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 1.“几十年的经验使我深刻体会到,学点哲学的确可以使人做事情少犯错误,做研究少走弯路。”下列观点与“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李振声的上述感悟相一致的是(  ) A.哲学是各门具体科学的基础 B.哲学是人类对某一具体领域规律的概括 C.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D.哲学具有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作用 解析:选D。回答引文题重在理解引文含义,李振声的观点体现出哲学对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指导作用,D正确。A错误,颠倒了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B错误,哲学研究事物的共性,它与具体科学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C错误,哲学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分,马克思主义哲学才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2012·广东河源龙川中学第一次模拟)东方哲学研究历来受到人们的关注。由中国社会科学哲学所东方哲学研究室承担的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课题《东方哲学史》最近完成并出版。该书共5卷,约250万字。我们之所以重视发展和繁荣哲学社会科学,是因为(  ) A.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科学理论 B.哲学是具体科学的基础 C.哲学是人类社会产生和发展的前提 D.哲学社会科学影响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前进方向 解析:选D。本题考查哲学的作用。A项错误,并非所有哲学都是科学的;B项错误,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C项错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D项符合要求。 3.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已经制造出诸如醋酸纤维、聚苯乙烯、合成橡胶等自然界原本不存在的化合物,其数量已达百万种。这一情况说明(  ) A.人类产生之后,自然物的存在与发展依赖于人的意识 B.人们有意识地创造人工自然物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自然物的规律 C.自然界原本不存在的人造物可以脱离天然物而存在 D.人类通过实践可以改变自然物的具体形态,使其打上人的烙印 解析:选D。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故A错误。人们可以有意识地创造人工自然物,但必须根据事物本身固有的属性和规律。规律是客观的,人们可以改变规律存在的条件,但并不能改变规律本身,故B、C错误。D的说法反映了人可以改变自然物的具体形态,创造出自然界许多原本不存在的东西,这是人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具体表现。 4.(2011·高考江苏卷)荀子说:“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这句话表明(  ) A.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B.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 C.自然界的事物是按自己的意志行事的 D.万事万物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解析:选D。荀子的话说明天地都有自己的运动规律,不以人的好恶而改变,因此D项入选。A项强调世界的本原,B项强调自然界的产生,都与荀子的话不一致。C项否认了规律的客观性。 5.下列选项中集中体现人类社会物质性的是(  ) A.支配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客观的 B.生产关系是一种客观的经济关系 C.社会是客观世界发展的必然结果 D.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解析:选D。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故应选D。A、B、C虽然也体现了人类社会的客观性,但不能理解为是社会客观性的集中体现,故不选。 6.(2012·安徽荣达学校调研)漫画《蒸了一锅馍,费了三堆柴》启示我们(  )  ①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②要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③任何观念都可以在现实世界中找到其物质的“原型” ④先治理环境,再发展经济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解析:选B。自然界具有客观性,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都要以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为前提。因此,我们发展经济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要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树立科学发展观。②③切题,排除①④,故选B。 二、非选择题 7.在关于世界的客观性的课堂讨论中,甲、乙两位同学分别谈了自己的看法。 甲同学:自然界在人类产生之前,是客观的;在人类产生之后,自然界就不具有客观性了。 乙同学:自然界是客观的,社会则是主观的。 上述观点是否正确,请谈谈你的看法。 解析:本题考查世界的物质性原理。甲、乙同学的观点都是片面的。 答案:(1)①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人类是在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自然界本来就是客观存在的。因此,甲同学认为自然界在人类产生之前是客观的观点是正确的。②在人类产生之后,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也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无论是人们利用自然物,还是人们改造自然物,自然物及其属性与规律都不会以人的意识为转移,它们仍然是客观存在的。因此,甲同学认为在人类产生之后,自然界就不具有客观性的观点是错误的。 (2)乙同学认为自然界是客观的是正确的,但认为社会是主观的则是错误的。因为社会的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支配社会发展的规律都是客观的,所以社会也是客观的。  一、单项选择题 1.“一个科学家,他首先必须有一个科学的人生观、宇宙观,必须掌握一个研究科学的科学方法。这样,他才能在任何时候都不致迷失道路;这样,他在科学研究上的一切辛勤劳动,才不会白费,才能真正对人类、对自己的祖国做出有益的贡献。”钱学森的这段话告诉我们(  ) A.哲学是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B.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 C.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D.科学家的研究活动都是自觉接受哲学指导的 解析:选C。哲学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分,A观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哲学对具体科学的作用,B不合题意。D中“都是自觉接受哲学指导”不符合客观实际,不能入选。C正确切题。 2.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陈云同志说过:“学好哲学,终身受益。”这是因为(  ) A.哲学是智慧之学,是解决问题的一把万能钥匙 B.哲学是各门具体科学的基础 C.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D.真正的哲学能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解析:选D。本题考查哲学的作用。A观点是错误的;B观点也错误,各门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C观点是错误的,并非所有哲学都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故答案为D。 3.思想高尚的人,不会做偷鸡摸狗之事;思想龌龊的人,不可能成就惊天动地的事业。播种一种观念就收获一种行为,播种一种行为就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就收获一种命运。要改变命运,就要先改变行为;要改变行为,先要改变思想,解放思想。这是因为(  ) A.方法论决定世界观 B.世界观和方法论互相转化 C.世界观决定方法论 D.世界观和方法论都有其相对独立性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对世界观和方法论关系的认识,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A、B、D说法有误,故正确答案为C。 4.(2012·黑龙江大庆质检)社会的产生既不是什么神灵的杰作,也不是人的意识的创造,而是客观力量自身长期作用的必然结果。这一观点(  ) A.否认了意识具有能动作用 B.把自然界的发展与社会的产生混为一谈 C.揭示了社会产生与发展的客观性 D.揭示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解析:选C。人和人类社会的产生是同一个过程。人是生物长期进化的结果。在古猿进化成人的过程中,劳动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劳动为自然界的演进注入了新的因素,促成了自然界向人类社会的巨大飞跃。因此,社会的产生既不是什么“神灵”的“杰作”,也不是人的意识的“创造”,而是客观世界自身力量长期作用的必然结果。 5.“世界的本质是物质”。此处的“物质”是指(  ) A.世界上存在的一切事物 B.世界上万事万物的总和 C.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D.客观存在的自然物 解析:选C。该题直接考查哲学意义上所讲的物质的定义,属基础知识的考查。 6.恩格斯说:“物质无非是各种实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列宁说:“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对这两句话的正确理解是(  ) A.前者揭示了物质概念的外延,后者揭示了物质概念的内涵 B.前者认为物质是实物,后者认为物质是实在 C.前者认为物质是抽象的,后者认为物质是生动具体的 D.两者都揭示了物质的根本属性 解析:选A。“物质是各种实物的总和”,揭示了物质概念的外延;“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揭示了物质概念的内涵。故选A。 7.(2011·高考上海综合能力测试卷)一直以来,科学界认为生命以磷、碳、氧、氮、氢、硫6种元素为基础而生存,生命体不能将砷元素作为生命结构的组成部分。生物学家最新研究发现了一种新的细菌“GFAJ-1”,在其DNA中磷的位置却可以由砷代替。从哲学的角度讲,这一重大发现说明(  ) A.客观事物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但可以不断地被人类所认识 B.意识具有能动地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这是意识能动性的表现 C.客观存在的事实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着人的认识的发展而发展 D.科学实验是带有创造性的实践活动,它可以创造出新的客观规律 解析:选A。所谓的“新细菌”本来就在自然界中存在,只是人们刚刚发现。因此,材料中的内容说明人可以不断地认识事物的现象、本质与规律。选项A符合题意。材料中的“发现”与B中的“改造”不一致,B项不选;C、D两项中的观点错误。 8.2011年8月20日,由中央电视台与中央党校联手推出的《CCTV感动中国2010年度人物》(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一书与读者见面。该书详细描绘了感动中国2010年度获奖人物和特别奖获得者的感人事迹。“感动中国”人物普遍具有坚定的道德信念、忠诚的爱国之心、忘我的奉献精神和无私的人间大爱。这表明(  ) A.道德信念对每一个人的成长起决定作用 B.世界观是人们自觉形成的哲学思想体系 C.世界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D.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解析:选C。解答本题可运用排除法,A中“决定”的说法错误;B中“自觉”的说法错误,D中“科学”的说法错误。故选C项。 9.指出下列选项中所列举的事物不属于物质范畴的是(  ) ①日月星辰 ②马克思主义 ③亭台楼阁 ④工作计划 ⑤动植物 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⑦工程设计方案 ⑧电磁场 ⑨法律和法规 A.①②③④⑤         B.②④⑦⑨ C.②⑥⑦⑧⑨ D.②③④⑦⑨ 解析:选B。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客观实在性是唯一能把物质与意识区别开来的特征,按照这一特征,①③⑤⑥⑧属于物质的范畴,②④⑦⑨不属于物质的范畴。 10.(2012·内蒙古通辽一中调研)恩格斯说:“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下列能够充分说明这一论述的是(  ) ①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②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物质的 ③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④意识的内容和形式都是客观的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解析:选A。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但形式则是主观的,④错误。①②③都符合题干要求,故选A。 11.人们能够创造出自然界里本来没有的东西,如计算机、电冰箱、宇宙飞船等。这表明(  ) A.人们能够创造自然物 B.人们能够改变自然物的具体形态 C.人工化的自然物不再具有客观性 D.人们已经能全面把握自然规律 解析:选B。本题主要考查世界物质性原理的理解运用。按照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因此创造自然物的观点错误,A排除;人们能够创造出许多自然界原本没有的东西,这只是改变了自然物的具体形态,B观点正确;人们改变这些物质的具体形态,要以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为前提,以自然物及其固有属性、规律为基础,而非随心所欲,C观点错误;D观点显然不符合人类的认识实际,排除不选。 12.南宋诗人赵师秀在《约客》中写道:“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这是(  ) ①气候及生物生存自身特有的规律 ②气候及生物生存规律的主观反映 ③人类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表现 ④生动反映了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选C。诗人描绘的景致是气候及生物生存规律的反映,但并不等于规律本身,混淆了规律与现象,①错误,②正确。材料描绘的是自然景致,与人类有意识的活动无关,③与题意无关。题中诗句是对自然景致的恰当描绘,④是正确的。 13.(2012·四川乐山第一次模拟)漫画《为了一方净土》启示我们,在引进外来投资时(  )  ①要选择经济效益好的产业 ②发展经济必须承认自然的客观性 ③要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④要正确处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关系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解析:选D。漫画内容是禁止高污染的投资项目进入开发区,并没有指明是经济效益好的产业,故①不符合题意。禁止高污染的投资项目进入开发区,就是注重生态保护,要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必须承认自然的客观性。 二、非选择题 14.我国四大沙尘暴发源地之一的新疆艾比湖目前极度萎缩,水域面积只有不到400平方公里,艾比湖湿地生态环境岌岌可危,大面积裸露的湖底将再次成为沙尘源。专家分析说,艾比湖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除了干旱缺水之外,还有水资源可利用总量的供需矛盾。湖水补给量与蒸发量严重失衡以及人口增加和全流域引水灌溉面积扩大也加速了湖面萎缩。有专家指出,艾比湖生态恶化速度远远大于治理改善速度,艾比湖流域的保护工作必须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实施跨地区跨行业协同作战。就目前看,要解决湖面极度萎缩的现实问题,实施跨流域调水补给艾比湖是根本措施,只有通过跨流域调水,增加艾比湖入湖水量,扩大湖面,提高湖滨地下水位,维系和发展现有湖滨植被,才能改善艾比湖目前的生态环境,使艾比湖不会成为第二个罗布泊。 新疆艾比湖的变化对我们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有哪些启示? 解析:材料主要包括两层意思:一是艾比湖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二是艾比湖的保护工作。因此,解答时要运用两个原理:自然界的客观性和发挥主观能动性。 答案:(1)艾比湖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有水资源可利用总量的供需矛盾。湖水补给量与蒸发量严重失衡以及人口增加和全流域引水灌溉面积扩大也加速了湖面萎缩。这启示我们,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利用自然物的根本前提是自然界本身的属性和规律,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2)艾比湖生态环境恶化的自然原因是干旱缺水。艾比湖流域的保护工作必须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实施跨地区跨行业协同作战。就目前看,要解决湖面极度萎缩的现实问题,实施跨流域调水补给艾比湖是根本措施。这启示我们,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依据事物固有属性,通过认识和利用规律,可以改变或创造条件,限制某些规律发生破坏作用的范围,使人们少受其害或免受其害,直到变害为利,为人类造福。 15.(2012·湖北宜昌三峡高中第一次模拟)就人与自然的关系,马克思、恩格斯曾做出如下论断: 恩格斯说:“我们对自然界的全部支配力量就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生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马克思说:“我们这个世界面临的两大变革,即人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同本身的和解。” 联系材料,运用所学的哲学知识,说明应该如何理解和处理人类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 解析:应从两个方面作答:一是理解人类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二是处理人类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在作答时要紧紧抓住“自然界的客观性原理”和“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这两个基本知识点,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因此,我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务必要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答案: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人类本身也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并受自然条件和自然规律的制约。人能够认识自然界的规律,并以这种认识为指导改造自然界来满足人类的需要。人类认识活动对自然界产生直接与间接、积极与消极的多方面影响,人们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应更加注重保护自然,以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人类共同面对的问题,只有合理地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利益矛盾才能更好地解决人与自然界的矛盾。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www.ks5u.com)

【点此下载】