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 1.唐朝诗人李商隐的《谒山》中说:“从来系日乏长绳,水去云回恨不胜。”这两句诗体现的哲学道理主要是(  ) A.事物运动有其自身的规律,规律是客观的 B.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C.规律是可以被认识和利用的 D.人在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解析:选A。题干中两句诗的意思是:想系住太阳以留住时间匆匆的脚步,但是缺少足够长的绳子;面对如水去云回一样流逝的时光不由生出无限惆怅。这反映出事物运动有其自身的规律,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答案为A。 2.(2011·高考重庆卷)地震发生时,会同时产生纵波和横波,纵波破坏力较小但速度相对较快,横波破坏力较大但速度相对较慢。根据这一特性,地震预警系统可以提前数十秒对较远地区发出预警,为人们争取应对时间。材料蕴含的哲学道理是(  ) A.对地震的成功预警,根源于地震活动的规律性 B.对事物因果联系的推测,提高了地震预警的预见性 C.地震预警是一种客观的物质性活动,不受主观因素的制约 D.认识地震规律的程度,决定着地震预警收到积极效果的程度 解析:选A。地震预警系统是根据地震产生纵波和横波的不同特性做出的,把握了地震活动的规律性,A项符合题意。地震预警系统是利用了对因果关系的正确认识,而对地震进行预测而非对因果联系的推测,B项错误;C项认为预警系统不受主客观因素制约是错误的;D项中“决定”的说法错误。 3.古人云:“竭泽而渔,非不得鱼,明年无鱼;焚林而畋,非不收兽,明年无兽。”这蕴涵的哲理是(  ) A.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的联系 B.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无条件的 C.规律是可以被认识和利用的 D.违背规律必然要受到规律的惩罚 解析:选D。A、C不符合题意。B项说法错误,规律是客观的,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有条件的。 4.成语“守株待兔”的哲学寓意主要在于(  ) A.想问题、办事情必须使主观符合客观 B.不能把事物的偶然联系当作规律 C.不能把事物的部分当作整体 D.世界的本质是物质 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领悟能力。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而“守株待兔”则是偶然的联系。所以B切合题意,A、C、D项不符合要求。 5.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可以将一个生物的遗传物质定向地转移到另一个生物体中,从而获得人类希望的遗传性状,创造出新物种。这说明(  ) A.物质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 B.人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造福人类 C.一切物质都是“为我之物” D.人们掌握科学就能改变规律的客观性 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题干强调人类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谋福利,可见B切合题意,A、C、D项观点均错误。 6.凯特勒认为,规律躲避着我们的理智,因为我们观察到的只是单个人的行为,大量偶然性的个体特征我们无法记录下它们。这句话的意思是说(  ) ①内在的联系是不可认识的 ②人们需要运用抽象思维把握规律 ③规律是客观事物的本质联系 ④人们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领悟能力。依据题意可知,人们认识规律需要通过抽象思维,所以②③切合题意,①④表述错误。 二、非选择题 7.(2012·河南实验中学第一次模拟)读下图,回答问题。  以上两幅图画是高三(3)班小明同学所提供,现求助解答其所蕴含的哲理,请列出解答要点。 解析:本题以图画为背景材料,并将规律与现象的关系作知识切入点,重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应依据规律与现象的相关知识,结合图画内容作具体分析。 答案:(1)上面两幅画反映的哲学观点是事物运动的规律和现象的关系。 (2)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它是隐藏在事物现象背后的联系。现象即事物的表面特征,它可以通过人的感觉直接感知,而规律则需要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抽象的思维概括才有可能认识。 (3)规律最终要通过现象表现出来,但认识了现象并不一定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上述两幅画中“价格围绕价值波动”和“苹果落地”都是现象,而“价值决定价格”和“万有引力”则是事物的一种本质联系,是我们的感觉不能直接感知的。  一、单项选择题 1.“寒雪梅中尽,春风柳上归。”这句诗蕴含的哲理是(  ) A.外因推动着事物的变化 B.联系是事物存在的基本条件 C.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D.事物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解析:选D。诗意是雪在梅花开放中融化了,而春风在柳树发芽的时候归来了。可见D符合题意。 2.(2012·吉林二中质检)中央新闻频道近期推出的环保调查纪录片《水问》(英文名the water cries),从水危机、水治理、水生态、水安全、水智慧、水文明等角度分析了中国的水问题。从唯物辩证法角度看,要解决我国的水问题,我们应该(  ) ①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正视我国水资源短缺的现实,树立节约意识 ②对水资源从分布、利用、生态治理等方面进行综合研究,认识和利用规律 ③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增强实践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对水资源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利用 ④坚持科学发展观,发挥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解析:选B。注意题干中的关键词“从唯物辩证法角度看”。①是从辩证唯物论角度讲的,④是从认识论角度讲的。②③符合题意,故选B。 3.2011年10月1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2周年,这一天北京市天气部门密切关注天气变化,择机实施人工消雨,全力以赴喜迎国庆大典。这体现了(  ) A.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B.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 C.规律是客观的,但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D.只要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就能取得成功 解析:选C。人工消雨是遵循并利用客观规律的体现,所以C项正确,A、B不符合材料,D表述绝对化。 4.《孟子》云:“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这表明(  ) A.自然界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B.客观规律是可以被认识和改造的 C.自然界的发展规律是客观的 D.改造世界必须遵循客观规律 解析:选D。由题干可知,农民种地、樵夫伐木都要遵循生物的生长规律,即改造世界必须要遵循客观规律,故D正确,A、C与题干无关,B表述错误,规律不可以改造,故选D。 5.下边两幅漫画体现的共同哲理是(  )  A.任何事物的运动变化都是首先从质变开始 B.规律是客观的,我们要遵循规律 C.人能够改造规律 D.事物是普遍发展的 解析:选B。A本身错误,任何事物的运动变化都是首先从量变开始的。C说法明显错误。发展是事物上升的、前进的运动和变化,材料中两幅漫画都没体现发展的实质,故排除D。B项正确且符合题意。 6.2011年夏天,罕见的高温袭击北半球,从北美到亚洲,都经历了有气象记录以来最热的天气。但气象专家警告说,入冬后,欧洲可能将面临“千年极寒”,中国等亚洲地区也可能难以幸免。这种异常气候与干扰大洋暖流活动的“拉尼娜”现象有关。这表明(  ) ①气候的变化和发展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②气候变化尽管复杂,但其规律性可以被认识 ③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们完全掌握了气候规律 ④气候规律是否发挥作用与科技水平密切相关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选A。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故④表述错误;“完全掌握了气候规律”和事实不符,故排除③;题干体现了①②,选A。 7.“谁挥鞭策驱四运,万物兴歇皆自然”。下列与这一诗句包含的哲理不一致的有(  ) ①“一时之强弱在于力,千古之胜负在于理” ②“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 ③“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④“世人闻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选C。对于诗句名言型的哲理题,首先要读懂诗句名言,该诗句的中心意思主要反映了事物的变化发展是有规律的。而①强调的是意识具有反作用,②强调事物是不断发展的,④强调不同的人,对同一问题的看法不一样,也指具体问题具体分析,③与诗句包含的哲理不一致,故①②④入选。 8.为满足北京奥运会期间各国运动员对蔬菜种类与营养的不同需求,中国农艺师引进了多种新品种洋菜,根据北京地区及周边省市的海拔高度来确定各种蔬菜的种植与运输方案,使洋菜“本土化”,打破了“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的观念。农艺师打破“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的观念,遵循的哲学依据是(  ) A.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 B.人可以改变规律起作用的前提条件 C.人不能改变规律,但能改变规律起作用的具体状况 D.客观事物的规律是客观的,思维活动的规律是主观的 解析:选C。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故A错误;规律是客观的,人们可以改变规律存在和发生作用的条件,但不是前提条件,前提条件变了,规律本身就变了,故B错误;思维活动的规律也是客观的,故D说法错误。C符合题意。 9.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的科学家曾说,他们在实验室人工构造了一种单细胞模型,这种模型能够自我复制和进化,已经具备了“生命”的基本特征。这表明科学家们已经可以将没有生命的物质合成为新的生命形态。这对于生命起源的研究具有重大意义。这表明(  ) A.人们可以利用规律为人类自身谋福利 B.人类是大自然的主宰者 C.科学发展使物质变化依赖于人的意识 D.人们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自然规律 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B、C、D说法错误,排除不选。只有A符合题意。 10.历史老师说:秦朝统一六国的顺序“韩、赵、魏、楚、燕、齐”可以记为“喊赵薇去演戏”。从心理学角度看,上述方法使得要记忆的内容与其他事物联系起来,以达到长期记忆的目的。上述事例启示我们(  ) A.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 B.要在尊重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 C.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着联系 D.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解析:选B。使要记忆的内容与其他事物联系起来,以达到长期记忆的目的,这是记忆规律的客观要求,我们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这一规律促进我们的学习,B项符合题意。A、D项与题意不符。C项否认了联系的客观性和条件性,是错误的。 11.(2012·南京外国语学校第一次模拟)朱熹《观书有感》:“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作者从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捕捉形象,说明观书的体会。此诗蕴涵的哲学道理是(  ) ①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因素的制约 ②规律是客观的,人在客观规律面前无能为力 ③抓住主要矛盾,次要矛盾就迎刃而解了 ④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对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理解与运用。“江边春水生”意味着客观条件发生了变化,人们要尊重客观条件和客观规律,使“巨舰”“自在行”,可见客观条件制约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人们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①④正确。 12.(2012·江苏新海中学调研)飞船上天后需要太阳电池帆板供应充足的电源。如果阳光垂直照射帆板,就会产生足够电能,非直射状态效能就降低。这要求飞船在自主运行时太阳矢量与轨道面夹角在二十度范围以内。这表明(  ) ①飞船与太阳的联系是其自主飞行的条件 ②飞船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③尊重规律,才能使飞船良好自主飞行 ④太阳直射是飞船飞行的根据 A.①② B.①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选C。飞船自主运行需要借助太阳能,说明飞船与太阳的联系是其自主飞行的条件;飞船自主运行时太阳矢量与轨道面夹角在二十度范围以内,说明飞船飞行必须尊重客观规律,①③符合题意。②不符合题干要求。④观点错误,太阳直射是飞船飞行的条件而非根据。 13.中国有句老话:“治大国若烹小鲜。”就是说治理大国就像烹煎小鲜鱼一样。这就是要告诫执政者,要遵从社会自然秩序,不能朝令夕改、胡乱折腾,否则国家就会出乱子。从哲学常识上看,这主要体现了(  ) A.运动和静止的统一 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C.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D.现象和本质的统一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探究能力。治国要遵从社会自然秩序强调的是要遵循客观规律,不能朝令夕改、胡乱折腾强调的是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综合起来体现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要遵循客观规律。 二、非选择题 14.温室气体过量排放导致气候异常,已成为威胁全球环境的重要问题。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特征的低碳经济成为世界新一轮经济发展的方向,中国政府和人民都在积极行动。低碳不仅仅是一种经济发展模式,更应该融入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近年来,北冰洋冰面缩减,北极熊生存环境恶化,甚至发现了因为找不到冰面被迫长途游泳而淹死的北极熊。相当多的科学家认为,这是因为人类过量排放温室气体,导致地球气候变暖所造成的。他们预言,长此以往极地冰盖最终将完全融化,人类也将面临北极熊的厄运。 指出上述现象蕴含的哲学原理: (1)唯物主义的相关原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辩证法的相关原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两小问为简答题,试题较简单,只要认真阅读材料就可得出正确答案。答题时需注意问题的角度:一个是唯物主义;一个是辩证法。 答案:(1)人类发展要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2)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15.伞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传统产品,某伞业公司却不断赋予它新的功能:他们以小搏大,以晴雨伞为主导产品,包括伞具、雨衣、锁具生产,把一个小产品做成了一个大产业。前些年他们敏感地从全球性的气候变化、紫外线增强的新闻中意识到,防紫外线产品是个大市场。于是及时组织专家、技术人员研发出获得国家专利的防紫外线系列伞,新产品一问世就畅销国内和国际市场,企业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该企业不断调整产品结构,控制低档伞产品数量,兼并了两家国有企业,在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 运用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谈谈该公司成功的经验。 解析:回答本题,既要尊重、遵循规律,又要重视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答案:(1)规律具有客观性、普遍性,要尊重客观规律。该公司在经营过程中按照市场经济运行的规律办事,公司经营取得了良好的效益。 (2)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该公司在经营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分析研究市场,开发新产品。 (3)尊重客观规律也要发挥主观能动性,这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和科学的态度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www.ks5u.com)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