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三 节能减排 绿色发展(梁) 【背景材料】 1.“低碳生活”、“低碳经济”、“减碳”……这些倡导人们以节能减排的方式工作和生活的词汇,已经逐渐为人们所熟知。不少居民平时通过看电视或者报纸,特别是通过2009年12月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精神,了解到低碳的相关知识,并愿意通过控制个人的碳排放量,宣传和体验低碳生活方式。 每天少开一会儿电脑,少吃肉食多吃素,出行多乘公交车,使用环保购物袋、废物再利用……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特征的低碳生活方式,正受到众多城市居民的推崇。 “低碳如今在政府、企业层面已经引起重视,在民间的认知度也越来越高。” 2.科技部发布的《全民节能减排手册》数据显示,每人每年少买一件不必要的衣服,能够减排二氧化碳6.4千克;少用一个塑料袋,能够减排二氧化碳0.1克;5层以下,以爬楼梯代替坐电梯,每次平均可减排二氧化碳600克;选择应季蔬菜水果,每千克减排二氧化碳400克;夏季空调调高1℃,每台每天可以减少排放175克二氧化碳。 中国气候变化信息网也公布了一组计算公式: 家居用电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千克)=耗电量×0.785 开私家车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千克)=油耗公升数×2.7 乘坐飞机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千克):200公里以内=公里数×0.275;200公里至1000公里=55+0.105×(公里数-200);1000公里以上=公里数×0.139 家用天然气二氧化碳排放量(千克)=天然气使用立方米数×0.19 家用自来水二氧化碳排放量(千克)=自来水使用吨数×0.91 3.为了缓解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带来生态环境的改变,一些企业和个人开始尝试为碳排放量买单。先计算自己直接或间接制造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再支付相应费用用于植树等环保项目从而抵消大气中相应的二氧化碳量,这就是为碳排放量买单的方式。 消耗100度电排放的二氧化碳需要种1棵树来抵消;消耗100公升汽油排放的二氧化碳需要种3棵树来抵消……为了维持生态平衡,对于那些无法避免而产生的碳排放进行碳补偿,植树是一种十分有效的办法。植树和保护现有森林可以帮助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因为植物在生长过程中是从阳光中获得能量,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土壤中的水转化成有机物和氧气。 5元钱可以为西部贫困地区捐植一棵树,400元可以捐植一亩生态经济林,2000元能资助一户西部家庭种植5亩生态经济林,3到5年可帮助这些家庭实现约3000元的年收入。 由气候组织联合中国绿化基金会、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共同发起的“百万森林项目”号召社会公众倡行低碳生活,应对气候变化,支援西部生态脆弱地区气候贫困人口。它一方面倡导公众每天做到10件日常生活中的减碳小事来达到“减碳”目的,另一方面鼓励公众以每棵5元的价格向西部干旱地区认捐一棵树,用自己的行动来改善全球气候,保护全球生态环境。 4.2010年春晚,将低碳观念植入了普通市民的头脑中。仿佛一晚上的工夫,我们已经进入了“低碳”时代。于是,一些市民在选择家电时,将节能这一指标定为了选择家电产品的首要标准。当下的季节,天气较为寒冷,室内空气干燥,诸多时令电器成了消费热点,豆浆机、电磁炉、加湿器、微波炉等产品的回头率一路攀升。在2010年2月28日的采访中,锦州市一家商场小家电卖区的营业员向记者介绍:“现在一些顾客买家电时第一句话就问,这款产品节能吗,能节多少?电耗多少,辐射多少?” 邮寄贺卡换成短信祝福,大包小包贺礼一律“减免”,团圆聚餐精打细算……虎年新春佳节,一股“低碳”过节风吹热各地,受到年轻一族的热捧。 “短信代贺卡,低碳来表达,指尖遣飞鸿,瞬间抵贵家……”新年第一天,长沙市民李先生就收到多年好友这样一则短信,除了春节祝福外,好友在短信中不忘提倡“低碳”过节,一切从简。李先生说,过去好友喜欢在春节前寄送贺卡,现在换成时髦的“低碳”短信了。 5.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并非偶然,因为人类社会正处在城市化进程加速、新科技革命酝酿与发展的历史转折点。在过去的200年里,人类的城市化进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推进。1800年,全球城市人口只占人口总量的2%,而目前已经超过50%。就科学技术革命而言,人类已经历了两次科学革命和三次技术革命。有科学家预测,21世纪上半叶科技将有可能出现新的革命性变革。而适应人类城市化进程的绿色革命将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的主旋律,以节能、环保为重点的新能源、新材料将成为新科技革命的重要领域。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本特征的低碳经济理念,也因此而广受重视。 上海世博会举办的另一个时间点,是正逢国际社会加强合作对话、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危机侵蚀着城市的活力和生活质量,危及人类生存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前不久在丹麦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达成《哥本哈根协议》,向世界传递了国际合作应对气候变化的希望和信心。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举办的上海世博会,将传承世界博览会的传统,成为展现新时期人类新技术、新产品、新理念的舞台;中国将同世博会的各类参展者一道,不遗余力地倡导、传播节能环保理念,交流、实践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引领人类未来的生存模式。 中国政府和上海世博会组织者在世博园区的规划设计、场馆建设和园区运营方面,将率先实践低碳经济的理念,充分展现世博会主办国的科技创新成果。 第一,大面积地运用太阳能。 第二,采用新型环保的交通工具。 第三,推广应用节能设备。 第四,应用资源循环技术。 第五,建造节能的生态建筑。 第六,应用固体废弃物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处理技术。 6. 低碳经济转型进行时 尽管2009年末召开的哥本哈根会议未能开创一个全球减排新格局,但中国政府已经把发展低碳经济作为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   2009年11月2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到202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并制定相应的国内统计、监测、考核办法。   这次会议提出,通过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积极推进核电建设等行动,到2020年我国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达到15%左右;通过植树造林和加强森林管理,森林面积比2005年增加4000万公顷,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13亿立方米。   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我国转变发展方式、产业结构调整的最终目标,各行业、企业都必须制定和施行“低碳发展战略”。   从全球来看,以低碳为特征的新一轮经济革命也随之拉开帷幕,相关产业的大调整和全球分工格局的深刻变化即将来临。美国、日本、欧洲已经在低碳产业领域投下了重注,中国、巴西、印度等新兴国家也把低碳经济作为未来经济的新增长点。   目前,中国从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核能、研究新能源汽车、提高能效、减少污染、推广低碳建筑、发展低碳城市等各个方面的战略布局已经展开,种种迹象表明,低碳经济这场全方位的革命正在重塑中国未来的经济结构和社会面貌。 据国际能源署不完全统计,已经有50多个国家和地区制定了激励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政策。法国政府提出2011年以前每个大区至少建造一座太阳能发电站,巴黎最早把清洁能源汽车引入公交系统,大量纯电动公交车参与了公共交通的运营。日本经济产业省制定最新计划,到2030年,风力、太阳能、水能、生物质能和地热等的发电量将占日本总用电量的20%。德国也表示将来新能源领域就业人数要超过汽车领域就业人数。瑞典政府正在研究污泥变沼气、木屑炼酒精等技术,希望在2020年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无油国。 7.全球应对气候变化。 按照2007年在巴厘岛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确立的“巴厘路线图”,在2009年底的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国际社会应就2012年后如何应对气候变化达成新协议。因此,2009年成为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年。 7月8日,八国集团峰会召开,气候变化问题是最重要的议题之一。八国集团成员发表声明称,八国愿意同所有国家一道,到2050年使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至少减少50%,并以工业化前的水平为基准,将全球温度的升幅控制在2℃内。 9月22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召开,目的在于推动国际社会在气候变化大会上达成有效协议。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发表了题为《携手应对气候变化挑战》的重要讲话,并表示中国将在2020年前大幅度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向世界展示出了应对全球变暖的决心。 为了使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取得成果,从4月到11月,联合国在2009年先后组织了5次气候变化谈判,分别在波恩、曼谷和巴塞罗那等城市举行。来自100多个国家的代表参与了谈判,达成了一定的共识,但实质性问题并没有取得进展。 12月7日~18日,来自全球190多个国家的上万名代表齐聚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参加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经历了激烈辩论和艰苦谈判后,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达成了不具法律约束力的《哥本哈根协议》。 《哥本哈根协议》维护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京都议定书》确立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就发达国家实行强制减排和发展中国家采取自主减缓行动做出了安排,并就全球长期目标、资金和技术支持、透明度等焦点问题达成广泛共识。但是,发达国家的减排目标还不明确,资金问题没有完全落实,实质性的问题依然悬而未决。大会决定将谈判延伸到2010年,并设立了在2010年底于墨西哥城召开的第十六次缔约方大会上完成这一回合谈判的新目标。哥本哈根只是起点,不是终点。 【与教材知识链接】 (一)经济生活 1.面对严峻的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我们应该树立生态文明观念,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倡导绿色消费。国家积极采取措施应对气候变化,发展绿色经济,有利于引导人们树立绿色消费观念。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既需要充分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又需要加强国家宏观调控。我国政府确定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目标,并制定相应的国家统计、监测、考核办法,是对经济发展实施宏观调控的体现。 3.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需要增强发展协调性,要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 4.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我国发展绿色经济,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现。 5.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需要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需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发展绿色经济,控制温室其排放,有利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政治生活 1.我国政府具有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等职能。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发展绿色经济,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体现了政府切实履行职能,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 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行使立法权、任免权、决定权、监督权。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了关于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决议,充分肯定国务院及其有关的工作和取得的成效,体现了全国人大常委会依法行使决定权和监督权,也反映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 3.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而利益对立则是引起国家冲突的根源。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世界各国虽存在着巨大的争论和分歧,但还是选择合作务实的态度和措施应对,归根到底在于各国有共同的国家利益;基于国家利益的分歧,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在温室气体排放减排目标等问题上的分歧严重,哥本哈根会议没有实现预期目标。 4.联合国是当代国际社会中最具代表性的世界性、政府间的国际组织,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实行人道主义援助等发明发挥着积极作用。联合国气候变化会议就事关人类生存发展的气候变化问题进行讨论,符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体现了联合国的作用。 5.中国在气候变化问题上,坚持《联合国气候变化公约》和《京都议定书》基本框架,体现了中国作为联合国的创始会员国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一贯遵循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支持联合国宪章精神所进行的各项工作,积极参加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活动。 6.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基本立场,体现了中国主张各国在环保上应做到相互帮助、协力推进,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这是中国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理念的具体体现。 7.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了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中国政府应对气候变化的基本立场,以及中国政府确定的不附加任何条件、不予任何国家减排目标挂钩的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目标,都充分体现了我国外交政策坚持独立自主的基本立场;中国政府强调应对气候变化需要国际社会坚定信心,凝聚共识,积极努力。、,加强合作,体现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 8.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负责任大国的态度,为国际社会的减排努力树立了良好的榜样,充分说明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积极因素和坚定力量,是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对国际事务发挥着重要的建设性作用。 (三)文化生活 1.文化氛围看不见、摸不着,却无时无刻不在影响人的思想和行为。文化队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遏制气候变暖,拯救地球家园,是全人类共同的使命,每个国家和民族,每个企业和个人,都应当责无旁贷地行动起来。因此,我们应当利用公益广告、漫画图片、社区墙报等文化形式和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大众媒体大力开展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环境宣传活动,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培养绿色生活习惯,自觉采取有效措施和行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共同保护我们的生活环境。 2.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想方式。不同的文化环境、不同的知识素养、不同的价值观念,都会影响人们认识事物的角度以及认识的深度和广度,影响人们在实践中目标的确定和行为的选择。要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环境意识,推动环保事业的发展,需要公民不断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修养,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真正做到: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 3.保护环境,与大自然和谐相处,是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的传统美德。解决好环境问题,需要我们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加强对公民的社会公德教育。 (四)生活与哲学 1.实践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世界各国在联合国气候变化会议上九事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气候变化问题做出的抉择,体现了实践的主观能动性。 2.联系是普遍的。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那样的联系,事物的联系又是具体的、多样的。应对气候变化,需要世界各国的共同努力,控制气候变暖的目标是可以实现的。 3.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不同的价值观,导向作用不同。由于在发达国家中期减排目标和用于帮助发展中国家的资金两个问题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两大阵营分歧较大,所以谈判必然要经历一番曲折。 4.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在节能减排问题上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坚持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5.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必须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因此,中国在发展的进程中高度重视气候变化问题,从中国人民和人类长远发展的根本利益出发,为应对气候变化做出了不懈努力和积极贡献。 典型例题 选择题 2009年12月18日,“光爱之行·十万只节能灯情定西部”捐赠仪式在安定区内官营镇举行。本次捐赠的10万只节能灯将陆续送往安定区的27520家农户和215所农村中小学并进行免费安装。据测算,这些节能灯每年可节电4347242千瓦时,节约标准煤1739吨,可减排二氧化碳4334吨。据此回答1-2题。 1.上述做法 ( A ) ①有助于人们形成绿色消费理念 ②有利于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③说明科技进步会自然带动环境保护 ④是提倡适度消费的体现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2.为推动绿色照明工程,实现“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国家发展改革委和财政部出台了财政补贴推广高效照明产品办法,对大宗用户和城乡居民购买节能灯分别予以30%和50%的补贴。这两年,国家通过财政补贴方式推广节能灯1.8亿只,受到老百姓的普遍欢迎,取得了“用户节电省钱得实惠、社会节能减排扩内需”的良好效果。这表明 ( B ) A.国家财政用于经济建设方面的支出越多越好 B.财政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C.发展绿色经济主要靠国家财政的支持 D.财政在促进资源优化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 3.进入2009年以来,为促进新能源产业的发展,中国政府先后出台多项优惠政策。3月份出台“太阳能屋顶计划”,7月份出台了“金太阳计划”和风电固定电价等政策。太阳能热利用的发展为中国带来了节能的新方式。这表明 ( B ) ①国家通过宏观调控干预经济发展 ②政府是最重要的市场主体 ③我国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④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 A.①②③ B.①②③ C.①③ D.②④ 4.2009年11月25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研究部署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并决定,到202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50%。要确保上述目标的实现,从政治生活角度看,政府必须 ( C ) ①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 ②切实履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 ③直接参与企业经营,促使企业节能降耗 ④更好经济调节、市场监管和社会管理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中国一贯突出“两个坚持”的立场:坚持《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基本框架;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据此回答5-6题。 5.坚持《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基本框架,体现了我国( B ) A.是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B.遵循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 C.对国际事务发挥着重要的建设性作用 D.是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积极因素 6.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主要指发达国家继续承担中期大幅量化减排任务,发展中国家应该根据国情尽可能减缓温室气体排放。上述原则体现了 ( C ) A.我国主张推动建设和谐世界 B.我国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同盟关系 C.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D.我国与发达国家利益分歧严重 7.2009年6月5日,许多郑州市民聚集在环保广场敲响“环保警世钟”;11位西安市民骑着自行车宣传环保,他们中有7为是有车一族,也要“停驾一天”。上述做法 ( C ) A.目的是提高人们的科学文化修养水平 B.反映了我国公民能够积极地行使权利 C.能够营造良好的环境保护文化氛围 D.表明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 8.2009年12月19日,经过马拉松式的艰难谈判,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达成不具法律约束力的《哥本哈根协议》。这体现了 ( D ) A.事物在量变的基础上实现质变 B.矛盾的斗争性存在于统一性之中 C.对立统一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D.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2009年11月25日,中国宣布到202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50%的目标。实现这一目标,大量制度需要在国内尽快建立。其中,很关键的是需要在“十二五”规划和未来的中长期规划中建立相应的碳减排激励机制,并将国家目标有效分解并分配到各地区和个部门。运用相关知识,完成9-10题。 9. 中国宣布到202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50%的目标。这体现了 ( A ) A.实践活动具有主观能动性 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C.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10.之所以强调将国家目标有效分解并分派到各地区和各部门。是因为 ( D ) A.整体处于统率的决定地位 B.搞好了部分也就搞好了整体 C.整体和部分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D.整体由部分构成,部分制约整体 二、非选择题 11.材料一:引起气候变化的大量碳排放是与工业化进程相伴而生的。 全世界发达国家,无一不是通过碳排放实现工行业高速发展并进入发达国家行列。而对仍处于工业化阶段的发展中国家而言,碳排放是其现在和未来发展中不可避免的副产品。目前,发展中国家的人均碳排放量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现在美国年人均碳排放量为19吨,而中国人均4.1吨,还有生活在发展中国家的约30亿人年人均碳排放量不到1吨。所以,在气候变化问题上,各国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应该是一个基本前提。 材料二:中国外交部气候变化谈判特别代表于庆泰大使的一段精彩论述,鲜明地代表了中国的立场:“温室气体排放不能只看眼前,不看历史;不能只看总量,不看人均;不能只看生产,不看消费。在经济社会发展、提高生活水平方面,我们不可能接受中国人只享有发达国家1/3、1/4甚至1/5权利的想法。” 材料三:天更蓝、水更清、空气更清新,这是人类共同的心愿。然而,进入工业化社会之后,随着经济发展和财富增加,人类共同的心愿不是自然而然地实现了,反而受到不断的冲击和挑战。全球变暖、自然灾害频发、城市空气质量恶化,给人类提出了新课题。要改善民生,必须节能减排,否则,经济是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将无从谈起。 (1)材料一和材料二对温室气体排放的认识体现了哪些唯物辩证法道理? (2)结合材料二,运用有关国际关系和外交政策的知识,分析说明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立场。 (3)从经济生活角度分析说明,人类如何才能做到经济社会发展、改善民生与保护环境的统一。 参考答案:(1)①任何事物都包含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要坚持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片面地看问题。温室气体排放不能只看当前不看历史,只看总量不看人均,只看生产不看消费。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不可分割。世界各国都面临着气候变化的影响,都有责任减排温室气体,但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承担的责任不同。③任何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要如实地把事物看作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分清事物发展的阶段。同时发达国家已实现了工业化而发展中国家刚进入工业化阶段。 (2)①主权国家的权利和义务是统一的。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应与发达国家一样平等的享有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权利。发达国家不能要求中国只履行减排义务而不享受主权国家的发展权。②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的谈判中,坚决维护中国的大家利益,坚持了独立自主的基本立场。③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两大主题,实现世界和平与发展必须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中国在气候变化谈判中坚决反对发达国家的不合理要求,有助于推动公正合理秩序的建立,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促进世界和平。 (3)①各国政府要加强对经济的宏观调控,重视对科技和环保的投入,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循环经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优化产业结构,促进资源和能源的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②企业要高度重视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提高劳动者素质,发展绿色生产,较低资源和能源消耗,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率。③消费者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形成环境保护的消费方式,坚持科学消费和绿色消费,坚决克服奢侈浪费的生活方式。 12.材料一:随着全球气候不断变暖,各种自然灾害,如热浪、沙暴、飓风、干旱和洪水等极端天气事件的发生频率将继续增加。而人类活动,特别是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是造成目前以全球变暖为个的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其中包括人类生产、生活所造成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对土地的利用、城市化等。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发表的关于气候变化的评估报告指出,全球气温上升有人类活动导致的可能性超过90%。 材料二:1972年6月5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了《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会议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并提出将每年的6月5日定为“世界环境日”。同年10月,第27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接受了该建议。世界环境日的设立,反映了世界各国人民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和态度,表达了人类对美好环境的向往和追求,世界环境日的意义在于提醒全世界注意地球状况和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危害,促进全球环境意识。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每年6月5日选择一个成员国举行“世界环境日”纪念活动,根据当年的世界主要环境问题及环境热点,有针对性地制定每年的“世界环境日”主题。“人们在破坏地球环境的同时,也在毁灭着自己,要拯救人类自己的生命,唯一的途径就是拯救地球,减少破坏。因为人类只有一个地球,正如人哦里只有一个生命。”“大自然的最后一滴水就是我们的眼泪”等公益广告、图片深深地震撼着人们的心灵,为人们敲响了生存的警钟,促使人们增强环保意识,善待地球,爱护我们生存的家园。 (1)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对上述材料加以简要说明。 (2)请你为“世界环境日”设计几个公益广告词。 参考答案:(1)①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有对社会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正是社会环境问题的出现,引发了世界环境日的确立及相关的环境保护的文化活动的产生,并转化为世界各国人民及其政府保护环境的具体行动,取得了积极的成效。②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每年6月5日选择一个成员国举行“世界环境日”纪念活动,根据当年的世界主要环境问题及环境热点,有针对性地制定每年的“世界环境日”主题。这些丰富多彩的宣传活动所营造的文化氛围,促使人们增强环保意识,善待地球,爱护我们生存的家园。 (2)①我们应该善待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②绿色出行,我们是环保好市民。③关爱地球,保护环境。④水,人类的生命之源。等等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