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 1.(2011·高考新课标全国卷)华君武  的漫画《永不走路,永不摔跤》(右图)讽刺了一些人(  ) ①不懂得只要善于总结实践经验,错误是可以避免的 ②不理解缺乏敢想敢闯的精神就会一事无成 ③不了解实践探索中出现的失误和错误总是宝贵财富 ④因怕犯错误而不敢实践的行为 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解析:选C。漫画中的人的错误在于缺乏敢闯敢干的精神,所以②④符合题意。①强调的是善于总结经验的问题,与题干主旨不符。③说法不准确,并不能说所有的失误和错误都是宝贵财富。 2.有人学了《愚公移山》的故事后,认为愚公真“愚”,为什么移山不用炸药炸,不用汽车运呢?这种观点错在否认了实践的(  ) A.客观物质性 B.主观能动性 C.社会性历史性 D.直接现实性 解析:选C。解答此题,要理解实践的三个特征。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这种活动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是历史地变化发展的。 3.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下列选项不正确的是(  )  解析:选D。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自身的调节和完善不断地得到解决,这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和生命力的根本所在,而不是通过阶级斗争来解决。 孙中山先生指出,人的认识过程是“以行而求知,因知以进行”,“行其所不知以致其所知”,“因其已知而更进于行”。据此回答4~5题。 4.“以行而求知”,“行其所不知以致其所知”包含的哲理是(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C.实践的主体、手段、对象都是客观的 D.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解析:选A。本题考查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以行而求知”是因实践而求得认识,故选A。 5.“因知以进行”告诉我们(  ) A.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B.人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 C.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D.没有认识的发展,就没有人们的实践活动 解析:选A。“因知以进行”即用知识(理论)指导实践,体现了认识的反作用。 6.(2012·吉林汪清县第六中学质检)伟大的实践催生伟大的理论,伟大的理论又必须随着实践的不断变化而与时俱进。科学发展观深深扎根于当代中国的沃土,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我们必将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实现党的宏伟目标。上述材料体现了(  ) A.科学理论对实践起决定作用 B.认识对实践起促进作用 C.认识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D.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之一 解析:选C。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不是决定作用,A错误。正确的认识对实践才能有促进作用,B排除。C正确且符合题意。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而不是来源之一,D本身说法错误。 二、非选择题 7.胡锦涛在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上强调,要把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摆在突出位置,把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大力量,为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为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进一步奠定重要的思想基础、政治基础、组织基础。 运用认识论知识,分析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意义。 解析:科学发展观属于正确的认识,开展学习科学发展观活动既体现了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又体现了科学理论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回答本题要注意仔细审题,全面回答问题。 答案:(1)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特别是科学理论,对人们的实践活动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开展全党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活动,就是用科学的理论指导实践,更好地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全党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就是在研究我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不断提出的新课题,从而丰富和发展科学发展观,推动我们将其更好地应用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  一、单项选择题 1.(2012·四川南充第一次模拟)“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下列古语中与此蕴含哲理相同的是(  ) ①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②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③及之而后知,履之而后艰 ④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选A。“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①③符合题意。②强调学习和立志的重要性,④强调勤奋和思考的重要性,不符合题干要求。故选A。 2.信息技术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突出成就。有些生物实验往往要几个月时间,而用计算机模拟实验,不仅能迅速获得结果,而且能节约器材费,还能避免某些真正实验所具有的危险性。上述事实说明(  ) A.有些认识获得不需要通过实践 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解析:选C。题干材料主要表明实践提供新的认识工具和认识手段,从而推动了认识的发展,说明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符合题意。 3.荀子曰:“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明之,行也。”这段话说明的主要哲理是(  ) ①实践第一的观点 ②认识是不断深化、扩展和向前推移的 ③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④实践是获得知识的唯一途径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选A。知之不如行之,说明了实践的重要性;学至于行而止矣,说明学习的目的是指导实践,①③正确切题。②不符合题干要求。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但不是获得知识的唯一途径,获得知识的途径主要有两个:实践和学习,④错误。 4.下列与“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哲理相同的是(  ) A.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B.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C.欲知山中事,需问打樵人 D.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解析:选B。本题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为切入点,考查实践的相关知识。要重点把握这句古诗的哲学寓意——要求人们重视实践,明确实践是认识的来源。A是在讲学习他人间接经验的重要作用,与题干诗句寓意不符,故舍去;C的寓意是要虚心向他人学习,调查研究,也与题干诗句寓意不符,故舍去;D的寓意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与题干诗句寓意也不相符,故亦舍去;B的意思是入水才能了解鱼的习性,进山才能识别鸟的声音,与题干诗句的寓意一致,都强调实践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来源。故选B。 5.(2011·高考大纲全国卷)全球气候变暖的危害日益凸显,各国都在寻求应对之策。我国科学家研究了气候变暖条件下热量资源变化对粮食生产的影响。1981年以来,我国一年两熟、一年三熟粮食作物种植界限明显北移,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前者粮食产量平均可增加54%~106%,后者可增加27%~58%。该研究为我国合理调整农作物区域布局提供了科学依据。这从一个侧面表明科学认识(  ) ①具有自觉选择性,能够透过现象认识本质,化害为利 ②具有能动创造性,能够推测未来,创造理想世界 ③能够揭示事物演化规律,指导实践活动,推动社会发展 ④基于实践活动,体现了主体的能动性、创造性和目的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选D。我国科学家形成的正确认识正确揭示了气候变暖条件下热量资源变化对粮食生产的影响,有利于应对气候变暖,因此③正确。这种认识来自科学家对1981年以来粮食增产情况的科学研究,体现了认识的主体——人的能动性、创造性和目的性,因此④正确。“二二型”组合式选择题,确定两个题肢正确,就可以排除含有其他两个题肢的选项,从而确定正确答案。 6.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这是《东坡志林》中的一段记载,根据这段记载,有人编撰了《画家与牧童》一文,该文中画家虚心地接受了牧童的指导,画的斗牛尾巴就夹在两后腿间了。文章《画家与牧童》揭示了(  ) 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实践出真知 C.艺术作品应忠实地再现生活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解析:选B。画家根据牧童的实践经验修改画作,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故选B。 7.(2012·吉林长春养正高级中学调研)近年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施绿色GDP已经深入人心,其目的就是要减少资源消耗,加强资源有效回收利用,发展可再生资源。核算GDP时,要考虑环境成本和生态成本。这是人们在总结实践中的经验教训后作出的选择。为此,必须强化全民族的环保意识、节约意识。这表明(  ) ①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 ②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③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有导向作用 ④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反作用于实践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解析:选B。正确的认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②错误;①③④本身观点正确并符合题意。 8.关于“学习”有两种观点:其一,“人之岁月精神有限,诵说中度一日,习行中错一日;纸墨上多一分,身世上少一分。”其二,“教人必欲使其读尽天下书,将道全看在书上,将学全看在读上。”这两种观点没有处理好(  ) A.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B.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C.真理与价值的关系 D.量变与质变的关系 解析:选B。本题以关于“学习”的两种观点为切入点,考查实践与认识的关系。正确理解这两种不同观点并结合教材知识可知,这两种观点都没有处理好实践与认识的关系,A、C、D均与题干指向不符,应排除。故选B。 9.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红楼梦》的前80回是曹雪芹写的,后40回是高鹗续写的。但数学统计进入文学领域后,这个说法遭到了质疑。利用计算机计算作者平均词长和平均句长,对作品中作者使用的字、词、句的频率进行统计研究,从而了解作者的风格,这被称为计算风格学。计算风格学的出现和发展,在判断作者真伪,考证作者方面大显身手。上述材料表明(  ) ①人类实践的手段不断丰富和完善 ②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③人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 ④一切历史定论作为感性认识均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 A.①②③ B.②③ C.①③ D.①②③④ 解析:选A。历史定论不一定都是感性认识,④错误;①②③本身观点正确并符合题意,故选A。 10.(2011·高考浙江卷)考古学好比望远镜,可以让我们远望人类的起点和整个历史,考古遗物则如同显微镜,可以让我们透视具体的历史事件。这意味着(  ) ①没有对个体的透视整体就难以把握 ②没有对整体的理解个体就无法认识 ③没有实践认识就没有来源 ④没有认识的指导实践就不能深入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选C。考古遗物能够让人们透视具体的历史事件,从而远望人类的起点和整个历史,说明了对个体的认识对于整体的作用,①正确,②不符合题意;通过对考古遗物的考古实践活动认识历史,符合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这一哲理,③符合材料主旨,④不符合题干要求。故选C项。 11.漫画《一万个零抵不上一个一》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  A.在事物发展过程中,质变比量变更重要 B.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D.要把握人为事物联系的客观性 解析:选C。漫画中左边的人只限于想,没有付出实际行动,最终没有种成一棵树。漫画中右边的人种植了一棵小树,并注重实践,坚持为小树施肥浇水,使小树长成大树。因此,这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C当选。 12.庄子在《齐物论》中说,庄周做梦变成了蝴蝶,惬意地飞来飞去,可是一觉醒来发现自己还是庄周。究竟是庄周做梦变为蝴蝶,还是蝴蝶做梦变为庄周?庄周认为这是一个无法解决的问题。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看来,庄周之所以认为这个问题无法解决,是因为他不承认(  ) ①联系具有多样性和条件性 ②客观存在的事物具有确定性 ③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具有客观性 ④人的认识结论具有不确定性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选B。本题从庄周梦蝶这一典故入手,考查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主观与客观关系及认识论相关知识。材料中所含信息不涉及联系的多样性和条件性,故排除①;④的说法是错误的,违背了主观能够正确反映客观的哲学道理,故排除;庄周的错误在于不能确认客观决定主观,故②③入选。此题答案应选B项。 13.孙武曾率军三万打败楚国二十万大军,并在战争中撰写《孙子兵法》。孙武著兵法说明实践是(  ) A.认识的来源和动力 B.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C.检验真理的标准 D.获得知识的唯一途径 解析:选A。孙武根据战争经验和战争的需要撰写《孙子兵法》,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故选A。 二、非选择题 14.(2011·高考大纲全国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1: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为西藏与全国一起实现共同进步与发展创造了基本前提。 1959年,西藏掀起一场轰轰烈烈的群众性民主改革运动,废除了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度,解放了百万农奴和奴隶,开创了西藏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 1965年,西藏自治区成立,标志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西藏全面确立。昔日的农奴和奴隶享有了平等参与管理国家事 务和自主管理本地区和本民族事务的政治权利。西藏自治区不仅享有一般省级国家机关制定地方性法规的权力,而且享有广泛的自治权。1965年以来,共制定了250余件地方性法规和具有法规性质的决议、决定,有效地维护了西藏人民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特殊权益,促进了西藏各项事业的发展。 材料2:民主改革50多年来,西藏经历了从黑暗走向光明、从落后走向进步、从贫穷走向富裕、从专制走向民主、从封闭走向开放的光辉历程,实现了由封建农奴制向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性跨越,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据统计,1959年至2010年,西藏生产总值由1.74亿元增长到507.46亿元。2010年西藏的经济增长率为12.3%,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个百分点。1959年至2008年,中央财政向西藏的财政转移支付为2019亿元,年均增长近12%。“十二五”期间,中央财政计划对西藏的财政补助达到2124亿元。 运用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推动社会发展进步这一原理,结合材料分析西藏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原因。 解析:本题设问限定在实践作用的角度,结合材料从社会关系的调整和改革反作用于生产、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方面分析作答。 答案:社会关系的调整和变革反作用于生产活动。西藏废除了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度,促进了生产资料与劳动者的有机结合,推动了生产发展。社会关系的调整和变革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维护了西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调动了其积极性。根据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制定和实施的法律法规,促进了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适应,推动了西藏实现跨越式发展。 15.(2012·黑龙江大庆四中质检)随着文明的发展,阅读已经成为人们学习知识、分享经验、塑造个人精神世界的重要途径。有人说:一个人的精神发展史,是他本人的阅读史。 运用认识论相关原理辨析:一个人的精神发展史,是他本人的阅读史。 解析:解答此题注意从两方面着眼:第一说明题干中的合理之处;第二点明题干中的不足。 答案:一个人的精神发展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实践。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也是构成人的精神世界的基础。阅读的过程是能动地吸收、借鉴间接经验的过程,间接经验归根结底来源于直接经验,即来源于实践。阅读在个人精神世界的形成和发展中起重要的作用,是影响一个人精神世界形成和发展的因素之一。 结论一:承认实践是精神发展的基础,强调个人的精神发展受阅读影响,学习间接经验具有重要作用,则这个命题是正确的。 结论二:忽视实践在精神发展中的决定作用,夸大阅读对精神发展的作用,则这个命题不正确。 (学生把结论一和结论二结合起来做答或者答出上述任一结论均可)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www.ks5u.com)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