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 A卷 选择题 1、(2009·徐淮宿连联考·2)西周时“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 战国时“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引起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公田变为私田 B.铁器牛耕的推广 C.国家走向统一 D.封建制度的确立 【解析】B本题考查古代经济,从题目中的信息来分析,西周时耕十亩; 战国时治田百亩。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由于春秋时期铁器牛耕的推广,生产力不断提高。 2、(2009·广州市二模) 标志着我国精耕细作传统农业在唐代发展到一个新水平的是     曲辕犁 耧车 二牛一人耕作法 铁犁冠 A B C D 【解析】A 唐代曲辕犁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古代步犁的基本定型,此后一直沿用千余年。 3、(2008届南京29中高三摸底)在中国古代,“易于耕种的纤细黄土,能带来丰沛雨量的季候风,和时而润泽大地、时而泛滥成灾的黄河,是影响中国命运的三大因素。它们直接或间接地促使中国要采取中央集权式的官僚体系。”维系这种中央集权的经济基础是 A.小农经济 B. 佃农经济 C.庄园经济 D. 商品经济 【解析】A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中国古代社会,封建专制的基础是小农经济,B、C两项只是小农经济耕种方式的一种,而D项是促成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 4、(2008徐州二模)黄梅戏《天仙配》中有这样一段唱词:“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这段唱词反映了①以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基本生产模式 ②不承担国家赋税徭役 ③农民富裕祥和的生活境况 ④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 A.①②    B.①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解析】B 自耕农经济模式下,农民的劳动成果主要用于自身的生活和缴纳赋税,这种模式下农民的生活、生产条件很差,谈不上富裕与祥和的。 5、(08徐州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孟浩然《过故人庄》)这首诗能够反映自然经济状态下(  ) ①乡野风景的恬适闲静②乡村民风的古朴淳厚③重视农业的观念④安土重迁的思想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A 本题要从材料中提取信息回答问题,材料不能体现安土重迁的思想,故可排除④。 6、(2009·苏锡常镇四市调查二)“南阳太守(杜诗),善于计略,省爱民役,造成水排,铸为农器,用力少而建功多,百姓便之。”这里的“水排”是 A.耕作工具 B.灌溉工具 C.冶铁工具 D.运输工具 【解析】C 东汉时,杜诗发明水排,利用水利鼓风冶铁,使中国的冶铁水平长期领先于世界。 7、(2008·盐城调研三·2)2007年12月,宋代沉船“南海一号”的打捞吸引了全球的目光。考古工作者已经从南海一号上整理出大量珍贵的文件。以下文物不可能在该船上发现的是  A.粉彩瓷 B.铜钱 C.唐三彩 D.白瓷 【解析】A清代才出现粉彩瓷的。 10、(2009·南京期末调研·4)据《阅世编》载:明朝后期上海“棉布盛行,各地富商巨贾操重资而来市者,白银动以数万两,多或数十万两,少亦以万计,以故牙行(商行)奉布商如王侯,而争布商如对垒。”这则材料说明了当时的上海 ①传统观念发生了变化②商业繁荣并且竞争激烈③出现大宗贸易和长途贩运④商业资本影响到生产活动 A.①②③ B.②③ C.①④ D.①②③④ 【解析】D本题属于能力题。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明代上海商品经济异常繁荣,说明人们传统的“重农抑商”观念发生了变化,也反映出商业的激烈竞争、出现大宗贸易和长途贩运、商业资本对生产活动甚至政治都产生影响的史实。 11、(2009·苏州市高三调研4题)据史书记载,江西景德镇制瓷业分工极细。明万历年间“镇上佣工,皆聚四方无籍游徒,每日不下数百万人”。这一记载包含的历史信息主要有  ①流动人口众多     ②制瓷业发达  ③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 ④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解析】C 由“皆聚四方无籍游徒,每日不下数百万人”看以得出流动人口众多;由“江西景德镇制瓷业分工极细”可以得出制瓷业发达;由“佣工”体现出雇佣关系,可以得出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12、(2008·江苏高考·4)在唐诗和唐三彩中骆驼和胡人逐渐成为流行的文化符号,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①民族融合的加强 ②丝绸之路的畅通 ③文化政策的开放 ④古代商帮的推动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解析】C第④选项古代大商帮的出现主要是在明清时期,而且与题干联系不大。故④不选。 13、(2009·宿迁统测1·4)王世贞《四部稿》中记载:“大抵徽商……其所积蓄,则十一在内,十九在外。”材料反映了徽商: A.注重扩大经商范围 B.注重买田置地 C.注重资本积累,扩大投资 D.注重多样化经营 【解析】C “十九在外”表明徽商90%的积蓄用于扩大投资。 14、(2008·盐城调研3·4)“夷货非衣食所需,可谓中国不缺耶。绝之则内外隔而构之衅无由生矣,夷虽欲窥伺我也,何可得哉!”(《海防篡要·卷七》)材料中“可谓中国不缺耶”这一认识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中国特产丰饶,人民生活富足 B、所谓夷货,中国均可生产 C、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D、夷货不符合中国人的消费习惯 【解析】 C自然经济的基本特点是自给自足,这一特点是“可谓中国不缺耶”认识产生的最主要原因。 16、(2009?天津文综,2)对右图所示内容认识正确的是( ) A.政府奖励垦荒耕地数量增加的情况 B.地主兼并农民土地的记录 C.农村土地专业化经营的情况 D.国家确定土地所有权和征收赋税的依据 【解析】D鱼鳞图册是旧时为征派赋役和保护封建土地所有权而编制的土地登记簿册。册中将田地山塘挨次排列、逐段连缀地绘制在一起,标明所有人、四至,因其形似鱼鳞而被称为“鱼鳞图册”。 17、(2008年淄博市高三第三次模拟)十六世纪末,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来华时,携带一幅世界地图,因中国的位置在图中偏西,遭到了明朝士大夫的严厉斥责。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是 A.闭关锁国政策 B.自然经济影响 c.天朝上国心态 D.君主专制制度 【解析】B 材料反映的是一种“天朝上国”的自大心态,这种心态源于自然经济的影响。 18、(2008·苏锡常镇四市教学调查)下列材料中能够反映我国古代占统治地位的经济政策的是( ) A.“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B.“上农除末,黔首是富” C.“乡农卖丝争赴市,客船大贾米行商” D.“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 【解析】 B “上农”就是鼓励农业生产,“除末”则是打击商业以及其他与农业无关的经济活动,故选B。其他几项都是阐述重视工商的言论或者工商发展的状况。 19、(2009年1月常州市高三期末调研)“康熙初年,闽、浙、粤三省沿海郡县,迁民内居,筑界墙、严海禁,洋舶自此不得人。”这是因为康熙帝认为 ①天朝大国物产丰盈,无需于外国进行贸易②倭寇会掠夺沿海地区③东南沿海的抗清力量会危及统治④可防范英国猖獗的鸦片走私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解析】B清朝的闭关和海禁政策主要是自然经济的产物,主观目的是为了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清初无倭寇骚扰,鸦片走私主要在鸦片战争前后。 20、(2008·南师附中模拟测试)清朝后期,“处处皆关,则关关有税”。“如有打造双桅五百石以上桅式船只出海者,不论官兵民人,俱发边卫充军。”材料能反映出清朝推行的政策是( ) A.闭关锁国、海禁 B.抑商、海禁 C.重农、限制造船业发展技术 D.税收沉重、鼓励发展海外贸易 【解析】A 本题原答案是A。但个人感觉应该选B。问题关键是对“处处皆关,则关关有税”的理解,材料无法体现闭关锁国政策,因为这一政策是对外的,和材料中国内处处设立关卡没有联系。相反的,这段材料更能体现抑商政策的内容 非选择题 21、(2009·镇江调研1·24)观察下列材料:  (1)图一反映了什么样的农业耕作方式?(1分)这一农耕方式相对之前的哪一农耕方式更进步?(1分)这一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对我国农业的发展有什么影响?(2分) (2)明清时期势力最为强大的商帮有哪两个?(2分)指出这一时期我国的对外贸易政策及其主要影响。(2分)说明商人在我国封建社会地位低下的政策因素?(2分) (3)图一和图二反映的经济活动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2分) 【解析】本题考查我国古代农业和商业发展的状况,题目比较简单,注意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参考答案:(1)图一是铁犁牛耕(1分)。刀耕火种(1分)。影响:提高农业生产力;解放了人力;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三点任答二点,2分)。(2)晋商和徽商(2分)。“海禁”政策。(1分)导致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1分)重农抑商的政策(2分)。(3)商业经济的繁华建立在农耕经济发展的基础上(2分)。 22、(2009·泰州期末联考·21)(13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去县百余里,桑麻青芬氲。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纷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一一白居易《朱陈村》 材料三 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财物必屈……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与本,使天下各食起力。末计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所矣。 一一贾谊《论积贮疏》 材料四 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一一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二《台湾高山族耕田图》所反映的耕作方式最早出现在什么时候?白居易的诗中所反映的古代农业生产基本模式是什么?有哪些基本特点?(5分) (2)材料三、材料四是如何看待农业和商业之间的关系的。各自的理由是什么(摘抄原文中的关键词句回答)?你怎样评价上述两种看法?(8分) 【解析】第(1)问考查小农经济出现的时间及特点,根据材料和教材不难作答。第(2)问第2小问要注意问题提示是(摘抄原文中的关键词句回答),注意从材料中提取;第3小问评价重农抑商思想时要注意阶段性。 参考答案:(1)时间:春秋时期。(1分)模式:小农经济。(或自然经济)(1分)特点: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或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经营规模小,生产条件简陋、精耕细作。 (2)材料三认为,农业为本,商业为末(农业和商业是矛盾的)。(1分)理由:“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与本,使天下各食起力……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或答:“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1分)材料四认为工商皆为本。(1分)理由是认为“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1分) 评价:重农政策的推行,在封建社会前期,有利于封建自然经济的发展(或有利于封建制度的确立与巩固),(1分)到了明清时期,阻碍了工商业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1分)工商皆本的思想顺应了社会发展的趋势。(2分) 23、(2008·泰州期末考·21)(10分)阅读下列材料: 徽州少年林光錀,以日记的形式,记载了清朝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林家成员的生产、生活等活动。以下材料是根据林光錀所写的日记编制而成。 材料一 林光錀一年生产、生活时间分配表(单位:天) 人物 生产劳作 其他活动 外出活动 休闲 统计  林光錀 308(86.7%) 22(6.2%) 5(1.41%) 20(5.63%) 355(100%)   说明:①林光錀的“外出活动”以经商为主。 ②林光錀的“生产劳作”以牧牛为主,占264.5天。 材料二 林家“生产劳作”时间分类统计表 专项 粮食生产 蔬菜生产 经济作物(茶) 其 他 统计  劳动时间(天) 62 11 16 24 113  百分比(%) 55 9 14 22 100   说明:粮食包括禾(稻)、麦、粟、番薯四类,凡与之有关的劳动视为粮食生产活动。蔬菜、白豆、油菜种植等列入蔬菜生产。 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上述材料,概述林光錀的生活状况。(4分) (2)在当时,林光錀的人生之路可能面临两种选择:其一,从事农耕;其二,经商致富。请你任选其中的一种,结合林家状况和时代特点,分析其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6分) 【解析】本题构思巧妙,通过一组表格提供各种信息,以学生们熟悉的日常生活的一些内容为切入点,考察了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考察了封建社会农耕经济和商业经济发展的有利和不利因素。既有基础知识的考察又有阅读材料提取信息的考察,而且在第(2)问中还给了学生一些自主选择的权力,非常符合新课标的要求。 参考答案:(1)生活状况:绝大多数时间从事生产劳作;有写日记的习惯(或有一定的文化知识,或接受了一定的文化教育)。(4分) (2)从事农耕。有利因素:有农业生产资料和生产经验(3分)。不利因素:生产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差(容易遭受自然灾害);地主土地兼并、政府盘剥;近代自然经济解体带来的冲击。(3分)(任答一点给2分,任答两点3分) 经商致富。有利因素:徽商文化有利于经商;鸦片战争后中国农产品商品化程度越来越高;林家种植的茶叶等经济作物市场前景广阔(3分)。不利因素:林家主要从事农业生产,经商基础薄弱;政府的限制(重农抑商政策);外国经济势力的入侵;动荡的社会环境等社会因素的制约(3分)。(任答一点给2分,任答两点3分)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