,实现经济起疋,体现了在运动变化中把握实际,主观意识能根据客观实际的变化而变化。 (3)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则起阻碍作用,政策属于主观的东西,最初的招商引资不符合客观实际,以失败而告终,调整后的政策正确地反映了本的客观实际,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体现了不性质的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是不同的。 107、答:(1)笼统地说细节决定成败是片面的。(1分) (2)整体和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影响。(1分)部分的性能及其变化会影响到整体,甚至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的性能对整体性能、状态起着决定作用。(2分)从这个角度讲,关键的细节对事物成败起着决定作用。(1分) (3)整体和部分有着严格的区别,其地位和功能是不相同的。一般来说,整体处于主导地位,而部分则处于从属地位,当部分以合理、有序、优化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的功能就要大于部分功能之和。(2分)从这个意义上说,细节无法替代整体的功能,细节又不可能决定成败。(1分) (4)我们想问题、办事情,既要树立全局观念,从整体上把握事物,同时又要重视搞好局部,特别是关键的局部,使整体的功能得到最大发挥。(2分) 108、答:(1)①事物的发展是永恒的和普遍的,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的前进与上升。人类探索科学的历程就是科学发展和人类不断进步的过程。 (2分) ②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人类科学探索不可能一帆风顺,科学蒙难是科学发展曲折性的表现(2分)。 ③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辩证统一,是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的过程。人类科学探索的历程充满了失败、挫折和不测,但由于人类的孜孜以求,科技成果层出不穷,就体现了这一点。 (2分) (2)①看问题要一分为二,对科技成果的作用应作全面客观的分析,它有利有弊,不能片面地只言利,或只言弊。 ②看问题要分清主流和支流。科技运用中出现的负面问题,是支流问题。 ③要创造条件,使事物朝好的方向转化。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向各自相反的方向转化。科技成果运用得当,能促进事物的发展,造福人类;运用不当,则给人类带来灾难。 ④要以正确的价值观为指导。在运用科技成果时,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处理好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 评分意见:第二问每点2分,只要答出其中3点就可以了,若考生运用其它原理作答,且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