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 1.(2011·高考新课标全国卷)历史学家通常认为,在审视复杂历史问题时不能轻率地下结论。这一观点的合理性在于(  ) ①不同的认识主体对复杂历史问题的认识总是不同的 ②真理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而是在发展中不断超越自身 ③复杂历史问题本质的暴露和展现必然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 ④人们对复杂历史问题的认识受所处社会实践水平的限制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选D。我们之所以不能对历史问题轻率地下结论,主要是因为人们的认识受主客观条件的制约,所以对历史问题要慎重考虑,③④符合题意。①说法绝对化,不能认为不同的认识主体对事物的认识总是不同。②强调了真理是不断深化发展的,与题意无关。 2.(2012·四川南充质检)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虎之所以犯这种错误,在于割裂了(  ) A.现象与本质之间的关系 B.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之间的关系 C.事物发展原因与发展途径之间的关系 D.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之间的关系 解析:选A。老虎所犯的错误,就是它割裂了本质和现象之间的关系,只看到了百兽畏狐而走的现象,而没有透过这种现象,看到百兽是畏己而走的真实本质。 3.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是(  ) ①认识的根本任务  ②认识的根本目的 ③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  ④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 D.①④ 解析:选C。本题考查认识的深化、扩展和向前进推移。认识的根本目的在于指导实践,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是将认识回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并接受实践的检验。 4.我国有“小儿辩日”的故事:小儿甲认为早晨的太阳离人近,因为早晨的太阳比中午大,近大远小;小儿乙认为中午的太阳比早晨的离人近,近热远凉。两小儿的辩论给我们的启示是(  ) A.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来源 B.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C.理性认识必须回到实践中去 D.认识事物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 解析:选B。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故事内容的理解。两个小儿一个是凭视觉,另一个凭感觉都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没有把握本质和规律,因而都不能科学回答太阳的远近问题。这启示我们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B符合题意。A观点错误,C、D与题意不符。 5.“追求真理比占有真理更宝贵”。这一著名命题所包含的哲理是(  ) A.认识经历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发展 B.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通过现象认识本质 C.认识不能停滞,而应该不断扩展和深化 D.改造世界比认识世界更重要 解析:选C。本题所考查的知识点是认识的无限反复和发展。命题是讲认识问题,这样就排除D项。题干讲真理性认识,没有涉及感性认识,排除A项。“追求真理”是指认识的扩展和深化问题,而不是“通过现象认识本质”的问题,排除B项。C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6.1912年,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说,否定了前人的大陆均衡说、陆桥说,却被大多数学者斥为“荒诞的怪论”。20世纪50年代,支持大陆漂移说的新证据越来越多,大陆漂移说重新活跃起来。在此基础上,科学家通过进一步探讨,创立了后来成为主流的海底扩张说和板块构造说。人们对大陆漂移说认识的转变佐证了(  ) ①认识具有反复性,人们追求真理的过程总是曲折的 ②认识具有无限性,人们追求真理是永无止境的过程 ③认识具有创新性,认识的进步以推翻已有理论为前提 ④认识具有相对性,任何真理性认识都包含着谬误的成分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③ 解析:选A。本题考查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从材料可以看出,人们对大陆漂移说的认识是一个在曲折中前进的过程,①②正确切题;③④观点错误,不能入选。 二、非选择题 7.(2012·黑龙江大庆四中调研)《诗经·小雅·小宛》中有“螟蛉有子,蜾蠃负之”一句,认为蜾蠃不产子,喂养螟蛉为子。因此,人们用“螟蛉”比喻义子。后来人们认识到:蜾蠃捕捉螟蛉,是为了孵化后把螟蛉作为食物。 (1)古人产生错误的认识表明了什么? (2)对照古人与现代人的认识,它告诉我们怎样的认识论原理? 解析:弄清古文的原意是回答这类题目的前提。古人只看到了事物的现象,而没有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所以需要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答案:(1)古人的错误告诉我们,在认识事物时,不要只从现象去判断事物的本质,要从现象着手,去分析事物的本质。同时也说明事物的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外部联系,不如对事物的本质的认识即理性认识更可靠。 (2)认识的根本任务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人们的认识有正确和错误之分,要树立正确的认识;人们的认识要在实践中不断深化、扩展和向前推移。  一、单项选择题 1.媒体披露:南京耗资5000万新建一年的汉中门大桥被市民发现有30多根栏杆裂开了口子,在接到投诉后,施工单位竟连夜用胶水将裂口糊上了。漫画反映的认识论道理是(  )  A.认识现象不等于认识本质,因为现象不都表现本质 B.现象总是本质的表现,透过现象可以认识本质 C.感性认识是不可靠的,只有理性认识才是正确的 D.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解析:选B。现象都表现本质,A观点错误。感性认识也可能是可靠的,理性认识也可能是错误的,C观点错误。漫画中的人以假象掩盖真相,启示我们必须透过现象认识本质,B符合题干要求。D不符合题意。 2.毛泽东同志指出:“感性认识的材料积累多了,就会产生一个飞跃,变成了理性认识,这就是思想。”由此可见,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联系是(  ) A.感性认识是认识的起点,理性认识是认识的终点 B.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C.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D.感性认识必然会发展到理性认识,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总和 解析:选C。本题考查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中等难度。A不准确,认识没有终点。B本身观点正确但体现的是二者的区别。D认为感性认识必然发展到理性认识不准确,理性认识也不是感性认识的总和。 3.欧拉给出的公式:V-E+F=2,堪称“简单美”的典范。世间的多面体有多少?没有人能说得清楚。但它们的顶点数V、棱数E、面数F,都必然符合欧拉给出的公式,一个如此简单的公式,却概括了无数种简单多面体的共同特性,岂能不令人惊叹!这表明(  ) A.现象是个别的、多变的 B.本质是同类事物中相对稳定的东西 C.感性认识就是事物的现象 D.真理性认识的范围是无限的 解析:选B。“一个如此简单的公式,却概括了无数种简单多面体的共同特性”,也就是说,这个公式概括了多面体的本质。 4.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卡尼曼教授在研究中发现单纯的外在因素不能解释复杂的决策性行为,因此将心理学的深入分析融入到了经济学中,从而为一个崭新的经济学研究领域奠定了基础。这表明了(  ) A.要正确地认识事物必须借助心理分析 B.人们的认识不断地深化、扩展、向前推移 C.认识事物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D.客观形势发展了,主观认识也应跟着发展 解析:选B。本题以卡尼曼经济学研究成果为背景,考查认识的发展等知识,着重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A表述错误,应舍去。B符合题意,应选,因为题干强调卡尼曼教授在研究中遇到的难题,促使他去分析、去研究,从而为一个崭新的经济学领域奠定了基础,这说明人们对经济问题的认识在不断地深化、扩展、向前推移。C、D与题干无关。故选B。 5.生活在河里的小鱼听说陆地上有一种动物叫奶牛,于是向青蛙询问奶牛的长相。青蛙说:“奶牛体形很大,四条腿站立,头顶上长着一对尖尖的犄角,身上布满黑色斑点,喜欢吃青草。”于是,小鱼脑海里生成了奶牛的形象。小鱼脑海中的奶牛形象及其生成过程说明(  )  A.没有亲身实践就不可能获得真知 B.感性认识是丰富、生动和正确的 C.认识的形成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 D.感性认识有必要上升到理性认识 解析:选C。生活在河里的小鱼之所以会形成图中的奶牛形象,主要是受其所处的环境和主观因素的影响,C符合题意。获得真知的途径有两个:亲身实践和努力学习,A错误。感性认识不一定正确,B错误。题干是关于奶牛形象的描述,不涉及对事物的本质认识,D不符合题意。 6.为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消费者协会提示消费者,在各种名目繁多的商品促销活动中要谨防“价格欺诈”、“折扣误导”、“循环消费”等打折陷阱。这蕴含的哲学道理是(  ) ①感性认识都是不可靠的 ②假象实际上是一种错觉 ③要发挥理性思维的作用 ④要透过现象认识木本质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解析:选B。感性认识也可能是可靠的,①观点错误。假象是一种客观现象,错觉是一种主观认识,②观点错误。要想识破打折陷阱需要发挥理性思维的作用,要透过现象认识本质,③④正确切题,故选B。 7.一部法律的制定、一个政策的出台,都要经过多次征求意见,多次讨论。这种决策的慎重性,从哲学上说明(  ) A.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B.创新是一切事物发展的源泉 C.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D.正确的意识会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 解析:选C。题干强调法律的制定、政策的出台要经过多次审议、不断完善,体现了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故选C。B错误,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A、D不符合题意。 8.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就像一个蓝色的水泡王国,尽显水之神韵。在解释最初的创意时,PTW建筑事务所的主设计师说:“我们想到了有机细胞的天然图案以及肥皂泡的形成。希望观众坐在建筑里面……产生一种置身于水流的感觉。最后终于发现能够支撑较大跨度的‘水泡’是一种合适的结构。思路走到这一步,所有设计师都非常激动。”这段话表明(  ) A.意识发挥了反作用 B.真理是认识的起始和终点 C.加工感性材料思维要由此及彼、由表及里 D.精神状态是人们最重要的能动表现 解析:选C。从想到了有机细胞的天然图案以及肥皂泡的形成,到终于发现“水泡”是一种合适的结构,体现了对感性材料的加工需要由此及彼、由表及里,C符合题意。题干体现了意识能正确反映客观事物而非意识的反作用,A不符合题意;B观点错误;人能够利用规律改造世界是人的意识能动性的最重要的表现,D观点错误。 9.从“发展才是硬道理”到“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从“国富”到“民富”的转变等,表明党对发展观、公平观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表明(  ) A.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 B.真理都是客观与主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C.人们对同一确定对象会产生不同的认识,真理不止一个 D.追求真理永无止境 解析:选D。A不符合题意。B错误,真理都是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C错误,人们对同一确定对象会产生不同的认识,但真理只有一个。“党对发展观、公平观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表明追求真理永无止境,故选D。 10.(2011·高考上海卷)文学名篇《醉翁亭记》开头一段写成后,作者欧阳修觉得没能准确反映景象。于是再赴滁州城外,最后把开头改写为:“环滁皆山也”。这一写作修改过程生动地体现了一个(  ) A.参加实践的过程 B.抽象思维的过程 C.获得经验的过程 D.寻求真知的过程 解析:选D。“修改过程”的重点是作者实地考察,其目的在于发现事物的真相,探究真理。正确选项为D项。A项中内容只是作者行为的一个开始,体现不出作者从实践中寻求真知的整个过程。 11.一位禅师说:“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认识事物所经历的“只是山”、“不是山”、“还是山”的过程表明(  ) ①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②感性认识需要上升到理性认识 ③正确认识总是在与错误认识的斗争中发展的 ④把握事物内在的规律性要经历一定的曲折与反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对认识的根本任务等知识的理解。材料中所述的认识事物所经历的过程表明认识的根本任务是使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把握事物的本质与规律,①②④符合题意。故选D。 12.最近,达赖在国际上频繁活动,但他无论假以何种炫目的身份,饰以如何漂亮的言行,都难以掩盖其分裂国家的本质。这说明(  ) ①现象是本质的表现,本质表现为现象 ②真象表现本质,假象则是主观臆造的产物 ③透过事物的现象,能够认识事物的本质 ④理性认识来源于感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反映 A.①③④ B.①④ C.①③ D.②③④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运用现象与本质的关系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真象和假象都是本质的表现,②错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来源于实践,④错误。①③正确。故选C。 13.金融危机从发生到蔓延,经济学家先后用英文字母V、U、L、W的形状来为世界经济趋势画像。这传达一个信息:金融危机现象复杂、形势严峻,即使是受过专门训练的经济学家也难以做到“一叶知秋”。这说明(  ) A.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 B.金融危机复杂多变,具有不可预测性 C.正确的认识需要从实践到认识的循环往复中获得 D.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解析:选C。受过专门训练的经济学家也难以对金融危机“一叶知秋”,说明人们的认识是一个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不断深化发展的过程,C符合题意。A、D不符合题意,B错误。 二、非选择题 14.(2011·高考广东卷)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我国在文化体制改革中,科学区分了公益性文化事业与经营性文化产业。当前,我国正着力加快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稳步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并把振兴文化产业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截至2010年上半年,全国大多数经营性文化单位基本完成转企改制,据此,有人认为,文化体制改革就是搞文化产业化。 结合材料,从真理的条件性、具体性原理出发,简评“文化体制改革就是搞文化产业化”的观点。 解析:本题是理解型论述题。题目要求运用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这就需要我们首先阐释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在此基础上结合文化体制改革的具体话题具体分析即可。 答案:坚持两点论就是要看到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文化体制改革中,既要看到加快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也要看到稳步推进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坚持重点论就是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改革中,要着重把握加快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抓住振兴文化产业这个主流;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和均衡论,在坚持两点论的同时,把握关键、抓住主流。 15.弗兰西斯·培根在他的《新工具》一书中说:“历来处理科学的人,不是实验家,就是推论家。实验家像蚂蚁,只会采集和使用;推论家像蜘蛛,只凭自己的材料来织成丝网。而蜜蜂在庭院里和田野里从花朵中采集材料,再用自己的能力加以变化和消化。哲学的真正任务就是这样。” 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为什么要学蜜蜂而不能学蚂蚁和蜘蛛? 解析:本题考查认识的根本任务,蜜蜂采集材料,再用自己的能力加以变化和消化,即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蚂蚁只会采集和使用,即只注重感性材料的收集却忽视加工;而蜘蛛只凭自己的材料来织成丝网,不注意材料的收集。 答案:(1)认识的根本任务就是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2)实现这一任务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两个条件:一是占有大量、可靠的感性材料,蜜蜂从花朵中采集材料就是比喻这一点;二是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蜜蜂用自己的能力加以变化和消化正是比喻这一点。只有具备以上两个条件,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所以,在认识事物本质的过程中要学蜜蜂。 (3)像蚂蚁的实验家只重视感性材料的收集,而忽视对感性材料的加工制作;像蜘蛛的推论家则忽视对感性材料的收集,把理性认识看成是主观自生的。因此,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不能学蚂蚁和蜘蛛。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www.ks5u.com)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